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仿古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仿古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仿古建筑设计

第1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1.1仿古商业街的后现代性

现代主义建筑大多数都是强调使用功能性,很少去强调建筑的装饰性。那么从建筑的形式和意义去分析,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应属于后现代主义。而且很多商业街在进行仿古建筑设计时,也运用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如果仿古商业街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那么商业街建筑就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1.2仿古商业街的商业性

商业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商业利益。因此,更多的开发商将商业街的设计采用仿古建筑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作为一条商业街,首先要在使用功能上遵循功能合理性,然后再进行考虑仿古性建筑设计。如果要建设仿古商业街,那么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仿古、仿古的意义、仿古所传承的文化内容是什么等,以此来凸显仿古的真正用意。现代人们为何钟爱百年的文化商业街,因为其更多的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其就像现代社会的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如果去吃一些野菜的话,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因此,需要去考虑生长在钢筋混凝土建筑里的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建筑,如果更好地将地域文化和传统内涵展现给人们,这些才是仿古商业街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2现代商业街仿古建筑方法

2.1拆除重造

将旧建筑进行整体拆除,然后在拆除的位置上按照设计的年代风格进行重建。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从设计方和施工方的角度而言,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首先,对旧街道房屋进行整体拆除的话,设计者就相当于在一片空地上进行设计,根本不需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另外,新的商业街设计风格可以按照某一个年代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就可以在人力和物力节约大量成本。这种拆除重建的方法固然有自身的优势,然而它也抹杀了人们对旧街道一些记忆,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进行了“拆除”。换而言之,这些百年老街可以认为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不属于某一代人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之摧毁。

2.2局部改造

局部改造就是在保留一些原建筑的基础上,对一些局部外观进行改造,或者是对旧街道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这也是很多旅游景点惯用的方法,例如我院设计的文殊坊,文殊坊是国内最集中的禅文化中心之一,汇集了千年古寺文殊院,道教圣地五岳宫以及爱道堂、金沙庵等多处古迹,被誉为“都市禅林”。

3解析仿古商业街设计失败的原因

虽然,国内商业街更多是采用仿古建筑设计,但是没有继承原有的传统文化,以至于失去了原居民生活的气息。让人们感觉到商业街的仿古建筑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也可以看作是换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例如苏州寒山寺古街改造工程,其主要是以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苏州寒山寺为中心,因为苏州寒山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古香古味的建筑群。政府和开发商意识到苏州寒山寺所能够带来的商业价值,于是在寒山寺的临近地段进行了商业街规划,建造出了一条在建筑风格、比例等多方面都极为相似的仿古街道。从外观上观察,仿古商业街和寒山寺的建筑风格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不协调的地方。然而在苏州寒山寺的仿古商业街的建造时,将原有的居民全部搬迁,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而且出现了很多五花八门纪念品的商店,以至于后来的游客只认为这只是一个现代便利店而已。如果在进行现代商业街仿古设计时,更多是考虑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而不仅仅是建筑风格,那么商业街的仿古设计也会取得一定的成功。

4小结

第2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设计,仿古建筑,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4]谢海燕 浅谈仿古建筑的设计――永定下洋温泉度假酒店设计 [期刊论文]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7期

第3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由于建筑群落存在潜在的垮塌风险,已经不能满足文物建筑日常的使用及安全,结合市政府全面整治保护历史街区,恢复文物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因此需对该街区建筑进行有效的修缮维护。在修复工程中采用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有的形制及结构,尽量保证本体原料不变,坚持运用传统工艺施工,保持文物与本体环境的协调。这次修复的主要是院落群中的27号院,27号院修复工程包含原杨爱源公馆(四合院)和西跨院(旧警察所),现修复方案按两院合并考虑,整体实施。修复后布局为四合院+西跨院。正房为两层带檐廊(柱式),东西厢房为二层挑檐廊(垂花),南房为一层半挑廊(假);西跨院北屋为两层,南屋为一层半;其中四合院一进院东西厢房同为两层但不做檐廊,二进院东西厢房二层通过穿山廊与正房檐廊相连。

二修复过程中所考虑到的防火设计

要求对于古建筑而言,由于采用了木质梁柱、木屋架,火灾荷载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的火灾负荷量,起火后对建筑的危险非常大。古建筑中的木材,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风干,材料的含水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干材,因此极易燃烧。一旦起火,火势将沿着整栋建筑的柱、梁直至屋顶而燃烧起来。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1耐火等级的设定

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其耐火等级低,多为三、四级。所以当我们在做修复工程的时候对于防火方面不能把标准定位过低,古建筑的使用时间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考虑到院落旧址所在地块界限尺寸有限,加大防火间距势必破坏建筑群的整体性,因此我们将建筑的耐火等级定为二级,等同于目前低层商业及多层建筑的耐火等级要求,东西房与两个正房的防火间距均为6m以上,这样在保证了整体的同时也满足防火要求。

2建筑防火分区的设定

现代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是防火安全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防止火灾蔓延以及人员疏散的安全保证,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枢纽。因此,通过火灾危险性的分析我们对27号院落中根据实际的距离大小来划分防火空间,形成物理性的防火分隔,再以此空间的间隔,规划设置各项防火措施及设备,达到防火安全目的。在27号院落里面的两个正楼一、二层建筑面积为100m2~200m2左右,按照现在的防火标准可设为一个防火分区。在楼下均设有一层地下室,我们将每个地下室划分为不大于500m2两个防火分区,并且每个防火分区中均设有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和垂直疏散口,以此来符合现在制定的防火设计规范和要求。在地下室建筑组团西侧和南侧均设有消防车道,在西跨院和四合院设计有室外消火栓,每个房间配置两个干粉灭火器。这样在防火设备上就含有移动和固定两种灭火设备。

