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德育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指导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指导意见

第1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三教合一”的气功,主要源于道教丹鼎派的内丹功,亦称丹道功。说起来,它与早期道家修道炼丹(仙)的吐纳导引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涵关系。

什么是“心”?从字面上解释即是“中”,即是“正”,即是“空”。

《易经》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说的就是“心”。修炼者把修道炼丹的地方称作丹鼎,又称中宫、天心、气穴、虚危穴(只是有其名并无其实位)等,它不上不下不偏不依位于“黄道”(“中脉”)之正中,督统性命之根,总理一身气脉,这就是至人之“心”。

《丹经》曰:“……夫此清静体中,空空荡荡,晃晃朗朗,一无所有,一无所住。心体能知,知即是心。心本虚寂,至虚至灵。”可见,心是修道炼丹(仙)工程次弟中“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体觉体悟和体认。也说成“正觉”、“正念”、“虚静功直的直觉”等。

直觉反映了我们与道之间的联系。要想与道同行,必须跟着感觉走。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凭良心办事做人。我们说,这种“良知”、“良能”就是“心”。

数万卷《丹经》、《道藏》、《藏外》可以看到:“心为性内之神”,“且性者,心之所生”,“心为神舍,心明则神清,神清则性定”,“心为神明之府”等说教。

一位名儒高道说:“心之与性原不可分。以主宰而方,谓之心,以其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悟其性而知其心,尽其心而知其性。”不言而喻,心、性、神全然一回事。“至于心性,本来无物”,故心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是“玄学之缩影”、“非物质文化玄赜之缩影”。

数万卷《丹经》、《道藏》上还能看到:“心死神活气自内生”,“神返身中气自回”,“神自入彀气自内生”,“性定气无不生”,“神即气枢!神能常凝,气无不聚”等说述。说到底,这些都是来自于古哲仙圣,先辈真人修道炼丹(仙)实践中的体觉与体认,没有半句虚言。

剖析一下,不难看出,炼气的实质在炼心。而心的清静无为,必然带来气的生生。这是为什么呢?

《丹经》云:“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气不散,而涵养丹田之中……”

《丹经》云:“一刻神思凝静,即是一刻之谷神,即有一刻之志气清明,即是一刻之元气……久而弗懈,气以养神,神凝而气聚。”

蜀八仙吕洞宾说:“心为斗枢,气为群星,吾身之气,四肢百骸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收摄识神,断除妄心,然后气生……此乃先天之真气也。”

以上这些引言均是古哲仙真体悟体觉的写照,即先天之真气本来自有不求他家。只要通过修炼,把心清静下来,真气就有增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心、气乃一回事。

先辈真人说:“息者,自心为息,心一动即有气,气本心所化。”还说:“气由心生,心治气自治焉……以心寄于息,天人感应之迷。”总而言之,“心不外驰,真气不散失……”从另一层意思来理解,“心不外驰,真气不散失……”里有减少减缓本来自有的先天真气的耗损和“积精累气”之意。

《丹经》云:“修炼之法,使意念正念不邪,用正念抑制念即用神制气,再用气引导元精,使元精返回肾府进入气穴……”说明白些,就是“炼养者要制伏元气变精之机,用返本归元法,将走泄之气转回来,再集中丹田里……”

吾师青衣道长经常说,功中当活子时到来,坚挺,一旦生邪之念,虽用“锁阳法”将走漏精锁住,但推动精的元精元气已经散失殆尽……还说,“炼心为保精,炼神炼气亦皆为保精……”这些都说明修炼之事,除减少减缓先天真气的耗损,同时亦有“积精累气”之意。故东晋葛仙翁在《黄庭经》里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方为真。”《内养真诠》也说:“炼养家只要留得精住便可长生,如有不节,侵克年龄,蚕魂,真气去矣,即日夜打坐,有何益乎?”

心、气虽然一回事,但是“普通人是分离的,其精放纵常泄于外,神不能控制它,炼养者即令其神气合一,便成炼丹成仙的种子……”这里道出了心的清静就有真气的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神气合一”。当然,这里不乏“积精累气”之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气功热达到顶峰,各种功理功法达二千多种。这二千多种功理功法首要之务,都是“筑基炼己”。何谓“筑基炼己”,吾师说:“……时常收回在外活动的心,而现出的虚灵,就是炼己修行。”可见“炼己”就是“炼心”。炼心就是修身养性,清心寡欲,令其心清意静而得到真气的增生。那么真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呢?

《丹经》云:“真气即元气。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的一种。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禀生之后,又需水谷精微的滋养与补充。”《黄帝内经》亦云:“真气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用现代观点解释,内气、精气、真气、元气都是一回事。实质上,都是人体中极其精微的物质——能量加信息,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气功师内气过盈可以外放,为人驱邪消灾和治病,这也是事实。气功师这种特异功能和潜能,无疑是“积精累气”已达神气合一而成之能量加信息。按丹经道书说:“既不是神,又不是气,乃是神和气化成的一个灵物——炼金丹的种子。”

上个世纪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3位药理学家弗奇戈特等研究发现,“自由氨,即一氧化氮”是维持整个人体代谢和协调的原动力,起到生理和心理协调与平衡的神经传导物质。可以激发细胞活力以及分裂次数的增加,延续人的生命活力,促进人的健康长寿……另外发现,阴虚肾亏,体弱多病,气虚乏力,未老先衰的人都是“一氧化氮”的匮乏。我们设想一下,这个“一氧化氮”是不是很靠近“来自于先天,又需后天水谷生化精微物质的滋养与补充的真元之气。”是不是有点像“能量加信息人体中极其精微的物质……”

这种真元之气产生的原因,其实质是什么,至今,包括科学界尚无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在人体多种生理功能中都有具体表现。

1.人体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饮食水谷的运化、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等等,都要依它的激发和推动来维持正常;

2.它能护卫肌表,防卫外邪入侵。防御功能强,说明气盛,防御功能差,说明气虚;

