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监管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市场监管失灵是监管自身的问题
证券监管是控制证券市场参与者市场行为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监管主要包括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监管对象包括证券业务本身以及与证券业相关的其他利益组织或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受自身地位与利益机制支配,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证券的发展。
在宏观经济中,政府监管职能在于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为保证这三项职能的实现,既要防止市场失灵,即市场配置资源失灵,还要防止政府失灵,即由于政府监管而降低效率,使问题更加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供求关系创造了市场,市场确定价格以实现“市场出清”。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手段和方式。当价格手段在市场失效时,我们通常以政府“看得见的手”来替代市场价格“看不见的手”。
政府干预同样存在于证券市场。多数情况下,一国政府干预证券市场的程度与该国政府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大致相符。在一个竞争性的证券市场中,我们认为政府干预只有在以下条件下才是可取的:①出现或可能出现市场失灵现象;②市场失灵已经或可能引起明显的经济低效或不公平现象;③政府行为可以改善低效或不公平现象。如果上述条件之一得不到满足,就不应采取政府干预。因此,考察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应从市场支配力、外部性、免费搭车问题及不完全信息四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所谓市场支配力是指一个或多个销售者(或消费者)影响他们所交易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能力。在竞争性模型中,销售者(或消费者)与整个市场对比是非常弱小的,他们不具备支配市场价格的能力,也就是他们不具备市场支配力。如果销售者(或消费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那么资源配置在社会当中是无效的。这一状况出现在证券市场中,就会出现证券市场失效。
外部性是指一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或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其他人产生直接的、未予补偿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证券市场中也存在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最明显的证券负面外部性就是有人为了获取证券上市资格而造假,这种行为对会计信息真实的公司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这些涉及欺诈的证券索赔表现为社会的福利净损失,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证券经营的成本。
证券监管本身就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使国民个人或企业无须为此付费或很少花费,无数的个人和企业都能从中获益。没有任何一家社会组织自愿无偿参与对证券市场监管。这就出现免费搭车问题。这样,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一个隐含前提就是证券市场是健康有序的。信息难题也是造成证券市场失效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既对市场参与者造成困难和问题,也会造成政府监管失灵。市场机制会自动通过价格的形成和修正过程吸收各种信息,但在短期内市场机制无法识别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信息欺诈行为,因此监管的任务就是给说假话的人施加额外的成本,改变他们的行为激励。但监管的任务不可能是实现强制性的、完全的信息披露,监管的任务只是防止他们说假话。
政府监管本身也可失灵。现代证券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政府为了保证证券业的稳定和对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通常对证券业进行严格的监管。一般认为,政府对证券业进行有效监管,能够纠正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社会福利。但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且也有其客观和主观的缺陷,政府的缺陷同市场的缺陷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难免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格拉斯?斯诺认为,没有国家就办不成事,但是有了国家也有很多麻烦:国家的存在是解释经济增长的关键,但也是造成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科斯认为,“政府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实际上它的成本大得惊人……直接的政府管制也未必会带来比企业和市场更好解决问题的结果”(R?H?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21~23)。政府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干预无限扩张,从而导致设置庞大的机构,人员臃肿,成为“大政府”,而且超出政府应该调控的范围、层次和力度,不仅没有弥补市场的机制缺陷,反而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此外,由于政府制定法规政策的失误和实行措施不力等原因,也会出现政府的无效干预。这种干预的方式、范围、层次、力度和预期选择都不适当,从而不足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难以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斯蒂格利茨指出,与民间部门相比,政府的最大优势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以及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即主要克服搭便车问题。但是政府的这些优势后面却又隐藏着很多成本,因为很难避免政府滥用职权并使民间部门遭受损失的现象发生。即使政府不滥用职权,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利,因而有可能工作动力不足,容易出现官僚主义作风和行为以及产生各种低效率的现象。
基于以上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对证券的监管是必要的,但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监管失灵或失败的情况。监管失灵一般是指监管所设定的目标没能实现,即没能实现公共利益。
解释监管失灵原因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共利益论、监管的“俘获说(或捕获说)”、监管的供求理论、监管的“寻租”理论、监管政治论等,最突出的是监管的供求理论。其代表人乔治?斯蒂格勒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对政府监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监管可以提供多种利益,包括直接的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进入,干预替代品和补充品的生产等。证券业主要有市场准入的管制,对业务活动的限制以及诚信展业等。在供给方面,政府部门进行一项监督活动时,并非是毫无成本,毫不犹豫地按照“公共利益”来提供证券产品。政府实际上是由一些有着自己独立利益的人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当他们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而行使公共职能时,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低效率现象。在所谓民主政治的决策过程中,谋求政治权利的产业必须去找合适当“卖主”,即政党。政党在决定是否支持某项监管活动时要考虑这一行动是否有助于自己当选或再选。因此,需求监管的产业“必须支付两项政党所需要的东西:选票和资源。资源包括竞选经费、筹集经费的服务以及较间接的方式,其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博弈。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及相关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处于区域性试点阶段,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股票发行仅限于少数地区的试点企业。1990年,国务院决定分别成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地的一些股份公司开始进行股票的公开发行和上市交易的试点。1992年,又开始选择少数上海、深圳以外的股份公司到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国务院总结了区域性证券市场试点的经验教训,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股票发行和上市试点。从此,证券市场开始成为全国性市场,证券市场的监管也由地方监管为主改为中央集中监管,并通过不断调整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逐步走向证券市场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
1998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工作改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并决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证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从而形成了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
新形成的监管体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证券监管机构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增强了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威性,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更好的组织保证。第二,地方证券监管机构改由中国证监会垂直领导,提高了证券监管工作的效率。改革后按大区的业务需要设置了9个派出机构和2个直属办事处,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转效率。第三,加强了对交易所主要人事管理和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加强了交易所一线监管的作用。
但这种监管体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即过于将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使得无法对监管效果进行再监管。与美国证监会SEC相比,中国证监会还拥有证券规章制度制定的话语权。现行的证券规章基本上是出自证监会之手,而且这些规章已经把证监会权力延伸到整个证券市场。在没有权力约束机制的状况下,证监会管制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张,包括行业准入许可、律师事务所证券业务准入审批、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业务审批、资产评估机构审批以及对这些机构成员进入相关业务的资格审批、对基金管理公司从业审批等。
本文对多元化监管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建议,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究竟由哪些部门来配合烟草专卖部门来执行,应该采取怎样的执行模式来实行多元化监管还没有具体答案。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烟草界人士对此话题的更深思考。
