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课堂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第1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第一,什么是课堂。我认为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课堂是一个有理想的目标,讲求效率,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三个基本的要素,首先是有目标,其次是讲求效益,再次是通过课堂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第二,什么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简单来讲,一堂课有科学性、有艺术性就是好课。那么科学性怎么体现出来呢?首先,学科体系的科学性。比如说语文,到底该怎么教,使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这不是科学追求吗?我们的各个学科它的体系决定着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深刻地把握,这个理念就包括了学科教学思想。而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学科教学思想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呢?我认为,应该为我们的孩子一生的人文基础、人文发展、文化素养夯实和奠定基础。(列举明德中学的语文教学、湖南岳云中学的数学教学)(一)培养学科的教学模式。依据我们的教学思想确定了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立我们学科的教学模式,再加上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就形成了我们学科的教学体系。(二)学生认知的规律。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认知社会、转移知识、提高能力、综合素养提高,它的规律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但是我们现在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把这些简单的东西都忽略了,因此导致我们的教学没有遵循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说到底有一些孩子听不懂,以致上课睡觉、打不起精神。(三)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我们老师现在的教学,我斗胆说句话,很少有老师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我们现在有很多校长很少顾及老师的教学心理,很少有教育行政领导顾及校长的职业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观察孩子们的心理过程,怎么能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呢?(四)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中国人口多,教育资源少,教师编制少,实行的是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这种大课堂教学有什么规律性呢?我们怎样使孩子们能在这种大课堂教学中受益呢?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如何能讲求效益呢?其次,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震撼力,应该具有冲击力,应该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

第三,课堂要素是什么?一堂课包括哪些要素,这也是我们老师必须要了解的。(一)确立目标。中国的课堂教学目标氛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即知识阶段,强调的是学习基本知识;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到新课程实施前,是“三基”阶段;第三阶段是新课程实施以后,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发展中,再过若干年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重新制定,又要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咱们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二)构建结构。课堂教学就像盖房子一样,是有其结构的。课堂中如果层次不分明,构架不合理,或者虎头蛇尾,都是课堂结构不合理的体现。其实课堂结构也很简单,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创设情境,领会课题;探索研究,深化课题;综合课文,小结课题;联系实际,运用课题。如果是不序的课堂教学,课堂效益是绝对不可能提高的。(三)精心设计。简化之就是备课,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手段与方法。(四)认真实施。课堂实施是老师生命价值、职业价值、发展价值体现的载体,因此是非常关键的。怎样实施呢?首先是有效启发,这依然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方式;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第三我们要有健康的心理;第四我们要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该怎样达到以上的各种境界呢?关键就是我们老师自身的不断修炼,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这里我提几点要求,第一,我们要致力自己教学的智慧。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智慧方面开放得不够,我们对教育智慧的有效开发更不够,包括现在我们的教师培训,讲句实在话,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书培训是成本高效率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远程研修等等,都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精力和成本,但是对我们的教学教育智慧的提高能有多大的帮助呢?而且这种外在的主张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因此,我们老师个人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修炼提高我们的教学智慧。

第二,我们要哲学性地思考问题。我们的老师都学过哲学,但事实是我们不能善于运用哲学,不能用哲学原理来思考问题。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要经常思辨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一分为二的思考,辩证统一的思考,实事求是的思考,物质意识的思考,再比如说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是哲学思考。

第三,把技术与艺术进行有效的统一。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来看待,就是要把课堂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作品来看待,作为一堂课,我们要设想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久而久之,你的每一堂课都有可能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

第四,我们要实现我们的文化气质与文化修养。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多元素养,因为,新课程要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要孩子们全面发展,要孩子们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我们的老师们不能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有文化气质、文化修养等多元素养。

第2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前提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不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的发展,阻碍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交流等方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克服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而且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确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能否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既是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互动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师生交往、交流和互动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践行的理念。

(3)注重过程的教学观。要让学生在研究、思考、探究问题和科学实践中获得知识。

(4)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使课堂教学在真情的涌动中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总之,更新教学观念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改变教学方式是关键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北京市中学地理教研人员和许多中学地理骨干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体验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地理年代的久远及空间的宏大与学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学习仅在课堂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获得相应的技能和能力,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新一代公民,应让学生走入自然,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与社会的情境与场景中去,进行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正反方辩论、当小老师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是高层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范例式教学模式:在地理学习中,借助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规律和原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范例研究联结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使学生不仅理解地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而且找到应该“怎么办”的方法和途径,进而体现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氛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第3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活动式教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26-01

