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加强审计能力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审计能力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审计能力建设

第1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市审计局:

我局于2020年9月3日收到《南宁市审计局审计报告--市直部门2019年度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南审行审报〔2020〕1号),该审计报告指出我局存在总体预算支出率未达标及项目预算资金执行率低两个问题,并提出了审计意见。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审计整改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改。现将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第68项问题:预算支出率未达标

(一)问题具体表现: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南宁市医疗保障局全年部门预算指标总额为720.18万元,实际预算支出金额为331.9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总体支出执行率为46.09%,预算支出率未达到全年90%以上的标准。

(二)问题产生原因:2019年我局全年安排市本级财政经费364.04万元,年底支出318.76万元,支出率为87.56%。2019年7月下达“2019年度中央财政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医疗保障能力建设部分)”356.14万元,其中:用于医保基金监管平台建设150万元,重点项目配套资金100万元,村医通设备购置63.18万元,上述经费涉及医保系统切换、医保基金监管平台建设等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支出。此类支出受自治区医保系统切换统一部署要求及医保基金监管平台项目需要按项目建设程序报批初步设计、招标采购等影响,2019年度无法进行支出,仅支出13.14万元。由于中央下拨资金占我局2019年整体资金比重较大,造成我局预算支出率未达标。

(三)问题整改情况:问题正在整改。我局将结转至2020年度使用的“2019年度中央财政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342.99万元安排政府采购支出计划329万元,年底市财政支付系统将自动回收未支付项目资金。上述政府采购目前正在进行中,待完成金额支出后2019年度预算支出率将达到91.76%。今后我局将强化项目支出前期准备,提前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政府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预算一经批复和下达,资金就能使用。同时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逐月梳理执行情况,对情况发生变化、执行率偏低的项目支出,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确实无法按预算支出的,及时与财政部门对接,按程序申请调整。

二、第189项问题:项目预算资金执行率低

(一)问题具体表现:2019年南宁市医疗保障局“2019年中央财政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医疗保障能力建设部分)的通知(南财社201号)”预算指标总额为3561400元,当年实际支出131418元,结余3429982元,专项资金执行率低于50%。

(二)问题产生原因:2019年7月下达“2019年度中央财政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医疗保障能力建设部分)”356.14万元,其中:用于医保基金监管平台建设150万元,重点项目配套资金100万元,村医通设备购置63.18万元,上述经费涉及医保系统切换、医保基金监管平台建设等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支出。此类支出受自治区医保系统切换要求及医保基金监管平台项目需要按项目建设程序报批初步设计、招标采购等影响,2019年度无法进行支出,仅支出13.14万元。

(三)问题整改情况:问题正在整改。我局将结转至2020年度使用的“2019年度中央财政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342.99万元安排政府采购支出计划329万元,年底市财政支付系统将自动回收未支付项目资金。上述政府采购目前正在进行中,待完成金额支出后2019年度该专项预算支出率将达到96.06%。今后我局将强化项目支出前期准备,提前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政府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预算一经批复和下达,资金就能使用。同时加强预算执行分析,逐月梳理执行情况,对情况发生变化、执行率偏低的项目支出,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确实无法按预算支出的,及时与财政部门对接,按程序申请调整。

下一步,我局将以此次审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次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已在我局互联网门户网站向社会进行公示。今后我局将一如既往支持配合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审计、督导、巡视等监督工作,加快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各类问题整改,实现市医保机关财经管理良性运行。

第2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近日,咸阳市委书记岳亮专题听取了咸阳市审计局局长刘爱侠关于中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和咸阳审计工作整体开展情况、班子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汇报。对咸阳审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咸阳审计局领导班子团结向上,思路清晰,敢抓敢为,能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审计工作成效突出。同时,对加强今后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好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作为当前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吃透政策、把握重点,依法审计,推动政策落实,消除风险隐患,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建设性,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廉政建设,发挥好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利剑作用。