3.气能控制血液和汁、尿、液、粪便,使之有节制地排泄以及固摄肺气和等等生理功能;

第2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道德生活的直接目的在于能以此形成受教育者健康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内化为个人品德规范的道德人格。本文从高校道德生活的解析出发,探讨了高校道德生活中大学生各种伦理表现,以此提出在此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内涵以及建构途径。

高校道德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着力于学生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培养出现实道德生活的真正主人,这样的人必定具备以社会道德底线为基础、以大学美德伦理为主要内容、有正确道德价值取向的、并经过道德实践检验的现时代道德人格。而我们所倡导的就是这种健康的道德品德规范,也是大学生在各自道德生活中理性道德行为存在的内在基础。

一、道德生活: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因素

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其最鲜明、最生动的意义就在于他有属于自己的现实的道德生活。其道德的存在也无非是他的实际道德生活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说,把道德视为调节社会关系,完善主体自身的手段,就决定了道德生活是有关人们利益关系的实践理性生活,是追求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创造性的生活,显现了人自身从能动,实践的角度,把握社会道德现象的特征①。把实践道德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实质在于把道德的发展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把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流动的过程,使其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②。

(一)道德与生活的伦理关系

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约翰·杜威就曾主张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就是要承认一种积极主动的道德。道德不再是默想的静止物,而变成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和实践。iii同样的,理性的道德生活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从现代社会道德人的培育角度来看,在道德生活中,为了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这些规范和要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筛选和积淀,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道德标准,并通过舆论形式、评价样式以及人的内心体验去规约人的所想所行。同时,在道德认知的内在固化过程中,道德主体对其外在的道德要求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积极体认、主动领悟、有目的地选择,逐步达到自律的境界。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素,它是融入、渗透于生活的,它存在于与生活的整体联系之中。在道德生活这一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也才能能动的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

(二)高校道德生活的伦理表述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发展与进步根源于经济,又反作用于经济。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的现实状况来看,他们的道德价值已深深烙上市场经济的痕迹,需要我们用伦理思想来审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这才有益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③主义道德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iv。

可以说,大学生所接收的外在生活道德以他律性特征为主,大学道德生活以自律性为主,前者为行为范式,后者为行为境界,他律与自律相互关连,相互作用,使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与生活道德中逐步涵养成有独立行为准则的道德人④。所以,高校道德生活的特定环境,不仅对生活道德所设定的规范要求要尽量人性化、开放性,还要为道德主体的自律考虑,尽可能多方位影响和渗透,使大学生“应然”道德标准在可行性、可接受性中与“实然”道德行为尽可能的趋同,接受过道德生活熏陶的学生在道德生活中选择行为时,会考虑道德行为实施理由中的“应然”暗示,让自己的道德约束在生活世界中的意识或行为做出正确的反映,将知识教育在人文和科学的交融中,具体到生活中的人的教育中,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赋予知识更丰富的意义,以实现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存价值。

因此,受教育者要求在这种道德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受教育者的行为,不仅要合于道德要求,更要出于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要求。这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必须是经过思考后自觉自愿自主选择的行为,而且这种选择必须同道德要求相一致,他的任何道德行为都应该是自觉自愿自主的自由选择。只有当人在道德中构成人的主体性的种种人类本质特征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时,道德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才是一种自我约束的方式,才是受教育者掌握世界的方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道德领域具体化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性。

二、高校道德生活环境中的大学生伦理价值表现

当前,在能动的现实道德生活中,所有人极其强烈地统一着自己的智慧,情感,意志,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实践,改造中去,使自身的一切潜能和可能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一方面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力量,诱使人不断地投入到生活的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从中体验履行道德生活的愉悦和道德之于人自身发展的价值⑤。然而,我们一直以来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的虚空、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道德教育实效的低下,青年大学生错位的道德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善良的“本心”缺失

我们常说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以一种能使人与人之间安乐,祥和,有利于人的自由独立和人格的完善,作为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责任感和起码的道德界限,我们做善良的事会让我们的内心安定,这是善良的起缘,这是人们就自身的关怀的一种延伸,是形成独立的自我人格和道德准则的伦理基础。从湖北襄樊文五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因不思感恩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到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规定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⑥,再到流传于网络上的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视频中出现的幸灾乐祸甚至嬉笑的声音,警示我们强调主流道德观念的紧迫性。而从以上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于善良的“本心”缺失,凸显出一些大学生道德质地的脆弱,更谈不上说养成“足够的善良”了。

(二)道德伦理意识呈现出发展的矛盾性,时常处于道德选择的模糊状态

在道德观念判断与选择上。在缺乏对道德受教育者足够尊重的道德生活体验中,由于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长久的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感,迷失自我,而且一味地服从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内在力量的发展,失去真正进行道德选择的权力,就不能形成对社会成熟的责任感⑦,一旦需要运用内化的道德习惯来决定道德行为时,青年学生在道德伦理取向上的迷茫与矛盾也就出现了。

三、在大学道德生活视域中现时代道德价值维度与建构对策

作为道德生活实践领域的价值形态,道德价值是道德生活领域中的事物或行为对于社会或个人的作用和意义,满足主体需要性是道德价值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规定。而以善恶观念为基础的道德“价值”是伦理生活和道德思维的根本存在特质,道德价值以“应然”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道德价值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主观性、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既体现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和规范,又体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超越精神⑧。道德价值实现要满足四个条件,即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⑨。

道德价值是道德关系的表现和确证,它通过对特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对善与至善的规定,来体现人类价值追求的“应当”以及主体性要求。⑩合乎伦理准则的道德价值应能表达对一定的行为准则的取向,并要求受教育者的行为活动与之相适应。从道德“实然”到健康人格的“应然”的过渡来说,自觉主动地出于道德而行动,比消极被动地合于道德而行动,更能体现出道德特有的性质,更具有道德价值。在为高校道德生活内涵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解决当前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错位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这种“应然”的道德价值观:

(一)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道德价值观形成的伦理基础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以追求一种以人格健全发展为本位的德性人才培养的“美德伦理”为实践道德生活的价值内涵

