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信息技术的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的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笔记

第1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必须正确认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的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指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现代化。要实现教学现代化,要有人的创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发展特点,便于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这一次公开课评比活动中,有几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所谓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整堂课,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上计算机,而这些,大多只是投影片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表面上看够现代化,而其实还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把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的技术手段的学习和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罢了。所以,如果不能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多媒体课件永远只能是强化应试教育的一个工具,远达不到其真正作用。

必须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还要注重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从目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完全凭个人经验、感性认识和学校初级培训所掌握技能进行,根本还谈不上实现优化设计,他们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却平平。比如有一节化学课,过于强调界面的华丽,表现在课件制作上,美观好看的按钮、字体变化多样的文本和栩栩如生的动画,内容却华而不实,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如此,虽然方便教师的操作,增加了欣赏性,但却成了学生的视觉中心,影响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学生就有可能不再通过具体实践和观察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影响到直接经验方面的学习和体会。也有些课件在设计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按原顺序、原结构,简单直接地植入课件,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就是加上声音和动画图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误解。还有些课件都是事先根据教学要求而设计确定的,只追求直观和生动,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现实中许多课件在设计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软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很容易会进入一种“人灌+机灌”的新的课堂教学误区。而教师也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课件讲课,缺少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教师辅助课件”,整堂课就像在播放一场电影。所以,这样的课件是不可能真正突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特征的。

因此,在设计课件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用计算机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不能只借用计算机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比如,在上一堂英语课讲述短语的用法时,由于教师在课件设计时正确地处理好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整堂课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时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十分理想,学生反映甚佳。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不能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和指令,课件的制作和实施应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更应从整合中突出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时,要把握好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信息技术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信息技术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讲复习课的时候,借助信息技术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令人欣慰的是,在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评比中,发现许多教师又拿起粉笔,大家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有了重大的变化,而不是盲目地运用。

必须处理好各学科教学资源、各学科特点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课程整合成为可能。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努力搜索、整理和充分利用网上的已有资源,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采用。

现实教学活动中,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过分简单化或抽象化。

第2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两者的概念混淆,认为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讲,这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交集,两者之间的领域不同,概念更不同。本论文针对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1 比较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1.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信息处理、手机、存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集合体被称之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它包含了技术性非常高的内容,涉及到技术层面以及应用层面。它是在70年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通讯技术水平的提升而针对信息收集、储蓄、整理、传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能够被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科技技术,并且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

1.2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中的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统称为教育技术。其中教育中的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教育媒体本身反应出的技术,被称之为软件和硬件技术。例如,教育信息的传播和通讯技术,加工和处理技术。它是利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成果,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教育的技术是指非物化技术,如何使用教育和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等问题,是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技术的问题,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技术、计划技术等等。现代教育及时就是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新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20年左右我国所兴起的视听教育技术就是围绕着那个年代所兴起的电影技术的运用发展起来的。到了1950年代,我国计算机得到了普及,我国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证明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够影响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影响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

2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1 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

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体,是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它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了如何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和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推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2.2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80年代中期之前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80年代到90年之间强调了计算机辅助学习,90年代之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转变成强调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这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结合在一起,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支撑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实现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高效教育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

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将传统教学和计算机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了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强调了教师培训通过对办公软件的了解针对教学制作教程,强调了教师在数量掌握计算机的我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实施课堂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它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辅助教学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机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了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从总体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3 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教育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而且能够实现教学设备自动化、多样化和微型化。具有广泛的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改变了传统说教的现状,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从被动性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性学习。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归功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结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使我国的教育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本论文着重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细致性的论述。认为两者的结合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教育信息技术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遵从教育价值观念、现代化教学理念出发,在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生;学习特征

在高速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大力推广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尤其具有重大意义。自2000年以来,我国就逐渐开始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 从教育部 2000年颁发的《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课程名称的更改就能看出来--课程由“计算机课”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 “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自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课程的不断普及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笔者总结了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特色。

一、中学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

1、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缺乏自我激励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各界中达成一致的认识,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已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生面对未来,接触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之一,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帮助中学生提早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完善教育管理手段,同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深远意味。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科学,是独立的知识与技能的完美结合,是所有中学生都必须学好的一门现代技术课程,是吸引并培养中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使用技能的重要方法。

