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叛逆学生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访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正常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常识或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或定期开设“心灵热线”,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成因;策略
初中生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及各种需要的不断丰富,对学习的兴趣,深度,广度大为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也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由于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用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初中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叛逆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叛逆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叛逆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我认为对与初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年龄和生理条件
叛逆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中学时期叛逆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中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中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中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
二、好奇心的驱使
中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中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叛逆”。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中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中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三、思维不够成熟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中学生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叛逆心理。
四、自身发展和客观环境的矛盾
中学生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叛逆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叛逆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由恐惧演变成为叛逆,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学校因素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在校内。有的学生认为校规或班规定的太严,例如校园内走一定的路线,体育课活动课统一行动,自习课不准随便说话等,因此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不接受,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学校越明令禁止的事,越想尝试。有的学生老师批评的越多,他越出问题。有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对该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选择放弃该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较多而选择了不做作业,哪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同学对老师的反复说教不予理解,甚至恶言恶语顶撞老师。有的同学对身边的榜样无端否定,给予排斥和嘲笑。
(二)在家里。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非常听家长的话,是家长眼里的乖孩子,可到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简直象变了一个人,不象自己的孩子似的。甚至有的家长经常和孩子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个学生还给自己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挑战书,足以代表部分学生对家长的逆反程度,内容如下:妈妈:我感谢你养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财产,更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规定:进我的房间必须敲门;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不许拦截我的电话;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
(三)在社会上,他们有些表现出与在校截然不同的一面,胆小怕事,不愿与外界接触,不想承担责任。有个学生在学校飞扬跋扈,惹事生非,老师头痛学生害怕,但被社会上的人暴力殴打后,他竟然一声不吭,连反抗的想法都没有。事后问他,他说,害怕和老师家长说了,他们再打他,忍一忍就行了。
二、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叛逆心理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心理健康,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可见,家庭的思想倾向、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等都对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教育上,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如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畸形,导致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偏执,粗暴专横家庭子女的逃学甚至出走,纵容包办家庭子女的骄横脆弱、自私自利等都属于家庭原因所带来的心理障碍。
1.传统思想影响着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2.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因此,作为子女的中学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三)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正确地引导和科学地教育,逐步把学生领入一个充满阳光雨露、健康向上的新天地,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义务和方向。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往往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结果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障碍。更有个别教师无视师德、法纪,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都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还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还有的学校只顾抓“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难以根除。
(四)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
三、如何克服叛逆心理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克服叛逆心理,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172-01
从事职业教育几年来,本人的感触颇深。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在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撞、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
何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和中职生执拗性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中职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也是发生在中职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在家不听父母话,习染不良社会习惯。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早恋、时有逃课和夜不归宿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项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一、探究产生的原因
形成这一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等等。而中职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主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是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例如在教育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一旦了解到教师的行为动机不是有利于他而是另有所图,就会产生对抗心理。又如,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环境就会诱发学生的感情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拒绝接受本来能够接受的建议。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无限制的重复、嗦,致使学生感到厌烦,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活动。
二、矫正的对策
