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经济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政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策略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如果教师不能用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那么高中政治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呢?
一、立足教材,聚焦社会
政治课是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一门课程。离开了社会,政治课就必然陷入空谈,丧失生机,因此,必须结合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例如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近几年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及其取得的成效等。其中,像讲“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可介绍国家对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石武客运专线的投资(本地的实际)、北京奥运会的投资、汝川大地震的救助、新农合医疗、家电下乡等等。这样,就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在日常生活中所争议的问题。如讲授政治理论和原理时,应当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最熟悉的东西中选择最能说明问题的感性材料,由此开始分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观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治理论和科学原理,都是源于客观存在,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存在的直接摄像和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讲清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中,通过掌握理论和原理的感性材料,从具体到抽象加强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和原理。比如从学生亲眼看到的某官员由于腐败而变成囚犯以及某歹徒由于抢劫杀人而被判极刑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斗争的存在和表现"。又如从学生熟悉的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等。这些都正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和听到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去说明抽象的政治理论和原理,使学生既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某一政治理论和原理,又能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与政治理论、原理有关的事实,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关注学生,评点思想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捕捉具有苗头性和代表性的思想,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分析、点拨。例如,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非理智的消费行为,他们或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或相互攀比,致使他们学习精力分散,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应针对所教班级同学的消费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帮助他们摒弃不健康的消费观,积极崇尚理性、适度的消费理念。例如,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早恋、迷恋网络和武侠小说等等不良行为,在讲“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教材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品德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四、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实际
各门学科,都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如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授哲学理论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去理解深奥的理论,这易于使学生融会贯通,激发他们的兴趣,促动他们的思维,减少学习的困难,并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利用学生这些已知的知识,让他们分析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看到特殊,又认识普遍,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理解原理,容易贯通,又使他们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能运用这个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积极探索"联系"的多种形式
关键词:双十一 激励机制;市场需求
研究背景:
自2009年11月11日,由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策划的双十一购物节引发购物狂潮开始,每年的双十一不再是简单的民间“光棍节”,而是形成了一个年度购物营销品牌,从线上卖家到广大买家,无一不成为推动购物节的重要参与者。
2016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平台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在线交易额在双十一活动开始后,20秒即达1个亿;52秒即达10个亿;6分58秒超过了100亿;1小时超过了353亿;1小时57秒超过了362亿,打破了2013年天猫双十一全天的交易额记录。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今年的双十一开场1个小时,就创造了两个数据新纪录,即开场订单交易创建达到了每秒钟17.5万笔,是去年记录的1.25倍;交易支付达到每秒12万笔,约是去年记录的1.4倍。
双十一购物节毋庸置疑产生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经济生活现象中,体现了经济学的激励原理,如何合理运用这一原理对经济交易的达成产生推动力量呢?值得我们分析思考并反运用于经济建设中。
一、激励原理与市场需求
经济市场推动最根本在于市场需求,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需求。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因素,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会通过理性去比较成本与利益而做出决策,在其决策过程中,一定的激励会影响到经济主体的决策。
激励与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激励理论的研究,多是围绕市场需求群体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
二、双十一激励原理的运用
