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首先需要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方面
要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病理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之后的病理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由于病理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在其中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直能够比较茫然的状态下,在这样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并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以后的学习,例如在对血液循环障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病理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通过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的对这些理论知识继续学习之后,可以结合相关的医学调查,来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能够使学生对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会使学生对这样的病理特征印象更加深刻。
2.结合实际病例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在对病例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病例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知识靠讲解来对病例学教材进行讲解的话,讲解的内容会比较抽象,在这样情况下,会使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此病例的具体特征,另外,单纯理论堆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病例,来对病理学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病例,通过音频等方式来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和游出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们对炎症细胞的分类和形态进行掌握,在学生掌握了炎症细胞的具体运行状态之后,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对炎症发生的基本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通过实际案例的音频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的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
在病理学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科研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科研内容,将病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当中,这样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合临床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医生都根据病理情况来对患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大对数的病理学诊断事故也是由此发生的,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另外,一些负面的病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和综合素质,防止在以后的实际病理医疗当中出现类似的情况。
5.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的主导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中的病理教学更加形象,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医学人才。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方法 临床七年制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46-01
七年制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长学制本硕连读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其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的高层次医学人才[1]。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以临床医学为主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较强的临床医学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医学科研训练,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医疗以及教学、科研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达到硕士水平的临床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是未来的医学精英[2]。
我校临床专业七年制于2001年首次招生,目前大多数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尤其是2001届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深受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医生的好评,标志着我校七年制医学教育的“首航”成功。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包括临床医学七年制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因此,需要我们针对七年制医学教育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新的教学任务中不断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七年制医学生的教学不应简单套用五年制的方法,否则达不到其培养目标,更谈不上研究生素质教育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本人近几年来的带教实践,对临床专业七年制医学生病理学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制医学生基础好、水平齐,自学能力强,所以切忌对病理学内容的讲解“泛但不深,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不同的内容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法。重点精讲、难点细讲、雷同不讲、留有余地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预习、复习时间,留待自学的内容可通过讨论等方式来加深理解,弥补不足。合理应用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教学过程[3]。采用病例导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分析。针对理论课内容安排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除安排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病变切片标本、大体标本等传统内容外,教师还应结合病理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病例分析,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提交病例、提出问题等给学生,学生可借助网络、各种书籍及资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病例分析可增强学生学习病理课的自觉性和迫切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语教学
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而高层次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读、说、听、写,为今后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我校这一点作为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提高他们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能够扎扎实实的下功夫学习。更有效的开展双语教学,做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较易接受新鲜事物,为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英语水平较高的高年资教师授课,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双语教学的任务,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精心书写英文教案,仔细阅读英文讲稿;同时,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由高年资病理学教师讲授双语教学的授课技巧。试题库中设英文试题,组织学生翻译专业英语文献,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专业英语的学习。
3建立一套学生课外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富有临床实践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医学硕士,单靠课堂上知识的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研室年轻教师目前基本均已是在读博士,由她们轮流组织主持各种疾病研究新进展,重点介绍病理学领域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组织学生参观临床病理工作的病理取材、制片、诊断等过程,了解常规临床病理工作程序,熟悉病理学技术、方法。开展个体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常规病理取材、诊断工作,学习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临床病理和科研基本功。组织学生参观病理标本陈列室,观察除典型病变之外的各个系统的各种病变标本;开展CPC即临床病理讨论会(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参观尸体解剖教学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过以上这样的学习培训,可为他们将来的临床理论学习、临床实习和科学研究作很好的铺垫;同时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研究生的质量,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及较好的学科发展潜力。针对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探讨并建立完善、成熟、高效的教学体系;强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临床病理思维和科研思维,为今后临床工作、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永合.建构主义理论对七年制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2): 185-189.
