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供热公司运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热公司运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热公司运营管理

第1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快手创作者服务中心是为创作者和机构提供强大的运营管理、数据分析、内容生产等辅助工具,依托平台丰富的资源提供热点趋势,更好的服务每个创作者。

快手是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快手的前身,叫“GIF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2012年11月,快手从纯粹的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用于用户记录和分享生产、生活的平台。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流量成本的下降,快手在2015年以后迎来市场。

技术赋能,用科技提升每个人独特的幸福感。在快手上,用户可以用照片和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也可以通过直播与粉丝实时互动。快手的内容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遍布全国各地。在这里,人们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看到更真实有趣的世界,也可以让世界发现真实有趣的自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2011年~2012年度,一电热网供热面积1046万m2,热力站152座,热耗指标420MJ/m2,电耗指标1.8kWh/m2,借鉴其他热网运营效果,公司一致认为对全网节能改造是必要的,预计7年内可收回投资。2.1项目投资及财务分析2.1.1设备清单总表目前一电热网有集中供热热力站152座,结合2012年22座热力站扩网建设的计划,按174座热力站、1个带大屏的控制中心进行投资核算。项目投资包括设备费用、安装费用及运行维护费。项目拟选用的设备皆为行业先进产品,项目投资额为3238万元。2.1.2财务分析项目的建设投资金额为3238万元,资金年利率为7.65%。考虑资金成本,7年回款的年最低回款额为:(式略)节能效益ΔC指项目实施后各类能耗节能量乘以能源单价之后的和,包括热耗、电耗、人工数量的节省等。公式如下:ΔC=ΔQR×CR+ΔQD×CD+ΔQrg×Crg。其中,ΔQR为结算采暖期的节热量,GJ;CR为结算采暖期热费单价,元/GJ;ΔQD为结算采暖期的节电量,kWh;CD为结算采暖期电费单价,元/kWh;ΔQrg为结算采暖期节省人工总数量,人;Crg为结算采暖期每人的工资,元/(人•采暖期)。1)耗热节能量计算办法。耗热节能量:项目实施后与实施前供应同样面积相比所节约的热量。公式如下:ΔQR=(AR0×SR)∕1000-QR。其中,ΔQR为结算采暖期的节热量,GJ;AR0为基准单位面积耗热量,MJ/(m2•采暖期);SR为结算采暖期热网面积,m2;QR为结算采暖期的实际耗热量,GJ。AR0=-19.11×ts+420。其中,ts为某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该数据来源于气象局),℃。注:利用前两个采暖期的单位面积热耗值及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值进行计算,经修正后得出上述公式。2)耗电节能量计算办法。耗电节能量:项目实施后与实施前供应同样面积相比所节约的电量。公式如下:ΔQD=(AD0-AD)×SD。其中,ΔQD为结算采暖期的节电量,kWh;AD0为基准单位面积电耗,kWh/(m2•采暖期),取近三个采暖期均值1.97kWh/m2;AD为结算采暖期的实际单位面积耗电量,kWh/m2;SD为结算采暖期热网面积,m2。3)人工节省量计算办法。人工节省量:项目实施后无人值守站节省人员数。各热力站,有人值守时每站定员最少4人,无人值守时按每站留1人巡检,则每个无人值守站最少节省3人。每个采暖期节省人工数量为:ΔQrg=3×B。其中,ΔQrg为结算采暖期节省人工总数量,人;B为结算采暖期累计实现无人值守站的总数,个。

节能举措

热耗控制策略实际运行过程中,利用全网平衡控制软件,对各热力站运行数据进行运算处理,自动对热力站一次网电动阀进行动态调节,消除各站之间的水平热力失调,实现各站均匀供热,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力平衡,达到节约热量的目的。考虑到建筑物建设年限、能耗类别及采暖方式不同,各站二次网供热温度应区别对待,通过对各站二网目标温度进行加权值设定,达到按需供热的目的。电耗控制策略根据各站供热管网的历史供热数据,确定能基本保证二次网运行且不发生大面积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的平米流量指标及热负荷平米指标,从而可确定二次网在设计最冷天的供回水温差。二次网在整个采暖期的运行过程中,可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运行方式,即改变水泵运行台数或分阶段调节水泵电机运行频率。将整个采暖期分为几个阶段,如初寒期、前严寒期、严寒期、后严寒期、末寒期。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水力工况不失调的前提下,确定水泵的运行频率。同时在每个阶段内将每日划分为几个区间(如0:00~4:00,4:00~8:00,8:00~17:00,17:00~24:00四个区间或其他更适合的区间),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对水泵的变频进行2Hz~5Hz微调,从而达到节能效果。无人值守方案的实施通过节能改造,加装全网自控设施,不仅可实现按需供热、节约能耗的目的,同时也可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中央控制系统24h自动优化运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使热力站“无人值守”成为可能。通过对41座热力站安装视频监控,并在中央控制室配以视频监控软件,自控值班人员可对各站进行切换监控;更为关键的是,通过组态网与全网平衡软件的数据链接,电脑可随时监测到各项运行数据的正常与否,一旦监测到一(二)次网压力、温度或水箱水位等数据异常,中央控制室会响起报警声并进行相应文字提示。

实际节能效果

1)热源费。尽管因本采暖期尚未结束,各种数据尚不能汇总并进行准确计算,但通过前3个月的粗略估算,并与上一采暖期进行对比,预计实现自动化控制后,可节省热量5%以上。按以往历史数据计算,本采暖期实供面积1316万m2情况下,热源费应在1.1亿元左右甚至更多;根据供热前3个月热源费进行折算,本采暖期热源费将不会超过1.05亿元,预计热源费节约会在500万左元右。2)电费。动力电为热力站主要电耗,通过实施变流量运行控制,正常情况下,采用集中控制后可节省电能10%左右。上一采暖期分公司实际电耗1.8kWh/m2。本采暖期为一电工程首年实施全网自控调节,公司以保证供热效果及调试自控设备为第一要务,节电措施未大面积推广试验,只在1月份选取了58个站(100个系统)372万m2面积进行尝试。根据每周电耗统计结果,一电工程节电5%~10%的目标成为可能。3)人工。按以往运行模式,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情况下,每个热力站最少需要4人值班。通过对41座热力站实施无人值守,每站减少运行工3人,留1人进行巡视,按太原市最低工资1125元/月计算,每个采暖期可节约人工费69.2万元。

