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第1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政治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探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相分割的倾向。那么如何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其德育的优势作用呢?

1 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从第一节课及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要善于解答学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而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悟出哲学道理。

3 必须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整个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2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品德; 功能;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45-01

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学校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教师做“讲师”,学生做“听长”。这种 “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学互动,也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现行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程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苍白的说教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体现,个性得不到发挥,某种程度也影响德育功能的落实。

二、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层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相当一部分教师则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上会出现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如在进行学会自我保护的教学时,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保护作为知识去教,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碰到具体问题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

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教学的首位。这种教学理念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德育功能的落实,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仍然采用的是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考查方式,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很难落实。学生从理论上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付诸行动,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如:在教学中,对于类似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约资源?怎样做到诚实守信?怎样交友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对试题对答如流,但在校园里、教室里、宿舍里垃圾乱扔,食堂里饭菜乱倒的现象却随处可见;试卷上知道考试作弊、撒谎是不诚信的表现,但考场上作弊者大有人在;明明因上网吧而没到校,却面不改色的说自己生病了;同学之间因为很小的问题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等。学生在理论上对知识掌握很好,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来,这与思想政治目前这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单一的考查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它使学生认为学知识就是为考试,很难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针对以上存在的德育教育现状,笔者认为: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定位课程价值,紧紧围绕德育教育这个中心展开教学

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总目标的规定,已经明确了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虽然各门课程都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但相比较而言,在思想政治课中,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这是思想政治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思想品德课上,一切教学行为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不能舍本逐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道德情感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每课的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研究每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对情感教育目标初步定位,然后选取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最后使情感得到深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实践,它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说的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主要要做到“三开放”,即教学内容开放,启发学生感悟体验;教学方法开放,引导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开放,享受创新体验。比如 ,在学习“难报三春晖”以前,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 回去帮父母洗脚,端茶倒水;2. 放学回家,你肯定遇到过饭没有做好的现象,当时你的反映是什么?妈妈的反映又是什么?3. 你心目中的理想家长是什么形象?课堂上就请同学将作业在组内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观点,这样就使学生对“如何孝敬父母?”的重点知识在实践中加深感悟、理解并产生了情感。

(三)言传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扫除时,如果教师也能亲自动手,学生绝对干得起劲;如果教师平时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乘公交车,教师如果能主动让座,同车学生也肯定会主动站起来将座位让给老师或其他人……这些小事都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它不会强制学生做任何事情,完全是用教师的身体力行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影响学生。

第3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273-02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住在皇宫里的人与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他们所想的事情不尽相同”。如果说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重点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那么今天,在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求便凸显出来,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因此,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如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成了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时代,知识不断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不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大学越来越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文化育人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承担着国家繁荣富强、文化繁荣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塑造功能

党的十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关系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长治久安。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必须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2.高校思政课的文化传播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181这种“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就是传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个理论知识的灌输问题,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素质的培育,没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33可见非智力因素在道德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诚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456思政课通过追求和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阐释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追求和传播高雅文化,阐释和倡导真、善、美、爱,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用文化温润学生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以文化感化人,并以感化文化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3.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渗透功能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文化力量。思政课教师在品格修养、知识积累、精神历练、提升智慧等方面地丰富、完善和充实,将会以一个鲜明的文化人形象影响和感染学生的人生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学生的言行举止。

二、把握受教者群体特征是高校思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前提

思政课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有其特殊性,思政课教师只是因为从事该职业才具有了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只能出自引导而非禁忌和灌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它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很难立竿见影。因此教育的出发点或者说引导的出发点,应该是建立在对受教育者普遍了解的前提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1.90后大学生热衷快餐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比较强,而娱乐、休闲功能则相对比较弱。时至今日,快餐文化的盛行,某种程度上结束了长期的“文化话语霸权”,一方面折射出思想的解放,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隐忧――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快餐文化只会带来平庸和短暂肤浅的快乐。当90后的大学生沉浸在流行音乐、网络小说中;当他们的眼里只有美国大片、《非诚勿扰》;当他们整日挂在QQ上神侃;当泛娱乐化的文化热潮席卷高校校园……这一切足以引起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2.90后大学生热衷独立表达

90后大学生已不再认同“沉默是金”、“枪打出头鸟”这类处事哲言,他们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频繁地更换QQ签名档,在微博上,在微信里抒发自己的小清新、小愤怒、小忧虑。相对来说,他们更关注个体体验、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所有“高、大、全”嗤之以鼻,他们要求讲授内容更多形象化、生动化。因此,他们显得更有“主见”,当然,也许这“主见”很显片面、主观。但至少证明他们愿意思考,而不是被灌输。

三、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恰当的路径选择,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1.思政课要提倡经典阅读