二是要适应审计工作新常态,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要不断强化干部业务培训,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中央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中央关于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全面深化改革及有关行业法律法规和最新动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开阔视野,提升业务能力。要多向兄弟地市及先进单位学习,多向上级部门请示汇报,尽快适应工作转型需要。特别要注重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分析,找准全市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和薄弱环节,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三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要自觉肩负起抓班子带队伍责任,带头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廉政纪律,出思路、定方向、建制度、抓落实。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严管理干部,抓好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审计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和财经纪律,教育引导干部依法依规审计,努力提升审计队伍素质,树立新时期审计机关、审计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3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关键词:监测站 环境监测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污染的基层检测者逐年增加,全国环保系统已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环境监测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太大。“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和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倍多。如地表水的监测项目由25项增加到现在的109项,监测因子增加4倍多,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两月1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次,增加l倍;同时环境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或临时性监测等数量级增加。在这种状况下,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2、环境监测硬件落伍。第一,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情况严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而导致监测设备更新较慢,设备老化严重,甚至坏了以后找不到配件,无法维修。第二,环境监测硬件建设亟待完善。部分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3、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多数基层监测站应急能力不足、应急人才没有、应急监测设备缺乏、应急经验不多、应急协调性不强,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很难做到快速反应,难以在第一时间报出准确无误地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

4、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待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做表面文章,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低,质量控制领域窄,大部分仅限于流量、噪声校准和加采常规监测因子的密码平行样,质控手段过于单一。

5、环境监测人员不足。事业单位因编制名额限制,很难扩充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繁重的监测任务。

6、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市县级监测站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善,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在仪器采购方面,根据几个管理者的想法,就对仪器进行采购,也不征求相关的监测分析人员的意见,甚至没有对仪器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培训、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7、环境监测重心偏移。多数环境监测站为了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服务性监测或委托性监测,而忽略了为大众服务的环境质量监测。

8、监测行政色彩厚重。目前,环境监测隶属于政府机构,政府在环境监测机制运作、机构设置上、人员安排上都有分量很重的话语权和操控权。故对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数据采 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在“城市环境考核"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

二、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的对策

1、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持续提高环保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投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一直在增加,各地监测站也配备了不少的监测仪器,特别是基层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基本维持了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然太落后,仍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强化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数量、质量。四是保障基层监测站的仪器厂房建设。

2、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环境监测站应呼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必须增加编制加大呼吁力度,增加、补充专业对口的、亟需的技术人员,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制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 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

3、增大审计监督力度。“十二五”期间,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上,国家增加了很多资金,但是使用资金情况怎样,资金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这都需要审计机关去监督并评审的。所以说,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要增加审计力度,不但要关注资金的用途,更要关注资金的投入效益,比如在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的资金有多少,这些相关仪器设备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设备闲置且无人会使用的状况;是否有资金被用来购置了公用车辆和专业车辆,专业车辆管理情况如何,有没有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

4、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通过宣讲、培训、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首先,监测机构管理层必须有明确的质 量意识,这是做好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管理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分配的决定权,故质量体系文件中都将管理者评审纳入质量管理评审的工作程序,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确实把质量管理执行与环境监测的各个阶段。其次,要树立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管理是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再次,要加强质量管理机构的建设,分派高素质、有经验的质管人员,必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争取把质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总之,我国现行的基层监测站属于行政管理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监测站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环境监测任务。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很难满足。我们只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基层监测站发挥好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 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1]术,2001,(04):

[2] 张继泽,沈柏.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04):26-27.

第4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关键词]审计人员 审计技能 提高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14-01

审计人员是审计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审计法律法规的实践者和落实者。其审计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好坏。因此,对于审计机关而言,应准确掌握审计人员的现状及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提高审计人员审计技能的对策。

一、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审计人员是具有执法资格,并在其职责范围内根据审计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对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使及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人员。作为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是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审计职业操守,有严格的纪律意识和服务观念,这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二是要具有优秀的业务素质。审计执法人员除应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审计专业相关的由其他部门执掌的法律法规,如民法、刑法、民诉法等法律。三是拥有丰富的综合知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如行政管理学理论、公文写作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知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四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对审计工作的各种阻挠时,能够坚定信念,出色地完成任务。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审计过程中避免被谈话对象主导,准确把握交流的目的和环境背景,确保与审计对象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

