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德育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教育 途径
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渗透德育内涵
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内进行的,因此,并非唯有教师才是教育者,环境也可以是“无声的教育者”,孟母正是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而“三迁”的。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师生提供良好、优美的教学环境,很难想像在一个破旧、杂乱、缺少文化氛围的环境里空谈德育为先。
1.设计合理新颖、配套协调、科学规范、错落有致的教学楼、体育运动场等校园设施,优美的亭台回廊,雕塑小品,花草树木、绿地以及整洁的地面等各种人文与自然景观,让进入校园的每一个人感到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同样也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心灵,约束师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我校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借“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校园文化建设十个一”、“校园管理月活动”“文明礼仪”主题活动之际,加大了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改造和美化、净化、文明化,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园内鲜花烂漫、整洁大方,走进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制作精美的“文明礼仪歌谣”、“名人名言”、“国学经典语句”,真是橱窗会“说话”,墙壁会“育人”。
2.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守则公约。科学合理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形成,就成为了具有权威和约束性的力量,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自主地接受它,不断受到其感染和启发,以便师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对于违反这些制度的师生所给予的处分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这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师生的规则意识,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效。
二、抓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德育目标有着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多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教育作用。
1.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者,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会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是一面镜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
我校每年都会举行德育工作研讨、师德讲座、模范人物(事迹)学习等活动,并借助声情并茂的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形式,并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先进个人事迹活动,使教师明确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从多层次、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教师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和喜怒哀乐,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必须要严格履行职责,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通过家校联系、家长委员会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寓德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利用“学雷锋”、“教师节”“五一”、“六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这样的活动,既造就浓浓的节日氛围,又让同学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自然默化成内在的道德心理需要;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我国传统优秀美德;开展读书活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并使读课外书形成常态,举行一些读书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参加读书征文比赛,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强化同学们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对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校园氛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 审美教育 家庭德育
近日福建两名小学女生自杀,遗书称要穿越到清朝拍皇帝电影。虽然这个案例具有极端个别性,但受热播的《宫》、《步步惊心》、《灵珠》、《回到三国》等穿越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当前很多青少年都陷入穿越的“魔力”之中,使得不少年轻人走火入魔,上演人生悲剧。造成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媒体传播的误导,另一方面是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学生不能有效辨别真丑与假丑、真荒诞与假荒诞。另外在福建小学女生自杀案中主人公小美其父母均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将其带大;在安徽少女被毁容案中,犯罪嫌疑人陶汝坤儿时也是因父母忙由爷爷奶奶将其带大。当今由于社会诸多原因很多儿童由老人抚养,隔代抚养、家庭不稳定及离婚率偏高等现象日益增多,家庭德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位。因此,我们急需加强学校道德审美教育和家庭德育建设。
一、在学校德育中培养成熟的审美态度
(一)学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意识审美形态的多样性。审美形态不仅限于优美这一种形态,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崇高、悲剧性、幽默、丑、荒诞等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正如歌德在他的论文《论德国建筑》中告诫人们:“不要让现代的美的贩子的软弱学说弄得你太柔软了,以致不能欣赏有意义的粗野,那样弄到后来,你的变软弱的情感将除掉无意义的流畅以外,什么都忍受不了。”加强青少年学生对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在面临当今纷繁多样的艺术、娱乐时能分清真丑与假丑、真粗野与假粗野、真荒诞与假荒诞,不至于沉迷在假丑、假粗野、假荒诞之中而感到困惑,从而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有效地矫正青少年学生审美的庸俗化,降低社会及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成熟的审美态度。成熟的审美态度,并非一味地不顾生活的炎热而做着清凉美梦,或者根本不看现实,不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而只把眼睛放在额头上,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学校及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保持在一定的合适比例。因为,如果没有对人生的现实主义,要想挚爱人生,认真生活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实主义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提挈就会成为无原则、无目的的彻头彻尾的庸俗。敏感让我们对欢乐、痛苦以及人生的千变万化体会得更细腻,达到一种微妙的觉悟。幽默感使我们既与现实和理想保持合适的距离,又使我们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向往理想而不矫情,能够站在超越现实的地位却不敌视现实,使我们在批评中欣赏人生。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保有一种成熟的审美态度,因为成熟的审美态度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我们使他们既要成为生活的创造者又要成为生活的欣赏者,让活泼新鲜的感性始终保持着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不再麻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一代人。
