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自信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过度自信;管理者;企业战略;投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6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31- 02
1 引 言
作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最早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合理解释的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尝试从人的内心活动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自利且理性的,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经过充分理智的算计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前提显然是不适用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思维并非像计算机一样完全由数据和代码来支配,我们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其二,即使在完全已知的环境里,对当前形势最有利的决定可能需要决策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专业积累,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三,当今社会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渴望获取的,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不可知性总是会让管理者陷入未知的决策环境。如此看来,之前根据传统完全理性假设推导出的理论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身上未必能够得出一样的结论。现实情况提醒着我们,非理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研究经济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再将人的内在因素排除在外。
心理学研究证实过度自信心理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纵观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可能更甚。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依靠着改革开放的势头发展起来的大批企业的元老如今大都身居高位,他们曾经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辉煌的历史极易使人居功自傲;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成熟的,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极易自我膨胀,肆意妄为。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其他学者对这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管理层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率比事实上的程度更高的一种思维倾向。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社会上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国外的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较早,整体上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Merrow(1981)和Statman(1985)先后分别对美国不同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但二人最后的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管理者们总是对预期的收益进行积极的估计,而实际结果却大打折扣。在之前这些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狂妄自大假说”(The Hubris Hypothesis),认为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会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之后不久,Cooper(1988)也对美国近3 000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比别的企业要大,但之后的追踪调查却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同最初的两位学者一样,Cooper用具体数据证实了相似的结论;Mahajon (1992)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过高的估计之后,一旦这些事件确实或者只是巧合发生,人们就会因为自己估计正确而加大自信程度;10年之后,又出现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学者Heaton (2002),他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乐观”(Optimism),并通过建模的方法将乐观的管理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并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企业的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收益,同时也会低估公司的价值;Hackbarth(2004)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会使企业偏离其最佳的资本结构;Malmendier和Tate(2005)则用实证研究验证了Heaton (2002)的结论,并提出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一概念,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高估自身的能力,使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且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Ben-David, Graham, Harvey(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经理倾向于使企业有更高的负债比率,同时也与Hackbarth(2004)的结论相呼应。
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用于军事领域,意指作战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企业战略这个经济名词,指对企业的谋略,用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增强竞争优势。Chandle(1962)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要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历程。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过度自信与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从并购战略的角度来看, Roll(1986)认为, 狂妄自大是大部分企业被并购的原因,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了大部分并购活动,使没有必要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Malmendier 和 Tate(2005)关于500强公司CEO的个人投资组合和公司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他们组织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Glaser、Scehers 和 Weber(2007)发现德国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且企业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同时也使得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Kahneman, Slovic & Tversky (1982) 认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所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Heaton(2002)通过建模推演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过度。郝颖,刘星 等(2005)通过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外因和表现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其与企业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实证检验,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投资增长率显著提高,且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Ben-David,Graham 和 Harvey(2007)通过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企业 CFO 的自信程度,发现 CFO 过度自信会使企业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都较大。黄莲琴,杨露露(2011)引入了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情绪这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为导致经济人非理的原因,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来使企业的投资水平得到提升。马润平,李悦 等(2012)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前已述及,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体制还很不完善,不论是外部监督制度还是内部约束体制都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缺乏合理管制的情况下,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其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公司的治理机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过度自信还是会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增大。叶玲,王亚星(2013)认为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使企业投资水平有所提高。
从扩张战略的角度来看,姜付秀,张敏 等(2009)以并购金额等变量替代外部扩张,以内部投资额替代内部扩张,以总投资额替代企业总扩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显示,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激进的扩张战略,企业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过度自信理论,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心理学带入经济领域,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理论在解释非理性现象时的不足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一项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理论,对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就目前的研究格局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不论是从系统的逻辑性还是完善性来看都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选择激进的投资战略会对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②很多行为金融文献集中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影响,那么当面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J R Ben-David, I Graham, C R Harvey.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R].2007.
[2] A C Cooper.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3(2):97-108.
[3] M Glaser.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Is the CEO
Alon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on [R].2007.
[4] J B Heato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31(2):33-45.
[5] D Kahneman,P Slovic,A Tversky.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U Malmendier, G 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6):2661-2700.
[7] E W Merrow, K E Phillips, C W Myers. Understanding Cost Growth and
Performance Shortfalls in Pioneer Process Plants [M].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1981.
[8] R 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
[9] M Statman. Optimistic Capital Budgeting Forecasts: An Experiment [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5,14(3):27-33.
[10]阎达五, 陆正飞. 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 会计研究, 2000(9):2-6.