3建筑材料的使用

古建筑原先所使用的材料很难达到现在的防火规范标准。对于古建筑的修复,首先在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坚固的基础上,所使用的材料还要采用必要的防火措施来满足疏散和救火的要求。原有27号院落群的主体建筑采用的是砖木材料,根据多方探讨和研究决定在修复院落群建筑原貌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今成熟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做法,因此院落的主要屋面和楼板采用基底材料,墙体基底则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整座院落的耐火性能基本达到现今砌体建筑的水平,同时在建筑里还砌筑有砌至梁底的防火墙,并在木构件的表面涂刷防火涂料,从而为发生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救火留有一定时间。为保障安全疏散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和尽量地延长逃生时间,在建筑中设置防火门成为必备的逃生和防火设施。会馆建筑里设置有双扇乙级防火门,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三结语

第4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加固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一、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

砖混结构房屋广泛存在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其抗震设计措施如下:

(一)基础抗震设计

1、合理的选择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

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查明地基土质情况、分布范围、承载力大小、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然后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方便施工等要求,进行全面分析,权衡利弊,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以便使上部结构与地基相互影响,特别是对软弱地基和不均匀地基尤其如此。

2、注意减轻结构自重

地基压缩变形大小与上部荷载值成正比。因此,减轻结构自重是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对于基础,可以选用自重轻,覆土少的基础形式,如宽基浅埋,空心基础,薄壳基础甚至箱形基础,或设置地下室、半地下室,采用架空地板,取代室内填土。对于上部结构,可以选用预应力、轻钢结构和单位容重小的轻质墙体材料,以减轻对地基的压力,减少地基沉降。

3、科学的布置建筑体型

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纵墙拉通,避免转折多变,凹凸复杂。建筑立面应尽量避免高低参差,荷载差异大,或开设过大的门窗洞,削弱墙体,使房屋建筑质量重心与刚度中心基本一致,提高房屋自身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在长度较长的建筑适当位置、平面转折、高低参差、荷载差异大、地基或基础类型改变的部位,设置沉降缝或连接走廓,从屋顶到基础断开,把建筑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大,长高比较小,自成沉降体系的单元。

(二)伸缩缝的设置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砌体干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严格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裂缝宽度不宜小于30mm。

(三)上层建筑构造的抗震设计

1、结构体系设计必须合理

结构体系要合理,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应优先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房屋既能比较直接地传递横向地震作用,又能直接或通过纵横墙的连接传递地震力。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平面内对齐贯通,上下连续,减少砖墙、楼板等受力构件的中间传力环节,做到传力路径简单明确合理,不中断 楼板要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尽量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不宜采用预制楼板。

2、建筑平面和立面布局要科学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使各部位受力均匀,减少薄弱环节。如果无法改变建筑的布局,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防震缝将复杂的建筑分成规则的单元,减轻震害。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因为房屋两端外墙角容易发生破坏,并且楼梯设在尽端也不利于人员的疏散。楼梯间的横墙由于楼梯踏步板的斜撑作用而引来水平地震作用,破坏程度比其他横墙要严重,所以楼梯间横墙宜贯通房屋全宽。

3、合理选择砌体

由于砌体本身的抗压强度低,抗弯、抗拉强度更低,所以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但水平配筋砌体墙承载力随着配筋率的增加而增加,其变形能力也与之成比例提高,比无筋砌体墙的变形能力也提高1倍以上。

二、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

重点部位需要增设抗震柱,如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及大的洞口两侧、楼(电)梯间增设抗震构造柱。构造柱可提高砌体墙的极限变形能力,增强内外墙连接的整体性,使砌体墙在遭遇强烈地震作用时约束砌体的坍塌崩裂,阻止砌体突然倒塌,刚度退化慢。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先砌墙后浇构造柱混凝土,沿墙高度每隔500mm设2ф6拉结筋。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其上下连续性,墙内的柱距不宜大于层高且不宜大于4.2m。

三、整体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由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等结构形式的房屋比砌体结构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和整体变形能力,因而在我国大部分抗震设防地区的房屋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整体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注意事项

必须做好细部构造,使非结构构件成为抗震结构的一部分,在计算分析时,充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质量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要选用合理的抗震结构,加强结构的主体刚度,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变形量,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非结构构件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并考虑可能出现的短柱,在设计中予以加强。对于装修改造工程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损坏原有建筑结构,要确保结构安全。

(二)整体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房屋的具体抗震设计

1、 抗震柱的设计

(1)注意调整柱端截面设计内力

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框架的破坏机制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耗散能力,柱一般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其延性通常比梁的要小,如果不采取“强柱弱梁”措施,柱端很可能比梁端先出现塑性铰。因此适当调整柱计算内力并增大配筋,使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抗震性能较好。对于一、二、三级框架节点的上下柱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MSc应按下式调整:

∑Mc=ηc∑Mb

(2)剪力的调整

由于抗震规范规定的柱端弯矩增大措施只能适度推迟柱端塑性铰的出现,而不能避免出现柱端塑性铰,因此对柱端也应提出强剪弱弯要求,避免柱底部在弯曲破坏之前出现剪切破坏。对于一、二、三级框架柱的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应按下式调整:

