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家庭教育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常识

第1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主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子女的教育任务,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教育职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成;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3、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4、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5、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6、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

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第2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人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既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和制约。教育的过程既有时间跨度,又有空间跨度,所以环境、条件、机会都在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而家庭教育对个人习惯养成来讲更具时效性,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人生。在一个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一种细致入微而不离其宗的品质,品质决定人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家庭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需求,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这块大理石最终能否成为一座雕像则需要六位雕塑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这段话来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家庭既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也是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基石。因此,一个现代的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便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二、针对教育困惑,及早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出现了许多教育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上成绩突出,思想上却狭隘自私。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教育中家庭及社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 

 面对社会现实,大多数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只要孩子智商高,将来就能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因而父母们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居里夫人认为:“人的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行为模范。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家长要将孩子的品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时刻净化孩子的心灵,否则必然导致质的变化。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消除“自我”意识,增强公民意识,健全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一是表现为“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二是表现为“顺其自然”型。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到位。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在方向和目标上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做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示范、引导孩子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其鉴别能力。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有很多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根据孩子的爱好、兴趣,培养出健全、有成就的真正人才。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动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四、提升家庭教育,拓展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生儿育女不是为了自己,也并非为了填补感情空虚或要儿女为我们实现未酬的梦想生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明白必须对自己、对社会负起责任。现代社会要求高素质的人材,所谓高素质,就是不仅要有多元精深的知识结构;也要有合理完善的综合能力。家长要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必须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升到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上来。 

 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如何拓展孩子成长空间,为孩子撑起另一片蓝天?家长首先要有明确教育方向,端正教育目的。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而做好准备。二是掌握教育的策略和技巧,协调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家庭教育必须以深厚的情感为基础,同时,又要用清醒的头脑来调控,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三是借助社会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孩子良好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家长长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家长要与学校、社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给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 

 总之,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能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孩子的一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培养出合格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第3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模式 外国农场模式 经验 比较 路径 分析

一、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分析

美国、法国和日本是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国家,为各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和范例。笔者将主要分析这三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经验。

(一)美国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发展经验

美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由于其国家的地理特点和人口结构决定了它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模式,形成了特殊的农业经营格局。根据实际的美国家庭农场生产实际的情况可以总结其发展经验,如下:

首先,美国式的家庭农场主要以大中型为主,存在着多种经营模式。家庭式农场生产模式需要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同时还需要有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设备作为生产条件,而美国的农业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全可以提供家庭农场生产模式需要的基本条件。按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可以分为大、中、小型,美国家庭农场的数目逐渐减少,但是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大中型的家庭农场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占据美国家庭农场总数的71%,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小型家庭农场因为受到资源条件不足、资金条件较差、生产成本过高等限制,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转而发展农林生态型、旅游娱乐型家庭农场,提供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次,美国的产业区域特色明显,专业性较强,农场生产者的职业素质较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而且美国比较重视农业发展,给予农业的政府补贴种类较多,政策保护系统完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提高了美国农场生产的风险防御能力。

(二)法国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发展经验

法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也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但是与美国式的大中型农场生产模式不同,法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以中小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中小家庭农场数目占农场的总数80%以上,其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生产经营集约化并且高效率。其次,法国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有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因此法国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而且,法国家庭农场生产的主要产物是谷物、花卉、水果等等,各个农场主并不是多样化生产,而是选择一种农作物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农场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农业生产具有集约化的特点,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再者,法国的农业生产工作还具有外包服务,农场主往往将耕种、储藏、运输和营销等工作外包出去,由社会化服务机构承担该类工作,这样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的商品化,对农业生产整个流程的优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法国的农业生产模式还有生产流程社会化的特点。

(三)日本家庭农场生产模式的发展经验

日本的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该国家政府为了促进其农业的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便形成租赁或者是委托为主要形式的家庭农场,其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发展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日本的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主要是以租佃为主要方式,而且其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由于日本的地理环境特征的限制,因此该国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具有规模小型化、经营集约化和生产专业化的模式,该国家主要通过生物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并改进土壤的生产能力。日本的农业生产也主要是向着集约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日本是一个严谨的民族,因此其农业生产工作还具有高质量、高品质的特点,其家庭农场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普遍较高。同时,日本农村具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种社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较多,为日本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