随着新型卷烟营销模式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发展,整个卷烟零售市场也呈现出更为市场化、实效化、一体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市场已经成为连接卷烟经营企业、零售业户以及广大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烟草零售市场的稳步发展对整个卷烟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起到关键性作用。能否构建公正、规范、和谐、统一、开放的卷烟零售市场经营秩序,将对烟草行业进一步发展与不断壮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烟草专卖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市场监管空间,提升涉烟案件的查处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专卖监管体系多元化,着力净化零售市场经营环境,必须成为卷烟经营企业推进市场监管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因此,卷烟经营企业必须转变落后的市场治理观念,树立市场多元化监管意识,加大烟草企业的内外联系与沟通,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加强烟草专卖监管部门之内的协作,形成更为广泛的市场监管网络,实现梯次格局的市场监管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专卖监管能力和水平,促进卷烟零售市场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实现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形成治理合力,构建卷烟零售市场长治久安的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卷烟零售市场的治理整顿与科学监管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仅仅依靠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现有的力量来实现卷烟零售市场的规范与稳定难度相对较大,也不符合卷烟零售市场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以烟草专卖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市场监管模式和机制,增强专卖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与水平。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积极研究和引入更多、更为广泛的参与元素,提升烟草专卖人员、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广大消费者对市场监管的重视程度,为整个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更为有效的合力,搭建起覆盖面更为广泛的卷烟零售市场管理网络。卷烟经营企业必须彻底杜绝“一枝独秀”的狭隘思想,不能开展过于封闭的零售市场监管与打假工作,更不能过分排斥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和协作。必须增强市场监管网络的覆盖面,使得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
另一方面,形成联动效应,对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与打击作用。
多元化的专卖监管体系是随着卷烟零售市场的发展与变化应运而生的。专卖执法与市场整治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而预防的前提就是形成广泛的卷烟零售市场监管工作的联动效应,通过不断强化宣传手段和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水平和全员参与意识,将各项强有力的打假机制和手段充分应用于各个细节、各个地区、各个层面,真正使之转化成为市场治理整顿的强大动力。以烟草专卖管理部门为市场整治的主导因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的、能动的力量,密切协作,互相配合,真正成为高效的驱动力。使得制售假烟活动无可乘之机,让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无处藏身,无立足之地。以此,来进一步营造市场监管与打假声势,着力形成良好的市场监管局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卷烟经营企业在开展零售市场管理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联动效应,在查处各类涉烟案件时缺乏必要的线索和途径,零售业户支持率不高,缺少必要的职能部门协作,导致许多涉烟案件的查处效率不高,力度不强,市场治理整顿的效果不到位。因此,必须创新专卖监管体系,实现市场监管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形成合力,真正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监管“防线”。
此外,能够进一步提升专卖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探索新型的市场监管模式。
实现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专卖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市场治理整顿的效果会更加实效,科学、到位。实现卷烟零售市场监管多元化发展能够进一步转变专卖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为其深入探索新型的市场监管途径和形式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有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和监管优势。当前,卷烟零售市场营销活动发生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那么,卷烟零售市场的监管与治理措施和方式也需要实现全新的转变与发展。这需要我们卷烟经营企业在立足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全面提升市场管理与整治的质量和效率,将建立多元化的专卖管理体系作为实现市场监管新突破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着力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要求、切实满足卷烟零售业户经营需要、有力打击不法行为的新型监管体系。从而,使得整个专卖监管和执法体系更加科学化、效能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必 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坚持规范化、实效化的原则
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包含层面较多,应该是以专卖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密切联系广大零售业户和消费者的、有较为健全的运行机制加以保障的多层次监管网络。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能够呈现出良好运行的态势,必须着力完善体系框架建设,充实和丰富各项监管工作内容,健全和完善体系运行所需的各项制约与保障机制。使得整个市场监管体系得以规范化、实效化,真正能够对卷烟零售市场的发展起到有效监管作用,更好地规范卷烟经营秩序,提升专卖打假与市场治理整顿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卷烟零售市场经营活动得以规范化开展。
原则二:坚持密切协同 突出主体的原则
市场监管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无序开展的。在现有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下,必须突出烟草专卖管理体系的作用和主导地位,其他职能部门应该处于协作与配合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烟草行业许多法律法规。而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与实施者,负有履行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卷烟零售市场多元化监管体系必须突出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和执法队伍的主导作用。在突出专卖部门主体地位,坚持各个职能部门密切协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将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抓出更好成效。
原则三:坚持结合实际 不断创新的原则
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不能脱离卷烟零售市场发展的实际,一味地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固守陈旧落后的市场管理观念和打假手段,只能使得卷烟零售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出现诸多问题和困难,影响卷烟零售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与和谐发展。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从零售市场的实际出发,从行业发展需要出发,创新市场治理整顿措施以及监管体系多元化发展思路。特别是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交,进行纵向、横向的对比,认真总结和推广专卖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市场监管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为卷烟零售市场规范化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卷烟零售市场实现效能化发展,构建更为规范的市场秩序。
实现市场监管多元化发展的几点对策
对策一:探索专卖管理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方法,以此推动市场监管体系多元化进程。
作为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的重要主体,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稳定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烟草专卖管理部门能否出台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新突破,将会对建立多元化的市场监管体系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谋求监管新模式。采取诸如定期“互检互打”,“联合行动”,“集中整治”等具有实效性的市场治理整顿措施,全力推进卷烟零售市场的规范与管理工作。
对策二: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治理整顿声势。
我们知道,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开展,营造气氛和声势极其重要。因此,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措施,通过诸如报纸、媒体、座谈、宣传单以及其他一些有效手段,开展积极深入的与市场治理整顿有关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卷烟零售业户充分认识和理解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全面提升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使之真正参与到市场监管工作中来,成为卷烟零售市场治理整顿的积极因素和重要力量。
对策三: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建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产业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而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必然影响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施工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又是决定性的。一项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影响着着这个工程项目能否按进度完工,也会影响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一个工程的质量是评定工程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尤其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本文主要说明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施工管理的原则、施工质量问题和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原则和内容