V=ηVc (Mcb + Mct )/ Hn,

(3)要增加柱的延性

轴压比越大导致柱的抗压强度储备越低,在地震时混凝土容易压碎而导致柱的破坏,限制柱轴压比可提高柱的延性。

2、 抗震架梁的设计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应力求做到在地震作用下的框架呈现梁铰型延性机构,为减少梁端塑性铰区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可能性,对梁端的剪力适当调整,使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高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做到强剪弱弯。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应按以下公式调整:

V=ηVb (Mbl + Mbr)/ln+ VGb,

同时框架还要符合:

V=1.1(Mbual + Mbuar)/ln+ VGb,中,ηVb为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框架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Mbl 、Mbr 、Mbual 、Mbuar 分别为梁左右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和实配的钢筋按标准值计算的所能承担的弯矩值。VGb为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四、整体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将原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壁式框架结构,从而减少框架构件的受力、降低轴压比要求,减少加固工作量。新增抗震墙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为减少基础尺寸、方便施工,可采用短桩+承台托换技术。

(二)增设钢支撑

在框架柱间设置钢支撑,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在结构中放置消能支撑,利用地震作用下消能元件的耗能吸收地震能量,从而起到保护结构构件的效果。

总结: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几次破坏力较强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区许多房屋损坏或倒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在房屋建筑结构中强化抗震设计与加固,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因地震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5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设计;施工方法

现有建筑物结构进行合理的监测,在安全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加固建筑结构的改造方案,可以提高现有建筑的耐久性以及安全性,满足正常的使用功能,提对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有积极作用。既有建筑加固逐渐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待改造和加固的既有建筑结构的改造范围大,具有巨大的工程量,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给建筑结构加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现行加固规范归纳了我国的较成熟的加固技术,主要有增大截面法、预应力加固法、干式外包钢法等。此外国内很多的科研单位对探讨和研究新型加固技术进行了探讨。其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低价高效承重膨胀螺栓、混凝土结构锚栽钢筋技术以及提高混凝土强度加固技术等相关课题。相关新方法的研究对我国加固行业的发张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结构加固的技术及方法分析

1.1 加固方案具有良好的施工性

加固方案和施工在进行结构施工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建筑物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方法对建筑物进行加固。是否具有施工作业的可行性是加固工程的必要条件,阻碍建筑结构加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良好的施工性。某些施工方法虽然理论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施工难度较大,造成劳动力使用量大、安全性低以及工期较长,使得加固质量受到了影响。

1.2 加固工程和加固方法

间接加固和直接加固是的两种类型,我们实际中根据使用要求以及实际条件,采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工程条件,进行方案的比选进行加固方法的选用,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对于构件加固和体系加固同时存在的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考虑体系,然后考虑构件。针对不同的构件进行加固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重要的结构和关键的构件。对于单一方法有效性不稳定时,我们采用综合法。

介绍加大截面加固法。受弯构件的受压区增加现浇层,这样可以扩大受压区的截面尺寸,层架截面的高度,从而增大结构斜截面的抗剪能力、正截面的抗弯能力以及整个截面的刚度,对结构起到了补强加固的作用。钢筋强度和面积的加大提高了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其前提是在适筋的范围内。有效提高正截面的抗弯能力可以增大主筋的面积,条件是原构件截面配筋不高。通过在受拉去的截面增加现浇混凝土围套课增加截面。为了提高构件的承载力以及改善使用性能,我们可以通过原构件和新加部分共同协调工作。次加固法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同时工具简单、适应性强,可以用于一般构造物包括板、柱、墙的混凝土加固,缺点是具有长时间的湿水作业,对生活和生产有负面影响,并且对建筑物的净空有影响。

置换混凝土和预应力加固。此种方法和加大截面法的优点是一样的,相对优点是对净空的影响较小,缺点是同样存在较长的湿作业时间,在有严重缺陷以及受压区混凝土强度低的梁、柱等的适用。在新增外部荷载以及预应力的共同作用下,预应力水平拉杆内会产生轴的拉力,通过杆端的锚固偏心传递到构件上,此时偏心受压作用在杆件中,缓解并控制了构件裂缝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斜截面的抗剪承载力。

运用外粘型钢进行加固。在用外粘型钢进行加固的条件下,在梁截面的四隅贴角钢,在梁的受压区有楼板或是翼板是,用钢板替代梁顶面的两隅。使用粘贴钢板加固方面计算斜截面以及正截面的承载力,在计算时用角钢的截面面积额代替钢板截面的面积。

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的方法。为达到加强加固改善受力情况,我们利用胶结材料将纤维复合片粘贴于构件的表面,纤维复合物理材料的优点:具有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强度高,其为钢材的十几倍;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会与盐碱等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工程加固设计的必要性

2.1 现实需求

由于现实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在熟练掌握新建筑的结构设计基础上,对房屋的改造好加固设计工作也要掌握。现实生产中很多方面造成加固的必要性,有些建筑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层;被迫与相关规定,楼层的周边凹凸部分进行补平改造;抗震要求进行加固;遭受超载,火灾以及不均匀沉降等相关原因要进行加固等。

2.2 鉴定及检测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要求,鉴定和检测是改造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同时,对其可靠性做出合理的评价。检测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特点和情况对重点内容进行检测,钢筋配筋、混凝土碳化深度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是着重检验构件。

2.3 建筑结构的改造、加层加固设计必要性

首先,既有建筑物进行改造加固设计实施后,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责任有承担此任务的实际单位承担,未参与改造的原单位不为此负责,所以研究单位和设计单位承担改造加固设计。

