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客家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世纪90年代,客家文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客家研究热”直接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在“文化旅游热”背景下,客家文化旅游热开始形成,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总体上客家文化旅游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资源开发以物质文化资源为主、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市场以近域客源市场为主是客家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11,14],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大资源与小产品、大市场与小区位、大文化与小景观、大形象与小品牌的“四大四小”表现较为突出。粤闽赣边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以“客家三州”赣州、汀州、梅州为核心的客家大本营是客家文化中心,赋存丰富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客家文化旅游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2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分析
2.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以梅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客家文化旅游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测评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探寻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着影响因子。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旅游的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梅州市为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影响游客满意因素的复杂性,游客满意度测评涉及多维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其量化测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模型主要有期望差异模型(EDT)、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5,15~17]。本文采取广泛使用的李克特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5,4,3,2,1],作为评价集的相应分值,获得被访游客对测评对象的主观态度。根据调查目的,综合考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构建侧重于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测评的9维度39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表1)。问卷设计内容包括:(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2)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和单项满意度评价。(3)满意度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出游动机、旅游地形象等。(4)满意度的行为结果:忠诚度。
2.2调查过程与分析方法
样本调查在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完成,选择包含了黄金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时间进行调查。在梅州主要景区、酒店、特产店对旅游者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调查人员直接对游客进行“一对一”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协助游客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本次调查的Alpha,即可靠性系数(a)=0.944,且各评价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数均大于0.800,问卷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信度)高。
2.3游客满意度结果分析
(1)总体满意度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总目标值为3.78,说明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且与其它类型文化旅游满意度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偏低。(2)评价维度满意度各评价维度指标满意度均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的赋值相比可看出(图1),除旅游环境和客家文化特色维度指标达到满意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服务与管理7个维度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图1各评价维度满意度Fig.1Thevaluedimensionsatisfaction(3)评价因子满意度评价因子层39项指标中,仅1/4项指标达到满意水平,其中最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空气质量、客家民俗和游览环境;最不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娱乐特色、商品价格和商品类型与特色。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旅游行为特征的人群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差异情况。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差别程度用P值判断,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不显着;0.01<P<0.05时,表示差异显着;P<0.01时,表示差异极其显着。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客源地的游客满意度差异极其显着,其他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表2)。具体特征是:省内游客满意度最大,其次是境外游客满意度,省外游客满意度最低;来梅州2次以上游客的满意度高于初次游游客;不同出游方式的游客中,自驾游游客满意度最高;以探亲访友为动机的游客满意度高于以其他为动机的游客满意度;男性游客的满意度几乎等于女性游客满意度;年龄越大游客越满意越高。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评价指标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统计分析发现:游客满意度与景区特色与形象、资源数量与规模、游览环境、餐饮特色、交通舒适性、娱乐特色、商品类型与特色、游程安排、服务质量监管、气候舒适度、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居民态度、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民俗等15项评价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各相关系数概率值均接近0,表明游客满意度与上述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高度显着的相关性(表3)。
3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着影响因子。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形象模糊、市场狭小、产品单一、特色不足以及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进游客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是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着力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3.1实施形象策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价值