二、家庭德育建设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失,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德育工作缺乏重视和了解的一个缩影,这直接导致目前德育中“5+2=0”的现象。其实,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立法的保障。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保障家庭中教育者的素质水平,使家庭德育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比如对要登记结婚的青年男女,要求其先到国家组织的专门教育机构去学习如何处理婚后生活及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合格后准许登记结婚。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婚姻质量,进一步明确双方的家庭责任,更重要的是使青年男女在做父母之前有机会受到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二)加强对家庭德育的科学研究以及宣传、普及工作。国家要加大对家庭德育科学研究的投入,积极研究家庭德育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强对家庭德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对提高子女品德素质以及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家庭德育,尤其是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如何实施家庭德育。隔代抚养可能是许多家庭的无耐选择,但这并不是父母家庭德育缺位的合理借口,应使父母明确如何利用有限的与子女接触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家庭德育。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由于家长在家庭德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家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的选择都由家长确定,家庭环境也主要由家长来创设,所以家长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家庭德育成效的高低、子女品德的优劣,家长是家庭德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德育思想,做到自我教育为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总之,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在面对种种挑战的今天,这一任务显得格外艰巨,但社会责无旁贷,教育者责无旁贷,家庭更责无旁贷,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以及父母的未来与希望,我们别无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025―01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中慢慢形成的,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种积淀,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隐性课程之一。校园文化对学生、老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操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各学科的辅助教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学生学习、娱乐的需要,从各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打造属于自己学校风格与办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也使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师生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俗话说“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没有和谐与文明的校园文化,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所以,作为培养人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用浓厚的校园文化陶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利用科技力量,建设和谐校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科技的味道,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考虑运用科技力量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这也是时展的需求。在教学中少不了电教设备、多媒体等,学生的活动也需要广播、电视,学生的安全应更离不了监控、门禁、可视网、校校通等一些安全监管设施。有了这些电子设备,学生的安全我们随时都能掌握、了解,作出及时的纠正,提前做好防范,让学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有了这些电子设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而且还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这些设备,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除了篮球、乒乓球、踢毽子、扔沙包这些传统的活动外,有更多的选择,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在娱乐中学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技能。
二、普及科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社会在进步,校园建设也要跟着进步,校园的进步不但体现在师资力量上,更体现在校园生活中。如为了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品质与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在校园里设置一些展示厨窗,摆一些关于国防科技知识,如战舰、军舰、飞机等的模型,或世界各国先进的、有一定影响的军事设备以及有关科技的历史事迹、历史人物等等,供学生们了解、学习。比如,我们在讲思想品德《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橱窗陈设的模型向学生介绍国防知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现代武器装备,国际科技发展等等,让学生感受现代军事技术的伟大魅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热爱。此外,为了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我们定期举办科技日,组织学生了解学校的一些科技设施,观听科技讲座,举办机器人、航模比赛等。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会耳濡目染,有意无意地走近科技知识,并对科技产生兴趣。当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请一些科技工作者来学校给学生办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提升。这样的校园,必定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57-01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不是某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国家针对此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政策,令城市公立中小学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本地正常学生队伍之中,共同展开常规化的教育内容,从而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与能力素质。学校首先是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逐步推广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
一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所面临的状况
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承担着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任务。很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就会在城市中安家,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随之而来。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明: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与当地适龄儿童的同等教育,以当地全日制公办的中小学校为主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施行常规教育,保证日后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二 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市化的学校氛围中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其家庭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到来自城市里原有生活圈的阻碍。需要通过教育思路的转换,来提升学校的德育教育质量。
1.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工作重点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教育领域的科研能力,将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内容作为重点议题开展讨论。
第一,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以特殊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一系列调研工作,组织全体教职人员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从思想层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教育认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以往校方对学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没有为担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教职人员提供相应的思想教育教材,更没有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到位,从而为课堂思想教育的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校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搭建一定的技术平台,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库,利用动态分析软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出较为完善的沟通平台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内容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探究学生心理的变化,耐心地进行沟通,找出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会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不产生排斥的感觉。
2.学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校方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的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开展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活动,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包含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等几项重点内容。将研究结果用于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思想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展教师研讨工作,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步树立了学校教师队伍中关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与意识,加深了部分教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解,对日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的改良有很大的帮助。