其次,要与施工单位进行配合,施工单位的水平以及经验,有助于确定更加有效的实施方案。如果在设计时并不能确定施工的单位,开工之前应该针对设计中结构的是施工要求以及做法与施工单位进行讨论以及交底,同时必要时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设计,保证工程最低造价和质量。

3、施工实施中的技术要点及施工方法

首先,对原来的钢结构进行取样、考察、实验的工作一定要认真落实,有专业权威的实验室对原来的钢材就行取样实验,做出具体的报告,从而确定所需要的新钢材的焊条规格型号和材质等。

其次,对现场原来的就钢就行清除表面所存在的氧化层,并对钢结构进行喷砂除锈,完成后确定使用可靠地改造、处理以及加固方案。

最后,对于腐蚀氧化层以及渣物的清理要彻底,使用专业的空压机连接专用的喷砂除锈机进行处理,对于腐蚀严重的部分,可以使用榔头等进行处理。晒干喷砂除锈机中的细黄沙,在施工时要做好施工人员的防护工作,同时搭设环境保护设施。

4、总结

总而言之,建筑结构的加固是建筑工程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该从源头上抓起,提高工程技术水平,加强工程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要掌握加固方法、设计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受作者水平所限,针对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同行之间相互指正,我们会吸收各个方面的批评意见,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科研态度,为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方面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谦,彭必斌.厂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设计[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1:21-23.

[2]朱黎峰.澳门银河度假村楼板结构加固施工新技术[J].建筑施工,2012,03:203-205.

[3]朱纯宜.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经济性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12.

[4]江学良,杨慧,孟茁超,毛妙.FRP在土木工程结构加固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0,18:111-117.

[5]段英丽.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中外建筑,2004,01: 165-166.

[6]赵雁,罗劲松.重视结构加固施工中的安全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5:227 -228+236.

[7]黄春华,胡新丽.结构加固的现状与探讨[J].广东建材,2008,02:13-16.

第6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1引言

当前的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决定了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我国当前的房屋建筑工程中,老旧混凝土结构开始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威胁了房屋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如不能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势必严重影响居住者人身安全,因此,采用合理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至关重要。

2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2.1基本原则

建筑施工中,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技术,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运用就是其中之一,在结合大量先进技术、材料、施工方法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加固的实际效果,提高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设计混凝土加固工程时,也需要综合考虑相关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等因素,从而确保工程设计能够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在实施混凝土加固时,通常选用强度相较于加固对象更高的混凝土材料,并注意做好加固结构、加固对象连结等细节施工,保证加固件与加固对象能够维持协调的运作,从而维护建筑结构整体上的一致性。如果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应用于由于高低温、化学反应、机械震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建筑结构破损问题,应当结合破损的实际原因,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以减轻甚至消除破损原因,达到提高建筑结构安全稳定性的效果。衡量一项工程活动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于其经济效益的评价,在实际的工作中,混凝土加固施工应当尽可能避免影响到原建筑的正常使用,从而减少加固施工可能对原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尽可能以原本建筑条件为基础,降低加固施工的成本。

2.2常见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缺陷

直接加固法缺陷直接加固法中有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净空,但施工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将严重影响到混凝土强度,并使梁、柱混凝土承重加大,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还有一种大截面加固法,这一施工方法现场湿性作业时间长,影响到正常生产与生活,还会使净空减少;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现场需要使用大量钢筋,需要将混凝土结构强度增大,加固效果与胶黏工艺水平相关,在湿度环境下会使构件出现弯曲或者变形;黏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的使用需要设置防火层,不适合应用在所有的建筑构件中;绕丝法的不足与截面法相似,需要对构件施加较大约束力;锚固法需要对构件混凝土承重改造。

3房建结构新型加固技术

3.1间接加固技术

间接加固技术,通常是根据房屋建筑工程实际的受力情况,合理选择的加固技术。如果混凝土构件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将会破坏房屋的结构,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进行房屋结构的加固设计,例如,通过对受弯混凝土构件采取预应力加固的方法,有效限制外荷载可能对混凝土构件造成的损坏,从而达到防止荷载过大致使房屋结构破坏的目的;或者通过降低外荷载效应的方式,提高混凝土结构本身的抗弯能力。间接加固法中,最为常用的是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技术,其主要是在混凝土结构上施加预应力,以改善工程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限制裂缝宽度、长度,进而改善混凝土构件的施加预应力,延长房屋结构的使用寿命。另外,预应力拉杆加固技术也是常用的间接加固技术之一,在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卧式组装,该种方式具有很强的抗压性和稳定性。

3.2直接加固技术

3.2.1增大截面加固法

当混凝土材料处于三向应力状态时,三向应变将受到约束,进而将混凝与承载力增强;当侧向压力增大时,约束混凝土构件也会出现横向变形的增大,促使结构承载力增大。按照三向受力原理,新、旧混凝土结合构件将共同受力,使构件刚度与强度增大,进而使整体承载力增强。这种加固方法优势是能够在构件外表面增加一个钢筋混凝土套箍层,进而将原来的混凝土强度与延伸性增强,提升混凝土抗压性能。

3.2.2外贴型钢加固法

外贴型钢加固法具有现场工作量少、受力稳固、工期短的特点,能够对原有构件除锈以后应用,湿性作业减少,构件在加固后的1d时间内都可以应用;外贴钢技术受环境与截面面积影响,能够将刚度与承载力提高,并且使用成本较低。黏贴过程中对粘结强度与弹性模量有较高要求,如果周围环境有腐蚀介质时需要使用可靠的耐久性防护措施。

3.2.3黏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强混凝土构件稳定性能使新、旧构件后期强度增大,并提升加固速度,加固以后的结构构件会有更高耐腐蚀性与耐久性,对结构影响小,几乎不会使截面面积增加,耐久性良好,大大提升结构构件受力性能。碳纤维加固技术使用的越来越多已经渐渐取代了粘钢加固技术,鉴于碳纤维弹性模量低,一般在220GPa左右,高弹性模量在340~560GPa之间,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贴会使构件加固效果提升.