(1)强化形象主题,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形象是激发旅游动机、提高游客期望、提升感知质量的重要因子[3,18,19]。概念泛化、视觉雷同、形象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问题,同质竞争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原因,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包括突出“客家文化”大主题、强化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在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下,根据粤闽赣客家地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进行客家文化各亚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凸显各亚区的旅游形象主题,形成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将粤闽赣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统一于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共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2)加强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使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保持一致、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确定鲜明而统一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对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客观准确的形象宣传,有利于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形象和口碑效应的形成。积极扩宽形象传播途径,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音乐、网络等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介,大力宣传客家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2实施市场策略扩大客家文化旅游市场
(1)开拓非客家人客源市场,扩展客家文化旅游中长距离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狭小、人气指数不高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市场”特征表现。客家文化旅游的现状客源仍局限于“客家人”这个“自家人”市场和500km范围内的近域非客家人市场,客家文化旅游需要开拓更广的旅游市场。应注重中长距离非客家人市场的开拓,加强客家文化旅游在非客家人客源市场的宣传,采取各种旅游推介会让非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增强客家文化旅游对中长距离非客家人的旅游吸引力。(2)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扩宽客家文化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开展文化营销、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以客家文化为“卖点”开展文化营销,满足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需求:对同质文化的追寻记忆和延续继承,或对异质文化的观摩学习和体验经历。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旅游网络营销,通过客家文化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视产品、动漫产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开展价格营销,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吸引不同的分众市场。
3.3实施产品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
(1)深化产品开发,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浅层次粗放开发、观光产品为主、旅游产品单一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产品”特征表现。应遵循旅游产品开发规律、尊重旅游消费需求[8,20],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在加强民居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客家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和娱乐产品开发,实现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体验产品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旅游业与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融合,解决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表达难点,创新开发客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以增强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受;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旅游商品开发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开发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旅游购物。(2)强化特色与精品意识,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以客家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客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景区、特色商品),彰显特色,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价值和品质,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吸引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铸造文客家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关键词:客家;梅州;大学生团队;政企文化;DV宣传
一、研究背景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部与福建省交界,南部与广东省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广东省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利用DV (Digital Video,数字视频)对梅州当地的政府部门进行单位业务推广,对企业进行品牌宣传,让大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等渠道了解新时代的客家风貌,这对于推动梅州的经济发展,加快梅州的绿色崛起,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嘉应学院是梅州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地方性是学校的第一特征,地方高校要想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立足地方、融入地方,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2]。2013年9月,粤东客家高校大学生DV政企文化宣传团队成立,主要成员是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组建宣传团队之前,他们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校园DV团队,进行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熟练掌握了DV拍摄和剪辑。在与梅州市嘉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后,宣传团队立足于梅州当地,拍摄制作政府和企业文化的宣传片,校企合作,力求达到协同育人,产品推广,服务普及的双赢效果。
二、宣传团队构建的基础与现状
1. 团队的特点
团队的成员来自嘉应学院的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等学院,甚至还有一些校外的专业人士会对于DV团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专业的指导,校园内的成员分布也较为合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广泛的分布。同时校园DV团队一般规模和人数都较少,所以团队高度分工,成员之间又有非常深厚的友谊,所以团队虽然很小,但是运行非常流畅。团队分工明确,成员都在自己的分工领域有自己的特长。在接到任务时会进行团队内的讨论和分工,团队的运作效率也非常高。
团队主要的作品都是反映校园生活为主,偶尔会有一些放映当地的风景片或者是有独特表达含义的特殊类型影片存在。同时因为不同的DV作品的导演不同,不同作品的侧重点考虑的也不一样,表现纯爱的校园爱情片占了绝大部分,不同作品创作范围丰富了校园生活。
2. DV团队的生存现状与反思
团队在校园活动以及社团团队之间的交流保持着强大的活力,这些团队的成员在团队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有着非常好的锻炼和培养,这些团队的成员还在自学能力上有着出色的进步。不得不说,不管是参加到这样的团队之中进行团队活动,或者是带领这样的团队运作,都将是团队成员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在团队中获得的领悟和收获,在以后团队成员的就业或者学术研究中都将会有所体现,是不可忽视的收获。