三 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较以往有所加强,这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成效。只有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整体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未成年人的未来成长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刘善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入学机会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38~139
[2]杨申宣、刘琼维、王红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蒙自市小学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2(5):151~152
[3]黄忠敬、冯靓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以上海市M区为例[J].基础教育,2012(6):144~145
关键词: 预算道德 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办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业绩、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工具,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全面性、全员性等特征。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上至跨国公司,下到民营企业,许多单位都在使用该方法来强化企业的管理。但据有关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全面失败的个案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有制度不完善的,有体系不合理的,等等。笔者认为,一个实行预算管理的单位,其预算执行效果如何,领导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各基层单位能否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自觉、主动地尽可能好地完成各项预算指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与各级管理者、执行者的预算道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目前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及解决办法泛泛地作一分析、探讨。
一、 目前预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目前,预算管理主要有自上而下的强制式和自下而上的参与式两种模式,主要包括编制、执行和考评三个环节,涉及预算管理者和执行者两个主体。我们对预算工作中问题的探讨主要围绕这两个主体、三个环节展开。
1、预算编制环节
基层单位编制预算,应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先进可行的原则。预算管理部门下达给基层单位的预算指标,要坚持公正、客观、透明的原则。在该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预算管理者:
⑴政策不透明。具体表现为该公开的政策不公开,该下发的预算定额不下发。在下达预算时,或单个分别下达,或以‘详见纸质文件’等形式不公开下达,搞的是神神秘秘,使基层单位“摸不着、看不见、吃不透”,一切预算指标全由上级说了算。这种暗箱操作,不但严重背离了预算管理的目标,也将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地开展下去。
⑵工作方法简单、粗放。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鞭打快牛、层层加压。在下达预算指标时,不是坚持统一起跑线的原则,也不是对各单位以前年度预算完成情况作具体的分析,而是一味地给预算完成好的单位加压,要求其更好:去年收入增加了,今年提升的幅度要更大;费用降下来了,今年要降的更多。通过‘层层加码’,实现‘马到成功’。这种鞭打快牛的简单工作方式在短时间内也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会严重挫伤强者开源节流、挖潜降耗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弱者的惰性,直接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长效管理。
预算执行者:
主要表现为本位主义严重,编制的预算‘水份’含量大。编制预算时,缺乏大局意识,不是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是处处为自己的小团体利益作想,与管理者讨价还价,高估费用,低估收入,指标编的很‘合理’,更实用,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开源节流、想办法挖潜降耗,就能轻易地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预算指标。到年底,如果收入增加了,能得到企业领导的表扬;费用节约了,考核时还能捞点奖金。这种缺乏道德的小团体预算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预算目标,也使预算管理丧失了基本的目的和职能。
2、预算执行环节
预算一经下达,各基层单位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对指标进行分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将压力传递到每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以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在该环节,存在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预算执行者弄虚作假申请调整预算和想方设法用尽预算。
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一些基层单位以种种理由写申请、打报告,甚至虚列项目,虚报支出,弄虚作假,要求上级调增费用、调减收入。即使这其中的一些项目、支出是真实的,根据规定属于应调整项目,但上报的预算金额也往往是翻了几倍。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由于上下信息不畅、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不够等多种原因,这些小阴谋往往会得逞。
3、预算考评环节
预算考评是在预算期结束后,由管理者对基层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奖惩。预算管理者作为该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在考核工作中主要存在执法不严、标准不一、考核结果不公开等问题,工作中个人情感因素较重,对待被考核单位不能一视同仁,执行制度有松有紧。
而作为被考核方的基层单位,在预算指标不能完成时,往往较多地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强调一些特殊原因,批判“预算太死板”、“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能从自身工作查找原因,更谈不上主动承担责任。
预算考评作为预算工作的最后一环,如果不科学、不合理,不能做到奖罚分明,考评工作流于形式,就会使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预算管理工作就不能实现闭环管理。
二、从道德层面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引起的,有的是因为执行不力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考核工作未跟上产生的。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预算工作者(管理者、执行者)自身的道德发生了问题,致使预算工作问题不断,效果平平。
一是丧失了基本的诚信道德。诚实守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对一个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虚假预算、虚假考评的出现和泛滥正是因为参与者缺乏基本的诚信道德,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预算管理的两个参与方,无论是上层的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执行者,都必须严格做到诚实守信,方能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预算执行者,编制预算或者提出预算调整,都必须坚持诚信原则,不弄虚作假,不欺骗上级。
二是不能正确处理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预算工作中之所以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利益博弈的结果。虽然说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委托者委托者完成某项任务,并给与一定的报酬),在本质上决定了两者之间可能由于目标不一致而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只要两者都能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和公允的价值观,加强沟通和协调,就有可能减少或者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共处,达到共赢的目的。也就是说,管理者在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员工合理的利益诉求,关心员工的发展。
三是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从事的事业,要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对每件事情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预算管理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每个参与者都认真工作,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精心尽力,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
三、防范预算道德风险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 全面加强预算道德教育,提高预算人员的道德水平
