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德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几个重要时期
中国古代对外传播主要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亚洲、非洲、欧洲的国家进行交往和联系,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也传播了中华文明。中国古代的对外传播在对外关系中得到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秦汉时期:对外传播的萌发与尝试。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为中外关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于是,以张骞通西域为内容的传播活动,掀开了中国传播史上对外传播的第一页。”①张骞出使西域,与大宛、安息等国建立了正式的通使往来,也将汉王朝的丝织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了西域各国。此后,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逐步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漆器和冶铁、水利技术等相继传入西域国家,而西域的皮毛、瓜果等也传入中国,并形成了世界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无异于给形式上和精神上的万里长城都打开了一道缺口,使中国人得以了解更遥远的世界,也让世界在相互往来中了解了东方大国――中国。因此,张骞开通对外传播通道,堪称中国传播史上意义深远的一个壮举,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②
唐代时期:对外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唐朝时,中国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陆路和海路的对外交通都比以往更加发达。唐都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一时期是中外关系史对外传播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那时,日本、新罗等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学者、商贾等不断来唐朝访问和进行贸易,唐朝派使臣、僧侣前往国外进行交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大量输入亚欧各国,其他国家的物产如新罗的人参、牛黄,中亚的音乐、舞蹈等也被引入中国。中国与罗马、阿拉伯等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这些地方从社会制度到生活习俗,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也促进了唐朝与西亚、日本的宗教文化交流,为中外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元时期:对外传播的不平衡发展。两宋时期,国内出现了区域性王朝,宋与辽、夏、金时战时和,丝绸之路出现断续,陆路交通受到影响。这一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靠东南海路。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海外贸易大大繁荣,贸易范围东到日本、朝鲜,西至非洲,商业活动日益活跃,也出现了泉州、广州等几个重要的海港。
元朝时,在海外贸易也相当活跃的同时,又增加了欧亚大陆的陆路交通。当时比较突出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的见闻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纷纷来到中国。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中外联系更加紧密。
明清时期:对外传播空前繁荣与接近尾声。明代时,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为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初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不断派遣使臣互相访问。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进行贸易和访问,用中国的瓷器、茶叶、铁器等换回了亚非各国的特产,如象牙、香料等。此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臣前往中国。政府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在宁波、泉州、广州设立市舶司。当时东南亚各国输华的商品也很多,大部分是奢侈品和药品,如犀角、象牙、玛瑙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联系,显示了国力的强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古代中国官方对外传播达到鼎盛。明中期以后,到前的三四百年时间,中国社会发展逐步落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也由开放趋向于闭关自守,中国的对外传播遭到破坏,逐步衰落。
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特点
纵观中国古代对外传播发展的脉络,其基本是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并形成大致如下的特点:
传播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稳定发展。对外传播作为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其物质和文化基础条件非常重要。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传播背景和条件,对外传播才能顺利进行。汉、唐、元等朝代的统一与强盛,为各自对外关系和对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背景条件,使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而经济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为对外传播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使各种交流和传播活动得以实现。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又吸引其他国家来中国学习,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文化上的优势资本。这不仅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先决条件,也影响着对外传播的进程和效果。
传播环境:态度开放,政策开明。传播活动作为一种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行为,其传播环境非常重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在对外传播上大都比较开明、开放,乐于与别国交往,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从秦汉到明朝初年,中国对外部世界采取积极主动的开放态度,许多对外关系和对外传播的活动都是由政府发起或支持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起友好关系,与东西方各国发生了频繁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联系。唐朝政府设立了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还设立了互市监、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除了采取措施招揽海商来华贸易外,还鼓励中国商人出海贸易。元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关系的发展,使中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明初推行朝贡贸易,对周边邻国采取友好政策,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与这些国家和平友好的目的,明朝还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传播方式:以官方传播为主,与民间传播相结合。“按照一般规律,中外关系的确立,总是先从民间的相互接触开始,然后才有官方的往来以及对这种民间往来的认可与规定。……同时,民间交往又往往是官方交往的继续。……这样,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交通路线的开辟和经济、文化交流――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更广泛的民间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就呈现为一种带规律性的趋向。”③所以,从先秦到明清,在民间交往的基础上,官方交往渗入并成为传播主流。而官方又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加强中国与其他各国交流的同时,也促使民间往来更加密切。汉时,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在政治交往的同时,促进了民间的交往,开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畅通局面。明朝时期,国家组织的大规模远洋航行取得了巨大成就,随之私人的海上活动也无比活跃,通过与亚、非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加强了与各国的联系。
因此,中国古代的对外传播是既有官方传播的正规性和组织性,又具有民间传播的自由性和广泛性,这两个传播主体互为补充。