施工质量管理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安装和施工验收阶段,指挥和控制工程施工组织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活动,使工程项目施工围绕着使产品质量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监督和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
建筑工程施工就是一个将设计的思路、图纸通过现场施工转变成实体工程的过程,而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又占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必须了解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
1.1 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1.1.1 控制因素多。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特点的限制,施工质量也相应的受到设计、材料、机械、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1.2 控制难度大。建筑施工有很大的流动性,不能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施工,且施工场地大、参与人员多、关系复杂、作业的环境差,这些都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1.1.3 过程控制要求高。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衔接多、中间交接多、隐蔽工程多,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和隐蔽性。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要加强施工过程的检查。
1.2 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2.1 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作为和人民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建筑行业,必须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质量关。
1.2.2 坚持“以人为核心”原则。任何建筑工程都离不开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参与者。要控制工程的质量就必须要增强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质量意识,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认为失误而带来的工程质量问题。
1.2.3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及时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处理质量问题。
1.3 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
1.3.1 对人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做好人员培训、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定,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1.3.2 对材料的控制。对材料的控制包括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质量控制,同时对一些新型建筑材料,要明确使用方法,做好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避免用错、弄混各种材料。
1.3.3 对机械设备的控制。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要有一定机械设备管理能力,熟练掌握设备管理工作。同时施工机械人员除了掌握机械操作本领外,还要有适应复杂的施工环境的能力。
1.3.4 对技术的控制。施工前要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定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技术管理制度。同时要做好施工工程中的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使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环节不出现质量问题。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管理出现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管理就容易出现漏洞。在选择工程施工单位时,如果没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导致选择的施工队伍专业性不足,技术不过关。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因为施工人员的专业不强而发出安全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容易在工序交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前面工序出现的问题遗留到下一道工序中去,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工程项目埋下很大隐患。
2.2 材料质量问题
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而如今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对所使用的材料没有进行相关质量和环保方面的检测,甚至使用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这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2.3 技术方面的问题
由于设计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深入到工程实际中去,没有完全掌握整个工程项目的实地情况,只是根据前期的一些勘察、调研,同时,由于一些设计人员的疏忽等原因,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质量问题。
在施工前,没有重视图纸会审工作,施工单位对一些工程中存在的疑点没有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没有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而在工序衔接过程中,技术交底工作做得不到位,者都有可能为后续的施工埋下质量隐患。
2.4 政府监管不到位
在工程的进行工程中,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或者违反相应的规定,没有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从而让施工单位有了可乘之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私自更改图纸等现象普遍发生,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
3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方法
3.1 树立质量意识
一个项目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人员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工程开工前,要对所有的施工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的质量安全教育,使大家明白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而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工程实体的质量,特别注重一些隐蔽工程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要将质量问题带到后续施工中去。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质量检查工作,要落实到位,实行相应的责任制,严把质量关。
3.2 加强材料质量控制
对于建筑材料要重视质量控制,将工程的质量问题在原材料上得以控制。建筑材料和设备进场时要做好验收工作,而在使用中,要把好质量关。对于所有的原材料要进行材料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检查,只有当所有的资料符合要求时,才能使用。避免施工单位使用劣质材料,或者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从而造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质量问题。而对于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一定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使用,不可盲目使用,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并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3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作为建筑工程的监管部门,有义务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保证质量问题,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政府一定要严查工程建设手续,对于手续不全的施工单位,严禁开工建设。同时,监管部门对设计图纸也要严格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直到问题解决才能开工建设。在竣工验收过程中,要杜绝包庇问题的出现,不应为了一己私利而把工程质量问题置之度外。
3.4 严把技术关
在施工前要建立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来执行。而在施工前要进行相应的图纸会审工作,各单位组织人员将图纸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及时解决问题。而且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将施工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技术交底,为接下来的施工提供方便。
4 结语
作为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一环,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面对施工质量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处理。只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简单论述了改善施工管理中质量问题的方法、措施,以期改善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泛华建设集团.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2] 徐大图.建设工程投资控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 黄晓东.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0,8(4):67—69.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市场 需求 供给
走进21世纪的赛场,人们或端坐在电视机前,或涂抹着油彩摇摆在体育场内,尽情地沉浸在眼花缭乱的体育赛事之中。然而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体育事业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