结语

第3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精准把脉旅游供给侧需求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已经由观光游进入休闲游、度假游阶段,游客也渐渐地从名山大川走向了农家小院。盘锦的红滩绿苇已经成为辽宁旅游的新名片,每年能汇集几百万游客。但随之带来的是,在旅游旺季旅游配套设施一房难求,淡季时又闲置浪费。面对这样的问题,大洼区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标准,坚持个性化、高品质规划,把一处处田园村屯打造成一条条风格各异、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路线,建设了“番茄小镇”“葡香小镇”“辽河口民俗小镇”等一批特色旅游村镇,融入慢城元素和理念,开创了无景点全域旅游新模式。为了突出特色,大洼区深入挖掘本土的稻作文化、农垦文化、渔雁文化等,确定了“红滩绿苇、稻乡汤宿、自在慢城”的品牌形象。

汇集发展民宿产业的强大合力

将农村的乡野洼地变为精致田园,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大洼区把旅游产业确定为大洼主导产业,集全区之力进行推进。一是坚持政府推动。区级层面成立了国有旅游公司和民宿管理评定委员会,各镇成立旅游办,各村成立旅游协会(合作社),实现了立体式三级互动发展格局,全区上下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热情高涨。二是坚持政策驱动。制定了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运营管理办法、贷款贴息补助办法、精品民宿奖励办法等支持政策。对促进民宿产业从零起步、迅速兴起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坚持典型带动。率先建设了石庙子村田园文化民宿、小五队村渔猎文化民宿、大堡子村稻作文化民宿,积极探索专业酒店+闲置房屋的运营模式。第一批主体民宿运营以来一直游客爆满、供需两旺、一房难求,极大地调动了各街镇的积极性和农民自愿参与的主动性。四是坚持社会拉动。民间资本看到了商机,纷纷涌入,形成了以石庙子村“依田、原圃”为代表的政府投资的酒店管理模式,以大堡子村“幸福这旮儿地”为代表的本地企业家投资的“基地+农户”模式,以何家村西洋儒画工作室为代表的艺术家创客投资的休闲空间业态模式,以正在推进中的香港溢盈公司为代表的外地客商投资的分时度假托管模式和以新兴镇“梁家老舍”为代表的群众自投自营模式等多种经营模式。

激活民宿产业融合的裂变效应

乡村旅游是一项复合产业,大洼区以民宿为牵引,构筑民宿+N产业,吸引各产业跟进。一是“民宿+体验”。大洼区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改建成总长60公里的稻田慢性系统,游客可以骑行穿过“六镇十村”的汤屋美宿,体验乡村庭院精致温泉。二是“民宿+认养”。结合大洼区推进的“互联网+认养农业”项目,大洼区将民宿与认养农业捆绑营销,让“住乡村民宿、当认养庄主”成为一种时尚。三是“民宿+文化”。通过开展“稻草艺术节”“印象辽河口插秧节”等稻作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游客留宿乡村。鼓励民宿业主开发苇编DIY等衍生文化产品,增加民宿的文化情怀,延伸产业链条。

第4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武汉中心;绿色建筑技术

引言

现代社会,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促使人们向高空发展,是高层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但是高层建筑其自身高能耗、室内环境差、易造成光污染。如何以最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带来最大的效益,同时保证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充分发展和利用绿色技术在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注意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1.武汉中心基本概况

武汉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2.81万m2,总建筑面积36万m2,地下4层,地上裙楼4层、塔楼88层,建筑高度438米,由五星级酒店、VIP酒店式公寓、智能办公三大部分组成。

2.武汉中心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武汉中心项目以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LEED-CS金级认证为目标,将低碳生态、绿色节能作为总体建设指导方针,在绿色和节能技术选用、集成应用及关键性技术的创新性设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探索与示范,从区域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均体现了绿色低碳的理念,并落实了多项绿色节能技术措施。

2.1节地与室外环境

光污染防治:本项目外墙主要为玻璃幕墙结构,为避免光污染和玻璃自爆,选择玻璃的反射率为0.21(小于0.3),即反射光小于入射光的1/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

屋顶绿化:本项目在塔楼与裙楼连廊上部设置面积约300m2的屋顶花园。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本项目地下一层主要为商业,地下二层及三层主要为车库和设备间,地下空间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达到24.4%。此外,地下环道的设计,将本项目与周边交通有机结合,改善了区域交通。

透水地面:通过加强透水地面建设、增加雨水渗透面积、增加绿地率等方式,改善城市及建筑外环境,减少暴雨期间的雨水流量及雨水流速,缓解市政雨水管网压力。

2.2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朝向:按照常规正南正北的布局方式,建筑只有1/4的南面朝向及良好景观面;将建筑顺应基地现状进行旋转45度,以获取1/2的南面朝向及良好景观面,不但充分利用南向立面夏季自遮荫作用及冬季利用阳光采暖,同时确保了建筑免受西向阳光的过度照射。

绿色照明:充分考虑利用天然采光,合理确定照明指标,选择高效节能型的光源、灯具及附件来减少在照明上的电能消耗,根据不同场所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进行多场景和调光控制,有效避免照明能源的浪费,实现节能。

能耗的独立分项计量:对冷热源、空调设备、电梯、照明、给排水等设置分项计量电表,数据通过BA控制系统反馈至中央控制器录入数据库,部分生态技术单独设置计量措施,以监控生态系统的能耗状况。