传播媒介:借助海、陆交通和人际传播。对外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媒介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古代对外传播的媒介主要就是海路和陆路交通路线,以人际传播为主要形式。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步兴盛起来,一时间,“使者相望于道”④,丝绸之路从此成为中国与世界互相了解、交流的文明传播之路。从隋代到唐代中期,虽然对外海上交通有所发展,但未能超过陆路交通,而到了唐代中期以后,海上交通则比陆路交通更为发达了。宋代时,中国海外贸易范围已经扩大到东起日本、朝鲜,西至地中海沿岸和北非、东非的广大地区。明初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有了新的发展,是当时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通过海上贸易,中国的文明被传送到大洋彼岸的国家。在传播过程中,中国派遣的使节、民间的商人、僧侣等是主要的传播者。他们通过人际传播,将中华文明带到其他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传播内容:以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为主。中国古代的对外传播主要就是物质和文化的传播。中国是物产丰富、国力强盛的国家,所以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把丝绸、铁器、陶瓷等丰富的物产带入当时并不十分发达的中亚、非洲等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汉代对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和漆器;宋代则将大批物产输送到东南亚地区;明代的朝贡贸易更是出口了大量物品,据明史诸籍所载,主要有瓷器、铁器、金、银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技术与文化也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伴随物质交流的同时,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唐朝时期,中国儒学在日本等国盛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开始向外传播,并产生了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使者和商人把先进的冶铁技术、养蚕技术以及四大发明等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国的思想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也对他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先进文明的广泛传播加速了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
传播效果:加强了中外联系和交流。中国古代的对外传播是对外关系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外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代与东西方各国的交往,使得许多物品输入中国,尤其在武帝时,“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唐代文明的巨大魅力则吸引了一大批国外使节前来学习,他们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带回各自的国家,同时也将国外的宗教、艺术等传入中国。元朝统治者则采取开放政策,大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各种精髓来武装自己。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基本上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传播中发扬了中华文明,也在传播中吸
取了他国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
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意义
中国古代通过政治交往、商业往来、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对外传播,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也积极地吸收和利用外来的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中国古代对外传播在中外关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外传播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了解了世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各种文明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中国使节、商人、僧侣遍布亚洲、北非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中华文明的大量传播加速了所到之处的文明发展,为这些地区和民族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2.对外传播加强了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为古代中国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明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外部环境,也促进了地区的融合,形成了区域性的和平环境。
3.对外传播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文明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显示了中国的兴盛繁荣,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和继承流传。
结语
中国古代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传播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一部分。通过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结合目前的国家现状制定一系列对外传播政策,采取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各种媒介,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中国的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事物,使对外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注 释:
①②李敬一:《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186页。
③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④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关键词:古汉语 现代英语 介词 对比
1.引言
古汉语和现代英语两种语言中都有介词。李载霖先生在他的《古汉语语法学术略》中称:“介词是半虚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他的语法功能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二者之间的种种关系,如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凭借、对象等等。在一般情况下,介词不单独使用,经常和他所介引的词语组成介宾词组,然后再和动词或形容词发生组合关系,用作状语或补语,从而构成一个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的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单从定义上来讲,这个定义也可以用来定义现代英语中的介词,此定义反映了古今介词的相同的语法功能。但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介词也有差异之处,下文会从语法角度对古汉语介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介词的地方举例说明,并进一步举例归纳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2.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语法特点对比
2.1介词的动词特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介词的动词特性,主要是指古汉语中的介词,英语中的介词占少数。
例:(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论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董卓信任他们,(他们)暗中却要帮助袁绍。
上面例子中,“为”单独使用,句子中没有其他成分充当谓语,此时,介词就是动词了。
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既可做介词,又可做动词。
例:They downed a fighter plane yesterday. 他们昨天击落了一架战斗机。
2.2介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古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 作状语
例: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
(2) 作补语
例: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孟子·万章·上》)
英语此结构通常在句中充当状语、补语、表语等,有时也可用作另一介词的宾语或用作名词后置修饰语。
(1) 作状语
例:The audience remained very quiet during the performance.
