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电力体制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体制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体制机制

第1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监管制度可以追朔到19世纪的美国。在1887年,旨在管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新兴工业——铁路的州际商务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经济管制时代的开始。对铁路实行管制的理由是,铁路成为当时美国的关键产业,因为铁路将整个国家联结在一起,从而消除了各州的边界。因此,管制的目标是实行公正、合理的价格,确保公众的利益,限制铁路巨头们对市场的操纵。这一监管制度建立后,证实了在自由经济体制下的垄断行业中管理私人经济的有效性。随后经济管制的思想,开始延伸到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民航等其他的重要领域,管制思想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方面。20世纪初的美国电力产业,占统治地位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强的公共电力公司(私有),不仅控制了发电市场,而且控制了输电和配电市场。这些公司在一个“独占的特许区”形成了垄断。于是1916年,美国33个州建立了政府管制机构,监管辖区内的公共电力企业,发放经营特许权,监管电力企业的价格、融资、服务、财务等。该管制机构的职责,一是避免消费者利益因公共电力企业垄断而受侵害;二是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同时该规制机构还答应电力企业得到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尽管州政府对电力企业的监管并没有在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公共电力企业利益之间做出优先性选择,但却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政府关注的,一是电力产品的价格;二是关注投资者进行必要的投资以保证供电的可靠性。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机构持股公司法”(PUHCA)。该法案将电力服务权授予地方性电力公司,同时州政府对电力零售交易进行监管。PUHCA限制其他电力公司的发电业务进入那些已经授权给某个公共电力公司提供电力服务的特许区。这样事实上,公共电力公司就没有竞争。随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联邦电力法(FEA)。该法授权联邦政府进行州际电力交易的监管。联邦电力委员会负责州际电力批发价格的制定,而州内的零售业务由州一级机构监管。这样,到了1935年底,美国绝大多数电力交易在所谓的“回报率”或“基于服务成本定价”的框架下受到监管。这一管制思想一直统治到20世纪的70年代,并由美国逐渐传播到世界上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和电力工业。美国国会于1978年通过了“公共企业管制政策法(PURPA)”(做为“国家能源法”的第二部分“),虽然立法的初衷是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但事实上PURPA法却为美国的电力市场打开了竞争的大门。随后,在里根时期,奉行”供给学派“的主张,提倡放松管制和自由竞争。从而使得电力监管体制进入了一个改革的新篇章,由此拉开了电力工业改革和电力监管制度改革的序幕。1996年4月24日,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了闻名的888号法案,通过开放非歧视性的输电服务促进电力批发市场的竞争。

美国对经济管制的新思路,被英国的撒切尔首相采用和发扬,电力工业私有化、打破垂直一体化垄断、重组电力工业的市场化结构、改革和重构电力监管体制,成为了英国电力改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989年,英国《电力法》确立了电力所有权从国家向私人投资者的转变、引入竞争性电力市场和建立独立的管制制度。英国电力工业改革的模式为许多国家所效仿。非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和15年前相比,除非洲及亚洲的少数国家外,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这些国家在建立电力市场、引入竞争的同时,建立和之相适应的专业监管机构。如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印度、波兰等国,在实行电力改革时,都成立了专门的全国性监管机构。欧盟委员会在“1996欧盟电力改革指令”中明确要求其所有成员国“建立一定的有效的监管机制,保证透明度,以避免滥用某些垄断市场的行为,尤其是损害消费者、带有掠夺性的行为”。到2001年4月,除德国以外的所有欧盟成员国都进行了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了电力或能源监管机构,明确了和电力市场结构变化相适应的监管内容。

(二)国外现代电力监管制度的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监管内容、监管依据、监管者制衡机制等方面,取决于各自的电力市场模式、引入竞争的范围和程度、电力行业结构和特征、国家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的地域面积等,也受电力工业历史状况的影响。因此,各国电力监管体制各有特色,不尽一致。

1.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和属性

国外电力监管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独立的电力监管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以及受英美法系影响较深的澳大利亚和南美国家大多数采取的是单独设立监管机构模式,集中监管职能于一体,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中立性。而且这种监管模式的发展趋向是,由专门单一的电力监管逐渐和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合并,实行能源的综合监管,以节省监管成本及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非独立监管模式。日本以及1998年以前欧洲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等)总体上采取政监合一的监管模式。

在独立监管模式,由于中心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关系不同,又存在着两种类型摘要:其一是垂直监管模式,即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监管机构并设立若干分支机构进行监管,如英国、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只设立国家电力管制机构,根据电力管制的实际需要,在各地设立若干办事机构。其二是分级监管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一般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美国在联邦和州分别设置了电力管制机构,在联邦一级成立了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是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一个独立机构。美国各州还成立了公用事业监管机构,负责各州的电力监管。各州的电力监管机构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从发展趋向上看,电力监管机构普遍由政府行政部门的直接监管向独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方向发展。很多原来采取政监合一或由政府部门直接监管的国家,纷纷分离政监职能,建立独立的专业性监管机构。欧盟委员会明确要求其成员国建立独立的电力监管机构。至2000年底,欧盟15个成员国当中有12个已经决定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其权利、权限、规模以及独立程度因国别不同而有所区别。所谓独立性包含两个涵义摘要:一是独立于政府,以减少政府为达到短期政治目的而行使自由裁决权所造成的风险,同时使该机构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因政府的更迭而发生大的变化。二是独立于股东,和受规制主体、私人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其中立性和公正性。

监管机构的经费来源,有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的,也有来自于被监管企业缴纳的费用,但主要形式是来自于被监管企业交纳的费用。

