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爱情经典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情经典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情经典文章

第1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不想谈什么狗屁爱情,只想搞钱,只羡慕别人有什么用,要变的比他们更有钱”。

张子强为原型的影视作品是真的不少,近期要追龙2以其为原型。经典之作,绕不过赵燕国彰老师主演的插翅难逃,这部原本是部小作品,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来源于那句“我要搞钱”的经典台词。

讲述了张世豪第一次被抓,花了大价钱,请了出名的陈大律师,把黑的说成白的,抢了一个亿,张世豪都认为自己是被冤枉的,当庭无罪释放。就是这个大律师的实力,第二次被抓,在香港,保证其第二次无罪释放,妥妥的实力。

第二次被抓的张世豪,大陆直接抓了他,不断的周旋下,审讯专家抓住了罪犯的心理弱点,彻底打垮了张世豪,败下阵来,结束了一生。邪不胜正,终逃不出正义的裁决,还一片朗朗乾坤。

第2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一、传统的失落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爱情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学的关注是鉴于下述理由:

1.恋爱中挥霍青春

尽管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谈情说爱已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爱情之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缠缠绵绵的情侣,在课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令人惊心动魄的爱的誓言,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伤感的爱情故事。学府成了爱河,夜幕下的校园成了少男少女的伊甸园。谈恋爱、说情话、唱情歌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时尚,甚至成为他们青春的唯一追求,不少学生在恋爱中挥霍青春,荒废学业。

2.糊涂的爱走入误区

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当我们冷静下来透视学生的恋爱故事,总有太多的担忧。分析学生的恋爱现象,不难发现他们爱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或因空虚而爱,或因失落而爱,或因虚荣而爱。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在没有任何心里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了爱的洪流。当糊涂的爱遭遇性解放的冲击时,爱就简化为性,租房同居现象就不足为怪。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早恋的学生稀里糊涂而爱,毫无理性生恨,他们没有爱的,没有道德底线,轻者因情感处理不当给自己留下遗憾和阴影,重者因情感纠葛不能自拔,行为失范,最终走向犯罪。一些学生因为“错爱”,影响一生甚至毁掉一生,冲动的惩罚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3.迷茫中无所适从

这是一个物质高度繁荣的时代,物欲横流,爱情不再以情为重。“宁可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蹬着单车去兜风”曾一度被青年人所津津乐道,于是爱情和金钱划上了等号。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杂草丛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变成了解放身体,张扬。于是包二奶、婚外恋、比比皆是,贞洁为时尚所不齿。更有演艺圈朝三暮四,娱乐圈玩爱情游戏,小青年闪婚闪离,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一种古老的传说。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强力辐射,他们的眼睛迷茫了,心灵躁动了,精神被污染了。在他们刚刚准备踏入爱情这条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已经危机四伏。无数人追问,爱情,你姓什么?在当下各种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仿佛一切时尚都是合理的,唯有传统是落后和不合理的。汉民族从《诗经》时代就崇尚的含蓄多情、朴素健康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观受到嘲讽和肢解。当传统被丢弃,现代人终将走向迷茫。

不可抗拒的爱情如同不可抗拒的青春!爱的青涩萌芽正如青涩的青春年华。在多种观念杂乱纷呈的背景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经典,使其吸收传统的滋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跟学生“谈情说爱”、向学生灌输传统价值观很有必要。

二、立足经典弘扬传统价值观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爱情教育?遵循什么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要以弘扬传统爱情观为宗旨,立足经典,以情感化,理性提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

1.坚守传统,在经典中探寻爱情的本质

前文已述,爱情沦为快餐,性解放超出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惟其如此,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做“卫道士”,坚定不移地立足传统,坚守传统,通过解读经典爱情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爱情的本质。