(2) 作补语
例:It is wrong to think oneself above others.
(3) 作表语
例:The new samples are of interest to many clients.
(4) 做另一介词的宾语
例:I didn’t go to bed until after the work.
(5) 作名词后置修饰语
例:Abraham Wilson is a man of integrity.
3.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古汉语介词的数量不多,下面以“于”和“以”为例来讨论古汉语介词的英译。
于(於,乎)
(1) 表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例: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on that day
(2) 表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从”
例: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in Shimen
(3) 表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中”、“在…方面”
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in terms of the people
(4) 表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由”、“因”
例: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左传·昭二五):from love
(5) 介绍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与”、“向”、“对于”
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inquire politics of Confucius
(6) 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为”
例:死于国事(辞源):die from
(7) 表对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史记·项羽本纪):than
(8) 表被动
例: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by
以
(1) 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
例:寿毕,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with a sword
(2) 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由于”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for his words
(3) 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在”
例: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in spring or summer
(4)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with
以上只列举了两个古汉语介词的英译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古汉语介词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及翻译的艰难性。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古汉语与现代英语介词的对比及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两种语言的介词结构。前人对古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对比研究并不多,对这两种语言中介词的对比研究更是少有。通过将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介词从多方面进行对比,有助于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介词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彭京. 古汉语语法与现代英语语法的比较研究 [J]. 吉首大学学报,1990,(4):74-83.
[2]范建国. 古汉语与英语后置定语的比较研究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2):11-15.
[3]李载霖. 古汉语语法学述略 [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4]朱先穆,朱胜超. 巧学英语语法 [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IP城域网;建设思路;技术方案
一、IP网络理论概述分析
在IP作为概念炒做的全盛期,我们曾听到过对于IP网络能力的最大胆的设想,将来的公众信息网络将是IP网络的天下,在这个网络上,除了支持所有的传统电信业务和新兴的信息服务外,将支持花样繁多的多媒体业务,包揽新闻、体育、娱乐、广播、电视为一体的大众传媒业务,甚至家庭的电表、气表、水表以至于每一个电门,大街上的每一个路灯都将由特定的IP地址控制。在这个世界里,传统的电话服务将是免费的,大量的收益会从其他业务的提供上滚滚而来。正是这样的信心使得以IP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股市一升再升。
二、IP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网络组网和规模不同,一般将IP骨干互联网设备的汇聚承载,汇聚层完成省内各地市互联网核心设备的汇聚承载,接入层即各地市的城域网设备的汇聚。宽带城域网分为三层: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核心节点可作为省内的汇聚层和城域网骨干节点,支持窄(PSTN/ISDN/DDN/FR PVC)和宽带(ADSL/以太网/ATM PVC等)的IP综合接入,互相之间采用市内光纤或高速传输线互联。IP城域网核心层网络主要负责进行数据的快速转发以及整个城域网路由表的维护,同事实现与IP广域骨干网的互联,提供城市的高速IP数据出口,其网络结构重点考虑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三、宽带IP城域网建设方案
(一)ATM多业务平台系统
利用ATM交换机建设ATM城域网多业务平台系统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部采用ATM交换机和复用设备,即所谓的纯ATM体制。另一种是仅在城域网的接入部分采用以太网交换机,其它部分采用ATM设备,即所谓ATM+IP体制。由于在城域网中要提供非常多的以太网端口,直接由ATM设备来提供,成本太高。而采用ATM+IP方式的话,则既可减低成本同时又可方便管理,提供多业务能力。但即使是ATM+IP方式,它仍然存在IP Over ATM网络方案的弊病,如对于大量的WWW浏览、FTP、E-mail等Internet业务,依然存在传输效率低、不能实现分布式路由等缺点。不过一旦MPLS技术在ATM网络上可以大规模使用的话,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二)纯IP网络系统
1.高速LAN交换机方案
这种方案主要是利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在城域构建纯IP的网络平台。它以高速LAN交换机(同时支持第2层和第3层)为核心,中继采用市内光纤或传输连接,完全采用GE方式组网。其主要优点是组网简单、低成本、可以和现有的以太网实现无缝连接。这种方案最大的问题在于单链路的最高传输带宽相当于POS和DPT的一半。而稀疏波分复用系统CWDM技术和已商品化的万兆以太网技术,将是在城域解决这个问题以及提高千兆以太网带宽扩充能力的有效方法。
2.高速路由器方案
这种方案以高速路由器为核心在城域构建纯IP的网络平台。它以GE方式组网为主,POS连接为辅,中继采用市内光纤或传输连接。这种方式性能较佳,但投资较大。这主要是高速路由器价格相对较高,同时考虑到虚拟拨号(PPPOE)不能传透城域网的IP网络层,使得宽带接入服务器要采用分布式接入方案,这些都导致该方案在初期投资会较大。