二、美国、日本、法国这三个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三个国家之间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具有不同点,也具有相似之处。

(一)三个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和其形成的机制是不同的

美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主要以大中型的农场为主,其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大;法国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主要以中小型的农场为主,其农业生产的专业性较强,农场主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并不会实现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因此其专业性较强,规模经济优势明显;日本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最具有本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其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是适应该国家地理环境约束的表现,日本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主要以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具有小型化和集约化的特点。

(二)这三个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和效率不同,经营绩效也不同

美国的家庭农场产品结构具有区域化的特点,一个区域的家庭农场的生产农产品的种类是相同的或者是相似的,农业生产具有区域特色,因此其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兼业化经营。法国的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结构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因此其各个农场的主营农产品种类是不一样的,其农场可以分为谷物农场或者是花卉农场,专业化的农场的农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生产效率较高,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日本的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高,该国政府对土地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限制农场主退出农业生产,也不允许农场主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日本的家庭农场专业化程度较低,其国内的农业生产环境限制其家庭农场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日本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主要是集约化的小规模经营方式。

(三)国家之间的农场经营保障和机制不同

美国政府对国内的农场经营给予支持政策,对家庭农场实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并积极鼓励农场主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美国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税和信贷体系,为家庭农场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法国政府对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采用协调的方式对其进行鼓励,让各个农场主实行高效的家庭农场流转的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以便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提高农业的经济收入。日本的政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管控,鼓励农场生产以租赁或者的作业委托的形式开展农业生产,以便实现农场生产工作的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和报酬,保证国内农业生产的安全性。

三、优化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的推进受到很多的阻碍,在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推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发展路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首先,应该积极构建新型农地交易平台,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用地的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可以深化农地流转制度,从而实现吸引生产要素和资本流入农业生产的目的,促进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扩大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在农场生产过程中适度引入市场化,可以将部分农业生产外包出去,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果和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其次,要优化农业区域分布,根据各个区域之间的农业发展条件和禀赋选择农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区域性的比较优势,进而推进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和区域性特色。同时,如果要优化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选择,就要根据家庭农场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生产全过程中的服务功能,促使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以便为农场生产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再者,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家庭农场科技投入,并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推广工作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完善家庭农场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便促进家庭农场发展路径优化工作的发展。同时,改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条件,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滕明雨等.成长经验视角下的中外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 2013(12):138-144

第4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本期话题:孩子为何“五谷不分,六亲不认”

“请说出你六位亲人的生日”,这是一道高中的试题。这道看似简单却出乎意料的题目,令近九成学生答不出来而失掉分数。“咱们吃的大米是水稻还是小麦”,在北京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举办的新春科普游艺会上孩子们闹不清大米是水稻还是小麦 ,让身边的老师家长笑成一团。

一道简单地询问亲人生日和辨认生活必需品的问题,让学生傻了眼,弄出了笑话,囧态百出,折射出家庭与学校在青少年常识教育和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其实,在当下还有很多孩子被这样的考题考倒,难受的是孩子,难堪的却是家长,出问题的则是躲在“素质教育”背后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借口,把一切的时间、精力都无条件地花费在所谓的狭隘的学习上。包括感恩教育、常识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课程往往被忽视甚至沦为摆设,以至于造成孩子“六亲不认”、“五谷不分”,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

乍一读,估计许多成年人都莫名惊诧,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居然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怎么竟然分不清水稻与小麦?其实,扪心自问,你记得亲人的生日吗?咱们的孩子分得清水稻和小麦吗?