[11]郝颖, 刘星, 林朝南.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
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5):144-150.
[12]姜付秀, 张敏, 陆正飞, 等. 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
经济研究, 2009(1):131-143.
[13]黄莲琴, 杨露露.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投资[J]. 东南学
术, 2011(5):157-167.
[14]马润平, 李悦, 杨英, 等. 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行为与治理
机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6):38-4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文化自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松桃是195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各族^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握文化自强的发展力,以文化之力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进步,是松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
提升文化自觉的培育力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与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觉悟和觉醒,体现在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松桃是黔东北地区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富有特色的自治县,以苗族为主的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0万人的48%。对松桃文化的自觉,必须追溯文化根脉。历史上,松桃“地接川楚、位遏三湘”,处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的缓冲带,同时受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使这里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习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
实现新时期文化的高度自觉.关键在于加大培育力,核心是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升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认知水平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文化地位认识上、规律把握上、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松桃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神奇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特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苗族四面鼓舞、600多年历史的寨英滚龙文化、堪称“中华百绝”的苗族民间绝技绝活、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苗族傩戏等,构成了松佻文化的灵魂。提升文化自觉的培育力,松桃更将开放包容,实现从“深层次发掘”到“深层次发展”的转化,在培育文化自觉中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形成自身民族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才能深化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并依托文化认同感具有的同化力、引领力,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整理、开发上的自觉与自信,凝聚发展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体现在主动承担先进文化引领责任,要摈弃狭隘、庸俗的文化观念,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忘本、包容并蓄。松桃受巴风楚韵的强烈影响,有与本土民族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以苗族神功艺术等为代表的绝技文化,以苗族花鼓舞等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苗王城、寨英古镇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梵净山、桃花源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等。松桃有16个村、11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民族民间绝技绝活文化村和培训基地,有18名绝技绝活传承人被命名为“民族民间绝技绝活大师”。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绝活蜚声海内外,苗族花鼓舞《鼓之源》、绝技《武陵神功》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是提振文化自信的载体,为实现松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载体,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就是要提振承担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力。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个体的自信,还是由个体转为群体,转化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松桃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代表松桃先进文化的传统精神、时代精神、历史事件、人文景观、民族民间艺术,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先进文化成果,增强全县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把握文化自强的发展力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则是在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的大框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握文化自强的发展力,最根本的是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投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扩大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发展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使之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松桃将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实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工程,建设基层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扩大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松桃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其支撑点在于把深层次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与发展文化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工程和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投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科学保护、传承开发。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名镇、名村和民族文化风景区,推动有条件的镇、村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民族文化名镇、名村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松桃将凸显民族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风情、艺术表现形式,立足“贵州花鼓艺术之乡”、“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绝技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绝技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张文化名片,深层次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成一个大型文化园区和一批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培育出―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和一批文化人才,不断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20%,力争占GDP的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松桃从锰工业大县向民族文化大县迈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tennis is gradually manifested. The commercialization development road of any sport must be determin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ings of the spor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expert interview la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 reveals the inherent factors affecting tennis commercial value as well as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tennis.