美德伦理的“美德”主要集中表现为人在规则面前的主动性和神圣性。因此也可说,美德伦理本质上属于一种“人格伦理”,即是一种指向更真人生经历、更善人生价值和更美人生境界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它不仅规范人生而且旨在导向人生;不仅是人生的他律规则更是人生的自律精神。B11通过促进这一健康道德人格的发展,加强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引导,培养道德理性,形成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的习惯。同时,注重在道德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切实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在道德选择中发展其道德人格,鼓励学生在人生的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用发展性的生命去创造社会的进步和实现幸福的人生。

(三)以强调自我立法,自我约束的道德自律为伦理标准

马克思则对道德自律做了准确的概括:“道德自律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B12。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指道德行为者将道德意识内化于自我意识之中,自觉地、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排除了他人的、社会的等外在约束,并将道德行为的践行看作是一种享受和乐趣。B13一旦道德规则被看作道德生活最小的要求,被认为为社会生活必要的,即同时成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不打破具有绝对力量的社会稳定,义务与责任的概念一下子在近代提高到一个首要地位,成为最高的、普遍的。遵守道德规则,服从道德义务具有最高分量,一旦个人生活与之冲突,则要为之让位。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约束力量,它更是一种内在自律性力量,即道德主体——学生,为自己立法,是把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主体为自己立法,一方面把基点建立在对道德他律性的认同上,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即不但敬畏和服从道德,而且主动给自己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

注释:

①⑤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志强,李肖.杜威论道德生活中的三对矛盾.江西社会科学.2007(4).

③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教育研究.2001年12月20日.

④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教育研究.2007(10).

⑥北大不招不孝子源于孝道缺失.中国青年网.youth.cn.008-11-25.

⑦许华.高校德育引入心理分析理论的必要性.科教文汇.2007(2).

⑧杨伟涛.道德的价值本性和应然表征.学术论坛.2008(7).

⑨周美玲.关于道德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定性.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⑩牟永生.道德价值新概念.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B11李兰芬,马唯杰.美德伦理: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光明日报.2005年4月6日.

B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

B13丁雪枫.道德利益探微.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第3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设计形式 改观 感受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去伪存真,强调写作中的真,取出写作中的假,不做无病,不做夸张的赘述,不做无谓的做作之态的培养。这就需要在写作的练习中,更加注重实际,使作文成为美好的东西。

一、课改与批改

1.课改模式

改变原有固定的两节课型和教学模式。把课型增加为多课型和单课型,多课型可以集传授、写作、批改、讲评于一体,一气呵成。两课型可以写大作文,单课型可以做片段训练。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并互相交流、充分尊重个体、鼓励有创新的观点和见解。设计形式多样的题目,改变过去教师临时出题、随意出题的弊病,出的题目要让学生有兴趣,有东西可写。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定个范围自由命题,打破以往教师统一命题的单一格局。在传授写作技巧,特别是四大体裁的写作时,在兼顾课文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要求的同时,可以按四大体裁的写作特点进行阶段性的强化的训练,走出目前话题作文中只注重话题,不注重文体四不像作文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方式可灵活。如每周写周记、生活体验片段感受;大作文可三周两次;班上办期刊,让学生投稿,在单元考试中加入写大作文;开展年段、班级作文竞赛,学校的征文比赛等,通过量来促进质的变化。

2.改批改模式

好文章固然是写出来的,但仍需要做修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即精细批改)耗时耗力,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也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改得越细,批得越多,就越增加他们的受挫感。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批改方式呢?可以在这几方面做个尝试:有选择性的批改,即挑选出几组有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指导,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范例,给学生启发性的讲评指导;当场阅读面改。对于当堂完成的作文,教师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当场面改,如果时间不够,可利用课余的分散时间,寻找学生面改,这样教师就不会有长时间批改的劳累,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写作印象,激发思维。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具有了一定写作技能和思维较活跃的学生。

师生讨论互改。让学生当堂提出写作时的疑问、看法,师生共同探讨得失、优劣,教师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根据修改的内容(句子、语言、中心、结构等)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修改并写出意见。也可以学生之间互改互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自我分析、纠错能力。这几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使学生厌倦、畏惧写作的情绪得到改观。

二、材料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

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须加强生活的历练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充分地认识到让学生充分认识感受生活的重要性。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色 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学生,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又是“一代天之骄子。”应具有超时代的感受才行。而实际上他们能做到吗?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引导;鲁迅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刻画出祥林嫂,阿Q这样说我悲剧形象?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荷塘夜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注入了深切关注。

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体会,有个人情感和客观情景的和谐交融,这就是所谓:“深入生活眼入微,体验生活身 入境。”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作家萧殷在谈写作时说:“应该的成功之作,不是由某些进步的社会学概念所决定,它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理性上知道什么,就感受到什么,只有当某种事物触动了思想,成为作者的灵魂和意识,当作者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才会有升华。因此,初中学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而应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殷豪骅;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第4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 胰岛素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7-01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方法、部位选择、注意事项、注射前准备及胰岛素的保存等知识教育,从而提高其胰岛素的注射技能,有效避免因注射不当造成的胰岛素吸收速率不同,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人为因素和感染硬结发生,为有效控制血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 胰岛素注射知识教育

1.1 注射前准备。指导患者根据自己所用胰岛素剂型的作用特点选择注射时间,注射前先洗净双手,并检查笔芯剂型、药液质量以及笔芯有无破损,再装笔芯于胰岛素笔中,安装好针头,将药液摇匀后取下针帽,转动剂量调节钮,调节2个单位胰岛素排尽空气,再调节至所须的剂量。注射前要充分排气,方法是针尖朝上轻轻推动注射键,直到有一滴饱满的药液挂在针尖上。如果排气不充分,会导致注入药量不准,影响血糖达标。

