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质量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了危机。会计信息出现了失真,不实,夸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很大困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会计信息质量,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平稳顺利发展。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概述
企业经营管理是对企业进行大方向的统筹规划。是对企业的内部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统筹,设计,控制,协调以实现企业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总称。企业经营管理是指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这个企业可以发现各项经营活动的内在联系,明确各项内容在整个经营管理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分清主次,抓住中心,提纲挈领地指挥全局,这对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概述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质量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目标的具体化。其主要功能是辨别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能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人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勤奋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会计岗位上真正发挥出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使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对企业计算财务报表中提到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失真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危害很大。具体来说,首先,失真会计信息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其次, 失真的会计信息损害公众利益。容易造成截留收入、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 等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单位和职工个人利益,特别是直接影响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收益和债权利益。然后,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不正确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误导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正确决策,而错误的决策对企业的破坏力十分巨大,最后,会计信息失真会带来行业不正之风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少数会计人员,修改会计信息,以求在其中获得巨大利益,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会计这一团队的形象,也为经济犯罪活动开辟了通道,滋生腐败之风。
2.会计信息的作用
会计信息由于其特殊性,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脉络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依靠正确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出适合企业的方针,政策,目标,最终达到企业的长久发展。其次,会计信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管理。正确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收集信息资料然后传递给各个部门。借此,我们可以根据传递过来的会计信息即时修正出现的问题,以便企业改善生产管理。最后,会计信息能够评估和预测企业的经济的发展运行。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规避风险,为企业经营者树立投资管理信心,并使企业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要加强管理,做大做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规避风险,使着企业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会计信息的需求量也会逐渐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也不断增强。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此来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最后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广仕:浅析企业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3-15.
【关键词】 成本核算信息质量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是指:应用一系列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经济性的分析,从而带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更是重中之重。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要素。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也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四)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六)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业务)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就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八)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物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三、会计信息质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对此,我将对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做一个具体的说明,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
(一)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
1.可靠性。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实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2.相关性。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理解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4.及时性。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5.重要性。即应差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合理断定的重要会计事项, 应分辨核算、单独反应,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应。
(二)成本核算中具体应用要点
1. 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既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既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首先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精确计算。
3.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四、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第一,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
第二,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中去,企业获利能力也正是因此而实现的。
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个好的成本管理必须要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依托。因此,应用好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 《会计导论》[M].天津: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廖洪. 《会计改革会计准则会计制度》[D]财会月刊,2009
会计准则是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一种概括,是所有会计工作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及其指南,可作为衡量会计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了改变,主要体现在:
(一)权责发生制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它作为会计活动的基础,不应该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进行细化,而应该存在于总则中列出。权责发生制在整个会计过程中都有所贯穿,这种制度是相对于收付而言,隶属于基本大纲中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统领细则的作用;
(二)历史成本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义时,划分历史成本于会计计量的属性之中,并且在新资产对会计计量作出要求,应面向未来。
(三)配比原则不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在会计实务中,构成企业营业利润的主要就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配比原则并非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防止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配比原则就不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不过其实质在企业的会计活动中依然存在。
