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大学生实习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实习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实习研究

第1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实习现状及分析

(一)僧多粥少,一“职”难求

近来,智联招聘网对529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46.3%的大学生认为实习对于未来就业是非常重要的,47.7%的大学生则认为比较重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实习的重要性。

这些参加调查的同学中34%的大学生会到意向单位实习,33%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打工,这说明会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提前体会工作状态。同时杂志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70%的企业已经开始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认为实习生不方便企业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安排补贴。

面对对这样的矛盾,大学生实习形势严峻。造成大学生找实习岗位如此之难的原因有:

1.从企业而言。为了了解企业对于大学生实习的态度,对武汉统一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人员招聘的主任阮涛进行了一个访谈。在访谈中,阮主任称企业不愿意招收实习生源于以下方面。首先涉及到管理问题。许多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泄露。其次虽说许多学生都说可以不要工资实习,由于学生实习时间短,对于工作只能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既不能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又不能承担办公室的工作的责任。公司对实习人员的培训也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还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无法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最后许多大学生自持过高又吃不了苦,许多细小的操作性的工作不愿去完成。当问及许多大的公司如保洁,通用等为什么愿意招收实习生时,阮主任认为,这种大型公司,人员流动快,招收实习生相当于招聘新员工的序曲,是为其下一年度的招聘做准备。

2.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部分同学眼高手低,都把眼光放在名企的实习上,忽视了身边的一些实习岗位。出现了不少公司被热捧,不少公司遭到冷遇的情况。少数同学获得了好的实习机会,大多数学生则错失良机。除此之外,许多同学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的留意身边的实习信息,临到暑假才匆匆上阵寻找实习机会,自然手忙脚乱,无法找到理想的实习岗位。

3.从学校的角度而言。不仅是实习问题,包括就业问题都成为许多高校的一个重大难题。市场经济时期,不仅是学生之间,就是高校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作为高校,实习经费有限,无法安排统一的实习,大多数的做法都是发给同学补贴,让同学自行安排实习或者借助老师的社会关系让各院老师搞“承包”等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部分高校实习前的动员工作和准备工作也不充分:没有建立良好的实习信息平台;实习时间过短或者不合理;没有组织有效的实习指导等,使得同学们在对实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和期望。大多数高校几乎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发生冲突,实习单位需要人时学校又没有人实习。这些都影响了同学们寻找实习机会。

4.实习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实习岗位本来有限的情形之下,实习资源还面临着严重的分配不均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学校的地域不同,学生的籍贯不同,实习的资源也不同。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南方的同学尤其是沿海的同学比较容易找到实习岗位。许多分布在沿海地区的大型企业,思想开放,理念先进,乐于招收实习学生,内陆的许多企业则相对保守,对实习生的招收限制颇多。受到地域的影响,同学们到异地实习面临着经济、安全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实习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流动和配置。

(二)廉价劳动力,收获不大

当历经艰心找到实习岗位后,许多大学生发现理想和现实差的很远。

前程无优网的调查现实,在评价自己的实习经历时,32.3%的大学生说是“机械体力劳动”,比如文件装订、打字等。26.3%从事的是“无法完成的销售”,比如卖月饼票、电话推销等。20.4%称“廉价劳动力”,比如餐饮小时工、送外卖等。大学生认为,实习期间最大的苦恼是所学不能为之所用,实习的意义似乎也就不那么大了。造成这种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像保洁等企业认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健全的实习制度更没有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实际是成本的一种额外的支出。许多企业为了防止重要资料的泄露,因实习生的过错而造成的损失,也不会将重要的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完成。许多企业就算接受了实习生,也只是安排一些“打杂”的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平时着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并不能较好的完成实习单位的工作。更有大学生责任感差,吃苦精神不足,不能脚踏实地工作,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任。

(三)合法权益无制度保障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大学生实习打工状况的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在实习打工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即使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各种途径维权的也仅占13.9%,选择忍气吞声的占86.1%。实习生的身份还是学校的学生,不是单位的员工,因此,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发生工伤、医疗等事故权责不清。根据劳动关系的标准判断,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不能适用《劳动法》处理,无法通过工伤赔偿制度来获得赔偿。企业与学生之间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雇佣关系,也不能按照雇佣关系来获得人身损害赔偿。除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很难有制度上的保障。

以上这些,仅仅是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在现实的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还面临着诸如经济上的,就业上的,身处异地等等压力。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走出实习的瓶颈,提出以下建议。

二、大学生实习对策研究

1.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鼓励企业和事业单位招收实习生,为广大学生建立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实习的宣传,使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关心我们大学生的实习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支持学生实习,支持教育事业的企业给予政策、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使企业感到支持学生实习不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能使企业获益的且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再者相关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律以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使得大学生的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充分维权。

2.企业一方面应转变观念:第一,正确认识学生实习问题,从战略人力资源的角度建立人才储蓄观,将学生实习作为企业招聘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现实表明,许多积极支持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往往在学生中享有良好口碑,也是优秀大学生毕业后争相进入地方。第二,企业应将接受大学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是支持教育事业的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三,企业应认识到现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职业意识,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富有创新意识,而这些正式许多企业所没有的也是现代竞争所需要的。第四,企业应该健全实习制度,应将大学生实习工作作为人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招聘、培训、测评系统同时建立人才档案。这样当企业需要合适的员工时就不必大海捞针似的寻找,而是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源寻求最合适的员工。

3.高校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1)为学生实习建立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实习信息,提早为实习做准备。虽然很多高校为学生建立了就业信息平台,然而真正在实习方面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高校并未将实习和工作放在一个等同的地位。实习又确实是工作的一个序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高校加强对实习的重视十分重要。(2)加强实习的动员工作,正确的引导学生实习,帮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明确实习期望,以及寻求正确的实习方式。真正的实习动员不是在某一时刻,应该渗透在平时,老师应多向学生贯穿实习的重要性,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交流会,让找到好的实习岗位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实习经验等等。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3)学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调整实习时间,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如有必要学校应分散学生的实习,避免资源的冲突和浪费。(4)利用好现有资源,将实习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设置了专门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涉及到了ERP的企业模拟运营操作,这套系统不仅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所学专业在企业中的作用和需要协调的部门。这种模拟实战实际上是高校避开校外实习,多渠道的利用资源的一个很好代表。(5)学校应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经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的学生发现,该院为大多数学生安排了实习,其实习单位多是各个地级或市级的财税部门。这就是积极主动和地方政府较强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4.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社会、企业、学校的作用都只是外因。真正能使我们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作为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切勿眼高手低,正确定位,珍惜身边的机会。在寻找实习岗位时要早做准备,要有大致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收集相关的信息,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人际关系以寻求适合自己的实习机会。(2)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要多注重实践,培养一些技能,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为工作和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对于实习要有正确的期望,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在实习中积极主动的工作,多问、多思、多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创造锻炼的机会从而检验所学。不仅如此,在实习过程中应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总结,通过实习报告或实习日记的形式,将每天的得失记录下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虽然在实习的道路上历经艰辛,但既然已经踏上这条道路,任何东西都不应该妨碍我们走下去。对于一个有本领的人,哪有过重的负担;对于一个有决心的人,哪里有过远的路程。相信经过各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找到理想的实习岗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能从学生实习中获益,大学生实习的大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会军.《大学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周娜,杨韬.《高校学生实习工作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1)