然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仍一直沿用“理论课满堂灌,实验课看切片,老师说了算”的旧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时间衔接脱节,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脱节等弊端,已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牢固掌握组织学与病理学基本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其利用所学的组织病理知识独立分析相关临床疾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正确合理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新模式的必要性就凸现出来。本文谨对我院2001年以来组织学与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
1、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是搞好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先决条件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区别。在教学实践中,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病理学内容涉及临床教学跨度较大,教学内容中所描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
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觉得既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医学院通过临床交流的方法,使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从而能在讲课过程中将各章节、各系统疾病中主要的病理变化及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用设问的方式将每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与相应的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阐述,层层展开,并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的课程设计是组织病理学教学的关键组织学与病理学同属形态学范畴,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的学习掌握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具有很强的教学连续性。长期以来,这两门课的教学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虽然我院组织胚胎教研室与病理教研室已合并为组织病理教研室,但是,合并后的教研室在教材、教师、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仍是各自为政。特别是第二学期开设组织学,第四学期开设病理学的课程安排影响到在上病理课时,学生对一年前所学的组织学知识已淡忘。在这种情况下,病理学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占用很多课时来复习组织学的主要内容,即便如此,学生对组织学的细节概念仍很模糊。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针对存在的弊端,我们设计对组织学病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以下措施:第一,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合并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内容后紧接相关的病理学内容。第二,组织学与病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进行,或者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授课。这样做既能省去病理课复习组织学内容所占用的时间,加快病理学教学进度,又能减轻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安排。
二、实验教学
组织学与病理学实践性较强,组织病理学理论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学生也通过实验课直观地认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往的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老师简述理论,学生看看标本的旧模式上,学生动手少,兴趣低等弊端逐渐显露,致使实验课流于形式,背离了实验教学的初衷。自2001年起,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1、实行实验项目导师制和招标制。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课都由理论课老师担任.由教师根据每门课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实验项目,并将相关内容串联为实验单元,实验项目从标题到步骤、结论设计完成后交学院审查,通过后向学生张榜公布,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全面了解比较后报名参与其认为设计合理、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然后,学院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本及报名人数划拨实验经费,确定教师实验课酬,正式启动实验项目。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创造性实验新模式,遵循学生动手,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实验开始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概况,并做教学演示,然后,由学生从解剖动物、建立动物模型,直到制作标本,独立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以病理学心血管实验为例,学生自己动手建立高血脂动物模型,在直观高血脂症大中型动脉主要病理变化的同时,加深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以建立动物模型为主线,将组织细胞正常与异常形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演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知识认知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关键词】 激发病理学;学习兴趣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53-02
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科学,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的形态不仅是病理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病理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如何针对中职卫校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病理学的学习效率,本人在中职卫校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了解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都选择上了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者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病理学的自主性,首先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逐渐建立学好病理学知识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善于探索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注重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积极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教学方法种类多样,不拘一格,选择何种方法应以教学任务、内容和实情而定。对病理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易理解,好记忆。传统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喜新喜奇的学生来说,会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语言,形体等多种方面的综运用。如果教学方法僵化,就会导致课堂僵硬,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真正教与学的目的。一是,教与学做到有效结合。首先,我们必须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在授课时需要重视语言的精炼、准确。语言要亲切生动。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其次,教师的教法可以多样化,重点突出、难点解析这是大家都比较重视的方面,但不能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课前可以预先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和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每个章节可以导入一些病历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合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不仅注重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以前只能依靠课堂绘图和挂图进行讲解。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课程中,病理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更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应当掌握多媒体的制作技术,把文本资料,病理图片、动画以及录像有机结合,制作成各具特色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病变的认识和理解。实验课可以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软件,可以让老师和学生直接对话,学生观察切片时,教师可以通过电脑直接观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切片能真正做到认识和理解。如果教师熟练掌握这些系统,便能让教师既清楚描述了病理变化又教授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教师应该时刻警惕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同时要做好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把它们更好应用于教学。
3 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抓住机会,多设置启发式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以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既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使医学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换和作用的更新,是崭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结果。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注重保护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全面发展的学生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个教师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将现代的教育理论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基于“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运用将为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开辟一个新的思路。
4 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青年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20-03
《森林病理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学和森林保护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森林病理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此,《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既可增加学生在《森林病理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又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林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西南林业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林业高等院校,学校所在地云南省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使得新进的青年教师很快地胜任教学任务,树立以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科特色为目标,从教学实践入手,使青年教师能很快地了解当前森林病理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背景