3.DPT方案
目前许多大的硬件厂商都在积极推出城域网弹性分组环(RPR)的概念,RPR即指通过GE帧格式实现对保护环带宽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的网络管理。Cisco的DPT是另一个RPR的提交方案,作为包优化的光传输解决方案,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经济核算中。
由于DPT技术方案还不是标准,主要是Cisco的路由器支持,存在价格高,带宽成本较高的缺点。目前在城域网中构建纯IP网络平台的应用范围没有前面两种方案普及。
(三)IP多业务平台系统
1.Metro-DWDM
Metro_DWDM是指城域范围的IP Over DWDM系统,它综合性能较好,但成本的因素会制约其大范围的应用。它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通过采用CWDM技术,解决DWDM设备在城域网内的成本问题;另一种是应用波长路由交换机(全光交换机),避免目前城域网存在着的大量电路交换设备浪费问题。Metro-DWDM核心技术是基于GE的分帧方法和自愈恢复办法。
2.MSPP
MSPP具有丰富的多业务提供能力,可以提供较好的TDM业务传输和QoS保证。此外MSPP还应具有提供快速灵活服务的能力的,这样不仅可提高服务提供商在加入、移动、删除新用户方面的灵活性,而且服务开通时间由于其平台的集成性而得到大大的缩减,极大地提高了SDH传输系统对多业务流的传输效率,并为运营商节省大量的投资成本。
四、内蒙古铁通宽带IP城域网建设技术方案
(一)IP over fiber 技术方案
1.GE(千兆以太网) 技术
千兆以太网方案的结构十分简单,骨干网各核心路由器之间、骨干层与汇聚层之间均可采用千兆以太网方式连接,而接入层和汇聚层之间则采用100Mbit/s快速以太网连接。其主要优势在于组网简单、低成本, 现有的企业和校园网以及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社区接入网络主要以以太网为主, 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单链路的最高传输带宽相当于POS( packetover SDH)和DPT( 动态包传输) 的一半。而稀疏波分复用(CWDM)技术和已经商品化的万兆以太网技术, 将是在城域解决这个问题以及提高以太网的带宽扩充能力的有效办法。
2.POS技术
POS技术能通过SONET/SDH有效传输数据,是支持Internet爆炸式增长的一种主要技术。由于SDH技术已经非常普及,而且技术相当成熟,目前已有许多运营商广泛部署了这种系统。
路由器POS接口一般与ADM设备连接,是点到点SONET/SDH链路的终点。基于POS技术的城域网具有以下优势:POS接口已经在大量服务提供商和专用企业网咯中成功进行了部署;可用宽带比例高达97;可扩展性强,宽带能够从OC-3到OC-192/STM-64;组网方案灵活,经济有效,对于高速接口而言,其组网灵活性和经济有效性更为明显,网络管理性能强;具有快速恢复功能;是基于标准的多厂商解决方案。总的看, IP over SDH适用于经营IP业务的ISP, 以IP业务量为主的电信网或在电信骨干网上疏导高速率数据流。
3.RPR技术
RPR(弹性分组环)是一种为传输IP分组而优化的传输技术,用于直接在光纤上高效、高可靠地传输IP分组。RPR采用环形的光纤结构,RPR环由两个分别沿不同方向旋转的光纤环组成,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光纤环称外环,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光纤环称内环。RPR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纤的宽带。此外,由于RPR本身的自愈能力,使RPR网络具有非常快速的保护切换时间,因此在故障情况下,丝毫不影响用户提供的业务,特别是不影响向关键部门所提供的业务。
(二)IP多业务平台解决方案
1.Metro―DWDM平台
在长途干线上,由于LH DWDM节省了难以铺设的长距离的光纤成本,节省了大量的电中继成本,运营商对其本身的价格可以接受。而在城域网内,因光缆资源相对较丰富,节省光纤的特点不明显,城域网内传送距离普遍较短,也不涉及节省电中继的问题,这都使得客户对Metro DWDM的成本十分敏感。客户都倾向于用LH DWDM的价格来评价Metro DWDM,担心它的价格太贵、成本太高而采取观望的态度,Metro DWDM一度成为网络建设中的“贵族”。
Metro―DWDM具有多业务的提供能力, 在组网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特色的地方是Metro―DWDM的自愈恢复保护功能在保护带宽的利用上是较为有效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对传输业务的完全透明, 一个波长只提供一种业务, 在速率不高的应用场合下, 带宽的利用率比较低。
2.SDH平台
SDH多业务平台不仅在端口密度和集成度上有大幅度提高,而且能够在SDH设施上支持多种数据业务的传送和终结,实施数据业务透传或二层交换和本地汇聚功能。其中点到点透传方式直接将数据映射封装到预先分配的SDH虚容器中传送,简单;减少了POS口,成本低;具有较好的用户带宽保证和安全隔离功能,适合有较高QoS要求的数据租线业务和核心层应用。但带宽利用率较低,网络硬件资源消耗较大,缺乏灵活性。而二层交换和汇聚方式用户在端口处以多点到单点汇聚方式进入网络,具有带宽共享、端口汇聚能力,通过虚拟局域网(VLAN)方式还可以实现用户隔离和速率限制,利用SDH环或快速生成树保护实现二层以太网业务保护和环上的带宽共享,节省网络资源和端口。
3.MSPP
MSPP产品在带宽管理方面、快速多业务提供和灵活多样的增值业务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MSPP不仅提高了加入、移动、删除新用户方面的灵活性, 而且大大的缩减服务开通时间,最大限度提高SDH传输系统中多业务流的传输效率,同时节省了运营商的投资成本。基于SDH的MSPP产品比较适合主要进行话音、出租线路应用和传统SDH系统的电信级运营商, 有助于混合型多业务市场发展, 实现与PSTN、ISP无缝互联。
五、结语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产业已经度过了高速增长期,业务增长呈现出日益平缓的趋势,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越来越强。3G牌照的下发,更使得各运营商将在全业务领域展开竞争。内蒙古铁通公司的宽带IP城域网建设应该从技术、业务提供、设备、运营管理和投资回收等方面综合考虑。特别是在目前用户有强烈需求的形势下, 应从全局角度建设宽带IP城域网,并有效配合以太网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民.宽带IP城域网骨干网络建设方案研究探讨[J].通信世界, 2002,(24)
[2]陈金华.张琳. IP over SDH 技术研究[J].江西科学.2002,20(4) :232-236
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经典着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如“格物”是德育的起点,“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必须从“格物、知致”,即认识道德规范开始,由认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形成道德信念.即“诚意、正心”.才能最终达到约束自身行为,即修身的目的。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还是从德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符合个体道德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样。《大学》中提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的。中国传统的德育十分强调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说,强调德育的自律,既是我们民族优良的德育传统.又符合德育发展之规律。