第2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毕业实习;心理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87-02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实习期相对较长、工作重复、单调,再加上学生对实习企业的情况了解太少,缺乏工作经验等因素,很多大学生很难适应实习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这样无疑增加了学校、企业对实习管理的难度,导致实习效率降低。鉴于此,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加强实习制度建设、强化惩处力度等措施,但最终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实习管理难、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实习阶段都希望能拥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对于如何减压,大多数学生基本都处在无意识或茫然状态,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一旦进入实习单位,相关管理者对学生实习的适应性不太了解,对其心理变化研究不够,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心理沟通,尤其是心理辅导与干预不够。毕业实习过程中一个好的心态不但可以促进实习顺利的完成,还能使学校和实习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平衡并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提高实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熟练和提升。因此,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在辅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在不同的实习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促使每个实习生都能以一种热情、积极、充满活力的心理投入到毕业实习中去,进而为毕业实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大学生毕业实习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1.毕业实习初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实习情绪极容易波动。首先,一些大学生在家里一直是处在父母的宠爱之中,没吃过苦,而在学校里所从事的主要是脑力劳动,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来到企业实习后不仅要承受相关的体力劳动,还要受到企业有关制度的约束,很多实习生因一时不能适应这样的劳动强度而出现消极怠工,易导致实习状态发生偏离。其次,学生进入企业后,所扮演的角色也由学校时的学生、受教育者、受关爱的位置迅速转变为员工、成人,但不少学生依然把自己定位为“100﹪的学生”,由于没有转变自己在新环境中的角色,没有形成适应新环境的心理机制,导致产生了角色障碍,惧怕自己做不好各种事情,即使很认真地工作,还是会出错,为此,呈现出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多数企业在对实习生所表现出的错误现象常采取训斥或不耐烦的态度,忽视了实习生在角色转变中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试期,最终致使实习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缺乏工作能力,从而丧失了对实习的热情和信心。

2.毕业实习中期的心理变化特点。在实习中期阶段,学生心理容易产生浮躁情绪,甚至对实习产生抵触心态。一方面,实习生的心态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对实习环境逐渐熟悉,和企业员工也越来越了解,如果所在部门的职员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乐于助人、热情服务,在他们的影响下,实习生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勇敢面对,积极解决问题;相反,若所在部门的职员纪律散漫、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工作态度消极,则必会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心态,甚至会让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惑,无法继续坚持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目标和实习目标的错位不利于学生实习积极性的促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员流动频繁。作为企业来说,积极与学校联系,引进实习生,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并没有真正把实习生作为企业储备人才来加强培养;再者,企业以赢利为目的,需要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故要求保持员工(包括实习生)的岗位相对固定,不愿经常变动。而实习生则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为能充分接触并掌握不同岗位的实践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及科研能力,则希望企业尽可能地为其定期调换实习岗位。这种企业目标和实习目标的错位,导致实习过程中企业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下去,实习生新鲜感一过,如果企业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实习生就会逐渐不满足这种简单、重复的劳动,随着对实习的期望值不断提升,而又得不到满足,其实习热情和责任心就会明显下降,对这种频繁、机械、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实习的积极性。此时,若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挨批评、受委屈、待遇不合理等,都极容易造成个别学生实习中断或流失,严重时则会出现集体混乱,给实习单位造成损失,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3.毕业实习后期的心理变化特点。毕业实习面临结束,学生会因为即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重返轻松愉悦的校园,并为很快就要毕业而感到兴奋,此时,实习生在思想上极容易麻痹大意,出现不遵守纪律等现象,甚至可能在岗位上造成重大事故。

二、针对实习生心理变化特点的有效管理措施

1.充分做好毕业实习前的动员工作。首先,由于实习前大学生对初入实习单位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及不适应等情况缺乏心理准备,而这些却都是造成实习中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学生毕业实习前的心理调节和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解决学生实习适应问题与他们终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相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人生发展的深层意义上理解适应环境与超越环境的辩证关系。不论是在实习动员会上,还是在学科教育中,教师都应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理解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吃苦耐劳、一步步接近的过程,是意志磨练、能力提升的过程。让实习生明确自己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首先应该是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线技能和科研应用人才,且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其次,应加强企业实习情况介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穿插着介绍相关企业的实习情况,除了宣扬企业工作的优势外,也应将实习中可能遇到的灰色现象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理性地判断和处理。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业内成功人士或有代表性的实习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等来校开展专题教育讲座,畅谈他们的成功之路、曾经的实习心得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企业实习的挑战与难度,有针对性地调整心态,做好相关心理准备。

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有些学校每年的实习单位都有很大的变动,表面上看好像是该校的学生深受各大企业的欢迎,其实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方面,由于经常更换实习单位,致使学生对其一无所知,无法产生安全感,也就无法安心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了解甚少,一旦遇到问题,缺乏沟通基础,不一定能及时很好地解决,无法保证实习生在有限的实习期间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学到全面的实践技能。由此可见,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学校双方都比较熟悉、友好,对促进学生的实习心理稳定尤为重要。

3.制定相应的实习激励措施。毕业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实习被强化(取得好的成绩、得到企业或学校的赞扬),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实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实习没有得到强化(没取得好成绩或没受到赞扬),将容易影响实习动机,降低实习积极性;若学生的实习得到了惩罚(如遭到企业的批评或扣薪、学校的处分),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消弱实习动机。所以,在毕业实习管理中要充分运用“强化论”,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动机行为倾向?按照现代S-R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尽可能采用正面的、积极的管理办法,以鼓励、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如对表现较好的实习生可以采取点名表扬、争做“实习进步之星”、“星级实习生”或设立“星级实习员工奖金”、将实习表现情况与优秀毕业生的考核有机结合等,让学生感觉到毕业实习有方向、有目标,从而起到很好的强化实习动机的作用。

4.切实加强实习心理辅导。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困扰人情绪的因素并不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由对于事件的非理性认识与评价所引起。如果改变了非理性认识,调整对诱发事件的理解,困惑情绪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毕业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经常到企业去看望岗位上的实习生,与其多交流、多谈心,及时掌握实习状况,了解其心理动态,帮助他们正确及时地调整好实习情绪,充分发挥出“亲情”作用,给实习生送去学校的关心和问候,让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心理安慰,体会到“实习着是快乐的”。其次,指导老师应围绕实习生获得专业技能及知识这一主要目标,及时做好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切实保证学生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个别存在心里障碍的特殊实习生或角色失败者应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挖掘潜力,走出困惑,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让实习生逐步学会怎样正确的为人处事。

参考文献:

[1]丁文义.旅游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77-79.

