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第1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具体的研究调查方法,这些方法对研究工作的最终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特点、注意事项、结构设计、分类等情况加以叙述。希望可以使音乐教育研究调查者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能做到事半功倍。

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知识是日新月异。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掌握一种或几种好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和研究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事社会工作者来说,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效果的可信度,同样也影响着知识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音乐教育的从广义的讲,就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说,就是“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广义来说还是狭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他的调查结果要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音乐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好的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时会被决策者运用于政策法规中,所以其研究结果一定要具有可信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运用的好坏,有时对研究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法

文献法可以说是适合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的方法。就文献来说,它是一种信息知识的间接性的传递,它所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在文献中,有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两大类。其中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日记等都是原始文献;而二次文献指的是利用别人的原始资料编写的新的文献资料。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说原始文献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相对比较高的。它是来自于音乐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真实地反映出当前音乐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种现实性的资料对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立论之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容的分析程序有这样几项:1.抽样所谓的抽样就是为了一定研究目的,从文献中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这种抽取法可以分层抽取,也可以随机抽取。2.编录编录工作就是对所选取的文献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

二次文献相对于一次文献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是在多次印证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这种文献可以指导我们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基础性的错误。但它对于解决个体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局限。在选择二次文献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编辑出版发行单位的力量和可信度。

二手资料的分析步骤有如下几项:1.选择研究主题由于二次文献所应用的主题相当大。在搜集的资料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这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把精力放在你的研究主题中,这样就便于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信息。2.寻找合适的资料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无论各方面,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在资料的寻找中还要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的找到。3.对资料的再创造资料找到后,往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对于现有的音乐教育类文献资料,有时并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结论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从资料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得出我们的理论。 转贴于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在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非常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称“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作为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调查工作,所以同样也适用此法。

在调查中,我们要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做出假设,确定调查的地点,学生的分类群,问卷的分类方式和预见不可控因素。音乐教育的调查目的,首先要明确。这样就可以不会因为被信息干扰,偏离了调查的目的。对一些确是有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资料但却不是本次目的所要研究的,也可以加以保留,以待以后运用。在目的明确后,以目的做出一定的假设。比如:就当前所运用的教材情况,假设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运用的比较广泛。这样在进入调查地点后就可以加以印证。如果是就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如果不是则寻找原因。确定调查地点,根据自己所要做的调查范围,是以城市学生为调查对象还是以城镇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这里,地域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城镇中又有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的差异。这种地域和群体的不同对调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地点和学生群体分类的确定对调查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教育行业中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之一。访问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间接访问和直接访问;个别访问和群体访问;重点访问和随机访问等。

访谈法有着一定的特点:1.访问是研究者与社会面对面的一个交往过程。在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贯穿访谈的始终,并对访谈的结果产生影响。2.当被访者在某些问题出现误解是,访问者可随时解释和引导。3.访谈法在量的问题上是很有弹性的,能充分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使研究者充分了解到他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还有很多。在调查中,往往是各种方法相互穿插其中,每种方法的特点各有不同,所侧重的也不同。只要对各种的方法掌握得当,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所做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行度。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第2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家关于音乐课程全新标准的出台,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及全面音乐素养,同时又兼具较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学生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这种素质的欠缺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因为音乐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相关人文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照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的理解欠缺,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僵硬,只能简单的认识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技法,不能正确理解歌曲本身说蕴含的寓意和内涵,在对作品演绎中往往情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应有审美意义。

对审美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对于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听觉进行教育的审美艺术。可以说,学生的情感认知是其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培养师范学生的审美认识是审美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因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由此就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能力的相对欠缺,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不够准确,理解不够透彻等现象,并对学生的审美教学产生了影响和制约。

