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第1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Abstract: 2014 is regarded a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s first year of an er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electricity,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basis of illustrating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eaded by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 and then integrated BSC model, SCORE model, KPI model and LS model to build a index system, and study the method abou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Finally, make a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 index system; gray system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2014年6月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梳理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特征,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纵观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既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但无论谁主导,物流企业均处于沟通各关联方的中间点。随着诸多物流企业加快电商化步伐,通过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深化与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合作,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则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可见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

1.1 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涉入物流、供应链领域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1]。Hofmann指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集,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中多个组织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相互间的资金流来共同创造价值[2]。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发展银行(2007)在实践基础上定义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信用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整合金融服务[3]。李明锐(2007)指出第三方平台下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较好渠道[4]。吴义爽(200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网络联保”信贷模式进行分析[5]。李卫姣和马汉武(2011)将B2B电子商务内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出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6]。何娟和沈迎红(2012)在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后,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仓”[7]。郭菊娥(2014)通过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分类、演进路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银行风险识别等[8]。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相关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2014年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总结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八个主要创新特征:架构拓展;在线互联、信息分享;线上线下一体化;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操作;按需金融;资金高效,按日计息;合作共赢、产融共利[9]。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沟通更高效、管理过程更精准、金融风险更可控。与传统的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可授信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大企业,且动态质押的补仓过程更及时和透明。

可见,国内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模式、特点、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尚未涉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本文以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研究其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这种全新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现实推广运用提供帮助。

1.2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2010年,中国储运成立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钢铁全程电子商务及其供应链融资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2012年,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随后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电商化模式。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2013年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易运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方、物流商、融资方提供在线融资、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电子支付等服务,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物流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仅要提升平台构建水平,加强与相关方合作,而且要准确地掌握在线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绩效水平。闫俊宏(2007)基于物流企业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三种模式:存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10];徐学锋和夏建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另一种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物流企业介入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其中第二种模式关注点由核心企业转变为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

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动态质押模式中,融资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在线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仓单,向在线平台的合作银行申请融资。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模式中,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银行在物流企业提供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签订合同,并以合同约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全程动态监管下,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化,改变银行直接授信融资企业的方式,银行通过在线平台间接授信,从而可以更有效进行信用捆绑、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预付账款模式中,通过共享在线平台信息,使得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信息更加透明,使得融资过程更加便捷。在线供应链金融在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所有权并非银行所有,而是属于在线平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是一对一单独授信,而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信用名单择优选择,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良性竞争和信用体系构建。

2 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对在线平台的主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在线平台中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运转。本文尝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2.1 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模型主要是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SC)、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和物流积分卡模型(LS)[12]。其中,平衡计分卡模型(BSC)于1992年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模型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维度。平衡计分卡强调四个维度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和超前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的平衡[13]。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委员会提出,模型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三个层级:顶级(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配置级和流程单元级[13]。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在SCOR 模型中提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14];同时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建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采用如下指标: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率、毁损率[15]。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Lummus等提出的指标(KPI)主要包括供应、转换、交运、需求管理,且对每个指标设置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16]。物流计分卡(LS)由国际物流资源公司开发,模型推荐使用一套集成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维度、生产率维度、质量维度和循环时间维度等。

为了使指标能全面地涵盖评价对象,本文对上述四种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取长补短整合,从供应链全局范围选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建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是衡量企业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财务维度设置六个子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顾客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客户信任度、客户粘度、客户获得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设置五个子指标: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学习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生产效率。

(2)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是指整合、建立与重构供应链上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7]。借助林?j(2010)认为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由产品创新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学习与吸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构

成[18],产品创新能力设置四个子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载体建设能力、创新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19],重构与转变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柔性。学习与吸收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意见采纳程度、员工培训率、企业文化强度。

(3)在线平台运作能力。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所在,考虑将服务、技术、内容、任务流程、外观作为一级指标[20]。服务设置及时性、在线帮助、客户反馈、售后服务四个子指标;技术设置加载速度、链接准确度、搜索速度、交易安全四个子指标;内容设置实时更新、导航清楚、分类明确三个子指标;任务流程设置操作步骤简洁、统计核算准确两个子指标;外观设置界面美观、布局合理两个子指标。