二、审计人员技能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水平虽然已经有了普遍较大的提高,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审计人员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基层单位和领导对提高审计能力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深入的认识,观念落后,视野不开阔,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考核一个人的业绩,大多是重结果、轻过程,审计人员的能力不受重视。二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对审计人员的考评,一般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但考核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陈旧,注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导致考核不公平和缺乏准确性,同时激励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三是审计人员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虽然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但成效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重点不突出,培训方式传统单一。同时,由于现实中存在的学用脱节、学无所用现象。四是重学历轻能力现象仍然存在。审计机关引进人才时,有的片面地强调学历高低,忽略了人的实践能力,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挫伤。

三、提高审计人员技能的对策

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除了需要审计机关加强领导,做好培训工作外,还需要审计机关健全机制,做好保障,以及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为开展好审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营造良良好环境,促进审计人员审计技能的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水平对推进审计工作正常开展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审计机关要营造有利于执法者能力发挥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能力发挥的政策,使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比如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鼓励和奖励。要营造宽松的执法环境,搭建施展才干的平台。

二是要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通过培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要坚持“以业务为主导、以自学为基础、以集训为辅助”的思想,本着“针对性、层次性、应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突出专业技能培训,让审计人员更好的掌握各个审计领域所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和方法,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在审计技能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审计干部,搭建好锻炼的平台。坚持在审计实践工作中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强化实践历练,让审计业务熟悉的带生疏的,让年龄大的带年轻的,帮助年轻的和经验少的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三是着力提高查核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审计人员要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善于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明确审计重点,从中寻找问题线索,力争在查处重大案件、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损失浪费、审减工程结算价款、审计移送处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促进审计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四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抗干扰能力。审计工作往往面临着被审计单位和相关部门的说情和干扰、以及利益上的诱惑。因此,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能以审计查出的问题同被审计单位做人情和进行利益上的交易。同时,要克服内部干扰,树立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深入细致地开展审计工作。

五是着力提高廉洁自律的能力。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高压线”。是有效规避审计廉政风险、提升自免疫、他免疫和依法执审能力的关键。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格约束自己,降低审计工作的廉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摘要).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02.

第5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一)注重平时考核改进工作作风。该局确定平时考核内容以公务员的岗位职责为依据,与年度工作任务相结合,重点考核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情况以及出勤情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平时考核方法和程序,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平时考核的周期。注重平时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在工作中,我们实行每月工作汇要,要求各科室月底向局办公室提出下月工作计划,制定每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各科室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位干部,实行全过程相互监督和促进。每月工作汇要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监督服务效能。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的行政办公会听取科室负责人工作情况汇报,领导对分管工作进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工作汇报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日常工作,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

(二)抓好年度考核改进工作作风。制定和完善了局机关年度目标工作考核,考核涵盖到所有科室,对业务工作、政治思想和创优争先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考核,制定当年年度考核的具体方案,使每一个考核主体和参与测评的人员都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考核人,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出台规范措施推进科学考核。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考核干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全市审计机关审计能手评选办法》等措施。《意见》结合赣州审计的实际,指出存在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具体问题,强调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和现有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力所能及的范畴中,有针对性提出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审计培训力度,引进符合审计专业化建设需要人才,加大审计干部队伍专业化培养等方面设置了可行的条件,从经费保障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提高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办法》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实绩,激发了审计人员创新创优的积极性,激励了广大审计人员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审计,营造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四)围绕项目审计考核,改进工作作风。近年来,制订完善了《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办法》,通过在项目中考核干部,提高了干部服务水平。

1.在项目审计中考核干部,注重了干部业绩。年初,以项目审计为龙头,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突出对重点项目审计考核,对审计过程中的程序、取证、报告、处理“四个关口”进行细项考核,要求审计干部在每个项目审计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提炼,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从宏观的角度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综合报告。

2.在项目审计中考核干部,拓展了干部潜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增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既对项目事项又对审计对象个人,我局采取全局一盘棋的理念,打破科室界限,要求业务干部都得担任审计组长,并实行审计项目组长负责制,充分调动每个干部的积极性,让每个干部跳起来都能摘到“桃子”。

3.在项目审计中考核干部,促进了干部廉洁从审。审计干部在项目审计中,勤政廉政做得如何,直接反映审计机关的形象,也是检验审计干部在工作中能否经得起考验。在进点审计时实行双向承诺,由被审计单位对干部的勤政廉政情况进行反馈,适时由纪检组对干部廉政建设进行回访,掌握审计干部的工作和廉政动态。我局把廉政建设作为保障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审计“十不准”纪律,近年来没有发生不廉洁的人和事。