3.3钢丝网砂浆加固技术

钢丝网砂浆加固技术优势在于自身含有较高钢材与复合水泥砂浆,并且砂浆具有较强的分散性。研究证明,当钢丝网水泥砂浆含钢量达到300kg/m3时,会比普通的水泥砂浆更容易增强砂浆特性。钢丝网砂浆加固使用的材料弹性好、抗拉强度大、抗渗性与抗裂性好。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容易出现开裂、断裂等问题,并使预应力构件自重降低,延性较弱。而使用钢丝网水泥复合砂浆则能增强混凝土构件的整体承载力,增强结构稳定性。

3.4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主要针对的是混凝土结构物开裂问题,原理是利用环氧树脂粘合剂或密封剂,实施加固修补,以不影响实际生产为基本前提,尽可能达到预期的强度要求,从而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效果安全可靠。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灌浆时应延续且慢速,保证树脂尽量都注入开缝的部位;②这种方法可控制注入量,在需要时也能及时增加灌浆料;③可以依据注入的需要、开裂的大小调整注浆压力;④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注入的情况以及注入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隧道、桥梁等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开裂修补上。

4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实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某高校体育场占地面积约为11562.2m2,附属建筑面积达4532.72m2,建筑耐火等级为2级,建筑使用年限为40年,结构类型为框架式结构,抗震度为Ⅶ度,其结构布置如图1所示。鉴于设计出现变更,原有结构的稳定度与钢筋混凝土承载力不能满足标准。该工程需加固钢筋混凝土柱,高为8.2m,另有一根长度在11.2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如图2所示。

4.2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

工程使用了外贴钢加固法,在混凝土构件外贴一层型钢,与原有混凝土构件一起工作,受力整体均匀,进而将建筑结构的抗弯性能与抗剪性能增加。在使用外贴钢加固法以后,使混凝土构件刚度与承载力明显增强,减少了配筋量,使用胶黏剂与黏贴工艺,增强了黏贴稳固性。本工程是一个看台结构,使用两个柱作为加固构件,使用外贴型钢将构件加固,造价低廉,高分子材料使用比套箍加固法少。此外,本工程还使用了套箍加固技术,将原有钢筋量输入,使用PKPM软件对参数分析,加固原配筋面积为3562.2mm2,在不改变截面面积情况下需要加固的配筋面积为1230.63mm2,使用套箍加固技术间距控制在120,考虑到厚度,需要在原有截面面积上增加配筋量。使用PKPM软件中混凝土构件加固设计软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验算。取中间纤维的设计拉应变取值;纵向受钢筋极限设置为0.02,单层纤维厚度为10mm直径。使用不同加固软件对套箍加固技术进行分析。

5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属于基本骨架,因此其稳固性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坚固。在进行房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切实加强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设计环节,严格按照相应设计文件开展施工,充分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水平,满足房屋建筑建设的相应功能。

作者:刘笛 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仵爱菊.建筑工程的设计原则与混凝土加固设计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4):57~58.

第7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旅游项目;商业古建;设计

仿古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因而在近年来的旅游项目中,仿古建筑设计俨然成为一个亮点[1]。如何做好仿古建筑设计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下文将基于肇庆包公楼片区的商业仿古建筑设计进行相关探讨。

1 项目概况――肇庆包公楼片区

1.1 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肇庆城市东北部鼎湖区,砚洲岛东侧,与肇庆新港隔江相望。砚洲岛位于西江羚羊峡下游,岛在江中心,总面积6km2,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km2,有烧烤区及溜冰场等中小型旅游点,拥有专用码头,除了包公祠,岛上还有陈家祠(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焕章祖屋)等旅游景点。

1.2 现状建设情况

地内道路为一车道水泥路,主要供村民生产生活使用。基地内现有建筑主要为包公楼,建筑质量较好。另在渡口有入口城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瓷面砖,风格与景区格格不入,需要重新设计。从渡口到包公楼道路两侧布局着临时的旅游产品商店,整体风格设计老化,空间单调乏味,需要重新设计,见图1、图2。

2 设计思路

2.1 总体定位

文化之舟――宋文华、法家文化、廉政文化的载体;休闲之心――都市人群放松心灵,洗涤倦怠的自然疗养胜地;田园之梦――体验原汁原味的田园诗意生活,打造都市倦族的郊野花园。

以文化之舟为例。以宋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挖掘包公文化为突破口,打造“北有开封,南有肇庆”的宋文化、法家文化、廉政文化展示区。以现有包公楼为核心,扩建祈福片区,新增三大旅游项目:①再现宋朝古端州包公府衙场景,重现南宋衙门办公的特色景点。设置“包公事迹展览馆”,“法学文化基地”及“廉政培训基地”;②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宋朝结束了前代唐朝的里坊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为重现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再造清明上河图的胜景,设置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宋街”;③设置宋文化体验馆,如蜡像展览,宋瓷艺术展览、宋词展示、宋朝书画展览等展示体验平台。