(4)金融运作能力。金融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方面内容。交易效率设置融资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两个子指标;配置效率设置投资机会和行业经济增加值两个子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由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目前形成了灰色关联分析、GM模型、灰过程理论体系,是一种研究少数据、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21]。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22]。李金海(2008)指出灰色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多角度化,动态静态结合、评价重点突出,预测能力强等优点[23]。鉴于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很多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因素,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指标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设同一物流企业在m个期间的某一层面有n项评价指标或因素,建立m×n阶目标特征值矩阵。矩阵中的X■k表示物流企业第i个时期的第k项指标值。

X=■

(2)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效益型指标(值越大效用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效用越好)、适中指标(值越接近于某一固定值效用越好)[21]。为了方便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比较,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U■为最接近指标最优值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成本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适中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1-■

(3)确定指标权重。这一步骤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常用的赋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各比较系列X■k与参考系列X■k的绝对差,找出各系列绝对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P值。P为常数,其作用在于调整比较环境,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取P

=0.5。再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ζk和关联度r■。wk为第k项某指标在n项该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ζk=■ (1)

r■=∑wk×ζk (2)

最后,进行灰关联度分析。将求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关联度越大则表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关系越密切,该层面绩效状况就越好[23]。

3 案例分析

C公司是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97年挂牌上市,2010年开始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本文以反映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选取C公司2008~2013年6年的年报数据S■~S■,说明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该物流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层面的综合状况。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根据上面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X■、净利润X■、净资产收益率X■、总资产收益率X■、净利润增长率X■、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构建6×6阶矩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X=■

该矩阵比较数列分别为:

X■=■

X■=■

X■=■

X■=■

X■=■

X■=■

上述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参考数列为:

X■=■。

(2)规范化处理。选用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表3所示。

(3)确定财务指标权重。依据物流上市公司相关经验数据以及专家意见,赋予6项财务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0.1、0.2、0.15、0.2、0.25。wk为第k项财务指标在n项财务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反映该项财务指标使用者的重要程度[24]。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无量纲化后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的绝对差,如表4所示。绝对差最大值为1,最小值0,ΔX■k=X■k-X■k。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值P=0.5。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出各灰色关联系数的值,接着由公式(2)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如表5所示。最后,对C公司2008~2013年度财务层面综合状况进行排名,如表6所示。

可见,C公司在2010年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后,财务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2011年的财务状况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方面都有明显提升,随后2012年和2013年增速逐渐平稳。

第2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一直伴随着信用问题。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完善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思路,进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提出一些合理意见。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长久以来备受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至少65%的贡献是由民营经济做出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水平低等以及银行和政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道逐渐变窄,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能够化解这一难题。在该模式下,银行应该着眼于整条供应链的交易风险,而不简单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银行则对整条供应链的风险备显关注。在此情况下,银行越来越多关注对交易的评估,而不是只限于对主体的评价。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银行的服务。而顺利推进这一模式首先要精确地测算信用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是否可以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效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筑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具有深刻影响。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与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着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但后两者是外生性风险,是自身比较难以控制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即内生性风险。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商流风险、物流风险、信息流风险,以及涉及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的风险,以上环节都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供货商供货环节是供应链的第一步,供货环节可能出现各种差错,如数量短缺、质量不佳、发货延迟等状况。供货环节存在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极易导致供应链中其他环节无法顺利运作,进而造成风险迅速传递,影响其正常运作。另外,由于物流环节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如天气情况、道路状况等,容易造成物流环节的风险,导致供应链的断裂,从而对中下游企业产生负面作用。信息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若难以顺畅传递或信息传递出现错误,甚至信息的完全不共享不对称,都可能出现信息风险,进而引发整个链条断裂。财务风险是指经营者为了从银行融资而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表的风险。上述风险导致的信用风险,在企业经营层面上会表现为公司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弱,可能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估,着重考察单笔融资业务自我清偿和银行组织该交易的能力,对该笔业务进行信用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

1.申请人资质,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空间。该项与传统贷款业务中银行评价体系相类似,从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及企业盈利和发展能力出发,评估其还款的可能性。