文化是通过长期的沉淀、凝聚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推动文化发展,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母体,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滋养。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的观点,他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3]31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思政课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要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以丰厚的精神资源,来启迪学生的思考,触碰学生的心灵。阅读经典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使90后大学生既有古典文化的修养,又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思政课要提倡思辨表达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别指出要“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事,社会现实和我们传承的文明存在差距,真善美需要在反复较量中站住脚,思政课要为学生提供比较体验,不掩藏假恶丑,鼓励学生通过思辨和实践做出选择,达到自我表现、教育和服务。

思政课堂应该注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传统教法理论关注“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现在不光要“三备”,还要备思想、备故事、备话题、备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从思考和讨论中引出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使“当事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充满意义的生活故事。”[4]127意味着思政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思辨、表达,使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擦出真善美的火花,在争论中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二十多年来,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一直做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逐步摸索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子,现简要总结。

一、书本理论联系学生实际

理论高于实践但毕竟源自于实践。思想政治教学中切勿空谈理论,只看课本,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去理解理论。初中生虽然涉世尚浅,但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很多问题也逐步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感知经验,并善于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空洞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理解了才能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总是列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用事例去熏陶学生。

例如: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关特色理论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感知经验,从生活中去体会理论,从身边的变化中去理解理论的正确性,既坚定了政治立场,又激发了学生对党的热爱,德育教育得以落实。

教材中充满理论,理论是生活的提炼,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起学生生活与教材理论的联系桥梁。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老师总结要点学生记忆。这种模式既不符合教改的要求,更不能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发挥。教师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让思想政治课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各抒己见。虽然你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回答与所谓的答案相去甚远,但这毕竟是学生经过思考而得出的,这就是难能可贵的。我从不轻易否认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在这个时候,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的,学生的生活是斑斓多彩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学生理解了才能去接受,接受了才能落实在行动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才能得以体现。

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 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又是德育教育的必要手段,没有情感的交流继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德育教育就不能走进学生心灵,就不会触动学生的灵魂,也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中去,让教材的内容感染学生,继而指导学生的实践。

比如:苏教版九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内容,我就首先让学生去挖掘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学们如数家珍般讨论,那种自豪感溢于言表,民族文化认同在此刻得以升华,爱国主义教育得以落实,这样做要比老师的说教不知要好多少倍。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价值观,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从情感认同开始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是以情感认同为基础的。

第5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学业评价 新探索

在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学生评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教育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就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P266]概括地说,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我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诊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效果,发展学生。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P226]因而,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现代教育评价的诊断作用已经远远胜过了它的甄别鉴定作用。评价的目的主要不是选出优劣,更重要的诊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重要目的也是诊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习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并寻找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可行性方法。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与学习的实效自然就会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扫除教学和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

“学生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是指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服务的。”[3][P271]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现状

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业评价和教育测量密不可分。”“测量是评价的基础。”[1][P267]但是由于人们的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难以量化,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有很大难度,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很难确定。目前我国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一些人认为考试就是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状况,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可以直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情况好,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就高。反之,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说明思想政治课的实效低。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认为:因为目前学生的思想政治课考试成绩普遍较高,说明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高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

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能够反映和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识记和理解情况,但是却难以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因而这一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为依据,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

针对以上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论者”的观点与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矛盾,一些人又提出应该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

根据这一评价方式,他们得出与思想政治课“高效论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社会成员道德沦丧、品德败坏的情况正好说明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是失败的,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即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培养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称为思想政治课的“无用论者”。

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的依据,反映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对学生能力的理解又过于笼统。学生的能力“分为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种[4][]P141]。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是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作为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依据,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因此,这一评价方式也是不全面的。

从以上两种观点可以看出,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方式认识不同,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像其他智育科目那样进行精确的量化和正误判断。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寻找到相对合理的学业评价依据。

三、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特殊性质是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特殊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 [4][P135]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4][P128-129],但同时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4][P129]。在人品德心理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环节中,思想政治课主要作用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重点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解决“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

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知”与“信”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行”的矛盾。只有“知”并且“信”了,“行”才有了可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生“知”了,不一定会“信”,当然就没有了“行”;有时学生既“知”了又“信”了,但也不一定会“行”。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与教学中,从“知”到“行”有一个逐渐“损耗”的过程,就是说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思想政治理论不一定成正比。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德育的核心和主渠道”,但并不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全部。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学校全部课程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产生作用。学生的行为是整个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做依据,不能把学生的全部行为都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

另外,思想政治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一方面,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衡量的;另一方面,一件具体的事或一个具体的行为是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们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做出任何具体的行为,都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分不开的。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的行为甚至都会前后矛盾。因此,对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也不能以某一具体的行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4][P130]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的行为表现作为依据。