2.监管职能

监管职能的确定是同电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电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市场结构决定了监管机构的职能。竞争程度越低,越需要加强监管。如前所述,监管并不能根本解决垄断体制下的福利损失新问题,在电力工业尽最大可能引入竞争和市场机制,有限范围原则得以普遍采用,即监管机构的重点应放在竞争而不是监管新问题上,只要可能市场机制就应成为主导,这样监管机构应集中在判定行业的垄断成分和反垄断等新问题上。按照此理念建立的和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电力监管制度,就成为了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从监管职能上,现代电力监管制度有如下特征摘要:

一是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各国电力监管体制改革的总趋向是区分竞争环节(发电和售电)和垄断环节(输配电),放松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的网络接入监管、价格监管以及平安、环保和普遍服务等非经济性内容的监管(社会监管)。监管改革的理念是在竞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监管主要集中在垄断环节,使得监管的对象和内容均集中,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对竞争环节的经济性监管,不再实行以往严格的准入和价格管制;监管的目标是鼓励公平竞争、防止市场的垄断、保证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监管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是行业准入(此处对准入的监管主要是审查企业的资质、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和技术要求等,而不是限制进入的准入管理)、股权结构、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对垄断环节——输配电的经济监管,主要是网络开放、输配电价、服务质量等,其中输配电价格和网络的公平接入是监管的核心。社会性监管则主要是对涉及技术(如系统规划、运行)、平安、消费者利益、清洁能源发展、污染物排放、环境保护、普遍服务等方面进行监管。

二是由保护性监管向激励性监管转变,此特征更多地体现在监管的核心内容——输配电价格监管上。所谓价格的保护性监管是指过去广泛采用的投资回报率的价格监管工具。就基于投资回报率的价格监管而言,试图让公众代表参和制定电价、回报率和投资的方式,达到促进电力公司履行服务义务和防止出现垄断利润的目的。但是,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是,首先,采用投资回报率监管,政府管制机构必须把握充分信息,从而必须支付昂贵成本和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其次,政府规制者把握的信息相对公司而言仍不完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同公司就回报率进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再次,是固定回报率不能创造一种激励机制,促进公司降低成本。由于投资回报率按法定比例固定不变,因此电力公司的利润率既有保证又固定不变,这样就缺乏一种促进电力公司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事实上,这一价格监管方法是使被监管者利益“法定”化的保护性监管。

最高限价的价格监管(RPI—X)是一种新的规制工具,它是在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前提下,对输配电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并且此最高限价不是长期固定不变的,而是定期进行调查和调整,通常是逐步下调的。监管机构提前制定下一阶段的最高限价,要求输、配电公司在所要求的时间,其输配电价格必须低于最高限价。这样就对被监管者创造了一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故而称其为激励性监管。这一激励性的价格监管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而且还在电信、天然气、供水等产业中都得到应用。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电力改革的目标选择和改革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在电力市场成熟、电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前提条件下,改革的重点是价格的激励性监管,以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降低电价和提供多种服务;发展中国家却面临发展电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等任务,电力改革的重点是要保证电力系统的平安运行、吸引新投资以支持电力行业发展。

3.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

许多国家监管的监督制衡机制由如下三方面组成摘要:

一是实行政监分离。政府各部门负责政策和规划的制定;监管机构执行政府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日常的、专业化的监管。政策制定职能和监管职能的分离,避免了监管机构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的弊端,有助于约束监管机构的权利和减少决策失误。

二是法律授权。监管机构的设置及其监管职能得到法律的明确授权,监管机构的一切行为都置于法律和监管规则的框架下,依法监管,从而避免了监管机构滥用权利。

三是透明度。透明度的实现主要表现在摘要:清楚地描绘监管机构的功能范围;公开其决策机制;明确的制定监管规则和仲裁争议的程序;公布其决定以及做出决定的理由;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被监管者的履行行为定期向公众报告;规定有效的上诉机制;将监管机构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报告提交给外部检查人员进行具体地审查。

第2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词: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技术支撑体系

作者简介:周海骄(1966-),男,浙江诸暨人,诸暨市供电局,高级技师。(浙江 诸暨 311800)

中图分类号:T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127-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节能减排机制是根据市场机制来建立的。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当前既要解决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又要推进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本文主要以建立长期有效的节能减排机制为出发点,制定电力节能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旨在解决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进行节能减排十分必要。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是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4.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技术是关键,因此应该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及时应对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突发现象。

5.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节能减排工作的初始时期,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是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得当,能对能源的耗费量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浪费现象。因此,应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1.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电源结构向低污染、高效率发展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使节能发电调度与经济补偿机制分离。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化,在未来几年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要基本关停,转而采用新型的、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实现这种发电结构,既能够节省经济开支,又实现了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1.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电力经济运行质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

第一,进一步强化深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落实到位。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差别电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的制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能减排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形势。加强节能电耗的工作。实现与电力监管机构联网,确保稳定达标。

第三,加强调度,督促各级调度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试制科学调度。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通过强化监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实施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落实以及执法监督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抓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制定一套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管理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机制,制定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模式

首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统筹,形成良性的结构发展体系,加大对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其次应通过源头控制的方法,达到标准兼治的效果,特别要对能源消耗不合理的源头严加控制,坚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步调一致;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力度;节能减排在发电、配输电以及用电的全过程实行;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民众在节能生产中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

四、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

在节能减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监管方面来要求各部门及企业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执行力度在企业内的良性完善。对企业各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职能分化,确保各司其职,对环保、节能、资源要进行社会性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心,加强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在能源利用高发期进行相关能源的限制。在进行监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划。

五、电力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1.首先要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应用

通过发展先进的手段,做好新工艺、新技术与材料设备方面的推广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可以从根本上最大化的解决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

2.节能发电系统功能

主要包括制定季度、月度和年度的组合发电基础方案,完善实行发电环节的节能调度计划与电网阻塞方面的自动化发电调控及在线的校正控制,对电网做好良性评估;完善节能支持系统,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能耗、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方面的有效监测。

3.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认证与监测

包括年度调整系统、许可证跟踪系统和排污跟踪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

4.电力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以及评价技术支持系统

主要包括电网损耗、机组发电能耗、热电联产以及综合利用排污监测、机组、脱硫和控制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评价。

六、结语

通过对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分析探究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节能减排系统可以有效的达到对污染源等方面的预控,提高生产的节能效能,完善生产。本文提出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智能体系能有效地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率,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金成.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6):31-35.