校园DV团队之中,不同的团队拥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命运。有些团队在专业学院强大的器械和技术支持以及师生的人员支持,再加上团队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合理的规划,使团队的运作和正常的拍摄活动都有保障,随着团队的逐渐壮大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学生接触影视制作、进行创业实践的优秀平台。但大部分校园DV团队现如今都处在名存实亡的地步,造成这样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校园DV团队缺少专业学院的支持,没有正确的团队管理和合理的人员安排,往往也没有不将团队的发展以及商业化放在心上,单纯作为学生爱好而存在的团队。还有些团队虽然拥有商业化的发展方向,却没有合适的团队规划,领衔的主要负责人员侧重于技术发展的人员,而忽视团队人员内部管理。
因而,高校DV团队拥有着非常重要以及突出的教育指导作用,如何对之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协作工作,特别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使校园DV团队带来更加出色的教育指导意义,将对嘉应学院的校园DV团队的发展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事业发展赋予的强大生命力。
三、宣传团队的构建和实施
1. 整合现有校园DV团队,建立宣传团队
2013年9月,粤东客家高校大学生DV政企文化宣传团队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是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见表1
2. 树立品牌,达成合作关系。
宣传团队刚成立之时,团队缺少和政府与企业机构合作经验和资源,在政府跟企业间比较难打开市场,一般而言,政府和企业也不大愿意把他们的宣传片交给学生团队去制作。为了打开市场,宣传团队成员认识到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一个成功案例推广出去,在市场中树立公司品牌,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宣传团队独立完成了第一部宣传片《嘉应学院招生宣传片》,凭借该片,宣传团队获得各方面的好评,进而与梅州嘉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立足客家地区,拍摄政企文化宣传片。
3. 凭借合作关系打开市场,着重发展宣传片,以实力宣传品牌。
与梅州嘉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后,宣传团队与该公司共同完成第一部政府宣传片《南口镇》。拍摄为期两天,由南口镇政府办公室人员接待,拍摄地点有南华又庐、麓湖山庄和南口特产豆腐干制作厂等。该片后期获得梅州市围龙故事纪录片三等奖。
4. 形成特有风格,以品牌作为宣传要点,提升市场地位。
前期,用稳扎稳打的实力打响品牌,向大众宣传。后期,把品牌作为宣传要点提升市场地位。在创作风格上追求独特。随着经验逐渐增长,了解顾客的要求。制定出“菜单”的高端服务项目,统一创作的风格。既独特又符合客户需求。创立品牌之后,其创作理念和风格更容易传承下去。在宣传团队逐步稳定之后,建立各个县区的业务关系。逐步发展品牌优势。随后宣传团队与嘉映公司一同完成梅州市公安局年度内部汇报片,拍摄多处警察办公场景,并获得广东省公安厅的好评。自从2013年9月宣传团队成立至今,宣传团队已经形式了,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成果, 至今已经完成政府机关单位宣传片12部,企业宣传片8部(主要作品见表2)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校园DV社团存在的可行性以及校园DV团队商业化创业的可行性。粤东客家高校大学生DV政企文化宣传团队的成立,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生或者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宣传团队自构建以来,从基本的设备购置到技术学习,到团队合作,从学校起步到走出学校。对大学生创业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鸿. 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J]. 2002年第5期.
[2]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课堂评价;学生立场;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回归学生的立场。如何利用好课堂评价这个教育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传统的评价观念只是单方面的教师评价学生,这样实施评价的结果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今提倡的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1.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是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进行评价。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我示范朗读后,学生也会中肯地评价,评价完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2.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课堂上,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可以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内交流互评及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这样既能利于学生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二、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
新课程要求营造一种“对话、互动”的对话氛围,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
2.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长远赞许,及时送上充满激励、个性化的评价语,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优化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引导学习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评价语中点明并总结,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秦兵马俑》第5自然段武士俑时,我让学生关注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先引导学习武士俑的写法,让学生知道课文描写武士俑最为详尽,引导学生去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武士俑的,并谈谈感受。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评价点评中,学生逐渐掌握了武士俑的写作方法,然后鼓励学生尝试练习说话,介绍其他的兵马俑。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甚至有很多组内成员都在模仿教师的样子,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评价。在全班交流将军俑、骑兵俑、弓弩手等其他兵马俑的形象时,学生的发言迭起。
2.真心评价激兴趣
奥苏伯尔曾经说:“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因此,在指导语言表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饱含情感的评价语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纵观名师的课堂,饱含真情的激励性话语不绝于耳。
3.富有启迪促发展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地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或直截了当地指出,通过富有启迪的课堂评价语促进学生发展。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一个学生读第7自然段,这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后,孙老师评价道:“孙老师特别欣赏你良好的心态。你看你读书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生笑)孙老师也要向你学习。但是有的时候,该快的时候还是要快些,该慢的时候还是要慢一点,是不是?谁再来读一遍?”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不失严谨。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教师富有启迪的评价语又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想一想,还需要补充吗?”教师的评价语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促进发展。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中,学生的思维发散了,探究的意识更浓了,表达的行为更强了。