1.最初作为纯竞技的体育逐渐转为作为产业的体育。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界定为竞技和比赛,体育是显示和较量体力和技巧的领域,是称之为“运动员”的人的活动。现代社会将体育扩大为大众化的活动,从少数人的体育变成大众的体育。美国韦氏字典把运动定义为: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体育赛事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质量要求是精彩。目前,有学者将体育定位在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商业活动,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商业动机增强,与经济的关系也从最初不为人们认可发展到研究者和“实践派”的重要课题。1984年的洛杉机奥运会由于实施了美国企业家尤伯罗斯的“TOP计划”,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赔本局面,获得了盈利。从此,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各国竞相争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从中挖掘商业潜能。
2.体育赛事就其本身的媒介意义来讲,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功能,传递着各类信息,尤其是有关赛事主办方的经济信息日益丰富,例如所在国或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不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等硬环境,也包括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文风情等软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本身正而或侧而的展示出来。对于美国城市亚特兰大,人们很难相信这座曾被称为全美第一大毒城的城市,却在1996年成功地承办了百年奥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虽不曾把此次奥运会评为最好的,但却是“最例外”的。当地政府和市民以承办奥运为契机进行了城市转型,发展成为美国网络第二大城市。还有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如日本东京、韩国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本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长远影响正在逐渐由隐性趋向显性。
体育赛事的这些转变既基于需求方,即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有赖于供给方,即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二、体育赛事的市场分析
1.体育市场的特性分析。所谓体育市场是指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体育的实体构成的体育商品供给主体,以及以货币支付方式完成的各类体育消费主体而进行的体育资源配置、体育竞技观赏、体育劳务服务、体育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的总和。体育市场虽具有传统市场的基本属性,但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组织者之间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主作用,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大。一个市场的形成少不了需求与供给、消费与生产。体育市场是通过一场场体育赛事来将体育需求方与供给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产生二元互动。
2.体育赛事的需求方分析。体育己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1)客观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刺激了人们对体育赛事的需求。如果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国民生活水平不高,整个社会就很难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与人们有钱有闲暇的程度密不可分。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人们会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人们选择一部分时间进行劳动,选择其余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当然,闲暇可用于吃、喝、玩、乐,即用于各种消费活动,但体育赛事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身,与音乐、流行二者结合填充着现代人的闲暇时间。体育赛事的这些特点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2)主观上,体育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使自己完全投入到体育赛事。体育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专家,而在传统的市场中,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很少消费者能对所消费的产品评头论足,他们常常会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去咨询有关产品的信息,与此相反,在竞技体育领域,不管是运动员在赛场的表现如何,还是组织者,教练或协会的官员作出什么决策,场外众多体育消费者都会对之作出各种评论。对于这点,米勒莱特公司曾就美国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进行过一次调查,对于“如果条件允许,你认为你能够管理好一支职业球队吗?”这个问题,有52%的回答“能”;对于“你去做一个职业体育联盟的行政管理者,你认为你比大多数现在的管理者要做的好吗?”结果有51%的回答“是”(Miller Litelnc, 1985)。通过这种评论,体育消费者发泄、排解心中的情绪,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转移,减轻了生活压力,使个人的效用最大最优。
3.体育赛事的供给方分析。体育赛事的供给方主要包括: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直接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还有各种类型的赞助商。
(1)体育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生产”动机的变更。体育赛事起初的纯竞技性使得赛事承办具有较浓的公益色彩,以奥运会为例,顾拜旦于1896年创办了第一届奥运会,为了维护奥运会的纯洁性和参赛运动员的业余性,严格规定兴办奥运会的一切费用只能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发行彩票和增值邮票以及门票收入,禁止一切商业行为。随着竞技性体育向产业化体育的转变,当今的体育赛事早己经不是一件单纯的体育竞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特别是主办大型的国际赛事,能够给主办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例如举办奥运会,众多的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和游客蜂拥而至,要吃、要住、要行、要赛、要玩、要看,建场馆、盖饭店、修马路都蕴涵商机,一系列相关产业就会繁荣起来,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机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抓住这一机会,大兴土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仅兴建体育场馆就耗资30亿美兀,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此外,体育赛事还在许多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了长远的影响: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市政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主办城市国际知名度;给各种交流带来了商业契机。
(2)参加赛事的体育运动员较之以往也更加追求“出彩”,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或经济回报。体育运动员作为体育市场上“生产”比赛的“劳动力”为了使自己的“劳动生涯”尽可能的延长,除了在比赛技能上的竞争,同时也要使他们的“产品”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可观赏性。因此,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承办组织,共同奉献一台精彩的赛事。花样滑冰取消规定动作以改为全自动以更适应体育消费者对新奇的追求;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为照顾欧洲观众,运动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为了让美国消费者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凡此种种,既满足了体育消费者对新奇与便利的要求,客观上也刺激了体育市场的繁荣。
(3)体育赛事中的捐赠人到赞助商的角色变化。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没有收益的投资,只有傻瓜才去做。从主办方给予捐赠人适当的回报诸如门票的自发行为,到现代赞助商竞标的自觉行为,既反映了体育赛事日益受人关注,也符合体育赛事按照市场操作的规律。当体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时,各商业巨子也在赛场外展开搏斗。赛场之外,围绕着各体育赛事聚集的巨大注意力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企业之间也纷纷举起大旗,“夺金”大战打得轰轰烈烈。目前,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主要来源于电视转播机构、饮料公司、体育器械生产商、胶卷行业等。虽然各企业公司要为竞标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花去大量的钱财,但他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回报:良好的公众形象;赛事期间的款待;广告与促销机会;赛事电视转播中的广告优先权;网点经营权、橱窗机会;隐性的营销保护;知名度等等。据统计,如企业投入1亿美元赞助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企业品牌知名度提高1%。
三、体育赛事适应市场的有效条件分析
一场场体育赛事的推出就如一个个产品投放市场,除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之外,数量也要处于均衡状态,那么体育赛事的需求与供给如何找到这一均衡点,以适应市场变化,我们就需要对达到市场均衡的几个有效条件进行考量。
1.政府。政府在体育赛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维护。当私人不愿或无法提供体育市场上相关物品时,市场便处于失灵状态,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分配。由于体育赛事对基础设施有特定的要求,诸如对承办赛区的市政建设,大型体育场地,宾馆住所等公共物品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赛事标准,比赛将无法如期进行。同时,政府在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也应合理估算成本,如果不顾自身生产能力,强行供给,将得不偿失。政府在影响供给方的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消费者。一国或一地区成功申请承办某一体育赛事,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引起心理上对体育赛事的接近,从而刺激周边地区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2.电视传媒。电视传媒利用自身再现现场的动感画面,有效的策划,全方位地传递赛事的进展状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使他们对体育进行消费。随着当代电视的普及与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可使千里之遥的精彩赛事同步传至千家万户,由此而来弥补了体育比赛的时空局限性。电视观众比现场观众上千甚至上万倍,电视传媒不仅带来了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也造就了体育产业化所需要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以说,电视媒体是体育赛事供求平衡的保证条件。