自然通风:采用叠形双单元板玻璃幕墙,在办公区域设置竖向不透明可开启幕墙加通风隔板,进行自然通风。

空调末端:结合本项目各功能区特点,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办公部分区域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内区设置单风道变风量末端,外区设四管制风机盘管,风机盘管采用吊顶安装方式,变风量空气处理机组按层设置;酒店客房、公寓、商铺等小空间用房采用四管制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商业、宴会厅、大堂等大空间用房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

冷水机组热回收利用:本项目五星级酒店及酒店式公寓热水使用量较大,通过部分冷水机组采用热回收形式,回收热量用于生活热水加热,以节省运行能耗。

排风热回收:空调新风及排风设置全热交换器,回收排风中的余热,各系统也根据各自集中回风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本系统最小室外新风量需求,降低室外新风处理能耗。

水蓄冷系统:在商业、办公、公寓、裙房酒店用房等组成的综合区域,设置水蓄冷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一起作为该综合区域的集中冷源系统的辅助设施。

地源热泵:本工程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换热器采用桩基埋管形式,能源桩布置在裙房区域的工程桩内,冬季供热时作为蒸汽锅炉的预热,换热量预计可达450KW;夏季供冷时作为冷源,换热量预计可达200冷吨。

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器具:本项目的公共卫生间采用一次冲水量小于6升的节水型两档式座便器和感应式陶瓷片密封水嘴等节水型洁具,节水率预计为15%。

非传统水源利用:(1)雨水回用,雨水收集范围为主楼及裙楼屋面雨水,处理后用于地下车库冲洗、道路浇洒、室外景观浇灌等。(2)中水回用,本项目收集宾馆、酒店式公寓每天产生的可二次利用的优质杂排水,使用中水回收利用设备处理后,利用重力作用向下输送到办公区域冲厕,节省输送能耗。

节水喷灌:利用专门的喷头将有压水(流量q>250L/h)送到灌溉地段,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分布于植物间进行灌溉。

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散装水泥:可有效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减少材料损耗和节约水泥的包装纸袋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结构优化:武汉中心采用巨型柱—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体系,在结构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对剪力墙外墙的厚度、框架柱截面和框架梁的截面进行了优化调整。

2.5室内环境质量

可调节外遮阳:在塔楼与裙楼连廊上空的玻璃房内设置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强烈的阳光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

采光:选用透光系数为42%的玻璃,窗墙比0.5~0.7,办公和酒店类功能区域室内采光系数高于75%,能够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需求;地下车库将安装40个导光筒来改善自然采光效果。

2.6运营管理

BMS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集散控制方式,各系统均为具有独立控制、监测功能,各自管理所属范围设备的运行,并向BMS输出数据和信号同时接受BMA的输入数据及信号。

BAS楼宇控制系统:统筹控制空调系统设备的启停和运转情况,采用分散控制,集中央监视方式(用中央监视器进行启停、监视、计测、设定变更等操作)。

3.结语

本项目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倡导绿色、生态,利用多种节能举措,充分体现了“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的理念。

第5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能源利用效率;一级管网;二级管网;换热站;调度中心

文章以一实际案列分析供热管网改造。根据《当地热电联产规划(2011~2020年)》,以热电厂为城区集中供热主热源,热电厂近期装机容量为2×12MW背压机组,配3×75t/h中温中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并在主热源厂区内建设调峰锅炉房一座,装机容量为58MW。该城市管网的现状:(1)该城区现有的管网大部分为八十年代敷设运行时间久且保温及其简易均不能满足保温和防腐要求。(2)现状供热管网漏水严重,部分由于管线上已盖建房屋,漏水点难以查找,管网补水量大,严重影响供热效果。(3)随城市建设发展,现部分管线已不能满足热负荷增长需求,需根据现有热负荷及规划热负荷状况对供热管网重新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4)部分地区供热外网管线服务范围小,外网延伸不足,至使城市集中供热覆盖面小、集中供热率低。该地区原供热主要为分散小锅炉,分散小锅炉房容量普遍较小,效率低,浪费能源;有些小锅炉运营时间过长,实际运行效率仅在60%左右,不能达到设计出力要求,平均供热煤耗率高达66.5kg/GJ,极大的浪费煤炭资源。分散小锅炉房设备大部分已超过使用年限,供热效果参差不齐,供热锅炉房大多存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且无扩建条件。分散小锅炉房多数没有除尘和脱硫设备设施,极少数有也是极其简陋,烟气低空排放造成典型的冬季烟尘型大气污染,冬季采暖期间,空气中总悬浮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浓度超标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分散的小锅炉房采暖系统,由于大部分锅炉设备陈旧,缺少专业的检修、维护人员,影响供热效果,其次小锅炉房一般均为小区域供暖甚至是单台炉供暖。一旦锅炉发生故障,就只能停止供暖,供暖保证率差,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的要求。该地区还存在一部分的家庭简易采暖,由于市区现存城市危房、平房等,无集中供暖条件,冬季均采用个体取暖方式,以此给市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烟尘污染。家庭简易采暖多数采用火墙、火炕、土锅炉等方式,供热质量得不到保证,且存在烧伤、烫伤、火灾等隐患。该工程的实施可以使该城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智能化的高效供热管网,可显著提高市区供热的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与热源的相互配合可极大地改变城区的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该工程的建设为城市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城市热力网的布置应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考虑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与各种地上、地下管道及构筑物、园林绿地的关系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在布置管线的走向时,主要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的规定。热力管网采用设计水温120℃/60℃的高温水热媒,计算温差60℃。主干管比摩阻R按设计规范推荐的30~70Pa/m选取。支线、支干线管网比摩阻R以小于300pa/m为宜。管壁的绝对粗糙度K=0.5mm。允许最大流速小于3.0m/s。局部阻力采用当量长度法,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比值取为0.3。

为配合热网改造,需建设一批换热站,换热站设备主要为换热机组(包括循环水泵、补水泵等),分(集)水器、旋流除污器、智能弯管流量计等。每个换热站的换热机组不宜少于2台,同时应保证一台换热机组的供热能力不低于供热负荷的70%。并应根据热负荷的大小分布情况,设置必要的检测、计量及流量分配控制装置。