[2]王慧芳.国华电力节能减排技术探讨[J].神华科技,2011,9(3):88-92.

[3]张焱,高赐威,王磊,等.华东电力节能减排监管现状及措施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12(4):5-10.

[4]谭忠富,于超.节能减排目标下燃煤机组电量分配模糊优化模型[J].电网技 术,2012,36(1):219-223.

[5]王志轩,张晶杰.中国“十二五”电力节能减排展望[J].中国能源,2010,32(12):5-9.

第3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词 农村电力;农电管理体制;和谐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86-02

0 引言

农电管理在不断改革,虽然有效改善了管理体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状来看,管理体制中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对建立和谐农村电力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农电实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够推进和谐农村电力的构建。

1 改革管理体制对建立和谐农村电力的具体作用

要分析改革农电的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的农村电力,就必须要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必须要明白改革对建设和谐农村电力所发挥的作用。总而言之,改革管理体制具有如下作用:

1)深化改革是根本保证;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属于重要的物质基础,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农电队伍素质,要完成这项要求都需要管理体制作为基础,也只有具备了高效管理才能够得到保障;

2)是实现电网协调发展之重要途径;只有农村电网过硬,为构建和谐的农村电力提供物质保障,失去了可靠的电网,也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农村电力。加之我国的农村电网线长、网点多以及地域广,并且回报率低投资大,从经营现状来看管理水平比较低,因此必须要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才能够增强农网的自我发展及投资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农村电网和电网协调发展;

3)是构建和谐农村电力必要的手段;一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电企业肩负着重要担子,因此要构建出和谐的农电企业,就一定要加强企业的管理,改变服务理念。现在很多县级供电企业中的管理水平不高,经营能力也比较差,而且农电企业中也缺乏经营意识、供电服务以及人员观念都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所需。所以要建立和谐农村电力,就必须要深化改革管理体制。

2深化农电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和谐农村电力

要想深化改革,还必须要从管理体制现状中查询才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改善问题基础上深化改革,才具有改革的意义。

2.1 农电管理体制现状

从农电管理体制现状来看,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总而言之,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符;现在很多地方管理模式均依照国家对该行业要求,由当地政府委托当地电力公司代管所属县级的供电企业,主要是为了加强管理、政企分开,才能够控制企业中的人员数量,减少管理成本,对供电市场进行规范。但是这种模式具有行政色彩,根本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所需,也不能够满足建立和谐农电所需;

2)资产产权混淆不清;在农网改造中,由上一级电力公司贷款并且将还贷改造资金不断投入进代管县级供电企业中,事实上在农网改造中所产生资产和地方公司的电网资产合并在一起,造成两者之间存在资产纽带关系,造成了产权混淆不清,影响到了农电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了构建和谐的农村电力;

3)管理上不规范;新农村建设中,农电企业中管理不规范问题较多,在实际操作中投资方和电力企业之间债责关系混淆不清,影响和谐农村电力的建设。比如投资是由市级电力管理部门,但是确实当地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和收取电费,而电费同时也投入到建设中,弄的账目不清,搞不清楚究竟是谁投资谁管理;

4)过去电管站存在一些债务问题;在改革之前,许多乡镇上的电管站经营管理与财务工作不规范,存在一定额度的不良债务,并且极难处理。比如过去因为管理和审计都相对落后,在许多农村里偷电现象比较严重,而一些管理者没有妥善处理总计量和下面分计量的差距,导致接二连三发生亏损现象,而这笔账务一直拖到改革,要想从用户手中收取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成为一些死账。所以,对于债务问题还要继续体制改革妥善解决。

3.2 深化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措施

1)加强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意识;在电力系统中农电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农电工作也属于电力系统中的重要内容。深化改革是加强农电事业发展动力,强化管理更是对改革成功的巩固。因此就要获取各级政府支持,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和改革相配套的电价政策、财税政策,尽快实现城乡之间的用电同价工作。还要高度重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优质服务几个中心任务,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综合实力。代管部门要切实做好代管职责,实施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代管企业的管理水平,给改革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2)加强促进电力企业股份制的改革;其一对于条件供电企业应该积极在该地方推行股份制改革,有效解决供电企业中股权设置以及遗留下来的债务以及担保等各种问题;其二短时间内不能够采取股份制的县供电企业,应该由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代管,必须要明确责权关系、明确代管职责,当地政府要尽可能支持,共同发展、互利互惠,从而实现共赢局面。

如果已经实施股份制改革的供电企业,其一深入调查影响与制约公司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弄清楚省、市以及县的管理模式,弄清楚影响管理模式及组织结构等存在的障碍,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其二对电力企业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对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逐渐朝着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以及政企分开的现代制度要求靠近;其三要多考虑农电工的待遇问题,要给合理劳动报酬,办理相关的保险,进行科学管理与考核,增强工作效率,有效激发电工积极、主动性;