4.在项目审计中考核干部,提升了干部整体素质。在项目审计中,以提高审计干部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制定审计方案、审计调查取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成果深度开发、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等六种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6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高质量的财会、财务报告和审计能够在改善经济表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国际性专业财会机构可以在多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为经济成就做出贡献。

2012年4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卡塔尔多哈召开,“可持续发展”是第13届联合国贸发会议部长级会议的主题。本报告正是为此次会议特别准备,介绍了一些在acca看来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建议,acca、unctadisar以及国际财会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性专业财会机构可以在多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为经济成就做出贡献。

能力建设

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unctad-isar表示:

财会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高质量的公司报告对提高企业透明度、推动国内外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建立投资者信心、最终加强金融稳定很重要。强有力的、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的报告体系,不仅能推动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腐败、避免对资源的随意利用。此外它还能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把握国际市场机遇。

acca完全赞成上述观点和评价。我们认为,质量过硬的财务基建对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重要程度不亚于加强实体基建,比如改造道路和铁路、通信光缆以及维护水电管道。对新兴经济体而言,发展完善的治理与有效的财务报告,与改造实体基建同样重要。如果铺设地下管道的投入资金账目混乱,谁又能阻止道路乱建、能源无法输送、通信无故中断?对于投资新兴经济体私营企业的人士而言,为企业报告铺设必要的基建就很关键,这样才能获得可接受程度的担保。

而对于会计师而言,这意味着机构、标准和人员必须到位,各个方面为达到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国际各大财会师机构一定要携手合作,发挥必要的财会能力,为国家经济体奠定坚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acca才会在过去20年内如此积极地倡导能力建设。我们与各国专业财会机构密切合作,不仅帮助他们完善教育课程与资质认证,更加强他们作为专业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能力。一些国家原先并不重视专业财会与审计的价值,因此专业机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我们与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各地其他很多捐助项目开展合作,帮助有关国家制定行动计划,凸显透明、可持续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巩固这些国家的商业基建。对于财会人才培训能力不强的市场,我们还经常参与当地的“培训师培训”计划。

来自acca的沃尔什(mike walsh)、unctad-isar项目资源支持人表示,“acca在起草ifac国际教育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标准为isar能力建设框架中的教育和培训模块奠定了基础。”

财会行业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在于它隶属于一个经济体的法律与监管体系,需要调和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还要动用财政、教育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有助于强化合乎要求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具体涉及:发展和提高特定的技能、能力与表现;提高个人、团体或机构执行公司报告的能力。只有更好的财务报告(下文“全球标准”一节中将有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更高的透明度,才能推动经济进步。

1997年和1998年的亚太金融危机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普及。各国投资者要求企业提高报告透明度,提供更具对比性的数据。这些国家大多具备引入准则的财会基建。对于那次金融危机以及后来发生的多次危机,美国的反应是批准执行《sarbanes-oxley法案》,欧盟的反应则是通过《第8号公司法指令》实行改革。

世界银行将《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rosc)引入财会与审计领域,并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优先重点。报告是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开展的项目,对现有标准和守则框架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包括考察与各国监管体系的一致性以及执行情况。acca相信,报告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完善各国财会体系的好办法。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却面临无法落实国际财会与审计准则的问题,另外还缺少足够的监管资源和合格的专业人才。

截至2009年,ifrs已经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另外还有更多国家(包括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因为欧盟在2005年通过ifrs)有意加入这一财会准则阵营。于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应要求建立一套能力建设框架,以便为新的报告要求奠定基础。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tatfana krylova说道,“ifrs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离不开各种制度和技术能力的支持,而这正是一些国家所缺乏的。”acca很荣幸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负责提供技术资源,并帮助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圆桌讨论等。该项目的主要支柱包括:

法律监管架构

制度框架

人员能力

能力建设流程本身

全球标准

如上节所示,对高质量报告的要求和需求能够推动各国财会行业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ifrs过去10年内在全球的推行就是最生动的例子。acca--直都是该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第一个将其纳入资格证书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