尽管有以上的种种优势和优点,目前的信息技术在中学的学科地位并不稳固,同语数外等主要学科对比,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更有学生是以通过会考为目的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帮助不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对其学习、生活是否有用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除此之外,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种多样的。男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普遍高于女生,同时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和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一部分学生对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较感兴趣,一些学生喜欢网页制作,而一些学生对编程十分入迷。由于高中学习课程多,知识量大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对信息技术抱有极大热情,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学习。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度都不高,这也是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自我激励是不够的。而自我激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同时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他们的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学习能力差异大

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之前就已经从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有些学生还学有专长,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电脑普及率越来越高,大多数学生家里配备了电脑。

尽管电脑及网络的普及率以几何速度增长,但各地区对于电脑及网络的使用状况和成都均有不同。尤其以城乡最为明显。城市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操作远远高于乡镇地区。在城市生活学习的学生,大多能够轻松自如的操作word、excel等office处理工具,他们大多听说过或会简单的运行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以及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同时无论是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对计算机基本结构有简单的认识和掌握,大多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大多仅会进行简单的文件处理,对于frontpage、Dreamweaver等图片处理工具,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还有不算少数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基本为零。

上面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各地区教育策略和倾向的不同,普遍来说,城市地区信息化水平大多高于乡镇地区,对于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以及作为基本交流沟通工具重要性,城市地区有更加深入和亲身的认识,并且城市地区对中学生每一门学科的要求都相对乡镇地区高很多,信息技术由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而导致信息技术基础普及率明显高于乡镇地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重视度也不高。还有地区取消中考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以及老师的教学热情的下降。尽管很多学校有信息技术课程这一科目,但大多数情况是,信息技术课程被语数外等其他必考课程取代,这一行为和决定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而且导致中学教学内容上的脱节,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几乎为零。

3、信息技术特点的不了解,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匮乏

中学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激励不强,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性也很大,对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的认识程度不一,但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大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发展一日千里,同时为心理的迅速成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理基础,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材料的依赖,他们会运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有了深刻的思考能力,这个阶段会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具体体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总而言之,中学生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学习能力也处于一生中的金色年华。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集发展性、综合性和实验性为一位的课程,对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都是一个考验。但由于张先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对之前未接触过的知识点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课堂上教授的操作要点也能快速的掌握。

在这个阶段,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发现式学习。学生主张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给自由,让他们自己讨论如何操作、如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多给学生时间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总结

历经多个阶段和时期,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和普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在持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完善。想要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果,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做到。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对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了解不充分,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均衡发展的最佳时期,学习能力强,接受速度快,作为老师则必须对中学生加以恰当的指引,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我激励能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中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3]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有所成 姚爱姬 浙江现代教育技术第6期

第4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诞生就迁移到学校教育中来,它们丰富了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而今电脑及其网络也成为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能共享教育资源,扩大学习的自主度,建构崭新的教学模式,繁荣教育科研,为最大限度地开展区域教育合作,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人才质量观。然而,许多中小学虽然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由于对教育现代化理解的偏颇,形式化操作计算机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重硬件轻软件,重效应轻效果,使得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的硬件设备只是用来装点学校的门面,以应付参观检查。一些教师在竞赛或观摩教学中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在日常教学中仍固守"粉笔+黑板+口语"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虽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时数少,仅是为了满足开课的需要,只让学生练练打字,玩玩键盘而已;办公现代化虽然在一些学校得到实现,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却没有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

偏失2:盲目化倾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当前,一些学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形下,盲目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甚至于负债建设。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本校情况,追赶潮流,讲究排场,忽略了必要的软件配置和教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电脑及其网络设备的使用率过低,甚至闲置,导致有限教育经费的隐性浪费。在中小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是必要的,但这种建设应和一个学校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等紧密关联。

在信息时代,电脑及其网络是现代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不能视其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为教育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苹果机发明者史蒂夫?乔布斯认为:"技术解决不了教育难题……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任何时域,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因当时"最现代"的技术手段介入而"尽善尽美",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和传统教育技法携手并进,才能促成教育的真正发展。因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盲目化倾向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偏失3:不均衡化倾向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上,每20人中才有1人上网,其中60%的使用者在北美洲,而这一地区的人数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目前美国95%的中小学和74%的教室与国际互联网联通,平均每5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我国平均每120名中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不均衡化现象日趋明显。纵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已启动信息技术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边远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却大多无法接触电脑,离网络建设的现代化需求更是甚远。不均衡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偏失4:纯工具化倾向