3)整合资源,对低压电网的资产要妥善处理;其一要对供电所进行整合;要对地域以及配电网的结构和用电密度进行综合考虑,对乡镇的供电所进行整合,加强供电所的自动化、规范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其二要处理好农村的低压电网资产;如果农村电力资产已经上划,县供电企业就应该加强资产运行、检修、维护以及管理,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管理好资产;

4)完善农电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合理的用工配套政策;要尽快将农电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提升农电法律地位,加快发展农电的机制、体制以及电力设施等各种配套的法律法规,让农电的发展能够有法可依。在现实中许多农电员不要说保险之类的福利待遇,就是能够按时将工资拿到手都不错了,因此必须要加强法律法规,确保他们应该得到的福利待遇;

5)构建合理电价形成机制;电力行业的服务性是公共管理中重要职责,属于非盈利性的政府行为。而且农电事业自身就具有普遍服务的性质,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是要国家出台政策进行扶持。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才能够真正解决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够解决与电力企业相关的问题;

3 结论

要想构建和谐农村电力,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就需要从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中分析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的改革,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农村电力奠定基础,才能够真正构建和谐农村电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斌,蒋莉萍,王抒祥.国外农电发展政策及其借鉴意义[J].国际电力,2009(4).

[2]成立,闰巍,王振宇.基于改进型遗传算法的农电网无功优化规划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0(4).

第4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

1同网不同价,严重影响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降低成本的同时,物价部门对企业的上网电价也在作进一步调整,甚至会出现调低的电价比降低成本的力度还要大,严重影响了企业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2目前,发电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报酬未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全挂钩。导致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缺乏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

3发电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各电厂每年与集团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合同中对成本费用和利润都做了规定,年终考核就以此为依据,指标不做调整除非发生政策性因素需要调整,这种模式是一种行政指令性的规定,是外在的。在这种体制下,发电企业的管理者和职工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以及经济效益意识,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不能在日常生产中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发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降低变动成本的对策

1燃料费约占发电企业成本的一本,因此,对燃料费的控制应引起相当的重视。燃料公司的组建运营,这些年来为集团公司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除了煤炭供应的集团化采购外,另一个直接降低煤耗的手段便是技术改造或更新设备。在电厂的燃料管理中,燃料的途损、厂损、热损大小直接影响燃煤成本,因此应通过燃料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费的节约。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水价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要重视污水处理,使其水质符合再应用的条件,同时也符合环保要求。

(二)降低固定成本的途径

1固定成本中工资福利具有刚性,下降空间有限,因为人们心理预期收入应该是上涨的,一旦下降会引起负面影响,它会使职工的工作热情下降。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各电厂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人员严重超编,电厂工种齐全,专业人才济济,应充分发挥这一管理资源优势,制定相关政策,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人才劳力输出,承包地方小电厂和外省电厂的运营管理、维护、检修。

2折旧是由前期投资决策决定的,一旦投入企业很难施加影响。但是,运行维护费、大修理费、其他费用中有相当部分企业是可以控制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应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要彻底地转换垄断思维。一切以企业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努力降低成本。大修维护是否必要,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要从长期和短期全面地衡量分析。重视人员培训,采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搞好状态检修工作,科学地延长检修周期,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向设备的维护、检修质量要效益,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

3控制好运行维护材料的采购与仓储,努力把采购存储成本降至最低。设备、材料采购因物资品种繁杂,价格差异大,采购方式多,市场变化快,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可采用计算机管理,把所需物资设备的种类、型号、价格等信息输入微机。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审核结算的方式,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由计算机择优确定供应方,合理确定企业的需求量,努力作到储备存货的成本最低。另一种方式是实行制,就是吸纳备品备件供应商到厂仓库内实行制的办法。对于那些容易采购的物资不必设库存,可定点采购。

4降低财务费用。目前,经过数次降息之后,贷款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发电企业原有借款利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在低利率贷款置换原有借款,以降低财务费用。

5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固定成本中的其他费用)。电力体制改革对于整个电力行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电企业原有的适应垄断体制下的组织结构必然不适应新的形式需要。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也明确要求重组后各类电力企业要转变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精简管理层次。发电企业必须根据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形式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三)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降低企业发电成本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国外先进电力公司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攻关,用科学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四)建立有效经营激励机制

在大力推行年薪制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激励机制,包括股票期权等。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发电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实施股份制改造。这就为实施新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五)树立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围绕人的价值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尊重每一位职工,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实行民主化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让员工参与电厂的经济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

第5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摘 要 国家电网公司刘总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三集五大”管理战略和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的工作部署,湖南省电力公司审计部沈主任在年初审计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机制,要从审计“人、法、技”等方面推进审计工作创新,实现审计资源集约化管理。客观说,内部审计工作多年来为电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改进经营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受机制体制等方面影响,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认为,电网公司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内部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突破内部管理体制瓶颈,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关键词 电网企业 审计管理体制 独立 垂直

一、目前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副总;第二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第四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第五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以上五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比较:第一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无论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说都是较差的。第二种模式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高,但审计工作的开展往往受总经理个人因素制约。第三种模式与监事会职责重合,实际工作中因监事会本身权责不明、权力偏小而形同虚设,这种设置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第四种模式与第五种模式其功能基本相同,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层次地位虽然较高,但由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董事会人员与管理层基本上是一套人员,独立性仍较差。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审计机构设置是总部设审计部,由总经理直接管理,审计部门定期向总经理汇报工作;同时在五大区域电网公司所在地设有审计派出机构;各网省(市)电力公司都设有审计部;各地市电力公司(电业局)大都设有审计部(室),有些省电力公司在地市电力公司所在地设置了审计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审计模式属上述第二种审计模式,审计工作独立性较差。