换热站内换热设备选用FBJ水-水换热机组。该设备采用国外技术由国内生产组装而成,它由板式换热器、二级网的循环水泵、阀门、压力表、温度计、传感器和控制器件组成。为降低工程造价,换热机组除板换及控制器选用国外产品外其它均为国内产品。FBJ换热机组特点为:结构紧凑,机电一体化,占地面积较小;运行管理方便,节能高效,安装简便,高智能化,易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根据一级网设计供、回水温度120/60℃,二级网设计供、回水温度80/55℃,供热小区规划供热面积,并考虑留有一定余量合理配置换热机组(机组配置板换两台,每台换热面积按设计热负荷的70%配置)。

换热站内设有玻璃钢补水箱一个。二次水的补给水处理采用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该交换器应用单板机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软化水液位控制交换器的启动和停机,还具有自动设定再生、反洗等功能。一级网供水管,二级网回水管上均设置旋流除污器,水流经过除污器和换热机组的过滤器进入板式换热器,以保证换热机组无污物堵塞现象。一级网供水管,二级网供、回水管上均设置智能弯管流量计,它由90°标准弯管传感器、差压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温度传感器、温度变送器和主机配套组成的测量系统。

按目前热网控制设备的技术发展水平,本工程一次热网拟采用变频方式控循环水泵的运行,以改变流量质调节方式调整热网运行工况,在技术经济评价电耗和热耗的基础上由计算机依据节能气象温度曲线调整热网工况。二次网运行调节采用质调节,热水供暖系统在进行质调节时,只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循环水量一般保持设计值不变。

调度中心是热网监控系统的控制中心,对热网系统中各远程、本地站LCM得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接受来自LCM的信号,通过对LCM监测和控制,在调度中心了解热网整体的运行状况,根据热网参数对热网进行合理调度、指挥,实现热网的优化和经济运行。

热网末端压差及热源厂出口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均由热源厂的监控系统来控制调节。热网监控系统将管网末端压差及热源厂出口参数送至热源厂,作为热源厂调整运行工况的依据。

SCC接收联网的LCM的控制状态信号,并有权修改和设置控制参数,实现对LCM的运行知道。SCC能进行全网水力工况分析,绘制不同方式下的水压图。并具备平均负荷预测分析、计算及管网仿真能力,提供系统分析决策支持。

实现数据交互传送可能采用无线和有线通讯,有线包括:光缆通讯、专用电缆通讯和电话线通讯。随着电话通讯系统的改善,利用电话线路通讯已经是一种可行经济可靠的方法,本监控系统通讯采用电话拨号方式(ISDN)。

本工程供热管道为预制保温管,敷设方式为直埋敷设,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水的热损失。热网热效率表示管道的保温效果和保热程度。热网失水率表示热网水泄漏的程度。经调查该公司负责区域内现阶段低温水热网热效率平均在88%~94.24%之间,失水率达2.6%左右。本工程实施后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运营管理,失水率控制在0.5%以内,达到节约用水降低耗热的目的。

该项目实施后,城区集中供热热网将采用高质量的直埋敷设,保温性能好,降低散热及泄漏事故的发生。减少不合理用热现象的发生,降低系统失水率。另外通过对热力管道进行高标准的防护保温,降低散损失,达到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型热电联产工程设计手册[Z].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Z].

第6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智慧城市并非信息化技术在钢筋水泥上的简单叠加,它需要能与之匹配的智能建筑。近年来,智能建筑相关产业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国内企业中,上市公司广联达、赛为智能、延华智能等就是智能建筑新兴产业的杰出代表。

广联达与赛为智能在2010年挂牌上市,正值智慧城市兴起之际,前景看好,上市后又经过大幅炒作,是典型的智慧城市概念上市公司。广联达1998年在北京海淀区成立,致力于中国基本建设领域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与专业服务。它当初以DOS版计价软件、钢筋统计软件、图形计算工程量软件开发起家,并在全国10多个省市销售,目前致力于建设工程领域,围绕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为客户提供以工程造价为核心,3M(PM项目管理、 BIM 建筑信息中心、DM 数据化管理)为独特优势的软件产品和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广联达的计价软件GBQ4.0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基础,全面支持电子招投标应用,帮助工程造价单位和个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招投标业务一体化解决,让计价更高效、招标更快捷、投标更安全,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市地区,成功应用于奥运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典型工程。广联达的算量软件GCL2008基于广联达公司最先进的GSP平台进行开发,采用公司自主研发且国内领先的动态三维技术,软件设置了工程量表,回归算量的业务本质,帮助工程量计算人员理清算量思路并完整算量。软件内置各地计算规则,可按照规则自动计算工程量,不仅可以在三维模式下绘制构件、查看构件,还可以在三维中进行构件编辑,真正实现了所得即所见,所见即能改。面对复杂结构的工程算量,它通过调整构件标高逐一解决,还新增了区域处理方法,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将工程由立面划分成区域,在区域基础上单独建立楼层,从而轻松处理错层、跃层、夹层等复杂结构。

另外,赛为智能也是该领域的典范,它的主业之一为建筑提供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化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系统。它是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系统集成即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将需求、应用与系统相关的数据、知识、人员、设备、网络、环境模型等,包括各种已经建立的系统或系统服务,在媒体内容上进行综合与集成,将其无缝统一在应用框架平台上,并按需求连接、配置和共享,以达到系统智能化的总目标。信息化系统包括信息设备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是以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为基础,由满足建筑物各类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多种信息应用软件组成。该系统提供物业运营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智能卡应用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各种业务,更快捷有效的发挥支持与辅助功能。简单而言,就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热、给排水、消防、保安、车库管理等众多分散设备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管理,实行集中监视和分散控制,在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同时实现管理智能化。其中,照明系统包括室内照明、广告照明、泛光照明的监测和控制;给排水系统包括污水泵、污水池、给水泵、生活水箱的监测和控制;公共安全系统应对火灾、非法侵入、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或公共卫生事故等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它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等子系统构成;机房工程是为智能化系统的各类设备机房提供包括机房配电及照明、机房空调、机房电源、防静电地板、防雷接地、机房环境监控和机房气体灭火等功能的系统工程,以确保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并维护建筑环境。