2.2 街区规划

在设计现代都市交通时,应满足宽敞通达的特点,而在设计商业旅游交通时,则需要满足步行观赏的需求。现代商业业态给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其宽高亮透,另一方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仿古风貌,而这两方面又存在不小的矛盾[2]。

片区部分街道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仿古,然而由于街面尺度太大,且缺少停车位置,因而越来越不适宜现代商业旅游;部分街道虽然大体上满足了现代商业的一般需要,然而缺少宋文化的传统风貌,因而也就没有发挥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作用;部分街道存在街道宽度和两旁建筑高度无法协调的问题,虽然宽阔有余,但是收拢不足,亲和感不理想。所以,应使道路两旁的房屋高度适当大于街宽,如此可给游客以视觉上的繁华享受,另外,商业仿古建筑一方面要适应21世纪商业业态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地复兴传统风貌,这样能够让游客在亲近商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亲近建筑本身[3]。

2.3 建筑平面设计

传统商业以经营手工业产品以及农牧产品为主,所以,大部分属于小门小户,拥有1~3间店面。现代商业所兜售的商品大多奢侈华贵(如金银珠宝店等),要求内部空间开敞,同时要求店面宽阔。由此可见,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包公楼片区的商业街虽然曾经是老字号林立,创造和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更需要观察到时代的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顾客群体的变化等。老字号商业业态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当前购买群体的需要。因此,不管是何地的商业区,均不可以纯粹地凭借“老”这一元素来创造新的商机。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对商业仿古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建议采用外碎里整的设计手法,换而言之,应合理规划立面分间长度,不宜过长,以2~5间为宜,而对内部进行改造,采用大柱网(7.5~8.5m)形式[4],同时留设一定的纵深。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保证传统商业区建筑面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见图3。

2.4 建筑立面设计

传统建筑在外立面上大多采取封闭式设计手法,借助墙、窗以实现室内外的隔绝,而现代商业建筑对大橱窗以及落地窗等表现出了更大的需求。为解决该矛盾,则需要对门窗样式予以重新设计,如采用现代材料制作门窗,然后借助传统图案等点缀出传统门窗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不宜整个街区全部采用相同设计手法以避免导致游客的视觉疲劳。另外,位于街区重要地段的发挥广告作用的传统招幌,其起到的装饰效果也不容小视。除此之外,若想使建筑立面更好地表现传统建筑的独特质感,建议选用真材实料。面砖、仿石、涂料等最好不要应用于仿古建筑的立面装修,如果使用,则有可能产生浮躁之气[5],势必会严重影响仿古建筑本身的韵味,见图4~图7。

3 外古内新

仿古建筑下方可设计有地下室以解决仓储、设备间以及公共管道等相关配套设施问题,与此同时,还可对上部房屋的基础设计进行必要简化。

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其结构主体不仅可以使用传统材料砖,也可以使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建筑材料,如此可在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的前提下,强化仿古建筑质量,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借助钩连搭设计,有机利用屋顶中间的平台合理摆放空调机位,从而有效避免室外机给仿古建筑立面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设计建筑外部照明的过程中,应结合装修要求考虑,除泛光照明之外,建筑自身灯饰应尽可能地巧妙隐藏起来,最好达到一种“见光不见源”的效果。除此之外,全街照明最好接受统一规划布置,防止个别“亮点”太过突兀,影响全街夜景的和谐。

4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现代商业业态环境中,如何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仿古建筑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课题。出色的仿古建筑设计能够为旅游项目增光添彩,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有必要予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慧娟.西岳庙古建一条街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26:19~21.

[2]未宫瑾,尹梅芳.古建动画自动生成系统中构件推理的设计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3484~3488.

[3]傅峥嵘.传统古建园林营建的一次探索――金庸书院设计[J].浙江建筑,2013,05:1-4+22.

第8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仿古建筑管理对策消防

1引言

台儿庄古城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内东南部,是古运河畔唯一一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东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7万,分为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古城建设按照“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融入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的概念。集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融八种建筑风格于一城(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是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台儿庄古城建设主要表现为古迹修缮、复建和仿古新建。其中仿古新建建筑占古城建设的主要部分。在此,笔者结合台儿庄古城消防安全现状,就仿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以及消防管理提几点对策。

2 仿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形象、风格上基本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因为仿古建筑的特殊性,为了保护原本建筑式样、功能,在建筑结构、建筑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通道、消防设施等方面往往与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和标准不符,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2.1 建筑结构的火灾危险性

台儿庄古城中的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较少。主要通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观及建筑内部采取一定的措施,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或有木柱木梁、木檩木椽,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拱挑檐、或有雀替挂罗、或有彩画灰塑等。这些木质材料的大量应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耐火等级。为展现古风古韵,建筑内部装饰装修以及家具摆设多采用木质、苇箔、棉麻等易燃可燃材料,使火灾荷载增加。仿古建筑中所采用的木料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柏木、松木、樟木等优质木材建造,且采用各种木雕技术,从消防角度看不仅增加了木材的表面积,而且使木材更加通透,一旦燃烧,火势蔓延迅速。

2.2 建筑布局的火灾危险性

台儿庄古城集中体现了“北方大院”、“鲁南民居”、“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等八种建筑风格,多以各式各样的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在庭院布局中,基本采用“四合院”、“廊院”的形式。如古城中的“万家大院”具有典型的鲁南民居特点,就是以一座座单体的房屋、楼台、亭阁组成的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这两种布局形式都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在建筑布局上,为体现其规模壮观,气势宏伟,各个庭院之间廊道相接,建筑物彼此相连,组成较大的建筑组群。这种布局导致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防火间距,一旦起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形成大面积的燃烧,导致火烧连营的局面。2.3消防通道的火灾危险性