湖南省电力公司审计管理模式是:省公司设审计部(处),各地市电业局设审计部(科),在审计业务上,实行省公司垂直管理,人员可以由省公司统一调配,审计人员编制按属地化管理,全省划分四个虚拟型审计片区,根据省公司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公司审计部由书记直接领导并向总经理汇报工作。省公司审计管理模式延伸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模式,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受总经理(书记)的重视程度影响较大,且独立性较差。

二、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特点和作用

由于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公司化改造远未完成,内部治理不规范,故本文认为宜在公司总部设置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同时在公司系统自上而下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在人员编制和利益方面保持相对独立。

1.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特点

独立、客观和公正是审计的基本要求,是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根本保障,而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集团企业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种独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机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集团企业内部其他机构和所属单位,上级内审机构与下级内审机构之间不但在业务上而且在行政上均形成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二,人员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独立承办内部审计事项,其工作的基本定位是集团整体利益而不是内部各单位个别或局部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力量统一归属于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调配。

第三,经费独立。集团能切实保证内部审计经费的预算和执行,并从工作实际和强化内部审计要求上不断增加对内部审计经费的投入,审计经费单独预算和列支呈报,审计人员在组织关系和经济利益上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独立,从而割断内部审计与内部各被审单位利益上的依赖关系。

第四,精神独立。上下级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集团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监督,提出内部审计报告,实施内部审计处理和处罚。

2.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作用

上述特点表明,集团企业相对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能集中体现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内部审计机构尤其是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受制单位管理层的局限性;

二是理顺了内部审计上下级之间关系,建立了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规范体系;

三是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开展集团内部联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并为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提供了可能;

四是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考核,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发挥内部审计的总体功效;

第6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所以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对人员的要求尤为严格,工程造价人员必须执有从业资格证。工程造价人员不仅要懂工程造价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电力技术、经济、法律知识,需要有独立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经济问题的能力。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整个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中,设计人员和技经人员存在某方面知识不足的情况,懂技术的设计人员对技经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而懂技经的人员对于技术又不熟悉,相互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工程造价在计算上的漏算、缺项、工程计量的不准不会做补充定额等现象大量存在,对于控制工程造价十分不利。

1 电力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

电力工程造价的特点要求工程造价人员不仅要懂工程造价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和法律知识,需要有独立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经济问题和工程相关单位的综合协调能力。在现实中,大部分工程造价人员虽然其工程造价的知识总体而言比较系统、完整,但是他们的法律知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特别是项目施工经验方面都显得欠缺,对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实际信息不能充分了解,导致他们预算的工程造价和实际造价偏差过大,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1.2 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年来,电源项目大多采用大容量、高指数、等发电机组,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容量机组虽然建设投资高,但发电能耗低、效率高,运行经济性好,而小容量机组只适用于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或燃油调峰项目,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环保和社会效益好,运行经济且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确定电源项目建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效益。

1.3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逐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门类和品种较齐全,包括劳动定额、费用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估算指标,措施费用、等等。电力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技术不断创新、完善,使定额水平不断适应工程实际,体现了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但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预算定额的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社会的千变万化,不能及时反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情况。虽然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研究,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实行量价分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行动上要求推广应用,只解决了部分存在的问题。但目前的清单计价在项目划分与工程量计算规则基本还是与定额方法相对应的,显得还比较零碎、繁琐和缺乏整体性,实际操作还不是很简单方便。缺少具有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2 解决电力工程造价的措施

2.1 需要确立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小不同,地域不同,新技术、新工艺、新型材料的不断更新。工程建设者在每一个项目中的经验都是有限的,主要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客观的因素影响。因此,不能要求每一位工程设计者,对每一个项目都能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投资控制目标。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目标应该随着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和设置,通过一个有机会结合的方式来组建项目造价控制的目标。

2.2 严格控制工程实施,依法进行严密控制、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治理。要加强开工前的预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要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其次是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

2.3 工程造价与市场密切结合

造价预算时,不能拘泥于造价时的市场价格行情,而应该将主要原材料的价格与市场的波动建立起一种关联关系,确保造价与市场价格不明显背离,还要关注电力市场的新技术、新型材料的情况,将造价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使造价也能体现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电力企业最好要有专人负责电力系统科技信息的检验工作,及时掌握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并提供给造价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尽量使工程建设和工程造价能够采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显著的科研成果。在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如果先进的技术是专利技术,并且专利的有效期还没期满,则应当与专利权人进行沟通协商,然后综合权衡专利的使用成本、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再决定是否引进。

2.4 培养有技术、有经验的高素质人员

在我国,政府管理工程造价的体制与机构是比较完善和健全的。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这些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减少行政干预,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对工程造价咨询的影响,以保证咨询活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必须看到,造价管理这一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虽已初步建立起了造价工程师、注册制度,但从整个行业看,整体综合素质不容乐观,需要提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正规大学中设立独立的专业,还要通过兴办非全日制在职学习方式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结束语

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控制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快造价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获取效益。此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努力,员工工作是否积极,工作绩效是否优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健全、激励手段是否有效。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能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勤.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探讨[J].今日科苑,2007-07-23.

