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初中的修辞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的修辞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的修辞手法

第1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第2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关键词:象征;互文;比喻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其特点是可以是修辞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因而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而耐人寻味。在初中课本里选的文言文美文中,所用的修辞格很多,所以理解这些文言文时,要把握准文章中的修辞,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就从几种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来探寻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修辞之美。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点是以象征物凭联想来暗示象征意义在文言文中也常用象征手法。有些意象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象征义,如被人们称为“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它固定的象征义:竹倔强向上,气节清逸;菊傲霜艳美,高洁脱俗;梅斗雪坚强,清香飘逸;兰高雅纯洁,幽香可人。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诗人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赋予事物的象征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像陶渊明那样的有高超的品格但消极避世的人,牡丹象征当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世态,莲象征着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文中用三种不同物体的象征意义精辟的概括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而莲显示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单纯雅致的操守美深入人心。

像《爱莲说》这类托物言志的文章,所托之物一般具有象征义,二借景抒情的诗词中,有的意象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这类文章悉心品读更能读出其中修辞美。如刘桢《赠从弟(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此诗中刘桢以人们喜爱松柏来象征,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正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精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使他的诗歌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美。像这种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情趣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的《陋室铭》。

二、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文言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我们只能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才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所以,探寻文言文修辞中的互文之美,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而试着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就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

例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很多人受了教学参考资料的影响,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出江湖就替君主担忧。”按照这一译法,似乎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君主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百姓忧虑了。显然,范仲淹不可能这样刻板地将“君”与“民”对立起来。实际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时既“忧其民”也“忧其君”,“处江湖之远”时既“忧其君”也“忧其民”。这里分明是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其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文义互见、“忧其民”与“忧其君”文义互见,这两句又可还原成“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一句。要是不如此理解,显然不符合“古仁人”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当然更不符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也是文言文修辞中常用的一种。比喻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它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读者产生联想。所以,探寻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比喻修辞,能使学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诗文中的形象能留给人鲜明的印象。

第3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强化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文写作训练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大多涉及写人以及记事等方面。本文从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论题的提出出发,对初中阶段写人记事写作训练目标分解以及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文 写作训练

0.引言

现代文写作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文写作训练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强化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关于写作训练框架的搭建则是十分必要的。首选,教师在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论题;而后,教师要对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最后,要确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只有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搭建完成,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训练的效果,促进现代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1.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论题的提出

关于写人记事方面的文章大约占到初中语文教材的45%,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在每个单元中都有分布。同时,写人记事的现代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写人记事文章的学习以及分析,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也能够结合一系列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从而加强自身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水平以及语文思维。而在每篇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设置一些写人记事的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文章特点以及学习经验开展写作训练,体现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而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提出一些写作训练目标,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师所布置的写作目标。

2.初中阶段写人记事写作训练目标分解

对于整个初中阶段而言,教师关于写作目标的制定以及执行都比较笼统,缺少针对性。因此,在构建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框架时,要注意对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以此实现分阶段、分层次以及分步骤的学习和掌握,提升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效果。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中,十分注重对于写人以及写事等基本技巧的训练。其中,在写人时,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比较重要,是现代文写作中训练的重点内容[1]。而记事写作训练中,学生要注意记事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以小见大描写等方面。写作手法的使用也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例如对比、衬托以及欲扬先抑等手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得事件更加具有波澜性,也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在八年级的现代文写人记事训练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写人记事的综合技巧。其中,记叙文中经常使用的场面描写就是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场面描写不仅使得事件以及人物特征更加鲜明,同时增强了记叙文的逻辑性以及故事性,丰富了记叙文的趣味性。而在九年级中,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重点则是关于写人记事作文升级训练,升级训练主要包括对于文中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对于作品中事件的性质以及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分析现代文所要体现的主旨和内涵。

3.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文与写作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首先要将课文以及现有的素材作为参考和借鉴的标准,而后进行写作思维的发散。同时,学生要学会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中寻求灵感[2]。一些现代文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非常相似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关于“动作描写”这一写作手法的训练时,可以参考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时也可以参照《风筝》整篇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在学习“伏笔”这一写作手法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以及分析《散步》这篇文章加以训练。因此,学生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针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将重点需要学习以及训练的内容加以强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搭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提升写作训练效果以及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写作目标的分解以及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逐渐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考试尽管不考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第5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1.仿句在结构上力求做到与例句的一致性。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子有单句复句之分,单句又有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弄清例句的结构形式,甚至语境语气。因此,在仿写时要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力求做到仿写句句式与例句的一致性。

