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创新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科技拔尖人才 培养与选拔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的重要性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它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从改革教育入手。比如,德国的工业化起步比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却通过着重发展科学教育和创办高等科学技术学院,迎头赶上。它不仅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普及了初等教育,而且中等教育、技术教育和业余教育在欧洲也属前列,教育经费则为欧洲首位。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政府加强对科技拔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以形成合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使人才培养由分立走向合作,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科技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评价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对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的研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尤为迫切。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存在的弊端
(1)人文精神缺失。2l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加强,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科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高考的大棒指挥下,评价标准单一化、片面化,中小学教育过度强调了科技知识的传授,使得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走向了极端,忽视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2)选拔体系不科学。目前,我国在高考选拔体制的基础上,还增设了自主招生和科技竞赛模块,以期对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进行合力,寻找到具有前瞻性的科学领军人物。然而,现有的自主招生和科技竞赛模块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或发明的某一作品进行评价的方式间接地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评价,这有可能会因为评委观点不一致等主观因素导致选拔的结果出现异常,使得部分具有培养价值的学生与机会失之交臂。
3 十大能力测试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设计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模式,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直接的、准确的、透明的评价,这主要通过以下十大模块的测试来实现:
(1)创新等级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参赛者为解决问题,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并在成功实施中获取社会效益和价值的过程中综合判定参赛者的创新等级。权重为10%(十项测试的总权重之和为100%)。
(2)语言能力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语言素养,包括中文和英文。其中,中文的考核要求为参赛者可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真切关注社会,运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对周围生活的看法。英文的考核要求参赛者能够通过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具备一定的科技文摘阅读能力。权重为10%。
(3)基础知识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参赛者基于知识的逻辑推理能力。知识考核的考查方式是笔试,难度高于高中会考但低于高考。权重为12%。
(4)技术素养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技术素养水平,重点考核参赛者在技术实践能力以及在操作时的流程意识和质量意识。权重为15%。
(5)科学素养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在一线的科研环境中运用日常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科学探究实验的能力,这些实验主要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实验。权重为15%。
(6)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团队整合及团队协作能力。主要的考核指标是参赛者在团队中的沟通和领导能力。权重为10%。
(7)心理自控能力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心理自控能力。考核的形式是通过心理仪器测试参赛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权重为5%。
(8)道德素养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大赛组委会将组织参赛者进入社区服务,通过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社区人员评价、评委评价四个指标相结合考核。权重为10%。
(9)社会素养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对时事的敏感程度。考核的形式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流高校的教授和一流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与参赛选手面谈社会热点问题。权重为5%。
(10)综合能力考核模块:考查参赛者的综合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想、参观科普场所感想、参观科研场所感想,举办才艺晚会进行才艺展示等方面。权重为8%。
4 结论
面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我国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他们应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创新根底。通过以上十大能力模块测试,我们可以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拔尖人才的选拔模式,创造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环境,确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以及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邢乃贵.科技创新[D].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89-100.