关键词: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
Key words: tennis;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322-02
1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文化内涵
1.1 文明、高雅、礼仪 网球运动是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网球文化礼仪。网球运动文化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传统的习俗,管理者和参与者的意愿。网球礼仪结合了高雅古代网球的文化和现代网球运动文化大众化。球员、教练、观众之间以礼相待。
1.2 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诚实讲信用是网球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多的业余网赛都是无裁判下的信任制比赛,参赛者一定要诚实守信,好球不能出界,出界不是好球。诚信品质的网球运动体现个人的道德风尚也贯穿于运动的全部过程之中。
1.3 培养自信,提高竞争意识 网球能培养运动员更加自信的心理状态。在网球技术相差无几的选手之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则有高于技术的重要性,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决胜负的关键点。自信相对于自负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思想,是一种踏实认真、持之以恒、谦虚谨慎、不畏困难的心态。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努力付诸实践,训练自己不受他人和环境影响,确保赛场上发挥出正常的,甚至超常的水平。网球运动就是要锻炼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1.4 施展个性、释放压力 网球运动可以展现个人特点,愉悦身心的运动项目之一。实践证明,一定的运动量能够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增进体能,增强免疫力,比如缓解上班族的工作压力上,学生的学习负担,年轻人的爱情烦恼,已婚者的婚姻问题,老年人的慢性病困扰。由此可见人处于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结合适当的运动并配以良好的作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经过一天的疲劳和烦躁,当加入在网球运动,摒除杂念全心全意的专注于击球扣杀,舒展筋骨驰骋于赛场,各种各样的烦心事都得以释放。尤其是击球激动之时,嘶声咆哮,乱蹦乱跳,使性的仍拍子完全释放了个性气质。
2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竞技学基础
2.1 网球的场地特点 网球场地有迥然不同的红土、硬地和草地三种。这三种的场地要求不一样的打法,对运动员的要求不一样。因此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
草地球场最古老、最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场地。其特点是球落地地面球摩擦力小、球的反弹速度快。往往需要球员反应快、灵敏度高、运行速度和技能高。由此,草地往往被看成是“攻势网球”的天下,想要在草地网球赛场上一举制胜,获得成就就得成为强攻型选手,掌控好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战术,相较而言的底线型选手则很难在草地网球场上很难一展拳脚。然而,因为草地网球场对草的的品质、规格非常高,而且限制于气候和维修和昂贵的维护成本,很难被扩展到全世界。当下每年的草场职业网球比赛几乎只集中于英国举行,时间集中在六、七月,温布尔登锦标赛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一个网球赛。
法国网球公开赛为代表的红土场可以被确切的称作“软性球场”,其它一般性的各种沙地、泥地等叫做软性场地。这种对运动员的体能、奔跑和移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场地在球落地时与地面的较大的摩擦减缓了球速,如果运动员急停急回会造成很大的滑动。在红土场网球场上如何获胜取决于底线球员的费尽心力的艰苦拼搏,而打法凶悍的发球上网型选手则不占优势。
硬地网球球场是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场地是目前大多数赛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场地类型。硬地网球场是水泥和沥青作为铺垫,上面涂增加场地硬度和平整的红、绿色塑胶面层。硬性场地使得球的弹跳很有规律,但提高了球的反弹速度。多数人认为硬地网球更具“爆发力”。这种场地不利的地方是质地比其他场地的弹性弱,地表的反作用强而僵硬而致伤选手。
2.2 现代网球运动特点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将网球运动推向了更高的台阶,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心理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价值取向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85505.8亿元,年均增速为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上升到2015年的49992元①。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率达到了33.2%,居于世界首位。除此之外,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铁路、分享经济、移动支付等已经成为代表中国发展成就的亮丽名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在硬实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运转、社会治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然指日可待。然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与硬实力增长保持同步,国人的文化迷茫,价值观混乱扭曲,道德失范,文化主义与文化自卑心理普遍存在,迷茫与混乱在物质条件丰裕的情况下更加凸显。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处理他者与我者的关系成为调整民族心态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文化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复兴,而价值观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1]近代以来的历史境遇割裂了数千年传统文化为国人提供的文化归依和价值观归属,价值真空下,西方价值观伴随着枪炮、器物、资本、技术涌入中国,在从物质层面改造中国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对西方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治理以及发展水平盲目崇拜,对于中国的发展成就嗤之以鼻,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戴着有色眼镜批判。此外,更加重要的是物质丰富之后国民心态在文化上的迷失,当下社会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娱乐至上等已经限制了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大转强的关键阶段,物质的发展与超越已经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国民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与定位,因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具备独特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国际通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即文化产业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2]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文化有关而且是不可触摸的,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文化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相较于2004年分类的定义,此定义外延扩大,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以及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通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广泛性、潜移默化性和高效性三方面。文化商品的载体是大众文化,也就是普通人所喜闻乐见而非少数文化精英才能孤芳自赏的,这就决定了文化商品所承载的价值观可以触及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少数人的自信并不能上升到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是在中华文化圈影响下的每一个人的自信。在广泛性上,商品化的优势无可比拟,单纯的说教也许可以进入课堂、单位,但并不可能触及社会中每一个阶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便是底层民众也有文化消费需求或者至少是消费需求,这就为文化产业将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内容触及到每一个中国人提供了前提。从社会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初级阶段,是不定型的感性价值判断,但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经基础阶段。社会心理本身就具有广泛性和自发性,通过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影响社会心理的走向也是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潜移默化性是指文化产业不同于说教和灌输,往往是在不自觉中完成价值观影响。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文化产品支付货币,在于该文化产品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正效用,消费者或者追求娱乐性而愿意承受其中的价值观教化,或者在娱乐和精神享受时受价值观影响而无觉,或者直接追求其中的价值观或者文化内容。在非自利动机下灌输教育的价值观很容易成为抗原而遭到接受者精神上的抗体免疫,无论受众还是价值观本身在过度免疫过程中都将背离消解本来性状。但是消费者在自利动机下消费文化产品而接受价值观就不存在排异反应,接受也不只是理性上的认可,而是在感性浸润下所激发出的情感反应和理性思索的综合,从而深入进行价值观改造,完成认知、认同、践行一系列完整过程。高效性由广泛性和潜移默化性所决定。以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将价值观以合适的载体(文化内容)所承载包装,通过市场的方式传递给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在人们不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价值观干涉,其中的关键在于市场化传播手段和价值观载体。价值观载体以多种方式出现,或者是“讲故事”的形式,或者以体验性、娱乐性、趣味性为特征,如此就遵循了普通人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过程。经验、感性、情感体验是人对事物认知的初始阶段,在媒介形态的变更下,一般而言,人们也更偏好由图像、视频、声音等所传递的信息。文化产业通过多维立体的方式拉近了大众与价值观的距离,提高了价值观影响的效率。