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择业和工作将与电脑及其网络紧密关联。这也使仅仅作为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的计算机工具性日益突出。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有关软件系统的学习操作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但现存的不良倾向中最普遍的就是把信息技术教育理解为计算机理论知识课,或局限于引导学生操作相关软件,视其为纯工具性的课程。在具体教学操作上出现了按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片面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和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软件使用方式,甚至强迫学生去记忆背诵有关概念理论,并围绕狭窄的知识点去考试。这显然没有正确理解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意义及其目标任务,使该门课程的价值未得到应有发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程应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和动手实践的过程,其目标就是设置最佳的教学情境,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所谓信息素养,它包括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观等。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绝非纯工具色彩意义上的教育。

第5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创新;途径分析

一、煤矿开采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新技术的采用、新设备的引进以及新式管理方法的推广,能够改善煤矿企业的现状,提高其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面对着激烈的能源行业竞争与改革的浪潮,新技术便意味着更大的利润空间以及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极大的促进煤矿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钢铁、电力以及建材等相关行业利润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煤矿行业是生产安全事故最集中的行业,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煤矿原有的生产技术已经不能够很好的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及新方法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不仅能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进而促进企业的成长与壮大。

二、煤矿开采技术创新的途径

1.加大科研的力度。科研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为此需要企业重视科研的作用,加大科研的力度,发挥科研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突破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与瓶颈,进而全面替身企业的经济效益。

比如对于煤矿的顶板过硬的煤层开采技术,这种煤层具有较深的埋藏度,是实际开采工作中的难点,通过科研力度的增加以及开采技术的改革,煤矿企业可以在开采之前对煤层的埋藏深度、压力的大小进行实际的勘测,之后便可以对地下的岩层进行定向的爆破,实现采冒的同时进行,并且能够因为定向爆破的关系,保证岩层能够降落到制定的地点,继而方便了顶层煤层的开采,也方便了顶层煤炭的储存,方便了后续的煤炭挖掘以及运输工作,进而提升开采的效率;如果煤层埋藏的过深或者煤层过硬,需要在原煤的开采过程中做好锚杆的支撑工艺,方便开采工作的持续进行,也能够实现原煤的回采,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

2.重视勘探工作。在开采挖掘之前,需要对煤矿的实际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与勘测,确定具体的数据以及基本的地质状态,不仅为开采技术的选用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更是对煤矿开采安全性的负责,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以及开采效率。

此外便是要科学的利用勘测的数据以及采集来的信息,通过对数据的模拟以及计算,对煤层的表面的地质构造以及地表的塌陷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地下水位、线缆铺设等对开采挖掘具有影响的水文地质因素,加上对地表升降的推测以及预期,能够为煤矿开采技术的选用以及开采深度的确定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进而实现原煤开采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对于耕地草场以及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3.重视技术完善。煤矿开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革新,如今条件下的开采技术以及开采设备都是具有较实际的价值与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新形势对煤炭开采的要求的,所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完善以及设备的更新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小型的煤矿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比如,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对现有的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完善,通过空间技术的完善以及采用,提高采井以及道路设计的完善,进而提高采矿挖掘的技术性,提高井道分配的合理性,实现矿井挖掘与开采的安全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4.发展深矿开采。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行业的开采深度正处于不断的加深过程中,深层开采将会是煤炭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煤炭企业重视深矿开采技术的升级与完善。

深矿开采技术的核心包括了对于地压的控制、甲烷含量的监控以及通风条件的保证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开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便是周边岩石的现状以及应力场的分析与研究,这关系着矿井壁的稳固以及开采的安全性。

此外,深矿开采也需要注意矿井环境的监控,分析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基本的趋势,做到对环境变化的预警,并能够保证在坑道内作业过程中的支撑结构,以及对地下压冲击的防治措施,使得安全生产的政策得到了落实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5.发展气化技术。煤炭的开采与挖掘与运输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为了节省经济成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直接在地下对开采出来的煤炭进行合理的燃烧,将煤炭气化秒之后再进行输送,不仅省去了煤炭上运过程的投入,更缩短了煤炭行业与市场的距离,是一项方便快捷、先进特殊的技术。

气化技术具有投资小、耗时短以及效益高等优点,这种全新的特殊的采煤技术在国际上使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在我国,主要应用于那些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偏僻以及长途运输煤炭不经济的地区,虽然没有大范围的推广,但是这种技术是目前煤炭行业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也是最值得煤矿企业深入研究的技术形式。

6.做好围岩控制。采场的围岩技术是确保开采工作安全顺利进行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煤炭开采成本的有效技术,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必要且关键的保障性措施,采场技术的优化以及升级是保障开采安全性的根本措施。