总之,语文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就注定了教学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智等于一身的教学智慧。每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真正回归学生的立场。
关键词:“家具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实践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家具设计作为艺术专业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属于必修课的范畴。现阶段,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家具设计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来与时展相接轨。目前,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 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现况
1.1 课程教材不够鲜明
现阶段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为工业设计或是林业院校的教材,教材中对于家具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家具设计的有关内容相对比较欠缺。而且,这些教材本身只是从材料、造型、工艺、结构等方面进行介绍,对室内设计中家具的重要性提及甚少。由此可见,家具设计所使用的教材欠缺指向性,不够鲜明。
1.2 课程理论与实践关联性较差
家具设计需要通过实践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在现在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重要性。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相关的实操平台,既没有建立学生实习的基地,也没有实现校企结合;学生闭门造车,随意设计天马行空的方案且没有能够实现设计的可能性。[1]而且,由于学生对于材料、技术及工艺的掌握仅仅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设计存在极大的不合理性,只能欣赏而不能生产。这在打击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此门功课的兴趣。
1.3 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一部分高校教师的授课方式比较陈旧,依旧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的内容与教材上并无大的差别创新能力比较欠缺;并且,对于市场上最新的设计软件、新型材料及工艺,其置之不理,完全不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的传授。长此以往,导致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其只能是厌倦,而并无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也过于僵化及呆板,对家具设计教学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2 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方式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方式
现阶段,室内外设计专业中涉及的家具设计的教材种类繁多,大多数是对材料、工艺、结构、风格等进行论述,对家具与室内空间的关联性不够关注。此外,因为艺术类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其对于工程力学等有关内容不甚了解,对于专业的构造知识吸收及应用的能力比较低。[2]因此,高校要对不必要章节进行删减,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教学内容优化需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联系,将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保留,特别是家具造型、风格与室内的联系等。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将家具设计与室内设计连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处理好人――空间――家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调动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2.2 给予专业基础课程高度重视
室内设计中的一些有关专业基础的课程可以为学生进行家具设计提供理论及专业支持。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给予理论基础课程相应的重视。如在涉及的理论课中,对一些建筑室内风格及著名设计大师进行了介绍。有很多的室内风格就是通过家具的布置实现的,而且设计大师设计出来的家具,有的至今仍能使人觉得惊艳。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在手绘及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上的学习,例如,效果图展现、Photoshop、基础制图等等。学生只有通过提升基础技能方能将心中的想法展示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学习,为其实现家具设计打下基础。
2.3 教学方法的优化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的示范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学生作为主体、能力作为本位视为基本原则,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将理论课程、课堂讨论、分组协作、多媒体教学演示、案例教学、市场调研与实训操作、学校学习、企业考察有机地串连到一起。[3]例如,在家具设计课程中,设置指定用户群的研究教学。通过对指定客户群的特征进行研究,找出设计的具体方向;在而后的设计中,依旧利用人物角色检测,对设计的结果进行检测,使设计能够具有目标性,不至于偏离轨道;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实践性教学的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家具设计教学十分重视设计与实践二者结合,突出多方位高度统一。家具设计实践性教学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构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主动与家具生产厂家、家具卖场建立联系,到实地进行专业考察、学习相关知识及课程设计,将设计的作品转化为实物。二是就教师而言,要将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参与到学生设计中,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家具生产企业,努力将学生的设计转化为实物,以此来提升其进行设计的热情,同时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5 将设计竞赛机制融入教学
家具设计竞赛作为补充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加快课程体系优化的进程,对课堂上理论知识过多的情况进行弥补,对实践缺失的情况进行补充。现阶段,有很多家具设计的竞赛,如国际类的红点奖等;而国内的就更多,像是百利杯办公家具设计竞赛、“帝标”杯家具设计大赛、龙家具设计大赛等。任何一个设计竞赛的主题都十分明确,具有标志性及前瞻性的行业特点。因此,其也能对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进行评价。[4]此外,引入O计竞赛机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在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团队协作,对设计内容进行讨论,并针对具体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完成作品。在这种把设计转化为参赛形式体现出来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动脑、动手,完全将技能展现出来。
3 结语
企业对于家具设计人才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转变。家具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更高。因此,对我国高校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优化,能够使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发生改变,突出教学课程的实用性能;对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机动的创新,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更能使其正确认识家具与室内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据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群英.浅谈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6(06):158.
[2] 王瑛.“家具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5):55-56.
