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唐雎不辱使命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

第1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关键词:比较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03-01

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简而言之,就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文结合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赏读,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辨析异同,活跃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新教材同一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因此,既可就“共性”同中求异,又可在“个性”里异中求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之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与《台阶》,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两文,然后,提出思考题:这两篇课文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之处?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让学生各抒己见,对课文进行各方面的讨论比较,于比较中长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最终,水到渠成,师生共同归纳出两文的“共性”和“个性”。两篇文章的“共性”即都是用儿子的眼光来写父亲的。“不同点”有:第一,从主旨与情感上看,朱自清的《背影》,着重表现的是浓浓的父爱,作品让人深切体会到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而李森祥的《台阶》则着力表现一个父亲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文中流露出崇敬和怜悯的双重色彩。第二,从选材角度上看,前者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特写背影、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等四个背影的描写来突出纯朴深沉的父爱;后者则抓住“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通过写父亲羡慕人家高高的台阶,后来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描绘出一个非常要强、不甘人后的老实厚道的传统农民形象。

二、发掘蕴蓄,激活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识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散文大多为形神兼备的美文,在散文教学中,若能运用比较法,则能更深层次地发掘品味到散文之“美”。

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谈生命》和《地下森林断想》,教师可就这两篇散文的中心和写法,提出疑问:“生命”,是一个寻常却又难以透彻解读的话题,这两篇文章,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请大家比较阅读两文,看看这两篇文章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经过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两文内容上的共同点:第一,都是对自然界生命现象进行感悟与思考,表达了独特的感觉和体会;第二,都表达了珍爱生命的观念,在逆境中不气馁的积极进取精神;第三,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念,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因为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兴致更高,思维之门随之开启,为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活跃的氛围。接着,老师引导,这两篇文章都是散文名篇,不仅因为它们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更在于它们精心的构思,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请同学们再比较阅读两文,看看它们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异同。很快,学生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综合出两文的“比较点”:一是借助的“具体形象”不同。前文借助“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后文则是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景观,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二是在表达技巧上,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前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后文更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句,如“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句子简练而形象可感;三是语言运用上,两文都堪称美文的典范。前文明朗灵动、富有韵味,运用比喻拟人修辞,“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类比鉴赏,拓展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主题,不同作家也可有不同的表达技巧。在新诗教学中,采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名诗《乡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和出生地都是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那么,他们笔下的“乡愁”一样吗?教师一“石”激浪,引起了学生莫大的兴趣。学生们顺着教师提示的“比较点”: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对这两首诗一一赏析、比较,进一步领悟到:两诗反映的主题相同,但各有特点。

四、举一反三,迁移思维

第2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96-01

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过于注重解释字词、分析主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学习的老师,一节成功的文言文课应达到“三日绕梁”的效果,让学生感到兴味盎然、意犹未尽。文言文词句、内容较难理解,教师尤其要注意激趣促学,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磁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

一、通过朗读激发兴趣

文言文艰涩难懂,是教学的难点,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探究欲,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诵读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基本方法,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魁善于朗诵文言文,深知诵读对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他曾在《论文偶记》中说:“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教师可以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体会到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可贵品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范读、集体读、个人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五柳先生,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中,去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

与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相对较难,有时文言文叙述的场景学生很难理解,需要现场设置情境来重现。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语文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某些实际场景来虚拟设置场景,让学生走进文言文,“亲历”其中的故事。例如教授沈复的《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用一首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创设出来的情境中阅读《童趣》中的相关内容,与作者一起享受“观蚊如鹤”“神游山林”的乐趣,慢慢地学生便走进了充满奇思妙想的文言文世界中。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教师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文言文素养,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在具体讲授文言知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发展过程,用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用一种紧张的语态,让学生感受到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以及唐雎的不畏、英勇沉着;而在讲述《童趣》这篇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突出童真的语气与趣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小时候的天真无邪。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与创新性。这样,教师便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

四、体系化地进行教学

掌握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会感到学有收获,进而有信心投入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教学是一个体系,教师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切实提高文言文素养。以《马说》为例,教师可先对所在单元主题进行一个概述,让学生明白本单元以及本课的任务要求、课文学习所需时间等,设计讨论出几个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马说》这篇课文时,教师还可以引进一系列写的活动,将读写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于文言文的形象赏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考点来讲授文言文形象赏析技巧,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设计小剧本、课本剧的形式来更深层次地探讨文言文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体系化的认识。