第7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字: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he electricity sector also increase reform strength, and strive to make their own enterprises to achiev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cost control is a key link in many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cos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as a starting point, discussed from the connotation,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cost control problems and solving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ecific.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X7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成本控制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说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十分必要,企业需要通过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以达到控制成本、增加电力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承受压力的能力的功效。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还寻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从这些问题着手,论述当前情况下电力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内涵

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特定时期内预先建立起的成本管理的目标,由成本控制的主体对电力运行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消耗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进行调节,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电力企业更长远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利润发展空间。电力成本控制对于电力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格外关注。

二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保障,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发展的成本,降低电力企业发展压力,实现电力企业利润的积累。但是通过目前的调查发现,在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成本控制体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在新时期下进行成本控制,一定要创新思维,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思想过于陈旧,受传统成本控制思想的制约严重,对于成本控制对企业的深远影响没有深远细致的认识,实行了一些短期的行为,成本的控制体制不能够适应实际的需求,更不能建立起长远的管理体制,加之管理者只注重客观成本动因,而忽视主观成本动因,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电力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制约了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成本预算体系不健全

成本预算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能够根据预算进行整体控制。但是不少电力企业在成本预算管理方面较为薄弱,很难做到事前控制,成本预算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多方问题的存在。首先成本预算编制方法欠科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大部分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都采用了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这样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承认了上期预算实际数目是合理的,同时对数据变动因素的判断具有主观性,也会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部科学,不能够达到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把握不准。大部分电力企业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预算编制上,然而对之后的实际操作情况缺乏监督和考核的力度,做不到事前控制,这样影响了成本管理的效果;最后预算的执行结果缺乏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对于出现差额的情况也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原因分析,更不会找出解决的措施,这样的混乱局面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制约了电力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电力成本控制目标过于狭隘

电力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缺乏有效的降低成本的措施,其下属单位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实现考核的目标,只能采取压缩成本和营销费用的措施,这就忽视了压缩成本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关系,会导致企业降低成本的努力和市场竞争中的目标发生偏离的现象。电力成本控制目标过于狭窄将会使电力企业措施不少市场发展的机会,不利于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分析

经济的发展使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利润,除了更新技术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但是通过上文的论述发现,电力企业在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其长远的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更新成本控制管理观念,使成本控制体制适应实际需求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要紧跟时展,使成本控制体制适应实际的需求,因此说,树立与时俱进的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至关重要。作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者,首先需要摈弃之前只注重主观成本动因、忽视客观成本动因的思想,重视成本控制,全面认识降低成本对于企业发展的无线利益。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宣传成本控制理念,把该理念灌输到每个成员脑中,动员全体成员加强成本控制观念,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责任制

电力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保持盈利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不仅关乎到企业管理者的利益,而且与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想使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获得利润,除了要合理规划之外,进行成本管理控制十分必要,不仅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要关注,每个职工也要密切关注。因此说要建立成本控制全体成员责任制,要求每位成员都将成本控制的思想观念放在心上,协助管理者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资源浪费等提高成本的行为,要给与严厉的惩罚,对于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行为给与奖励,将这种奖惩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电力企业成本控制

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紧密相连,一切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运行特点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够获得市场利润,企业的成本中如材料的购买等方面也与市场联系密切,因此说,企业的成本控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成本控制战略,以此来保证企业利益的实现和企业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电力企业成本预算体系

上文中指出了,电力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编制方法、管理工作重点和最后数据分析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因此说建立健全电力企业成本预算体系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建立甲醛的预算专门管理机构,增强各部门的沟通,使各部门能够相互连接,积极配合,为及时准确的掌握资料和获取动态信息提供方便,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资料。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的资料。

(五)确保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的科学性

现代电力企业最突出的额成本控制特点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控制手段的科学性准确性,运用恰当的控制手段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实现这一目标,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建立成本控制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法,保证成本控制的科学性,保证成本管理人员利用科学手段实现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协调的成本控制流程,实现成本控制的合理性,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

结束语: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给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面临机遇和挑战并举的关键时刻,电力企业应该在保证电力运输良性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通过上文的论述发现,电力企业在实际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诸如成本管理体制不适应实际需求、成本预算体制不健全以及成本控制目标过于狭隘等问题,并正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实现电力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目标,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媛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探讨 当代经济,2009年第18期

[2] 欧锦凌 电力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24期

[3] 甘德强 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3

第8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其它行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电力市场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针对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应该强化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与当前经济环境相符合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保证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电力供应的稳定。

1当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走向成熟,很多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搞活经济,往往给各个部门的经理一定的经费,用于拓展业务和发展市场。但是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没有随之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业务经费的使用比较随意,缺乏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很多业务经理中饱私囊,随意挥霍,给电力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有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采购、运输以及验收、付费机制,各个环节之间的职能部门没有做到严格的分离。很多货物的采购都没有经过会计的认真核算,对于库存货物的使用和管理也存在漏洞,大量账目和库存都对不上。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维护费用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混乱,大量国有资产被变卖,流失严重。

1.2会计信息失真

当前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各种账目明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账目和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合。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十分混乱,没有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算,很多企业连自己有多少资产都不清楚。

第二,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虚报数据,制作假账,节流企业资金建立自己的小金库,造成大量的帐外资金的存在。会计得不到各个部门的真实信息,因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电力企业的会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屈从于领导的要求对报表进行修改,从而提升自己的业绩,政府的相关主管部门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计人员只能够根据领导的意图对数据进行修改,导致会计信息存在大量的水分。

1.3会计监督力度不足

电力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会计信息的失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很多企业财务管理都是由相关部门的领导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工作的独立性,无法充分发挥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导致电力企业的会计数据长期处于不准确的状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2.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当中混乱的会计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其进行理顺,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有效的堵住原本存在的各种漏洞。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事前监控防线。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预防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以及完善的部门不相容分离制度来预防会计信息的失真,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化解财务风险。第二,事中监督防线。在常规会计核算基础上,加强对企业会计部门的日常业务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防线。第三,事后检查防线。为了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由企业管理者带头,各部门水平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员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内部控制落实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价。