(二)知行结合,以行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子日:“纳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即是对知行关系形象而生动的表达。王守仁曾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更是强调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王阳明也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途径只有一个——“躬行实践”。 (三)立足当前,胸怀大志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说.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想提高道德修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首先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这里就提出了《大学》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立志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明确提出官员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在孟子的论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诚然。要实现以上的道德理想,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一个人连“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谈论治理国家呢?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启发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之心,胸怀天下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德育方法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国传统德育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精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关于道德结构的思想
中国传统德育虽然没有关于品德心理结构成分的系统阐述,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着丰富的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强调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忧”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乐的人,强调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以及这种道德关系的原则、规范、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培养品德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心理上对某种道德义务在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态度。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见仁德中含有“爱”和“恨”两种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义务有发自内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均强调道德信念对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后来的儒家学者提出的“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已成为激励华夏儿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作用和道德行为的激励。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不能转变为道德行为。不能践履自己的道德诺言.这是一种可耻;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言语慎重迟钝.行动却敏捷干练.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持续性。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坚守仁德规范,甚至连吃一顿饭的工夫
也不违背仁德;一个人处处事事都要实行仁德,甚至在“流离痛苦“的时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说,即使遭遇不幸变动、困难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坚持道德操守。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许多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概括起来,这些德育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启发诱导法
孔子说:“不愤不言,不悱不发,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愤”、“悱”的时机来进行启发。启发诱导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要逐渐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并付诸道德实践,从而养成道德习惯。
2.因材施教法
对不同的个体.先哲们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其进行示同方式的德育。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这样表扬颜渊道:“回也好学”,“回也不愚”“贤哉.回也”;而对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很容易轻举妄动,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
3.以身作则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他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以身垂范,时时处处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学生们示范,以自己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熏染学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问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善的心灵和德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心灵的道德修养。“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谓德。得为心得.则修亦修之于心。”在具体方法上,古代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寡欲法、唤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耻感法、慎独法、诚敬存心法和返璞归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们通过修心育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评法