2.交易对手资质,包括交易对手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交易对手资质的评价即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资质的考察,因为在该业务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与其所发生的交易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信用状况的直接影响。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包括质押物特征、应收账款特征等。

4.供应链运营状况,包括行业状况、上下游强弱以及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供应链运营状况是银行对受信企业交易质量的整体评价。从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其业务能力、行业环境、下游企业和银行的紧密联系程度,使银行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客观,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造成的评估不准的可能性。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上文,要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作为二级指标,通过对以上四个二级指标的分解,寻找并确定各自的影响因素,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从申请人资质、交易对手资质、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和供应链运营状况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申请人资质分析

(1)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可以从企业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素质三方面综合考量。良好的技术素质是企业素质的基础保障,管理素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2)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3)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准。

(4)发展能力。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发展能力。

2.交易对手资质分析

(1)交易对手信用级别。可以从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三个指标展开,考核对象不是授信企业,而是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一些核心企业。信用级别高、偿债能力强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重要的担保对象,对交易对手信用级别的考察,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和信用额度使用率等。

(2)交易对手行业分析。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交易对手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运营状况衡量信用风险,判断其还款违约可能性。

(3)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能够较好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4)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权益乘数是判断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3.融资项下资产情况分析

(1)质押物特征。要评价企业质押物,可以通过货权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性、质押物流动性和质押物完好程度四个指标评价。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性对质押物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而流动性和完好程度决定了质押物的市场价格。

(2)应收账款特征。一个企业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收账款的影响。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公司收款的速度,可以检验收款工作,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

4.供应链运营状况分析

(1)行业状况。行业状况主要可以从行业增长率和行业所处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行业增长率是指利用该行业历年的销售率、盈利额等资料来分析过去的增长情况,并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行业环境受政治、经济、以及经济环境的影响。

(2)交易年限及额度。银行可以通过交易年限和交易频度两个指标评价。交易年限主要指供应链金融交易双方的交易年数;交易频度主要指通过交易的平均次数评估未来发展状况的指标。

(3)历史履约情况。银行通过调取与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历史记录,收集诚信信息,通过企业的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驳回率和贷款信用额度使用率等指标,以此判断其预期信用风险,更好地做出放贷或不放贷的决策。

四、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一)健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

1.严格控制主体

准入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授信方中小企业的准入,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资质的深入审查与细致分析,正确评估其信用等级。另外,充分考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

2.批准合理的信用额度

商业银行应运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估方法,批准合适、风险可控的信用额度,确保对供应链整体、供销货方、相关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信用额度的全面控制。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对贷款资金的发放和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不严格,产生各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能够有效加强对贷款的跟踪和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建成覆盖面广、数据量庞大的信用平台。商业银行系统也是如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和授信方中小企业间,易导致信用风险。建立起全网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与坚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

完善供应链金融科学全面的信用风险构建思路,需要订立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并严格按照该原则行事。笔者认为,应运用全面性、可操作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1.全面性

在供应链金融中,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评价每一个指标时,要确保指标要全面具体,要包含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一方面,涵盖反映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对核心企业资质、供应链运营状况等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包含在内。

2.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以及方法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能够得到具体量化和实现。由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考核与银行实务操作密切相关,所以,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不能加入主观因素,应尽可能量化,增强客观性,便于实际操作。

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从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选择,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使其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加深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认识。

(三)加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3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01-02

一、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及其特征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已取得很大发展,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各种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在解决国内供应链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将境内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延伸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中,根据特定行业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以贸易自偿性中未来预期的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以控制物流及资金流为风险控制手段,对供应链上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核心企业或上下小游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的综合融资服务。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将供应链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实现无缝整合,针对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提供的创新融资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借助于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从银行及时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从而得以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中的竞争实力。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核心企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设计多层次的融资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与其他形式的融资相比,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业务表现出以下特性:(1)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授信担保的核心,运用货物或应收账款等授信支持性资产与融资产品相捆绑风险防范技术。(2)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受企业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境内外融资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服务方案设计具有典型的组合性特征。(3)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服务受国家进出口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较大。(4)从融资还款来源的自偿性、融资操作的封闭性以及授信用途的特定化角度看,具备典型的贸易自偿性特性。