三、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取向
纵观世界上主要的文化产业强国,虽然在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区别,进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但都具有明确的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美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体制机制上也没有专门设立管理文化事务的机构,但是美国的文化产品中无不包含着价值观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与美国的国家使命有着密切关系,美国向来以向全世界普及美国价值为己任,因而文化产业也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的工具。日本与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也提出了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这也使得其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党的十报告提出在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被赋予了太多使命,包括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等,[2]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价值取向模糊的原因之一。文化产业在节能减排、增加就业、扩大内需方面的属性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定,只要文化产业繁荣,这些利好自然而然就会凸显,而这些属性却不能显示文化产业最根本的价值属性。相反,这些发展目标存在将文化产业导向“唯收视率”“唯票房论”等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取向的可能性,从而在社会影响和价值观导向方面进一步加重混乱。从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实践,以及国内从官方到学术界的一致观点都表明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当作产业经济的一般门类来看待,其具有广泛深远的外部性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价值,因而文化产业从定位上就应当把价值属性放在首位。西方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同,政府参与深度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实践的。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当代文化发展繁荣入手,而文化产业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政府应当将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目标,以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所在,目标之下,文化产业体制机制的建立,机构的设置,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都要围绕着实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样的顶层设计为文化自信和文化产业都指明了方向,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也就是价值摇摆将得到根本性解决。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自信必须发挥市场的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仅仅充当“守夜人”,相反,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还不健全,文化产业价值还存在摇摆,因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需要更加强调政府角色。在确定了以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政府应当首先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规定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初始参数。如韩国在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后,于1994年,文化观光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局,主管文化产业,并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1998年文化立国战略提出之后,韩国政府便成立了游戏产业振兴中心、影音公司;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专门制订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计划及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运作方案,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开展相关调查研究;[3]法律方面最早制定了文化产业促进法,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法》《关于游戏产业振兴的法律》《关于音乐产业振兴的法律》《关于电影和录像产业振兴的法律》等。[4]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大国方略,并通过经济产业省、总务部(原邮政省)、文化科学省和内阁官房(负责各省厅间的协调机构)等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法律方面通过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不断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内容产业专门调查会等组织为文化产业政策提供专业的决策咨询。我国也应当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部门,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泛管理模式,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下具体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并专职负责文化产业管理。另外,还需要建立官方的文化产业咨询机构,为文化自信的目标实现提供路径、模式等专业咨询。我国目前还缺乏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因而也应当出台专门的文化产业法律,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廓清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健全文化市场,以版权保护为重点,保障产品生产者的正当利益,为优质内容生产和创新提供可预期收益。从财税政策上讲,韩国的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在实现“文化立国”的目标上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韩国政府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实现国家战略。具体而言,政府建立了文化产业财政资金扶持机制,通过每年度的国家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公共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部门或者由官方机构(财政资金)和民间机构(非营利性资金)共同出资,经由韩国文化振兴院进行研判与评定后,给予资金不等的支援[5]。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但目前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管理使用相对低效的问题,而确定了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不仅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是帕累托改进。
参考文献
[1]沈壮海: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核[J].求是,2014(18).
[2]来有为、杨晓东、黄斌: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3]陈艳平、盛辉:从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看国家软实力的提升[J].人民论坛,2014(4).
[4]陈曦:“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对韩国文化产业产生中国效应的再思考[J].当代韩国,2014(2).