在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心理考评方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线.进行品德考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评价“孝道”的基本标准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尽管这一标准在当代看来。显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标准来看。依然是一种具有实践价值的考评方法。概括的说.中国传统品德考评的方法主要有谈话法、观察法和自我评价法。
[关键词] 中职物理 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
中职年龄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时期。而在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将动人的物理学家艰苦奋斗事迹融入课堂,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学家那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无数事例和轶事,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才总结出这个定律。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讲到电磁感应定律时,介绍法拉第刻苦自学,经过十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科学家焦耳花费近40年时间,以400多次实验为代价,才得出热功当量的物理理论。等等。
教师把这些动人的故事有机地融入物理教学中,这些物理学家艰苦奋斗事迹对于培养学生质疑、求实、进取、创新、正直、严谨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这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课堂中适时介绍相关物理发展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和现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在古代,比如战国时期,《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还有声学和光学的知识,等等。再有《梦溪笔谈》,记载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还有《齐民要术》、《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著作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在当时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举不胜举,如回音壁,地动仪,小孔成像、色散等的论述,无不闪耀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国近代著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近十年来,2003年、2005、2008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神州5号”、“神州6号”和“神州7号”,标志我国航天技术进入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国庆大阅兵,展现我国经济、军事、航天、科技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等等这些令每一位华人振奋。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刻苦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将科学态度和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注重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质,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例如:在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到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在自由落体、牛顿定律、奥斯特实验、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课的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万有引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揭示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为认识自然、发展自然而献身的精神。
四、钻研教材,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德育的内在因素,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以便把它转化为课堂教育的实践。在教材中有些是明显的德育内容,更要充分的加以利用。例如:在课文中、插图中、习题中、阅读材料中都提到了哪些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发明、成就?哪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哪些不朽的物理著作?哪些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哪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哪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通过物理教学,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物理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及时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五、介绍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社会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不仅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也是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促使学生立志学好科学意志,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潜在课程 德育 生活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教室生活(Life in Classroom)》(1968)中首先提出,自此,潜在课程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潜在课程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但作为一种教育性的经验,它较偏重于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内容,但也不排除学术性的内容[1]。德育的土壤、养分来自生活,学生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所以潜在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探索、挖掘潜在的德育课程。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主动进行德育学习
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我们要抛弃抽象枯燥的德育说教,充分发挥德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变德育教育为德育学习,把德育目标进行分解,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形成,从而做出道德行为,并不断强化,最终内化为稳定的品格。