3.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体育赛事如其他传统产品一样,也有其生产周期,包括有关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运动员的集训,赛程安排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虽4年为其“生产周期”,但往往需要提前数年着手准备;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拔到最后能参加比赛也都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就是“第一运动”的足球也会缺乏看点,可能很少有体育消费者愿意把自己的闲暇和金钱投到一场平淡无奇的赛事中。因此,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是否合理必然影响到赛事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同时消费者群体也会随之波动。
4.外部投资(赞助)。赞助的概念与“资助”有所不同,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与体育,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服从于市场规律,后者则服从于运动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的利益。在任何一个国家,体育运动领域的突出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主化原则。经济不应当触及这些原则。否则,在相反情况下,体育运动和竞赛就会丧失自己对大众的吸引力,因而也会丧失自己的广告宣传影响力,这些正是大多数赞助商之所以愿向体育运动提供资金的根本原因。赛事赞助是经营体育比赛的市场支柱。“赞助是赞助者和被赞助者之间以支持(金钱、实物、技术或劳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销等权利)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得益的商业行为”。因此,合理吸纳外部投资参与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将成为对市场供求均衡点的一个有效反应。
体育在人们的认识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拼搏向上的人类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体育己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特别是当体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新闻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将不断得到产业提升,体育产业投资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抓住体育市场的内在运作规律,掌握体育赛事的供求原理,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使体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办体育赛事的当地政府只有把握市场脉搏,顺应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合理的体育赛事供求均衡点。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罗绮茗:行销体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 质量管理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1)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设代组、监理部力量偏小一方面是限于费用,另一方面是易于小看中小型水利工程,在设代组和监理部的人员配备上往往偏少偏弱。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由设代组或监理部在现场独立做出决定,更需要派驻专业齐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现场。
(3)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控制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控制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4)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2.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2.1强化施工质量监督
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控。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①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②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③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④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
2.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加强工程施工建设管理,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强化项目法人责任意识。首先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项目的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政府要从原来的以微观、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来管理项目。其次,项目法人责权统一,机构、职责、权力、素质四到位。目前,项目法人名不符实,不少项目虽设立了项目法人,但大多为临时机构,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因此在政企、政事逐步分开以后,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设立项目法人,明确其职责和相应的权力,并通过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起项目法人责权统一、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相一致的机制,努力做到机构、职责、权力、人员素质四到位。第二,严格制度、规范管理、廉政勤政。项目法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针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工作要求,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为实现工程建设规范、高效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加强对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要严格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审批规定,从严限定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建设的水利工程类别和规模。对这类工程必须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具体责任人负终生责任。
2.3加强施工的技术管理
健全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根据施工合同约定,由双方提交的施工技术图纸以及由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计划、施工进度计划等文件应经过监理机构核查、审核、审批。督促承包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进行施工,执行国家有关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对重大或关键部位施工,承包单位应提交施工方案。经有关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定后方可施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施工承包单位交验的有关质量报表进行核查。对于隐蔽工程或关键部位须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核查签订后方可施工。审查主要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核定其性能,参加工程验收工作,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
2.4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工程投资是确保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投资应统一管理,实行专户储蓄、专款专用,单项工程单独记账,避免投资被挤占或挪用。要严格控制资金使用,要按合同要求、工程进度和质量分期付款。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进度未按要求违反合同条款的,可以拒付款。要对各项分部工程采用分项招标预算总价大包干的办法进行承包,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
2.5严格工程质量检查、评定与验收
施工验收质量控制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认定,对工序质量偏差进行纠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和处理。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要按照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规定的质量验收划分,从施工工序开始,依次做好检验批、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通过多层次的设防把关,严格验收,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1)由于工程产品的特殊性,对建筑物检查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
(2)工程质量检验标准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进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具体参照相应规范内容执行。
(3)水利工程建筑产品通过相关部门检查、工程质量等级评定后,施工方提出工程验收申请,由业主方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
参考文献
[1]茹敏社,陈宇松.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第17卷第36期
一、整治目标
随着我市在用电梯数量逐年增加,电梯安全使用问题愈发重要,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在用电梯质量安全监督普查工作,着力推进解决电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促进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及维护保养、定期检验各环节工作责任落实,提升我市电梯安全监管水平,保障我市电梯的运行与使用安全。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监察工作。检查电梯使用单位是否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员或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是否按照规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是否建立电梯设备档案,档案资料自否齐全,重点检查电梯使用单位维保情况和定期监检情况;对电梯使用单位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加强电梯安装、维保单位安全监察工作。电梯安装资质是否合格;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及是否对持证人员进行进行定期培训。
(三)加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安全工作。在有关部门确认既有建筑物加装电梯的井道、地基等结构符合建筑、消防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严格实施监督检验,并做好相关使用登记工作。