二、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

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融资需求,分为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融资时分别解决中小进出口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汇、出口销售、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

以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例,假设M公司为供应链中的境外核心企业,且该供应链符合银行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准入标准。B公司为M公司在境内的供应商,且与M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B公司拥有稳定的出口量,但B公司不能及时从M公司收取货款,从而缺少资金来维持生产。此时作为供应链的上游企业,B公司可将向M公司的出口货物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银行K申请资金融通。K银行可以给B公司提供如下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

若M与B公司间常用的贸易结算方式为电汇,K银行可以提供“订单融资+出口保理融资”组合方案。若M与B公司间常用的贸易结算方式为信用证,则K银行可以提供“打包贷款+出口押汇融资”组合方案。这两类组合方案都可以解决B公司从生产备货到出口发货后的融资需求。也可根据企业生产节点的实际资金需求提供单一节点的融资服务,如发货前的订单融资或发货后的出口保理融资等。在M与B公司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且贸易订单比较单一,银行为B公司提供“应收账款池融资”服务,以解决企业批量融资的问题。

不难看出,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服务与企业的节点融资需求,贸易结算方式,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以及境内外融资的价格密切相关,甚至境外企业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风险都会影响银行的服务方案。

三、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1.企业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中心枢纽,与银行的高度配合,为银行供应链融资贷前和贷后提供了关键性的信贷决策依据。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或者其因信用捆绑而累积的或有债务超出其承担极限,由核心企业担保的整条供应链的信用基础将不复存在。其次是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还不能对供应链中众多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尤其是对国外供应链企业信用了解和动态风险监控能力更为薄弱。

2.银行的内部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由于涉及大量的流程管理与操作控制,其操作风险涵盖企业信用调查、服务方案设计、融资审批、放款及授信后管理等各个操作环节,操作不规范或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很容易在这些环节造成资金损失。比如信用调查阶段银行可能无法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分析,从而导致对供应链的信用评语存在缺陷风险。又如存货抵押和预付款抵押中,银行需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手段以保证资产安全等。

第4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供应链融资 整体风险评价

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范围越来越广、规模不断扩张,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整体性风险具有灰色系统性特点,采用AHP和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高评价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经过最小均方差法对供应链融资评价指标(见《金融经济》2011.09期《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一些相关性较大的评价指标,构建新的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以下三个指标层次:目标评级为因素论域R、5个一级指标因素论域{供应链柔性指标R1、供应链协调性指标R2、核心企业能力指标R3、行业发展指标R4、}、23个二级指标因素论域{订单完成率R11、准时交货比率R12、时间柔性R13、资源利用率R14;供应商产需率R21、销售商产需率R22、信息共享程度R23、信息传递的及时率R24、信息传递的准确率R25、合作时间R26;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R31、对供应链的管理程度R32、核心企业产能R33、市场占有率R34、销售网络R35;行业发展空间R41、行业发展阶段期间R42、政策支持度间R43、技术变革对行业的影响间R44;国家政治环境间R51、经济环境间R52、自然环境R53、国际贸易环境R54}。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运用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由专家分别对各级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评判,规则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灰色聚类理论的灰色评价模型

灰色综合评价是以灰色聚类理论为基础。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聚类等原理,通过建立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对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能很好的解决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评价中,供应链系统的灰色性及其评价指标量纲不同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白化数矩阵

2. 确定评价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4.综合评价

四、 实证分析

5.结果分析

通过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的状况进行评价,经过计算,8个样本的整体性风险都在较低风险和一般风险之间,而所选的8个样本的核心企业在各自行业内属于有实力的企业,并且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情况相对较好,评价结果与我们的样本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从各分指标来看,总体来说,供应链内部的风险高(除样本002以外,该样本有属于钢铁行业,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但有矿源供应商,还有自有矿源),这与国内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是相符的。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体现风险状况与行业特征比较相符。001、002样本属于钢铁行业,行业发展风险突出一些,这与该行业是传统行业,并且面临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变革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情况一致。003、004、005属于汽车销售业,供应链内部风险相对较高,这与供应商的数量少和零库存的行业特征相符。006、007、008属于机械设备制造业,核心企业能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国内机械制造业的对供应链控制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结论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AHP结合灰色聚类理论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并且该评价模型可操作性强。它不仅可以对供应链融资整体性风险状况做出合理、准确的评价,而且通过按照各个指标的风险等级的大小的比较,该模型还可以供应链将来发展趋势做一个预测。商业银行可以参照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从供应链系统、核心企业、行业发展、宏观环境四个方面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一个环节,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关注,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Frye J.Collteral damage,a source of systematic credit risk[J].Risk Magazine,2000,21:188-203