古城中的消防通道最宽处6m,最窄处不足1m,多数通道宽度大多不足3m;通道上往往设置台阶、石桥、木廊等,使大型消防车辆无法通行;一些通道两侧栽种花草、树木,不仅占用了疏散通道,而且增加了可燃物,降低了消防通道的耐火等级,一旦发生火灾,势必影响人员疏散逃生。2.4消防设施存在的危险性

仿古建筑的屋顶多为曲面屋顶,如锥形、穹窿、双曲拱屋顶等,结构复杂,自动消防设施特别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难度较大;并且为保证建筑的“仿古”、美观,往往以牺牲建筑自动消防设施为代价。古城建筑内已经安装的室内消火栓,由于与古城风格不符,往往被遮挡、掩盖或拆除。2.5 致灾因素多

2.5.1建筑使用性质多样。台儿庄古城集文化、商贸、旅游、娱乐于一体。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规划建设运河奏折展馆、兰祺书寓等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博物馆;在经营业态上,主要以国内高端品牌的酒吧、茶楼、客栈和运河沿线及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景区内商铺、客栈、茶楼、酒吧、咖啡厅云集;在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上,围绕“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建有8大景区和29个景点,这些景点以及建筑物性质多样,功能复杂,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大,致灾因素多。

2.5.2人员密集。台儿庄古城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人流量达万人。 游客带进火种或易燃易爆危险品,特别是乱丢烟头等行为难以控制;古城内各店铺经营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强,消防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一旦发生火灾,易造成重大伤亡。

2.5.3宗教活动多,火灾危险性大。台儿庄古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宗教活动场所多,号称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因此,民间佛教信徒进行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者甚众。宗教活动常见的用火形式主要有烧香化纸、燃点蜡烛、供龛上的植物油灯、灯节等大型用火活动。此外,还有定时的庙会,临时性的超度道场等宗教用火活动,无形之中埋下了众多火灾隐患。

3消防管理对策

3.1做好仿古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防火工作

3.1.1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新建仿古建筑设计时要特别注意防火间距,应尽可能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防火间距,可借鉴古建筑中原有的防火墙设计,设置硬山墙、马头墙、风火檐等,在形式和功能上达到统一;相邻隔墙上应尽量减少门窗、空洞数量和面积,必要时设置防火门窗、防火卷帘等进行防火分隔;也可通过调整或改变使用性质和规模等方式解决。

3.1.2阻燃处理。对新建、修缮工程,尽量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材料,非使用不可的木材应浸泡在磷酸铵、硼酸、氯化镁等阻燃剂里进行阻燃处理。已建成仿古建筑,其主要建筑构件如柱、梁、檩、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须进行阻燃处理,一般可采取在木材表面涂刷或喷涂阻燃物质,在木材表面形成一层阻燃层,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势蔓延。建筑内部装饰装修材料,如胶合板、饰面板等墙面装饰材料也应采取涂刷阻燃涂料、防火漆等方式降低燃烧性能;对各种纺织品饰物应采用阻燃品或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

3.1.3消防车道。仿古建筑的每个群组都应至少应开辟出一条消防通道;在不破坏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尽可能设置环行消防车道,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m,路面上不应设置台阶、拱桥等,已设有台阶的,可设置钢质材料的台阶护桥,以便于消防车通行;消防通道上设置的石桥、路面下的管道、暗沟应能承受中型消防车的压力。

3.1.4消防站、消防车辆装备。要因地制宜建设消防站,配置消防车辆装备。消防站的建设不必参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要求,可结合仿古建筑的特点,建设小型、适用的消防站。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设计为与古城建筑群格调相一致;配备的消防车辆装备器材也要与消防通道相适应。如目前台儿庄古城配置了两部中型消防水罐车,还配备了适合在狭窄街道和不平路面行进的2部全地型消防摩托车,在此基础上,结合台儿庄古城“水乡”实际,配备了一艘消防艇,巡逻在古城内河道上。

3.1.5消防设施器材。在仿古建筑范围内,应设计、布置消防供水系统。充分利用台儿庄古城水量充足,水网分布广的特点,设置环状消火栓供水管网、消防水喉、鹤管、取水码头以及手台消防水泵相结合的消防供水系统,满足灭火实战需要。应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要求,配备足够的移动式灭火器,可按照每建筑面积100配置2具,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建筑,每层配备不少于2具4ABC干粉灭火器的标准进行配备。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古建筑艺术风格的前提下,在重点建筑内或按照《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第4.1.1条规定的场所,应安装闭式自动或简易喷水灭火系统,火势容易蔓延的场所或区域应安装水幕。

3.2做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2.1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部73号令有关规定,参照《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有关要求,成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专兼职、志愿消防队,明确各级防火责任人,逐级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责任制;要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3.2.2要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要经常性地开展消防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标语,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提高全员消防安全意识;要加强从业人员岗前和定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切合实际的灭火疏散应急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切实提高群体防范能力。

3.2.3要加强消防设施和器材日常管理维护。发现擅自停用、挪用、遮挡、损坏、拆除或埋压圈占消防器材设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必要时,移交执法部门依法进行处罚;要加强自动消防设施管理,严格消防控制室值班和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要加强安全疏散设施器材的管理,确保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完好有效。