能说出亲人的生日,显然是有孝心的一种表现,但孝心的表达是多元化的,孝道的考题应该是开放题,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生日的考查项目,能记住亲人的生日固然说明孩子懂事,有感恩之心和责任心,但记不住亲人生日,分不清五谷,或许与孩子的个性特征有关,有的孩子天性就是粗线条,遇事大大咧咧,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心细如针,凡事都比较用心、上心,这恐怕与孝没有必然关联,只能从别的方面寻找原因。

一道简单的询问亲人生日和辨认大米来源的考题,难为的是孩子,尴尬的是父母与学校。“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病症出现在孩子身上,病根却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与“唯分是举”的应试教育。当下绝大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六位亲人之爱为一身”,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亲人一味地奉献,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苦,更别谈增加孩子懂得感恩与学会担当的意识。

第5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1.家庭教育的概述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与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所谓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自觉的、有意识的对子女和其他年幼者进行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庭教育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家庭对他的影响就越大,这个问题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的特点首先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是父母亲和孩子或者爷爷奶奶和孩子关系上的密切结合。它和师生关系不一样,它是一种血缘关系,我们在学术上叫作亲子关系。越是小孩子对父母亲的依恋感越强。除了血缘关系以外,再一点是家庭的教育不同于幼儿园或学校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1.盲目的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不等于早期教育,它是超过孩子的年龄阶段,本来有些东西应该是七岁学的,让孩子五岁学,这种教育是很普遍的,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要聪明得多,这是事实,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环境也跟过去生活环境不一样,确实显得很聪明,但是不管孩子多么聪明,孩子的心理特征的发展还是按照他的年龄的阶段一步一步往前发展,他的理解能力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不会猛地一下超过好几个年龄阶段。

2.“小皇帝小公主”“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待孩子很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第一种是“溺爱娇纵”,第二种是“严苛体罚”,打孩子的屁股。溺爱,是把孩子捧成“皇帝”,孩子把父母当“奴才”。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只能听赞美,不能受挫折,因为他们是很脆弱的。而暴力和“心理虐待”则使孩子长期处于某种害怕的心理状态之下,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公正地对待孩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办法。

三、如何合理实施家庭教育

现就以上提到的家庭教育常见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也为家长合理实施家庭教育提供一种方法。

1.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好的父母会懂得孩子的心理,不会强迫孩子这也学那也要学,殊不知,孩子这艘“游船”载客太多就会沉入海底,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不是100米冲刺,重要的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终点线。

学龄前的孩子我们对他们进行合理教育,首先要明确学龄前这一段是为上学做准备的,第一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有好的身体必须靠锻炼、良好的习惯、文化素养这三方面来形成的。第二是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为上学以后学习理性知识打基础。也就是说在学龄前阶段要让孩子掌握大量的生活常识。第三是学好口头语言。第四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2.赏识你的孩子

赏识自己的孩子,看好自己的孩子,似乎是为人父母的本能。所谓“儿子是自己的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自己种的花草,怎么看着都觉得美,因为这里有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3.不能溺爱,惩罚合理

别让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果父母把孩子捧成“皇帝”,孩子就会把父母当“奴才”。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因为爱而姑息纵容,就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各种各样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依赖、撒娇、任性、固执、骄横、缺乏自制力、适应能力差等。

让孩子走出家门,他们就会知道天地之间还有别种的生活,在家里形成唯我独尊的“皇帝”心态就会慢慢地得到消解了。

四、总结

永恒就是瞬间,瞬间就是永恒。生命是一个流程,由每一分、每一秒组成。生命的每一页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感动还是冷漠,是“提升”还是失落,由你的手来翻阅。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生命又是无限放大的。

愿我们每个家长尊重自己的生命、孩子的生命、他人的生命,过好每一天!

献给父母们的8句金言

(1)夸奖对于孩子,就像阳光对于小草一样重要。

(2)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能通过玩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

(3)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对孩子一定不要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

(4)我们应该容忍孩子的“异于常规”,因为他有他的道理,更应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5)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淘气”一点,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6)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7)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

第6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自护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3-02