二、我国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报表失真从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由于会计信息处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数据报表发生错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信息处理中,无法根据企业的实际经济环境,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而是选择了不规范处理、自由操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投资者的利益。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规范等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发展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也是会计信息披露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经济市场中,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形象,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3.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足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体现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不可比;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自由选择导致的不可比以及上市公司审计水平和标准的不一致的审计报告的不可比。即使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由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信息含量也不一致,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可比性因缺少参照物,造假技术和成本要求降低,为造假提供方便条件。
(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
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中,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众多,主要包括企业法律、法规及制度等综合因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从企业的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较低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保障和基础,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升途径
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优化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企业的内部环境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将企业的内部环境优化,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要形成相互制约、平衡的关系,加强对企业内部高层的教育、培训,提升企业领导层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加强企业员工的控制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推动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企业内部控制推行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风险评估制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加强风险评估,可以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保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中风险的预防,针对企业发展中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估,建立预警体系,减少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建立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监督,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7—72 —03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即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而必须具备的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也就是没有单独的逻辑概念框架体系,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其中涉及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或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财政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我国这种简单的规定与国际先进做法差距很大,以下列举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规定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概述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总结了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致性)、重要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十二个方面。同时指出: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是决策有用性;对用户的质量是可理解性;首要质量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合乎“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个普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两者缺一不可。次要的和交互作用的质量是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它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指导首尾一贯的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表1。
图表1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的分层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7月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四个方面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认为相关性包括预测作用证实作用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等, 在这四项主要质量之外,将及时性、效益和成本、公允表述等作为限制因素。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20世纪90年代在其公布的《原则公告》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有“相关性、预测价值、证实价值、可靠性、如实反映、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二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可比性、一致性、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三是对会计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均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此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传统要求:“真实性”和“公允性”。表2列举了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表2 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
(二)国内外比较与分析
FASB、IASB、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大同小异,但中国与它们相比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B、ASB除了少数几项(如可核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其中,可理解性(或明晰性)、相关性可靠性(或真实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衡量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的4项主要质量特征。而中国的质量特征则没有反馈值、预测值、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
2、从各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看,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联合国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关键词: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信息
环境监测工作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监测质量是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在环境监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重视质量信息的管理是保证和提高监测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目前对这项工作却鲜有论述。文章对其作一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质量信息的含义相当广泛,它指的是反映监测质量和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以及成果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报资料,以及国内外监测质量的发展动向等。
监测管理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监测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人、财、物和各种原始记录、数据,而管理活动的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和调节。所谓调节,其实就是信息的反馈与控制作用。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抓好质量管理,提高监测质量,关键要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个清楚的认识。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是改进监测质量,改善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也是正确认识影响监测质量诸因素变化、波动内在联系和掌握提高监测质量规律的基本依据。质量信息是监测站进行监测质量调查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它能够及时地反映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和成果的使用情况,是组织监测站内外两个反馈,掌握和提高监测质量规律性的基本手段。此外,质量信息也为监测站上层制定质量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收集各种质量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监测质量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程度和水平、监测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国内外的质量水平及其发展动向等情况。
质量信息是制定质量方针和具体改进措施计划的依据。只有以大量的信息为依据,充分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从控制论的观点看,信息反馈是控制的基础;质量信息反馈,也就是质量控制的基础。没有质量信息反馈,就无所谓质量控制,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