四、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方式创新

由上述内容可以明白,行为的变化信息不可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道德的行为或者不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够全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不需要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不能以学生的全部行为或者某一具体行为表现为依据。

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专门形式的”德育,同时“主要是以‘认知’为开端和终结的德育”,是一种“认知性”的、“情感性”的德育。它主要作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两个环节,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打下牢固的理论和情感基础。因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其理解、运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方式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基础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教育。丰富的知识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获得的知识的结果,而且包括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获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应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为基础。

(二)以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的目标之一。思想政治课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关键任务。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业评价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和自身思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的能力;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培养他们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认识和改造自身的思想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必须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相应能力要求为重点。

(三)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

以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方向,就是说因为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学业评价时我们必须了解和参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确保思想政治课在学生道德培养中的方向性。

然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很难准确衡量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评价,只需要把握思想政治课是否坚持了帮助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个方向就足够了。

第6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辐射功能 人才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仅仅只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概念,而是需要政治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联系技工院校学生的现实思想,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在全新价值理念荡涤下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重视和挖掘政治教学的辐射功能急需得到同行更为广泛的认同,并使该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在校园德育教学环节中多方位凸显“中国梦”,激发全体学生成为“中国梦”的追梦人。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成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探索技工院校政治教学的方式上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笔者通过考察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实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政治课教学辐射功能的挖掘和强化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政治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专业)一样偏重于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科目的脉络和框架,却忽视其内涵价值的挖掘――即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功能的弱化甚至消失,不仅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也于当下提倡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主旨背道而驰。

1.新时期政治课教学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现阶段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主导方向。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张耀灿教授曾经这样指出:“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论把它放在哪个门类和学科之下,不论它是作为二级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它都必然遵循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或快或慢地向前发展。因为社会需要它,事业需要它。”在现阶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践行一体化教学的新时期,政治课不仅只是一门基础公共课,更应该凸显其与学校德育建设紧密联系、宣扬精神文明建设并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阵地作用。

2.传统政治课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尤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消化众多的经济、政治和哲学观点,而这些观点与现阶段学生的价值观追求尚存在不小的距离,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以技工院校现阶段的政治教学实际为例,无论是中级工段选用的浙江省技工院校规划教材《德育》第一册《当代技校生》、第二册《社会与人生》,还是高级工段选用的《基本原理概论》,虽然教材从形式到内容都逐年进行了修改和变动,其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实用性、生动性等特点较为明显,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吸引广大学生的眼球,陷入了一种令众多政治教学工作者无法摆脱的尴尬:一方面,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的发展角度来看,政治课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处地位不仅不能取消,反而要加强。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现象,用“备受煎熬”一词来形容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3.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的价值体现

同志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近年来,技工院校大力倡导技能优先、理论够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政治课也受到了冲击,课时量不够饱满,学生厌学情绪较大;个别政治课教师对教学兴趣不浓,忽略了政治课肩负的隐形功能,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背离,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丧失殆尽。

针对当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应将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为重要的地位,重视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尤其是其在实施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摆脱了将思想政治课独立于其他德育活动的消极方式,遵循德育规律,探索思想政治课与德育教育在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中逐渐形成有机整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政治课教学的功能升级与创新

鉴于技工院校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地位,要求全体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全新的眼光来认识新世纪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把德育环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也能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技能人才。

1.创新教材,丰富政治课的教学手段

目前,技工院校选用的教材普遍存在着政治课的某些弊端:概念多、主旨多、条条多、框框多,如果教学组织不合理,势必造成消极后果。主动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掌握结构,合理解析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热点问题,将书本中较为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解《基本原理概论》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章节内容时,学生们对于“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个概念理解困难,一些学生抨击“资本”而痛斥它的“血和肮脏”,而更多的则是因向往“资本”而对“血和肮脏”也见怪不怪了;甚至个别学生议论起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时提出:“原始积累时期嘛,免不了的。”在这里“原始积累”俨然成了褒义词。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的反腐败形势,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从未把“原始积累”视为早期资本主义,他甚至没有用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词。目前举国上下都在横扫的“老虎”和“苍蝇”,本质上与当时诸如强迫劳动、圈地运动、猎奴与海盗行为、凭权势强占公产、抢劫黄金等无异。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2.两条腿走路,增强校园德育工作实效性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不断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台建设,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创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模式,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创设德育新平台,完善了学校、家庭、企业和社区等多位一体教育网络。为此,笔者坚持紧贴技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政治教学重点,做到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在完成规定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明确不同的目标,区分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安排一些随机教育,开展一些自选内容,解答学生的热点、疑点、焦点、盲点问题,避免出现内容上的“一锅煮”,方法上的“一刀切”,要求上的“一律化”。