[2]窦福良.高师院校实习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6-47.

[3]刘红梅.基于酒店专业学生实习心理谈酒店实习管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5):140-142.

[4]王欣,安仲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09,(2):112-115.

第3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教学实习;团队合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曾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学习能力来安排,即“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虽然成功地实现了规模扩张,但随之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与自主学习能力,为走出校门以后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缺失的原因

1、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多人都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就被家长娇生惯养,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或处境,不会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些年轻人往往表现出集体观念淡淡漠、缺乏合作精神,甚至因为不习惯与和许多人一起生活而出现交往障碍。团队合作能力缺失的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状况。由于以前习惯了个人的“独来独往”,工作中无法有同事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很难融入社会。因此,大学生群体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现行教育体制忽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与学校教育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忽视不无关系。中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的就是“竞争”的教育,成绩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首要指标,只要成绩优异,就是“竞争”中的胜利者,其他都在次要。如此一来,自己的同辈群体就成了竞争的 “对手”,而不是合作的伙伴。进入大学以后,学校重视个门专业课和必修课的教育,很少学校专门开设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有关的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仍然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即便是需要合作的一些实践和试验性的课程,最后的考核也是针对个人。大学阶段,学生能体现“团队合作”的机会主要在课堂之外,如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虽然在某种程度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这活动都是自发的,无系统无指导的。因此,通过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改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必须的。

3、社会转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现代媒介资讯的发达,西方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利己主义的观点严重冲击了大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特别是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让人们无所适从。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利益的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人们疲于竞争,而忽视了人与人的团结与合作。这些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对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漠不关心。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任,以便使毕业的大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社会。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任。在相关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方法改革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专业教学实习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践操作

本研究将本科生的专业教学实习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改变了过去以个人为单位学习模式,代之以小组为单位,将团队工作理念和工作过程引入本科专业教学实习中,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包含团队初建期、团队冲突期、团队规范形成期和团队功能发挥期四个阶段的团队工作过程进行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竞争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手段上,拟采用与常规教学方法不同的参与式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互评、角色扮演等方法,使每个成员有相同的机会参与团队工作,直至达成共识,体现了参与、互动、互助、平等、公开和民主决策的新理念。

1、成立团队合作小组

在本科专业教学实习中,实习内容的设置都与所学的理论课有关。一般在理论内容讲授以后进行。将团队合作理念引入教学实习中,就是要打破以往的以个人为主体的行动模式,代之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因此,成立团队合作小组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建立合作小组时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式”的办法,即参与实习的学生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有研究表明,一个最有效率,一个高度组织化,能够实现团队工作的预期和高效绩,并能够使参与者产生归属感的团队规模是5-7人。基于此,在小组人员的确定上一般7人左右,整个实习班级大致保持在9组左右。学生可以根据性别、居住寝室、特长等方面的因素自由选择小组合作对象,并由小组成员选出小组长以及小组成员内部的分工。小组确立以后,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要让每个小组明确自己的人员构成、实习目的与内容、团队内合作的必要性等问题。

2、制定团队合作规范

小组成员确立以后,便进入团队合作的规范的确立阶段。在该阶段,需要小组成员根据研究的主要任务进行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应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积极努力。该阶段任务是在指导教师的协助和推动下,由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来完成。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全体团队成员共同讨论相关小组活动的细则,同时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进行内部分工。同时,为提高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小组成员要共同拟定小组活动的章程,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让每个人明晰自己在团队中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如何做才能发挥团队的合力,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以便为接下来的实际工作过程做充分的准备,使团队的每个成员能迅速进入角色,更快地融入团队工作中。

3、进入团队工作过程

这一阶段是对前面准备工作的检验,也是真正开展团队合作的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需在学生交代清楚实习的主要任务之后,便可以进入团队工作过程。首先,围绕实习内容,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找到本小组成员感兴趣的主题。这其中包含了团队工作理论中团队构建过程的冲突期的特征。在讨论研究主题的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的兴趣点不同、各自的观点不同,这时团队成员之间就会产生思想“碰撞”,会出现彼此不认同的情况,由此,团队合作必须的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包容和妥协则变得非常重要。在互相的基础上小组研究主题确立后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其次,按照制定的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及实施。这一环节同样需要团队成员按照研究主题确定详实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确定后,按照计划开展实习工作。整个过程仍是以团队形式进行。

4、评估团队合作效果

效果评估是对整个团队合作过程的评价。当每一个合作小组按照实习的要求和内容,通过小组内的沟通、讨论甚至是冲突和碰撞以后,每一个承担任务的团队能否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任务、完成的效果如何等需要进行测量和评估。效果评估阶段,指导教师会要求每个合作团队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团队合作过程的记录、团队成员分工与团队章程、团队工作方案、实习结束后研究报告展示等方面。评估采取组内评估和小组间评估的方式。组内评估针对团队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表现进行打分,组间评估则是小组间根据成果展示对小组进行打分。同时,评估中指导教师由于全程跟踪,也要给每个团队做出评价。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评估,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到合作的重要。

研究实践表明,在本科专业教学实习中,用团队工作的方法完成实习任务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协调、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实习,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工作方法和团队工作理念,更加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由于每个人在团队当中都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让学生感到自我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让学生体会到了团体的力量,体会到了合作过程中沟通、理解、甚至妥协的重要性。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他们在毕业够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当然,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学生工作过程中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及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贾进波:团队绩效中的情感因素,人才眺望,2004年第4期.

[2] 赵明宪、卢敏:高等院校学生“团队口工作”能刀培养模式构建及其绩效评价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5年第5期.

[3] 刘念、李茵莱: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西部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4] 肖铭: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交通职业教育》,2000年第4期.