第3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一、采撷形式美的花朵

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之一。自诗经以来,有“”并举,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古文,更有那璀璨夺目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步入其间,令人恍如置身至境,目其迷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总共180篇课文中让文言文占据了3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这些入选篇目,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味。

二、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秦王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不是搬运工。

三、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地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四、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如何引导,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论、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

第4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文言文不是一门外语,而是一门母语。它和我们现行的白话文无论是词汇还是句式、修辞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文言文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文言文独具抑扬顿挫的音韵美和方块字体的结构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阅读、理解、背诵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三大目标。

可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呢?

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句式、官名、典故、地名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重“言”而不重“文”;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也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美感。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昏昏欲睡,与新课程要求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相违背。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试问这样的枯燥学习,怎能不让学生厌文言、怕文言呢?

那怎样去改变和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呢?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谈到:“文言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理解,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但是,无兴趣的朗读也会成为文言文的桎梏,终究不能理解文言文的音韵美,只是顺从“老师要我读”。如何将“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让学生自觉主动全方位参与到文言文的朗读中?通过哪些有效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要想文言文学起来有兴趣,应把“读”摆在首位,更应有多种多样而又创新的阅读。韩愈说:“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现在文言文教学中亦是如此,做到手、口、心并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和记忆。因此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诵读有如下的方式:

一、读准字音

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所以一定要将这些字音读准确。这一朗读的层次较浅,可以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学完成,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字典,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强化。这样学生在朗读中记、在查阅时记、在检测中记,对生字词的记忆会十分

深刻。

二、正确划分停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停顿读准确,才会弄清语句的层次和大意。要读好停顿,可以采用全班齐读、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反复读、加速读等多种方式。比如,《出师表》中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等较长的句子,就让学生加速朗读,一遍比一遍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很快将句子朗读通顺。

三、正确读出语气

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还要强弱缓急分明。如,《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语气;“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朗读时也各有不同。

四、要读出抑扬顿挫

读出抑扬顿挫,这其中包含着对文章层次和思路的分析。比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读出人物的语气;像《出师表》《岳阳楼》那样感情深沉的文章,更需要在读中悟感情,在朗读中生成学生的体会。

大文学家姚鼐在《与陈硕士书》中说:“大抵学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文言文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进行自主阅读。但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提示和明确要求。有了教师明确的自学任务,学生才能将外在的文字化为内在的体验,并且逐渐升华,加深理解。

第5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关键词 文言文 解读文本能力 因文而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96-02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要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比如说教《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类似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凡是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遇到较难的文言文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了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的。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是:

(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我对学生说:“你一定要自己翻译,哪怕是翻译得笑话连篇都没有关系,往往在这些地方,在上课后,倒反而记得更牢。”

(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这个环节中要尽可能地采用激励机制,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就感。

(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

(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的适度点拨。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

三、实施“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当然朗读方式要力求多样化,达到准确流畅。画“正”字记遍数是我一向的做法。

四、读中感悟,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达成这个境界呢?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2)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第6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效

文言文,即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美好、简洁、书面化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高中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言文不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一大教学重点,因此如何匠心独运,让文言文课堂“动”起来就成为了当下的焦点。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意境教学、联想教学和对比教W三个方面探讨了一下如何升华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意境教学,激发共鸣

所谓文言文的意境,指的是文言文创造出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它需要学生们用心去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文内容,通过意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们的共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赤壁赋》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他的人生感悟,同时探讨本文的人生哲理,进而得到些许启发。上课时,我先简单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下苏轼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即苏轼因讽刺王安石新法被贬后来到这里,为排遣郁闷常来此地游览。之后,我让学生们朗读了课文并疏通文本大意,然后让他们尝试着设身处地地感受苏轼营造这些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同学们认真体会之后发现苏轼的情感有一个由喜转悲再转喜的过程,先是沉醉于月夜泛舟,后又有悲凉箫声的伤感、人生失意的悲情,但转而又抒发了自己随遇而安的态度以及忘情尘世的洒脱。而苏轼这种面对人生不幸而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激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在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没有直接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们,而是让学生们通过意境的感受来自己感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这样,不但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共鸣,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不再枯燥。