[2] “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1

第5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出现更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因此,研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可以使供应链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减少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的损失,促进中小企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状况,我们对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情况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调查概述与结论

(一)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包括电子版网上调查和现场采访记录。实际回收334份,但由于部分问卷表达不清晰或填写有误,有效问卷为312份,本调查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8.0%。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对象的从业年限、单位性质、从事工作、和工作职称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制造业占15%,建筑业占8%,批发业占12%,零售业占16%,住宿餐饮业占10%,交通运输业占8%,物流仓储业占14%,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9%,其他占8%。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概况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五大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信用风险的所占比重为43%,操作风险所占比重为25%,法律风险所占比重为15%,运营风险所占比重为12%,道德风险所占比重为5%。信用风险比重较大,达到43%,其次是操作风险,占总体的25%,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因素概况

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政府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4%,37%,43%,6%。由此可见,影响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最主要的风险因素是企业自身,其次是金融机构,这两种因素占总体影响因素的80%,政府因素和其他因素只占总体影响因素的20%。

(四)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对辽宁省大连、沈阳、锦州三个城市的企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其他四个因素来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中小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保证自身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良好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完善供应链参与者的监管程序和建立市场商品信息收集等可以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三、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意识普遍薄弱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呈现出松散的特征,并且边界模糊,中小企业在对供应链成员管理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供应商缺乏综合性的评价措施。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对资金的引入没有适当的采取利益激励行为,导致供应链成员对企业存在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对其的信誉感也很难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淡薄和能力有限,致使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信用体系尚不完整

根据对辽宁省部分中小企业的调查可知,很多中小企业不知道资金管理体系和健全的信用关系的重要性,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用得不到保证。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金融机构无法完全的准确了解企供应链的整体情况,只能根据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去考虑是否要贷款给企业。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就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经营和决策的情况去决定是否贷款给该企业和调整自身的信贷决策,必定会加大资金的使用风险。

(三)供应链整体潜在风险较大

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供应链融资本身存在很大风险的。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抵押与担保和信息透明度低等特征,金融机构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为其提供缩短应收账款、提供担保、延长应收账款期限等帮助,但这也会是自身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束缚。另外,中小企业没有真正的站在供应链所在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利益方面考虑,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供应链融资整体存在的风险增大。

(四)信息技术滞后

由调查分析可知,目前辽宁省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缓慢,导致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和技术含量偏低。另外,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单证、出账、赎帐等环节上需要人工确认,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大了风险率。另外,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供应链参与者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致造成了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流不能共享以及与资金流对接不上,影响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也使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大大增加。

四、辽宁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的防范建议

(一)政府方面

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政府要建立社会信用系统,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保证金融机构能够在依法维权方面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把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金融机构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把信用等级、信用评估和信用作为信用制度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供应链融资条件,推行“1+N”的营销模式。

第6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作者:尚志科

谁是供应链金融的领跑者?

申银万国证券的研究显示,目前供应链金融较有特色、规模较大的是中信银行等,其主要思路是通过“1+N”,充分利用其对公业务优势,直接切入核心企业,打通其供应链上下游。

截至2011年末,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直接授信客户数就超过了7000家,累计融资额高达6813亿,以其特色的汽车金融为例,从2009年汽车金融累计融资额首破千亿大关以来,2011年末已经跃升至3366.7亿,三年翻了三倍,增长率将近79%。突出的特色和迅猛增加的业务数据,让中信银行在业界脱颖而出,并被《投资者报》评选为2012“最佳供应链金融股份制银行”。