1.2 注射部位的选择。选择皮肤松软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臀部、腹部等,用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挥发后(1~2min)用手捏起或按平皮肤以固定注射部位,将注射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按下剂量调节钮注射胰岛素,见剂量单位回归“0”,用消毒棉签轻轻按压注射部位数秒钟,注意不要按摩,以免损伤皮下组织或造成胰岛素渗出。如果是偏瘦型的患者,需用大拇指和食指C型捏起皮肤垂直注射。药液推完后不要立即拔出针头,应停留10秒钟,保证药液全部吸收。注射部位选择应没有硬结、伤口、感染和瘢痕。注射部位要轮换,两次注射点相距最好是2厘米,每周注射大轮换,如腹部、上臂、大腿等部位轮换,也可同一部位对称轮换,如左右侧腹部、左右上臂等。注射部位用75%的酒精消毒,消毒范围直径5~6厘米,不可用碘酒消毒,碘和胰岛素的相互作用会降低胰岛素的效果。在更换注射部位时特别应注意胰岛素在不同部位注射起效时间的不同,腹部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臀部,更换注射部位时要相应调整胰岛素注射剂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情况。

1.3 注射时间选择。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等不同的类型,应根据胰岛素的不同类型选择注射时间。速效型在每餐前注射,短效型在用餐前15~30分钟时注射,中效型在每天晚上9~10点钟睡觉前注射,长效型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注射。胰岛素注射时间选择的原则是见饭打针,不可打针后等饭,打针后要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注射完毕后,应立即取下针头,针头要一次一换,不可重复使用。重复使用会导致针头钝化和堵塞,不仅增加疼痛感,导致皮下形成硬结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而且会造成“空打”,影响注射剂量的精确性,严重的可能出现感染、断针等。应注意在不使用时一定要盖上针帽,不要让针头接触到药物和皮肤以外的其他物品,防止意外接触到其他物品造成的污染。

2 指导患者胰岛素的保存

所有的胰岛素都不能暴露在阳光下,对于未打开的胰岛素,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贮存在2~8℃之间,没有冰箱的情况下,未开封的胰岛素可以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保存时间相对缩短,已开封的胰岛素注明开启时间,在冰箱存放的时间为一个月。

3 指导糖尿病患者减轻注射部位疼痛的方法

3.1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以室温保存。

3.2 注射前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

3.3 不用酒精清洁针头,以免造成注射时疼痛。

3.4 注射时应在皮肤松驰处注射。

3.5 注射时进针迅速。

3.6 针头角度不改变。

3.7 针头弯曲或与皮肤刮擦疼痛时不要重复使用。

3.8 禁止在红肿、疤痕处注射,如注射部位疼痛,可按压5~8秒,但不能揉搓。

4 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4.1 对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差,需进行个别指导。①饮食:进食多,血糖则高,进食少则易发生低血糖,所以患者应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饮食发生变化时,胰岛素用量应灵活掌握,既要做到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发生低血糖。②活动:活动应在饭后半小时进行。

4.2 对于年轻患者,有的自主性强,遵医行为欠佳,经常不配合治疗,怕成瘾;有的患者还认为,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方法,以致心理抵触,绝不使用胰岛素;还有的人怕痛,怕麻烦,不愿注射胰岛素,护士应力争解除紧张、焦虑、悲观、抑郁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信心,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4.3 对于初发糖尿病者,应教会患者养成自我监测血糖的习惯,告知注射胰岛素后切忌运动,以防因运动过量或延误进餐,导致低血糖。向患者讲解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教会其注射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低血糖反应往往与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有关,发生低血糖一般马上停用胰岛素或者调整剂量,嘱患者口服糖类物质,注意休息;过敏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搔痒,予局部消毒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应勤更换注射部位;疼痛,应告知患者按正确的方法注射,如疼痛还能忍受,可迅速注射完毕拨针,如疼痛无法忍受,应更换部位进行注射。注射时应等皮肤消毒的酒精干燥后进行。

总结:注射胰岛素需要遵循“见饭打针”的原则,做到注射定时定量,进食也相应的定时定量,避免出现低血糖或者是剂量不足造成效果不明显。在教患者自行注射时,严格检查注射前的药物种类是否正确,剂量需调准,严格消毒,注射部位准确,并做到注射完后按时吃饭,定期监测血糖变化。正确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极为重要,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注射技巧,从而有效控制好血糖,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学群.糖尿病患者自行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健康教育[J].南方护理学报

第5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一、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教育督导工作成绩显著。我区教育督导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督导部门在保障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开展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情况的督导检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开展“两教”工作、实施“两基”攻坚、推进“两基”巩固提高等工作任务方面,发挥了政府督导的重要功能,为推进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区督导机构基本健全,督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建立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三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督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年,自治区成立了教育督导团,自治区主管教育的领导任总督学。聘任了一批年富力强,熟悉业务的政府督学。全区已经拥有1360多名专、兼职督学和特邀督导员,形成了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工作严谨、作风民主、服务基层、管理型与专家型相结合的政府督学队伍,保证了教育督导工作有效开展。

(二)教育督导工作任务艰巨。当前,我区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在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强教育工作,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人民群众要求享受良好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教育既面临着“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艰巨任务,又面临均衡发展的要求。面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安全管理等方面越来越重的工作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急需建立规范的监督和沟通制度,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和有效的指导手段。作为政府的教育监督部门,教育督导将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我区目前的督导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开拓、创新。

二、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教育督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区教育督导工作要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执行法律法规为根本,以积极开展督政督学,督导推进“两基”攻坚和“两基”巩固提高为中心,以理顺督导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关键,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督学队伍为基础,不断推进依法治教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管理,努力构建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

教育督导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督导推进“两基”攻坚和“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根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规划目标和自治区“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力度,监督和指导各地落实规划目标。

——对“两基”攻坚县实行督导检查。到年底,要完成对28个“两基”攻坚县的督导检查任务。各级政府督导部门要按规定的程序做好这些县(市)的过程性督导、预检、正式验收和两年一轮的复验工作。