在进行采场的围岩之前,需要对菜场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实际的测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对采场的条件进行科学的判断,确定地质条件中是否存在断面以及断面的深度等重要因素的实际情况,为煤炭的安全开采提供坚实的后盾。

三、结语

煤矿的开采技术水平关系着煤矿的发展前景以及煤矿事故发生的几率,是煤矿行业持续发展以及改革转型的关键,需要煤炭企业对煤炭的开采技术进行升级以及创新,探索创新的途径以及方法,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局,发挥煤炭行业在新时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中平.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的必要性及创新途径探析[M].经济师,2013(06)

[2]王正中.煤炭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必要性及对策[M].西北煤炭,2008(03)

[3]赵云友.浅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创新与应用[M].企业技术与开发,2013(04)

第6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教学方式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8-01

新世纪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够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最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师,要大胆利用媒体教学来改革传统的教法,充分发挥媒体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成为体育课堂的“点睛之笔”。

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的启发诱导功能,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能达到“课伊始,情亦生”。如在教学《兔跳》的时候,课一开始先以音乐韵律活动的形式进行热身运动,接着把创编的形体操以师生同练并配乐的组织形式作为准备韵律活动,接着根据音乐歌曲《小白兔拔萝卜》创设小白兔拔萝卜的动作画面,把学生带入动画情景中并随着节奏创设动作,激发学生创作和练习的热情并使身心都得到了锻炼。主教材部分,通过课件中的画面“欢乐的体育课堂”调动学生爱上体育课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积极地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建立正确表象,提高教学质量

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瞬间完成,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而教师的示范不可能“逐帧”慢动作来完成,因为现场示范时不可能让动作静止下来让学生逐一分析、理解。而投影、录象、影音等多媒体教具却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比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从学生方面一方面讲初学时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教师的讲解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从教师方面讲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作完成。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这样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地掌握动作,提高教学质量。

3 人机对话,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可以由浅入深地展示重点、难点,通过人机对话,帮助学生对体育知识理解和记忆,调动多种感官,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足球比赛规则"越位"概念的讲解,有的教教师根据体育理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编写一些交互l生练习。练习要求学生在举旗的巡边员(表示越位)和不举旗的巡边员(表示不越位)两个图片按钮中选择一个。若回答正确则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内有一句赞扬的话和“解释”与“下一题”两个按钮。若回答错误也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内有一句鼓励的话和“解释”与“下—题”两个按钮。学生通过点击“解释”按钮可以看到教师详细的解释,从而及时检验是否真正理解规则。用这样的课件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这种带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练习效果非常好,它激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体育教学中的潜力是巨大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很有发展前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改变教学方式,就能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海燕多媒体技术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影响.[J]武汉学院学报.

第7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1.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求知欲

物理学科是一门枯燥的、无味的学科,概念多,知识点乱,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可能有点兴趣,但随着知识点的一步步增深,学生觉得开始吃力,也会失去学习兴趣,造成成绩下降。如果老师运动多媒体教学,让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会对学生造成一个新颖的、别致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把枯燥、无味的理科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使教学重难点更直观、更形象

物理是一门知识深奥、苦涩无味的学科,知识点多,重难点不易突出,年轻教师刚开始从事物理教学时,自己都难以把握准确的重难点,更难说教给学生。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的把握某一章节的重难点,老师明白,学生学起来也会很轻松,让物理这一学科的重难点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在师生面前。例如:马德保半球试验,把两个半球合在一起,然后抽空里面的空气,让学生拉开,学生拉不开,通过这个小实验,仅仅可以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物理教学周怀旺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中学河北衡水053400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大气压强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呢?学生体会不到,这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保半球试验,到16匹马时,才能拉开两个半球,通过这个幻灯片场景,可以使学生们声情并茂的体会到大气压强究竟是多么强大,让学生们化难为易的理解、掌握关于抽手机等机器的工作原理。

1.3使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实验可见度、安全性

物理学科和化学一样,都是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学科。但有的实验过程复杂、现行的教学手段很难说清楚;有的实验危险系数高、老师不能也不敢做,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吃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过程复杂的实验,用课件幻灯片方面其过程,是学生很容易掌握;有危险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教学,既方便学生掌握,又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观察实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和条件,便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注意力。

1.4使用信息技术上复习课,事半功倍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既要把知识点说全,还要突出重难点,把不同章节重点、难点进行比较、归纳、整理,知识容量大、占用时间多。而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就会避免这些不利情况,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唤起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回忆,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再就是复习时的物理实验教学,老师不可能再把以前所做过的实验在从新做一遍,那样时间根本不允许,若利用多媒体课件,只要把前面做过的实验,用幻灯片模拟放映一下,既省时省力,又方便快捷。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信息技术动画连线、画图,把单纯的静态试验、图形活泼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电路图的闭合、开关、并联、串联等、光的直线、折射;动静势能的转化等,都能很直接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其记忆,会大大提高复习效果。