【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 内部控制效果;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77-04
一、引言
传统的“理性人”假设理论,是现代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定经济行为中的人们为完全理性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决策的制定均可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然而,现实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却往往与“完全理性人”相去甚远,所作的决策也并非是理想状态的利益最大,所以,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学术界中常受诟病。企业内部控制的既往研究也主要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前提,而实务中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是由多个非完全理性的主观个体参与完成的。企业管理人员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和管理惯性等主观特点会渗透于公司治理过程中,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作为管理者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自信心理导致的管理者的经济行为也可对内部控制效果产生影响,而当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还很少见。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不少学者将这一研究成果拓展到经济活动领域中。Weinstein(1980)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负责高难度的项目时,更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决策行为。以往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在企业决策行为中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融资行为。Shefrin(2001),Oliver(2005)等研究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提高企业融资行为的风险程度。(2)企业投资行为。郝颖、刘星和林朝南(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引发低配置效率的过度投资行为。(3)企业并购行为。方文俊(2007)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4)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庄平、李延喜(2011)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会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对内部控制效果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Ashbaugh-Skaife H,Collins D W and Kinney W.(2008)发现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以及交易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影响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许绍双(2003)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员工素质与内控效果的关系。马立荣(2004)分析了企业经营环境风险、成本与内控效果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发现,着重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关系的研究比较少,既有的研究也只是从企业制度的整体层面上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徐大同,2009)。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选择较为宏观的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二是选择了定量分析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内部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三是量化内部控制效果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替代变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Weinstein(1980)研究发现在处理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事务以及在对需要他们高度负责的项目决策时,管理者更易过度自信。Keren(1987)研究发现在更擅长的专业领域,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过度自信心理及行为。企业的经营过程包含了纷繁复杂的细枝末节,管理者处理公司事务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决策行为中更易出现的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把控,从而对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企业高管在公司财务专业领域方面往往会出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行为,由此引致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的疏松和财务人员的大意,从而会导致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再者,在高要求的项目和管理决策活动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导致的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松懈的公司治理环境,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会反映在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上。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2: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H3: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二)样本的选取
在样本选取过程中,考虑到数据获取的质量和时效性,主要采集了2011―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剔除了样本不完整及ST、PT的公司数据,最终整理出5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2 120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的界定
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本文选择企业高管持有股票数量的变动情况作为自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OC(Malmendier&Tate,2005;郝颖,2005),该变量设为哑变量。在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时,当管理者期末增持股票数占期初持股数的比例高于5%时,即认定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内部控制效果的衡量
(1)内部控制效果度量标准的确定
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提出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三个方面,本文选择从这三个方面来确定内部控制效果的替代变量。考虑到重要性原则,将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效果的主要方面。后续研究主要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进行三次实证检验,故设置三个因变量:经营的效率和效果(EF)、财务报告的可靠性(RE)、合规性(CO)。相关衡量指标的计算如表1所示。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分析
本文的样本期间覆盖了2011―2014年,需要分别对每年的样本进行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分析。
对各年的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均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均在90%以上,可用来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由此计算出2011―2014年经营效率和效果的综合得分如下所示:
E11=28.648%×FAC11-1+18.115%×FAC11-2+17.467%×FAC11-3+16.041%×FAC11-4+15.547%×FAC11-5
E12=23.26%×FAC12-1+22.213%×FAC12-2+19.346%×FAC12-3+18.141%×FAC12-4+16.049%×FAC12-5
E13=24.622%×FAC13-1+19.899%×FAC13-2+18.992%×FAC13-3+17.478%×FAC13-4+16.004%×FAC13-5
E14=26.954%×FAC14-1+20.105%×FAC14-2+18.143%×FAC14-3+16.638%×FAC14-4+15.643%×FAC14-5
通过上述的因子分析过程,得出新的2011―2014年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指标的因子变量。
3.控制变量的界定
确定有关变量的过程中,考虑到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及严密性,除了上文分析中设定的因变量及自变量之外,为了排除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模型构建时考虑了对内部控制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如公司成长机会(GR=托宾Q值)、资本结构(DE=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SI=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董事会独立性(DD=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人数),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四)模型的构建
由上面分析可知,内部控制效果分解为三个方面,基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采用化整为零的思路,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控效果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建立三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模型1: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的影响情况。
EF=α0+α1*OC+α2*GR+α3*DE+α4*SI+α5*DD+ξ
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情况。
RE=β0+β1*OC+β2*GR+β3*DE+β4*SI+β5*DD+ξ
模型3: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合规性的影响情况。
CO=γ0+γ1*OC+γ2*GR+γ3*DE+γ4*SI+γ5*DD+ξ
其中,ξ表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初步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列示于表2。
从表2可见,2 120个样本数据全部有效。OC的均值为0.264,标准差为0.347,变异不大。EF变量的综合得分是由前面的因子分析处理得出,标准差为0.40645,结果比较理想。哑变量RE与CO的均值分别为0.82和0.84,反映出所选样本企业较重视财务报告的质量,制度建设也较好。董事会独立性DD的均值为0.3834,反映出制造类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总体上符合宏观政策的要求,但企业个体之间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公司成长机会GR的均值为2.9654,反映出样本企业还存在一定的成长空间。企业规模SI样本数据则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模型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泊松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变量OC与EF及RE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而OC与变量CO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8,不显著。从相关性的经济意义上反映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合规性影响很弱。控制变量与三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大部分呈现1%或5%水平上显著,而资本结构DE和董事会独立性DD两者与因变量合规性CO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董事会独立性DD和公司成长机会GR两者与因变量财务报告可靠性RE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反映出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对企业合规性的影响很微弱,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减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也很小,董事会独立性解释力度很弱,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不到位。
2.回归结果及分析
(1)模型1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拟合优度为0.317,在经济研究领域,该数值比较合理,说明模型1的多元线性方程拟合度比较理想。对其进行F检验,F值为153.326,相应的Sig.