——对“两基”巩固提高实施督导检查。年以前完成“两基”的65个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要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两基”巩固提高自查自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地(州、市)进行复查,自治区进行抽查。已完成“两基”的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要做到“两基”工作机构不撤、人员不少、经费不减、工作不停。

——建立和完善“两基”巩固提高和实施普通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检查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针对本地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本县(市、区)“两基”巩固提高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每年进行自查自评。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要根据各县(市、区)巩固提高规划目标,按照自治区“两基”年检和复查验收程序的规定要求,在各县自查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督导检查。自治区将根据情况对各地(州、市)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县(市、区)进行抽查。

(二)建立督政工作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对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在全区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活动。通过督政,进一步督促各级人民政府(行署)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两基”攻坚、巩固提高和“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九,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开展同级督政。根据《自治区教育督导办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开展对同级人民政府(行署)有关职能部门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的督导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教育职责。

(四)开展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健全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含民办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制度。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积极探索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督导理念、方法,研究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新型评价模式。

(五)开展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各级督导部门要积极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及税费改革后农村转移支付资金按规定用于义务教育的情况、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情况、教育费附加和人民教育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的情况、德育达标和学校安全管理情况、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及实施“双语”教学的情况等专项督导检查。

(六)开展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活动。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关问题的调研,提出合理化意见,为人民政府(行署)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一)依法督导。各级督导机构要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督学行为准则》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严格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决定》、《新疆维尔自治区教育督导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教育督导工作。

(二)实行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督导工作要把督促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执行法律法规、履行教育职责作为督导工作的重点。同时,以督学为基本职能。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的督导工作,要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侧重督政;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督导工作,要以督学为主,兼顾督政。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要突出督导工作重点。

(三)建立教育督导报告的公布和使用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机构的督导报告,依法向社会公布。教育督导机构向被督导单位和有关部门提出的督导评估意见,被督导单位要在限期内认真组织整改,对经复查仍未改正的,教育督导机构要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督导机构。督导报告应作为人民政府(行署)和教育部门教育决策及干部考核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人民政府督学列席会议和教育系统重要奖惩事项的会签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署)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和教育行政部门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应有同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对教育系统的相关奖惩事项应听取同级人民政府(行署)督导部门的意见,并保证督导报告的运用。

(五)建立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管理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督导、检查、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多头、重复检查评估,减轻督导对象的负担,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六)加强对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监测,实行“两基”工作统计年报制度。根据自治区《关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办法》和《关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复查评估意见》的要求,建立“两基”工作情况统计年报制度。加强对“两基”攻坚和“两基”巩固提高状况的监测分析,为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七)教育督导采取综合性督导、专项督导及随访检查相结合,终结性督导与过程性督导相结合的办法。教育督导工作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督政”、“督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导向性、预见性”,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功能。

(八)建立教育督导工作激励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要对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履行教育职责,实施“两基”攻坚、巩固提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下级人民政府(行署)及单位、个人和教育督导先进单位、个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表彰奖励。

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督导结果对教育工作先进县授予“教育强县(市、区)”称号,并给予奖励。

四、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一)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团,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总督学,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任副总督学,并组成由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为成员的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团(虚设机构),各级教育督导团办公室设在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室。

(二)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机构的编制和人员。教育督导机构是代表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行使教育督导职能的专门机构,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教育督导机构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要按照自治区编办的有关规定核定。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应在有利于教育督导工作的前提下,确定教育督导机构设置、编制性质。

(三)加强政府督学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要按照督学任职条件严把入口关,努力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勤政廉洁,管理型与专家型相结合,能履行教育督导职责的督学队伍。要建立督导人员培训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署)要根据督导工作需要,开展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督导理论和业务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未经培训的督学要分期分批接受培训。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督学参加培训、学习考察提供条件。

(四)完善政府督学聘任制度。自治区人民政府总督学、副总督学和督学(专、兼职督学和特约督导员),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任并颁发聘任证书。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督学(专、兼职督学和特约督导员),由同级人民政府(行署)聘任并颁发督学证书。

五、加强领导,切实推进督导工作顺利开展

(一)教育督导工作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行署)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人民政府(行署)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教育督导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教育督导工作重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分管领导要定期指导教育督导工作,参加教育督导活动。各级人民政府(行署)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督导经费,提供必备的工作条件,确保教育督导工作正常开展。

第6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摘要】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正确的素描方法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表达艺术技巧和探索建筑艺术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素描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整个画面的控制能力。建筑美术课程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建筑师,而非美术工作者,其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均有建筑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关键词】素描;建筑设计;观看之道;空间效果

1994年,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开篇即讲道:“建筑是艺术。当然,造房子需要土木工程和材料等,但是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建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体现一个时代的技术、工艺、材料、经济水平、大众审美以及流行趋势,但作为建筑设计最基础的一项内容——素描,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够。

一、素描与观看之道

素描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具体的感受和规律性知识的统一。素描也是一种视错觉。贾科梅蒂说过:“绘画只是一种看的方法。”海德格尔认为:“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看”的问题涉及艺术家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与视觉艺术的形式问题紧密相关。新的视觉表达方式或看的方式隐含了艺术家的一种新的精神姿态。

我们一直在用眼睛看真实客观的物体,那应该如何观察呢?初学者往往会面对通病:如何测量角度。比如学生无法确定桌面某条边线与作画者之间的倾斜关系。其实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学会如何观察这样的角度。对于经验丰富者而言,这样的测量往往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在素描的早期阶段,这样的测量方法一直是测量角度最得力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可以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两只眼睛观看物体间的空间。“眼睛的视觉官能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成为人类认知的一种主导范式”。当我们看空间中的某个点时,双眼的视线会集中在这一点上,两条视线所形成的角度就是同该点的相对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存在差异,观察者的眼睛看到的是不同的结果,也说明人的视觉具有的立体感。比如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楼房的边缘或一棵树与一堵院墙时,观察时如果先遮住一只眼睛,然后再遮住另一只眼睛,分两次观看,你会发现窗外的物体与窗框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两只眼睛的观察明显存在差异!面对这样的观察结果,大脑要做出分析,提炼出适合作画者的关键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转化成素描绘画过程的痕迹。学生常说能看出却画不出来,是因为虽然仔细地观看了,但没有真正的分析对象,也没有找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

