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质量;创新;单一性;模式
无论是在新课改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提升初中学生素质方面更是着重强调。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中音乐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初中生素质提升的关键点,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导方法,还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教师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音乐方面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质量及水平才能越来越完善。以下就是我对于怎样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在初中音乐教育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断进行创新,以使现在的学生能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效果。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由于教师对于现在初中音乐的教育环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传统模式的束缚,导致了在音乐教学时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课堂比较枯燥;一味以课本为重,缺乏社会实践;上课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以至于学生在学音乐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学生本身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所以唱得特好但音乐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另一个极端就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要想完善初中音乐教育,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音乐全才,结合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特点,勇于在教学观念上创新,使学生在音乐中能够全面发展,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社会在不断发展,艺术无处不在,所以,音乐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教师要学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简单认为音乐和中考没什么关系,上音乐课就只是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只会唱会唱的歌曲。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牢记无论怎样改变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
三、改变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其实,音乐课也是这样的。有的学校认为音乐课和其他学科没有什么关系也就被独立开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音乐素养提升了,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结合起来就会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学习舞蹈,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还提升了学生的修养。其实,音乐不仅仅只能和舞蹈结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如果把音乐和其他别的学科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别的学科的成绩。比如,化学教师和音乐教师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合编了一首化学歌曲,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新歌,还掌握了化学知识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大胆出新改变音乐教育的单一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音乐,还学到了其他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就是利用现代流行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来给学生授课。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现在课堂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手机,对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机中的学生拉回课堂引起了教师的深思。因此,教师应该要在音乐教学上不断创新,引入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因特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做有丰富画面和动听声音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提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难的知识点制成二维码,只要学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了解正确的答案,还能听教师的讲解。所以,教师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敌人”转变成朋友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最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音乐修养,达到完善教学水平的效果。
五、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出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而且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中国西部的音乐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东部的音乐具有抒情柔和的特点,南方水乡的音乐则以委婉动听为主。还有一些边远地区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让这些精髓埋没。教师应该明确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上几点只是根据我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乐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应该不断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作者:张伟 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朱各庄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高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
[2]郭家滨.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其思想和行为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是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来跟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上课时,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坐得整整齐齐地认真听课,稍显拘束。音乐课时可以进行改革,让学生们自由地坐,可以将桌椅重新摆设,围成圈,也可以直接将桌椅搬走,席地而坐。宽敞的教学场地,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遇到需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但是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无限主体转化为有限主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对爵士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地位,给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和发挥潜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歌曲中蕴含的音乐形象创演得极为丰满。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地去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
四、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在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儿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审美;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逐渐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只重视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没有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导致学生将音乐专业化了,认为自己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虽然在生活中喜欢音乐,却依然对音乐课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用音乐美感染学生
音乐美并不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或触摸到的,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其欣p能力。演唱者的音色、优美的歌词、悠扬的旋律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音乐的美,将不同的体验带给欣赏者。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想要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审美教育渗透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进行鉴赏与感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缺少兴趣。为了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感知。学生处于初中阶段时,对流行歌曲非常的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音乐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来引导学生思维的转移,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在感知中体会到音乐所蕴含的魅力。例如,在进行《中国人民进行曲》教学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备受关注的抗战70周年阅兵作为教学的基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该歌曲,利用阅兵这样壮观的场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对音乐内容感兴趣之后才会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从中对音乐的魅力进行感知。
二、创设教学情景,用音乐美提升情趣
音乐并非将情感寄托在语言中传递给人们,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寄托在变化的节奏与声音中,以乐器为媒介加以传递,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感知音乐,比如通过互动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发现音乐的魅力所在,感悟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就是音乐的审美,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入地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才能够感知到音乐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悟音乐、体验音乐,这也是审美教育渗透的关键。但是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情感因素,很难将注意力与精神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因此,为了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能够产生特定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能够实现对音乐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进行《让世界充满爱》这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班级好声音”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进行作品情感的感知,从而带着真挚的情感完成歌曲演唱。
再如,老师从民歌的特色挖掘歌曲的内涵,巧妙地把学校的戏曲特色融入到音乐课堂中,以情带声,引领学生从《编花篮》音乐中去感受、表现河南人的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投入歌唱和表演,大胆地想象和创编,学生有了很大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学习时生动的表情上,看到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看的出学生学得很专注,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民歌的新鲜感和民歌特有的音乐性。老师对民歌元素挖掘得很深,让一堂课充满整体感,教学歌曲时,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次挖掘,每一个创设,都给孩子们品悟的空间,让自信和想像自由飞翔。