2.2实现经营的全过程控制

在采购环节中,采取“库存定额”方法,根据库存量情况决定采购量,在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库存定额,避免出现超额采购的浪费现象。对大宗材料的采购,应以订单形式为主,采取公开招标形式,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把控货物入库,确保入库手续齐全;在销售环节,电力企业应完成内部管理工作,定期制定销售计划,组织高层管理者召开“计划审题会”,确保整个经营过程都在计划管理范围内,尤其注重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制定、货物发运、货款回收与清收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控制,根据经济业务产生的时间、现金量、银行存款日记账、连续编号、财务责任人签章、会计与出纳职责的区分等,所有付款业务都需要会计人员的审核、主管人员签章后,出纳员才可付款。

2.3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企业提高财会队伍的素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包括财经法规、会计制度、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会计基础等知识考核,采取“优胜劣汰”形式,提高财会队伍的自觉竞争意识,优化队伍结构;二是注重选拔、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企业应为财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与深造机会,如选拔会计基础较好的人员进行计算机学习;或者计算机专业人员参加会计专业培训,培养一支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三是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加进修和继续教育,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方法、手段,不断汲取新知识、新事物。

2.4加强内控监督手段

所有的业务活动都处于电力营销部门及下属营业部、供电所等,是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特点。有关用电结构、用电量、用手电费、实收电费等信息,全部由电力营销部门掌握,体现了电力行业特有的工作程序与方法,虽然这样在操作的可行性与便利性方面存在优势,但是也不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落实,无法发挥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目的,限制了内部控制的水平与效果。虽然这种现状主要由于电力营销自身的规范度较强,但是从部门牵制作用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对各项内部控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单靠营销部门的内部稽核与自觉性,极易造成内控不严问题。因此,安排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十分必要。针对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状况,应加强内部审计力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方位审计,并做好审计报告呈交相关管理部门。另外,除了加快建设电力营销系统的内部集成、营销系统、财务系统之外,还应重视审核电费结算和电费汇总过程,以定期或者不定期方式,加强对电力营销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2.5建立健全内部会计考核与评价体制

考核与评价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考核、评价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加强对企业管控职能调查与评价,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也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发挥效果与实施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实际上,无论是考核还是评价仅作为一种手段,督促企业各级管理者、执行者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获得实效,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顺利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远新.电力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7).

[2] 徐明.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

第9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

关键字:电力企业;调度中心;组织行为学;群体动力学

0、前言

电力企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电力调度机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指挥中枢。由于电力系统运行必须遵循保持发电和用电实时平衡的客观规律,因此,国内外在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对电力调度机构的职能调整都高度重视。职能的调整导致调度机构的组织、人员配置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以确保调度机构能够有效履行其变化的职能,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本文提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电力调度中心组织结构优化配置理论,并基于该理论对国内某特大城市的G市调度中心的组织结构优化过程进行分析,重点是要实现三个整体目标:1、实现电力调度中心职能的变化;2、顶层设计要有预见性;3、变革过程要平滑过渡。

1、基本背景

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变革课题,涉及到电力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充满挑战性。这一课题在国内外尚属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调度中心的组织变革的驱动力来自于物理电网复杂度的增大以及调度中心核心业务职能的变化。例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电网调度中心或系统控制中心,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推动,电网调度中心的业务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电网控制中心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法国等国家的一些电网调度机构,由于职能变化较少,机构即相对稳定。而G市调度中心所管辖的电网发展很快,售电量相当于国内某些省电量的几倍,且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等关键性指标已超越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有鉴于此,2012年G市调度中心升级为省级调度中心,在职能上发生重大转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自1998年起,在调度中心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6年,深刻体会到仅依靠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等某一、两样管理学工具,进行组织结构变革等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调度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探索长远、可持续提供支撑的体系化理论。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当引入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开展相关工作。本文采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动力学方法,研究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变革。与之类似的是,调度中心的电网分析计算,正是有了矩阵理论的体系化支撑,才能有了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如下图1所示。

图1基础理论体系的类比

Fig.1 Analogy of basic theory foundation

2、群体动力学概要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致力于理解、解释、预测和改变在组织情境中发生的人类行为的研究领域。它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等院校的研究生课程,理论体系非常庞大,详见文献[1]-[4]等。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是组织行为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群体变革的重要理论体系。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是群体的本质,即影响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变量、结构。

本文提出,将群体动力学的五阶段模型(five-stage model)、间断-平衡模型(punctuate-equilibrium model),用于电力调度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优化。

     五阶段模型给出了群体发展所经历的5个阶段:

形成阶段。激活团队,从外部引入新成员,并使成员互相了解、试图建立规则,逐步明确新职能;

磨合震荡阶段。成员与领导者之间互相磨合,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冲突。在此阶段建立了新的组织机构;

规范阶段。群体成员发展出良好紧密的同事合作关系;

运作阶段。群体高效率合作,完成任务。

中止阶段。群体目标实现,解散后进入下一轮变革。

与之相匹配,间断-平衡模型是指,在5个阶段中,群体还要不断经历两个时期,前一半时间是平衡时期,群体制订了计划但完成不多,主要是试探并积累经验。而后一半时间,由于接近最后期限,成员就要变革以保证完成群体任务。在此过程中,群体结构(Group structure)不断调整,逐步平滑过渡。该理论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无论团队有多少时间来完成任务,都有成员会等时间过了一半,才开始“如梦方醒一般”全力工作。

3、基于群体动力学的调度中心组织结构优化

3.1基于五阶段模型的调度中心变革

由于电力调度指挥工作的连续性,为保证电网的安全,G调度中心的组织结构变革采用的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渐近式变革(incremental change),保持连续性和平滑过渡。该过程可用下图2表示。