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条件、个人认识和个人经历有关,而其直接作用的一般是三种心理因素:首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教育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其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过于自信、自负。第三,受好奇心的支配。因此,在实施矫正策略时,要对症下药,因情而变,且应主要采取理解和疏导的方法。
三、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立适合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减轻学生在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负担与过高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合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策略。从重理论转变为重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索的兴趣。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做到与学生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主动排解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自信。如我班的王同学,该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较差,上课坐没坐像,回答问题扭扭捏捏,还经常乱发表意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王同学交谈,使其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苦心,从这以后任课老师和同学反映王同学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向到技能方面的训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全班同学的认可下提出了“严、爱、勤、博、实”五个字的班训。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大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逆反心理;行为表现;诊断方法;导学策略前言:入读初中以后,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在我们教师和家长看来不合常规的行为。这些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一、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1.叛逆怨恨,顶撞父母逆反型学困生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渴望着从父母呵护中解放出来,独立而自由,于是从内心深处逐渐否定父母自小以来的管教。母亲的循循关怀看成了唠唠叨叨,父亲的永恒的爱,成了自尊心的伤害。于是,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心,怨恨父母伤害了自己的尊严,常常以独处、绝食、离家甚至逃学来顶撞父母。
2.反感冲动,对抗教育逆反型学困生总觉得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来来去去都是那几句,思想不够前卫落伍,没新意,有代沟。这些学生开始怀疑老师对自己教育,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成了技穷之驴。于是,冷眼看待老师课堂上的指导,应付式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随便找个理由拒绝参加各种活动,不交作业,在课堂上捣乱,甚至逃学等。
3.敌意报复,行为偏激当在家不再是避风港、学校不再是乐园的时候,逆反型学困生的脑子总是空荡荡的,没有一点归属感,也没有一点成功感。于是,言语偏激,公开顶撞老师,背后破坏公物,给老师起绰号,常常以老师难堪为快。
二、逆反型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的思想与现实碰撞入读初中后,学生的交际圈大了,知识面广了,思维能力也强了,而要求自立的意识也不断在增强,因而不再想父母“包办”他们生活的一切,同时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也产生了怀疑,自然不再如小学生那样听话,乖巧了。这样,心理、思想便与现实产生矛盾,言行举止变得盲目而任性。
2.家长老师不懂学生的心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害怕子女学坏了;过分紧张,总不相信自己的子女,衣食住行事事包办,却不懂子女的心理变化。逆反型学生希望在同学面前有自己的尊严,希望自立,并张扬个性。而家长老师思想滞后,对当今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缺乏一定的研究,教育方法显得过于传统,适应不了学生的心理变化的需要。
3.电视报刊与网络的影响信息时代,诚然有给学生耳目一新的好处,但也有令学生良莠难辨的弊端。电影“逃学威龙”、“出走少女”成了学生模仿的偶像;三室一场、网吧,成了学生逃学避风的“港湾”;网络游戏、QQ交友成了学生的情感宣泄的对象;损友的怂恿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发展。
三、逆反型学困生心理的诊断方法
1.侧面了解逆反型学困生与父母的关心犹如水与油一样,常常难以沟通,而与老师的关系常常也如一组平行线,往往不易接近,因而无法从正面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揣测他们的行为。侧面去了解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通过与这类学生关系好老师学生去了解,走访这类学生的邻居,多参与这类学生的活动。
2.心理测试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具有对抗性和封闭性,避忌教师过多正面接触。而心理测试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不显山也不露水,常常于无声中进行。问卷调查、自由绘画和游戏活动等心理测试进行了解学生因什么逆反。
3.变法试探逆反型学困生常常怀疑周围的一切,敏感性极强,不宜用单一的方法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经常地变换方法,从而使诊断更加准确而全面。
四、逆反型学困生的导学策略
1.导学原则
(1)硬来软接,出“智”制胜。逆反型学困生最突出的行为特点是“顶撞”。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适宜采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法,不能“针尖对麦芒”。当他们潜意识地抗拒老师的教育引导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开顶撞的锋芒,机智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进行引导,做到出“智”制胜,收获事半功倍之果。
(2)先教做人,后教学习。逆反型学困生的心理具有对抗性和封闭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宜过多正面接触,宜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先教做人,后教学习。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深入理解“态度决定了命运”的道理,帮助学生启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学习内驱力――自觉。这样,导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3)家校一致,立体疏导。各方面教育要求和影响协调一致,是构成教育逆反型学困生的良好环境,形成统一强大的教育力量,是促进他们心理转化的重要条件。如果各方面力量方向不一致,步调不统一,就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因此,各科教师要经常交换意见,商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导学策略
(1)和谐关系,顺迎逆反。“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听从、信赖老师的教育,逆反情绪就会减弱,从而思想学习教育就容易达到目的。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就会强烈,思想学习教育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因此,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一个学生,考试考了五十九分害怕爸爸责备而不敢回家,在校园里转来转去等他的班主任,然后向班主任道明原因并想借分数,很有智慧的老师大笔一挥给了六十五分。自此,这学生见了老师跟见了铁哥们似的,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成绩提高了很多,真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2)借助舆论,软化逆反。人的天性,希望得到别人赞美、理解和支持,何况是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呢!一旦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就会失去信心和力量,在失落和被遗弃的感觉中产生对教师的不满情绪。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逆反必须遵循自然和历史的选择”的道理后,多点从正面表扬鼓励学生,特别是面对逆反心理特别强的学生,鼓励其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并捕捉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正的表扬,尽可能避免指责、呵斥、讽刺,最大限度地减弱乃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3)矫正错觉,消除反感。初中学生张扬个性的欲望逐渐变得强烈了,却难以独立,但对父母的规劝、引导却以抵触甚至全盘否定,对教师的教育产生怀疑直至反抗,常常觉得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针对自己,伤害了自尊心。因此教师(家长)要多点参加亲生(亲子)活动,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情谊,逐步消除他们对老师的误会和隔阂,感受老师(家长)的关怀,努力地走出学习的困局。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消除学生叛逆心理的方式都少不了教育者对学生生的一份执着的爱。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深入逆反型学困生的实际,全面了解他们学困的原因,并因材施教,这些学生定能淌过“逆反”这条河流,走上正常学习的道路。参考文献:
[1]张君达、刘以林,《新时期教学基本功》,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8月。
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
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