国外对农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青年教师在岗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参加老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协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申请到科研项目,开辟科研领地,并很快地把它有效地整合到社会资源,培养路径由高校向社会延伸,培养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其中的导师制就是很奏效的方法之一,使青年教师能够很快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是从高校刚刚毕业就走上的教师工作岗,其次是授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导师应该很快地使青年教师熟悉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和整个教学环节。
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等院校立校之本、发展之基,而青年教师在岗培养正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最基础的战略性举措。《森林病理学》是林学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针对《森林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提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极其重要的,是提高整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森林病理学》青年教师多毕业于西南地区以外的农业大学或研究所,博士期间的工作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问题的深入研究,在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他们面对西南地区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病原多样性、症状多样性等,显得很陌生和茫然,更不知道如何去教授学生。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入校初期适应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林木病害识别、鉴定,帮助他们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病害多样性的关系,对引导青年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扎根云南至关重要。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和结果
1.方法和途径。(1)启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重点在青年教师。学校于2007年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的培养考核进入规范化时代。学院给每位年青教师安排一位导师,年青教师通过给导师助课、协助指导毕业论文、从事科研项目工作,提高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老教师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学风、师德师风。借助岗前培训、观摩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示范教学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六个一”工程等举措,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善的青年教师校内培养体系。如老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近五年进校的博士生),并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听课、点评、教案修改及实验内容准备等,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将老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分解为子课题由青年教师承担,指导他们设计研究方案、采集数据和论文写作等;在教学资源积累上,作为森林保护学学科的教授们,利用假期带领青年教师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及林芝、拉萨地区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和标本制作工作,补充教学实验、实习材料。同时大力提倡青年教师校内进修,由于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自其他农林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不熟悉当地林业情况,通过在校进修,补充林学类课程知识,构筑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知识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师不懂林业、不能研究林业问题的瓶颈。(2)开展“勤教”检查: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勤教”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件”,即:教材、教案、讲稿、记分册、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表,听取青年教师授课,并及时点评。(3)落实导师制度,加强教学基本环节检查:对青年教师的每一堂课进行随堂帮助,落实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认真上课;做好作业批改。同时练好教学基本功,比如粉笔板书、教学多媒体PPT课件制作等,优化教学基本技能。对于基本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首先应牢固掌握,做到运用自如,同时又应该推陈出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其不断发展,真正起到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导师制度应以“导”为主。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道共同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如培养本科生一样在教学实践中严格考核标本识别能力:通过带领青年教师及本科生一起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识别林木病害标本外,同时也进行实验室的标本鉴定及制作,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5)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促进现场识别林木病害的能力,以提高青年教师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培养了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协作精神:在《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实习分组进行,需要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践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学风道德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7)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并鼓励和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国内国外访问交流、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比赛等方式和渠道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师德师风。
2.结果:(1)探索完成适应西南特色的《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与青年教师培养,并以论文形式完成两方面成果:①《森林病理学》教学实习与青年教师的培养;②通过实践教学,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的研究。研究方法在于完善《森林病理学》教学实践的同时实现培养相关授课青年教师,实现一举两得,资源最大化利用。相关青年教师参加《森林病理学》理论教学、实验课程和教学实践等环节学习、了解目前相关环节的具体安排;青年教师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整改;青年教师独立进行部分相关的教学,有经验的老教师通过听课并直接对青年教师进行点评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森林病理学》的教学实践。(2)《森林病理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森保、林学专业方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林木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识别或鉴别林木上重要的、常见的多种病害;并能灵活运用到林木病害综合治理的核心技能,将林木病害的防控纳入林木的栽培、管理及养护等一系列环节中;对于已发生的病害,能够自行设计合理的防治方案,将林木病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新上任的青年教师需要快速提高培养本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根据各专业要求及现有的设备条件,开展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实验、实习环节与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机结合,为提高青年教师对森林病理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进行实践性的探索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国家对高校师资力量的需求逐年增大,师资质量的逐年提高,大量年轻的博士、硕士毕业生涌入高校校园,成为高校教育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新时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为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以及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时青年教师又存在科研水平较高,大部分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都进行过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科研基础。本项目从高校老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探讨。
三、结果的价值和影响
结合《森林病理学》课程的实习实践,开展以下方面研究:(1)云南植物种类繁多,微生物种类异常丰富,导致植物病害的多样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引导青年教师适应独立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践环节?(2)与青年教师一道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确保实践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指导性,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3)根据物候、林木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不断补充和完善实验和实习的资料和材料积累工作。(4)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一道共同开展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青年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利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老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将教学时间延长到有限的学时以外。(5)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地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摸索出一条合理的又有西南地区特色的森林病理学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以上措施,本课程组的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技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学成效的评价等逐年提高,已具备独立指导实习以及讲授课程内容的能力。
总之,通过适应西南特色《森林病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使青年教师能够快速地实现“角色”转变,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
[2]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99-201.