此外,延华智能是一家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的全面服务提供商,专业从事智能建筑工程总包业务,涵盖规划、咨询、设计、施工、集成及运维服务,是国内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智能建筑服务商之一。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并逐步走向海外已承接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智能化工程,在中东地区亦与多国有合作,公司的尖端新技术与超低运作成本具有压倒性优势。

第7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力源于能源供需矛盾和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其追求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对不同的供能环节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一体化的社会综合能源供用体系,即“能源互联”系统,通过对能源的产生、传输、分配、转换、存储、消费等环节进行整体协调控制,通过整体优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不同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电能的方便传输和易于使用的特点使其在能源整体化应用中,将扮演纽带作用。能源互联网的需求推动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2个方面。(1)供需互动的需求。在电力系统中,分布式电源、三联供机组、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可控负荷、智能建筑大量出现,电网内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发用电联合体”(Prosumer)。它们的出现使能量的流动方向由单向向“双向互动、互联”转换,相对传统负荷它们具有更多的智能特性,不但可以受控,而且可以主动提供能量,在能源整体控制过程中可以作为局部的“虚拟发电厂”参与能源调度控制。信息化的进步和“智能负荷”以及“发用电联合体”的出现也给负荷主动参与提高能源整体使用效率提供了新手段,新型负荷的互动控制和主动供电能力,可以减小和补充系统备用,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2)能源间的替代转化需求。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是多样的,除用电需求外还有供热、制冷等需求,这些不同能源需求的变化会影响能源的供应平衡。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供应种类向多样性发展(电、天然气、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多种能源”在满足“不同能源需求”过程中,将会出现不同种类能源间的替代与转化需求。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在国内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当前技术条件限制,风电在用电低谷及供暖季节存在较突出风电发用矛盾,弃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负荷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却无处消纳。通过能源间的替代和转化可以实现不同种类能源负荷需求和供应间的联产、联供,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如替换常规电能一样在其他能源供应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能源领域的“互联”和整体优化。这种能源互联系统可以综合考虑能源供给成本及其特性,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能源供给,满足使用成本或者污染排放最低等优化目标。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改变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力及能源领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为能源跨领域的集约化供给提供了契机。不同能源领域以及用户信息的互联互通,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当前能源的供给与消费情况。发挥能源间互补优势、充分利用可控负荷资源,对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可以改善能源供用结构、推进能源使用效率整体提高。

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分析

2.1能源互联网构成

构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能源结构(更多应用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发挥不同能源优势和新型负荷的技术优势),从而改善用户体验。优化能源互联网资源,首先需要确认能源互联网构成要素,界定优化范围。根据文献[1]和[2]描述,结合智能电网研究成果,图1描述了能源互联网总体构成:电、供热及供冷等形式的能源输入通过与信息等支撑系统有机融合,构成协同工作的现代“综合能源供给系统”。该系统内多种能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通过电、冷、热和储能等形式之间的协调调度供给,达到能源高效利用、满足用户多种能源应用需求、提高社会供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目的;同时,通过多种能源系统的整体协调,还有助于消除能源供应瓶颈,提高各能源设备利用效率。不同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传统能源供应体系中,特定能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消费市场,比如石油主要用于交通、化工、发电等行业;天然气则主要于日常生活、供热、发电、交通等领域。可再生能源目前几乎全部用来发电。一次能源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不同种类能源间互相补充空间有限。但是,电能可以充当不同能源间的桥梁。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如果通过电能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高污染一次能源,可以提高能源消费的整体环境友好程度。要实现这种能源的优化供给需要具备几个条件:①要具备不同种类能源间的(供求关系等)信息互通;②要具备能源输出互相替代的必要技术手段,即通过电能能够满足被替代能源消费主体的需求;③要能够给能源消费者清晰、及时的引导信号,吸引能源消费主体参与能源消费优化配置。具备以上条件,配合必要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社会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构建“能源互联网”。

2.2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

为了达到上述整体优化目标,在明确能源“互联”范围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合理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应用先进技术发挥多种能源与用户互联、互动的整体优势。这种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设计的唯一目的是发挥技术优势,从技术角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存在政策、市场和技术条件限制的前提下,设计满足上述条件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图2所示“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包括“市场环境”、“能源供给、转化和消费”、“信息支持”以及“调度控制”4个部分。市场环境包括能源供给侧市场和能源需求侧市场。其中,能源供给侧市场负责不同种类能源的市场价格信号,调节市场能源供应结构(可以在这个环节使用价格信号或补贴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小环境污染);能源需求侧市场负责吸引可控负荷和具有反向送电(或其他能源形式)的“发用电联合体”参与需求侧调度控制的价格或其他激励信号,以鼓励负荷参与需求侧响应。能源供给、转化及消费是能源互联网中的能源流,也是整个技术框架的最终优化协调对象。多种能源发出的电、热、冷等能量形式通过输电电网、管网或者运输通道最终抵达用户侧,满足用户的用能需求。能源互联网框架在以上基础上,加强了对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支持,同时应用各种储能以及电转化为气体等技术,结合信息共享和多种能源的成本对比,以电能为中心实现有目标(优化或降低污染、提高清洁能源比例等)的多种能源间的替代和转换。消费环节除了包括传统用户还增加了智能可控用户以及可以反向供能的发用电联合体等。信息共享支持是整个技术框架中的信息流。“高速、可靠和安全”的未来信息网络技术是实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大量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再到优化计算的基础条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为保障整个能源框架的安全优化运行,需要设置必要的运营管理机构,对能源进行集中调度管理,这种调度管理可以采用与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的商业运营模式并根据能源管理范围进行分级设计。同时针对用户侧可控负荷和具有发电及其他供能(供热、制冷等)能力的“发用电联合体”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参与或通过“负荷调度控制”,应用“虚拟发电厂”技术参与能源互联网的调度控制。这种基于信息共享的通过能源整体调度控制实现能源的整体优化利用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核心内容。