[2] 鲁本录.科技创新与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D].广西大学,2006:1-7.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激发科学情怀,热爱科研工作
科协在20*年全年的活动中,在院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下,积极参加了我院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我院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自身也开展多种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为同学的健康成才创造条件,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和谐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做贡献。
二、通过参观实践,开阔视野,感受科技
3月,我院科协赴张家口市农贸展览会现场,亲身感受到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推动力,强化了“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意识。在此展出的农产品都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使他们打开了眼界,深切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参加的成员颇有感想地说“中国的农业太落后了,我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民服务”。12月我院科协又去张家口市科技馆和天文馆进行了参观,使我协会成员的眼界更加开阔。了解了科技的发展,感受科技的力量,深受鼓舞。在天文馆,利用天文望远镜看看迷茫的苍穹,发现与平日里看到的大不相同,是那么的广阔和深邃,在广袤无垠的天空中竟然藏着那么多秘密。这是广大同学共同的心声。通过参观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情怀,加强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三、积极开展“百家讲座”,激发广大学生的科研兴趣
我科协邀请张红杰教授作科技讲座,讲座以农药营销策略为主要内容,一次是“当代科技进展状况与发展动态”,还特邀市天文馆余老师做天文知识报告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开展,不仅宣传了科技,使科技知识在我校学子心中扎根、发芽。张教授幽默机敏的言语、余老师广袤、深邃的言辞,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情怀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渴望。通过听取讲座,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平日难以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创新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亲身实践,已达到“求知务实,学以致用”
在3月中旬到5月中旬期间,科协全体成员在*及*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对南校区园林绿化树木进行了普查统计。通过统计,南校区拥有乔木20余种,灌木30余种,藤本及草本植物百余种。其中,珍惜珍贵植物10余种,药用植物30余种。并且有部分树木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及保护。通过此次活动使同学真正的达到了协会创办的宗旨“求知务实,学以致用”。
五、存在的不足
科协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不具有普遍性,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多多和老师们联系,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论文撰写我协会还是空白,争取在今后有所突破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性开放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践教育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1开放性实验教学
近几年来,高等学校连续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办学经费匮乏,实验的仪器设备等并未相应增加,导致实验课中配套台件数缺乏,师资力量无法跟上。而现今,实验教学内容较以前更加成熟、系统,仅靠计划实验学时,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技能。
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时间与场地的开放,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与资源利用率。该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类型多为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指导者,从实验方案的制定、资料的查询、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调试、实际的操作、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不但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发展性教学原则,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
实验项目的开设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导向,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通过准确设立实验项目达到培养目的。
如在力学类实验中,笔者所在实验室开出的“桁架内力分布测定”实验项目中,各种结构组件可组成许多不同实验类型的实验对象,可以是验证性的,也可是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也是可多样的,由此便有效地解决了所谓的“资源不足”瓶颈问题,使学生采用多方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的结构力学实验,鼓励主动性地采用新观点和新技术。还先后开出“桥梁模型应力应变”、“特殊构件应力测试”等多个综合性创新实验项目,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用。这些项目内容源于课程又高于课程,工程背景广泛,有着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充分利用科技项目
实行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让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纵、横向课题研究,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学习的领域,学习邻近学科的知识;对本学科领域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充分认识本专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发展前景,明确研究目标。对自己研究方向范围内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透彻的了解,知道自己该学习和该掌握哪些知识。树立起明确的研究目标后,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就会增强。在科研实践中,老师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研究结果归纳、论文写作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全过程的尝试与摸索,学生将慢慢体会到哪些方法是科学的,哪些方法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在不断的积累和启发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能力。
4充分发挥基地、科技竞赛
高校各种基地是实践教育的最有利的资源,如国家实验室、培训中心、与企业联办的研究中心等,这些基地都有较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条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下午好!