早在2001年我国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时就强调要活学英语,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以下几点就是笔者对活动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的失误和过错采取宽容和鼓励态度;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设计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活动设计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思考。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活动教学时,其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理论,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教学中,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并取得优异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具体而言,英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英语活动式教学要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五、活动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国外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4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一、构建高效科学的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学生、教师充分和谐发展的主阵地。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益低、质量不高,师生没得到应有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以教定学,师生难以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效、无效教学的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研究做细、做实、做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有效、高效课堂。

科学课堂是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教学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才规律,从而做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策略都尽可能是符合科学规律。科学取向教学论给了很多启发和指引。构建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猿忠匀宋本、以生为本的需要,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所有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以学生学的如何作为重要标准,树立多元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课改的理论,特别是有效、高效教学的理论,把握有效、高效教学的实质,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有效、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有效地教学评价构建科学课堂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的,是按照科学的标准,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其目的是为教学决策和调整提供依据和服务。课堂评价是组织和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打造科学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学评价,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热爱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一)师生互评,调控管理作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扮演独揽者的角色,学生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评价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监督和强化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践程度做出的价值判断,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教师的课堂评价起着维持纪律、引导方向、调控课堂气氛等作用。教师通过课堂评价,针对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串联教学环节,其效果也更为自然 。同时在课堂上,学生应作为评价的主体,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针对课堂上的活动做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课堂上老师书写单词What’s the matter?但是有同学发现老师的单词What’s写错了,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纠正老师的错误。这样有利于互相促进师生的课堂教学,也培养了学生敢说敢做,勇于向“权威”质疑的品质。

(二)生生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生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的合作活动开展,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

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参与评价学生,即可从中发掘同学的优点,也能客观指出其缺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培养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做人。

(三)自我评价,发挥学生心理暗示作用

在教学中,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个环节的情况,从而判断其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但在这个过程中少不得学生的自我评价,因为学生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等进行判断与评估。恰当的自我评价会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能、乃至发展自我个性心理的作用。

第5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1 现行教学评价的不公平性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有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且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教学质量评价上却仍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消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公平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课程分类排序法:在评价分数统计后,将可比的同类课程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合格名单。因为通过同类比较,更能说明评价结果的好与差。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1]。

2 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一刀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根据高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更加注重讲练结合。质量标准应具有多元、柔性、个性的特点,多元要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性。柔性要求避免一刀切,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个性要求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个性化教学,鼓励改革和创新。

3 监控评价结果运用过于功利性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做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年度内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评为优秀教师,不得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发或少发教师奖励津贴。连续两年评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结果反馈滞后,需要到下一学期才能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分数,无法得知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不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被评者远离了评估,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4 学生评教能力低

目前,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较低,需要培养和引导。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意义对学生详加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提供关注学生学习的依据。其次,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进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可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期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判定等因素的影响,心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客观地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的时间应略有差异,不固定于每学期的第几周,以免教师和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评教应集中安排,便于学生对被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差异;对于经常无故缺席、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评教时,取消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评议的资格。

5 专业课实践课堂监控过于薄弱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是坚持以实践为本。要根据专业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在课堂讲授中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 信息搜集不全面,造成监控评价中的工作偏差

鉴于学生座谈会的举行时间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间不一致,有的系部安排在教学初期几周内,学生对教师授课特点及风格还不了解,这时得到的信息可能因存在个人喜好而片面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学评价组织部门在每学期教师教学评价中后期,从学生和教师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得失,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偏差造成的不良效应。这种后效追踪,有利于纠正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偏差,优化评价主体和教师的心理,改善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内容既要有反映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的高水准要求,也要有过去教学经验的精炼和概括;既要有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状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要能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第6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1.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1 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1.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

1.3 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

2.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1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2.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3.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3.2 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4.1 学会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

4.2 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第7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一、导学案重在“导”

“导学案”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乃至每一小的细节设计,均注重巧妙的引导,这对教师是一个考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1、明确设计“导学案”所追求的目标

(1)让学生清楚学习路径。“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也要有学习过程。“导学案”针对全体学生,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循序渐进的清晰的学习之路。

(2)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是漫长而又苦涩的活动,只有不断地尝试成功,不断激活内在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设置“导学案”时要着眼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要使学生感受到层层递进的节奏,也要体会到轻松与喜悦,从而增强向更高点攀登的信心和勇气。