1 医药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1.1 医药档案的起源
出土卷于是出土医药档案的重要内容,其中以敦煌出土卷子数量居多,敦煌医学卷子的很大一部分保存收藏于海外。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了封存九百余年的近五万卷六朝和隋唐五代时期写录的卷子书籍,现称为“敦煌遗书”,其内容涉及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在发现后不久即大量外流,其中以英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盗劫的卷子(今编号为s和p)最多,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医经残卷有十余卷,内容包括《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五脏论》和《平脉略》等。
针灸残卷有六卷,包括《新集备急灸经》和灸疗图等。
本草残卷有七卷,包括《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龙530卷,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首残尾全,基本完整。《本草经集注》卷一,内容 包括弘景序、序例本文及陶注。抄写时间,一说据卷末所记为唐开元六年(718年);一说据不避唐讳及实物考证,为六朝写本。
医方残卷有三十余卷,共录方近千首。其中,有的题有书名,有的为唐人选录署名医家的医方,大多则不知书名及撰者。
藏医卷,是1983年罗秉芬和黄布凡编译出版的《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经藏医学家强巴赤列审订,内收敦煌石窟出土的用藏文抄写的四卷吐蕃时期的藏医文献。
2.3 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医药档案
石刻,是先在石头上写字再进行雕刻来传播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石头上刻字是原始人的一种风气,至今能见到的有石窟、摩崖石刻、石碑乃至庄重的“石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23600余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魏碑和初唐楷书艺术的代表作品。窟群中的“药方洞”洞壁上载有治疗40余种疾病的民间验方,用药150余种。摩崖石刻也是传播医药知识的方法之一。位于广西桂林南溪山的刘仙岩上,以粗健的楷书,书刻了宋代宜和年间,当地防治岚瘴之气所致病的药方“养气汤方”的来源、组方、煮服法与治疗效果。石碑传播医药知识较多见,四川绵阳李杜祠的石碑上以隶书为主,书刻了汉代名医涪翁隐居涪水渔父村时曾用针石治病取效的情况。北宋医官王惟一为铸造针灸铜人模型,首先辑写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久将它用清秀的楷书写刻于石碑上,内容含十二经、657个穴位,供后人抄录流传,洛阳兴国寺的一块石碑上,用楷书刻写了宋代无际禅师留传后代的“换骨丹”药方。由于石碑上的宇可以不断地拓片流传,故为后来印刷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2.4 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医药档案
档案汇编虽不是档案原件,但由于是根据档案编研而成,因此可以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原始性意义,它们也可被列为直接遗存。
文化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特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就文化的思想性来说,它涵括人类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一切主观性形式;就文化作为
种理论形态而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研究成果的系统化观念都属于文化范畴;就文化作为
种哲学存在而言,文化是人类思辨深度的最佳体现;就文化的物质形态而言,文化包括一切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外在物质条件,涵括环境文化、生态文化、物化文化和金钱文化等。文化的多元性解释不仅没有泯灭学者和普通百姓对社会各领域文化的研究兴趣和激情,反而更加深了中国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深信和体察。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方法,所谓“班级文化”是指是在社会大文化、学校宏观文化的影响下,在教师的积极教育引导下,由班集体师生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班级生活方式及存在形态的总称。它是个班级内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一系列规范、准则、行为习惯以及班级环境的总和。本“班级文化”的定义既体现了文化的广义视角,又内涵着文化的狭义解释;既指明了班级文化的一般价值,又标示着班级文化的特定意蕴。本文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这样种文化的解释语境下展开的。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在界定了班级文化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对班级文化建设这概念作出精确的界定。所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某一教育群体的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概念的抽象性。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具体的活动,但又是个超脱具体事务的抽象性理念活动。没有了科学理念的支撑,任何所谓的班级文化建设都会沦落为无序的教育无政府状态;二是概念的弱规范性。任何一个概念的使用在微观教育学的意义上,首先必须具有定的规则意义方可通行,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就明显的具有语义解释学上的弱规范性。
三是概念的集合性。本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即是指种亚文化的组织过程,同时又指这过程的结果。在较为狭隘的文化行为学意义上,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态促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四是概念的统性。本文所指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种班风班貌的建设,又是一种学风学貌的建设,是班风促进和学风改善的辩证统一。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所谓“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具备职业化现实或远期预设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全体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于一个班级的文化价值观、人生观和班级规范与环境所做的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过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同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也不同于初等教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较为歧义的解释上,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和实践性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不仅具有理论分析的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建设的价值首先在于,可以唤醒教育者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注,积极营造艺术环境,把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变成种人生美的享受。1993年,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其著作《班级社会学》中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片冈德雄指出,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大大提高,同时,由于文化的熏陶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可以大大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真正的变成一种文化传承与职业素质提高相得益彰的教育。