由表4可见,模型1中自变量与各控制变量的膨胀因子均分布于1―5之间,容忍度接近于1,故自变量与各控制变量间基本上不会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其中自变量OC系数为-0.645,Sig.
(2)模型2与模型3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系统分析的最终预测分类表显示模型2与模型3的正确预测率分别为97.2%、96.9%,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模型2中自变量OC的系数为-0.842,Sig.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研究结果是否稳定,通过改变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以及内部控制效果的衡量指标,采用其他回归方法建立模型,进行结果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与前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该研究的结论比较稳健。①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
管理者过度自信很大程度上是无意之举,但过度自信的主观行为却会导致弱化内部控制效果的客观现实。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及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选择以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变化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将内部控制效果分解为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合规性三方面,以此分别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其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的三个方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过度自信的主观行为越严重,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就越差,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就越差,而对合规性虽然有负面影响,但并不显著。故综合分析可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存在会削弱内部控制的总体效果,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应针对这种潜在的管理风险,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
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内部控制效果三个方面的影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型人才选拔和职业生涯发展机制,采取与内控效果诸方面相挂钩的量化型的激励政策,以促进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人文化保障;第二,建立和完善管理者个人特征指标评价体系,纳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警示性标志指标;第三,健全企业管理者股权激励机制,增强股权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效果的提升作用;第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体系;第五,更加关注中小股东的利益,建立由中小股东代表参加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构,助推独立董事职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Weinstein.Neil 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5):806-820.
[2] Shefin, Hersh.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 [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1(14):112-125.
[3] Oliver.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Z].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2005.
[4]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
[5] 方文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庄平,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风险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1(7):103-107.
[7]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 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1): 217.
[8] 许绍双.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22-35.
[9] 马立荣.内部控制效果、风险与成本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4(4):161-163.
[关键词]关注 自信 活动 特长 创设 帮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38-01
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和重点高中学生相比较,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社会对学校的偏见、家庭的生活环境造成,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学生本人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与不成熟的心理特征。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自信心对事业简直就是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那么学校教育该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风浪中实现对外界困境和自我状态的超越?笔者认为:校园氛围与教师的情感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发挥特长,从而树立自信
(一)把培养学生自信心纳入到校训和学风建设中。如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为教师的终生成长铺路。并把“修诚笃学,自信有恒”作为培养良好学风的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广播站、文化长廊、校报等都是自信心宣传的主阵地,激励学生的语言要随处可见。如我校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健康报》等定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凭自信靠奋斗而成功的人物事迹;在文化长廊、班级文化中加入有关自信的标语;在节日或纪念日期间有计划地组织以自信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读书活动、专题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的立体渲染,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自信的气息,这为学生树立“我行”的信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三)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机制要落实有序。开展评比活动让学生集思广义,确立本班的奋斗目标、班级誓词等。通过教室的每一面“会说话”的墙来达到培养学生自信的目的。
(四)通过跑操、课前口号等活动喊出学生内心的希望和自信。如在跑操时确立“用心求学、准备人生;信心无敌,志在心中;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口号,每天上课学生起立后以“披荆斩棘,永不言弃,相信自己,证明自己”为激励自信心的口号,每天下午上课前学生集体唱班歌《我相信》。
二、老师要积极探索、创设机会,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一)科学协调同学间关系,使其在正常交往中树立自信。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思想。教师通过每天一则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杰出成就者“多交友,交好友”的事例让学生知道过于爱面子、胆小怕事将来就不可能在社会很好地生存;不和人交往,没有朋友,将来有困难就得不到帮助,就无法适应开放的社会。其次,教师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树立自信:教师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进行平等交流,通过理解和沟通,做挚爱型的良师益友,用爱心唤取学生的自信。教师在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如“值日班长”“卫生员”等角色,开展角色体验。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体会等给学生创造当班级主人的机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信心有密切关系。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学习上的成功感。我校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给予适当的肯定、适度的表扬。
在学习成绩上,一些学生常会因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产生过分焦虑,他们有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会担心失去教师和家长的喜爱,甚至感到自己将来无所作为。对此,我们一方面用“能人中有能人”的事例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让大家都以自己原有的成绩作为起点,只要有提高,即使成绩在班中并不理想也给予全班表扬。这样学生就能放下思想包袱,缓解紧张情绪,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也增强了自信心。
在学生作业上,教师同样也以鼓励为主,适当进行委婉批评。期待鼓励是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人无完人,每个人总是优点和缺点并存。做到真心说长处,委婉道不足。作为教师,严格执行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肯定的评价。
【关键词】改造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66-03
农村薄弱高完中学校自决自便,自身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症这类学校有没有自身改造之良策?