素描的正确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是以全面研究物象的各种关系为基础的。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一方面研究物象的内部构造与外部形状的相互关系以及物象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物象本身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关系。

科学不是艺术的全部,素描也不能在既定的结论中循序渐进地完成。只有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形成好的作品。要想真正掌握素描,首先就得从习作性素描学起,加强对习作性素描的教学和练习,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素描与建筑设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平面布局外,形体和空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它往往决定了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的成败。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师的造型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加强素描造型的严格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素描是研究造型方法与规律的艺术科学,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铅笔绘画,而是在绘画过程中融入了绘者的思维和观看特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素描”解释为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从功能上来说,在工程结构上,对设计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又是社会组合的有机体,是一种精神劳作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标志着时代精神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因此,建筑设计者既要精通工程学科领域中的诸多知识和技能,有意识的培养形象思维和唯物史观。

一位高明且有独特见解的建筑设计者,其首先是一位有较深造诣的艺术家。这也就是说一个建筑师要想做出一个较完美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高度的艺术修养是不可能的。要怎样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学好本专业已开设的艺术理论和绘画等课程之外,还要吸取各方面的滋养,如阅读文艺作品、听音乐会、看戏、看电影以及参观展览会和旅游等,可是,对我们将直接产生影响和帮助的、最见成效的还数绘画。对于未来的建筑设计,素描则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建筑美术课程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建筑师,而非美术工作者,其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均有建筑学科自生的特殊性。

早在开始构思一座建筑物之前,建筑师就必须在一个理想化的空间里给所创造的建筑定位——初步的想法,这就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优秀的建筑设计必然依托于高质量的设计图纸,而素描是作品或作品部分的粗略草图,是艺术家针对光影、构图和全幅的规模等要点所作的研究和探讨,它是全幅画的初步构图或其中之一。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精准,就等于失去精准,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觉的虚构人物和虚伪感情。要使形象极端准确,只有借助最充分的素描知识。

三、建筑空间效果的素描表现

在建筑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素描既能画出三维立体感,也可表现二维平面构成,还能多维展示;让素描语言在具象、意象、抽象、物象中各显其能;使素描教学过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由单一而变得丰富起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建筑素描基础训练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严谨和准确的造型能力为主旨,以熟练的素描技法促进建筑表现技巧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素描侧重于学生对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的准确性表达的训练,以及学生对形体的空间想象能力、形体再创造意识、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建筑室内素描是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系统的写生训练,学习处理人与建筑环境的协调关系,提高学生对室内空间的表现能力和对室内透视的把握能力。在笔者看来,应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素描要求:画面的构图完整性,突出画面的主次性;较准确地把握和表现空间透视感;空间构造物的造型比例尺度的准确性;空间组合形式比例关系与空间尺度感;空间装饰物的刻画、概括以及取舍;画面主光源以及黑白的对比与衬托;空间的前景、中景、背景黑白灰的层次处理。前期的空间表现训练以古典室内空间写生为主。在一、二、三年级阶段,通过写生教学大厅、美术馆、图书馆等一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对空间整体性的处理能力、对建筑物的比例关系把握能力、对装饰物的准确概括和刻画的能力以及对场景空间的主次处理能力等。

在进行写生前,要求先练习场景的角度选取,画面的构图。在写生过程中,学生通过写生表现,达成对“空间”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构造形式的多样性,形成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前期,以规则的建筑空间表现为主。对古典建筑严谨的柱式比例关系、三度空间及多面空间关系、柱式不同部分的细节的处理,都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空间素描的表现区别于传统素描的是,空间素描要求更主观地对空间中存在的立体或立体中存在的空间的表达。所以光与影的处理必然成为主要的表现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色调的衬托、对比、变化来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形体结构与材质来表现。

总之,建筑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可以为未来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和设计师塑造坚实的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开拓其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正确的素描方法对于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表达艺术技巧和探索建筑艺术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名称:基础造型视野下的建筑视觉研究,项目编号:2014-XY-13.

①记贝聿铭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学术演讲[T].世界建筑,1994(3):14.

参考文献:

[1]张坚.“看”的方式、视觉艺术形式及反现代性[A].孙周兴、高士明编.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192-211.

第7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习也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建构了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1]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讲授者和传播者,更是一个合作者和互动者,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发挥的是“中介人”的作用,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者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质量。

在课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合作者,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生的学习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来帮助学生通过真实有效的语言交际任务来提高语言水平和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2]

二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的英语教育在“”后有了飞速的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材教法的改革也全面推进。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都朝着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去努力。但是,由于英语教学起步在我国比较晚,再加上传统教学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长期以来,传统英语教学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遭到扼杀。学生往往只具备语言知识,而不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学到的是“哑巴英语”。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种英语教学不理想的效果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把英语作为知识而非技能的教授;重视语法知识的学习,忽略交际功能的训练;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实际运用;重视任务的完成,轻视方法手段。这些问题造成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没有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缺乏合作交流,不利于个性发展;忽视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正由传统型教学逐渐向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化,课堂教学也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形式。[3]

(一)注重趣味性,在乎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第一,设计有趣的内容,围绕主题,联系学习者原有的社会经验进行有趣的情景创设来展开语言交际。

第二,设计有趣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利用故事、诗歌、短剧、电影等语言原材料创设一个利于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物质环境―――教具的使用、情景创设的环境布置;精神环境―――英语的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活动,需要的是“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所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尤为重要。[4]

第三,设计有趣的形式。如:“今天我来讲故事”以原形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新编小故事;“大家一起来游戏”借鉴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来巩固大量枯燥的单词积累;“谁能来说唱”运用已知的旋律操练新学的句型。

第四,设计有趣的教具。利用有趣的辅助教具资源,图片、投影、面具、磁带,多媒体等。

(二)注重多样性,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方法的多样性。开放式―――围绕主题。自由发挥,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