                 图2基于五阶段模型的调度中心变革

Fig.2 Power control center organization reform based on five-stage model

 

基于五阶段模型,广州调度中心向省中调的变革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形成阶段。传统G市调度中心只是地区调度,没有电力电量平衡、电网稳定控制等职能,在提升为省调度中心后,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调整后的新职能是:接受网调的调度指挥;组织制订系统运行的管理制度、指标体系、评价考核标准等,组织开展系统运行统计分析与信息;对发、输、变、配、用电设备并网的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运行计划管理,组织协调主配网系统运行计划;系统运行的安全风险管理和稳定管理;二次系统的归口管理等等。

G市调度中心打破以往只招收大学毕业生和基层人员的传统,从各省中调(内部招聘方式)、发电厂和设备厂家(社会招聘方式)等引进高级人才12人,从而激活团队,带动G市调度中心全体人员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

(2)磨合震荡阶段。在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充分留足团队磨合空间,并围绕风险、计划、并网、调控、评价五个管理开展工作,完成了新的11项工作细则、80项业务指导书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在三道防线建设过程中,循序渐近,由少到多,先独立组织完成广南、增城稳控系统技术改造工作,再逐步实现对三道防线运行管理的整体把控。

在此阶段,G市调度中心建立健全了新的组织机构,整体调度中心下设10个科,分别是运行方式科、主网调度科、发电调度科、配网方式科、配网调度科、继电保护科、自动化科、通信科、技术经济科及综合科。其中,主网调度科和配网调度科分别下设一个班:主网调度班和配网调度班,自动化科下设四个班:调度自动化班、配网自动化班、变电站自动化班和信息运维班。

(3)规范阶段。G市调度中心群体成员发展出良好紧密的同事合作关系,高度协同,完成了发电调度管理等10项制度、84项流程编制及宣贯,基本建立了适应中调管理职责和业务的制度群。经过上述过程后,G市调度中心新的人员配置共有职工149人,从人员结构情况来看,在学历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3人;本科学历80人;大专学历18人。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49人。

(4)运作阶段。G市调度中心调度关系调整历时2年,分4批次的将D市电网输变电设备、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全部交接完毕,转入全面独立调控。从数字上可以看出交接量的巨大:共涉及500kV主变14台,220kV变电站44座,220kV线路110条。

(5)中止阶段。G市调度中心目前还不需要进行下一轮的变革,因此暂未有此方面工作。

3.2基于间断-平衡模型的群体业务建设

在上述各阶段中,则需要不断应用间断-平衡模型进行群体业务建设,如下图所示。

                 图3基于间断-平衡模型的群体业务建

Fig.3 Group business construction based on punctuate-equilibrium model

下表1给出了上节“运作阶段”过程中,G市调度中心2013年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接收过程。从表1中可以看出,依据间断-平衡模型,整体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的任务比第二个阶段少,主要是接收增城片网的发电设备。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看,是为了使变革过程平滑过程,给调度提供一个逐步掌握发电设备调节特性、电网断面调控方法以及支持系统实际应用的过程,因此发电设备建议分两批交接,且第一批交接的具备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自动发电控制)功能的发电设备,仅为两家电厂,且所处电网结构相对简单,潮流控制较为清晰,有利于调度员实操训练,积累经验。在此过程中,方式科、保护科等科室不断交互磨合,逐步完成对发电设备的整体把控。

                       表1 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接收过程

Table 1 Receiving progress of dispatchinggeneration device rights

工作内容

工作步骤

工作时间

责任科室

第1阶段,首批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接收

接收增城片网及所有110kV待接收发电厂机组进相试验、pss试验、黑启动试验、励磁参数实测、调速参数实测报告、电厂PSS等相关涉网装置运行定值资料,完成校核工作,并提前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

1月1日

-4月30日

方式科

重新计算、下发增城片网及所有110kV待接收电厂调管范围继电保护定值单,拟制继电保护检修方式卡

1月1日

-4月30日

继保科

与增城片网及所有110kV待接收发电厂签订调度协议

5月1日

-5月30日

发电调度科

增城片网及所有110kV待接收发电厂PSS等相关涉网装置运行定值

8月1日

-8月15日

方式科

开展增城片网及所有110kV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交接

8月15日

-8月30日

各专业科室

第2阶段,完成所有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接收

接收花都、北郊、广南、狮洋片网待接收机组进相试验、pps试验、黑启动试验、励磁参数实测、调速参数实测报告、电厂PSS等相关涉网装置运行定值资料,完成校核工作,并提前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

5月1日

-8月30日

方式科

与花都、北郊、广南、狮洋片网待接收发电厂签订调度协议

5月1日

-8月30日

发电调度科

重新计算、下发花都、北郊、广南、狮洋片网待接收电厂调管范围继电保护定值单,拟制继电保护检修方式卡

5月1日

-8月30日

继保科

花都、北郊、广南、狮洋片网待接收发电厂PSS等相关涉网装置运行定值

9月1日

-9月15日

方式科

完成花都、北郊、广南、狮洋片网发电设备调度管辖权的交接

9月15日-9月30日

各专业科室

 

需要说明的是,G市调度中心新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对其它输电设备调度管辖也采用了类似的模式。受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展开。

经过此阶段的工作,G市调度中心调控的电网水平迅速提高,G市供电局获得了供电A级金牌企业称号(全国仅有10个)。

4、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动力学,研究电网调度中心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优化问题,并以G市电网调度中心组织机构调整为例,研究了该理论的实际运用。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重要课题,对重要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Jerald Greenberg著,范庭卫译。组织行为学(第7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Joyce S. Osland著,王永丽译。库伯&奥斯兰组织行为学(第8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Stephen P. Robbins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第1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