元旦、中秋、圣诞等节日期间,我们经常会在商场里看到多种多样的打折促销活动,节庆促销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是比较传统的营销手段了。但是,双十一购物节促销却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节日促销都要成功,正是因榈缟唐教ǔ了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抓住了市场需求群体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进行了心理激励。
(一)传统价格激励
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大力“割肉”,打破市场规律,在平台中近乎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商品进行了价格限制,唯五折是从,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首先,双十一前电商平台进行了大量的预热以及对优惠程度的大面积宣传,使广大消费人群都对其优惠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及期待,这就使得双十一购物节的价格激励通过更广泛更有效的宣传手段,具备了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营销电商平台本身针对的是接受网购的消费人群,这类人群多是年轻消费者以及思想较新潮的年长消费群体,其经济收入及消费习惯,对五折促销活动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使双十一的价格激励更具备群众基础。
再次,价格激励期间,电商平台出现虚假报价及产品质量问题,相关电商平台都做出了及时的惩处及整改措施,这些行为不论是否有效,都达到了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信任感的绝佳效果。
综上所述,虽然双十一购物节中也使用了传统的价格激励手段,但却因其具备较高的关注度、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及一定的信任感,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应。
(二)心理激励
营销者们在双十一期间,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对广大消费者产生了有效的心理激励,促进了大批量交易的达成。
首先,11月11日传统的意义是光棍节,“光棍节,我们除了购物还能做什么”、“把谈恋爱的钱用来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趁着还没有另一半的时候尽情虐待自己的钱包吧”等营销概念打出来以后,很多单身男女们被吸引,这样带有浓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论很有效地将他们拉进了双十一的购物大军中。
其次,双十一抓住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人们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平常习惯网购的消费者最先受到价格激励的影响,带动了周围很多不了解活动的消费者,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暗示,消费者都会去打开网页,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大节省购物成本。
再次,双十一购物期间,对“省钱就是赚钱”、“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钱”等消费理念进行了较多的暗示及宣传,使大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共鸣,大多数人在双十一期间将满满的购物车清空时不会产生罪恶感,而是为拍到自己想要的促销产品感到欣慰。
综上所述,双十一期间的心理激励手段,对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成就其成功的关键点。
不论是传统的价格激励还是有效的心理激励,激励手段的运用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是实现双十一经济效益的关键推动力。
三、激励理论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激励理论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启发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要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进一步去探讨与研究其实现方式。根据我的分析,得出如下观点:
(一)把握市场需求
在经济生活中,经营者要做好定位,确认市场需求群体,了解其交易需求点、购买力及消费理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激励手段的选择及运用。
例如在双十一购物节活动中,对年轻单身男女而言,其购买力有限,消费理念较前卫,希望能够买到价格优惠的产品,且购物时不够理性,容易受到激励机制的营销。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出了五折优惠及心理激励暗示,这样的激励手段会事半功倍。
(二)选择适合平台
激励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是无形的,要使激励手段运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要做到用到合适的地方。
例如经营者要销售女性服装,在实体商场中进行销售,其激励效果会受到地域及时间的限制,远远不如在网络营销激励手段更有效;而经营者要做教育系统的推广及营销,其激励手段就要选择教育界相关的平台进行运用,除了网络推广以外,选择国家或地方的教研研讨会及与教育相关的产品展会推行激励机制,更加行之有效。
(三)对激励机制的及时反应
事物具有两面性,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弊端。身处经济生活中,每一个经济个体都希望处在良性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因此激励机制的采用,需要经营者对激励机制做出及时反应,合理把控,维护市场秩序。
例如双十一购物节期间,产生了虚假报价、产品质量与描述不符及售后服务不良等多种问题,一度引起部分消费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并出现了双十一节后退货、退款纠纷数量上升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市场不良影响及经济成本浪费。电商平台管理方及时反应,在促销价格把控上采取了措施,m正市场经济主体在激励机制下的不良行为,反而更好地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
四、总结与建议
激励理论是促进和实现市场需求的重要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会带来可观的市场效益,在现阶段激励理论的运用趋于常态化,亟待突破和创新。
首先要探索更加丰富有效的激励手段,停留在原有激励机制的形势下,必然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探索经济生活中的激励手段,更有助于激励理论发挥其积极作用。
其次建立对激励机制的经济监控体系,无规则的激励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市场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把控经济生活中的激励理论运用方式,起到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再次要形成健康科学的激励理念,激发市场需求的激励手段要适度,不要一味依靠消费者冲动消费观念去设计和实施,通过激励手段去实现经济效应的同时,要维护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稳步发展,节约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2016天猫双11交易额24小时数据/2016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数据直播.
[2]谭肖肖.购物狂欢节双十一的发展及反思,2016.