2.仿句在内容上要注重与例句的统一性。在进行仿写时,首先要对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分析透彻;其次是弄清例句的语言环境,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主旨选择材料,组织语言仿写。

3.仿句在修辞上应注意与例句的一致性。在仿写前应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加以分析,看句子中是否运用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时要注意尽量做到和例句中的修辞手法、语境相吻合。

4.仿句在语意上还应保持与例句的协调性。仿写时,应对例句的语体、语境和感彩等准确把握,如原句词语的褒贬雅俗,感情的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应同例句中的感彩要和谐,前后语意要连贯。

了解了仿写题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在做题时就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入手,用什么方法才不会出现盲目和不着边际地答题的情况,但仅此还不够,要想完整准确地回答问题,还应掌握一些题型的解题思路。

1.套用式仿写。命题者给定一个例句,要求学生仿照例句,另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句子。例句: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仿句: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思路】做此类题型,首先看句子的结构属何种句式,叙写了什么内容,表明了什么主旨,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语意色彩怎样,然后直接套用。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他”性格方面的四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景,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小草以坚韧突破土层,以奔放拥抱阳光,以微笑迎接雨露,以绿色装点大地。

2.续写式仿写。其实就是根据语境进行句子仿写。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题思路】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此题既是一题仿写题又是一题续写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尤其要注意句中的“儿童”与“老人”、“早春”与“晚秋”时序相反意义相关的内容。这就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的句子。如: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历史,一只送给未来。

3.嵌入式分写。例句:初中毕业前,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解题思路】从题型上看,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与前面的要相同。如:您不是航海家,却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4.命题式仿写。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以“成功”开头,写一段文字。例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第6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前提

诗词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鸣”。

一提到苏轼,同学们首先就会想到“苏、辛”(苏轼和辛弃疾),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会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些苏轼的生平:宋神元丰二年(1079年),朝中新党罗织罪名,弹劾他以诗诽谤朝廷(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此后便是命运多舛,卒于常州旅舍。

通过让学生了解词人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候,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词中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杀敌的激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给出的答案是:“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二、品味语言是诗词鉴赏的核心

1.修辞手法。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夸张,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报倾城随太守”。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2.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就出了一个考查典故的题目:“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给出的答案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当然这首词中还有一个用典故的句子“亲射虎,看孙郎”,引用的是《三国志・吴志》中的孙权射虎的典故,来表现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3.词性活用。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看貂裘”,之所以这样处理是由于词的押韵、格律的需要。

4.句法变换。诗句句法变化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的倒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实际上也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突出作者狂飙式的人物形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旨在突出“持节云中”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5.“诗眼”“警策”。“诗眼”是贯穿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眼就是一个“狂”字: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明乎此,则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就不难回答了。此题给出的答案是:“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三、揣摩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第7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一、结合阅读,渗透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课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单纯地讲解语文知识,应该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来分析体会,加深理解。

比如,字词教学,对于一些多音多义汉字,只有将它们融入到语句篇章中,才能够准确了解字词的读音和具体含义。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培养学生结合语境的猜词能力。①联系上下文猜测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义。如,结合语境,明白词语隐含意义;理解临时意义,辨析不同义项;明白概念之间的关系;等等。②准确掌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再如,对于一些语法、修辞、句式等语文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细细体会,深化理解。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好处,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譬如,结合课文,探索艺术特色:①文章题目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此处的“门”是虚写还是实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分组找出蕴涵修辞手法的句子,交流探讨。a.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励人心的喜剧和悲剧。(比喻与拟人,形象描绘出文学特点及其意义。);b.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运用排比句,强化语势,突出内容,加强感情。)

二、趣味练习,巩固语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趣味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主动学习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反之,若教师只是程序化、机械式教学,那么不但知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学生也学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入手,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趣味活动与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如,教学对联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丰富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如,对联趣话、写对联竞赛、背诵对联竞赛、“对联知识竞赛”等。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第8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段赏析 关注要素