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和责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我国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注重技能、技巧,而轻视文化课和教育课的培养。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出现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强等情况,造成了这些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由于人文素质不强,教师讲课时讲不明白问题,只能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而不能进行背景等方面的讲述,从而照成自己“教不好”,学生学不会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单纯地被动地进行技法的“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制约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为未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担负起“音乐使者”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有相当深度文化内涵,不仅要能上好音乐专业课程,更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培养在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又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及较高人文素质并能够适应未来音乐教育模式的师资联想,是我们应该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实践中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生源素质,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在录取时不能只重视学生技法、技巧方面的素质,还要对文化课方面有更加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二是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设置,不能顾此失彼,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好专业技法又能够学习好文化课的内容。我们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处处以发展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坚持教书育人,利用人文理念,开发音乐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型音乐人才。三是严格按照相应的国家培养理念,把基础音乐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课程设置与教学教法要既符合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又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第3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快乐教学的实质与拓展

快乐教学是中国教育界已有的100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的指导下并经过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而探索出的。有学者认为快乐教学是“依托于情感、主线为认知、思维为核心、激励为手段、以多向信息交流与即时反馈为表征”的教学策略。而本文认为快乐教学的实质在于不同层级的“需求”,是它给予了教学源源不断的快乐。根据高中音乐的基本要求,快乐教学应包括以下方面:轻松认知、合作快乐、精神愉悦、心理满足、自我价值实现。据此,我们剥离出了“认知、交往、快乐、成功、存在感”的需求。快乐教学目标与学生个体需求之间是一一对应的,而且二者的内容是呈“金字塔”型的,从下到上,越到往上,目标越高、需求越大,心里的满足感也就越好,即在需求获取成功或得到满足时,快乐指数与需求指数之间是呈“正相关”的。

二、快乐需求函数的构建

需求理论(也可称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基于行为科学提出来的。在本文看来,需求理论包含着3个基本规律:一是层级递升规律,层级需求如阶梯一样逐级递升;二是满足前置规律,当较低层级需求满足时,才会产生高一级需求,并且该顺序不能逆转;三是需求驱动规律,当完成某级需求时,较高一级的需求便会成为努力追求的“原动力”。如前所述,快乐与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快乐指数也应符合以上规律。如下公式所示:

以上我们基于需求理论以及需求与快乐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构建了二者的函数关系。但若想此函数成立,我们还需要理清以下方面:一是成功或满足是需求与快乐一一对应的充要条件,即只有在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才能感受到快乐;二是需要满足的标准与程度是相对模糊的,再加之需求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因此我们很难精确地计算快乐教学的效果,而只能大概描述之;三是快乐是人的内部心里感受,它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因而该函数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构建的。

三、快乐教学的实践案例

根据以上对于快乐教学的实质的探讨、内容的拓展以及快乐需求函数的构建,使得我们清晰了快乐教学的实践思路、方向方法,即在解析高中学生音乐需求层级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策略。当然,在重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各方面需求为设计核心;二是根据需求与快乐的层级规律进行设计;三是把握设计的“度”,切不可使学生“乐而望形”,走入歧途。

下面我们以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为例来进行设计:

《音乐与人生》鉴赏课

1.学习内容:“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第六(悲怆)交响曲;长江之歌;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2.学习目标:寻找音乐背后的人生,体味音乐人生的别样美丽。

3.教学难点:音乐与人生的联系,音乐元素如何表达多彩人生。

4.教学方法:需求分析法、内容渐进法、团队协作法、个人体验法。

5.教学过程:

第4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积淀下丰富的民族文化。将其应用于高中的音乐教育之中,可以有效促进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并实现对各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于高中音乐教育而言,可以积极的从中汲取营养,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