1 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
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们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而且能够自我调整,长期保持一种稳态。
马尔顿说:“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任何工作,都需要自信心,坚定的自信心是战胜逆境,赢得机遇的前提,是成功的保障。
农村高完中校长基本素质本来就是组织信得过,师生认同的。因此,校长权位的自信本身来源于组织的信任,其信心的稳定要靠自身不断调整。从跨入市级重点中学行列的农村高完中看历任校长,都非常敬业,十分勤政,艰苦创业,乐此不疲、百折不挠,这是他们成功的共性。正因为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才让教师队伍融为一体,劲往一处使。
二十年前,每到学期结束时,尽管只有几元人民币的奖金,但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们毫无怨言,自觉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奋发努力,共创美好未来。回想走过的路程,反复伤害信心又反复自我调整恢复的印记十分清晰。
暑期高考捷报“文战”、争抢生源“武战”、师资掠夺“攻心战”,连续三战屡遭打击,每年夏季暑期所受重创,更加剧校长们“心悸病”发作。事业心和责任心愈强者,暑期心悸伤害自信心就愈严重,这恰似燕子筑窝屡被捣毁的困苦心痛。也正是这种环境,才磨砺出一批坚韧不拔、有极强生命力、被组织重用的校长。正是他们人生价值早晚会被组织和社会认可,才促动他们信心百倍,素质不断提升,工作不懈努力,能力快速增强。由此可见,成功的农村薄弱高完中学校长并不是比失败者更聪明,大多时也不是比失败者运气好,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因为他比失败者多爬起来几次,善于调整恢复自信心而已。
调整恢复自信心的策略是多方面的,下面的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保持身心健康是自信的基础。校长身心健康,才有精气神,工作才能自信,特殊场景自信心还稍稍可以膨胀放大,以展露魄力,鼓动精气。精气足才能做到精细管理。
(2)成功率训练是自信的肯定。连续目标的达成能迅速增强自我效能感,降低失控、失败、挫折事件的出现几率,这是提升和稳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成功案例,回想成功事件则能够强化成功操作行为,阻止信心低落,因为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认可。
(3)强化学校特色是自信的根本。自信来源于底气,有长处、有实力才是树立或恢复自信的根本。知己知彼,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弱我强,避其锋芒。同时防止骄傲自大的滋生成长。
(4)重视荣誉和奖牌可以强化自信。荣誉和奖牌是组织管理层对其工作成效的认可,是来自体外的评估激励,是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最直接强化刺激。
(5)多角度听取正面的、积极进取的意见,加强信息交流。克服心理因陌生不踏实而产生的担忧和自信缺乏。
(6)坚守原则,团结关系是防止萌发信心危机的防腐剂。校长要独立而不是要孤立,是自主而不是完全依顺。以诚相待,尊重别人,获取别人的尊重和支持,特别是管理线上的上下级关系,在政策贯彻要求或评估考核标准等与学校阶段性工作目标方向不相一致时,更需要注重关系的。防止自信产生自负,走向成功的反面。
校长若能做到善于恢复和增强自信心,就注定他所经营的事业能够成功。爱默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2 坚定正确的理念是成功的核心
【关键词】自信 班主任 技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77-01
技工学校的学生因传统社会价值观导向、家长的语言行为等原因,对于去技校求学在认知上或多或少有些偏见,认为来技校实在是退而求其次,是权宜之策。这种不完全认识如果不能得到老师的正确引导,时间一长会使许多学生丧失信心,更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一 学生丧失自信的原因
缺乏自信的技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得唯唯诺诺、沉默寡言,久而久之,便会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对生活和未来更是充满迷茫。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技校学生为何缺乏自信,经过观察及和学生交谈,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笔者认为技校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质类型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常会看到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学生好静;有的人动作麻利,有的人行动缓慢,等等,以上的区别就是心理学所称的气质区别。在我国心理学界,目前普遍认为气质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类型,而苏联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则科学地解释了气质的产生,并由此归纳出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这几种气质类型的混合体,极少人具有典型的单一气质特征。但凡具有明显的抑郁质倾向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腼腆,不喜欢与人沟通,也不喜欢在人前表现。这类同学缺乏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也极少有朋友,即使遇到问题也会选择沉默。学生毕竟能力有限,存在局限性,在生活或学习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选择沉默就等于选择了放弃,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自然而然会形成挫败感,丧失信心。
2.长时间的挫败经历影响
根据现有的生源分配制度,来技校读书的大部分学生总有一段不是很开心的中学生活。他们有的由于学习基础差,一时无法改变在集体中落后的位置,因而求知欲和上进心受挫,不思进取;有的由于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责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因而没有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以致自暴自弃。
二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需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为了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建立自信,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一个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班集体氛围