幼儿安全自护能力是指能够识别危险、实施安全行为、进行自我保护,从而使自身免遭痛苦和伤害的能力。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其智力、体力和经验都十分有限,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一些在成人看来很危险的事情,他们却总想看一看、摸一摸;加上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比较差,从而导致危险的发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安全,是人类生存、成长和发展的起点与保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点和着力点。然而,幼儿安全的隐患无处不在,倘若幼儿缺乏安全自护的意识和能力,就可能酿成安全事故,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当然,幼儿安全自护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培育与提高,是一项持续的、系统的复杂工程,贯穿于幼儿教育乃至人的终身教育的始终。在幼儿阶段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性的引导和教育,幼儿园、家庭、社会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承担幼儿安全教育的责任。因此,幼儿园在认真落实园内各项安全制度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构建家园合作的工作格局,有效促进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发展。

一、树立家园合作观念,奠定家园共育基础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做到家园一致,就要从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观念开始。

幼儿教育不能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它还包括家庭及社会教育等因素。家庭是幼儿出生后第一个生活、成长的摇篮,必然给孩子的品性、习惯打下深刻烙印,有其独特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了幼儿园,家长自然就可以做“甩手掌柜”,或者说想教育孩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幼儿每天在园时间只有10个小时左右,家庭依然是幼儿活动的十分重要的场所。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不是其教育责任的移交,而是增加了专业性的合作者。家长可以从幼儿园及其老师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日常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必须渗透于“在园”和“在家”的各场景和各环节,保持一致,形成互补。在家里,幼儿可以自然、直接、真实地获得生活体验和感性经验,其教育意义不可取代。家长借助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极主动地对孩子进行安全自护能力的培养,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促进安全自护能力的发展。因此,孩子的安全自护教育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必须通过家园合作来完成。

二、丰富家园合作载体,落实家园共育目标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分为园级、班级两个层次,由重视幼儿教育、热心社区工作、具有一定幼教水平和良好群众基础的家长组成,名额约占幼儿总数的25%。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保教、保育,同时成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桥梁。这不仅增加了幼儿教育资源和能量,而且对于协调家园矛盾、促进幼儿园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都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

(二)举办家长课堂

我们针对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普遍性需求,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定期举行家长会、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讲学,揭示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宣讲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为家长提供专业化教育服务。我们还考虑到个别家长的需求,开展“专题会诊”和“一对一”帮教活动,提出安全自护教育中的某些特殊问题(如具有多动倾向的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等),深入探究,对症下药,增强了安全自护教育的针对性。

(三)设定家长开放周

每学期开学前,我们安排长达一周以上的开放日,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来园,熟悉环境,认识教师,消除陌生感。学期当中,一般再安排两次开放周,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和课堂,零距离、全天候地观察、观摩,既看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也看幼儿园管理和教师保教、保育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不仅消除了顾虑,放心、安心,而且还了解了老师的辛苦,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

(四)组织亲子同乐活动

亲子同乐是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亲子春游、亲子晚会等。我们还定期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幼儿园,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给孩子讲课、辅导,或者“现身说法”等。比如,聘请有文体特长的家长指导孩子们的文体活动,弥补了园内师资的不足;邀请驾驶员家长给孩子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事故的危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更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五)普及安全自护常识

幼儿没有直接经验,但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强。幼儿园和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生活中有什么危险、怎样避免危险、一旦遇到某种危险如何应对等。我们教师与家长一道,收集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小常识,设计印制成精美的《生活好习惯,自护保安全》系列卡片,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幼儿。如:正确有序地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牢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不玩火,不爬阳台窗户,不吃陌生人的零食,不坐陌生人的车辆,不给陌生人开门,怎样正确使用水果刀和家用电器,万一走失了怎么办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借助视频、网络、数码等媒介,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每个孩子的安全体验,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举一反三,家长也很自然地融入教育活动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完善安全教育环境

在家园共育中,要注重环境的育人作用,积极创设与安全教育相一致的环境,增强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在幼儿园的楼梯口、转角处贴上安全标志,在小便池、洗手池的地面贴上小脚印,在活动室设立专门的“生活角”,班级和楼道墙面开辟安全常识小专栏等。同时,我们也建议家长在家庭装修、布置和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贯彻幼儿安全教育理念,减少不安全因素,保证幼儿生活和活动环境的安全。