我感到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开学典礼上欢迎你们来到南开园,开始人生新篇章。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对在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在年轻人常浏览的知乎网站输入南开大学,发现提问和回答最集中的就是“在南开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种体验?”受此启发,我想从“在南开大学教书是怎样一种体验?”说起。
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四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给大三学生讲英国文学史,记得那天我们讲的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为了让学生体会莎翁语言的魅力,我提出让同学分角色朗读法庭对峙那一场。接下来的朗读真的震撼到我了。他们的语音语调那么准确,朗读那么声情并茂,完全不输英国皇家戏剧团的表演。大三的学生何以对莎翁戏剧把握地如此透彻?原来,莎士比亚戏剧演出是外院多年来夏季学期的传统项目,是南开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为南开外院的这一传统感到无比自豪,也为南开外院学生的扎实语言基本功所折服。
然而,让我佩服的不仅仅是他们对语言的执着追求,更是在思想层面的不断探索和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宽。除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外,同学们在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中国文学等领域辅修双学位,这种跨学科的学术素养不仅为我们的课堂讨论增添了头脑风暴、思想碰撞的快乐,同时也为同学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综合知识体系。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环顾四周,二主楼的教室里撒满阳光,照在每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脸上,教室外,正是柳树青青,柳枝迎风摇曳,在那一时刻,我心里只有一种感想,就是,能够在美丽的南开园与优秀的南开学子分享知识、生产知识的体验是再高的工资再高的待遇都换不来的幸福。
除了优秀的南开学子,我还有幸遇到了优秀的南开外国语学院教学和科研团队。我们的院领导、我们的中年教师,正是处于学术思想最活跃,学术最高产的阶段,他们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语言学、跨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翻译研究、东亚文化研究、外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等领域占据了国内外学术最前沿。我们的青年教师,普遍呈现三高,水平高、学历高、颜值高。他们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基本功扎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今年外国语学院国家社科立项4项都是年轻教师所得,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外国语学院的真正希望所在。
除此之外,我们外国语学院还有一支勇于创新的团委和党委。在学院领导的提议和鼓励下,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专业课教学,这一立德树人的创新举措,深受学生的欢迎,近日也被光明日报所报道。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医药是我国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发扬中医药的过程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这项伟大的使命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子完成。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医药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包括控制招生人数、改进课程设置、参与科研、重视实践、举办创新型活动和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六项措施。
关键词 :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9—02
基金项目: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学研结合体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CE3007)。
收稿日期:2014—03—12
作者简介:李沛(1990— ),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产业战略与创新。
通讯作者:张健(1963— ),女,天津人。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医药战略管理与创新系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处理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继续更好地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知识为国民健康服务。要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至关重要。所谓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主要是指中医药学子具备能从医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为人类卫生保健做出创造性贡献。他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学习态度,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愿意为中医药事业献身。中医药学子能够在本科期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本科也是培养中医药人才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笔者认为,中医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严把招生关,控制招生人数
近年来,我国大学教育逐步从高等化向大众化发展,各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招生人数持续增长,师资队伍不能同时扩大的情况势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与其他学科不同,中医药作用于人类健康,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甚至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中医药院校在招生方面应该严格控制招生人数,保证师资力量充足,进行小班授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确保其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同时,小班授课便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利于学生思考。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定学生要学习许多必修课,这导致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自主性太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数学校以各个学科大类为基础设置课程,导致课程的综合性差,专业课多,内容过于专业,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多数学校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完成科目的学习,真正能学到的知识所剩无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这种课程设置还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允许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他们更加自主地学习。为保证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学校可以规定学生应该修到的学分,实行真正的选课制和学分制,如此一来,既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授课方式方面,现如今,中医药院校以“老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灌输为主,课堂气氛活跃度不高,且大班授课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阻碍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了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授课方式上,讲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或问题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课上或课下发散思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担任讲师角色讲解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老师充当此类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引导学生思考,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与反馈,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
目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对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并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应用。而如果一段时间内不加以巩固,加之新知识的灌输,以前的旧知识便会被逐渐淡忘。应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加深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发现有意义的选题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科研计划的进行,他们会感到理论知识的匮乏,便会回归书本或课堂汲取更多的知识,此时他们的学习带有强烈的目标性和自主性,对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运用起来就会更加得当,也不容易遗忘。
科研问题都是围绕实践展开的,当现实中的某个问题不能被现有理论所解释时,大学生就需要发散自己的思维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为了激励学生投身于学术,中医药院校可以加大对学生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研浪潮中,从而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浓郁的学术氛围又会激发更多的学生转向科研,长此以往,便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引导学生重视实践
中医药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其最终结果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理论为主,要真正掌握并加以运用,还需要通过临床或实验来进行。中医药学生在对专业基础理论有一定认识后,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或临床,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从实践中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别,通过询问指导老师或与同学交流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在实践中,学生容易发现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所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五、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