1.加强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做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
不愉快的环境只能提供不愉快的服务。作为学校,必须精心设计校园环境,搞好绿化,创造美感,有利于师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愉快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充分发挥校舍、橱窗、黑板报、标语牌、校园广播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要求,让制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实现管理育人。
2.加强师德建设,让一位老师就是一面旗帜。
教师不仅要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展示自身的人格、道德、态度、个性、特长、教育教学技巧等。德育课上老师的传教,常常给学生以脱离生活之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道德的学习应该以积极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而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家长、同学外,就是教师,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要做德育的典范:注重仪表,谦虚谨慎,言行一致,明礼诚信,助人为乐,以身作则,豁达乐观。学生在高素质的教师强大合力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改变,成长为具有高素质的个体,高素质个体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群体人格的力量,然后再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个体的完善,循环往复,学生素质就会在教师群体人格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形成德育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挖掘扬州的教育资源,让校本课程走进德育
人文精神是培养优良道德的沃土,离开人文精神,孤立地抓德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挖掘扬州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进而形成道德行为。
1.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古代扬州。
扬州盐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个园、何园、汪氏小院等文化遗迹,更重要的是他们精心运筹、专心经营、苦心开拓的精神;抗清英雄史可法、宁死不屈的先烈许晓轩、宣传抗日思想投身革命的江上青、不吃“嗟来之食”的作家朱自清,都是永垂史册的扬州名人,他们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扬州人;扬州的漆器、玉雕工艺,扬州的剪纸、刺绣、灯彩、绒花,“扬州八怪”的“诗书画三绝”等,体现了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底蕴深厚的古代扬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典、生动的德育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主动体验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学习的快乐。
2.环境优美、开放文明的现代扬州。
如今,我们生活在环境优美、开放文明的新扬州,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反复优化选取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最能发挥德育的独特功能的内容。从润扬大桥飞架长江南北,到铁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到“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一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不倦写宏篇躬行三个代表,艰苦创巨富自留两袖清风”的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3],创建全国第一座“社区民警服务亭”打造了现代警务室雏形的陈先岩、全国十大“杰出”村官朱快乐、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克己奉公、任劳任怨、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江都市真武镇少年李小龙在上海勇斗窃贼,获得了上海市“见义勇为奖”,扬州大学商学院学生程颢冒着9级海风和零下4摄氏度的低温,纵身跳海救人……他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为同龄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依据。请学生对以上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学会进行科学的思想选择、进步的文化选择、理性的道德选择和文明的行为选择,从而实现自主性、责任感、判断力的统一。
三、结合职教的专业特点,渗透潜在的德育课程
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研究课堂教学的潜在课程。作为职业教育,没有升学的压力,从而真正远离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应以训练学生技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在把握教材的同时,可以更多地注意潜在性教育的教学设计,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德育因素,进行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1.理论课。
理论课的学习不但要理解基本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掌握这些内容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力。例如力学课,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礼仪课不但要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要领,而且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及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格。
2.实践课。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成果;在实践中理解什么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受得起表扬”;在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在实践中成为德育的主人。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德育不能从完整生活中脱离出来[4]。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挖掘生活中的潜在德育内容,创设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以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2]吕型伟.把脉教育未来[J].上海教育,2005,(5).