(四)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特种设备使用企业安全责任者的约谈工作和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树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三、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及各市场监管所要坚决把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落实到工作中,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细化分解任务,认真抓好部署落实。
(二)细化方案措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及各市场监管所要严格落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网格化监管办法》,对辖区内的在用电梯进行安全监管,落实属地管理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实招实策,把专项整治抓出成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安全投入,坚持不安全、不生产、不运营,绝不能带病生产和运营。
(三)强化督促指导。加强动态检查和过程检查,强化责任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完成到位。要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发展 监管
伴随着网络购物时代的来临和人们在生活中对安全便捷支付的需求,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第三方支付这种安全便捷支付方式。支付宝、财付通、POS机,以及各式的代金卡和消费券等都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安全、方便、快捷,有效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品质。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解析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第三方支付被简单的定义为“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其支付方式主要涵盖了网络支付、资金预付卡支付、银行卡刷卡支付及由中国人民银行界定的其他各种支付方式。前三种支付方式在日常生活之中应用最为广泛。
网络支付是通过各种方式将钱预付至可信任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通过其对具体消费进行付费服务的一种方式。无论是购物、缴纳各种费用还是其他消费,都能够得到较高的安全保障,支付宝是网络支付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成功代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安全担保,有效地提高了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信任感,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商家而言都是极大的共赢。
资金预付卡支付则是以盈利的方式进行对外发行,消费者对其预付价值进行提前支付,在实际消费时出示消费凭证即可。采用这种方式消费者往往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优惠,既实用又方便,还可用于馈赠亲友,于此同时也促进了商家资金的迅速回流,有助于保证商业行为的正常运转。
银行卡刷卡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物时通过指定的消费终端设备,由银行代为收取货币资金,通过一定的流转过程再支付给商界的一种支付方式,这种第三方消费方式最为普遍也最为便捷。我们在商场、超市、餐厅等多种消费地点均可使用,避免了大量支取现金与携带现金的麻烦。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现状
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对第三方支付行为进行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为加速我国第三方支付的法制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到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几次标志性的事件来进行阐释。
大体上来说,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98年电子商务支付初步建成,并在小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方支付服务,但由于当时网络消费的不发达及网民基数较小,并未引起相关注意。截至2003年,伴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网络消费的极速增长,带有安全中介性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正式出现并被大量应用,同时带来了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随之产生,对其进行约束规范的相关管理办法及法律规定也陆续出台,第三方支付也从简单的购物消费扩展到了各行各业,并从单一的消费服务逐步扩展到了融资服务。再到2010年相关管理细则的正式出台,第三方支付企业被正式纳入到国家金融体系监管的范畴中。
首先,第三方支付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新兴金融产品到成为今天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易方式,在我国金融服务建设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待开发和进一步规范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现今已经发展成了人们日常消费乃至金融支付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量出现,极大的缓解了银行的现金支取压力,丰富了金融支付体系的层次,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支付的风险及运营成本。
其次,第三方支付能够刺激并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满足其交易需求,同时,还能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做适合其企业特色的支付方式及问题解决方案。很多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现之前都曾陷入过交易不顺畅,信任危机及交易成本过高等阻碍企业发展的困境。另外,第三方支付带来的最大便捷是满足小金额及零散客户的资金交易需求,有利于零散资金的快速流通,在盘活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中小企业也可以在享受便捷服务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在当今交易信用普遍缺失的前提下,第三方支付强大的担保作用增强了商家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能够有效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再次,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于降低交易成本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B2C的小型交易还是B2B的大宗交易,若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则容易产生较多的交易疑虑及交易障碍,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其资金进行代管,可在交易产生问题时申请资金撤回,并通过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交易裁定,这样既提高了双方的支付效率同时也对双方的交易诚信进行了强制的有效约束,是对社会资源及人力成本的极大节约。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出现使得经济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商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的开发及相关服务上,而不必再对交易的风险进行过多分析和防范,而统一交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来集中研究开发,从一家企业扩大至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节约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这种高效的支付方式可以给商家带来更多的流动资金,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符合我国对于经济高效、健康、循环发展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科技创新空间,能够有效支撑我国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空间还能大,通过不断的创新必将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与监管并重
第三方支付虽然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并有效盘活了市场经济,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及交易实际情况的复杂化,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在重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第三方支付的健康发展,以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容易产生系统、法律、信用、运营及相关业务的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单一或合并出现,也有可能由于外界其他风险而连锁衍生出现。风险一旦产生,单纯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往往难以走出困境,这就需要相关机构的监管和仲裁,及时纠正挽回损失并防止风险的扩大和蔓延。第三方支付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由消费者的信任而形成的,一旦风险出现不可控性,则容易对整个第三方支付产业造成巨大打击,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在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监管时,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与监管的关系,既不能过度放手,也不能干涉太多,必须在大量实践调查及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前提,构建相应的监管体系,确立合理的监管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采取鼓励创新与规范监管并举的原则。首先,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第三方支付产业还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保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坚持公平、效率原则,第三方支付是现今我国金融支付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其正确看待,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平等的权利。其次,要坚持规范发展的原则。第三方支付在短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挪用资金、恶性竞争、霸王条款等等,这些不规范行为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监管部门必须要严厉监管,对恶意的不规范行为绝不姑息,并逐步推进相关的发展进程,实现以规范促发展。再次,要鼓励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行为,使得整个行业更具活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监管部分既要通过政策鼓励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创新,同时又要不断自省,避免由于不成熟监管而产生负面作用。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努力做到遏制恶性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从而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发展氛围,为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由于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巨大争议,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退出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种现象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监管部门应当在审视全行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退出原因及退出方式,制度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保证平台应用者的权益,尽可能的减少企业退出造成的风险。对市场退出的监管,首要目的是维护客户的相关权益,对客户的资金要进行及时的冻结、核查和退回,并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封存,以最大范围降低客户的损失。