同时我们也坚信全球标准能够带来好处。我们已经看到:一个良好的财务体系,依靠高质量财会与审计准则的支持,加上完善的监管、治理与道德框架,将构成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国际投资者依然倾向于采用自己熟知的标准。因此有了全球标准的铺垫,就能推动更广泛的跨境贸易,从而促进经济进一步繁荣。

总结来说,全球标

转贴于

准的优势包括:

提升跨境、跨制度交易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消除转换与对账成本

企业的引资能力都有所提高,能更广泛地吸引投资者,从而拉低融资成本

消除监管套利的机会

企业和监管机构都能从中获益。这不仅能推动跨境并购活动与战略投资,还便于各国监管机构(在全球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合作制定更加协同的监督办法。投资者在投资全球股票时和投资国内“蓝筹股”一样安心,得益于更高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使其面临更少的波动从而降低风险。如果因为采用的标准体系不同,而对同一活动的财务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报告数字,那么在报告使用者眼中,财务信息的不可信任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企业的跨国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如果不需要应付各种不同的财务报告规则,也就无需承担合规成本。企业还可以放心地让合格的专业人员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业务(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对于企业个体而言,可靠、透明的信息能够提振信心,从而转化为更低的融资成本,也就是利率成本下降、股票价格上升。

最后整个行业也会受益。规定的统一有助于会计师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他们或许希望在不同国家、或者为不同公司服务。而技能人才的流动肯定是有好处的。

acca相信,政策离不开数据支持。因此acca在过去十年内就ifrs开展了各类国际性研究与调查,目的就是考察这些理论上的优势是否真的能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可以说,我们的调查结果一直相当正面。

2007年,acca对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地区以及中国大陆首席财务官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强烈支持采纳ifrs,坚信通过统一基准,可以提升亚洲资本市场的价值,为西方投资者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在2008年年末的一项后续调查中显示,欧洲、亚洲和美国的500位首席财务官也对全球报告准则的优势表示肯定。

acca在同一时间委托进行的一项独立研究也显示,英国自2005年采纳ifrs以来,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1%到2%。欧盟整体降幅也达到1%。看起来越是在以股权为基础的融资制度占主导地位、且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国家,执行ifrs的收益就越明显。

不久前,accae2011年8月对美国、欧洲、中东和亚洲的163名企业高管(首席财务官和投资者)展开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由于采纳ifrs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实质性拓宽,成本有所下降。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各国在采用全球标准方面的经验不断积累,他们对该制度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增加。

我们衷心希望美国能够记住这一点,因为该国仍在就是否加入ifrs体系踌躇不定。如果能够争取到美国的全面承诺,不仅是对全球财务报告工作的大力推动,更是为全球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政策制定者自2009年g20峰会时就开始呼吁建立统一的财会标准。acca相信,这样的标准一旦建立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

acca长期支持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企业透明度。我们在1991年设立了全球第一个环境报告奖;1998年成为gri指导委员会成员;另外我们还参与起草了1999年的第一份gri指导方针。自那时起acca便积极参与gri的治理工作,另外也积极投身其他全球性的、广受尊敬的报告倡导,例如威尔士亲王可持续性财会(a4s)项目、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框架。acca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非财务披露问题的具体调查,例如贿赂与腐败、人权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

我们深信,企业责任是必须履行的使命。而保持透明度、及时报告相关问题与影响,有助于达成这一使命。因此我们坚信公私部门的各大机构、公司都应当公开报告自身活动给环境与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时还应当报告各自的政策以及如何将这些政策变为实际行动。

我们还相信,让股东参与及回应他们的要求和关切,以及让第三方就报告内容进行独立担保,都有助于提高此类披露的可信度。

acca正在参与gri的g4进程。这是一项为期两年的计划,旨在对gri的《3.1版指导方针》进行调整。《第4版指导方针》有望在2013年公布,这必将开创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新纪元。

我们相信,如果企业能够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经营策略和关键流程,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一项附加活动,企业就能进一步提高长期价值。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在报告中得到体现,并全面披露给利益相关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置于决策核心。这不仅要通过个别企业的行为得以加强,还要通过改善股市的整体质量加以实现。这是因为,今后的市场决定因素是高质量的信息,而不是短期的、不完整的数据。综合报告