第4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学习能力概述

1、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界定。大学生学习能力指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主动、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认知能力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加工、提取、处理所学的学科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是在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策略而形成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积累经验,经过不断的内化,逐步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的学习策略。

2、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以芙蓉学院理学系学生为例。芙蓉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根据2015年9月份关于大一新生报考芙蓉学院动机调查结果显示,18%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基础好,但因高考失利考分不高而选择芙蓉学院;65%的学生因高中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不足和积极性不高而导致高考分数线刚好达到芙蓉学院分数标准;17%的学生因考分不高被父母强制性的建议而就读于本校。综上可知,80%以上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笔者通过对本系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和行为的观察,了解到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系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阶段适应不了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与此同时,综合性知识匮乏,简单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新型学科和操作性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现状充分体现出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1、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当前,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但其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而合作性学习,通常以5人为一组,对学习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以各司其职的完成任务为依托,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这个过程既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2、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发展、开拓和创新为目的,注重对知识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理解,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需要有全局观念和多维度的视角,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理解和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针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参与性不高和兴趣不浓烈的现状,采取创造性学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在学科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创造性学习。

3、指导性学习。指导性学习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程,完成学习任务。指导性学习可以通过“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反馈―总结”六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学能力。计划是根据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计划是明确目标,有效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独立阅读新课内容,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听课是指导性学习的核心,学生要学会听课,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善于记录和总结。复习是巩固和消化课堂内容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自身的学习掌握程度的重要阶段。反馈是对于上课内容及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及时反映,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不足,有效提高知识的掌握准确度。总结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利用将零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4、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指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反馈总结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其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大多数独立院校的三本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动手能力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的现状,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作品以及科研立项、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学院可以提供各种平台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和科技讲座,参观工厂、提供实习平台等。

5、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面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究能力的渴望,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探索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在研究成果中找到认同感。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学思维得到有力结合,拓宽学科知识体系的空间。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慎独,成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奉献者。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新型应用性人才的竞争,面对着知识的高频率化更新以及就业的严重压力,将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是面对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博.大学学习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卢巍等.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教学观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0.

第5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173-05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由200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人,2016年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当前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迫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较低。职业素质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对毕业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探究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价值体现

大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职业素质是指工作者在身心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自我实践等方式养成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相对稳定内在表现化和起决定性作用等特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从大学生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两类:一是专业职业素质,即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方法技巧等职业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新知识,能独立操作设备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综合职业素质,即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等非技术职业素质。大学生职业素质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培养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在职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教育质量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涵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内专业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于课程内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的,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为社会服务的教育过程,其实质是高校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课堂教学为社会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进行实际验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价值体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应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有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探索形成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组织吸引了大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渠道,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途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识,树立正确职业观念,调适自己的职业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强化个人的职业技能。在学校期间,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个人职业素质的提升,为毕业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一)调查的组织方式及调查内容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探究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笔者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调查问卷》进行调研。调查方式:主要是调查问卷和专访被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用人单位。调查组主要在广东选择12所不同层次的本科高校的学生和30所高校的老师,选择41间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调查时间:2015年4-10月,共七个月。由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组成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工作。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924份;向高校教师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向企事业招聘单位发放调查问卷90份,有效回收83份。此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数据比较准确,可靠性比较强。

(二)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学生的调查中,关于提到“你清楚自己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如何?”问题时,数据显示,选择“不太确定”和“没有考虑”有84.3%的学生,选择“很清楚”和“比较清楚”有15.7%的学生。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没有太明确,认知程度比较低。关于“你怎样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有很大作用”的占71.6%,选择“有作用较大”的占25.3%,还有3.1%的大学生选择“没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好处很多,更有助于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实现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调查中问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对你的职业定位有帮助吗?”的问题时,选择“非常有帮助”的有56.1%,选择“帮助较大”的有30.3%的学生,而选择“帮助没明显”和“基本没帮助”的有13.6%的学生。调查说明,有少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不知所然。这部分大学生出现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回答不明朗,可能是目前就业压力太大,感觉不好定位。但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职业定位有很大帮助,通过社会实践更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3.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对学生调查时我们提到“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你会如何面对?”问题,调查数据显示,43.4%的学生选择“逃避”,30.3%的学生选择“无所适从”,18.3%的学生选择“面对现实”,8.0%学生选择“无所谓”。说明学生对碰到困难问题时没有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比较差。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31.2%的大学生选择“帮助较大”,只有13.2%的学生选择基本没帮助。结果表明,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还有一些学生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他们都希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以对应目前就业复杂情况。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在问及学生关于“你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非常有帮助”有68.3%,选择“效果较大”的有20.2%,选择“效果不明显”的占9.6%,选择“没有效果”的也1.9%。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所的专业技能,距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说明学生所学得书本知识运用到岗位操作,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关于提到“你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影响”问题时,62.3%的学生选择“有决定性作用”,有21.7%的学生选择“很有益处的”,10.9%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有作用”,只有5.1%的学生选择“无关紧要”。调查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极少数学生仍然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培育不够重视。问及“你是否参加过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45.8%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职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训”,有32.1%的学生选择“有机会一定会参加”,有59.1%的学生选择“参加过,但未重视,只是为了拿学分”。结果表明,高校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提供相应的条件,而大学生个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职业素质。

5.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职业素质存在的不足,职业能力比较低。在问及学生“你觉得自己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有83.3%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78.2%的学生“社交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有76.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能力”,有32.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还比较差”,有47.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协作意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有19.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基本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有较好较全面的认识。

6.招聘单位认为学生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不足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在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关于提到“用人单位从单位的角度看,高校毕业生的缺陷是什么”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学生工作经验不足”占82.6%,选择“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占69.3%,选择“专业技能不足”占85.6%,选择“工作责任心不强”的占54.6%,选择“不善于社会交际”占68.9%。说明招聘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比较重视。在提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过程中最看重那方面”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有82.2%选择“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有73.9%选择“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有40.1%选择“专业技能证书”,有12.2%选择“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说明他们对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这一职业素质内容的重视,而对专业技能证书、在校学习成绩和奖学金等荣誉并不看重。

7.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比较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什么?”的多项选择问题时,数据统计显示,有82.3%选择“沟通协调能力”,有74.1%选择“职业技能”,有69.6%选择“工作经验”,有57.9%选择“克服困难的能力”,有57.1%选择“解决问题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很看重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业激情、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社交能力与应变能力、工作经验等。