回到具体的现实环节,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怎样切实地达到这些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教师需要拥有以下两种认识和坚持五种做法。
一、两种认识
第一,政治课原理,不论其深奥与浅显,都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的结晶。因此,政治课理论只有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增强知识与学生的亲近感,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习。不论是经济常识的价值规律,还是哲学常识的唯物论、辩证法等,它们都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思考与科学的总结,就是说政治理论皆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与知识原理之间建立了联系,学生才能感之深,如此才能使政治课回归社会生活,让生活更为精彩地阐释政治课理论。
第二,社会生活是使政治课生动鲜活的最好注释。社会生活是政治原理的来源,社会生活会使政治理论丰满而有血有肉。离开社会生活的政治理论对于任何人来讲,都会是遥远而无聊、枯燥而乏味的,因为孤立的政治理论使人坚信,它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只有政治理论的来源――社会生活,才会使政治课理论丰满、生动、鲜活、实用。
二、五种做法
第一,政治课本的许多事例因为课本更新周期长、选例大而远等,使学生感到空而虚,说教味浓。因此,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搜集生活中、学习中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内的、离学生近的、学生感受实实在在的相关资料,用生活来阐释政治课,让政治课回归实际生活,使之鲜活生动。如在学习“矛盾”的知识时,可引入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管理、学生与学生食堂等关系,让学生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地看问题。既使哲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显得生动鲜活,使学生切实地感到知识“有用”“贴近”“实实在在”,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问题,真正使政治课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让生活更为精彩地阐释政治课理论。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政治课知识关注社会生活。许多人文学科的知识其实离我们很近,就是因为我们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的这种联系、关系,因而使政治课显得枯燥无味。如高一政治课中多年的高考考点――调整产业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研讨身边的工厂、企业、村组、个体以至学生个人家庭的收入、经营结构,使学生清楚什么是结构?什么是产业结构?为什么要调整?调整会怎样?不调整会怎样?随后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业结构进行分析。这样既学了知识,又学会这种思维方式,同时使学生感到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和相关的。另外,对于某一社会生活和现象的小社会调查、小研讨、小搜集、小论文等都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的好方法。如教学中哲学部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使他们对易于混淆的知识深切理解。笔者问:“班上一个学生感冒了,是班级的特殊性还是普遍性?”“10多个同学感冒了呢?”“班级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还是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呢?”这部分的一个教学难点在与具体生活联系中会迎刃而解,且学生会终生牢记与理解。因此,通过关注社会生活,就能更好地理解、阐释理论,使理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
第三,鼓励学生多交流。身边事、家中事的交流,既沟通了信息,又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就各有异于别人的生活认识、生活感受。交流的过程既是陈述与阐释的过程,又是思考的过程。
第四,挖掘地方历史、思想资源,让政治课回归实际生活,让生活阐释政治课理论。每个地方的历史和思想都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心态紧密联系,更是学生的易兴奋点和易关注点。同时,这个历史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本身就是一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最好的阐释。
第五,挖掘智慧的中华文化资源。中华文化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俗语、成语、哲理故事更是这种智慧的精华,用这些智慧的精华来阐释政治课会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豁然开朗之感。如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会形象生动地使学生感受到普遍联系的观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使学生在感知实际生活的同时对政治课理论原理的理解更为生动和形象,也更富启发性。
1.1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过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2]
1.3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3](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4]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5]
2.4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6]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7]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作者:唐丽君 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
参考文献
[1]弓瑞琼,谷满意,胡德春.重思数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性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6):12-15.
[2]李明桥.关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3(12):04-06.
[3]周科理.让经济学课程堪以实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9):06-09.
[4]刘晓静,刘京丽.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12):13-15.
[5]罗文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台州师专学报,1998(5):09-11.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生活;运用;重要性
一、高中生物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一)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高中时所学的生物知识大多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说生物是来源于生活而又运用在生活中的一门学科。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生物知识如果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就成了一纸空谈。而生活如果没有生物知识的指引,则会出现出现许多严重的问题。所以只有在学习好生物知识的前提下,将生物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物知识则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上医学家通过对生物知识的不断研究,研制出各种特效药来抵御疾病;农学上则通过对生物原理的有效利用,用各种生物方法增加粮食的产量;自然环境上更是通过生物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家园。这些都表明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生物知识,生物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二、高中生物只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蔬果培育方面的运用
生物知识在蔬果培育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温室大棚种植和多倍体培育果实都是运用生物方面的有关知识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温室大棚是一种通过透光、保湿的原理来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的设施。其运用高中生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理,通过温室的采光和保温来平衡热量,使植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保证蔬果即使在反季节也能照常生长并保持其品质;多倍体培育果实则是利用高中生物学中染色体的有关知识,通过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加倍来获取多倍体育种材料,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优良品种。经过多倍体体培育后的种子长大后茎杆粗壮,果实饱满,其果实中所包含的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相对普通果实含量也比较多。不仅如此,通过多倍体培育的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其对抗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高于普通的品种。
(二)在遗传学方面的运用