关键词:语文 新课改 德育教学
德育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课改也要求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那么,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又有强烈思想性的语文课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我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就此做一番浅谈。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所以,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挖掘教材中富有思想因素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精选的现代文。有的体现对生命的感悟和尊重,有的体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的是对美的弘扬,有的则是对丑的鞭挞,有的体现对自然的喜爱,有的则体现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嘲讽,又有的是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思考……无论是哪一类作品无不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充分体会这种体验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教育
文言文和古代诗歌是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而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利用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教给学生珍视友情;利用李白的《月下独酌》使学生明白即使生活再苦闷,也要放飞自己的精神;利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学生懂得忧国忧民……
3.介绍写作时代背景进行德育
如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不是马上与学生共同进入阅读、讲解,而是先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事件的经过作详细介绍,突出主人公刘和珍被害之时的情景,突出主人公不畏特务卑鄙的行径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在所学之余能怀着一份对烈士无限崇敬和对敌人无比憎恨的心情去阅读课文,自然从中感受到一种振奋,促使自己产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强烈愿望。此外,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关文学常识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4.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德育
如《雷雨》一文,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等这些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肖像、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当时旧中国工人阶级要求人权,普通老百姓悲惨命运以及资本家的狠毒凶残、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从而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
5.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
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一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记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通过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课外阅读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同时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收到实效。可能有些学生会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书,有些同学会沉迷于武侠、网络小说。这样我们就引导学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利用教师设计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德育
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这样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我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组织一些课内活动。如课前五分钟讲演、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活动,既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能从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提炼写作主题,表达爱憎分明的感情。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途径可谓多种多样,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法,必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随着社会现代化变迁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心理世界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心 理学者的关注,其中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尤为引人注目。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 惑甚至障碍或变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德育界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将心理素质的培育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来。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人那里还 处于自发的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同时在心理学界还存在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认为大 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固然是必须的,但与德育的关系不大,不应将它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有鉴于此,本文将着 力从学理上阐明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从此作为理论依据进而说明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体系 中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是指德育学、心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关联的, 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分别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
(一)
首先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 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 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 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 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 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 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 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 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 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直到宋代产生较完备的心性学说,这是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 开辟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道路。
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二者的相关性还更多地为融合性所遮 掩的话,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下面 仍然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论述。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德育学方面的著作,这里列举几部以说明这个问题。 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 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3页)在1990年上海杨德广著《大学 德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 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方面的内容。”(第2页)该书还专门列出一章,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论述现代大学 生的心理特点。在1993年南京大学张锡生著《高校德育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又提出:“随着高校 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 健康问题。”(第100页)该书还提出在德育塑造的方法上要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国台湾七 十年代由龚宝善编著的《德育原理》(国立编译馆出版)中也谈到了德育理论要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40 页)。
再就外国而言,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比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其所著《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 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的培育。当代美国德育学 是西方德育学的集大成者,它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当前美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广泛地开展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又比如,和我国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其德育学同样注意心理问 题,在日本所列的中学16条德目中,有两条是与心理有关的(见崔新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出版)。
(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心理学史上,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近代科学心理学诞 生以后,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之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 紧密关联。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 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方 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有麦考莱和瓦金斯,在美国有哈兹霍恩和梅,特 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30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 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二次大战以后,又有一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专门心理学家,在美国有哈 维豪斯特和泰伯,英国有斯温森,这期间比较突出而且对现今仍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 研究中心以柯尔柏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者。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表明,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学问题的,而且这 方面的研究正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 育心理学(辽宁师大韩进之、王宪清1986年编著出版了《德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 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而以科学的力量证明了心理学和德育学两门独立科学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历史规律。
(三)
上文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和心理学之相关性,综合地看,二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中 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二者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第二,德育学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既然德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相关性,那么我们提出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心理素质的培育也 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那种认为心理素质培育与德育关系不大的论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事实上 对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心理学要比德育学深入得多,为什么要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 的体系中来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应当加以适当区分。心理素质培育,落脚点是“育”字, 显然它直接是个德育实践问题,虽然对于德育客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德育学比心理学要逊色得多,但 心理素质培育的实践本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将它纳入到德育体系中更顺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