(七)强化安全教育体验

“千般爱护,莫过自护”。要注重挖掘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种安全教育契机,将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培养内容贯穿、渗透到幼儿学习、游戏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在领悟中提高安全自护能力。这是开展家园共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开展了“繁忙的交通”、“小鬼当家”、“学习用品的安全使用”、“保护五官”、“防火知多少”等主题活动和“模拟安全情景游戏”等。教师、家长共同引领孩子制定安全规则,如我园《出入教室安全规则》、《饮食安全规则》、《如厕安全规则》、《玩大型玩具安全规则》等,均是由孩子们自己一项一项提出来,再由教师和家长帮助形成文字的,有的还配绘了卡通图画。大班的孩子轮流做“小小安全检查员”,负责好各项安全规定的落实。孩子在享有充分尊重与自由时,也经历了困难与挑战,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

(八)用好家园共育联系卡

多数家长工作繁忙,缺乏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于是,我们采用书面交流的方式,制订了《家园共育联系卡》。该卡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教师填写,主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家安全自护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并对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后一部分由家长填写,主要是家长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以及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提出意见与要求。联系卡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细目,成为联系园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纽带。

三、巩固家园合作成果,提高家园共育水平

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犹如一辆车子的三个轮子,同向协力,缺一不可。而在现阶段社会教育难尽人愿的形势下,家园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几年来,家园合作共育的探索与实践结出可喜成果,并为今后家校合作共育向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

(一)形成了安全自护教育合力

务实有效的家园合作,增进了幼儿园和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彼此间的理解和配合,增进了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幼儿的感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增强了安全自护教育成效

家园合作共育,实现了幼儿安全自护教育的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幼儿安全自护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各种安全隐患被预先消除或扼杀在萌芽之中,危害幼儿安全的因素和几率大大减少。几年来,我园从未发生幼儿伤害事件或意外事件,安全事故保持零记录。同时,还探索出一套具有园本特色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一批有形的安全自护教育成果,为幼儿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光大了幼儿园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家园合作共育过程中,幼儿园解放思想,整合资源,开门办园,集思广益,成为加快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幼儿园和广大干部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示于家长和社会面前,进一步打响了品牌,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推动了幼儿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通过家园合作,广大家长增强了学习意识,转变了教育观念,推进了家教能力,提升了家庭教育的信心和主动性;教师因此能更全面地对幼儿的情况做出分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并引导家长更有效地与幼儿互动,感受通过家园合作实现教育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第7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02-01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约40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死亡。近年来,胁迫、等案件,更是直接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保障,加强中小学生安全管理,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有利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和良好的运行,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一、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安全教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安全教育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但是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家长片面的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殊不知,许多中小学生是在上学或者放学途中,或者周末、节假日在家庭附近遭受意外的。另外许多家长本身安全意识就弱,更不用说教育孩子了,例如2014年9月一名二年级小学生,搭乘父亲的摩托车放学回家,与一货车相撞,孩子当场身亡,父亲严重受伤。或许许多父母都知道摩托车载人存在安全隐患,但他们大多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意外,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同时提高自己和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孩子安全。

2.学校教育不完善。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与发展,中小学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可能,私立学校、民办学校、贵族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相继出现。多元的办学主体和多样的办学层次下,学生更加复杂,差异较大。学校本身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加之中小学生在校人数较多都增加了学校教育的管理难度。中小学校车安全事件、校园中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现象、误伤误杀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升学率,过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用学习成绩代表学校教育。各中小学校应意识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安全才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安全教育应被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3.社会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环境相对复杂,学校周边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经济利益,吸引部分中小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易使其受到身心伤害。社会上一些极端分子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报复社会砍杀中小学生的行为,也加剧了中小学生的安全威胁。2014年,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等地出现的砍杀小学生事件,曾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监管的法律法规,动用社会大众的力量共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

4.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躲避风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中小学生缺乏安全常识,基本没有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的特点往往使其成为被侵害的对象。2014年5月,5名初二女生,在自己并不会水的前提下,饮酒后壮胆,跳入水中玩耍,不料因1名女生不慎在水中滑倒,另一女生出手相救二人一并沉入水底。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安全常识,几乎没有认识风险、躲避风险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增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1.建立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积极互动的长效机制