正确处理好第三方支付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关系,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其支付手段和相关服务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这就要求在监管过程中进行时时的跟踪调查,相关的法规政策也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和新情况的出现不断的进行调整与更新。本着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原则,适当干预,规范管理,避免人为因素对行业造成不良影响。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的自身特点,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指挥,在监管的同时加大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免税、减税或差额征税的方式鼓励其大胆创新,高速发展,努力实现监管、企业、客户三方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问题;控制措施
一个好的企业, 必然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反之, 倘若企业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 而管理工作薄弱, 制度不健全, 那么仍旧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 管理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 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其次, 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 规模要求各不相同, 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 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 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第三,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 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 功能更特殊, 装修更新颖, 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 技术主装备越先进,技术管理要求越高, 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系统化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特点,它包括了合同、投资、风险、进度、人员等多方面工作,从设计到施工、物资、运营等都包括在内,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也很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施工过程中各建筑活动的合理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施工中各部分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建筑工程管理就是在复杂而繁多的工程量中,为施工提供一条有秩序、有技术、有质量的通道。目前我国的建设活动大大增加,但由于我国实行工程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在建筑工程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二、管理的中的常见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体制和法规不健全
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管理体制不健全尤为突出,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进本依据就是管理体制,体制不健全,将会使工程在向前推进时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工程建设的进行。项目管理体制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行后,逐渐构建了以施工总承包为核心、专业施工企业为基础、劳务作业为框架的项目组织结构。但这种组织结构包含很大的弊端,由于很大部分工程量是由专业技能弱、施工技术良莠不齐的劳务队伍完成,仅有很少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工程量是由专业企业完成,这就造成了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建筑管理受传统观念影响,为节省人力开支,随意缩减工作人员数量,导致工作人员分配不足,管理无效。由于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很多行为无法可依,从而造成管理混乱。
2.盲目仅从个人观点出发,缺少对工程管理的重视
由于工程管理在我国实行时间不长,相关管理与施工人员对其理解不深入,造成工程管理这一块体系仍停留在较浅层面。随着近几年我国建设量的大幅度增加,各企业都将重心放在对工程的承包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管理,造成管理混乱和质量方面的下降。缺少有序的管理,工程上的花费势必上升很多,而各企业为控制开支,盲目对工程材料进行缩减,这就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不达标。
3.施工阶段在机械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明显落后
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在建筑施工阶段,机械、材料和技术等要素在施工阶段被组织在一起,在这个阶段我国在机械和施工人员两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机械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在建筑施工中很少采用高效的创新机械,缺少技术创新的支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机械的使用不合理,导致机械老化速度加快,在质量和速度方面都降低不少。
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并且很多工作人员仅仅在学历上达到要求,实际掌握技能远远不够。缺少高级施工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优秀的管理人员,管理和施工人员缺少在材料、技术、机械方面的创新。
4.只追求施工速度,对工程的核算以及工程质量不重视
很多企业在中标后,只强调工程进度对工程核算以及工程质量控制都不够,导致工程在核算以及质量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核算上出现问题,严重阻碍工程进展,而一味追求工程进度,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不过关,不仅对企业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一种潜在威胁。
三、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控制措施
1.对工程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完善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
若想对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彻底的改革,对于相关体制的改革是根本。首先,国家应该根据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结合我国工程案例的实际情况之下,制定出相应的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实施,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同时,制定相应法规,强制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定管理范围,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进行考核,为工程的施工提供只需和质量上的保障。其次,改革相关管理机制,剔除其中不合理的结构,建立起更高效的管理系统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完善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组建起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队伍和专业的施工队伍,在技术和施工上为工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增强关于建筑管理相关的专业意识
为了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相关企业必须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对工程管理知识进行普及,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在当今世界 ,工程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企业投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使社会认可工程管理的价值。
3.完善工程成本的管理
工程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力控制,例如在材料选购上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减低机械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率降低劳动力成本等,对建筑工程中各项成本的有效控制,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工程上节省很多支出。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做到优质、经济。
4.在工程中提前做好工程核算,施工中注意增强优质意识
对于建筑工程核算,应做到:首先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其次,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前移财务管理位置,提高其重要性;再次,对业已完成的工程,及时吧工程剩余资金转出,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做好工程管理核算。对于建筑工程质量:企业要建立、健全会审、技术交底等质量管理体制,紧抓对原料、半成品的质量监控,对其型号、性能、规格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按照制定出的施工步骤进行施工,工程监理眼做好对工程的监控,且要贯穿工程始终。在工程完成后,对项目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确实保证质量达标。
四、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工程的优劣,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通过合理和先进的工程管理,可以使企业掌握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祝江.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1(10).