再次,从质量保证的角度看,有关记录、文件是向使用者提供的已经完成某项活动或达到什么样结果的客观证据。由此可知,质量信息对于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是推行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TQMEM)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对质量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精心研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它们集中地反映出在质量上的问题,为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这就是质量信息工作所要解决的任务。
1 质量信息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发挥质量信息的作用,必须力求做到:
(1)保证资料、信息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质量信息工作的生命。如果提供的资料不正确,就会给质量管理带来极大影响,不仅掌握不了监测质量的真实情况,而且掌握不了质量运动发展的规律。因此,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是质量信息工作的一项纪律,必须人人遵守。
(2)提供资料的及时性
因为影响监测质量各方面的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新的信息。只有把它们及时地、如实地反映出来,反馈过去,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否则,就会贻误时机,影响监测质量。因此,质量信息工作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捷性,使下情迅速上达,做好质量管理部门和监测站领导的耳目。
(3)全面、系统
也就是说,它应当全面地反映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经常反应质量管理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反映其变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切实掌握监测质量运动发展的规律性,才能起到它在质量反馈和积极预防质量问题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质量信息工作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认识质量规律的有力武器,成为质量管理的可靠基础。
(4)还要求有可追溯性。
2 质量信息的流动过程
近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大量的质量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处理系统来进行,这将极大地促进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监测站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提高质量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传递、存贮和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以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便于使用、迅速见效。
2.1 质量信息的收集
收集质量信息,必须做到可靠、及时、准确。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当掌握哪些方面的质量信息呢?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从成果实际使用过程中收集有关监测质量的信息、原始记录、数据等信息资料。为了便于信息的加工整理,必须先做好质量信息形式的标准化工作。就是要使各种原始记录、报表、文书的格式统一,便于查阅。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也是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数据处理的基础。为了避免质量信息失实、失时、片断零碎,还应不断完善质量信息的收集制度。也就是说,在时间上要有期限的对定;在数量和次数上要有定量的规定;在收集和提供的人员上要有岗位责任的规定;在收集的基本用语和计算公式上,要有统一运用的规定。这一切都要用制度固定下来,作为内部标准来执行。
其收集途径主要是使用者对监测质量的评价。监测站可以通过使用者对监测质量问题的反馈,收集各种建议、意见和信息资料,从中了解成果的实际使用效果,找出监测质量存在的主要缺陷,考虑改进意见,以提高成果的适用性、可靠性;对成果质量予以肯定的有关资料加以积累和整理、归纳,巩固和发扬成果固有的优点。
(2)从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工作质量和成果质量方面的记录、数据和其他信息资料。这方面资料包括:a.实验材料的质量检验测试结果和保管发放记录;b.实施过程的各种原始记录;c.计量器具(仪器设备)的使用、调整和检修记录;d.三级审核记录;e.质控数据是否在要求范围之内,等等。
对这些资料要随时整理,及时分析,发现问题,究其原因,提出建议,促其改进。
(3)收集国内外同行的监测质量资料。加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质量,就要收集和研究国内外在监测质量方面的资料,收集它们在计划,实施、测试、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先进经验和研究动向。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要了解国内外监测质量发展的新技术、新水平、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而找出差距,使我们赶有目标,超有方向。
从以上质量信息的来源来看,从计划直到使用,涉及的科室很多,容易使有关资料分散。因此,每个监测站必须做好有关原始信息数据的记录、积累,并指定有关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定期提出总结分析报告,进行立档归档工作。防止出现“工作干完了,资料也没有了”,以及仅图自己方便,把信息数据记在自己的头脑和笔记本上,人一调走,就无从查考等情况出现。
2.2 质量信息的传递
质量信息量很大,质量保证的环节又很多,如果信息传递渠道不明确,势必造成信息不通或反馈不及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根据使用的需要来明确传递路线和沟通渠道十分重要。
2.3 质量信息的存贮
对各种原始信息加工整理、分类归纳之后,就得到了有实用价值的质量信息。为了系统地积累与保管,还应做好存贮工作,以便今后重复使用和参考查询。建立质量信息档案是解决存贮的主要手段。在建档时,应注意内容的系统化和分类的代码化,这不仅是简化处理工作的措施,也是提高检索效率的措施,并且为运用计算机管理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信息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处理、存贮、检索的效率,必须建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中心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2.4 质量信息的反馈
监测站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从信息的搜集开始,经过汇总、传递、贮存一直到分析、处理等全过程的闭路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从而保证信息的畅通。大量的质量情况进入信息中心后,经过加工整理,如何及时反馈到计划、实施的各个科室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质量信息中心的任务。为了做好质量信息的对外反馈,要求做到:
(1)信息管理得有条不紊。要什么有什么,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就能拿出来。
(2)围绕监测和科研课题,进行档案、文献的文摘索引整理工作,主动地介绍、推荐,充分起到耳目作用。
(3)组织好国外文献资料的翻译工作以及国内外提高质量经验的传播工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
3 质量信息的管理
监测站要想掌握监测质量的运动规律,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来自各方面的质量信息,而且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系统。要使这些信息在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质量信息中心
进行质量信息管理必须有组织的保证。一般可在质量管理科室领导下,建立由专人负责的质量信息中心,负责对全监测站各个方面的质量信息的管理、汇总、贮存、建档、分析和处理工作,再按科室以及个人的职责分工,把收集质量信息的任务,落实到人,疏通渠道,明确要求,定出档案标准和归档制度,并将执行情况定期公布,及时地向领导和各科室提供准确的信息。质量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即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纳入监测站综合信息管理的范围,但质量管理科室的人员应与MIS的有关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3.2 质量信息要实行分级管理
为使各种信息能得到及时和充分的利用,质量信息要分级管理。一般来说,分三级管理,即监测站――科室――个人,制定专人负责,明确职责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3.3 加强科室的质量信息管理
科室是质量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监测站中,许多信息都是来自各个科室,科室的信息管理好坏直接涉及到全站的信息管理。因此,科室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具体有以下要求:
(1)认真做好原始记录。每个操作者都有相应的原始记录。如采样、分析、质控图等,如果没有这些原始记录或者原始记录不准确,就有可能会给领导的决策和管理带来困难。因此,每个操作者都必须按要求认真做好各种记录,要做到真实、齐全。
(2)及时反馈有关的质量信息。除正常的质量信息按规定定期汇总上报外,对突发性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向有关人员反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科室内要做好记录,加强管理。
(3)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组织网络。建立各级信息管理员的职责,健全信息的分等标准,统一反馈表的使用办法及考核标准等。这样就可以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而同质量责任制挂钩,严格考核,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如果一个监测站重视信息,重视现场、科室的原始记录,使信息处理准确、及时,这样的监测站管理基础工作就扎实,水平就高。可以这样说:“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四)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 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J].经济师,2006,(4):232.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信息技术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质量,从字面上来理解,也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就像产品质量一样,如果不能符合既定的产品质量标准,这些产品就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应有的效益。会计学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1953)中提出“正因为财务报表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企业的大量经济活动,所以人们通过财务报表就有可能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规则。”可见那时的会计学界已经意识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并提出了充分披露和重要性两项质量要求。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会计舞弊和造假频繁的现实社会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加受人关注。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使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它是确定信息有用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FASB在第二号概念公告中,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阐述并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与会计目标相联系。该公告认为会计目标应该是“决策有用性”,因此,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同时,会计信息还应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0年布的“原则公告”中认为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在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可比性与可理解性、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等。