遗传学作为高中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遗传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及其变异规律的科学。其在改善人类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和创造新品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改善人类素质方面,生物学家通过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和基因治疗的广泛运用,能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检测人们的遗传病类型并进行更好的治疗。不仅如此,这一技术还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使人们实现健康长寿和优生优育的目标。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生物学家预计到21世纪中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会突破80大关,长命百岁将不再成为奢望。在创造新品种的尝试上,生物学家研制出了划时代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就是通过将一段特定的DNA引入到某些细胞或生物体内,再成长为新个体。这样的生物能将其他品种的优点同自身的优点相结合,成为优良品种,这对农业育种和创造新品种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医药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药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糖尿病是一种由体内血糖过高而引起的代谢型疾病。血糖过高则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其生物功能受到损伤所引起的现象。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体内长期存在高血糖,这对人体内的各种器官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对眼睛、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损害特别严重,长期患病会造成这些器官的慢性损害甚至造成其功能障碍。更糟糕的是糖尿病暂时没有根治的方法,这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一问题,生物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制成了能有效抑制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物原理就是通过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来降低血糖。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快糖原的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其还通过促进脂肪的代谢作用,减少脂肪分解。通过这些过程来增快细胞的合成和代谢过程,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按时注射的方法将胰岛素吸收到机体中,就可以使糖尿病得到很大缓解。
(四)在自然学方面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些大工业化国家为了提升生产力,提高自己国家经济水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范围建造如化工厂等对环境危害十分大的工业设施。而且,当时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十分浅薄,基本没有环境保护的设施。渐渐的,出现了像酸雨、抽样层空洞、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温上升等环境问题。这给不珍视环境保护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工业发展时期人们大肆砍伐热带雨林,破坏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空气的大量二氧化碳无法得到转化,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还会导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三、结论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蕴含着生物学的道理,所以我们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生活,珍惜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更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物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我们更好的生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常郁欣.浅谈高中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
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认识文化现象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其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整体单元结构安排,还是从很多具体文化现象分析,都渗透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思想。
从单元框架看,文化及其意义、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是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则立足中国、着眼特色,是从个性意义上讲述中华文化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从内容呈现的顺序上遵循了在普遍性指导下认识特殊性的方法。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体现在对许多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中。如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文化现象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此,文化无论其产生、发展、创新还是其作用意义无不体现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从文化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文化的发展和意义来看,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此,生活与哲学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内容中,也从文化角度作了分析: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文化知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它包括: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在文化力量的分析中就强调: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这正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哲学思想。又如,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这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完美诠释。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经济学》在高职院校中也被称作《西方经济学》,素有“社会科学皇后”的美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以及本专科院系的商科专业学生均要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但是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学的划分还不是很明确。尤其是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均存在较大差异,凸显出许多问题,并且经济学是一门生涩难懂、内容抽象的课程,经常用到数学推导等公式,导致此门课程在广大师生间被定义为最难教与最难学的学科之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进行改革,以便培养出更符合时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现状
1.1 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特点难以突破
经济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经常需要运用数学推导以及理论内容抽象是其独具的特点,也是自身难以突破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刚接触经济学时就被复杂的理论难倒,弄得措手不及,以致之后一到上课的时候课堂上的学生寥寥无几,或是睡觉或玩手机,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1.2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难以联系实际
经济学这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经常遇到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相冲突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加快教学速度,经济学本身便不是一点即透的学科,加之教师不顾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最终导致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与接受这门学科,无法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也就失去了学习该门学科的本意。教师在授课时,本应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单纯的讲授专业术语以及经济理论图形,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使经济学变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1.3 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是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特点之一,而且在经济管理类的学科中又有很多文科的学生,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此外,经过高考后,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进入本科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后进生,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类学科很难接受,提不起较大的兴趣,不愿去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课后的学习自主性又较差,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课下不愿去回顾,而且经济学本身存在的难点就较一般学科多,使得学生在课后不愿意主动学习经济学,导致出现上课前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时被动听教师讲课,下课后懒得花时间复习这一循环现象。因此,很难完成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1.4 学习方向不明确