注重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倡导全员育人,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章节,提倡“生活就是德育,活动也是德育”,使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阵地都会育人”,利用校园网络、广播、黑板报、橱窗和学生自编刊物《秋蕙》《学生会简报》等多种宣传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安全、纪律等教育,使德育思想深入到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在《经济与政治常识》环节,通过教材中在陈述货币的产生过程时,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困难,而“解决困难的办法总是伴随困难的产生而产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内心深处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倡导“成功教育”“我行,我可以”“我是光荣的技校生”“今朝我以学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等激昂的字眼在校园内流传,激发学生自信、积极、乐观、向上,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正能量。

“思想走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广大青年学生作为一股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兴力量,他们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作为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积极探索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有效方法,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使技校德育工作坚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课教学的辐射,真正把教学看做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是全体政治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在新时代新的形势下,必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只有我们勇于探索教学改革,反复进行教学实践总结,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参考文献:

[1]刘翠英.谈德育课教学中的心育功能[J].漫迷・素质教育,2011(10).

第7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一、依托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对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效的。

1.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政治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字材料和事例,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思想品德。幼师的政治教材中,很多方面都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要求。

2.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德育发展。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又因大多数政治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画你背”的填鸭式教学,把书本知识强制性地嫁接到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也使政治课丧失了其德育功效。因此,政治教学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德育发展。

3.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德育发展。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际相比,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就不能将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而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结合时政热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用鲜活事例去充实教材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德育发展。

二、开展第二课堂,深化德育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补充和发展,是学生扩大知识面,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桥梁,是幼师政治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抓好第二课堂这个德育阵地,我积极探索适合课外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鼓励学生阅读《半月谈》、《求是》、《新华文摘》、《参考消息》等,组织时事报告会和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组织德育知识竞赛和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组织指导学生写政治小论文,进行社会调查等。通过这些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自己周围的日常小事,提高了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学习《经济常识》的时候,我针对今年物价飞涨的情况,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让每位同学利用周末及放长假时间,回家了解当地的物价水平,并针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写一份物价上涨对家庭经济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不仅深入理解了经济的有关理论知识,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辛勤工作的不易,从而改掉一些乱花钱、比吃比穿的坏毛病,进而对父母产生感恩之心,提高了思想认识。

三、教师身体力行,展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德育发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俗语也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都说明了教育者的示范性对被教育者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人格的健康和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形成。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教室吸烟,不着奇装异服;升国旗时,肃立注目,这是表率行为,都可以在悄无声息的耳濡目染中较大范围内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言必行,行必果的连续往复,能使平时熟视无睹,忽略不计的细节,构成一部学生下意识自律的行为目标,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体行为自我养成素质。

四、完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德育发展

在目前的政治教育中,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只要成绩好,就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这种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被“异化”。由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无法在学习方面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赢得各方面的平等“待遇”,有的甚至自暴自弃,进而沦落为问题青年。

第8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高中政治课 德育 学生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5.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行统一

第9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初中;班主任工作

自己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已从初一年级到初三年级带了几届不同的毕业班;面对新疆内初班的学生,我承担班主任工作。但这些年来的感触却是:他们的汉语水平相对于汉族学生比较弱,理解能力也有一些困难。而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又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品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所以作为班主任想与他们交流、想交流的通畅、起到交流的效果,就必须找到适宜的技巧来担负起对班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促进其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

“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生活”是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能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成长。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管理者和组织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的重任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说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这二者都共同担负着帮助和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任务。

1.思想品德课教学新理念的要求 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其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复杂在此过程中正体现了对于初中生加强思想品德干预和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无论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都必须要有效梳理两者可融合的因素,探究其中内在的联系以期获得新的工作思路提升二者德育的实际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理解体会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真正把对学生道德形成中的干预和引导建立在学生日益扩展、丰富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作为班主任具体应做到在备课中要了解学生就相应教学内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表现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该教学内容结束时要将本内容相关课后践行的具体要求及加强对学生课后践行的督促和引导。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都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和职责。围绕共同的目的两者各有侧重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然而这种不同当中也包含了内在必然的联系。 比如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当中的 “做时间的主人”、“在分数的背后”“交往的艺术”、“环境保护”、“关爱生命”等“与挫折同行”、“网络时代我们怎么玩”、“生活中的雷区”、“逆反与追星”、“学会倾听”、“竞争合作之道”、“隐私权保护”、“男女生之间”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是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内容的体现当然这也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涉及到而感到头痛的具体问题。

3.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与班主任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与班主任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在德育功能上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传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它的德育功能班主任工作虽然烦琐但其最重要的职责体现在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一点是统一的。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也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具备合格知识结构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再次在施教环境上思想政治课与意识形态、社会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也是高度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