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系统性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以会计原则的方式阐明了十二项基本会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等。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原来的十二项会计原则扩展为十三项,增添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争论和探讨也十分热烈,葛家澍教授(2003)认为应当“将我国的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上,会计信息质量应首先满足可靠性”,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应定位于决策有用”的也大有人在。
尽管分歧和争论仍然存在,但会计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认同是一致的,即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程度越高,则会计信息质量越好,会计信息产品的可信赖程度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探讨的又一热门话题,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连续爆发类似安然、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案件,使得各方利益相关人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为强烈。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性
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渗透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已经产生深刻影响,不仅涉及会计行业的技术手段、核算方式、管理风格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首先表现为相关性和可靠性,FASB第二号概念公告中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三个因素:即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反馈价值(FeedbackValue)和及时性(Timeliness),而可靠性则包含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可核性(Verfiability)和中立性(Neutrality),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纵观信息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一般认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将这三个阶段与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起的作用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阶段)被认为是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阶段。这一时期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以计算机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例如手工会计登账工作需专门的人员花费一个月不间断地进行统计和登账处理,而电算化会计软件基本都具备自动登账功能,一个月的凭证登账工作可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大大缩短了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更为及时,大大提高了披露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手工操作的替代,除了提高核算速度,降低会计核算成本之外,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内容,在手工完成交易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工作之后,计算机所执行的,不过是重复简单的统计和汇总过程,因此,手工会计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如确认计量错误、制造假账、信息失真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仍然存在,甚至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导致会计人员造假和从事会计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从这一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系统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ERP信息系统推广运用阶段)中,ERP系统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推广应用弥补了第一阶段的不足。作为一种富含创新概念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系统,ERP的价值链中包括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维修服务、工程技术等,ERP不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而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ERP系统不再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会计信息的初次确认与计量过程,由于各子系统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传递成为可能,大量的交易和事项直接通过系统内部传输完成。跳过了手工确认这一环节,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减少了,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三阶段(网络会计平台的建立与应用阶段)突破了前两个阶段没有解决的组织内部与外部信息沟通的问题,在因特网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会计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参与和使用会计信息的功能。一方面,不仅会计凭证,大量的原始凭证业务也无需依赖手工操作,直接由系统内部产生或外部提供,从来源上杜绝了只选择对企业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可能,从而更有效地满足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及时地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相关性。
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薛云奎教授(1999)甚至认为现代技术对会计革命所起的作用犹如数字电视
“频道与节目”一样,给会计领域带来了全新感受和不同寻常的反响。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挑战信息技术水平
不仅信息技术水平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样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1.及时性和安全性要求更加稳定可靠的系统运行环境
在依赖电脑和网络进行会计工作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电脑故障——硬件的或软件的,就会影响正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银行大厅里客户排着长队心急如焚地等待办理业务,而窗口的提示牌上写着“电脑故障,请谅解”,这虽然是金融企业的例子,但在会计领域同样常见。虽然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即时报表,但电脑也许会在你正需要报送报表或核对账务的时候对你说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系统错误、硬件问题、病毒感染、网络中断等。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性就受到影响,同时,电脑和网络病毒的存在也使会计人员必须时刻警惕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2.可靠性要求建立成熟完善的信息化监督系统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电脑技术犯罪,会计信息化系统也缺乏成熟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某些黯熟电脑技术和会计操作的人来说,篡改账目和隐藏真实数据也许变得更加容易,这将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来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比如系统应能识别采用非正常途径操作软件更改的信息数据或从系统中筛选出没有经过任何更改的源数据,这需要成熟技术的支持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累积,目前国内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离达到这一要求尚有差距。
3.相关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网络虽然为会计领域提供了更为灵活丰富的信息空间,但正如频道多了,反而不知如何选择电视节目一样,网络平台提供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会计信息可能使本来就缺乏会计知识的投资者更陷入无法甄别的境地,不知哪一种信息对自己有用,与投资决策更相关。那个时候,投资者可能会怀念起单一财务报表的时代,虽然其相关性有限,但省去了再次选择的麻烦。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即系统应能帮助信息使用者从众多的会计信息中找出与自己最相关的信息,目前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此项功能上还是空白。