尽管acca强调,我们坚信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报告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规模之大导致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降低。至少短期内在一部分利益相关方眼中的确如此。acca近期(2012年1月)公布的一份关于企业报告未来发展的报告显示,很多投资者自危机爆发以来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因为有其他问题和风险对他们更加重要。

不过这份报告亦显示,如果能够将可持续发展数

转贴于

据纳入报告,其价值也会更受重视。acca对全球标准的调查(2011年8月)也发现,综合报告的潜在好处备受关注。超过2/3的受访者表示,在一份综合报告中同时介绍财务、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好处多多:既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也有助于掌握关于整体绩效的更加准确的情况。

自gfc以来,综合报告无疑是企业报告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综合报告背后的关键推力在于,目前各种企业报告(年报、管理评述、主席回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等)都包含无价的信息,但针对的受众却各不相同,而且往往互不关联。

虽然每一份报告单独透露出的信息都很多,但却各自为政,无法清晰展现出与经营模式相关的公司绩效。因此有必要将企业战略和经营模式整合起来,囊括所有实质性问题。综合报告的目的正是将所有信息以统一的方式综合到一起。

企业报告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该相互关联。短期信息可以告诉投资者长期规划是否符合现实;而长期信息则可以显示出看似令人印象深刻的短期数据是否货真价实。因此企业报告长期缺乏的正是没有勾划出一幅更大、更高本文由收集整理瞻远瞩的画面。

正因为如此,acca才会如此热忱和积极地支持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的工作。acca行政总裁白容女士现为iirc策略指导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曾在2011年9月一份起草框架咨询文件。

综合报告模式方兴未艾。它旨在反映企业年报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性质。iirc将综合报告形容为:

从全盘出发,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看清企业的真实表现。针对决策和行动的长期后果。综合报告肯定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价值之间具有明确关联。

传达一家企业战略、治理与经营模式之间的关联是综合报告模式的核心目的。此外还包括分析财务与非财务机遇、风险以及价值链各个环节绩效的影响、相互关系。通过纳入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综合报告实现了多年以前就有学者提出的“三重底线”原则。

我们衷心希望里约峰会将成为一个分水岭。鉴于可持续的企业实践与企业长久成功之间的密切关联,acca希望看到企业承担起责任(通过各国根据里约峰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公约而制定的监管制度),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问题纳入企业报告中去,同时以“遵循或解释”原则为基础。这必将促使董事会大范围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

acca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联盟”的成员。这个由投资者主导的联盟在协助将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实质问题写入即将在2012年6月召开的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草案》。

根据目前的《草案》文本,“第24段”将“呼吁建立一套全球政策框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和大型私营企业认真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可持续发展信息纳入报告周期。”

acca与aviva一样,都希望此建议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如果能够将更多私营部门的角色和问责制纳入考虑范畴并更注重行动导向,该文本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企业标准

当下针对诸如审计等领域,有大量国家和国际调查,但相互间却很少协调。由于各类标准委员会众多,对问题的考察也未免坐井观天,没有融会贯通。而融会贯通是很有必要的。审计与公司报告应该是全面相连的,但目前没有机构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此外推行企业治理的统一标准也没有正式的流程。而治理失误恰恰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acca的全球标准报告还发现,首席财务官和投资者很关注可能出现的全球标准或基准。70%的受访者称,鼓励董事会从长远考虑。

另一根本问题是投资者的声音并未得到明确传达。事实证明,让他们保持持续参与有难度,而且他们的声音在财会问题的讨论之初很难被听到。尽管如此,他们仍应该被置于这个讨论的核心,因为财会首先就是要为股东考虑。

为解决这个问题,acca与grant thornton于近期联合开展共同

转贴于

主办全球投资者专家组讨论会,了解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和优先事项。两大组织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将投资者需求置于议程核心,可以提升财会工作并扩大金融领域范围。

我们都相信,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特别是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

提出有利于变革的议程

认清变革对企业的真正影响

将投资者需求和关切置于体系核心

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设定优先事项

更加全面、一致地看待相互关联的问题

第7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屈方方厅长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努力完成目标任务。严格按照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逐项对照检查,抓紧研究方案,一一抓好落实。要努力克服审计业务管理制度贯彻不够彻底;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项目数量较少,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不平衡;审计结果的宏观利用有待加强;移送案件线索数量较少等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业务实施和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