二、联想教学,开阔思维

文字毕竟是文字,传达出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学生们的思维是无限的,文言文妙就妙在它可以发挥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去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们大胆联想,拓展自己的思维,通过想象来参透作者的思想。

比如,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蜀道难》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并疏通大意,同时感受本文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情感,品味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上课时,我先让他们朗读一下文章,之后我开始逐句讲解,在讲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愁攀援。”这几句话时,我没有直接给他们翻译文章,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个场景。之后我提问了几名同学,有的同学说:“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沿着小路……也愁着攀援。”这个过程不只是加深了学生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李白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后面的“青泥何盘盘……绕林间”等的讲解中,我同样鼓励学生们通过想象来理解文章,顿时盘活了整个课堂。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通过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李白笔下壮阔的景象,并自己描绘出来,不但巩固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

三、对比教学,提升素养

高中文言文很多,可比性也很强,一个作者前期后期的文章会有相似与不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文章也是如此,一种类型的文言文也会有相似与不同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文言文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素养。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并能通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上课时,考虑到这篇文章叙事性较强,我没有生硬地直接讲解文言知识,而是拿出同样为叙事文的《唐雎不辱使命》与之对比,并让学生们小组交流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们讨论后发现:有的实词在两篇文章中都有出现,且用法相同,但很多虚词用法都不同,此外虽然两文中谈判的背景有些不同,但唐雎和蔺相如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强大的秦王面前毫无畏惧,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勇于做出牺牲,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这两篇文章对比来让学生们理解,不但让他们体会到了文章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且扎实了文言知识,同时相似的故事情节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大家对枯燥的文言文也有了热情。

纵上所述,我通过意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联想教学可以开阔学生们的思维,通过对比教学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素养。高中文言文虽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只要我们匠心独运,坚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学生们对文言文有一个牢固的掌握,也定会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2]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第7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层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和大家探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精心设计导入语

每篇课文的导入语都是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把钥匙。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要结合课文内容、课型、学生状态、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下足功夫思考。课前的过渡性语言要能将课与课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用短短几句话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学生心目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心存疑惑,渴求解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赏析现代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是初中生了,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时期?(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思考,得出答案,如:朝阳,花季等)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是青少年,是“花季少年”,“雨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何其芳的一首抒情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感受大诗人笔下的少男少女。

二、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学生对“之乎者也”避之不及,这是语文教学棘手的一环。如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文言文内容,编演课本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要“因地制宜”。例如《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历史故事,教师完全可以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分角色饰演剧中人物。果然,课堂气氛骤然活跃起来,一扫以往的枯燥、沉闷。学生争相表演,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调动。通过演出,学生把握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以此深入挖掘人物形象,此举既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也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师何乐而不为?

三、巧设问题情境

课堂上巧妙地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陈丹燕女士的名篇《中国少女》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少年时代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美好的时期,是每个人快乐的初源,相信各位同学对此一定深有同感。然而有一些人的少年时代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是为什么呢?你能找出原因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女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中国少女》,一起去解开谜团吧!

四、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进入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声音;将无形的思考变为有形的感知,将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去理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掌握。

例如宋词《渔家傲・秋思》的赏析课,我们可以以多媒体的运用贯穿始终。开始的导入部分,先展示一组生活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再播放几支名曲创设意境,让学生挑选适合的曲子进行配乐朗读,并播放自制的边塞风光短片。这样,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美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宋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多媒体功不可没。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一改往昔的陈旧气息,由此饱满了不少,有声有色,可知可感。使学生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语文的深厚底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合理利用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又一扇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1.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中学语文教材里不少文章本身具备喜剧性,让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通过表演进入情境,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生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的课文《核舟记》中多设计空间、人物情态,教学时,让学生先自习然后把船头一组即苏、黄、佛印的神态、船尾俩舟子的神态,分小组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既形象生动,又使课堂气氛活跃,原本枯燥的说明文,变得妙趣横生。初三的戏剧单元可从中挑选一、两篇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编排并表演。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主旨,更能让学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又有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变成了表演的舞台。