[3]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2,29.
[4]王彦文,牟志美,高绘菊,等.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2):61-62,67.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病理学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认为基础课枯燥,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临床课就能当好医务工作者。其实病理学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材上写道: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 25%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20%~25%是比较枯燥的数字,难以记忆。教师引入临床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接生时产妇出血量达到多少毫升(用弯盘盛量),医生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不能脑海里只记住20%~ 25%,我们应该转化成实际的数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来引导医疗措施。病案分析法运用广泛。可以在课前导入,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之前导入病例:24岁男患,车祸时发生右股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A心肌梗死B气体栓塞C脂肪栓塞D脑出血。该病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预习,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病案分析法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在授课内容结束时提出临床病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病案分析法与临床结合紧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⑤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首先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备教材与备学生,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再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刘红.病理学(2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唐忠辉,周洁,杨少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虚拟实验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其实践性强,实验教学是病理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病理学实习课是病理学教学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病理教学中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学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镜下病理图像掌握难。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实习课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思考的能力。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1.1改革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做到坚持两个动:其一,是宏观的动。设置课程体系时我们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将新知识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医学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教材也应随之更新,除了传统的教材外,我们要综合利用多种教材,如国外优秀教材、本学科优秀期刊、网站、教辅材料及试题库等,使学生从多层次多途径学到新的知识。其二,是微观的动。疾病的病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将动态体现出来,不仅讲述疾病某一时段病理形态的静态画面,还要给学生描绘出疾病病理变化的动态画面,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1.2改革考核目标和方式与新的课程设置相一致,实验教学考核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广而深,因此,不仅考核学生课内所学知识,而且课外自学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认识,还要考察对知识点综合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考试方式也进行改革。除了学期末的考核外,我们还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能力的考察,如课堂发言是否踊跃,是否有自己的见解,病例讨论是否思维活跃、逻辑性强、推理有据等。总之,考核内容和方式要能反应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只有综合考核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1.3实践教学新教学体系下的病理学实验课在内容上注重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入实践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做到活学活用。例如,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尸体解剖,加深对相应病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参观人体博物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正常与异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了解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并进行镜下观察,将镜下特征和大体标本进行对照,分析讨论病例特征;鼓励开展病例教学,用病例将病理知识点体现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
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是现代教学技术的核心之一。该系统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相互反馈,而且将计算机、网络、显微镜和数字摄像有机结合起来,使显微形态学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法、教学观念、课堂教学结构及教学实践环节等发生了巨大变革。利用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学生在显微镜下若观察到一个不确定的结构或病变,就可以将图像和语言结合在一起提问。教师也可采用互动形式对其进行详细且具有实践性的指导。对学生中普遍比较模糊的概念,可利用全室互动方式进行解说。教师主控机还可对实验室每个学生镜下图像进行连续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进度。另外,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还可将珍贵的教学资料与相关教学网络相结合,共同搭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的教学新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总之,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数码互动系统,可增加病理形态学教学的信息量,突出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改善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3开放实验室
3.1开放实验室的意义21世纪的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医学生科技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属于形态学范畴,其实践性较强。在课余时间实行开放实验室,对组织学、病理学实验仪器如显微镜、电脑网络和标本切片等资源充分利用。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2开放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外科病理诊断是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对临床病理工作全过程有一全面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临床外检工作室,重点讲解常规病理诊断工作流程,如病理标本送检申请单的填写方法、病理科医生如何接收核对病理标本,以及标本的肉眼观察、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阅片等整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每张教学切片来之不易,从而能够自觉地爱护标本。
3.3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实验项目对一些整体素质高、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班级,可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内容基础上适当导入一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病理组织学技术,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等。同时有部分学生还可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队伍中来,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力。