首先必须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必须重视并关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主动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通过校讯通等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特别关心上学和放学途中孩子的活动动态,与学校相关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及时有效消除孩子周围的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2.学校重视安全教育活动,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作为引导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场所,应该发挥其在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学生安全,重如泰山”。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不仅要纳入学校、班级管理之中,更要让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和安全课堂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做好安全常识教育工作。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学校安全教育应通过开展丰富精彩的教学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安全教育课堂,从而强化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躲避风险意识。例如,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一些安全案例,引导中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其中,鼓励中小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安全案例,考验各个小组的辨别、克服、消除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应变能力,真正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能力。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积极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动态给家长,确保每位学生成长在家长和学校共同营造的“安全区域”内。最后,学校教育还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个人及周围的特殊经历、社会上一些极端的安全事件,极易给中小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学校教育应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有效的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排除安全隐患、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能力。

3.完善相关制度、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小学周边的不良环境是中小学生面临的一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具体经营类型,经营范围、营业对象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监督其严格执行,争取实现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之间的平衡,净化中小学周边环境,全方位消除学校周边的安全隐患。

4.发挥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校的努力,家庭的配合以及制度的完善都是为了全面确保中小学生的安全,但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外在努力都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区域”,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坚持以中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解决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小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增强,才是解决安全隐患,保护自身安全,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的有效之道。

总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事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所在,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小学生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全面认知积极应对,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与家庭教育、社会监管积极互动,共同确保中小学生的真正安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飞云.社会转型期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探析天中学刊[J].2011.1.

[2]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J].2005,4.

[3] 刘彦敏,赵建军.浅析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代农村科技[J].2011.9.

[4] 黄颖.我国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应对分析与研究.安全生产与监督[J].2010,03.

[5] 王洪喜.校园及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初探.经营管理者[J].2010,13.

第8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法;亲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25―01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幼儿园、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完成,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 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 儿童本人;5. 书籍;6. 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

家长对子女,一般都十分重视他们的饥饱冷暖,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切不可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过分优厚的条件对孩子思想的成长有害无益。西方人把孩子从小自主自立和成熟看得很重,虽然他们有较高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他们反对溺爱孩子,他们认为溺爱和把孩子整天护在自己的羽翼下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观念和做法,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样很容易养成他们任性、自私,不讲礼貌和不懂得谦让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过错更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动于衷。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使他们养成养尊处优的依赖性。

二、身教重于言教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是哥哥姐姐,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他们的模仿对象则主要是父母。父母的思想、道德、习惯等都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因此,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家长自己不检点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家长对人对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家长对长辈是否孝敬,就是孩子是否尊敬家长,爱护别人的榜样。因此,家长必须谨言慎行。

三、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

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帮助独生子女克服自身的弱点,对于家长来说,则应多了解点心理学、教育学常识,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做家长的应该是这样的角色:他不仅是抚养孩子的父母,而且是教育孩子的老师,因此,应该具备作为教师的心理品质――理智,不可用“护犊子”的方法教育孩子。教育中家长应防止按不同的方向要求孩子,父母对峙,孩子无所适从,形成心理上的失调。另外教育中还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脱离实际地望子成龙。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出现对孩子期望过高和对孩子平时又无所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结果容易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四、建立平等的亲情关系

第9篇:家庭教育常识范文

摘要:家庭教育过度,是指家长在不适当的教育影响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让儿童过度地参加课外班、对儿童过度地保护、过度严苛或过度期望等等。

关键词:家庭;家庭教育过度;现状;心理学分析

儿童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才的关键性因素。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也不断产生了新的问题,过度的教育会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儿童产生强烈的焦虑感,长期的焦虑感会引发儿童各种不良的心理反映。

1 当代家庭教育过度的现状

家庭教育过度,是指家长在不适当的教育影响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在让儿童过度地参加课外班、对儿童过度地保护、过度严苛或过度期望等。它反映出的是其家长的虚荣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和焦虑心理。其中,让儿童过度地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的现象最为普遍,使儿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忙碌的人群。