(一)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基础性条件一般情况下,会计监管总是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无论是行政性的会计监管,还是自发性的会计监管,都是基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满意度而考虑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佳,要通过会计监管行为来改善。只有掌握了会计信息质量状况,才能针对性地采取会计监管措施。
(二)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监管的针对性客观、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给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相关信息,以便政府、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科学的决策,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市场发展。会计信息质量也给会计监管指明了方向。譬如,在债务重组业务中,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重组后,资产的变动,收益或利得的增加(减少),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利益重组来调节利润,此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下降,因此在会计准则相应将该部分调整为“资本公积”,不再确认为收益。
(三)科学的会计监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会计监管不到位,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内容几乎给决策者没有任何帮助。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控规范等会计监管体系文件陆续出台、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会计监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提升质量的前提。一般来说,会计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会计主体要按国家会计工作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或类似规范性文件,从人员配置、业务办理、授权审批等进行会计基础工作。很明显,只有严谨的会计基础工作,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起码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加强行政性监管,按相关准则与制度衡量会计信息当前,我国会计工作是由财政部主管,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业务要求进行管理的。当前,我国会计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人员监管、制度完善等角度来进行管理的,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实质性的监管不强,这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配置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持证上岗,对于账务处理、内部控制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增强在具体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话语权,辅之其他监管部门的行政性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三)完善自发性监管,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上说,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自发性监管的基础。事实上,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纠偏过程。企业除会计人员在业务中进行自我监管外,其他手段也很重要。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结语
关键词:新产品 制造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89-01
1 当前企业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ISO8402-1994中对质量管理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所谓的质量管理就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同时在质量体系中借助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的手段实施管理职能的活动。而ISO9000对质量管理给出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并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让用户满意以及组织成员与社会收益,来实现长期成功的管理手段。综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是指从产品质量的产生到形成直至实现的整个过程。当前,国内企业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的现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认识的不够充分。有些企业简单地将通过认证当成是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一旦产品获得了认证便不需要在像认证前那样时刻进行关注,这些企业显然没有认识到对产品的质量管理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他们单纯地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合格,就不需要进行改进,或者等出了问题再进行改进。
其二,产品质量改进机制不健全。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虽然规定了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并以此为依据构成自我改进与完善机制。然而,在实际中,却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这么做,究其根本原因是产品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不够明确,当发生问题后互相推诿,而且相关人员对该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也严重不足,执行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三,对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够重视。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产品成果质量的关注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销量,但却忽视了约束性质量,即日常质量信息。如,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控信息记录简单,从而导致很多潜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又如对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企业管理决策层无法全面准确对用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错失了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机会。
其四,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不合理。当管理评审提出相应的改进要求之后,企业虽然也按照要求进行改进,但在措施的制定上却并不合理,也没有针对性,这使得质量评审流于形式,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进方法不合理。
2 基于新产品制造的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新产品制造是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企业必须改善当前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现状,提高质量管理要求和水平,以此确保新产品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2.1 建立新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
大量的实践表明,想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技术进步是关键。从产品制造要求的角度上讲,新产品要远远高于老产品。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和优化,并不断提高生产成果的转化应用,借此来增强工艺规程对新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等过程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企业还应当按照新产品的生产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并充分发挥出基层生产单位的质量职能,积极开展新产品自主保障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全员参与,以此来促进企业全体员工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自觉性。
2.2 加快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质量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质量管理者找寻生产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企业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产品质量管理档案和员工质量档案,确保新产品的追溯性。同时,还要利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和分析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信息,以及新产品检验后的相关质量指标。此外,企业要强化产品生产质量日常管理,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以此提高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3 落实新产品质量管理的配套措施
首先,企业要重视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机械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诸多方面入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不合格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其次,减少各种浪费的情况发生,如因生产环节衔接不当、工序质量检查延误、材料物资供应不足、生产设备事故频发所造成的生产时间浪费,从而提高新产品的生产效率;再次,强化员工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确保员工掌握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从而加强新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减小不合理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后,提高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确保顾客接受新产品、信赖新产品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树立新产品良好的形象,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张雄会,黄培.基于知识共享的新产品前期质量管理方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