人,既是预算的编制者,又是预算的执行者;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预算管理就是一项人为的活动,某种程度上人的因素比技术因素更重要。要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就必须紧紧抓住这第一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人的培养和教育。鉴于预算工作中广泛存在的道德问题,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有效防范预算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企业内部,基本都设有财务、审计等监管机构,履行不同的监管职能。为了防范预算工作中由于道德问题而产生风险,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监管职能,从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执行,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检查,并且要求侧重点不同。在编制环节,侧重于合理性的审查。在执行阶段,侧重于规范性的审查。要将审计监督的结论作为期末预算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强化对预算工作的过程控制,使预算工作各环节的人员不敢违反相关的规定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3、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避免由于考评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和考核,再美丽的天使也会变成可怕的魔鬼。”失去了评价考核,预算管理工作就无法开展。但如果考评体系不合理,也会带来一些道德风险。比如:如果简单的以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业绩考核、奖惩提拔的依据,那么预算执行者就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去完成指标,而不顾虑是否符合企业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等等。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考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考评指标时,既要注重财务指标,也要关注非财务指标;既要进行定量分析,也要进行一些的定性分析。要根据考评对象的不同,设计、应用侧重点不同的考评体系。
四、结论
要搞好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预算的调控作用,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密切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要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加强预算道德建设,提高预算道德水准,规范预算行为,化解道德风险,才能实现既定的预算目标和战略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26-02
加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建设中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特色,丰富育人的有效资源,影响师生的思想品格和言行,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培育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持续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校训、校风、学风、培养目标、办学宗旨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校的哲学和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我校(注:此处指广西南宁市燕子岭小学,下文同)高度重视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使学校达到美化、绿化、净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和挖掘学校的文化育人资源,精心规划以育人为目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学校精神文化。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总结凝练,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即:“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培养目标;“在鼓舞中创造奇迹”的校训;“欢欣鼓舞,共同进步”的校风;“有效教学,幸福工作”的教风;“有效学习,快乐成长”的学风。
二、培育内涵丰富的环境文化,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开设功能室,营造特色教育氛围。我校现有教学楼两栋,分别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十二个功能教室,学校根据教学仪器按理科、图音体卫等类别分类存放,各类仪器均达到Ⅱ类配备标准,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营造出特色教育氛围。
开放科普园,扎实推进综合实践。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发挥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巨大作用。我校结合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对学校原占地3亩的生物百项科技园进行了重新策划与整修,增设了供师生休息的小石桌,翻新了种植大棚,调整了各班种植实践区。同学们在科技园里种植绞股蓝,学习茶道艺术,进行各种常见花卉蔬菜的种植、观察、护理,科普园成为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校本基地,课间小憩片刻的休闲场所,师生交心谈心的好地方。
让墙面说话,环境焕然一新。我校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要求各班结合实际,确定班级发展特色和班训班规。除了在教室内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外,还统一在教室外墙挂上班牌,班牌上有班级课程表、正副班主任简介、全班师生合影及班主任寄语。为了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在教学楼楼梯上张贴本校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十二习惯。学生们每天进出上下途经楼梯时,行为常规都尽收眼中,时间长了,学生从无意识地浏览,到熟读谨记,最后践于行动,文明行为已逐渐深入人心。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一至四楼的走廊分别上墙“弟子规”、“学习习惯”、“成语故事”、“科普知识”的挂图,做到主题明确,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让环境文化起到“春风化雨,如润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培育协作竞进的教师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竞聘上岗,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中层管理队伍结构,激发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每隔三年,我校都会召开中层领导竞聘大会,实现了“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目标,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既满足了老师们个人的发展需要,又起到了警示懈怠和后进的作用,激发了全校教职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
开展育人活动,增强教师责任感。加强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师德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楷模作用。因此,强化师德教育,一直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以案严纪,勤政廉政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观看特级教师钱自亮讲座录像片《解读教育的对象――人》、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及贯彻“十”精神等。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
四、培育丰富而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
日常生活,养成习惯。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以生活为基础,注重生活细节,以“小学生十二大养成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有意的反复强化中达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同的目的。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和行为,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主题活动,快乐成长。近几年,学校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实施“五自”教育,从培养儿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护、自强”能力入手,把“生活技能训练比赛”和“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竞争,个个参与考评”的“争章”局面。由此,德育教育由静态、单调和知性的走向生动、具体的生活道德,并将其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培育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全面实施“有效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实施“有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创造性得到了发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把师生的生活经历、家乡的历史文化都融进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在培育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整合尤其充分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比较偏离城市中心,一部分学生来自普通市民家庭、一部分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学生中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缺乏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鉴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整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要以“爱心”和“责任”作为思品课的首要教学资源,“以爱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以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其次,我们把家长的“心里话”作为思品课的重要资源,把家长请进思品课堂,说他们的工作,说他们的遗憾,说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再次,重视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土历史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典型进行励志教育,如把南宁历史人物邓颖超、雷沛鸿青少年时代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事迹引进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校园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基地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1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种类以及功能简析