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青少年由于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生理上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都开始觉醒,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越来越强烈的独立意识。但是此时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正确判断,而他们又盲目的想自己做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叛逆心理的产生。
2.家庭原因。家长们对子女管教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多大的改变。年代不同了,管教孩子的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他们对孩子缺乏民主的管理方式,遇到事情总想要替他们做决定。而且硬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灌输给孩子。这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十分抵触,所以就会加剧孩子们的反抗,和家长的对抗也更加强烈。
3.学校环境。与家长想法和教育方式相似的是学校的老师教育方式,他们也认为“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理念是对的。所以,对待青春期们孩子的反抗更加毫不留情。遇到冲突不会换位思考,毫不留情的批评学生。
4.社会文化和传媒因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还没有成型,所以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如果不能好好的引导,那么青少年就会和网络上学习他们认为好的。比如“古惑仔”、“嬉皮士”“朋克”对青少年就有十分不好的影响力。
5.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我认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性也是影响着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是一种社会学生物,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成长现象,我认为这是一个健康的青少年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青少年不叛逆他就不完整。正因为经历了叛逆时期,他才回长大,才回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现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叛逆是受同伴影响。青少年这个时期是格外注重友谊的时期,为了融入这个群里,有时候他们甚至不得不公然对抗老师或者家长来赢取同伴的好感。
(五)解决策略
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叛逆心理,在他们产生叛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关注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如果是,那最好的就要平等的看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仅仅当成一个孩子,而要认真的倾听他们的声音。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在社会方面,青少年最喜欢模仿偶像,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介创造正向的偶像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在模仿中,可以正确学会疏导叛逆情绪,平稳的度过这一叛逆时期。
参考文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桑标.中国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7-41).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特点 管理策略高中生身体发育成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思想与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是学校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高中生呈现出较强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不问,势必影响其健康成长。在分析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管理策略,为高中生心理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不平衡性特点。在生物与社会发展中,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快速走向成熟,但是心理发育却相对落后,在情感、道德、社交和理智方面,均与成年人又较大差距,即处于人格形成时期,生理与心理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二)叛逆性特点。当前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与家庭有着过度依赖问题;父母也过度担忧孩子成长,隔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从小到达,他们都是在父母呵护下活动,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在很大程度上为丧失自我埋下了祸根。
(三)叛逆性特点。叛逆性是高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点之一。研究认为,高中生由于对外部世界有了一些认知,渴望摆脱父母、教师、学校和体制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就滋长了叛逆心理,对周围的一切均持反抗态度。这种叛逆心理表现在高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自主性特点。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特别是自我意识的增强,独立思考与处理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周围的一切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这一时期,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均较强,对家长、教师的批评或建议充耳不闻,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并为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争论不休。这些都是高中生自主性增强的表现。
(五)封闭性特点。高中生给人的一个很大的印象是他们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相对封闭世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从不在大人或同学面前表露出来,心理明显呈现出封闭性特点。在这方面的诉求,表现在他们希望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喜欢写日记,喜欢有个抽屉私藏自秘密。这种封闭性特点,使得他们既渴望与人交流,也羞于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秘密。
二、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高中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在心理教育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将人格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教育内容与思想教育密切结合,并注重挫折教育,通过挫折教育改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同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平等、轻松与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二)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用异彩纷呈的文化教育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网络上不良思想影响,倡导文明。对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行为应及时给与制止。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搞好师生关系。心灵创伤只能通过心灵的慰藉来抚平,为了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应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学生;二是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三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带着感情去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希望;四是宽严相济,不能因为学生犯小错而重罚。
(四)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开办家长学校,向学生介绍心理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提醒每位家长均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学生生活与学习。同时,学校特别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早期人格培养,注重子女独立能力培养;二是引导家长适时调整对子女期望值,不能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避免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三是引导家长注重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温馨、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健康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三、结语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甚至在其一生中,高中阶段都是关键阶段之一。这一阶段,高中生生理与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开始变得复杂,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叛逆性,对周遭环境均持怀疑态度。本文分析了高中学生心理所有的几个显著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文峰,张翠.高中生心理诉求特点及应对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2013,(12):145-146.