学习的方向不明确是很多大学生步入高校时感到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一直从小在动物园养大的老虎,重新把它放到野外后,它的生存能力几乎为零。所以很多学生挣脱应试教育的牢笼,步入大学生活以后,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些什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而不是以应付课程考试为主。
2 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1 运用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
当前经济学教师具有四大分类: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以及浅入浅出。深入浅出是这四大分类中的首选。课程内容过于深入容易使课程进出枯燥乏味的状态,难以自拔,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要将经济学恰当的应用在实际情境中。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经济学的影子,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时,应当对其实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使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手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生活,或者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以现实当做抽象知识的载体,将原本晦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事例,通过合理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还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2.2 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
长久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以及理论图表、公式等的学习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学案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图表、公式等化为生动有趣的事件。这样,学生学起来便更加容易接受。对经济学案例进行引导与讲授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可以具体感受到。比如在讲授“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可以先对“机会选择”这一经济学原理概念进行解说。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其实也就是被放弃事物的价值。相关概念解说清楚之后,教师便可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对这一经济学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解说。就以买水果的机会选择为例。现有三种水果在我们面前,分别是橘子、葡萄以及柠檬。这三样水果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而且一次只能买一样水果。也就是说如果买了葡萄,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橘子的话就必须放弃对葡萄与柠檬的选择机会;如果买的是柠檬,就必须放弃对橘子和柠檬的选择机会。教师还可以举一个比较经典的历史实例---大炮和面包。在战争时期,前苏联为了提升本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抗衡,大多选择了大炮,使其军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前苏联没有很多的比例选择面包,使得前苏联当时在食品业与轻工业方面的发展非常落后,连人民生活的供给都难以得到基本的满足。经过这样一番解说,学生对经济学原理便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专科院系,只要是商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对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然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对经济学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亟待改革。因此,对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金秀,张璇,王劲羽.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0-72.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凯恩斯说过“:经济理论并未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导出正确的结论”。显然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或者分析工具。学了经济学就要达到这样一种目的,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是一个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正是因为经济学整个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性或者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讲授也应该始终围绕着对方法和工具的介绍和运用来进行,以便学生掌握经济分析这种“天下之公器”,形成一种被称为“魔术师头上的帽子”的经济性思考。因此,教师切不可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陈述介绍上,介绍内容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
掌握了这些分析工具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或者说培养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那么经济学的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到底体现在何处呢?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不同,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它专注于因果关系和行为反应的揭示,使其具有极强原理性。经济学的整个分析工具或方法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经济学原理展现出来的,所以国外教师非常注重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一般都会在教科书的开编或者新学期的第一次授课中将重点经济学原理列举出来。例如,Mankiw的教材将《经济学》原理分为十大类,Case和Fall的教科书将经济分析方法分为三种,而Rhoads则在他的著作里将思考方法分为四种,Baumol则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了六种学生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尽管这些学者对原理的列举范围或重点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就是强调《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就是经济原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
所以经济学教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一个个具体经济学原理的讲授,揭示出一种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以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其实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教学还肩负着一种重要使命,即传输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如高希均、熊秉元、Marshallhe和Samuelson等中外学者均在他们的教材和教学中对此有特别强调,其实一种自由开放的理念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繁荣有着非常长久深远的影响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就是最好的印证。因此经济学教师理应承担培养学生自由开放的理念重任,这也是教书育人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当在整个讲授过程中,注重将蕴涵在经济学大量内容中的自由开放理念展现出来,同时向学生强调这种理念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自由开放,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这恐怕也是经济学在教学上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教师如何教