一、民族文化与音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多民族的形态,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民族受到自身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也包含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的,并被不断予以传承的一种音乐总体。其中包括了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不同的民族音乐都与本民族以及当地的文化、历史、生活等息息相关。所以说,民族文化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日渐开放化。于是,民族文化也得以与音乐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入多元开放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在高中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并实现陶怡情操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目的。而将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我国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音乐特点,从而不断拓展知识面,并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发现美。另外,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思想等,从而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民族文化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忽视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音乐教育在利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以及音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音乐对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水平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民族文化置于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上,合理地进行课程和课时安排,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音乐的机会。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多了解、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积极的打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以激发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好了解并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和音乐类型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进行欣赏,并进行详细的介绍,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的展开各种民族音乐教学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都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音乐活动。在高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即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音乐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特定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在需而生门准备比赛和参与比赛以及观察比赛的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了解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认识,并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和技巧等,实现自身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5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在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音乐的属性是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发展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音乐教育更应注重其文化属性。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文化的教育,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作为技术训练的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为其存在依据(不仅仅是基础),这种教育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冲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缺少良好环境,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识、甚至是民族精神日趋淡化。据一份对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学生喜爱音乐类型的调查显示,现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依次是现代流行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音乐文化,但却被学生摆在了最后。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面临着不断弱化甚至有可能失传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音乐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忽略了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这一前提,这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传统音乐出现了不断淡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在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上,严重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在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上,学校音乐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 ,导致了在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我们要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来认识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认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必然要涉及到音乐的文化传承方面。"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音乐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产物,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我们了解民族音乐也就了解了我们自身文化的血脉。

同时,我们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将外来文化拒于学校大门之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外来文化的互补与本土文化的自强是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在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得更好,树立起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

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而言,更需要的是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把祖国的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在学校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文化,能以宽阔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和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

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改变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要强调回到音乐本身,强调民族性,以学生为主题。但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值得思考:当一些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之际,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取了忽略和轻视的态度,使得音乐教育反而强化了知识技能教育,越发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不能不说是与对音乐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问题或未达成共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已经走到了新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察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反应,不能不去考虑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民族的未来。

新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要通过在教育中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观念,与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学生不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备的人文精神,建立起完整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音乐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包括完善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系,改革现有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民族音乐内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等,同时也需要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也许需要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但其意义更加深远,它将以音乐的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特性等,且对今后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3]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J].音乐研究,1994(2).

第6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一、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间的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而对幼儿来说,音乐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价值,才能对其实施科学地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X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幼儿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发展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因而增进其活动机能。

在音乐教育中,孩子们参与唱歌、跳舞、弹琴、音乐游戏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匀称的发育。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会给幼儿提供更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儿童将他们对音乐作品感知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各种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思维能力的一些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儿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有益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发展幼儿的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社会性,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人们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已不断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出来,它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日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幼儿教育认识的拓展,利用音乐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二、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1.家长功利性强,目标过高

近几年来,由于音乐对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让孩子学音乐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行为,很多家长他们把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变成了音乐学习,并不断的让孩子们考级,把考级定为终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学的苦,家长也很累。最终导致了孩子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不适当的功利追求,或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都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缺乏适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大量的适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音乐作品。但目前,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幼儿音乐教育,却因缺乏好的作品,而不得不使孩子们也唱起令他们完全不知所云的流行歌曲。

3.只重技能传授忽视情感素质的培养

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 舞蹈就完事,更有些教师只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老师教过的歌,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但是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科学地运用幼儿音乐教育方法

1.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学习的开始阶段。在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多创造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音乐环境,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在钢琴上找各种动物的声音等音乐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热爱上音乐。

父母应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创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关注孩子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来安排音乐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时启发和具体观察、指导,帮助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2.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以自己所掌握的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善于总结经验,合理利用教材,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第7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钢琴音乐教育 启示

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贝内特·雷默出版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世界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随后其学生戴维·埃里奥特也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其全新的音乐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示。本文就“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

1.1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和提出背景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最初是由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贝内特·雷默的学生戴维·埃里奥特所提出的,并将编写成书,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引起了许多音乐教育学者的关注。

戴维·埃里奥特在自己的工作期间经常热爱收集与音乐本质和价值存在差异的观点理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音乐教师的教育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理论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1.2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针对音乐本身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实践”一词的内涵,他认为这个词汇包含了对音乐本质的全方位理解,而并非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的内容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对音乐作品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等同于对音乐本质的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针对音乐的本质。

(2)音乐教育的价值建立是以音乐技巧的掌握情况为基础的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身具备多种意义和价值,人们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音乐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音乐教育的对象需要在音乐学习中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情结和素养,对音乐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和意义体现出来。