2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加快学生智能力的开发。加德纳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概念,认为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或生产为
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与
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3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教学和学习氛围。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教学氛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有浓厚专业气息、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觉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研究
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个学科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教研课题。美国教育家曾经指出:“最出色的教育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习得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分数理性的引导下,基本上走向了一个以分数定英雄的“数量知识教育”怪圈。这种教育如果说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人才,那么并没有产生像爱因斯坦样的天才。教育专家指出:“刻板式的教育史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性的教育,它没有解决教育的根本的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即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平等问题。”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我们认为,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走自己的特色。探索具有中职特色的、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结合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完成具体的实践研究。通过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端正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 突出文化的多元性走向。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逻辑基础是承认人的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性。事实上,在各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国家,教育模式的多元性走向都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有且走多样化的路子,才能为自己的前途勾画出片天空。就班级文化的多层级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探索什么样的路线和方针,而是如何使既定的路线和方针顺利落到实处。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关系到的事情是千差万别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定要顺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对于班级中的学生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家庭资历、道德修养、知识存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对于价值观念的冲突要采取疏导的方法;对于人际交往理念的差异,要采取和谐的理念;对于极具对立性的意识形式的矛盾要尽量采取的办法,不可粗涉。在这样的文化策略的指引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定会走向新的成功和新的阶段。
试论客家文化创新的战略架构
十九世纪台湾契约婚的财产与物权观:屏东高树刘氏客家宗族的个案分析
明末以降韩江流域山区开发与族群关系演变——以泥源乡“打官山”事件为中心
广东赵氏宗亲及其河洛情结
宋代赣南交通格局的变化对客家民系形成的影响
清代粤赣两地的客家盐商与宗族建设
祭祀圈与信者圈——基于台湾苗栗县客家村的事例
台湾汉人(客家村)之中元节——关于祖先祭祀之初步报告
客家乡村的丧葬仪式调查——以宁化县虎龙村的“做香火”为例
试论客家山歌源流
客家妇女的美丽与陶瓷艺术的结合
张弼士传略
清末蜀中客家诗人兼学者钟瑞廷考述
女性拜祭者和被拜祭的妇女:香港的一个客家社区
作为中国东南部社会文化变量的客家方言
客家族群建构的人类学分析——评《海内外客家人的认同》“石壁”:客家人的原乡图腾
客家——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帝国边区的客庄聚落——以清代屏东平原为中心,1700—1890
从粤东客家到台湾客家:一个蕉岭曾氏的家族史
和平徐氏宗族与地方社会
台湾客家家庙与祭祖文化之研究
关于客家禁忌及“禁忌”的思考
粤东客家地区婚姻习俗中的槟榔礼俗:历史人类学的视野
山歌闹洞房
宁化石壁客家妇女的“接珠”“回佛”仪式
福建土楼楹联研究
黄遵宪佚联辑释
“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兼谈闽粤地区的土楼之根
A Phonetic Study of the Tones in Meixian Hakka
试论客家美食名称的语言特点
胡曦对岭南方志学的贡献述略
论家世对陈寅恪先生学术取向的影响
“跨域”视角下社会图景的建构——评黄贤强《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
学术研究与乡土教育——读《客家梅州》
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实践罗香林的学术思想——评《粤东客家生态与民俗研究》
重读《围屋里的宗族社会》
“粤东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我院举办“客家研究与当代学术”圆桌论坛
冷剑波客家文化史的思路与建构
试论网络视野下的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人重视文教一说探讨——以台湾六堆地区为例
罗香林与客家研究
温革的办学精神及其辐射力初探
多才多艺的诗人 自省自悟的清官——清廉太守宋湘研究
张振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综述
客家社区的大转折——《虔台志》中的南赣特区
明清时期流民与粤东北山区开发
海南岛的“土客之争”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与客家语言、风土民情息息相关。它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久唱不衰。近年来,炎陵客家山歌正走出深闺。2006年,炎陵县排演的一曲《客家人喜欢唱山歌》,以其清新风格和婉转旋律,在广东举办的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009年3月炎陵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客家之乡沔渡镇在农历元霄节期间,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炎陵客家人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迷人的客家风情。炎陵县客家群众在湘赣边界处的沔渡镇自发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当日,三人龙表演、客家山歌、红色歌谣演唱,猜灯迷,品客家小吃,逛灯会,观烟花……红红火火闹新春。