[2]刘显臣,杨姐,刘启莲.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4):124-125.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周末,目光随意遇上此书,取下,脱去外包装,翻开,只读序言――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就被作者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于是放下一切事务,一鼓作气将此书读完。
此书按达赖喇嘛为转世活佛的习俗,依次讲述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后世。前世中,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藏地前五世达赖和班禅的具体情况,对不懂藏佛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此部分可谓是最好的扫盲读物。仓央嘉措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是万人敬仰的活佛,又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囚徒。“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他不在乎名与利,他改变不了命运,于是做出种种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以活佛之尊跪求还俗,以俗人的装束浪游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当垆酒肆,用真性情流淌出来的神圣之歌表达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用词语之光去照亮生命轮回的世界。合上书,素白的封面一尘不染,恰如雪域高原,而仓央嘉措身着红衣义无反顾、特立独行的背影及狭长落寞的影子,更加显得决绝而苍凉,让人为之动容。
现在流传的很多诗歌是不是仓央嘉措原创已无从考证。作者认为,不少是因爱生信而以讹传讹的结果。抑或这些诗歌中有仓央嘉措的诗魂附着其中,让人不得不爱。如这一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读了这本书,再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不认为仓央嘉措是离经叛道的情佛,而是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对佛理有了超凡脱俗的认识。“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其中的“你”,并不是简单的指某一个人,而是受苦受难的众生,或是指信仰,本真,乃至至高无上的佛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者,改变、加持也;行者,实践、亲为也。修的是正道、正智、正见;行的是善心、善言、善为。作为教师,更应如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只为途中与学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帮助学生,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如此,才不枉为人师。
不过,念经容易,修行难。新课程改革虽然多年,不少中小学校,念的是“素质教育”的经,行的是“应试教育”的实,面子上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里子里的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教育者的嘴上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实际上做的是“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这样的事实。事实面前,口号再响也显得苍白无力。考试分数成为“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分数成为学校地位的象征,分数成为教师水平的标志,甚至分数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手段的唯一目标只是追求分数。大家的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把“优秀的学生”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画上等号。只要考试成绩好,则一好百好。 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是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大家又都自觉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做着“反教育”的事情。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如今应试教育的大“魔咒”下,真需要教师如仓央嘉措一样,有足够叛逆的勇气和行为,拒绝教育的功利,冲破教育的“魔咒”。这样的教师严谨笃学,志存高远,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样的教师淡漠名利、拒绝功利,能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拒绝为应试而教;这样的教师“只为途中与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助学生成长,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是把“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挂在嘴上或写在文章里,而是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细节中;这样的教师不拖课、不占课、不搞题海战,不以剥夺学生锻炼、休息的时间来提高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如学生心中的“活佛”,诲人不倦,广利众生,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正如仓央嘉措一样,“不负如来不负卿”!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教师改变不了体制,那就改变自己吧,不随波逐流,如仓央嘉措一样,走生命本源之路,“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且“不负如来不负卿”!有足够的勇气与日常的反教育现象作斗争,有足够的底气拒绝教育功利的诱惑,有足够的信心摆脱高考“魔咒”的束缚,有足够的恒心去追求教育的本真。即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敬畏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让每一个生命活得快乐,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有自由、有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