目前,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语文阅读的初始为语段,无论是语段内容,还是蕴含的感情,都与其艺术构思息息相关,赏析语段是学生阅读理解及鉴赏评价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由此可见,在语段教学中,应从语段的内容与形式入手,关注以下“要素”。

一、文学意蕴,传递感情

鉴赏文学作品以理解文学意蕴为要务,解读任何作品终归于理解其文学意蕴。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动的形象,进而体会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在讲授苏教版语文《繁星》一课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本思路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探究文章三次描写繁星的意境和感情是否相同。有的学生说“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了星光的温暖以及作者对繁星的眷恋;有的说“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繁星像朋友,作者渴望光明。有的说“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这些语段,让他感受到作者的留恋、恬淡、闲适。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同,再次诵读领略《繁星》永不消逝的华美意蕴,师生探究得出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意蕴不同,传递的感情亦不同。至此,笔者再次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所学,展开联想,探究本文的主题,有的回答作者渴望亲近大自然,有的认为繁星寄予作者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的说表达了去国怀乡的孤寂与愁绪,有的认为表达作者对故土乃至祖国的深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段赏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仍存在牵强理解字面意思、曲解文意的现象,而关注文学意蕴,无疑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传递的感情,或者言外之意有效途径。

二、修辞运用,语言解读

语段的重要组成手法之一是修辞,正确解读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是提高解读文学作品语言水平,也是提升文学语言审美性的一把钥匙。在作文写作中,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格且合理连缀成文,更能表情达意,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笔者设计了赏析题,即赏析“一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一句。学生抓住四个“是”纷纷回答该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排比的妙处,大家一致认为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思考还有何妙处。有的学生回答该句运用了比喻,有的则抓住了时代一词,答出文学作品与特定的时代有关。学生通过掌握了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生动形象地艺术效果,准确地解读了作者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灵活运用修辞知识是赏析语段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在赏析语段时,应摒弃单纯地文字层面的学习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灵活运用修辞这把钥匙准确解读文本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段赏析能力。

三、文本章法,奇正相生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赏析语段,可以把握文本的章法技巧。一般而言,叙述性语段,引导学生抓住叙述顺序如何安排的,重点关注倒叙或插说现象是否存在,注意文本是否呈现奇正相生的框架模式,即文本按逻辑顺序,以某线索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其他事情,文末归于以主要线索及事件上。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于跌宕起伏的文本中,体会作者的隽永之意。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体会章法之美。如找出该文的线索,学生通过练习不仅找出明暗线,而且体会到两线交错将故事推向达到的艺术效果。接着,笔者引导学生朗读盼于勒、赞于勒的语段,学生充分感受到全家日夜盼望,母亲盛赞,恨不得马上见到“福星”。继而引导学生朗读遇于勒到躲于勒的语段,学生感受体会到到菲利普夫妇性格中冷酷无情,他们将亲人视为“贼”、“流氓”,“福星”化身“灾星”,对比鲜明,学生通过明暗线交错,跌宕起伏的独特章法,领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关系。

而相对于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段,可抓住表达方式及笔法,关注语段组织是直接,还是间接抒情,是批判鞭挞,还是歌颂赞美,是抑扬有序,还是曲径通幽。体会章法之美,赏奇正相生,同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段内容,把握文本主题。

第9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学习模式

目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普遍。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对此,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抓好语文课前的合作学习,为上好一节语文课打好基础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我让小组成员认真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

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三个任务,交给三个组去完成。第一个任务:举例说明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效果,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采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第二个任务:思考海燕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哪几个大的场景,在这篇课文中海燕、风暴、乌云和其他的海鸟分别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个任务: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有着相似的抒情方式等等。老师将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后由各组内部对任务进行再分配,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比如在第一组中由甲同学负责课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乙同学负责回答采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等等。让同学们相互辩论,指出对方的不足。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得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全力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一学习态度的转变最终使得学习语文的效率有了全面提升。

二、组织好课堂中的合作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我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模拟实景,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这样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而且也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交往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三、重视课后合作学习,延伸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