三、归类教学内容,用音乐美完善内涵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音乐主要是听歌或唱歌,只是认为歌曲较为时尚或旋律、歌词十分优美等,并没有注意其审美内涵。音乐的美是多元化的,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无法全面欣赏音乐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审美中也不知以何为入手点。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学习音乐。初中音乐教材在安排内容方面有一定的随意性,通常是根据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以分类。但是在音乐能力的限制下,初中生无法轻易发现各种音乐的内在关联。所以教师可以与教材相结合,重新归类教学内容,使审美教育范畴拓宽,促使学生升华音乐美。比如,教授新歌曲《难忘岁月》时,学生对其的第一印象就是描写了抗日战胜时期的事,所以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类与参军、抗战有关的歌曲,比如《保卫黄河》、《十送》、《游击队歌》等。这种按照元素归类音乐作品的方法看起来简单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可促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内涵加深了解,使其对音乐的审美视角得到拓宽。具体而言,在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播放此类歌曲,接着要求学生对比这些歌曲,并不限制对比内容,鼓励学生深入认知与了解音乐内涵,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落点所在,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一个有效渠道就是初中音乐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结合,将审美教育多元化、多角度地融入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感悟和体验音乐美的机会,培养其综合技能与音乐素养,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年15期
【关键词】音乐 改革 目标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7-01
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还是不能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比如说,音乐教学还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授,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程结构过于死板,学科的本位要求过高,而没有综合性与选择性。教科书的中的内容过多,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而且知识偏重,过于机械化,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主人上过于死板,还是只是注重对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学生的心理、创造性、审美情趣等没有涉及,导致评价过于单一。所以说,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对音乐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把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从多视角看音乐教学
新时代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应该不拘泥于形式,从视角来看音乐教学,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重在生活中的动作,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审能力的人,会在生活中用音乐来调节自己。所以音乐教学与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在社会生活中用音乐来解决问题,所以,音乐教学就查转变观察,重审音乐的价值,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音乐在社会中的动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广场舞、礼仪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系,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音乐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此入手,把社会生活与音乐现象联系在一起,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对于人的影响,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而又具体的活动。例如:在教学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做感兴趣的事,我把学生带到电脑房上了一节音乐课,先让学生欣赏flash,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给里面的人物配音或者重放声音,学生对这个很好奇,因而学习操作时也有极高的兴趣,这节课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了。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单一的教学方式只让学生接受受到限制的知识,而如果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解放学生的学习方式,那么,就会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经过让学生在课堂外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搜集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当然也鼓励把课堂上的音乐知识运用到课外。例如:在《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在回家在网络上查找与之有关的知识,并到大自然去中寻找与本课有关的素材,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音乐语汇与自己的生活遇到的音乐想联系展开联想。所以说,我们对于初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有着很多的方式,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开拓自己的视野,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起来,挖掘其他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的音乐学习。在课外,经常举行音乐活动,制造一定的音乐环境,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下熏陶,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音乐教育要关注重点性与人文性
由于音乐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而且还具有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所以这也正是培养人们的想象力的最好学科,带着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去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在宽阔的空间飞翔。因此,音乐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音乐更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在音乐学习中,音乐的创造性是一种很独立的学问,应该单独进行教学不能与其他的音乐教学内容混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音乐创作学习,应该成为中学生一项重要的内容独立的教学,这是体现以人文本的表现,也是突出重点的体现。不仅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过程,还要不断地创新音乐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探索精神。
音乐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精神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使用精神。比如:合唱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在排练时,要把学生的声部明确清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声部所处的地位,在这一位置应负什么样的责任,而要把握自己声部在什么时间进入与退出最为合适,在合唱时要把握力度等等。所以,在合唱活动中,学生要有一个集体的观念,能力合作,明确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把歌唱好。另外,在合唱的组织、服装、化装等一些琐碎的小事上都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多样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之后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评价,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对于评价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对学生学习音乐要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并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所以说,这种评价方法就不能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考核”为主要内容,而在评价内容更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学习音乐成绩,还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充分地了解新课程标准,把其中的理念进行深入的钻研,理解内涵,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实践,课后不断反思,认识到,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应该是与时代的进步相一致的,而且要做到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都要灵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春生.互动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高晓宇.浅析中学音乐教学改革中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水平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具体方法
一、前言
传统的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共同取向。如何培养众多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的提高、以及在音乐欣赏中的潜移默化和判断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审美层次。如何搞好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是促使音乐教师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而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重要性。同时基于人文关怀,在初中课程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通过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音乐教学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在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提高音乐鉴赏力的同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哲学思想等。从而体会不同音乐作品所独特的审美意义、美学价值。同时新课标强调“以审美欣赏为核心”,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和欣赏音乐。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尝试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音乐也是听不进去的,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无意义的声音,根本谈不上接受音乐审美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音乐境界
创造和利用愉悦情境进行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并促使学生想象空间,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可以说音乐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愉悦情境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情境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体验音乐情感的环境。初中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想象丰富而奇特。通过创设情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音乐欣赏,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欣赏乐曲,体会音乐表现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表现音乐情绪中的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真正体会音乐作品中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通过多媒体等工具使音乐欣赏与时代同步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中学生正处在感知外部世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笔者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一些切合时事的欣赏曲目,如,在世界环保日时,安排学生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3月15日,安排学生欣赏以打假为主题的《雾里看花》等,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学生们既获得了音乐美感,又增加了时代感和使命感。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让一些经典的积极的音乐在校园回响,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灵活多样化