8.用人单位认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关于问及“用人单位认为哪些措施可促使高校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多项选择问题时,统计数据显示,79.9%选择“优化专业设置增强教学的实用性”,78.0%选择“加大校企合作力度”,76.5%选择“建立校企教学科研基地”,86.3%选择“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79.4%选择“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79.9%选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技术更新,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的措施也比较实际,具有一定实效性。

9.高校大学生求职中职业素质不重影响就业。为进一步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组对学校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问卷和咨询了解。关于对“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看法”问题提问时。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很有必要,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占84.6%。认为“有一定意义,但作用不大”的事13.2%,认为“没必要”的占2.2%。结果表明学校老师已经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关于提到“您认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缺少的因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的占86.1%,选择“获取职业信息量少”的占55.3%,觉得是“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43.2%,还有52.1%选择“专业知识不足”。说明老师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比较重要,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范围不广,效果不明显,对就业有很大影响。

10.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体系不健全影响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在问及老师关于“您认为当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时,调查统计显示,86.1%选择“学校重视不够,缺少制度支持”,76.9%老师选择“实践时间短,效果不明显”,77.0%老师选择“师资队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不高”,66.3%老师选择“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脱节”,89.2%老师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缺失”,76.4%老师选择“缺少社会实践培训”,76.0%老师选择“选择学校安排活动经费少”。结果表明,高校老师已经意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实践基地、活动经费、激励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高校在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已经有一定的看法和认识,应该在这几方面进行整改提高。

三、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和运作都取得较好成效,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单位、社会以及学生对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高校方面: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的传输,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不是独立的课程。因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单位方面:主要是社会有关单位及实践基地单位,他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这种短期活动行为未能给单位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效果也不明显,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的就算愿意接受开展活动,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实践效果不是很好。社会方面: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担心子女受苦受累,不是很支持学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山区艰苦的地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方面: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应该以学习为主,实践活动意义不大,而且没有时间和没有经费参与各种活动。

组织管理上不够科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式不灵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的高校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基本上由学校团委一家组织实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多,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在管理工作中缺乏部门协同。社会活动内容主要是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和学生自由组织的小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运作上,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不明确,在参与实践之前只是注重于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作用、形式等,对实践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时间的意义和目标认识也不是很清晰。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运作上不规范,规划上缺失,工作上应付。

参与实践活动上未能普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少,这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学时间内安排,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学院为单位,一般组织少数学生参加。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项目数量有限,参与学生不多,学生受益面过窄。

(二)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实践经费投入极少。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体现出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的特点,就是参加人员相当多、涉及部门比较广、活动内容不统一、活动地点偏基层、持续时间不固定等。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有大量活动经费,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学校年度预算安排中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太少。实践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资金仅靠高校自身来筹措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也不明显,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有一定困难。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缺乏保障,这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带来困难,影响到大学生社会活动的效果。

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些高校在社会实践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只对资金作出安排,分配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忽视学生对资金使用和后期监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造成有限的资金得不到的效使用,使用效率低,影响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稳定

实践基地不能满足需求。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数量少,质量差,在目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科专业设置更细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增多,对基地多样化要求提高,而目前有些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多,远远不能满足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社会实践需求。

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一些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情况,总是以学校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组织建设,未能考虑对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对一些已经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稳定性较差。此外,高校和单位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也不够明确,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双方没有实现共赢的目的。因此,在管理很多方面都得不到协调,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实践效果。

(四)社会实践内容方式缺乏创新性

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都集中于社会调查、农村支教、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参观访问和实地参观等形式方面,没有深入进行真正的实践工作,存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脱离问题也严重存在,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并不得到验证,造成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脱节,社会实践效果不显著。

此外,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不能契合社会需求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不够科学

高校实践规划不够科学。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是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期基础条件。有些学校缺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科学规划,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社会实践在高校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往往未能体现出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学生实践的实习期、实习单位、能否掌握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等都没有充分论证和准备工作。困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主要还是在校团委组织下,安排二级学院行政领导或者辅导员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很少有专业教师带队参与,导致专业教师在培训中常常会出现过于简单问题。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特别是专业性较强问题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不能及时就地解决学生困难问题。

实践工作缺乏经验交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及学校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总结和开展经验交流,对实践中存在问题没有提出整改方案,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对优秀的团队没有加以宣传,示范作用,以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六)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标准不统一

没有形成统一考评标准。目前,高校都实行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工作,参照本校原先制定的社会实践方案进行检查、验收等工作,但每个高校的考评标准都不同,对实践成果的要求标准也不同,各自制定考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不同层次高校的科学考评标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标准不统一,产生应付了事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考评社会实践激励措施不明显。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优秀学生未能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得到表彰,激励先进。有些高校指导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也没有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物质鼓励和职务职称评聘方面得不到优先。激励机制不完善,很难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积极性,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路径。高校要构建以机制保障、基地建设、职业指导和科学考评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强化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完善学生实践保障机制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由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为组长,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科研处及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为成员,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筹规划安排下,全方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高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学生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学生的权益保护,加强学生的自身安全与经济保护管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权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实践评估制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环节进行评估。严格执行检查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实践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合理整改,排除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制度。学校所有的学生全部学生都要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并规定参与活动时间,规范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做到全民参与,发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最大限度,实现职业素质培养受益最大化,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及专业情况实行定额规定,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满足活动的需要,在学校财务预算中安排专款,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使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发挥最大效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在活动经费方面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社会组织及单位积极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费的捐助,提供便利,减轻高校及学生的经济负担,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1.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扩展大学生实践基地,增加实践基地数量,加强实践基地的类型建设,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不同类型的需求。在扩展过程中,要充分摸清地方企业及部门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基地,达到基地功能的互补,实现双赢效果,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双方协作。高校要注重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应本着合作共建合作共赢的宗旨,一方面要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进行与单位长期联系,跟踪了解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保障实践基地规范化运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多出学术专家,多些提供技术,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要发挥实践单位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条件,促进基地功能的充分发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科学设计社会实践内容形式。社会实践内容方向方式关系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程度。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与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在内容设计上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贴近专业、满足学生,做到侧重点不同,开展组织活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要突出如下几方面:

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让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探讨问题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在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开设社会调查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明确调研思路,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新载体,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层、为社会服务;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等项目活动,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

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实践与专业对接,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办法。高校要组织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尽量与大学生专业对口,锻炼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大学生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缩小与校外现实社会的差距,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强化职业能力。

