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德育常规管理范文

高中德育常规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德育常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德育常规管理

第1篇:高中德育常规管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德育处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以德育主题活动为依托,建设学生喜爱的德育平台,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引导、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实施幸福德育的平台,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培养高素质、明礼仪、善感恩的人才。

二、工作目标

反思总结上一学年幸福德育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幸福德育工作深入,积极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幸福读本实施,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地推进幸福德育的方法与制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育良好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结合教师节、拗九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推进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继续推进我校体育节、艺术节、元旦迎新、社团节等大型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增强幸福德育研究,推动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1)在总结我校去年幸福德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以科研项目的推进带动我校德育工作团队理论水平的提升。我处今年将着力推进省级两个新的课题: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以幸福德育为目标的高中班会课课程建设》、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普通高中的幸福德育的分层次研究》的研究工作,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我校德育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

(2)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平台,大力推进幸福德育的实施。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建设工作,营造愉悦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有向心力的班级活动,培育多元包容的班级文化、形成阳光向上的班级气质,让幸福班级建设成为年级、学校的基础,从而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3)有效推进年段工作,培育、塑造年段德育工作特色

立足我校德育工作年段分层次推进的特色,德育处根据学生三年成长特点,结合我校德育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年段德育工作重点,加强年段工作研究,从高一、高二、高三年段学生特点出发,优化落实分层次德育目标,依托我校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推进年段管理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4)编印德育校本教材,打造三中德育特色品牌

编印《幸福读本》、《班主任工作指南》、《三中学生指南》、《高中班会课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加强高三毕业班管理工作,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使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年段、学校的要求上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备考效率。关注高三年段班主任、学生心理状态,营造良好毕业班氛围,组织适宜高三年级德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促使学生、家长、班级、年段、学校形成合力,增强团队意识,为明年高三取得更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干部素质

除了依托班主任例会,以会代训外,还要转换培养方式,加强班主任培训。本学年成立三中青年教师“读书会”,将继续通过为班主任定购教育书籍,引导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理论知识;观摩学习主题德育活动,不断学习兄弟学校、本校先进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读书沙龙活动,使班主任能够及时地接受到新思想,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定期聘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就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育人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等四种方式不断引导班主任们学习先进的管理、育人经验,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水平。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注重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力争打造一只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继续完善德育考核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针对近年来学生素质情况,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1)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完善我校的德育考核细则,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推进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日学生的检查制度,增强常规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落实《福州三中德育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让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校园内对学生对行为规范养成的浑厚氛围。动员全教师,全员育人,引导学生讲文明礼貌,做时代新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4)依托校园数字化德育考评系统,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本年度,我们根据去年数字校园体系使用经验,修正,改进考核系统,并将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等考核工作相关电子表格引入到德育考评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评比促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充分发挥年段力量,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以三个段长为主要负责人,以班级为基础,引导各班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交流,对于优秀班级在年段会上给予表彰、鼓励,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及时总结有效经验,互补有无。

5.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人格品质,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三中的学生应该具有这种人格特质或一种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够使人体验生活的幸福感,对环境与他人充满敬重、关切和珍爱,还会激励人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奋斗。本学年将做好以下工作

(1)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学年开始,要求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公约中就加入尊重老师,礼貌可人,团结,对人友善,每天微笑。不抱怨,不沮丧,找到快乐,有爱心,能付出,有责任,做一个受人的人,不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内心简单透明的人,多做自我批评,宽容他人等等内容。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本学年拟开展以下活动: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开好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内容的演讲活动,举办 “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6.进一步整合家、校、社会资源,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开展

完善家、校、社会网络,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家长资源,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校联系,邀请家长到校做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外实践和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xx市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使社会实践、日常校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常态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7.增强学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加强与xx市检察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聘请林承杰检察官为我校法制辅导员,通过邀请xx市检察院领导、专家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讲座,外出参加相关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既要严肃处理,又要做好受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确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关怀、增强自信、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改正缺点。

8.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2篇:高中德育常规管理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缺失 原因 提升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涵养道德、提高素养、培育健全人格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的学科价值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受制于世俗观念、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原因,中职思想政治课一直面临课时少、进度快、巩固时间少、常被挤用等状况。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打造有效课堂已成为广大中职思想政治课老师不得不深入探讨的问题。

1.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1.1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盲区和短板。现在我国在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欠账太多,忽视了中职学生这一群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教育的偏失,使得我国在中职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上,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总体上看,目前的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学校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教学环境等压制了他们这种想法。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我国中职学校的方方面面。

1.2研究意义

对这个问题进行学术研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可以帮助中职学校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二是可以为中职学校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扶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技术人才;三是可以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助力。综上,理论研究的意义可见一斑。