总之,开放实验室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选择、创造、表现、提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促进了病理学的教学工作。病理实验教学必须从不同层面、不同环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提高:如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更新库存、引入新病种标本等。近年来,分子病理学发展迅速,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在常规实验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也势在必行。在更多病理教学工作者的努力下,病理学实验教学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增良,仇容.对新形势下病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
病理学教学转化医学师资队伍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教学、科研及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众多学者从本课程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手段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结合病理学教学实践,探讨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改革。
一、转化医学的核心思想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关注如何将基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这一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固有的屏障,在其间建立起直接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的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标。
二、转化医学在医学教学中的意义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医学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始终贯穿着教学为临床服务的意识,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围绕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服务的,这样学生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发挥转化医学的真正意义。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理念,是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转化医学理念指导病理学教学的思考
(一)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培养
提高病理学教师的素质,加快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病理学师资队伍是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构建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引入转化医学理念,让教师体会转化医学的重要性;定期开展转化医学论坛或聘请高水平专家介绍转化医学;教学和科研课题申报时应有价值,向转化医学倾向,等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病理学师资队伍,在教学中才能融入转化医学理念。
(二)加强教师与临床医师的交流与合作
在病理学任教的师资中,缺少与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所以鼓励安排病理学教师听临床教师授课或同临床教师一起科研合作,使病理教师与临床教师互相交流,知识互补,并通过互学互评,遇到的问题及时讨论,一方面,加深了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这样也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三)加强转化医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施病例式教学
PCMC(Problem-originated Clinical Medical Curriculum)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先导进行启发式教学,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早期结合,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病理学课程前学生没有接触任何临床患者,对疾病的症状、体征等一无所知,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理解,联系临床应用,接触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理论课教学时,先将教学内容通过病例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病例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思维,使他们在运用已有知识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转化医学才人的培养。
2.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加以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探索性实验。它不但要求学生综合多科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实验时不再是被动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是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大胆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指导实验时主要是引导和指点,不再是详细讲解。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大学生科技创新
早期让学生接触科研,培养学生转化医学理念,同时培养他们初步科研思维方式、科研工作能力,相互协作精神及求实的科学态度等综合能力。既能治病又能科研的医生是转化医学发展的人才动力,此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或申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理解了转化医学的内涵,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对人类健康是有利的,这样有利于转化医学的发展。
4.加强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
转化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同时每天都有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教育和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病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学会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5.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医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贯穿每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学和终身学习能力,发展他们对临床复杂疾病问题严密求实的质疑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21世纪对转化医学人才的需要。
培养转化医学人才,鼓励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双向交叉,把转化成果和实际应用放在重要的地位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当前医学教育、转化医学等都在迅猛发展,为适应医学教育和转化医学的时展需求,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病理学教学中体现转化医学教育的因素,使病理学教学更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楠,任骏.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725-3726.
[2]董海影,吴淑琴,张晓杰.转化医学理念对病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77.
[3]Jaillon P. Organiz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in France: the new missions of interregional deleg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J].BullAcad NAtlMed,2008,192(5):929-937.
[4]Chakravarty M,Latif NA,Abu-Hijleh MF,et al.Assessment of anatomy in a problem-based medical curriculum[J].Clin Anat,2005,18(2):131-136.
[5]翟云起,张桂荣,于泉.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在临床医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及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8):45.
[6]年玉艳.浅析病理学病例教学的方法、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9,(3):86-87.
[7]张起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65-166.
[8]李晏锋,郭莉萍.医学人文教育与转化医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