启发式―――集中注意力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带动学生的语言思维。是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在讲授新材料之前启发式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运用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从而提高讲授效果。

参与式―――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借助式―――借助好的语言环境、借助某一教具、某一主题展开交际。

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示范讲解、变换角色、镜子法等的形式来展开语言的学习。兼以动静结合听说搭配更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全班式活动,可以分组式活动。还可以自由搭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来展开语言操练。如双人对话、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课堂环节的多样性、环境布置的多样性、课堂节奏的多样性等都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三)注重实践性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只有习得的东西才会成为口头熟练掌握的语言,而习得恰恰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可以获得越来越清晰的映像。[5]

以学生为主体大量开展听说活动。听说练习是英语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其核心在于创造机会使学生相互间获得最大量的口语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任务是感知新材料的语音、语义及其联系,模仿操练直至复用活用。[6]

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精讲与多练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教练,指导者―――要为学生提供听的理由,创造说的动机;是示范者―――要精讲,而多练的主体则是学生,教师的讲和教要服务于转化为学生的学和练。摒弃那种讲的多练的少,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语言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精讲多练,把重点放到实践上来。

(四)注重交际性

语言是随着人类交际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灵活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以语言能力为基础培养交际能力,教学过程力求交际化,交际中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内容准备出交际的话题创造出交际的动机。还要利用课堂和一日生活场景开展交际活动。

(五)注重增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应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增强语言的得体性。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肢体语言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的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重点已从知识的获取转向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应加强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各个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着改革研究和实践。而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且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它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必将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积极有效的启示和指导作用。[7]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重在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建构主义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理论支持。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根据,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和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外语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2]汪丽.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科技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邹晓燕,万敏.“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双边活动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36).

[4]徐一珠.英语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2-6(2),第3版.

[5]杨文.幼儿英语教学法(第一版)[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第8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导向性 

 

大学毕业之后,高职生大多要到企业就业,比本科生少了考研、考公务员等路径的选择。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绷紧了每一个高职生的神经。作为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高职生又将面临工作单调、薪酬低、升职机会少等考验。 

与所有的年轻人一样,高职生对自己的未来也抱有热切的希望,同时又存在着对社会对企业了解甚少、过于理想化及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加以教育引导,协调并提高其心智发展,不仅将严重影响高职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就业的导向性,帮助学生在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找寻人生发展方向,体验感悟人生的意义,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生发展课题的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有为之举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这一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定位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三年后的人生发展走向——到企业就业。换言之,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考量一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可就业能力”当作主攻方向。 

“可就业能力”最初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国外学者将其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自身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自身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及劳动力市场环境)。 

从“可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知识、技能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劳动力市场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学生的人生态度、思考技能(包括创造性思维、决策、问题解决、用心观察、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推理等)、个人品质(如责任感、自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正直、诚实等)以及其他能力,如各种资源使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系统管理能力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就业及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不难发现,在以上诸多影响因素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内容,如自尊自信、人际沟通、自我管理、积极心态等,这些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可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致的,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所以,有意识地与学生的就业挂钩,从提高学生“可就业能力”的角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主动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以服务为宗旨的有为之举。 

就当今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和学生的心理期待而言,如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两者之间的落差,尤其应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高职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心里充满对未来的玫瑰色的梦想,即使再自卑的学生,也希望自己在企业的工作环境、待遇、机会比农民工好一些。但很多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科技和管理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已经将生产流程、工序甚至操作动作都做了细微的分解,流水线上员工的操作是精确、简单、机械、重复的。因此,在这些企业里,不仅劳动没有多大的区别——高职生在薪酬上并没有显示出优越性,而且人的心理忍受极限还会受到挑战——不少学生就是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劳动而选择了离开。如何引导学生化解简单、重复操作所导致的心理倦怠和压力以及希望的落差,对高职院校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能胜任岗位的,还要是能安心岗位、忠于职守的。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未雨绸缪,以就业为导向,将教育由学校向职场延伸,将关口前移。 

事实上,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只不过现在还比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和经验做法的层面,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引进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手段上探索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切中高职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源 

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的初级目标。学生心理困扰的成因很多,表现形式及程度各有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同时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初级目标的需要。 

一般的心理问题通常有现实的刺激源,譬如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个有影响的事件,个体会对这个事件产生恐惧、焦虑、失眠等情绪,这样的情绪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 

高职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因为就业压力而产生的。与本科生不同的是,高职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实际大多只有两年半),两三年之后,他们大多以就业作为自己的选择,升本、考研的学生人数极少。因此,未来的就业前景严重影响着高职生的在校生活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的学生因对未来职业及职业发展不甚了解,深感迷茫、郁闷,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学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去尝试,但都不能坚持,收获不大;还有的学生举全家之力才得以读书学习,但是三年之后不知能否顺利就业,即使就业了,微薄的工资要偿还家庭的举债也是遥遥无期。这类学生在校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焦虑、无奈、消极甚至敌对的情绪。 

有专家指出,未来八到十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依旧严峻,这一严峻的形势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毫无疑问依然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刺激源。中央文件指出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把解决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的切入点,更贴近学生,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调整认知,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不少学生对就业形势只是笼统、大概地有所了解,难免会以讹传讹;更有一些学生对自身评价不高,缺乏信心,加重了就业的心理恐慌;还有些学生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要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发展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 

其次,要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担忧转移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可就业能力”的现实活动和训练中,变压力为动力。很多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对未来的担心和忧虑中,缺少行动力;有些学生则盲目地“左冲右突”,在现实中找不到正确的突破路径。这两种情况都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与希望的思虑之中。焦虑本身并非一种情绪困扰,适度的焦虑有益于个人潜能的开发,但过度焦虑则会成为心理问题,化解它的有效方法就是行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开展各类心理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加素质训练、社会实践,在行动中化解焦虑,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增强信心,为顺利就业或成功创业做好心理准备。 