3.2.4要定期地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和每日防火巡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防火检查应至少每月开展1次,由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有关部门,围绕消防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防火巡查应每日进行,按照营业期间每2小时巡查1次的频率进行,防火检查和巡查都应填写记录,并由负责人和当事人签字存档。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能当场改正的应责令当场改正,不能当场改正的,应及时反馈,并采取有限措施加以整改。

3.2.5严格用火、用电管理。在仿古建筑物内使用煤炭、液化石油气、柴油、酒精等燃料的,必须制定严格的防范措施,有专人负责监管;设置的炊煮炉灶与烟囱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要求。设置“严禁烟火”等醒目标志,警示游人不要在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内吸烟;要加强动火管理,严格动火审批手续。进行电气焊、木材加工和熬炼桐油、沥青等明火作业,必须经批准后发给动火作业许可证,并落实防火和灭火措施后方可进行。 要对拜祭用的香火实行严格管理,香炉、焚纸炉应在殿堂门外的安全地方采用不燃材料设立,并有专人值班巡查,经常清灰;禁止在仿古建筑区燃放烟花爆竹等。要严格用电管理,严禁乱拉乱扯电源线路,在殿堂内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电炉、电水壶等电加热器,所用照明灯具不准靠近可燃物;营业结束离开时,要做到人走电断。

3.2.6加强综合治理,形成安全保障的合力。仿古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规划、建设、公安、消防、民政、旅服委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到综合治理中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公安派出所等基层组织的作用,真正使消防工作深入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教育到全体居民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9篇: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技术方案;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研究

在如今工业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建设领域中,绿色建筑的发展必不可少,其影响十分巨大,由此建筑的节能势在必行。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途径之一,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运用,从而对建筑的各项信息,例如其几何空间的信息、空间功能信息、相关材料和设备等等进行数据的统一管理,从而为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利用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绿色建筑预评估,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绿色建筑评估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建筑领域也掀起了绿色建筑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国内存在着对绿色建筑本质认识模糊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有利于澄清概念,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起指导作用。首先我们回顾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对现阶段研究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了解国外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GBC的GBTool,通过从版本发展、权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市场运用等方面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同时也看到它们的局限性。在分析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发展状况时,我们可以主要参考《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分析,提出绿色建筑评估必须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强调政府在发展绿色建筑中的作用。通过对各种体系的比较分析,构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W,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阶段的评价要点进行说明。

国外的绿色建筑起步于建筑节能,在发展建筑节能的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产生了绿色健康的建筑。如今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建立相关的而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都建立了不同的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或是系统,为绿色建筑的实践与推广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前景。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预评估模型是BREEAM、LEEDTM和GBC,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一种BIM。所谓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其技术是建筑领域中的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它能够有效的整合建筑的设计全过程,其中涉及的关于建筑生命的周期管理是绿色建筑的主要考虑与影响的对象。利用该项技术能够将建筑的各项物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于设计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与评估模型,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中的管理。然而,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吃鱼起步的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制约因素也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与知识,缺少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及相关能源之间的分析和评估。如今,也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辅助系统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推广也存在相关的问题,例如缺少有效的工具与技术的手段利用。

二、建立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目前,很多应用在建筑领域的评估系统都是以后评估为主,一般而言在建筑使用一年后才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各项关键的要素都出现在其设计、规划和施工的阶段,因此后评估的系统并不适合于绿色建筑,由此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建筑能有直观的评估。

1、预评估模型建立的难点

预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针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根据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来对绿色建筑进行一定的评估。因为不同阶段涉及的专业、外部条件、设计的理念等等因素也不尽相同,每个环节对于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由于各类绿色建筑设计时涉及的相关规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又没有有效的手段和实施的方案对集成数据进行相关的规划调控,导致在绿色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很难根据那些影响因素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与评估。

2、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BIM数据集成体系建立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绿色建筑的量化分析以及预评估。利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立的三维信息BIM模型,其原理是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相关数据的载体,从而对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材料利用、能源消耗等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然后利用分析的结果,对建筑在设计规划和施工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解决与优化,从而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和资源,也能最小限度的影响周边环境。而模型的建立,对于建筑空间的信息和功能、设备等进行综合统一的而管理与分析,从而对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分析提供依据,对绿色建筑进行相关专业的评估。

三、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预评估模型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其中主要的三方面:

1、在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根据收集到的建筑规划方面的信息,例如建筑布局、场地分布、单体数据、道路设计、环境设计等等来对规划方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利用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结合各项影响因素,如日照、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对建筑进行预评估,从而根据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规范对已有方案进行优化,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2、在技术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目前的各种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结合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建立的建筑能耗分析的可视化三维模型,能在建筑能耗分析方面对相关数据的生成以及建筑能耗分析产生的结果,对数据的处理实现可视化的模拟,能够有效的控制与评估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预定的节能标准。

3、在建筑室外绿化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根据建立的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对绿色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一定的分析,植物绿化设计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温度调节、空气湿度、吸滞尘埃和衰减噪声等等,利用建立的三维建筑模型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室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各项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达到设计方案的优化目的。

总而言之,基于技术方案设计的绿色建筑以评估模型能够实现“节能、节地、节材”这一目标,根据各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得出的评估结构,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有重要的指导和优化的作用。同时根据其评估结果还能使得各项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于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分析与评估,也能为建筑设计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案,从而降低能耗并合理利用资源。绿色建筑预评估模型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1]马智亮;BIM技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设信息;2010年

[2]支家强、赵靖、常晨晨;基于技术方案设计和运行管理分析的绿色建筑评价模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