经典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忠诚坚贞爱情的讴歌,对见异思迁、见利忘情的批判。“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百年好合是最朴素也是最浪漫的爱情理想;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爱情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主人公爱得纯粹,爱得深刻,爱得忠贞不二;还有《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虽为相府家里的金枝玉叶,却能大胆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之及第”,这是抛开地位、权势、金钱名利的至真至情的爱情观。再如巴老在《怀念萧珊》中,以朴实无华、如泣如诉的语言告诉读者,爱是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爱是包容,是责任,是付出。在《荷花淀》水生嫂身上,我们看到:爱是理解,是尊重,是默默的奉献。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所阐释的爱情观,不仅没有落后过时,在当下这个浮躁时代反而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就是要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把学生从时尚引向传统,让学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两性的简单吸引,它既有别于,也不是钱权色的交易。爱情的本质是爱,是情,它没有任何物质附加;爱情的可贵之处是恋人之间的精神契合,真爱也许不需要朝夕相守,但一定能到白头;爱情需要激情,但真爱终将升华为亲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的时候,因为爱和被爱、人性向善,心灵变得纯净,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爱情的美好。语文课堂要重新找回爱情的传统价值、欣赏传统的美好,继承传统的精神。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爱情进行反思的。教学中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启迪学生反思。如《致橡树》以木棉的深情告白展示了继承传统又赋予时代气息的现代爱情观——相爱相依又彼此独立。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围城》更是对爱情和人生进行哲理性反思的经典著作。教学中,可以把作品的审美鉴赏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现象结合起来,对当下种种爱情婚姻乱象进行分析批判,启发学生对爱情作理性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思考学业与爱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在青春的躁动期和时代的躁动中,能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不致于在恋爱中迷失方向。启发学生在欣赏作品中反思爱情,不是要学生拒绝爱情或恐惧爱情,而是以经典作品开启学生哲理思维,从名家名作中获得人生智慧。使青年一代不仅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更做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3.避免说教,以情感叩击心灵

语文课堂不能是政治课堂,一个现代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干瘪的、只会说教的“卫道士”。语文课的爱情教育要如同爱情一样情感丰富而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以情感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感人至深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思考、分析、欣赏文本,叩开情感之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情之美在优美的爱情语言中。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这是语文传统的教学行之有效之法。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文本形成情感共鸣。如读《与妻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读来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致橡树》情感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读来深感现代职业女性对爱情诚挚而坚贞,启迪人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朗读还可以在语感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语言中所体现出的经典爱情的情感品位,使学生自觉摒弃当下一些所谓时尚的爱情流行语,摒弃那些粗俗的情话、浅薄的爱情誓言。

情之深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情之魅力在于含蓄深沉回味悠长。其次,情感教学还要通过教师对作品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赏析,强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诗经·关雎》《诗经·静女》《边城》是初恋明净的心灵和纯真的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相思,是牵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真至情,缠绵深厚,“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的超越、情的升华。《与妻书》是爱的博大与广阔。《致橡树》是对爱深沉理性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心和主人公一起因为爱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而博大广阔。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因而被引向崇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剖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不是感官的刺激,不是的宣泄。爱是纯情的流露,不是肤浅的呈现;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朝朝暮暮卿卿我我。爱的最高境界是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精神上的契和,是“情”与“爱”的统一,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在作品的审美感动中远离粗俗和低级趣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超越自己猥琐的品格而变得心灵崇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使最美好的、高尚的人类感情——爱情成为推动道德进步的工具。”本文所阐述的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让他们不糊涂地爱,不至于在时尚的冲击下错爱,让学生在经典的感召下,体会传统爱情的美好,认同传统,回归传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爱情观,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第3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代女性 经典形象

艺术特色 启示意义

当今,女性在社会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和男性一样出现在政治、经济的舞台上,一句“巾帼不让须眉”更是鼓舞着万千女性。然而,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是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的,在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保留下了这些女性的伟大形象。

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

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经典形象。其中一些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向封建伦理纲常发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更显得弥足珍贵。中学语文教材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类女性形象。

1.深明大义,忠贞爱国

古代的女子多是以相夫教子为生活。这就使得充满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更为突出。花木兰算得上这类人物中的杰出代表。替父从军这一壮举,虽不免有对父权至上的过分推崇,但是文中花木兰表现出的果敢、坚毅为后世树立了完美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证明了女子的才智、胆识并不比男子逊色。如果说花木兰是平民女子中这一类形象的代表,那么《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则是贵族阶层的代表。虽然文中的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有过犹豫,但是在面临着国家兴亡的考验面前,她毅然放下了个人的情感,以大局为重。作者刻画的这类能够改变历史走向的女性形象其价值不仅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2.勤劳睿智,宜其家室

常言道: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中学语文教材古典文学名著中,也为读者塑造了许多这类女性形象。