扎实开展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高校要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校要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进一步拓展校外勤工助学两个市场,学校和社会要广开渠道,努力帮助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高校要多些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运用项目化管理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实践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都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运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开展就业创业实践。高校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适宜的软环境,在全校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先导,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高校要打造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建成集招聘、培训、面试训练室、就业指导、职业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为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要建设创新实验室、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团队提供农业科技创业平台;开展创业比赛、组织丰富活动、培育创业类学生社团,定期组织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业锻炼搭建了平台。

(三)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提高指导教师职业能力

1.提高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体系中比例。高校要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目标为导向,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划,明确学生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教师指导队伍的相对稳定。同时,高校要积极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长期合作关系,在政府、部门、企业以及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人员,作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活动的兼职指导老师。此外,要加强学校和实践单位之间互动的模式,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员工、传授知识、指导企业技术改造等。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介绍企业单位转型升级情况、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等。

3.提高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水平。高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去企业挂职或顶岗,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开展社会实践专题培训,以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加强学校指导老师的经验交流工作,发挥老师的专长,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构建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完善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标准。高校要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社会实践的相关事项,如社会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在社会实践的考评阶段,要细化考评指标,重点考虑把学生的需求和受益,考虑学生的专业和需要,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和目的。

2.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突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考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直接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优秀毕业生等评选结合起来。表现突出的优秀生,给予表彰,宣传事迹,示范作用,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第6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一、酒店大学生员工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1.酒店管理部门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对所需大学生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工作分析

酒店的管理层现在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招聘一些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充实酒店的各个岗位,但对这些员工没有明确的培养和使用计划,报着一种“使用了再看”的想法,使招进来的员工要么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浪费人才,要么因使用不当而造成“招进来,留不住”的现象;有的因为酒店经理人思想意识跟不上,认为酒店这种服务行业只要用中专学历就足以,不必花大成本、大投资用大学生,他们根本就没有充分考虑人才对于酒店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于酒店行业的必要性。

2.对大学生员工缺乏沟通

虽然有些酒店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招进来一些大学生,但他们缺少和大学生沟通交流的制度,使刚进店的大学生员工感到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工作环境的不认同感,使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对酒店的形象也是大打折扣,工作上稍有不顺利的事就产生跳槽的念头或工作积极性被打消,工作消极怠工等现象。学生在学校里理论知识提高很快,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要运用到实践环节当地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酒店应该在这个过度期给予新员工更多的培训,沟通,协助,使他们顺利度过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

3.对大学生员工培养上的脱节

酒店的高层领导已深刻认识到酒店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因而希望招聘和留住更多的大学生员工,以此来提高整个酒店员工的素质。但相当数量的酒店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因为不重视而忽视对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培养;或者因为利益冲突而对大学生员工的发展设置障碍。所以就出现大学生招进去就完事的现象,培养严重脱节。

二、酒店如何正确使用高学历员工

1.针对大学生员工培训工作的特点,安排合理培训

职工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是在职性和成人性。在职性是指职工教育的对象是有工作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成人性是指成人无论生活和心理特征,较普通教育的对象――青少年都大不一样。因此,在培训中培训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岗位需要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确定适当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不能脱离员工的工作和劳动,使员工能学到他们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要注意理论指导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充分运用专题讲座、放映专场电影、展开讨论、角色扮演等等方式,以提高培训效果。

2.选择优秀的培训师担任培训工作

一个中型酒店的专职培训师一般不会超过3人,而集3人之力是无法把所有的员工从各个方面培训好的,所以我们应该集酒店高层领导之力,聘用各部门的优秀经理、主管,使之成为兼职培训师,对各部门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也可以学习希尔顿酒店连锁,和一些大学联手,聘请他们的专家作为酒店的兼职培训师。这样的强强联合,全方位培训加强了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3.加强校企结合,以高校教育作为酒店人力资源的储备基地和培训基地

旅游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旅游专业也随着这股热潮在高校当中热了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酒店业的经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就主要来源于高校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因此,作为旅游星级酒店就应该积极与学校进行合作,参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积极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为酒店储备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后备人才,为学生提早了解社会了解本专业打下良好基础。酒店也可以把学校当作一个培训基地,定期安排员工进行培训,或聘请名校名师对酒店的经营管理、服务技巧等进行指导。这样一来,酒店有了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员工充实酒店,使整个酒店的员工素质都会有所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也会日益提高。世界知名的假日酒店管理集团在美国的孟非斯有一所假日大学,专门为假日酒店内部培训员工,而且只有在酒店工作优秀的员工才可以到那里去学习进修。而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则在美国休斯顿大学设立自己的饭店管理专业,为酒店内部培养高水平的员工。

4.进一步深化酒店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正确选择、使用和发展人才

就西安的部分酒店来说,应就其现行人事制度以及相关的工资、福利、干部升降职等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主动改革,应彻底解放思想,吸取国内外先进酒店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革用工制度、干部制度、工资制度等。在酒店内部建立起平等的竞争机制,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人力资源经理的职责应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转向有效地协助高层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作好吸引、善用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工作。另外,管理者应该相信员工、尊重员工,适当的把决策权下放,让员工根据具体情况对顾客的问题作出迅速反映,把事情处理好。管理者应该督导员工,并给员工提供具体帮助,使酒店的工作作得更好。

三、总结

如今的中国企业管理层都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酒店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才进行规划、招聘、筛选、培养,根据战略实施时间安排储备人才,在合适的环境和时间使合适的人充分的发挥其最佳技能,并发挥酒店的“团队精神”;与员工共同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并系统性地对员工开展培训,将酒店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新酬、福利战略相结合,成为员工的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邹益民,杜小业.酒店大学生流失为哪般[N].中国旅游报,2003(2).

第7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应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相应专业学科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学科技能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鉴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其中发挥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各种模式,尤其要重视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相结合,推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来,更好地为大学生教育服务。

首先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各方面表现更加成熟,他们在基本心态、突发问题处理、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相应的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更多抱有一种应付的心态,游玩的心态,想着无所谓只是出去增长点见识、增加点阅历,遇到问题很容易退缩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和其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而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应的也就更加认真更加重视了。同时本科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一个心得体会而已,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要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甚至有调查问卷,的要求等等,特别重视对于其社会实践成果的要求。

其次,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医学院研究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临床实习。实验、临床时间占去比较多,社会实践的开展多集中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果服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大都设计比较缜密,将实践的地点放在基层,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实践经验,医学研究生可以了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疾苦,了解国家医改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现状,从而能够为国家医改建言献策,加快其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明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加强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上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的特点,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的特点,这两方面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有效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发展。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全局设计、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专业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其次,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缺乏长期的合作,往往会挫伤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医学研究生课程、临床实践和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由于地域和经费等方面限制,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期在固定的地域内开展,且活动形式单一重复,多以义诊结合问卷调查,不同时期开展的调查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即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性,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面对目前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数据化,从而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课题设计不够新颖、不够深入,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孤立等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对策