2.3能源互联网优化控制概念模型

在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内能源消费有如下特性。(1)能源供应能够“互联”。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不同能源间可以相互支持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替代转换。这种互联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面向用户最终需求的“应用转化”,也可以直接通过能源间的转换与替代实现。(2)能源互联后不影响用户的使用。方便用户安全高效使用,原来互相割裂的能源供应“互联”后应提升用户体验,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3)能源互联后能够优化。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下的能源供应应该比“互联”之前有更高的效率。可见,能源互联网是一个以对能源进行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复杂能源供用系统,为了实现整体优化的目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综上所述,不同种类能源消费行为的成本是变动的,同时,不同种类能源供应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再考虑到新型负荷的可控性,建立如下能源互联网优化模型。以上模型的物理意义是在满足能源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和能源与供给消费约束的前提下,追求能源供应总成本最低或者污染排放最小等优化目标。能源互联网的优化模型根据不同市场运营规则细节上将有所不同,这里讨论的优化模型是对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一种目的性描述,求解该模型需要确定不同能源的成本函数和其他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与具体的能源互联网运营规则和物理环境密切相关。

3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上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是对未来能源整体供用体系的概念性设想,关于未来的能源发展,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基于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包含能源互动思想(包含能源间的转化和替代)的相关研究。除了文献[1]中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设想外,美国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都在进行相关研究。在用户互动方面,美国在需求侧响应方面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电网中出现了专职的“调荷服务商”用于为电网提供负荷调度服务;能源的互联与转换方面,美国发电公司长期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出售天然气与电力的比例。欧盟也在开展“智能能源的未来网络”(FINSENY)项目,研究将能源与信息的整合,汇集了能源和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关键技术以确定智能能源系统对ICT的要求,从而提供创新性的能源解决方案以优化能源传输,改变人们的能源消费方式,减少CO2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3]。日本则在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冠名为“电力路由器”的电能控制技术及相关装备[4]。在国内,关于未来能源供应技术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国家电网公司明确“能源互联网”是未来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承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平台,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全局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积极开展、部署相关研究工作。北京市科委组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并启动了相关软课题研究,以期形成详细的能源互联网调研报告和路线图。中国能源发展目前面临总量供应(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资源配置(能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均衡)、能源效率(大量煤炭直接燃烧,整体能效偏低)、生态环境(土壤、水质、大气污染)四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加以改善。本文所述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统一配置能源资源,从能源供给和使用2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基于信息共享建立必要的市场调节机制,优化引导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最终实现增加清洁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能源效率,以电能为中心统一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使能源发展方式由消耗型向可持续、可再生和更环保的发展轨迹过渡;实现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环保与友好地发展[5-11]。

4结语

第8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1 城市地下管线特征与现状

1.1基本特征

1.1.1管线种类繁多

城市地下管线常见的有供水、排水(雨排水和污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热力等多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可利用资源的不断缺乏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人们又拓展出了中水、网络、垃圾等新的种类的地下管线。从一般意义上讲,地下管线种类分为给水(原水、自来水、净水、中水)、排水(雨水、污水、合流)、电信(电缆)、燃气、热力(蒸汽、热水、回水)、工业管线等,从运输方式上讲,管线种类又分光电流管线、压力管线、重力自流管线等。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管沟、工业管线等,共有类30多种。以长春市为例,全市大型管线产权单位有17家之多,8大类35小类,涉及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通信等行业,除市政排水管线外,均由各产权单位自行建设和管理。

1.1.2管线隐蔽性强

由于各种管线大都埋设于地下,埋深从0.5米至几十米不等。普通人不利用专有设备很难发现地下管线的存在,只能依靠在地面上间隔很长距离的检查井或维修井来识别。而各类检查井由于间距较大,难以系统分辨。例如,室外排水的污水检查井依据管径的不同,检查井间距在40米到120米之间,雨水排水管的检查井在50米到120米之间。不同管道差别化的埋深以及间距较远的检查井使得地下管线很难被发现,这也导致了地下管线具有隐蔽性强的特性。

1.1.3管线更新较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管线系统也快速扩张,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一直没有中断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材质、不同管径的地下管线时时都在更新。部分管网运行时间长,管网腐蚀老化,跑冒滴漏,管壁结垢大,堵塞严重,影响通水能力。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新城区地下管线都能够预先铺设,老城区更新改造中,陈旧的管线也需要得到更新和维护。

1.1.4管线权属不同

我国大部分城市各类地下管线一直都由不同部门进行建设和管理,管线权属复杂,分别属于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如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通讯管线、有线电视管线、热力管线及燃气管线分别由自来水公司、市政公司、电业公司、网通联通公司、电视台、热力公司及燃气公司负责建设与维护管理。管理职能涉及城乡建设、电力、工业和信息产业、广电、铁路、公安、国家安全、军事等十多个行业管理部门。有些城市新开发区区域地下管线统一由政府建设,然后移交专业部门进行管理,如调研的上海、东莞、深圳的共同管沟即是这种模式。城市地下管线在管理上由于投资主体不同,造成了地下管线的权属单位不同,进而造成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的问题。

1.1.5管线技术复杂

城市扩张,管线系统也扩张,系统中的等级角色增加,有主干、次干、支管之分,管线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中各个单位所起的作用也更加专业化。因而针对不同的管线,其管材技术、铺设技术等都具有差异性。现在的地下管线,不论是从管材、还是铺设方法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塑料管、非开挖技术、高压力管道系统、超高压输电电缆等被应用到各种用途的管线铺设中。