《乐羊子妻》一文中,塑造了一位睿智且具有高尚人格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面对着丈夫带回的不义之财,她陈词激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当丈夫意志动摇之时,她又晓之以理:“一丝而累,以至于寸,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乐羊子妻的胸怀和志向,令很多男子在她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位伴侣,乐羊子最终学有所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每一个想要使自己更具魅力的女性,都应该以上述的女性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3.忠于爱情,至死不渝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其主要内容都是对爱情的歌颂。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描写美好爱情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面对着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男少女,更要适当地加以合理引导,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王实甫的名句“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寄托了他对有情人的美好祝福。在古代,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禁锢自由爱情的枷锁。每每读到这样的作品 ,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惋惜。《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刘兰芝,她心地善良,勤俭持家,与焦仲卿感情笃深,但最后仍逃脱不了被遣归的命运。面对着接踵而至的不幸,她没有向封建家长制度和统治阶级屈服,而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铺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诺言。刘兰芝形象的经久不衰,在于她对爱情的诠释。真正的爱情是需要付出的,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一形象的积极意义更在于,她为那些还没有做好准备为爱情做出牺牲的年青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 、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艺术特色

在写作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很难的。要想使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就必须从语言、外貌、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描写。古文中塑造的这些经典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准。

1.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载体。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了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正是由于个性鲜明的语言而使她们各具特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妻的“君美甚,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情真意切地包含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刘兰芝的“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义正辞言地彰显了处于不平等地位中女性的尊严和自爱;崔莺莺的“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大胆和执着。她贵为相国的女儿,但敢于冲破门第观念,直白地表露心声,这在当时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教材中每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也正是由于作者善于对语言进行精彩的驾驭,使主人公的抒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巧妙的烘托描写

侧面烘托描写也是在人物塑造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时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在对刘兰芝的塑造中,就运用了多处侧面烘托。在写她心灵手巧的时候,并没有直言,而是通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些具体的句子从侧面烘托了她的贤淑。又如,在对他们夫妇双双殉情表达惋惜之情时,用到了“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无情的花鸟树木都为他们的感情而动容,更何况有感情的人,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侧面烘托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趋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三 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它除了要肩负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的深层次魅力,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发掘的力量。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古往今来,美好的爱情一直都是人们歌颂的主旋律。它是生命中最崇高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忘却了精神生活的价值,青少年学生更容易迷失在各种诱惑之中。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已经为他们树立了典范。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她勇于冲破门第观念,她所追求的爱情中没有一丝物欲;《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则是更高的境界:对于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教材中这些女性形象所呈现出的挚爱真情,自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中除了爱情,还有很重要的亲情和责任。然而,在社会中,出现了太多人情寡淡冷漠的事情。曾引起网上热议的“常回家看看入法”“老人摔倒扶不扶事件”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而花木兰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情和责任的重要。古代的一个弱女子,尚且知道如此,千百年后的今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不但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享受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素养。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对学生日后的写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学生在解读这类作品的时候,一方面要领悟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还要领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呈现出的艺术特色,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中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各种观念和素养提升的关键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解惑”的重任。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在传授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雪芳.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女性角色和女性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4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2、 《二情人》。这部书信体的小说,是由著名作家卢梭所创作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以及爱情和婚姻的现实性。文字生动有趣富有情感,语言清新流畅;

3、《嘉莉妹妹》。这部经典小说是作者28岁那年创作的。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经济、文化、爱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思考,尤其在嘉莉妹妹这个新时代女性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4、《呼啸山庄》。这是女作家爱米丽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这部小说的框架结构以及对人物思维和理解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

第5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关键词:经典阅读;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指导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5-0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为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影响,本来就问题颇多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更是令人担忧。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金钱、权力、功利的顶礼膜拜,对价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学习风气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时,提倡的经典阅读不仅成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一个基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艺术教育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现在的高职校园文化普遍流于浅、散、繁、俗,没有真正将大学的灵魂凸显出来。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领导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襟;教师有厚德载物,学高为范的气度;学生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校园环境美妙优雅,活动丰富多彩,氛围温馨和谐,学风端良。作为文化传承的经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使很多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一所校园的精神风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校园阅读现状

考察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状况,首先要调查其读书的情况,笔者在2009年对我院1000名师生进行了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师生不太明晰经典的概念,普遍认为畅销书即经典;(2)多数教师的阅读材料就是报纸杂志或专业参考资料;学生主要阅读口袋本、日本漫画、三流杂志;(3)网络的普及使得大批师生沉溺于网络,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不到半小时,即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将注意力转为网络原创阅读。

笔者在调查中还得知,学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时试题的范畴内,对名著的具体内容则一问三不知。同时,普遍对经典不感兴趣,认为距离现在生活较远,曲高和寡。而教师的阅读现状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因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仅注重大环境下提倡的艰涩不实用的各种教参,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师生整体阅读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经典阅读的价值