1.1 过度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

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是当今一个普遍的现象,过度参加培训班,这样不仅使儿童学不好,反而给儿童造成了逆反的心理,产生厌学的心态。参加各种课外班目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文化课的提高和特长培养两个方面。

在学习文化课方面,家长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把儿童接受知识的数量视为儿童获得知识多少的一个标志;在特长能力培养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有特长的人总能优先得到一些机会或优待。看见亲友的孩子们在学乐器、舞蹈、美术等等,自己也就让自己的孩子到“兴趣班”学习。因此,现在的小学生成为了社会上最忙碌的人,周末还要“加班”。

1.2 过度的腻爱

长对幼、上对下的关心和爱护,几乎可以说是人的本能,是人类的天性。事实上,父母对子女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并承担起相应适度的教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也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但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对其子女关心过多与照顾过多的现象。这样做,使子女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会带带很大的负担。

1.3 过度严格要求

过度的严格要求,其根源在于许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危机感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强加到了年幼的子女的身上,所以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给子女施加了压力。由于其期望经常超出了其子女的实际能力的范围,所以就使其子女不得不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有些家长在子女犯了错误或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狠狠地批评。过度的严格要求剥夺了儿童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

1.4 过度期望

所谓过度期望是指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超出了子女能力的范围。明明是幼小的孩子很难做到的事情,但由于其父母的期望过高,所以就逼着孩子去做根本达不到的事情,导致父母总是不满意孩子的成绩。

2 家庭教育过度的心理学分析

家庭教育过度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复杂问题,现在的学龄儿童和中小学家长他们大多属于“80后“,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是被呵护长大的,而转眼做父母,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产生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有社会和家长双方面的因素,家长产生过度教育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2.1 “着急”心理

家长在面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产生一种焦虑、着急的心理,急于求成。因为就一个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功,孩子的成功就等于自己的成功,强行实施超前教育,智力开发等。过早给孩子定向,过早让孩子掌握专门的技能技巧。生活上给予最好的保障,学习上安排许多作业去做,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别的孩子。

2.2 “攀比”心理

家长虚荣心太强,喜好攀比,专门跟比自己孩子强的比。家长的虚荣心往往把子女的表现与自己的面子问题联系在一起,在物质方面,“你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的有”,穿名牌,互相攀比高消费;在学习方面,过于夸大吹捧自己的孩子学了多少“兴趣班”,而且称我家孩子学的很好,让其他家长羡慕,家长其实也并不知道孩子到底学的怎么样,反正只要学了就满足了;有的家长期望过于太高,对子女施加各种压力,以获得周围人的赞赏。家长们要看到孩子们的共性,更要重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2.3 “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动脑筋思考、缺乏主见、从众心理严重、好随大流、赶时髦。表现在家长身上的就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内容都会受到其他家长的影响,尤其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容易受其他家长的影响,相互模仿,盲目追求所谓“教育绝招”,常被伪“专家”或伪劣假冒的儿童教育产品、“神童培训方案”所“忽悠”。既浪费了金钱,也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表现。

2.4 “片面”心理

“片面”的心理是由于家长认为现在社会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家长就重视某一方面的培养,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只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知识轻生活常识、重特长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灌输轻自学、重背诵记忆轻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孩子发展畸形。任何事物只有协调发展,才能长久的发挥更好,只是单方面的发展,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5 “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就是人们企图用某种办法来减轻自己的不适感的一种心理。家长在小时候失去了实现愿望的机会,于是就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用以补偿自己心理上的缺憾。因此,家长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学习上拼命地让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的心理,不能安心的学习,也不敢给父母讲心理话,产生“负罪感”。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符合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避免过度教育现象的发生。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多是从父母的意愿出发,即家长习惯从自己的要求和价值观出发,家长总觉得孩子离不开成人的保护,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表现为“成人本位”的现象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这种方式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作为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地给孩子鼓励、帮助和引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探求,给孩子一点“心理自由”,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独立地做他想做的事。(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王立才:浅谈家庭教育[J]. 林区教学,2010年第12期

[2] 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10年第9期

[3] 赵忠心:我过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妇运,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