(1)摈弃讥笑,学会鼓励自己、鼓励他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努力营造积极主动的班级氛围,学生课堂回答不论正确与否都应予以鼓励,给出积极回应,并引导其他学生效仿,主动表达自己观点;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或课外活动来强化这一效果,尤其注意在班干部中间加强引导,让他们帮助一些性格内向,不喜多言的同学积极展示自我,并趁热打铁有效借助契机形成良好的班级班风,努力建立一个和谐、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2)找个好同桌,实行“一帮一”政策。技校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班主任在评价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不能让一些文化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完全听不到赞扬的声音。社会上有先富带动后富,在学习上也可以效仿,让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做这些学生的同桌,相互帮助,提高他的文化水平,让他意识到老师没有放弃他,同学没有嫌弃他,那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凭借着他的努力,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势必会让他重拾信心。
2.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造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主任对于失去信心的那部分技校学生要努力挖掘他们的优点,尽管现在它们被埋藏得很深,但仔细观察依然可以看得出他们的不甘,只要教师认真沟通,并积极搭建活动平台,鼓励他们参与活动,展现自我,帮助其体会成功喜悦,被认同的快乐以及感受大家的善意,以后的学习生活必将重拾信心,更加精彩!
(2)人人是班干,集体需要我。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有班级归属感。对于那部分失去信心的技校学生,班主任应该尽量安排他们负责一些班级工作,使他们有机会融入集体,感受集体气息,让他们感受到在这个班级中自己的存在,意识到大家对他们的需要,要知道“被需要”是一副很好的恢复自信心的良药。
在班集体中尽量给他们安排一些他们愿意担任也适合他们的工作,尽量人人有活干,再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们及时的引导,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为班级出份力,并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就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需要和认同。
3.形成适当的自我评价,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班主任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排出顺序,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这样可以让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不再萎缩在角落里,沉浸在自己的孤独的世界中,一旦他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相信他们就不会再放弃这种感觉。
技校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必定是充满了风雨,布满了荆棘,班主任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助其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使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这也是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首先应该要有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认识到先进文化在凝聚人心、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并尊重文化发展的固有的客观规率,主动承担起发展繁荣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
同时要有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理论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并在继承这种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以非常自信的姿态,勇敢地迎接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并大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着眼于未来,创造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文化。
中华文明的延绵不绝本身,即证明了中国自身文化积淀的强大实力。对这份丰厚坚实的文化遗产,中国不应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和相信西方文化,而是应该承认、尊重和相信自己文化的强大实力,强化文化自信,既懂得继承传统,又敢于直面并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并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出来,以繁荣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
最后要实现文化自强。这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需要走科学发展之路,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需要借助高新科技和市场的强大推动力。
孕育文化强国,中国文化界要学会在危机感中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文化界可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技巧,并将传统文化根基和现代传播手段应用到对21世纪的伟大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紧密贴近现实的伟大作品。很多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样,中国文化界人士要想创造伟大的文化业绩,也需要培养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