何谓经典阅读?从字面意思看,“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而反复被引用、被阐发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古语说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最好的书,那就是经典。

从经典中寻求精神家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目前,高职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向自身优势的反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看,学生道德价值体系混乱,是非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双刃性。网络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许多打着文学网站大旗的原创网站,实际是艳俗低级小说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本体而言,经典阅读无疑可为其重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驰骋。

从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经调查得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考试只是突击了四大名著之类的习题,“题典”取代了原著。我们读《诗经》可以深刻感悟爱情;读孔子可以懂得爱的博大;读庄子可以学会冷静理智;读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气;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态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丰厚的知识思想也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鲜活的源泉。

从经典阅读中寻找原型经常有人说:“经典离我们太遥远了,读了也没有什么作用。”马克·吐温也有句被奉为经典的话:“所谓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经读过的一本书,但是无人想去读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却是曲解。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悦和生之忧苦也没有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经典,所以就有“引经据典”一说。如许多歌词源于经典诗词,如电影《夜宴》就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而成,戏剧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更不用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借鉴自然从经典中获得更有分量。就是学生喜欢的原创小说,也不是无源之水。从诗词中汲取养料,从小说中借鉴描写,从哲学中归结人性。所以经典阅读为我们寻求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意义巨大,建造经典阅读工程,引领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第6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1、家庭伦理类:《双面胶》《金婚》《保姆》《中国式离婚》……时代背景类:《孽债》《年轮》《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京人在纽约》《洋行里的中国小姐》。

2、喜剧类:《动什么别动感情》《房前屋后》《牌坊下的女人》《乡村爱情故事》《张小五的春天》《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

3、《老牛家的战争》,《乡村爱情》,《我的丑娘》,《天涯赤子心》,《暖春》,《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这些也是经典的老人看的电视剧。

4、《亮剑》,《婆婆来了》《父母爱情》《暖春》《樱桃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经典唱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4-01

《歌剧魅影》是根据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改编的。该剧自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以来,长盛不衰,成为伦敦西区第二长寿的音乐剧。在美国纽约百老汇,该剧的纽约制作版自1988年上演至今,于2006年打破了由《猫》创造的连演纪录,成为了百老汇历史上最长寿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大量采用了古典音乐背景,在音乐剧中套入歌剧,成为一部音乐剧力作。

一、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1870年世界著名的法国巴黎歌剧院,在歌剧院中发生了一连串的恐怖故事,剧院出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虚幻男声。这个声音来自住在歌剧院地下迷宫叫艾瑞克的“幽灵”,他整天带着面具,神出鬼没,被人们称之为“魅影”。艾瑞克爱上了女演员克里斯汀,经常教她唱歌,帮她重新获取女主角的位置。但是有一天克里斯汀的恋人拉乌尔出现了,艾瑞克非常嫉妒,于是将克里斯汀绑架到一个湖边。拉乌尔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了克里斯汀,克里斯汀爱上了拉乌尔,但她还是深表同情地给了艾瑞克一个吻。艾瑞克意识到自己理想中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成全了克里斯汀和拉乌尔,留下了披风和面具,独自消失在昏暗的地下迷宫之中[1]。

二、经典唱段赏析

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音乐极为成功,神秘而优美,对故事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许多都已经成为音乐剧的经典名曲。

(一)《Think of me》(就会紧紧抓住你的心)。这是剧中的一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主要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与不舍,演唱者为歌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原来的女主角由于一些原因放弃了排练,于是由没有名气克里斯汀代替演唱,克里斯汀婉转的歌声打动了现场观众,并赢得了满场的掌声。该歌曲音域跨度较大,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再加上克里斯汀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唱腔,体现出了音乐剧的喜剧色彩。随着第二大段中管弦乐队的介入,克里斯汀越唱越有自信,把歌曲推向了。前半段主要采用流行唱法,而部分则利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并通过将两者有效结合,从而通过综合的演唱风格完美演绎了该歌曲[2]。

(二)《The Phantom of Opera》(歌剧魅影)这是与该剧同名的主题曲,由男女主人公合唱。这首歌曲扣人心弦、气势恢宏,通过两人天衣无缝的配合演唱,使该首歌曲成为音乐剧唱段之中的巅峰之作。音乐一开始就通过鼓点和管风琴演奏出强烈的音效,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紧张、阴森、恐怖的气氛,带来一种强烈震撼的感觉。接下来是摇滚节奏和电音乐器的配合,充分展现了克里斯汀天籁般的歌声,体现出其音乐才华。而魅影的唱段基本与女主角相同,具有神秘感和野性的歌声表达了对克里斯汀的爱和控制欲望。这两种歌声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并且美妙地融合到一起。在歌曲的结尾处,魅影一次又一次的“Sing,my angel of music”叫喊般的歌唱,使克里斯汀声音如同陷入了疯狂一般越发高亢,让克里斯汀和魅影的情绪都在音乐中释放了出来,把整个音乐剧推向了[3]。