[2]王自成.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分析[J].中华民居.2011(09).
[3]蔡姗.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学之友.2010(08)
关键字: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open up a broad space, how to stand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ve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o obtain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problem is the core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Bu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discovery, in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se questions,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在当前激烈的建筑业竞争环境中,质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管理者要重点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地形地貌、施工工艺以及地质条件等,这些都会间接的给工程质量带来波动,那么如何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在当前的管理中又有哪些问题呢?下面本文就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是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出现疏漏之处,但是目前在实际的管理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者和施工者的综合素质对工程质量影响
管理者和施工者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准。从管理者角度来看:在当前建筑市场飞速发展的时期,既具有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施工技术水平,并接受相关新技术及新规范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者资源很有限。大多数管理者虽具备一定的学历,由于缺乏对新技术新规范的专业培训,本职专业水平有所欠缺。这样的管理者在,当今土建施工中就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管理者在,无正常审批的相关手续,随意变更施工设计,或者不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操作,同样也为工程质量问题埋下隐患;从施工者角度来看:我国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绝大多数的施工者都来自农村,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难免会发生违规操作的现象出现,加上管理者监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质量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要保证土建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起完善的工程监理审核验收制度,这是我国土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问题,监管不到位,工作不落实,质量监管体系存在着诸多的漏洞,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三)未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评价标准
土建工程的质量评定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遵照标准进行,尤其是要对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重点检查,保证在工程必须要在隐蔽检查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道工序,但是当前情况下,少数施工企业只注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处理,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标准,少数施工企业的内部质量审核也只是走一个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四)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法律的保障作用
虽然说经过长期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出台保证了施工企业的利益,也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行了规定,但是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是法律在贯彻实施上相关具体,细节工作不能够落实,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质量验收上,少数地区存在着执法不严走形式的现象,这样制约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工作缺乏了法律强制力的保证。
二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措施分析
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上文中指出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针对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加强施工者和管理者的技能水平
管理者和施工者是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树立起以质量为本的管理观念,并且加大质量宣传,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对管理者的管理成果进行公开的评价,并建立起实而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他们的管理潜力,促进其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良好的控制和管理;其次需要定期对管理者和施工者进行新技术、技能、规范的培训,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他们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培养出技术过硬且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和施工者,保证工程的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促进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建立起动态的监督管理模式,让管理者深入到施工现场的每个环节,达到一个项目的进行,小到一个细节的把握,都需要认真的进行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隐患,并做好动态记录,为接下来的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其次需要建立起管理数据的信息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便于在施工中加以改进,实现更好的突破;完善的土建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除了体现在施工环节上,同样不能够忽略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以及施工设计上。从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环节说,一定要建立起严格的检查制度,选取信誉度高且长期合作的材料和设备采购单位,防止出现劣质产品影响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抽查,再次确保质量;而对于设计环节,需要让有经验的管理者参与其中,认真考察施工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给予设计者参考意见,保证设计方案切实可行,尽量避免设计变更的出现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三)建立健全的土建工程质量评价标准
土建工程的质量评定是按照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顺序进行的,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检验批是整个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建立起健全的土建工程质量评价标准,首先需要对质量评价的各个环节把握清楚,根据每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设立具体的质量评价标准,再建立整体的评价标准体系,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要细致入微、具体得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施工企业内部审核机制的建立,使得其充分的发挥作用,而不是出于形式上的敷衍,施工企业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去追求效益的提升。
(四)认真落实法律效力,切实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
上文中指出了,我国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于土建施工中的一些事情能够周到处理,但是一些建筑企业在细节上的把握并不到位,使得很多关系到质量问题的细节处理不当。为此、首先需要建筑企业应切实有效的落实国家法律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能够细致并深入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制定出工程质量管理有所关联的企业制度,这样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依可循;其次要深入贯彻并落实法律规定,不能够将规定停留在表面上,项目管理者要带领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规定,并积极执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最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力度,形成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严厉状态,对于疏于管理的人员对应相应的法律给予处罚,这样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说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本文从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的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消除工程的质量隐患,全面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泉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第08期
[2] 江熊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建材与装饰:上旬,2010年
第7期
[3] 邓安杰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