除了参与科研和参加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或学习项目也是提高中医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中医药院校可以经常开展创新型活动,如创新大赛、校内义诊、读书交流会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举办创业或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宽思路,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并请专家对这些想法的可行性做出评价,可行性高的,学校可以适度地为学生提供实现的平台,以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参加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培养其自信心。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义诊活动,为学校的其他同学解决一些常见的保健或健康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在旁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着想出更有效的方法。日常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必要时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定期在本专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大家分享一段时间以来的收获。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丰富自我。
六、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
倘若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作大学教育的目标,那么,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就是建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只有教师提高了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医药院校应该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创新培养目标,鼓励教师注重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课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有计划性地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师评价方面,应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性改革作为评价其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给予善于创新的教师一些激励,这样才能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
参考文献]
[1]卞军,魏晓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3]杨碧霞.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关键词: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H319.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GJXHB2110942)。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39)。
引言
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1]。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因此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1 实践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师们积累了一些实验教学经验,同时也发现了现行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不足,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始终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2]。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滞后,认知性、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较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偏少;实验教学方法单一,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效果欠佳。针对这一现状材料化学专业经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开设了专业综合实验,经过逐年摸索,对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调整、丰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才可以走向成功。
2 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设计
2.1 开设专业综合实验的目的
专业综合实验要给学生一个较大的处理问题的空间。学生在实验中既有规范指导而又不受到规范的约束,重在通过实验得到思维过程的训练,基本上掌握解决一般实践性问题的途径。
专业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 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其次, 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第三, 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专业综合实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处理科学问题的态度、实验习惯等方面也能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在综合实验中, 教师是配角,教师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想象,多角度度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是综合实验的真正主角,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融进自己的创新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专业综合实验项目的设置
专业综合实验开设之初只设置了三个实验项目:有机玻璃的制备、丙烯酸乳液压敏胶的制备、聚乙烯缩丁醛胶黏剂的制备,而后随着的实验室建设的完善,实验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原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项目,包括塑料模压成型实验、交联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液晶环氧树脂的制备、PE药瓶挤出吹塑实验及丙烯酸酯乳胶漆的制备等。这些实验项目有的与工程实践紧密相连,有的是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有的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专业综合实验的实施
3.1 专业综合实验的实施过程
进行专业综合实验之前,学生们通过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实验教材等多种渠道搜集与实验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实验方案,然后与各自的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确定实验方案,实施操作。
综合实验不同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刚开始时,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摆脱以前认知、验证性实验养成的习惯,实验当中出现一点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授学生以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验当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验不一定是一次就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学会从原料的精制、原料的配比、实验的条件(实验温度、压力、操作时间、加料顺序)等方面查找失败原因,解决问题。
到实验后期,学生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能够合理的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成功率也得到很大提高。有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满足不了部分产品的性能表征,经指导教师的提示,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制一些小设施或寻找一些替代设备进行产品性能的测试。
实验结束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丰满,图文并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仪器药品、实验现象、结果分析与讨论,有的学生还发表了对实验的感想。多数报告附有实验装置照片、产品照片,实验结果分析当中除讨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外,还讨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数据记录详实。最后学生们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内容做成幻灯片进行答辩、经验交流,通过同学之间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产品性能的比较,对实验的内容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2 专业综合实验的实施效果
通过专业综合实验,学生学会独立查阅资料,尤其是充分利用网上电子资源,并能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设计实验方案,提交出实验所需仪器、药品、技术路线;能够独立完成实验,熟练掌握与所选实验相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等实验操作,增强了动手能力;能利用所学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对实验中所产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分析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对实验进行总结,能自主完成一份完整合格的实验报告,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践及科研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 结论
经过几年的优化和整合,材料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克服了以前实验教学体系的不合理性,实验教学内容联系工程及科研实际,加强了对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独立工作、 协同配合、 富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Abstract: Micro-innovation is an innovation model meaning that small changes bring big benefits. Hospital libraries belong to small-scale professional libraries,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 profession, small scale and fixed user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scale and fund, it is suitable for hospital libraries to carry out micro-innovation services. Micro-innovation of hospital libraries have the features of user thinking, librarian-reader interaction, flexibility and rapidity,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icro-innovation service measures include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libraries, using reader decision-making purchasing model, compiling and pushing secondary documents, promoting first-inquiring responsibility system, applying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supporting the hospital research work and developing Information Commons.