1.2发展现状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仅掌握本部门行业管理范围内的供水、排水(含污水)、燃气、热力等管线的相关数据。截止2011年底,仅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地下管线约174万公里,其中城市地下管线约148万公里,县城地下管线约26方公里,若包括小区的地下管线,估计城市地下管线的数量超过300万公里。而这些管线的其它情况如口径、材质、状态、位置、管龄等数据基本不清,至于其他管理部门的管线如工业管线、电力、电信电缆等,地方城市规划、城建档案部门也只是掌握一部分情况。2000年-2010年国内供水、燃气、集中供热、排水等四个方面的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为2052.4174亿元,较2000年增加了4.77倍,年递增15%。

2 城市地下管线问题与原因

2.1存在问题

2.1.1重复掘路不断

群众反映的“马路拉链”问题严重,同一路段短时间内被反复开挖多次的报道屡见不鲜,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影响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市容市貌,容易引发路面坍塌和管线安全事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材料。

2.1.2安全问题突出

根据对全国典型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显示,施工破坏导致管线安全事故是发生频率最高的类型,代表性事件有南京丙烯管道爆炸事故、京广线供电电缆挖断事故等。近些年全国仅媒体报道的地下管线事件,平均每天就有5.6起,轻者造成停水、停气、断电以及通讯中断,重者引起危险气体泄露、燃气爆炸等伤亡事故。此外,80%的城市燃气管道被占压,管线超负荷运行,重叠交叉、相互挤压干扰,缺乏维护和监管,工业废弃管道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处置等问题突显,地下管线成为潜伏在城市地下的“定时炸弹”,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1.3设施能力不足

旧城区地下管网设施,特别是地下排水、燃气设施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地下管线普遍存在管材质量差、运行环境恶劣、长期超载运行、年久失修导致的管线设备老化、腐蚀严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2.2主要原因

2.2.1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缺乏统筹协调

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涉及中央和地方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各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缺乏有机衔接,往往出现管理“空白”;各行业管理部门和权属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相互协调,造成重复建设、反复开挖,对共用设施的维护管理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电力、电信、石油和天然气等属于中央企业和军队管理的管线,未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

2.2.2基本情况不清,信息未实现动态更新和共建共享

城市地下管线历史资料不全,现状资料不准。截止目前,全国仍有近70%的城市没有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新建和改(扩)建地下管线信息没有及时补测和移交,管线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各专业部门和权属单位管理的管线信息没有共享,以至于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提供一张全面、准确的地下管线位置现状图。

2.2.3设施老化,养护维修经费不足

管线超期“服役”导致的腐蚀破坏是导致管线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最常见的原因。旧城区地下管线工艺标准落后,老化腐蚀情况严重,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及更新。据统计,全国的燃气和热力管道的腐蚀率达3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已超过12%,地级以上城市燃气管道有约1/5存在超龄“服役”现象。由于缺少养护维修经费,这些管道不能得到根本改造,只能修修补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2.4投入不足,供应质量不高

城市建设长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现象,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一直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容积率不断提高,需求增加,管网配套不足,原有管线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建设资金,规划设计降低标准,施工单位盲目施工、偷工减料,影响了地下管线的建设水平和供应质量。

2.2.5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性管理法规标准缺乏,综合管理缺乏依据。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与保护的法律。现有的部门规章较少,多数急需修订。现有的法规规范,由于执法手段和能力不强,实际执行情况较差。各行业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地下空间管位不足等限制,难以协调。

第9篇:供热公司运营管理范文

一、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回顾

上半年,公司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精神,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抓管理、抓队伍、扎实工作,克服锅炉改造,设备老化等不利局面,上半年共完成发电量万kwh,供电量万kwh,实现供汽万吨,实现厂用电率%,实现总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同时,创造了电厂投产以来月发电量历史最高纪录,圆满完成了公司上半年制定的生产任务。

(一)安全工作保持了较好的形式

1、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抓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在借鉴学习“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逐级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并健立了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网。同时,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通过事故案例分析研讨会,反习惯性违章教育等形式,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职工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2、上半年安全考核统计情况

(1)整改通知共发出11份,整改项目都按要求完成;

(2)考核通报共计18份,其中:纸记录7份;锅炉车间8份;安全方面2份;电气车间1份。

(3)故考核通报共计17份,其中:电气车间一般生产事故一起,二类障碍一起;锅炉车间一类障碍一起,二类障碍九起,异常二起;汽化车间二类障碍三起。

(二)设备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1、我们在继续作好运行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设备治理和技术改造。建立油质化验室,加强汽轮机及辅助设备系统的日常监督。完善制度,制定下发了《管理标准》、《汽轮机油油务管理标准》、《设备缺陷管理标准》等制度,使设备管理走向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同时,在管理中我们有针对性的在设备消缺率和检修工艺上加强管理,严格执行运行班一班三查,安监部一天一查设备状况,各专业技术负责人严把检修工艺关,明确验收质量标准,上半年公司主设备消缺率达到100%,辅助设备消缺率98%以上。

2、锅炉改造工程总体进展顺利。我们克服技术资料不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缺乏工作经验等困难,发动广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员工,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协作,使锅炉改造项目从调研论证、项目批复、项目设计、合同签订均自行独立完成,目前工程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在施工中,为避免雨季的到来影响施工质量,部分采用商品混凝土浇注,节约了宝贵时间,避开了雨季,经质检站工作人员的多次检验,合格率达100%。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应用粉煤灰回填技术取代沙土回填,回填后,其承载力等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并通过质检站等部门检验合格。此技术的应用,即综合利用了粉煤灰又节约沙土约立方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约万元。目前,我们以成功完成了钢架、汽包的吊装,也预示着锅炉安装阶段的全面开工,预计年底将完成第一台锅炉的安装调试和验收,投入生产运行。