2.利用音乐与绘画,辅助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感情,感受意境,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学习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先教唱《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改成的歌曲,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学习这首词,对其意境的理解体会,乃至整首词的背诵,效果甚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将其诗词谱上曲子,加以吟唱。而学习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词歌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可以结合诗、文的内容及意境,让画面与文字相辅相成,从而体会文章词句的妙处。此外有些课文中人物形象极其鲜明,可以让有绘画爱好的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融入自己的理解,画成人物漫画,进行展示,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和秦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等人物,借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因此,语文课堂何尝不能成为音乐课与绘画课呢?

3.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甚至可以把实践活动、动手操作等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所获的东西都是直接的、感性的,也最牢固,并且,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自主、探究地学习。初二的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中,就有使花变色的实验,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课堂上便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做这样的实验。有动手机会的语文课堂是最活跃的。

4.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采用分小组竞赛学习法,或提出一些问题,或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这样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转贴于

二、作文课上让学生成为修改与讲评作文的主人

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最后把批改好的作文本发回给学生。老师辛辛苦苦批改了半天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有些同学只看一眼分数,至于老师写的评语有几人认真看了就不得而知了,更别提他的效果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轻松写作,快乐作文,我尝试着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写作时,我先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学生列提纲开始写作,这个过程一般是半小时左右,在第二节课时,先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修改(通常是四人一组),他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给别人改作文:错别字、病句、文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文章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作文要求、详略是否得当、哪个地方应删去、哪个地方应详写、如果换做你你会如何写,再在后面写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真实看法。接下来全班同学交流,我会从各小组选一个同学起来读他修改的作文,让全体同学进行点评,同时老师适时指正。这些做完后同学们拿回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作文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老师也省力。

三、口语交际是学生的天下,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各项能力

第9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新颖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入方式,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导入有很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等。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采取歌曲导入的方法,先给学生放了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们:“歌中所唱的‘有多少女英雄,都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大家都知道哪些巾帼英雄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花木兰,穆桂英,杨排风,杨八妹,妇好……”群情激昂。我接着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说的便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疆场、杀敌建功的传奇女子花木兰。”这样在音乐和故事引导下,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兴趣随我一起进入了课文的解读。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古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颇具美感,所以更应多读,朗读它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而体会古文之意境,是一种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我以读贯穿整个课堂,首先范读诗文――弄清字音,然后我让学生自读诗文――整体感知,再细读诗文――理解文意,最后深读诗歌――欣赏品评。在一遍遍的朗读之中,学生随着铿锵和谐的音韵,感受故之美,并且对文意的理解也逐步得到了深化。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句

以前许多学生上古文课总捧着文言翻译书,老师问时,照着书一读就算完事,其实真正理解文句的人为数甚少,更谈不上理解其中关键字词的词意各用法和句子的句式了。文言翻译应是文言文的重点内容,岂可草率应付?我在教文言翻译时,为了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段能够准确理解掌握,让学生放弃对翻译书的依赖,自己对照注释自行翻译,若遇难点词句就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将自己遇到的难题一一列举,你帮我助,几分钟就将难题解决了,仍有疑问的提出来在班上群策群力,集体讨论解决,让文言翻译变成展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课上都表现得积极踊跃。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质疑问惑,解疑答难。

在疏通了文言文的文义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故事性的文章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生动复述故事,再精简情节,最后概括故事大意;对于写景文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进行概括。的归纳就更容易了,叙事文章必借事说理或塑造人物形象,写景文必写景抒情,我让学生们分析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运用修辞写作特色,修辞方法,等等,让学生们自己从读中去体味,对于这几块问题,我常常使用设置关键性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然后再抽签答疑解惑,比如在教《仿仲永》一文时,为总结主要内容,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聪颖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提出一问:“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这样顺水推舟也就解决了文章的主旨问题:本文以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还有在教《花木兰》时,我问:“大家喜欢花木兰吗?为什么?”学生道:“喜欢,木兰孝敬父母、机智勇敢、热爱国家、勤劳善良……”学生们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中已把这位传奇女英雄的形象深入心中。

五、启发想象,模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