1.1进行德育活动的基地
德育活动多种多样,建立德育活动基地的目的在于对高等学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利用实践基地资源(名人事迹、英雄故事、人文资源等),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加深师生对革命事迹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
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习军人的优良传统,不怕苦不怕累,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性,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1.3进行教育实习的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教育实习基地具有以下作用:(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岗位中去,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例如:对于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把他们安排到中小学进行实习教学,通过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使他们在教学时间中积累教师经验,提高职业道德,坚定职业理想。(2)在实践基地中,通过实践教师的指导,通过自身钻研并结合课堂所学,初步掌握工作技能。(3)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独立开展简单的工作项目。例如: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担任实习班主任的工作,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掌握执导团队的方法。
1.4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基地
劳动技能教育基地,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端正的劳动态度、熟练的劳动技能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这类实践基地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以劳促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能以劳促善,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2)以劳促智。通过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一过程,增强了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中出现的问题,独立思考,并在劳动中积累工作经验。(3)以劳促康。通过劳动技能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4)以劳促美。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劳动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意义
2.1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课堂所学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完善生活基本技能,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对于实践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须结合实际创造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和条件,需要明确的是,今后更多的学习中,有很多知识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此,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2为实现“三个面向”“四个统一”做好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统一”是指“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是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锻炼品格,做真正的“四有”新人。
2.3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该把这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使它成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带动学校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体现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各学校要时刻注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时代性、主导性和平衡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生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载体建设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将显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其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建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多功能、全方位的实践基地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4为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供有效途径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固定的实践基地,它是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的源泉。高校学生应该根据专业内容、课程实际,积极参与实践基地的活动,教师应该定期、及时的在基地中进行考察,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生产劳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劳动观念,为今后的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设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几点意见
3.1规划合理,布局协调
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整体建设布局关系到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提高,对于学校的改革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各相关部门应该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发展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中,并做好监督工作。同时,要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详细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在布局中,既考虑当地的实际建筑条件,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范围、设施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的比例等多种因素。整体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主要是由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所占比重所决定的,还用综合考虑其整体作用与其他功能的补充。
3.2基地建设需要内外结合,共同发展,共建互惠
所谓内外结合,一方面是指由学校实践基地的需要,由校外其他力量承接,提供资金和场地,并负责管理;另一方面是要把校内校外结合起来,既要在校内立足,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基地建在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负责的工程,如果仅靠学校校内的力量,无法把基地的作用发展壮大,而如果仅靠校外的力量,没有校内力量的扶持,则缺乏系统的管理与监督。所以,需要把校内校外力量相结合,共同把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所谓共同发展,共建互惠,指的是校外实践基地应该遵循与社会、学校共同建设的原则,多方投资、多方受益,互惠是指高校应该为校外实践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共享教育效益,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输送更多的人才为基地单位服务。
3.3加强全面建设,不断更新完善
前文所述的四个实践基地,既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又相互联系,互成一体。所以,要对各基地进行全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由于客观原因的制约(资源、资金、场地等),四个基地的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不能一步到位。而且,即使已经发展起来的实践基地,也应该定时更新设备、增加项目、扩大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张亚,赵苍荣.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26):257-258.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9-11,34.