2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脑的熟悉,我发现信息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也产生了很多错误的运动,不能物尽其才,信息技术的长处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成立有些教师作秀的帮凶,违背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初衷。

2.1课件取代实验,使学生养成了不愿动手的坏习惯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课,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实验教学。实验室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些复杂、深奥的理性知识。同时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探索求知精神。但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所有的物理课,包括实验教学,全部运动多媒体教学,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需要学生动手的操作实验,一律用多媒体幻灯片替代,我觉得这样做,比原来的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好不到哪里去。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是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坏习惯。

2.2不能让多媒体课件主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装备,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帮手,并且是死板的、决不能让其替代我们的教学,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理解掌握。我们不能让课件成为我们的主导,师生都让课件主导,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和改进,借此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怎样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教学

3.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物理实验环节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突出特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运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难做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实验环节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物理,对老师教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3.2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激发起兴趣

恰当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视觉效果好、动静衔接完美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物理这种理性知识强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其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师生更好地突破章节重难点。

第8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

微观性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本)分两册共九章,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基本都属于微观生物学的内容。如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三个小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些内容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入门知识和基础,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的重点,但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成为初学者学习生物学的一道难关,不少学生因此就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处理的一般方法是以教师的语言讲述为主,以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等方面的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教学时可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定格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结构如何?其内膜有什么特点?内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一方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或讨论,对于所学内容不明确的或不易弄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学习《生理卫生》生殖系统一节时,男女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及自身性发育中的疑惑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网络技术可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2.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优化导入环节。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学《鸟类的多样性》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件的开始,以一幅高山瀑布的画面配合流水潺潺、百鸟争鸣的声音,然后展示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的图片,便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优化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环节。

进入新课题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便会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和以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也必将从演示教具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一种信息源之一)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能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燕金.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崔茂坤.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中小学电教,2006,(03).

[3]傅钢善.论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2003,(11).

[4]叶海滨.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小学电教,2006,(09).

第9篇:信息技术的笔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75-01

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的教学之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使我国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加强人才的培养,优化了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学科,其逻辑性比较强、语言科学比较简洁、思考的方法比较独特,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高中的数学课程主要是数量与几何的研究,所有问题的研究都要从多个方面、角度着手研究。并具有相对的严谨性与抽象性,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甚至产生厌学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就竞争者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要求教育上的改革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其进行优化更新。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有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并对其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无法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真谛,所以,应结合信息技术,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情境下教学,可以是学生对数学的内涵充分了解,其结合图形进行教学,例如几何图形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以及视频等工具,让学生对数学进行多方面了解,这样对问题的考虑也是全方位的。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及法律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其严谨性的思考能力。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上时间有限,这也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这也就造成了教师相对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却没有机会,也就到治疗教学质量的下降。 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的教学当中,就是教师备课与教科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这也就使老师的时间节省下来,也就有了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情况加深了解,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基础,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更是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途径。此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方法

1、选择性采用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包含很多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引入信息技术,这就要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就需要教师在采取信息技术的时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的使用,不要适得其反。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对图形的了解教学应该采用信息技术,而在对理论的推导过程中尽量用传统的黑板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的接收效果相对比较好。

2、信息技术应用来辅助

高中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是主要任务,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摆好信息技术的位置,信息技术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处于辅助的位置,切勿本末倒置,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现在部分教师一味的看见了信息技术的优点,就把信息技术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在一些课外的教学作业的过程中依然采取电子化教学,这也就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接受,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将信息量控制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

由于多媒体加入数学教学,减轻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以及讲课的时间,这也就使部分教师控制不好学生能接受的量,把大量的素材与资料加入到课堂的教学内。虽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课堂的内容,但信息量过大,也就免不了学生接受不了知识的含量。所以,当出现以上情况时,教师应将哪些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不仅明确了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4、教师授课时教学的根本

虽然信息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学习效率,但不要忽视教学的主体,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讲授。由于现在的高中生所学习的内容较多,很多教师在讲课时不停地放映幻灯片,有学生自行理解,教师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更是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所能接受的信息,对教学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义与学生的交流及沟通。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加快了教育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复杂的数学课程编的生动,也就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达到了对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就从根本上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运章.高中新教学课程使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