2009年3月28日炎陵县沔渡镇三节布龙、客家山歌走进了《越策越开心》栏目,在湖南经视台播出,在全省人民面前又一次展现了炎陵县沔渡镇优秀客家民俗文化;5月8日湖南省交通频道对我镇客家文化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这些丰富而优秀的客家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创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地方资源,创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一是成立了强有力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设方案,确定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二是根据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特点,我校立足于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各年级学生实际和各学科的特点出发拟定学习内容。比如低年级学习客家童话、客家童谣等;中年级学习客家谚语、歇后语、俚语、客家传奇故事等;高年级学习姓氏联、祠联、趣联、客家源流和客家风俗。体育科学习民间舞龙舞狮艺术和客家传统游戏;美术科学习客家剪纸、编织;音乐科学唱客家山歌。同时加强客家文化在语文、历史、思品、地理等学科的渗透。三是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客家文化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信息化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交流和展示心得,培训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才能有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客家文化,我们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采取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查阅、牒谱研究等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汲取和宣传客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了解客家文化、宣传客家文化、完善客家文化,这种实践性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客家文化,兴趣浓厚,参与积极,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我们开展“客家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是聘请客家文化理事会成员、专家学者作客家文化专题讲座,聘请校外辅导员指导与培训学生;二是依托客家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唱客家山歌、舞龙舞狮等一系列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动,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将客家文化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以客家人的优秀代表――炎陵县沔渡镇人将军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材料,教育学生要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勇担使命,立志成才,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客家文化 认同教育体系 中职生
课 题:本文系项目基金――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HYSK15Z05)研究成果。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几千年的迁徙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族群认同是对自身身份与文化的认同。然而,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不断入侵,在现代中职生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客家文化传承的迹象。而客家文化对于客家地区中职生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导、调节和规范作用。因此,在中职生中进行客家文化传承教育迫在眉睫。
“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及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河源市6所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客家文化认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客家身份认识模糊,主动传承客家文化的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是中职生认为客家文化对其就业创业无帮助。这说明功利主义对中职生的客家文化认同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客家地区的中职生进行客家文化认同教育迫在眉睫,及时教育中职生寻根溯源,崇尚先祖,唤醒其身份认同意识,而且能够让其深刻感悟祖先传承下来的客家文化精神能够指导其职业发展,并能够承传与弘扬客家文化。本文以河源技师学院为例,构建了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的目标与内容,并对实施与评价进行论述。
一、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内容
为使教育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让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后继有人,本文构建以利于中职生就业创业,增强客家身份意识,增强客家文化认同感以及传承践行客家文化为目标,以课程体系(Course)、活动体系(Activity)和评价体系(Evaluation)为内容的“CAE”客家文化J同教育体系,包括三个类别:一是课程体系,由自编教材、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主题班会构成;二是活动体系,如创设校园文化、专题黑板报评比、相关比赛及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和企业等;三是评价体系,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该体系目标在于让中职生充分认识客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包括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服饰、饮食、名人、谚语、山歌、精神等,唤醒其客家人身份意识,增强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将客家文化精神融入到就业创业中,增强主动弘扬客家文化的意愿。
1.课程体系
课堂是中职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自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和主选修新形式,辅以系列讲座和主题班会课深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多维度学习客家文化知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课堂类型实施。
一是相关专业主修客家文化。主修课程也就是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在与客家文化有关的专业,如导游、文秘、烹饪、设计等,以主修形式开设客家文化课程,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载体和教学活动,增强客家文化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力,促进学生对客家人身份认知的全面提升,让客家文化深入学生内心,并对其言行、专业上有所指导。如学习客家传统风俗,拓宽了导游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而客家经典建筑的学习,又能够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启发与灵感。