再次,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人活着就会承担压力,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压力化解方法的话,那就是优化心理素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技巧,有效化解就业焦虑,提高应对就业压力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生人生发展课题的实现 

如果说就业心理素质的提升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的话,那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同一性”则是高级目标。 

人的发展是终身的。哈维格斯特提出的人生发展课题的理论认为: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可分为若干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课题,这些发展课题都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对各个发展阶段的人们所提出的要求,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人的发展就是完成人生发展课题的过程。哈维格斯特还认为:个体若顺利完成了某一个阶段的发展课题,就会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并有利于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课题没有完成,就会沮丧、焦虑、不安,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影响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干扰下一个阶段发展课题的完成。 

高职生需要完成的现阶段人生课题主要有:确定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独自谋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顺利就业;学习建立并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深入了解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对这三项人生课题,学校及学生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第一项任务因最为现实而显得尤为重要,都十分重视;第二项任务因关系重大而不得不重视;但第三项任务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殊不知,前两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以第三项任务为前提,因为如果对自我没有正

确的认识,自我定位不准确,要想取得事业和爱情的成功是很难想象的。尽管“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有业不就”在高职生中也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原因,与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评价过高不无关系,而这些正是“自我同一性”这一发展课题在职业选择上的表现。 

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青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这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自我同一性”一旦形成,个体则会获得一种心理的幸福感,并伴随有一种内在的把握感、何去何从的方向感、确定的预期感以及自我的整体一致和连续之感。如果在青年时期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会导致角色混乱,生活缺乏目标,会时时感到彷徨迷失。对就业顺利的学生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除机遇之外,他们大都自我观念明确,具有较为清晰的人生目标和就业方向。事实上,这正是“自我同一性”这一发展课题圆满实现的表现。可以这样认为,对高职生而言,顺利就业与否只是一个表层问题,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才是最为核心的。学校教育应该对这一核心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切不可一“业”障目,片面的技能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终身发展作为终极追求目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责无旁贷,要从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入手,把“培养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作为一条明线,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兴趣和积极性,而把“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一条暗线,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帮助高职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全面完成人生发展课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9篇:德育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剪刀;残障;工作台;支架

中图分类号:TH78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被调查户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共142 112户,确定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共161 479人。其中,视力残疾23 840人,听力残疾38 370人,言语残疾2 510人,肢体残疾48 045人,智力残疾10 844人,精神残疾11 790人,多重残疾26 080人[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增加。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些残障[2]人士的生活,关爱他们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为方便他们的生活设计制造方便使用的生活用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剪刀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安全性

残障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行动的不便和迟缓,感知能力的衰退使得他们对外界的敏感度明显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比常人大的安全隐患[3]。

2.1.2 易操作性

供残障人士使用的产品更应该注重操作上的简单易行。

2.1.3 环保性

产品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环保,既要保证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又要注重材料的可回收利用。

2.1.4 愉悦身心性

通过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设计,提升产品的愉悦人们身心的作用。

2.2 设计过程

设计目标:剪刀可以放在操作平台上使用,只给出向下的单向压力即可裁剪。

产品设计过程:先设计功能性的内部结构,再设计造型和色彩,最后选择产品材料。

2.2.1 产品结构设计

如图1所示,通过转轴1连接上剪刀片6和下剪刀片2,下剪刀片2末端与支架13连接,支架下设有底板10,上剪刀片6末端连有操作柄9,通过底板10、和支架13使剪刀可以立放在操作台上,通过操作柄9的设置,可以方便剪刀的操作,不用手指只需要往下按压操作柄9就可以使用该剪刀。上剪刀片6和下剪刀片2的手柄间设有具备向外预紧力的上弹簧片5和下弹簧片4,使得剪刀口可以自动张开,起到了省力且方便使用的效果,只需向操作柄9施加向下的力即可使用剪刀。下剪刀片2通过轴套7、销轴12的配合与支架13连接,下剪刀片2下方设有压缩弹簧14,通过该结构可以使在剪切时剪刀整体可以沿着销轴12有所转动而便于使用。底板10上设有外壳11,外壳11上固定有锁扣销3,锁扣销3的两侧为穿过外壳11的按钮3-2,按钮3-2内侧设有与上剪刀片6上的小孔6-1配合的小圆柱3-1,通过锁扣销3左右的按压可以实现小圆柱3-1插入或退出上剪刀片6上的小孔6-1,实现对剪刀口的锁紧和打开;锁扣销3的按钮3-2下方设有圆柱形凸楞3-3,与外壳11上的槽配合起定位作用,可防止锁扣销3相对于外壳11转动,确保小圆柱3-1和小孔6-1的位置准确对应。如图2是锁扣销的三维建模图。2.2.2 产品造型设计 如图3所示,整个产品采用小兔子的可爱造型,可以愉悦人的心情。

2.2.3 材料选择

剪刀的材料根据功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材料。剪刀刃用不锈钢加以拉丝处理,一般可用3#不锈钢[4]。剪刀支座外壳采用PBT材料,PBT材料具有耐普通化学药品性,如溶剂和油脂,并可在140°C的高温条件下杀菌[5]。在按压手柄的上面敷贴一层橡胶材料,起到防滑、改善手感的作用。

2.2.4色彩设计

外壳大部分采用环保绿,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象征着和平,是安定、稳定的象征,让人眼睛放松。绿色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有镇静和镇痛的双重效果,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感和肉体上的疼痛感[6]。锁扣按钮采用黄色,黄色有希望、幸福和愉快等正面的象征含义,与此同时它还有危险和注意的提醒意义[7]。

结语

该剪刀不仅满足了部分手不方便的残障人士的需要,还方便了正常人的使用,使得人们可以省力地在厨房进行一些菜蔬和肉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编辑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布,社会保障研究,2007 年02期.

[2]胡顺江.康复医学与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1.

[3]谢蓝,张秋梅,汪虎.肢体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家具设计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年07期,P26-28.

[4]刘芬,席文豪,欧阳海燕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剪刀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2期,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