(三)《The Music of the night》(夜的音乐)。这首歌曲是在女主角进入到地下迷宫后,发现了无数蜡烛从水中升起,在这种浪漫的情景下,男主角演唱了这首歌曲,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爱意。这首歌的主题风格主要以摇滚为主,也是以古典风格和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让这首歌也成为了经典曲目。在前半段,魅影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克里斯汀的爱意,伴随着魅影中低音区直白的演唱,让观众体会到了魅影的孤独和对爱情的向往。在后半段,魅影的歌声逐渐高亢,随着旋律的提升以及管弦乐队的交响乐响起,把整个歌曲的演奏推向了。

三、结语

《歌剧魅影》完美的舞台设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以及美妙的歌声,让现场的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并通过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剧的艺术价值,这是《歌剧魅影》能成为音乐剧经典之作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卉.音乐剧《歌剧魅影》的声乐演唱特征探析[J].艺术评鉴,2016,(08):1-3.

[2]刘可英.电影《歌剧魅影》同名主题曲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2,(14):127-128.

[3]官群.音乐剧《歌剧魅影》三首经典唱段的演唱分析[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141-142.

第8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审美乌托邦;寄托;爱情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21-01

2012年,曲婉婷以一首爱情歌曲《我的歌声里》红遍大江南北。歌曲以动听悦耳的曲调和纯美动人的歌词表达了对曾经巧遇便爱上的陌生人的深切爱意和思念。歌中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主人公在陌生的情况下相遇,“一个心跳,一个眼神”就使得女主人公被这个陌生男子深深地吸引。然而在短暂的巧遇过后,女主人公再也没有男主人公的音讯,从此,男主人公的印象就深深地存留在了女主人公的脑海里。这样一段虽然没有结果,但绝对纯美的爱情故事,在当今社会是少有的,也是如今的都市群体所向往的爱情桥段。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总是掺杂这许许多多复杂的成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爱情与面包,也就是金钱物质,已成为相依相伴的二者。像爱情歌曲中那样纯粹、清新的爱情,在如今社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多数人在现实的爱情中经受“坎坷”“磨难”,受创的心灵需要一剂抚慰伤口的良药,于是人们在流行音乐构建的审美乌托邦里寻找心灵慰藉。

一、流行音乐是人们美好爱情的寄托载体

审美感觉是整体性的感觉。在日常生活感觉中,人用五官感觉事物的感性特征。乌托邦就是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世界,或完美的最终解决。乌托邦是肯定无法实现的,必然要有完美的性质。审美的乌托邦就是满足审美的理想化的世界,慰藉人类心理。以爱情为主题的流行音乐所构建的审美乌托邦就是给人们一个满足审美的理想化的世界,使人们在这个理性化世界里找寻理想中的完美爱情。

构建审美乌托邦的流行音乐。以流行歌曲本身具有的简捷性、通俗性等特征。同时流行音乐的乌托邦是文化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的追寻。而像《我的歌声里》这样的流行音乐,就是在营造一个爱情审美的乌托邦。“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心灵,我的梦里,我的歌声里”,旋律加歌词的组合就是满足人们对于爱情的内心情感表达、呐喊。正处于追求他人阶段的人从歌中找到共鸣,需要被关怀在意的人满足内心里被爱的需求。

当代现实中的爱情与人们内心对爱情的定义和心理构建不相符合,现实中的残酷爱情已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而流行音乐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成为人们美好爱情的寄托载体。

二、爱情是流行音乐不变的主题

80年代,以爱情为主题的流行歌曲在内地的发展大致始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爱情歌曲的悄然流行。在80年代初期,爱情流行歌曲还不被公共社会普遍接受,出现了“扒带”与“走穴”的现象。但它仍然是表达了普通人的丰富情感,也表现出了理解与共鸣,体现了人本思想,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邓丽君的歌曲在20世纪80年代具有启蒙和反抗的意义。有些人也将《一无所有》看作是一首爱情流行歌曲。求爱未果,其原因只是一无所有,这使爱情歌曲富有了些许现实意义。