2.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定位普遍缺失,有效性很低。人们在评价在校学生时,对中职生的评价总是充满批评,觉得他们素质低,不懂礼貌。诚然,这种观点有点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中职生的培养现状的确不尽如人意。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笔者总结主要如下:

2.1中职学校角色定位的偏失

一般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为国家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性人才的学校。这使得中职学校在发展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只是培养高中级技术性人才的地方。只注重对学生技术的锻炼,而忽视学生思想的培养。这种做法很令人担忧,德才兼备才是完整人才的定位,忽视了“德”的培育,怎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2.2学科设置和管理方面的偏离

学校学科设置和管理方面的偏离,是造成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中职学校设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但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很低,课时数目很少,根本满足不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学校管理方面,中职学校均设有德育处(有的学校称为政教处),专门对学生思想品行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些学校部门多是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管理为主,即外在行为的管理,以是否违反学校规定为准。

2.3学生素质低下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低,在原来学校是难以管理的角色。“好孩子怎么会上职业学校”,这种错误的社会理念更是加大了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管理的难度。事实上果真如此么?笔者不以为然。中职学校学生是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爱好,也会追求美好事物。正是校内外这种对中职学生的漠视,致使他们有时候会更加叛逆,成为教师眼中难以管理的角色。

总之,一定要从上述原因出发,才能够找到一条正确的解决之道。否则,这个问题不会真正得到有效解决。

3.提高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3.1重新定位学校智能

重新定位中职学校职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真正成为学校的基本职能。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怀和学校自己的努力。政府要在制订学校教育规划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纳入对中职学校的评价,改变中职学校只是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只有中职学校职能定位真正转化了,才会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先决条件。否则,做出其他方面的努力,而不从问题解决的重点出发,最终不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一点的转变是最难做到的,但是又是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唯一选择。

3.2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学生现实情况

中职学校要主动探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把教育教学重点适当向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转移,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德育素质提高的统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对中职学校中德育处(政教处)等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一定要强化其德育职能,而不是软化这一职能,甚至转变成知识维护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学校常规管理的行政部门。中职学校教师要适当转变角色定位,不要只是关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所教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教育。

3.3在全社会营造进行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氛围

要彻底改变普通人对中职生素质低的看法,必须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切实认识到中职生也是学生,也是祖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他们不应当被人为地边缘化。政府要发挥行政作用,为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和财政的保障。

3.4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适合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

在教材的设计中,要贴近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所接受的职业技能教育。教材要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的多个版本,让中职学校能够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有所选择。当然,我们可以鼓励学校自己制定相关教材和教学安排。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现实中,中职学校德育的功能被弱化了,甚至出现缺失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考察造成缺失的原因,而后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出解决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问题的途径。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但对中职生未来全面发展有利,而且能够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允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孙东华.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12(09):45-46.

[3]邓浩.高中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的运用与思考.吉林教育,2008(32).

[4]赵庆年.关于对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89-90.

第3篇:高中德育常规管理范文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讨论的中心话题。究其原因,是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德育工作是否得以有效进行的真实写照。同时,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问题,也是辽宁省大连市102中学一直讨论的中心话题。近几年来,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引导性的自我管理”德育模式,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并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德育特色。本文笔者结合学校德育实践,谈点粗浅的思考。

德育思考要立足顺应人性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 “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要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因此高中教育不仅要对学生三年后的高考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不仅要通过智育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兴趣,通过美育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心灵,更要通过德育造就学生高贵的灵魂,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自觉信仰。

学校在70年的教育实践中,秉承“扬长发展,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立德、立志、立功、立人”的校风,“自励、自胜、自主、自强”的学风。确立了学校的教育使命,即“致力于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热忱,成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责任感的好公民,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并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

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愿景,积极推进“引导性的自我管理”德育模式,不断强化德育过程中师生的双主体性,努力将学校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融合起来。德育过程是一种由外而内由学校及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更是学生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断建构“内化”的过程。“引导性”要求学校的德育要以人类和民族文化中凝结的道德智慧和核心价值为引领,与学校办学传统特色和文化积淀、师生特点相结合,通过正确有效的途径,激发和启迪学生自觉地追求德性。比如学校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结合,以图说形式创建文化长廊,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悟内化。“引导性”意味着学校的德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处不在的。学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正确有效的育人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对教育教学的态度是否负责,学生是否喜欢教师的授课、敬佩其人品,学校德育活动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引导性”要以丰富而“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追求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的幸福生活”。因为对于现代高中生而言,不仅是学校的制度建立得多么完善,不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多么严格,不仅是教师的道理讲得多么深刻,而是学生耳闻目睹的现实才最具教育意义;“引导性”还要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当学生走出校门,到处都有网吧、歌吧的诱惑;当学生回到家里,父母作为身边“重要的他人”对学生为人处世的影响深刻。其实,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究其根源很大程度来自于家教。近几年全国各地校园内师生矛盾、生生矛盾频发,甚至将德育范畴内的问题引申到法律层面,究其根源大多数也是家庭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显而易见,校内外德育领域绝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所以,德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只有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德育才具有针对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学校德育到底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归根到底,德育要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发挥有效性。如果德育通过制订一套行为准则或校园规范,要求学生落实到日常行为习惯上,或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或者依赖训教、指导、监督、评判学生的道德表现,这样的德育是以纪律为形式的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只能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他们一旦离开看管或者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便再也不起作用了,因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种自我意识,道德实践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道德行动才能形成道德感与责任感,只有通过学习生活实践才能体验到德性价值与人性尊严。因此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是德育失去实效的根本原因。