“中信对公大客户基础较好,主要客户群体为双优双主客户,这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条件。”据中信银行负责公司金融的副行长张强向《投资者报》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信银行即对全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了系统整合,基本建立了“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和五大特色网络”的服务体系,这为该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起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供应链金融蓬勃兴起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在分析供应链内部交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资产支持和核心企业信用引入等信贷技术,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的授信支持、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

申银万国证券的一份报告预测,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2011年融资余额规模为5.75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6.9万亿元,增速约为20%,这部分融资需求将带来存款的派生和丰富的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业务转型的契机。

在张强看来,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银行在金融脱媒的环境下,不但留住了大客户,更拉动了负债业务增长;供应链上的中小供应商解决了融资难;大型核心企业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水平,竞争力得到增强。

张强表示,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产能供应过剩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正在从对产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向消费领域转移,这也意味着,供应链融资中对于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融资大有可为。

中信银行十年磨一剑

通过积极拓宽客户渠道,中信银行以“供应链金融”为服务模式打造特色的全产业链金融,并以此打破利率市场化在初始阶段给银行业带来的经营困局。

《投资者报》注意到,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中信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先行一步。

中投证券指出,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改善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其中独具特色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和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在市场上形成了很高知名度。依托于现有的核心大客户,拓展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改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的最优选择。

张强透露,中信银行大概30万家对公客户。“我们分为两大类:战略客户和中小型客户;前者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客户,我行的服务模式定位于‘商业银行+投行服务’,对于后者,我们的服务模式定位为‘交易银行+授信服务’。”

据了解,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十余年来,始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全行对公战略核心业务之一,并以“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电子化”作为业务发展目标,目前已建立起三大平台、四大增值链以及五大行业网络。其中,产品建设方面,已形成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物流服务、电子服务等完善的产品体系;平台合作方面,搭建物流融资平台、同业合作平台和政府支持平台,共同为供应链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端口;风险控制方面,构建操作风险预警体系,不断提升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第7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操作风险

一、引言

近几年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金融业开辟的新概念,它是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金融危机之后,供应链金融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报告提到,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在开发供应链金融服务,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配套措施尚不健全,但发展趋势异常迅猛,截至2009年,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及北京银行等相继开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招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等。

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环节,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利润来源,但其本身也存在潜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将操作风险列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之一,并对操作风险的度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其他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难以识别、计量、控制和转移等特点,因此国内外银行都忽视了对它的防范和管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由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银行案件震惊了国际金融界,引起了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重视,但是对于量化操作风险来说还是不够的,现在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对于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却很少,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准确度量是对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一,如何合理准确地度量操作风险,进而管理操作风险就成为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本文采用极值理论中对数据要求较少的POT模型对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VaR值进行计算,极值理论是次序统计理论的一个分支,1943年Gnedendo建立了著名的极值理论,Gumbel 于1958年出版的艺术将这一学科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

VaR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风险度量工具,2001年的巴塞尔委员会指定VaR模型作为银行标准的风险度量工具,它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p下,某一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未来特定时间内的最大损失,或者说是资产组合收益损失分布函数的分位数点,POT模型是一种用于估测VaR的极值方法的一种,POT模型对观察值中所有超过某一较大阈值的数据进行建模。

二、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度量

通过阅读唐凌云的《基于VaR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度量研究》等相关论文,知道VaR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它不能关注操作损失分布尾部的特征,其中提出应该利用基于极值理论的VaR模型来解决之一问题,本文就尝试使用利用极值理论的POT模型来度量VaR值。

三、结论

本文采用极值理论针对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极端值计算出在一定置信水平区间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位数,但是对于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度量,只是提出了一个计算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一般模型,展现的是一种方法,而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实际损失数据分布可能相当复杂,需要历史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另外,POT模型仍有一定的弊端,因为该模型中阈值的确定,是正确估计参数和的前提.但是如果阀值选取的过高则估计出来的参数方差很大;阀值选取的过低则不能保证超量分布的收敛性,使估计产生大的偏差,最后导致整个模型计算出来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与实际偏差较大。

第8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制约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阐述其优势,其次分析了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第9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 融资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二)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三)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二)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三)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三)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