3、其它设备检修及技改完成情况。

(1)完成了对1冷却塔配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主体加固,除解决了电厂安全运行的重大隐患外,系统改造后冷却塔出口水温降低了℃,经测试冷却塔热效率由原来的%提高到%,每年可节约资金万元。同时,与以往同期相比可少开一台循环泵,每年可节约厂用电万/KWh,约合万元。解决了中间水池长期泄漏问题,使中间水池和脱碳塔能够投入正常使用,降低了NaoH的使用量,保证了除盐水合格。同时,安装了反渗透浓水回收系统,利用浓水来反冲洗高效过滤器、细砂过滤器、冲洗厕所,大大提高了废水的综合利用。完成了电厂一期3、4给水泵及循环泵大修,以及二期循环泵大修及轴承室加油系统改造,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完成了3机空冷器工业水系统改造及冷凝器排汽口加喷射装置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机组热效率。大修了1厂用变压器,重点更换三相高低压绕组,同时,对整台变压器进行全面试验。配合集团公司实验室对电厂所属高压设备全面进行了春季预防性实验,实验合格率达100%。。完成了对三台发电机所属空冷器消缺工作,同时对泄漏较为严重的3发电机空冷器进行更换。完善了3机热工保护系统,对4锅炉新增工业监控电视一台,解决了就地水位计不能随时监控的弊病,增强了锅炉运行安全性。完成了1、2、4锅炉检修工作,为解决了水冷壁因磨损易泄漏的缺陷,采取易磨损部位采用喷涂工艺进行处理。大修后锅炉每小时总负荷量增加了近吨/小时.,无故障运行周期从最长的天延长到天左右。

(2)完成了对现有煤泥系统调转方向,并增加两台煤泥输送系统,根据运行经验,增加了刮板输送机、搓和机、上料螺旋设备。煤泥系统改造完毕后,提高了煤泥燃烧量,降低了燃料成本,减少了锅炉磨损。

(3)为解决输煤系统烧料困难,将圆振动筛更换为滚动筛分机。振动筛改造完毕后,输煤效率得到了提高,免除了雨季燃料湿度、粘度大,上煤困难不及时,造成锅炉被迫降低负荷的不利局面,同时,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也得到了改善

(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在企业管理上,今年公司积极引入了5S管理模式。通过5S管理模式的引入把员工和管理人员潜在的“惰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直接面对,使其自动地克服“惰性”,自觉地发挥最大的能动性;让职工有这种意识:由原来的被动的工作变为主动的去完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公司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的三位一体整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2、在财务管理上,一是加强资金的运营管理,合理安排,统筹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二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安排,压缩不必要的或不急需的开支,做到全年的开支要有预算,有计划,确保的资金平衡。

3、在物资采购和材料费用使用上,我们严格按照公司《物资管理标准》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执行招标和采购程序,将大宗物资采购、重大设备购买等实行公开招标,既确保了物资供应质量,又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库存物资的增加,对库存物资重新进行了盘点,合理分类,综合调剂处理。截止六月份库存物资总金额为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万多元。

4、在燃料供应上,根据生产需要科学协调燃料品种供应,上半年燃料供应以粉煤为主,减少了十三层煤的燃用量,相比之下降低了燃料成本。1-6月消耗粉煤万吨,比去年同期万吨增加了万吨。

5、炉渣销售和工业垃圾处理上,上半年,公司较好的完成了炉渣销售和粉煤灰的处理,1-6月份共销售炉渣万吨,货款全部回收。同时,公司继续加强工业垃圾的焚烧力度,合理安排,精心调度,上半年共处理工业垃圾吨.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不断深入

1、我们始终把职工培训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常抓不懈,本着“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补什么”,“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原则,落实各项培训计划。全年共完成职工岗位培训200人次,培训率100%,合格率98%,通过强化培训,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2、公司在继续抓好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员工考勤管理,新上了指纹考勤识别系统,该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员工的出勤率(出勤合格率达到100%),杜绝了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的发生。

3、完善公司员工业绩考核办法,根据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上半年共有人次岗位变化,其中汽化车间主任,绩效量化考核为不合格被解除职务。

(五)企业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公司利用节假日举办了蓝球、跳绳等一系列比赛活动,组织员工开展了游蒙山登山活动,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在宣传上,利用板报、宣传栏、诗歌朗诵、听专题讲座、写读后感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各项活动中的典型事迹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员工对时事的了解,提高了员工的政治素质,使员工的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明显改变。

二是公司在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方面,积极开展了“创建节约型热电公司”活动。我们从宣传教育入手,利用会议、专题讲座、竞赛活动等形式开展工作,使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制定一系列节约资源、降低能耗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把好节约关。

二、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虽然上半年没有出现大的事故,但也发生了一些人为的安全事件,充分暴露出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执行制度不严,业务素质不高和应变能力不强的安全漏洞。

(二)设备管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我厂运行周期的加长,许多老旧设备存在问题日益凸现,设备的内在质量、安装质量等问题都频频发生。

1、公司水处理原水为矿井水,水质变化较大,特别是年春节后的几个月内,来水发黑,浊度非常高,而由于水力循环澄清池不起作用,随着-50、-300两路水并,分时段供水,水质变化会更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反渗透水处理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下半年必须改造投用预处理系统。同时,随着发展,对供热要求逐年加大,其电厂化水系统和制水量以不能满足矿区发展,须对整个化水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改造。

2、部分锅炉设备需要更换或大修。年上半年虽然对4、2炉进行了大修,1炉进行了小修,下半年仍需要时间和资金进行修理或更换。

3、上半年对1冷却塔进行了基础加固和布水系统改造,使其结构坚实、热效率提高近50%,冷凝器入口水温降了℃,据有关资料证实,冷却塔出水温度每降一度机组热效率可提高0.47%,由于全厂运行工况所限塔体未能进行全方位防腐处理,塔体渗水未能处理。同时,2塔运行近年,外观看运行正常,但塔内壁防腐层、径向梁、环向次梁人字柱、回水管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现象,为接受1塔的教训需及时进行防腐和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