(3)音乐本质文化具有多元性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提及,音乐包括了各种音乐文化,其丰富的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音乐自身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也需要体现出这一点。

1.3“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

在目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自身价值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大多数的音乐教育者的大力关注,其自身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不断地被应用于音乐教育行业的各个方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彻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也因此受到了冲击,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音乐教育实践的价值和作用。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

2.1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为音乐本身的观点影响了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长时间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将“审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也将“审美音乐教育”作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将“审美”的理念观点融入到整一个教学过程中,这也因此使得大多数钢琴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本质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本质与“美育”相联系。在目前的钢琴教育工作中,将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义为审美教育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上不断地放大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美感”,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和思想直接导致了音乐作品本身的价值受到了更多人的误解,造成钢琴音乐“千律一面”的形势局面,钢琴音乐的教育本质也被大多数人单纯的定义为审美教育,成为了更多人学习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在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说明了音乐教育目标应该是音乐的本身,而并非其他的一些元素。这一种说法也为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指明道路和发展方向,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这一观念的提出,也让众多的钢琴音乐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更多人对其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联系加深了分析,这一观点对钢琴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传统的钢琴教育思想被不断瓦解,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重新思考,钢琴音乐作品的自身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诠释,其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2 “音乐教育本质的多元性”观点提升了中国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

钢琴音乐最先出现在国外,在国外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才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钢琴音乐对于我国而言算是一项外来的文化,这也使得外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成为钢琴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上世纪出现多位音乐家,如贺绿汀、朱践耳等,这些音乐家都将本土的音乐素材融入到了自身的钢琴音乐作品。另外,周广仁、但昭义等钢琴教育家编写的优秀理论著作也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有了推动性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的钢琴教育工作者还是将国外的钢琴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作为正统的钢琴音乐。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明确说明了音乐的本质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的本质也应该具有多元性。这一观点,让中国的本土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任秀蕾.师专生的音乐素养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策略[J].曲靖师专学报,1999,(04).72~75.

第8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教育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全球教育内容变得多元化。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只有在满足物质基础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无论是坐在自己家中,还是走在街道上,都能欣赏到多元化的音乐,因此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从音乐教育特征看基础音乐新课标的合理性

21世纪音乐教育必备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民主意识。音乐教育应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包括弱智、残疾、贫困儿童等)都能享受教育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开发意识。即音乐教育的扩展与开发;鼓励家庭、社会、学校发展音乐教育;创办音乐学校,使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化,避免单一化;加强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可以把情感教育寓于各科之中,使音乐教育多元化;此外,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科学意识。音乐教育必须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观念、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深刻改革。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所了解,同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特质,增进学生对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激发爱国之情。树立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以上音乐教育特点分析来看,音乐新课标的总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进而体验、感受美的过程。音乐教育的内容加入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增进学生对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激发爱国之情,树立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由过去的枯燥与单调变为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情境教学,提倡合作,鼓励探究式学习。这些都符合音乐教育的特征要求,符合时代的精神和需求。

二、从音乐教育本质看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的本质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从而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加强人类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人类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这也顺应了杜威“生长”“应尊重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水平,让孩子体验生活,创立兴趣为学习的动力”的观点。这与其他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教育作为创造力教育,更是我国社会前进发展的主要动力需求。音乐教育能够活跃儿童大脑、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审美体验,教育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音乐教育是抒发人内心情感的活动方式,是体验情感与创造生活的具体内容,是在愉悦中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人类的全面发展体现为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表现为人的潜能得到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全面实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表现为观念落后,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知识本位,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看到不同地域间基础音乐教育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受当地经济情况、环境条件的制约。比如,西部教育发展缓慢,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的理解一脸茫然,对于一些新课改的教学方法,短时期内难以适用;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相矛盾,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也存在矛盾;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教育科研力量薄弱,等等。而这些问题在音乐教育中都能得到解决,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音乐教育应该承担起社会的重任,积极进行基础音乐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9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三十年代;音乐期刊;音乐教育概论

自以后,音乐教育是音乐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三十年代的期刊中,总共约有90篇文章与其相关。而与音乐教育概论相关的文章多刊登在《音乐教育》以及《乐艺》中。这些杂志多数是由教育机构和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创办,文章的作者也多为各个层面的音乐教师,因而对这一话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得以关注的重点所在。

音乐教育概论内容的文章在整个音乐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数量最少,仅有9篇。这些文章有的高谈音乐教育在现代中国中的意义,有的系统地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论,都从理论层面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它们主要刊登在《音乐教育》和《广州音乐》几份杂志中,登载的范围不大。

一、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国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人事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呢?