二是其他专业选修客家文化。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面向全校开设客家文化欣赏的选修课,给对客家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空间。采用奖励机制,选修这一课程并取得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客家文化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客家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可以营造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耳濡目染。
三是定期开展讲座。定期开展讲座,系统、循序渐进地讲授客家文化相关知识,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如邀请客家山歌传承人开办《传承客家文化唱响客家山歌》讲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客家山歌的魅力,学习客家山歌中所体现的客家精神,如客家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劳作精神,这与许多企业所要求的员工素养息息相关。
四是特制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来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树立人生观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月一次,学校层面设定客家文化主题班会课,由班主任实施教育教学,利用讲述客家故事、播放视频等形式进一步传播客家文化。如“客家家训”主题班会,由班主任精心统筹布局,通过“客家家训知识讲解――客家名人示例――按姓氏分组,学生上网找资料――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本家族的家训――班主任总结”四个步骤,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客家家训的同时,感受客家家训精髓,将客家精神注入学生内心深处,使其能够在学习工作中实践与传承。
2.活动体系
活动体系是辅助课程体系,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活动体系中,首当其冲是要营造出全校共同学习的氛围。有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及课程学习的基础,再面向全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主题活动,就会相得益彰。
一是创设校园客家文化学习环境。首先,每月举办一次客家文化专题的黑板报评比。设定黑板报主题,如“客家精神伴我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客家文化教育小组安排人员进行公平公开评比,评比结果将公布在宣传栏上,并对获奖班级进行文明班加分等奖励。这样不但可以传播客家文化,更能够促进班级团结合作。
其次,系部和教学楼宣传栏、社团、宿舍楼宣传栏等,由浅入深地进行客家文化普及,定期更新内容,增加宣传力度。在校图书馆设立客家文化书籍与资料查阅专柜,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再次,举办客家文化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客家名人、客家谚语及主要客家文化精神等,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客家文化气息,唤起其客家文化意识共鸣。
二是结合专业特色举办客家文化比赛。客家文化比赛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客家文化的重要性,进而强化客家文化教育的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在每年的技能节中加入客家文化类比赛。如在导游专业增设客家山歌比赛项目,在幼师专业增设客家舞蹈创作比赛,在烹饪专业开展客家菜烹饪比赛,全校性开展客家文化知识竞赛及客家文化讲解比赛等。利用比赛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及专业技能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三是定期外出参观与实践。外出参观与实践是将学校教育的知识生活化、社会化,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理论化的客家文化在学生内心能够自觉自醒。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客家文化博物馆及企业,观察企业文化中如何把客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让学生切身意识到客家文化对就业创业的影响,提高其对客家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3.评价体系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个评价主体的综合评价,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体的方式,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从而能够综合反映该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评价自、互评和教师评价都是从“身份认同”“学习兴趣”“践行意愿”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中职生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实践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客家文化教育实践,通过校园环境的烘托、系统课程的学习、讲座的熏陶,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多元评价反馈得知,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体系初显成效,初步实现了体系目标。
1.唤醒中职生认同客家身份的意识
在体系实施之前,中职生对于自身客家身份存在模糊印象,不能明确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客家人的来源及发展历史。通过学习客家文化,了解到自己的祖先就是古代中原汉族,意识到自己是“北佬”的后代,但不再使用这一称呼。这是身份意识觉醒的最好证明。
2.激发中职生自主学习客家文化的兴趣
通过凝聚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各种教育形式,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紧密围绕教学为就业创业服务,根据专业因材施教,让学生看到客家文化在促进专业知识上的价值,从而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实现了由教学到教育的转变。
3.提高中职生自主践行客家文化的意愿
从实践上说,客家文化认同不仅仅是文化的认同,更是对自身的一种探索,文化的价值也不止体现于思想层面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因为通过体系的教育,中职生意识到客家文化对于自身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自主参与客家文化相关活动的意愿增强。一年的实践虽短暂,但已初步实现了体系的目标,值得教育工作者更进一步去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为中职生就业创业服务。
三、小结
客家文化认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教育就能够顺利充分完成的,亦需要社会方面的顶层设计及家庭方面的积极配合。缺少社会教育这个大家庭的支撑,学校教育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作为客家地区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也会让学校教育孤军奋战。对于社会和集体而言,客家文化认同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宏观的、长远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繁.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2]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1).
[3]李重庵.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N]. 光明日报,2016-7-29.
[4]蒋述卓.以文化认同论为基础的国情教育模式探索[N].光明新闻,200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