(3)使学生学习有方法。导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因此导学案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明确指示如何阅读、如何识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2、做好“导学案”编写时的准备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知识基础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二,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握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二、导学案强调“活”

导学案的使用要注重灵活,要注重课堂问题的生成,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一大学问,也是一大艺术,是导学案的精髓所在。如果教师不能灵活地使用导学案,不会课堂的生成,那么导学案就成了“习题案”、“板块案”、“绊脚案”、“死教案”。教师要依据导学案的主线索把导学案的主要问题灵活巧妙地穿课堂,依据学生的回答,衍生出新的问题。要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不要与学生抢风头,借力转力,以学生的答案来产生新的平台,供学生实现跳跃。

三、导学案体现“学”

导学案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换,变教师的外部生硬给予为学生的内部积极求索,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学生自主使用导学案的步骤如下:

首先,要根据导学案中给出的学习目标,认真自学教材内容。“阅读”要做到三读,即粗读(通览全文,了解大意)、细读(逐字逐句找出重点)、精读(理解记忆重点内容),达到能叙述;读书必须“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进行“五步”,即圈、点、划、批、摘。

其次,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找出重点、难点,寻求解题途径,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做题时务必做到“四心”、“五要”。“四心”即决心(坚持自练,力争不问他人)、专心(排除干扰,专心自练)、细心(解题过程中稳扎稳打、不马虎)、耐心(遇到难题要分层分步、多方思考,不可半途而废);“五要”即一要认真审题,二要选择方法,三要制定解题步骤,四要明确解题格式,五要精心计算和论证。

第8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一、教师必须运用合理、规范的语言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的普通话,这不仅仅是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重要表现,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语言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防止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现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就教师而言,必须学会使用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将规范的普通话内容传递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范围中有效地掌握各项基础知识。

二、教师可以使用别具特色的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通俗地说就是教师说的话,因为学生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到并指引自己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广泛关注。

1.准确有声语言的运用

本文所说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准确性有声语言是指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确切性地讲解自己的认识以及理解等的语言。其中学生能够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是有声语言得到应用的基础,而学生能够确切性地讲解自己的认识以及理解是有声语言运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尤其关注语音的准确,其次,还要注重用词的恰当与否、语法是否合理等。

2.鲜明有声语言的运用

鲜明语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精炼,只有精炼的语言,才能防止教师因过多的解释而导致学生对概念观念等模糊混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鲜明性,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基础性、规律性的知识,对非基础性的、没有规律可言的知识,则可以一笔带过;就教学方式而言,必须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实践法以及表演等。

三、适度得体的无声语言

1.神态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采用有声语言的形式,大多时候学生都是在听教师讲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听教师讲解的时候,学生的眼睛应当是紧紧盯着教师的面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面部神态,在讲解时必须保证神态的自然、适度,比如教师在讲神话故事的时候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夸张、惊讶、向往的表情,这样的表情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2.体态语言

第9篇: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生参与度;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有意义的学习知识是在教材同学生自身发生关系,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这就是说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教材或知识做出有意义的表现。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能、形成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如何调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显得愈发重要。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汲取的主动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参与,整个过程也就难以畅通。

其次,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接受者。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去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从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改进教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接收这些知识需要经历一个在已知基础上掌握新知。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一些理论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正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轻视教学研究的心理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当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灌输式教学。教师仍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判断、选择、好恶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服从于教师,服从于教材,以老师的话和教材上的结论为真理,学生并没有生动活泼发展。

第二、分数导向式教学。由于受到目前教育考核方式的限制,现在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的素质,在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

第三、浅层参与式教学。有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且绝大多数互动都是教师向学生的单项交流,学生知识作为一种被动的角色,听从教师的指令,以旁观者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明显作用。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述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必要性和因忽略学生主体性导致问题的分析,笔者根据自身体验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和发言的热情,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所学的知识就很容易深入理解并有效吸收。

第二、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更要积极、热情引导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并增强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第三、在合作中凝聚学生学习的氛围。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小组的意见再全班讨论,并对他组的意见进行评价,便于组内和组间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当然教师在分组时,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听取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在合作时相互间和睦相处,彼此之间定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在参与中保证全体学生的公平性。因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学生甚至是教师,对待不同能力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关心和是爱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基础薄弱,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他们往往害怕甚至抵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系和呵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结束语

本文以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度为研究主题,首先阐述了学生参与度在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剖析了现有课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几点建议。期望通过本文的讨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杜爱文. 提高高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参与度研究[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 86-90.

[2]耿新红.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有效性 [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