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顺性而为,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道德体验、判断和选择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德育模式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个人道德的自我规范,即引导学生不断对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进行自我建构,最终实现个人自主地对美德追求中的人格完善。

德育实践要做到知行合一

基于以上的思考,努力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行动上,是学校的追求。其主要做法:

打造德育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在身边找课题”开展研究,结合申报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关于心理教育的子课题“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德育论坛,旨在搭建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办法;定期征集整理优秀教师的德育经验或德育叙事,创办交流专栏,发现并推广德育典型;创设学习专栏和走廊图书角,收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供教师阅读,推荐好书,营造“好读书,善思考”书香校园氛围;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德育研讨活动,开阔视野,分享体悟,不断引导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的,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教师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担负起“道德引领人,品行示范者”的责任。

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立足德育常规管理,一是建立《大连市102中学学生指导制度》,其中包括“生活指导――学会生存――发现未知的自己”“学业指导―学会认知――发展更好的自己”“生涯指导――学会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三个方面。比如高一新生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自我认识――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我是谁――有什么优势或长处――还有哪方面的潜力――我的努力方向;高二通过开展《感恩与责任》《理想与信念》《梦想与行动》《诚信与做人》等系列化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三通过《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做文明、守纪、好学的102中人》《寻找青春正能量――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积极心态成就幸福人生》《高三备考动员―梦想与行动》等系列化活动,让学生学会信息收集、系统思考、利弊分析、价值观确立,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通过升旗仪式开发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主题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生活困难寻找解决办法,面对逆境激励自己,能够从错误中学习成长,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自己多方面兴趣,正直地为人处事等等。学生指导强化的是学生自我教育、内心体验;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成长、向上向善;强调学校和教师的服务。二是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比如,学生会把学生管理制度改编为《大连市102中学学生自我管理手册》,新生入学人手一册自学,增强了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让学生参与自习课、课间操及宿舍的管理,承担校园卫生环境的清扫,强化了学生对己对校的负责感;学生自定班名、班训、班规,自主设计班级文化展板,形成了学生对班级团队的归属感;定期展示学生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及优秀试卷,激发学生扬长发展的获得感。三是构建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尽力达成教育共识;积极争取社区派出所对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合力助推“依法治校、以德立教”的落实。

拓展德育文化内涵 “扬长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其最根本的特征是,鼓励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德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师生就是创建校园文化的主角。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融入文化建设的细节之中,将师生之间学习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以此来物化学校的扬长文化;“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性。”也就是说,一切教育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成人成才,而德性是成人的根本。学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此倡导师生讨论、辨析、分享,重视情感体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定期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及跳绳比赛活动,以此在全校学生中推广体育活动,让学生不仅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强身健体,而且培育运动兴趣、学会团队合作、磨练意志品质等等,可谓“完善人格,首为体育”;篮球队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是他们在获得大连市中学生篮球赛亚军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律、获得快乐和尊严;书法社团聚集了一批书法爱好者,师生在书写经典中修心养性、涵养品德;健美体操队从零基础开始做起,一举夺得大连市中学生健美体操大赛两个一等奖,让这些学生懂得自信来自于坚持不懈;美术社团获得大连市优秀社团并在全市交流经验,他们说“美育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丰富,体验爱和美的情感”;心灵成长社团具有自助互助的特点,成员在老师指导下,围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自我约束、远离网吧”“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等话题,定期制作心理手操报,收集积极心理学故事或素材,通过心理专栏或广播定期与同伴交流分享,自编自导心理剧讲述自己的故事,师生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在互帮互助中学会乐观、宽容和感知幸福;青春之歌广播社团是真正的学生社团,体现了“我广播我做主”的宗旨,每天的中午、傍晚各半小时准时播报;从尊重学生需求开始,有学生喜欢的音乐,有学生关注的校内外热点新闻,有引发思考的法制案例分析和法律常识普及,有经典美文阅读等等;广播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聆听、感受高贵的灵魂,享受人类精神的珍宝,传递正能量。每年举办文化体育艺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特长,激发内在的动力,进而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