解决了教学目的问题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教?也就是如何将确定下来的教学重点,以一种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对于原理性极强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讲授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对原理的介绍。教师通过对教材上原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使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个基本认识和理解,为理解例子打下一个基础。其次是对事例的分析。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要从抽象到具体。事例分析最好地体现了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最后是对原理的总结。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对所讲的原理进行一个归纳和小结,包括对疑点、难点、重点的强调,包括对原理的高度概括。例如,对于机会成本这个原理,教师可简洁的概括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但不能两样都得;对于边际分析方法也可概括为多一点如何,少一点怎样。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词典里丰富的成语来概括原理,例如勤能补拙、朝三暮四、覆水难收等等蕴涵的经济学原理,通过这种上口、易记、通俗的口诀般概括,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理解。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对原理的认识相应也经历了一个了解—理解—深化的过程,老师这种带有一定层次递进性的重复讲授,很有助于学生将原理内化到自己的脑海中,提高教学效果。美国经济学家Sharp认为“: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对经济学课程有了兴趣,自己便又多了热爱这位最好的老师。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又可利用经济学“得天独厚”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应强调经济学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西方经济学就是现代经济学,也就是常称的经济学。一般说来,作为一名现代人,掌握一门事关“柴米油盐”的现代学问,无疑会让人生活的更幸福,正如大文豪肖伯纳所言“,经济学是一门让人幸福的艺术”。更重要得是,经济学是所有财经学科的基础,因此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果没有经济学基础,就无法进入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所以经济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要学好。教师也可介绍经济学在国外的重要地位来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重要性。如在美国经济学是几乎所有专业都要开设的课程,并且所有大学都有经济学系,所有大公司都有经济学家,所有总统都不得不依赖于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遇到稀缺性资源的配置问题。即使你与世隔绝像鲁滨逊那般,一个人漂落到荒岛上,不存在任何法律、政治、社会等等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但一定会存在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问题。
第二,教学要体现经济学的趣味性。与其它许多枯燥的学科不同,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经济学按照Samuelson的说法,天生就是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睡美人”,它吸引着无数人来探索和研究。原因除了它的重要性以外,还有一个就如Pindych所言,“经济学是所有学科里面最生动,最有趣的学科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去展现经济学的无穷魅力和引人入胜之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经济学不仅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此教师应将经济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去找寻蕴涵在食堂、课堂、寝室、图书馆和运动场等等学习生活场合中的大量经济学事例,向学生讲授身边的经济学,使学生感到经济学可亲可爱、可触可感。教师甚至还可以利用沉没成本与选择的关系,说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要让小错变大错,结果错上加错之道理,来诠释人生之路如何走。如此这般,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教师要强调经济学的应用性。按照Marshall的观点,“个人行为的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经济”。经济原因是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现实中的各种现象背后,我们都可以找出其经济原因,因此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果学生掌握了经济理论,就会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世界。美国学者D.Friedman就认为:“经济学像一把锤子,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其它的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像钉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把锤子来钉社会中的各种“钉子”,例如,歧视、犯罪、婚姻、医疗、教育等等“钉子”,以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的广泛应用性和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强大势力。如果教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明白经济学在经邦济世中的大学问,在衣食住行中的小道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如何学
教的问题解决后,随后的问题就是如何学?经济学与其它课程不同,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现代经济学,而且往往对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中充满大量的数学和图形分析感到非常陌生和不适应,甚至会出现畏难和胆怯的心理,那么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就需要教师能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个很好的引导。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根据经济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教师要整理出一个主线,揭示出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结构和理论框架,让学生通过居高临下般的鸟瞰,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以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Case和Fall就说过,“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清晰的框架,内容根本就无法维系,并且它们很快就会被学生遗忘”。显然学生如果掌握了经济学清晰的结构和完整的理论框架,就不会像有些课程(如历史和语言)那样死记硬背了,通过理解性的掌握,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辅修工商管理)本科
地址:XX大学XX部X舍X室
英语水平:CET6计算机水平: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籍贯:XX省XX市|男|1986年2月|汉族
实习经历
1、XX省XX市电力公司(2008年6月-2008年7月)
工作地点:XX变电检修工区、XX市XX变电站
工作描述:了解电力公司各部的职责范围和组织架构;感性认识变电站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及相关责任,包括运行人员和继保班;学习电力行业安全工作规程。
2、XXXX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2008年8月)
工作地点:XX市XX区科技园
工作描述:
2.1、在自动化事业部,学习FARAD200系列产品的使用和设置方法,并了解其相关原理和生产流程;
2.2、在高压推广部,了解接地电阻柜的相关计算过程,标书制作,销售的相关技巧;
2.3、接受商务礼仪、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类的相关培训。
3、课余时间做过许多简历工作,包括家教、推销、市场调查等,学习到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坚强的意志的重要性。
学士课程
XX大学2005年9月——2009年7月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路,电机学,电路测试技术,工程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磁场仿真实践,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模拟、数字)及其实践,电机及电力拖动实践,工程训练,电气工程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语言的应用,继电保护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
工商管理(辅修):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运营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管理。
主要技能
1、了解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
2、熟练应用各种常用专业软件,如Matlab,EDA,CAD;
3、能熟练应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
4、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数学建模有一定的应用。
自我评价
1、喜欢和观念和物化材料打交道,研究具有复杂设计的各类机械设备及其原理。
2、好奇心很强,喜欢钻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喜欢创造性的工作。
3、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挥才干,乐于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