Key words: micro-innovation; hospital libraries; service innovation
“大?创业,万众创新”出现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2]。所谓“万众创新”更多的是指“微创新”。微创新是互联网名词,2010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周鸿?t首次提出了微创新概念,并强调产品要注重用户体验,要能解决问题,能打动用户心扉最甜的那个点,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3]。微创新是小改变大收获的创新模式,它不是颠覆、突破、全面的大规模变革,只是某一点上有别于常规思路的更新、创造或改变,但却产生出乎意料的大成效,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
作者简介:朱晓丽,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医院图书馆管理。E-mail: zhuxl7@163.com
果[4]。开展微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低,能推动服务向更完善的方向改进。医院图书馆在医院整体结构中,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专业保障部门,属于小型图书馆,由于规模与经费的限制,尤其适合微创新。
1 医院图书馆的特点
1.1 专业性强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医学知识的更新尤为重要。医院图书馆是医院医疗、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工作的保障部门,主要收藏医学类及相关学科类的纸质书刊及电子信息资源。
1.2 规模较小
受一定人员、经费、馆舍条件的制约,医院图书馆属小型图书馆。一般来说,仅靠自己的馆藏资源,医院图书馆无法充分满足本院各类用户的多种需求。
1.3 用户固定
医院图书馆是为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及全体职工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服务的信息部门。读者数量不多,且相对固定。读者群文化素质高,人员结构分明,思维逻辑性强,使用文献目的明确。
2 图书馆微创新的特征
2.1 用户思维
微创新就是以每一个用户为中心的应用创新,其功效根植于用户的满意度。图书馆的微创新服务一定要以用户思维为前提,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地方,都是服务创新的机会。换句话说,面对微创新,图书馆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用户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馆读互动
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不仅需要馆员的努力,更需要注重读者的参与。读者在图书馆检索阅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或引发感想,因此而生发出各种改进建议和思路。在馆读互动过程中,读者的意见建议有可能对馆员产生启发,继而成为微创新的好点子、好策划。
2.3 灵活快速
微创新是细节上的改进,较为便捷灵活。为了迅速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图书馆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可随时改进完善某一方面的不足,见效速度快。
2.4 持续改善
为了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需要持续完善已有的创新项目,并研究收集各类用户的意见、建议和思路,在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和纠错,从而形成用户满意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打造用户满意的服务方式。
3 医院图书馆微创新服务措施
3.1 加强馆际沟通合作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生物医学文献出版量急剧增长。由于规模所限,医院图书馆不可能单纯依靠加大投入实现馆藏文献资源的自给自足。因此,要充分满足医院各类读者的信息需求,医院图书馆就要借助外界力量,通过馆际沟通、馆际互借等方式,提高本馆文献资源保障率。
我院图书馆以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契机,以共建共享的形式,分享首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以加入中国图书馆学会医院图书馆分会联盟为基础,与国内其他医院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弥补本馆的资源不足,发挥外援作用,分享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3.2 采用读者决策采购模式
资源丰富,功能齐备、有重点、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基础。我院是以结核病与胸部肿瘤为主的专科医院,而结核病临床和科研又是重中之重。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资源建设中,我馆首先充分利用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可共享的电子资源,避免重复购买。此外,通过网站留言、QQ、电子邮箱、微信、书面、电话或当面荐购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医院各类读者意见,重点采购本院必需的专业信息资源,并注重其新颖性、预见性,同时兼顾新成立的临床科室的需求,形成我院特色馆藏体系[5]。
3.3 编制推送书刊二次文献
如何吸引读者到馆,如何提高馆藏书刊的利用率,这一直是医院图书馆共同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传统的信息服务与现代的传播方式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多年来,我馆根据本院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重点及多种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将搜集到的一次文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编制多种二次文献,如新书目录、好书摘要、新刊目录索引及文摘精选等,及时通过医院网站、QQ、电子邮箱、微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送给读者,使他们及时了解新书新刊,提高借阅书刊的针对性。
3.4 实行咨询服务首问责任制
“21世?o的图书馆”最根本的特征,是从原本的以书为中心的“书本位”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位”[6]。基于这种理念,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从二线移至一线,也就是说,馆员逐渐减轻纸质书刊的采访、编目、流通和库存等加工管理的工作分量,逐渐增多直接与读者沟通的专业咨询服务任务。作为小型专业图书馆,医院图书馆馆员人数少,适合实行“咨询服务首问责任制”,每个馆员都应具备参考咨询的服务能力。评判馆员业绩的标准,应看重其解决用户难题的数量和质量。
3.5 借力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信息服务模式比短信、飞信、QQ等其他移动服务方式更加快捷便利,更与时俱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及时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推送各项服务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及时的服务。