屈方方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我省2012至2014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部署,着眼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促进科学决策管理,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完善金审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五大体系”(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五大系统”(OA系统、AO系统、审计分析系统、移动办公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到2014年底,使陕西的审计走在西部省份的前列,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全省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努力完成好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一是要正确认识形势任务。清醒认识我省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短缺、部署进展慢、应用水平低、经验成果少、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问题,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审计执法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力切入点。坚定信心和决心,认真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边部署、边应用,已完成“金审二期”工程部署并通过审计署验收,计算机审计方法、经验和应用实例逐年提高,在审计实践尤其是去年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和今年的社保资金审计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等成绩和经验,克服畏难情绪,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使审计信息化工作尽快取得更大的起色。二是要切实抓好人才建设。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才问题。立足现有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尽早培养出骨干人才队伍。着眼应用,采取下达任务指标、进行考核评比、健全评价奖惩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计算机中级和中级后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效果。充分发挥核心骨干的先锋和引领示范作用。设法选调或聘用人才,建立外部专家库,充实现有专业人员力量。三是要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争取党委政府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充分认识到,思想真正重视之后,审计信息化建设投入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难题。要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倾向,在立足本级财政解决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做出成绩,搞出特色,争取中省财政的支持和奖励。坚持统筹规划,处理好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规划与分类实施、安全性与方便性、适用性与创新性、规范性与灵活性、集中统一与纵横交互、行业性与全面性、团队与个人、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和走回头路,少花或不花“冤枉钱”,切实提高投入成效。省厅要集中搞一些全省层面的项目,供市县审计机关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各市县也应加强借鉴,结合本地实际,摸索和总结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屈方方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确立科学审计理念,扎实开展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和“三问三解”等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继续完善职业能力建设的扶持、激励机制,加强财政、投资、绩效和计算机审计等专业培训,积极参加省厅举办的造价员(师)等培训和以审代训。大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认真搞好审计文化书屋建设和使用管理及省《审计志》的编纂修改等工作,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从严治审”,搞好目标责任管理,堵塞漏洞,解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审计机关的生命线,完善权力分解、风险排查等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八不准”、“四项补充规定”。严格预算执行,模范遵守财经纪律,加强内部财务、建设项目招投标、办公设备和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招待费等“三公”经费,杜绝铺张浪费;严格中省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按照规定用途合理开支,确保使用效益。

第8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第9篇:加强审计能力建设范文

根据组织安排,2012年11月17日~12月7日我参加了省厅组织的赴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培训,为期21天。先后听取了维多利亚大学教授、审计署专家和墨尔本大学教授的授课,内容有绩效审计基本理念、绩效审计的实施、绩效审计报告以及绩效审计质量控制、项目评估和绩效审计典型案例分析等专题。既有审计理论专题讲座,又有审计案例分析研究,专家讲课与讨论交流相结合。通过培训,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绩效审计的知识,更新了绩效审计的理念,拓宽了绩效审计的视野,为今后做好绩效审计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下面笔者谈几点初浅感受:

?襪创新绩效审计理论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当今,绩效审计已成为各国审计的主流,也是我国国家审计今后的工作重点。《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江西省审计条例》都把绩效审计作为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现阶段我们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情况看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虽然可借鉴,但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审计工作实际,在创新我们的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上下功夫。把绩效审计作为提高审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勇于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绩效审计理论,以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襫加大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绩效审计质量的基础。做好绩效审计工作,人才是关键,开展绩效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对工作要求更高,对知识、专业要求全面,要不断的强化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知识培训的同时,要针对性的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队伍素质。虽然投入每一个绩效审计项目的资金、时间和人力不一,但一般来说,人员和资金较多、时间较长。我们的绩效审计要上层次,应逐步加大投入。

?襬选择合适的项目,明确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关键。本人认为,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非常适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的可审性、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是使绩效审计充分发挥促进和提高公共部门管理水平作用的前提。同时,被审计项目自身的目标要明确(抓重点,不宜面面俱到),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否则绩效评价无从谈起,绩效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襭公开审计结果是扩大绩效审计成果影响的有效方法。首先要制定完备的绩效审计信息公布制度,所有绩效审计结果均应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对社会公众公开,让纳税人知道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率性,让全社会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扩大绩效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作者单位:吉安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