大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交换、整合、分析,促进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带来数据大共享、知识大融合、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就是通过对高校主要数据模型的梳理,对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学生甚至与社会交互式的共享数据平台,使学校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也要兼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使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得到强化,是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到重视。新时期要确保医学研究生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学校、社会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

第一,学校的制度与投入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管理经验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等。结合医学研究生学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及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课程之一,提高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采用项目制等形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学校还应在课题设计、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形式,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变阶段性实践为经常性实践,有层次分时段地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出具有较高理论或者实际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作为研究生硕士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要让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是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关键。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是学生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高度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针对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和研究生要一起努力,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冠名、学校与政府联名合作等方式,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8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 因子分析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79-02

[收稿时间]2013-06-0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上海市民办高校骨干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个体差异,变化因素与相关教学策略”研究成果(编号:Z-2204-11-075)。

[作者简介]杨志霞(1978-),女,山东菏泽人,硕士,上海杉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应用语言学 。

一、研究背景

目前,研究者们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的研究多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如Gardner和Lambert(1972)的经典动机理论;Clark & Lowell(1953)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理论;Dornyei(1994)提出三个外语动机层面: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景层面。这些研究关注于学习动机与学能、焦虑、学习策略、认知风格、自我评价等关系。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问题

通过问卷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收集客观数据,使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共同因子,并对各主要动机类型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这些动机要素对于教学的启示意义。

(二)问卷构成

问卷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含姓名、年龄、专业、四级成绩、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及来自省份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采用高一虹等学者所编制的李克特五级量表,共30个问题;问卷问题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等1-5级,于2012年共向上海某高校大二112个学生发放问卷,收回107份,有效率95.5%。其中女生79名,男生29名;平均年龄20岁;四级成绩最高分626分,最低分380分,平均491分;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从6岁-13岁不等,平均为9岁(因省份不同,开始学习英语的年级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及初一四种情况);分别来自浙江省(32人),上海市(29人)等共计16个省份。

三、问卷结果及讨论

(一)用因子分析获取动机类型

对问卷第二部分量表数据分析显示,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KMO=0.714,Bartlett’s球型检定结果显著Sig值为.000)。采用方差最大(Varimax)旋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出8个共同因子,累计可解释原始变量方差的68.047%。其中四个变量Q2,Q3,Q10,Q21在各因子中的负荷偏低,且与其他题项内容过多重复,因此这四个项目在第二次因子分析中排除在外。第二次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比例达到70.134%。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出各个命题在因子上的负荷量(见图表)。

(二) 讨论不同动机类型

因子1包括“对英语一见钟情”、“对语言学习有特别的爱好”,这与人们日常所说的“有语言天赋”、“对学习方言、各国语言有浓厚的兴趣”等说法一致,而另三项则分别分布在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等英语文化和文学方面,因此命名为内在兴趣动机因子。这种内在兴趣是自发形成的、内嵌的,是“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的;兴趣是成功之母,它作为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因子2包括“为中国富强尽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不辜负父母期望”。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

因子3包括“人生道路的敲门砖”、“是教育程度与修养的象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子4“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了解各国经济科技情况”与因子5“为出国,求职,升学取得好成绩”、“为获取毕业证书”、“有用的交流工具”都倾向于实用原则,影响力不容忽视,这与刘健(2007)的分析一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重理想到转向重现实,实用主义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原则。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双重冲击下,大学生必须直面事关前途命运的各种现实问题。扩招使得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从扩招前的入大学难,到扩招后的找工作难,学生从踏入大学的校门之日起,就在为四年后从就业大军中胜出进行各项准备;而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用人萎缩,需求降低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学生们由此变得更为现实功利;学习外语为了毕业、求职、进一步升学深造的现实因素比例增大。

因子6为出国因素。因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国家大学和研究生院为筹集更多学校资金,扩大招生规模,中国的学生出国留学热自2008年以来持续升温。中国高考人数每年都在持续下降,2011年高考人数相比3年前减少117万人。2007年12月初,中国青年报社调研中心对2400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留学意向调查发现,超过80%的大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想法;42%的受访者认为,出国留学更容易抓住个人发展机遇。因此,“为了出国寻求更好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出国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及“最终移民外国”成为举足轻重的学习英语的动机。

因子7可概括为教师和教材的教学环境因素;虽然目前英语教学界致力于矫正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填鸭式”等低效教学方法,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在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普遍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的体验,上课形式单一枯燥的现状整体上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学习者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子8则体现出学习成绩和学习、上课成就感等动机因素。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及大学里期末一考定成绩的传统测试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受挫感,从而丧失上课的成就感,进而造成学习动机这部分的缺失。

四、对教学的启示

内在兴趣的培养无法从外部强赋,需要靠诱发和积累。要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爱好,对外国风俗文化的兴趣及对英语歌曲、电影的喜爱,教师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适合个体水平的分级读物,鼓励学生观看NBC、CNN、ABC等视频新闻,获取最新的英文资讯,感受真实的异域文化,让学生直观地受到视频的冲击。在授课过程中,也应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关联的、时间适中的原版电影片段、人物传记、外国历史地理等素材,这无疑也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激发其内在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实用动机,发挥实用动机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自觉性,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积极建构作用,高校在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大纲时,需与社会需求变化有机结合,所授所学内容不与社会脱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并能学以致用,从而发挥主动性,积极自觉利用各种场合、途径并尝试各种方法提升英语水平。高校应做好社会及企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具体需求的调研;持续更新教材、教学大纲;保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课程的比例。很多高校外语教学目前要求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引入口译、商务英语、物流英语、外贸函电、金融英语、报刊选读等实用课程;建立实践实习基地等,都是针对激发学生实用动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有力尝试。

在测试方法方面,应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将重心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参与性、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加重展示性作业在分值中的比例,鼓励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等。把一次性考核变成过程考核。总评成绩取决于多次成绩的积累。这样能经常性刺激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当学生看到每次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评价时就会不断地努力。

有关教学环境因素,教师们应该牢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根据本文作者2010年针对170名大三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喜爱的教师具有以下共性特征:1.能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搞活课堂气氛,授课不死板,授课内容越贴近就业内容和实践内容越好,多补充课外内容。2.上课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3.备课足,上课和蔼可亲,认真严谨,有趣易懂,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了解到以上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相应调整提升自己,首先从教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次改进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开展建设网络上的试听与阅读平台;然后建立自主学习中心等,就是把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与基于Internet的“在线学习”相结合,实现不同技术、不同媒体、不同学习地点以及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