有很多学者认为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而言,借助多媒体技术(若有条件还可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实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照或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很大作用和意义,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有着情与美深刻蕴含。在指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优美的作品时,如果辅之以情感内涵与之相通、相近的画面,即使仅仅是一幅画配着音乐,也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出浓郁的氛围,渲染出和谐的意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体验和审美陶冶。
四、结语
总之,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在学生个性张扬、独立的现实情形下,在网络音乐资源纷繁芜杂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者们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前沿,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实 现 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新卉.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2]龙曼丽.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文学教育,2010,(02);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艺术;新课程
通过音乐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音乐教学也是弘扬传统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课程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艺术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师应为学生积极营造自主、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并通过实践活动得以生成。例如,在欣赏《两个犹太人》时,可以设计如下流程:①让学生聆听乐曲中的两个音乐主题,思考乐曲刻画了两个怎样的犹太人(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对乐曲进行分析与探究);②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的后半部分思考:当两个犹太人相遇时,出现了怎样的情景?鼓励学生用哑剧的形式表现两个犹太人的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在流程①的教学中,可以先不给出犹太人的画面,只让学生聆听音乐,根据各音乐要素判断犹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聆听音乐之后,有的认为两个犹太人分别是老人与小孩;有的认为是男人和女人;还有的认为是胖子与瘦子等。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因为音乐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理解。在流程②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哑剧表演的方式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胜过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通过有效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更应注重情感教育的巨大力量,因为情感是世界上最能触动人灵魂深处的一种感受,利用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地打动人、教育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的最大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为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有心理学家指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趣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赏析《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在开始阶段引入一个“钓鱼”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作者看着小鱼从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荡到落入渔夫的圈套,最终悲惨地告别了清澈的小河。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通过故事导入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悲悯小鱼悲惨的命运,从而仔细聆听乐曲内容,并深刻体会作者在乐曲中注入的情感。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表情符号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将自己的内在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同时,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三、提供表现自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的魅力也是通过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展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首先,歌曲演唱不仅仅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教学环节,独唱可以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合唱又能体现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歌唱的技巧。其次,乐器演奏也是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乐器演奏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强化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另外,熟练地运用乐器演奏乐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创新能力。
四、坚持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教师和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坚持鼓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进步和努力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特别是在学生失落的时候,教师的一句鼓励和安慰会使学生重新燃起奋斗的决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比如:“你唱得真棒!”“我为你的表现感到骄傲!”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进取和奋斗的热情。
总而言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完善音乐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近距离地感受音乐,认识音乐,享受音乐,洞察深层意境,感悟音乐内涵,揭示音乐旋律的真谛,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4.
[2]郑良喜.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音乐天地,2006(7).
[3]徐华良.关于音乐教学艺术的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音乐教学;体会
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在此,谈谈自己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目的,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
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
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多措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初中教学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性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启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是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回顾和反思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初中音乐教学的价值体现和教学目标产生重大影。因此,笔者从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旨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初中音乐本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令人遗憾的是,音乐课程却一直游离于初中教学之外。
1、课时少,忽视学生体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音乐课程不属于初中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目,而且音乐美育功能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进行评估,加之大部分学校将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致使音乐课处于“鸡肋”的尴尬境地,大部分学校音乐课时安排过少,部分学校干脆不予开设,导致音乐课程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由于初中音乐课程课时少,加上僵化的考核内容(多为乐理性知识),因此大部分音乐教师将教学的重心置于乐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和生活体验,更别提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已学知识架构进行音乐创作了。很多初中学生反映,音乐课程经常被有意或无故取消,导致整个学期结束时,发现音乐课本仍然崭新如初,而学的知识还不到课本的一半,即便学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或是全无印象。
2、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陈旧。学校对音乐课程的不重视,加上音乐闲情论、音乐无用论的普遍流传误导学生,导致其对音乐课程产生误解。仅凭教育者的一己之力进行创新,只会导致教学的忙与苦,课堂效果反应平淡,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于是,初中音乐教师将课程定位于课本知识的单纯讲解和传授,致使学生音乐知识单薄,音乐视野狭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自导自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讲解——提问——回答”的单一模式让课堂气氛索然无味。
3、课堂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设备落后。由于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不足,导致教材依然保持着传统初中音乐教育中的作品,而不能及时更新。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00后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对中外经典音乐不“感冒”而钟爱于流行音乐;作为一门资源消费较大的课程,音乐教学原本需要及时地更新乐器设备,但很多学校因资金分配失衡和不重视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沿用着若干年前的陈旧设备。因此,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课程无法满足初中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无法体验学习过程中音乐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二、多措并举,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以推动初中音乐教学更好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偏重传授知识轻体验;课程设计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偏重书本,致使教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致使学生学习呈现出两种背离的现象:一种是仅了解音乐常识而不会实践;另一种则是只会唱而不太了解音乐常识。因此,教师要摒弃以往那种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全面了解音乐的学生,推进学生美育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部分音乐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唱几支歌,学生将音乐课定位于“唱歌课”,教学模式也是固定的“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导致学生只会唱自己永远都会唱的歌。因此,教师要丰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进行发声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在同一画面中将发声时口腔、牙齿以及舌头等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姿态、动作幅度全方位的分解给学生看,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三、引入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