我院图书馆紧跟新媒介,注册微信公众号,把微信公众平台打造成一个崭新的对外展示窗口,充分利用其各种应用功能,为读者提供馆藏查询、图书续借、图书馆公告浏览、资讯推送、读者咨询、图书荐购等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并制作读者问卷调查表,通过微信平台收集读者的意见、建议等,尽量减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扩大本馆在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3.6 支持医院科研工作
提供课题查新、推送定题信息、提升个性化服务等是医院图书馆推进主动信息服务的体现。近年来,为支持医院科研工作,我馆参与医院课题报奖,对医院重点课题和项目提供查新查引和定题信息推送服务;融入科室,为科室及职工个人的发展提供竞争情报分析服务,并收集和管理个人参考文献、最新文献报道;与有专业书籍编写任务的科室达成协议,由馆员专人定期检索,筛选、整合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用户,为医院文献编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7 开发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IC)是图书馆内的一个经过特别设计、适合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学习小组协同学习的空间环境[7]。图书馆不仅是人与书交流的空间,也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人们到图书馆来,不一定是阅读某本图书或者查询某篇文章,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灵感。图书馆过去更多关注静态的信息资源,而忽略了动态的人的资源。为了把医院图书馆打造成凝聚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知识空间,我馆克服馆舍紧张困难,开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IC。IC不要求保持安静,各类读者可以在此开展病例讨论、信息分享、小组学习、科研协作等活动。馆员则认真做好空间使用调配、读者素养培训、环境维护等管理工作,保证IC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修目标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研修重点
1.讨论完成计划各项工作。
2.建立电子备课室,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教学的技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查找所需资料,互相学习和交流。
3.采取“板块”教研形式,进行分科教研活动。
4.认真组织开展
“精品课”展示活动,如“领导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等系列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5.继续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激活教师参与教研的主体意识,逐步建立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一体化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师真正向实践——反思型转变。
6.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多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研修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讨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本学年重点学习教育理论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各位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专任教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学校的集中学习外,个人有学习、研修、提高计划。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至少细致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更新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二下午的业务学习以“统一主题,集中与分组学习为主,测评为辅”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3.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我校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1)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常抓不懈。经研究决定每周一下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反思每学期不少于5篇。
(3)建立电子备课室无疑是给教师创造了更先进的研修条件,有疑难可以上网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思路更宽了,问题也更容易解决了。
4.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为使全体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学校配合地、县的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和安排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确保培训工作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任务,定内容。学校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写字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技能以及写字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促进教师的进步,努力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要求学科教师互相听评课,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结合听课的收获和自己的感想,写出学习汇报材料,上好汇报课,带领教师吸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益。
5.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系统,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研修质量,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阅读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撰写网络日志,丰富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组织教师围绕典型课例开展网上议课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围绕实践提出主题,运用网络对话交流平台展开探讨和交流。在充分运用上述研修方式的同时,各学校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专业训练方式方法。
6.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
对中年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同时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带动更多的教师以他们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