80年代中期郭峰以《让世界充满爱》等作品将艺术触角伸向人生、社会、历史,敞开心扉,提示人性,内涵丰富,从而使流行音乐得到广泛、真正的认同,并被得到官方正式命名“通俗歌曲”。

接着崔健、徐沛东、苏越等,以《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作品,把具有西北高原特色的单调置入摇滚性音乐的整体构思中,以民族传统音乐的神韵为流行歌曲注入新的活力,掀起的“西北风”席卷80年代末的歌坛,很快就在听众中引起共鸣。80年代的流行音乐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争执后,“通俗唱法”与民族、美声唱法形成鼎足之势,被列入声乐艺术之“正册”,流行音乐在理论和舆论面前终于获得了一席之地,其价值得到认可。

90年代是中国飞速发展、开放的年代,港台、国外的音乐开始涌入,内地的流行音乐也趋于成熟。此时流行音乐的发展到了一个小,这时候的音乐不再只是音乐的表达,而带上了很强的感彩和社会意识,这是音乐的又一进步。其代表曲目:《小芳》、《我不想说》《涛声依旧》、《吻别》、《来生缘》、《青苹果乐园》、《星星点灯》、《大约在冬季》、《跟着感觉走》等等。

90年代前半期的爱情流行歌曲基本上都带着些许的忧伤,在与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渴望。90年代中期以后,流行音乐渐渐融入多元的文化,多类型的流行音乐使人们寄托在流行音乐上情感的表达也呈现出多样化。爱情更是成为流行歌曲不变的主题之一。纵观如今的歌坛,几乎所有的流行歌曲都与爱情有关。原因之一是社会发展了,现实中的爱情与人们理想中的爱情的差距越来越大,流行音乐构建的审美乌托邦对于爱情给予了更大的心灵寄托。

21世纪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中深化 ,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网络歌曲的兴起,选秀节目的涌现,如“超女”、“快女”,大力推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三、结语

当下,老歌新唱成为一种趋势时,自然是人们怀旧情绪和追求前卫的价值取向的结合,在不断将音乐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会停下脚步,从过去的经典中去汲取养料,去扬弃,去保留一份纯真,同时还在不断加入新鲜的元素,还在不断进步着。这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至少历史不会脱节,传统不会流失,经典在复新中永存。老歌新唱,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回归经典的需要,传承经典的需要。

第9篇:爱情经典文章范文

1.哈利波特系列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英国最为著名的电影系列,这个电影系列已经拍到了第七部,在全球都拥有着大量的粉丝,在英国,只有拍过和没拍过哈利波特的演员,其拥有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导演:马克·赫曼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侧面烘托出残酷战争历史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两位小男孩,不过两人代表的是不同的阵营,两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成为朋友,但是只能通过铁网才能相见。

3.英国病人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英国病人》是一部英伦风格十足的爱情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迈克尔·翁达杰作家所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飞行员,但是因为一场意外他不小心失忆,在这里认识到了自己一生的最爱。

4.傲慢与偏见

导演:乔·怀特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画风非常优美的爱情电影,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位生活在英国19世纪初期的少女而展开,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探讨,里面有着非常多经典的爱情观点和人生语句。

5.猜火车

导演:丹尼·博伊尔

《猜火车》是英国一部比较黑暗的电影,这部电影的黑暗在于对于人性的探讨,主人公们是生活在英国的四位瘾君子,每个人都不喜欢他们,他们自己也自暴自弃,但是有一天,主人公从这种环境中彻底醒悟。

6.真爱至上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

《真爱至上》是一部非常适合在圣诞节观看的爱情电影,这部电影是由十个感人的爱情小故事而组成的,里面有一些非常引人深思的台词,爱情不是占有,而是选择放手,陪伴也是至关重要的。

7.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

导演:迈克·内威尔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是一部非常值得去观看的好电影,这部电影根据主人公的视角而作为展开,主人公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参加了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在这里典礼上看到了形形的人,以及他们的人生。

8.敦刻尔克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战争题材类电影,是十大现代军事战争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的大场面非常多,给大家还原了那个残酷的战争世界。

9.1917

导演:萨姆·门德斯

《1917》是一部争议比较大的战争类电影,而这部由乔治·麦凯和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主演的电影,口碑也是比较两极分化的,喜欢的人觉得这就是当时的战争背景,讨厌的会觉得这个是夸大其词。

10.至暗时刻

导演:乔·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