[3]长宏,戚向阳,王刚,张恒庆.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66-168,172.
论文关键词:导师队伍;质量;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由扩大规模进入到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指导导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一直备受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导师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速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并未获得同步发展。因此,加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如何保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活力进而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研究生导师素质有待提高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负全面责任。导师应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指路人,思想上的良师益友,学术道德上的模范。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前沿知识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尚有差距。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人格魅力及创新思维、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胜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2.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能满足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的数量显著增长,但在校研究生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研究生导师。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压力。使得导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指导精力不够,出现了对学生“放羊”,“导师不导”等现象。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也疏于监管,这也是出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
3.导师与研究生的类型结构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在此背景下建设起来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也是一支学术型为主的导师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化越来越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了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家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即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从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从应届本科生中直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年扩大招生比例。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很多培养单位还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目前基本由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由于绝大多数的导师就职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比较少,实践水平偏低,对于引进或研发的新技术、新设备了解不够,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是很熟悉,很难把理论和经验充分结合。他们倾向于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这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调整现有导师队伍的类型、转变现有导师队伍的的教育观念,是当前导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4.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缺失、督导研究生的意识薄弱
近年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好坏与导师的学术道德带头作用不无关系。有些研究生导师急功近利,为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不惜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弄虚作假,甚至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其自身学术道德水平不足以为研究生正身立范。部分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工作中受到重业务学习、轻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业务学习一手较硬、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较软的做法。对研究生的要求,往往只侧重学生的业务水平,而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相应的关心。 转贴于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1)增强导师育人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加强学术失范的监督与管理。严谨笃学,教书育人是国家赋予导师的神圣使命。学品如人品,品正才能学有所成。研究生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 陶行知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导师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平时刻对研究生产生着影响。作为导师,必须“端品厉学”,加强导师的学术修养,以德育人,起到对研究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2)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实施导师负责制,是因为许多东西必须由导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从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用创新的头脑武装自己,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灌输知识,更要授之以渔,培养研究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师的主要责任就是用自身丰富的科学知识与良好的学习方法向研究生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扩大他们的视野,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2.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
(1)在导师遴选中,既要注意审核导师的学科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研究成果,又要注意审核导师的道德修养、治学态度,既要坚持学术标准,又要重视教书育人,同时还必须具备与研究生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2)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对导师的资格确定按照需求和能力的原则动态调整。导师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从师德素质、科研经费与成果、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等方面进行严格的上岗与动态考核。对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导师实行奖励,并在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对于竞争过程中因能力和资质不满足导师任职资格,或自我要求不严,思想作风不正,只教不育或违背师德的导师,取消其导师资格,若想恢复导师资格需重新申请并参加资格评审。通过考核,打破导师终身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导师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了导师队伍,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严格研究生培养程序,强化导师的岗位责任制
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和制度,明确责权利关系,让导师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始终起着引导、指导与总体调控的作用,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验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通过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把关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课题设计、实验记录、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于此同时,把导师的学术思想、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研究生培养中的“放任自流”,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强化导师学习培训制度,将终身教育体系引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当中
教育局印发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分四部分十六条。教育局要求各地教育局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制定有效措施,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意见第一部分为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意见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要求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近年来,教育局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意见第二部分为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意见,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一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二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三要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四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意见第三部分为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三是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意见第四部分为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这一部分共了六条要求。一是各级教育局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二是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三是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四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五是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六是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