五、研究局限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习动机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构成因素复杂,因本文调查对象范围限制,结果不足以概括所有英语学习者动机组成因素的细节情况。又因篇幅所限,学习动机与性别、地域、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成绩之间的关联性及组间影响都需另撰文分析。

[ 参 考 文 献 ]

[1] 高一虹,赵媛等. 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

第9篇:大学生实习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性投入;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1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7 [本刊网址]http:∥

一、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的关注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态势,因此,催生了各种维度的教育评估模式,有针对课程设置的评价、针对学校资源投入程度的评价、针对学科建设的评价等等。其中,针对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以学习投入程度为基准的NSSE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被教育研究人员认为是现阶段最适合研究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收获的评价工具。2007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从美国引进了NSSE工具,并进行了汉化和本土化的修订,形成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学习性投入测评的工具NSSE―CHI.NA。

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是美国皮尤慈善依托基金会(Pew Charitable Trusts)发起,用来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在学业生涯中所收获的经历,目的是提升学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投入性的重视程度,因此,NSSE并非简单地衡量学生的就业率、实训基地,更多关注的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所提炼的指标是真正和学生个体学习收获相关的。目前,NSSE是美国高等教育测量的最主要模式。2009年,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对NSSE进行汉化研究,并于2010年初步形成汉化版NSSE-CHINA,至2013年,累计有百余所高校用NSSE汉化版对学校进行调查。NSSE-CHINA主要考察高校学生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了什么、学校做了什么。

本研究以NSSE-CHINA为基础,设计出以高职教育为主导、以“教产合作”为侧重点的研究量表。量表有五大可比指标:(1)学业挑战度指标:包括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的数量、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认知、参与的校企合作项目数量等。(2)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指标:包括是否积极参与教产合作项目、课上有否积极参加讨论、课下是否积极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程度等。(3)生师互动的水平指标:包括是否会主动与老师讨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想法、实习表现得到老师及时的口头或书面反馈的频率等。(4)教育经验的丰富度指标:包括参加教产合作活动的频率、社会实践或专业学习调查的频率等。(5)学习环境的支持度指标:包括学校对学生教产合作提供支持与帮助的程度、学校和实习环境是否让学生觉得利于学习、学生与学校行政人员、企业兼职教师的关系如何等。

二、调查设计、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一)高职院校NSSE-CHINA问卷量表的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NSSE-CHINA问卷量表的设计,课题组选用四项计分,每个正向陈述题的选项从“非常多”到“从来没有”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排列。测试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

(二)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体是来自浙江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分别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本次研究确定样本为3000份,回收有效数据的样本为2930份,有效回收率为97.7%。对有效样本的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男生占11.3%,女生占88.7%;大一占59.7%,大二占40.3%;父母职业中个体经营者占33%,农民占21%,其它占46%。

(三)分析工具

研究团队采用SPSS19.0的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分析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信度比较,再对学习性投入五个维度指标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检验,并就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结论和分析。

三、高职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问卷的可靠程度,主要表现为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即对于不同的抽样方案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果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目前信度分析最常用的是Alpha信度系数法,考虑量表的题项与题项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一般Alpha系数的范围在0到1之间,如果Alpha系数大于0.9,表示信度很高;如果Alpha系数在0.8至0.9之间,表示信度可以接受;如果Alpha系数在0.7至0.8之间,表示量表中有些题项需要进行修正;若Alpha系数小于0.7则表示有些题项可能需要剔除。

经过汉化修改后的NSSE-CHINA,也因为贴合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的要求而在近年被指定为测量国内高校学生学习成效的工具。利用SPSS 19.0对五个量表分别进行信度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SFI(师生互动的水平)与SCE(学习环境的支持度)两项的Alpha系数较高,表明这两个量表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EEE(教育经验的丰富度)的Al-pha系数为0.782,接近0.8,说明其所在的量表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而LAC(学业挑战度)和ACL(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两项的Alpha系数小于0.7,可靠程度较低;说明其中一些题项可能需要删除。

(二)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一般用于因子分析之前,目的是探究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所以个人认为效度分析这里可以省略,因为不需要因子分析。

四、高职学生学习性投入五个维度指标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

在对五大可比指标进行信度分析之后,我们需要来观测各变均值及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4个自变量(LAC,SFI,EEE,SCE)与1个因变量(ACL)的均值以及相互间的皮尔森(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上述变量中,师生互动的水平(SFI)得分最高,为3.4157。学业挑战度(LAC)得分相对较低,为2.8106,接着为学习环境的支持度(SCE),得分为2.4899。教育经验的丰富度(EEE)得分最低,为2.3443。这表明,大学生的师生互动水平较高,相比较而言,学业挑战度、学习环境支持度较低,而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最低。

接着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只有学业挑战度与教育经验的丰富度不显著相关,其他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的关系。即师生互动水平越高,学习环境支持度越高,学业挑战度越高,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也会越高。

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学业挑战度、师生互动水平、学习环境的支持度和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对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的影响。首先,不考虑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只考虑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则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ACL=β0+β1LAC+β2SFI+β4SCE+e.

其中β0为常数项,其余的p系数均为回归系数,e是满足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只有教育经验的丰富度是不显著的,应从模型中剔除。所以回归模型为:

ACL=0.21726LAC+0.32606SFI+0.24231SCE.

可见只有教育经验的丰富度对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没有直接影响,其余变量都对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有直接的影响。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只体现在学生管理上,而是要落实在课堂上、实践中、及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中国目前各大高校正在尝试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微课、慕课(MOOC)都是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新尝试。我们要注重学生“做中学”,安排学生课外学习的任务,教给他们课外学习的方法,重新优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校外实践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二)全方位提升课内外教学方法

SFI(师生互动的水平)与SCE(学习环境的支持度)两项的Alpha系数较高,表明这两个量表的设计较为合理,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即师生互动水平越高,学习环境支持度越高,学业挑战度越高,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也会越高。国外教师多采用理论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于国外课堂生师互动比例高,因此课堂时间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还需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程布置的项目和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创造性,更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与辅导员或任课老师讨论职业规划、专业认知或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反馈也是提高师生互动水平的有效方式。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程度上比较表面化,深层次的投入比如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不足。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高职学生日益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的精力无法有的放矢,归根结底是因为师生互动不充分、对专业认知不够、对课堂教学兴趣不强。因此,加强课内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程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