中国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一直是带有较多功利性目的的。在20年代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而30年代,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再过于狭隘,但依然比较功利。李世俊于1934年在《音乐教育》上发表的《音乐科在小学教育上的重要点》文章中,将音乐教育的功能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消化,促进儿童血液流通,训练儿童神经等;二是心理方面,音乐能消除儿童不良习惯,激发儿童情绪,训练儿童秩序。他夸大了音乐教育的功能。而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国人心中是较普遍的,它与当时传统的强身健体、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与上述观念相反,外国人对其意义的认识要更为单纯。仅以日本为例,《音乐教育》中连载的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著作的第一章“学校教育的音乐的意义”中谈到,音乐既能使人娱乐,又能“教训人生”,这是音乐教育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美育”。他对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在音乐感情的非人格的形式之内,充满了我们自身生命的具象情绪的种种的相。这,只有音乐,能够把这最可尊的东西表现出来。”①西方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操的培养。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无疑还原了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的确充满了功利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音乐教育在中国这段特殊时期不具备发挥单纯美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它已经成为人民软性反抗的一种手段。

二、音乐教育方法论的初步研究

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与理论水平都很低迷,能够从方法论层面阐释音乐教育的人还不多,因此,《音乐教育》上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基本都来自国外的论著,由中国人写的这类的文章非常少。日本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②是一部完整的理论性著作,《音乐教育》将整本书分5期刊登出来。这部书从目的论、教材、方法论三方面讲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具体的教学大纲,是一部十分系统的音乐教学指导教科书。其中在第三编“方法论”中,从唱歌指导、基本练习、发声指导、唱歌指导、鉴赏指导、作曲指导、乐器指导7个方面加以总结,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

在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一本由邹敏、铁明编写的教育专著《音乐教育心理学》,这大概是我国20世纪较早的一部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书。该书在《音乐教育》第5卷中完整地刊登出来。这本《音乐教育心理学》③主要讲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先讲述音乐心理学本身,从听觉的训练、节奏的感觉、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欣赏音乐的基础等7个方面谈论,其次讲授心理学的学习。这种研究教育心理学的论著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中,因此凸显出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人们普遍从陶冶性情的角度提倡儿童音乐教育,并且为如何开展这项教育发表意见。周淑安,声乐家,她不仅热衷于儿童歌曲创作,同时也热衷于儿童音乐教育,她在《儿童与音乐》④一文中,通过列举世界上多位音乐大师在儿童时学习音乐的经历,来说明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她为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了5点改良办法,主要有:在公共场所多奏上等音乐;竭力训练师资;各学校家庭应该购置留声机;多作儿童适用的歌乐谱;提倡儿童音乐大会及音乐比赛。曾葆的《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⑥也是如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提出了音乐教育中应该实行的两个积极措施,一个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另一个是儿童音乐的实施,包括在公众场合、在家庭、以及在学校中都应该开展起来。文章也提出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两个消极现象,一个是电台经常播出一些靡靡之音,另一个是音乐教师水平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环境和水平。

从这些意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30年代中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整体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没有对音乐教育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更缺乏配套的设施予以实施,音乐教育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它的开展还有待于极大地提高。这一时期正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许多东西需要摸索以及借鉴。正是这一批活跃于音乐教育界的人士不断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音乐教育才得以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2]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3]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

[4]曾葆.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J】【北京】.音乐教育.1937.

[5]石真.谈儿童音乐.【J】【北京】.音乐教育.1937.

注 释:

①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②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③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④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