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科研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究
路小华
(城固县第一中学,陕西 汉中 723200)
摘 要: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分析了教师提问的类型,功能和英语课堂的特点及对教师的要求,并结合心理学的观点,着重探究了英语教师如何能使课堂提问成为一门艺术,并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更好地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提问;提问艺术;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著名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了大量的研究。Long and Sato(1983)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可分为查询式(inquire question)和参考式(referential question)。Nunan(1991)把教师的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黄桂珍(2001)分析了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并指出当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应有趣且符合实际,从易到难为宜。
张雪娟(2001)提到:在提问时,教师的态度尤为重要。陈雪琼(2004)指出英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问题要有意义;其次,为学生创造宝贵的机会,这样使学生乐于讨论所提问的问题;第三,教师应对学生回答作全方位的评价。徐红梅(2005)谈到,课堂提问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心理学的观点着重探讨英语教师如何才能将课堂提问提升到一个艺术高度。笔者从问题设计的艺术,呈现的艺术及评价的艺术三个层面对本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引起同行的关注,同时为英语课堂提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英语教师更好地贯彻执行教学原则,促进个人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类型,功能及意义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
Nunan(1991)将英语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
1、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
展示性问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已学知识。其主要特点是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不需要太多的自我创新。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展示性问题是必要的,它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
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赏析方面的问题常属于参考性问题。学生需要将文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理想的答案。
Brock(1986)发现学生用于回答封闭性(即展示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4.23个单词,而用于回答参考性问题,即Barnes所说的“开放性”问题的句子平均有10个单词。由此可见,后一种问题能够提供判断,解释和表达看法的机会,有利于增加语言输出。在本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常会运用参考性问题。如在课堂讨论中,常会用以下的问题:“Suppose…”;“Could …?”“if…?”在对文章的评价时常会用“What’s your opinion on…?”“What do you think of…?”“How do you feel…?”等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及意义。
1、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课堂提问是最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两种问题类型。一般说来,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共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考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能够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口语能力会得到锻炼,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2、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会发现一些同学缺乏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是因为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实践证明,巧妙且适当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师提问时,学生们会认真听老师讲,并积极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过程也会更加流畅。
3、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
英语教师运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能够及时掌握重要教学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会很容易且直观地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4、课堂提问服务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提问可以促使教学和课程标准有机结合。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只是简单地接受,理解和识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而新课标认为课程标准不仅仅是特殊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师生探索新知识和观点的一个平台。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来传递有效信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提问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二、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设计问题的艺术
1、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英语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问题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教“Music”(Module3,外研社必修2)时,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usic and instruments;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likes and dislikes。在了解以上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1)In your daily life,do you often listen to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设计此问题,主要谈论有关音乐和乐器方面的话题,即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创建真实的交流环境,设计交际性的问题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料,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富有交际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兴趣,增加语言输出。比如在上阅读课“No Drugs”(Module 2,外研版,必修2)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
在读前(Pre-reading), 可设计以下问题:(1) Is there anyone smoking in your family? (2)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3) What are the dangers of smoking? 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容易回答。所以学生很乐意参与类似问题的讨论之中。在读的过程中(While-reading),笔者认为,教师应紧扣学习材料本身设计问题,以此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1)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2)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3) If you write this article, will you develop the text as the author does? 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读后(Post-reading),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稍有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教学材料。比如“What kind of lesson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 类似的问题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加快学生的知识重构有所裨益。
3、问题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乐于谈论自己熟悉的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亦是如此。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那学生就津津乐道。反之,学生就认为有难度。例如,在学习“Films and TV programmes”(Module6,外研版,必修2)一文时,老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Do you love films? (2) What kind of films do you like best? (3) Do you often watch CCTV-5? (4) Are you familiar with NBA? Do you like Yao-ming?上面所列举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每个问题既容易理解,又不难回答。
4、设计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言教学中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的问题。在“Sports”一文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If every citizen does sports, what will our society be like? 再如,在学习“Going places”时,可设计此问题,“If you were a guide, How would you introduce Great wall to your customers?”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设计类似的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呈现问题的艺术
1、清晰准确地呈现问题
心理学(黄希庭,1991)的观点认为,“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和快慢。”所以,在给学生呈现问题时,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声音洪亮且清晰,这样就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率。
2、问题面向大多数同学,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成绩好且表现出色的同学常会获得比其他同学较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表面上看,课堂的进程似乎很流畅,但不利于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会挫伤一部分的积极性,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笔者提倡的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机会并不意味着每一堂课,每个同学都必须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是在一段教学时期内,如一周内,每个同学就可以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也就可以了。那么,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作记录的方式来平均分配回答问题的机会。
3、给学生留合适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等待时间Wait time)
Nunan(1991)研究发现,如果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以下几点就可以达到:(1)学生的语言输出将会增加;(2)不成功的答案会减少;(3)学生之间会出现更好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常会忽略给学生留等待时间,这无形中也加大了问题的性质。研究发现,若先向学生呈现问题,留等待时间后再叫学生作答比先叫学生再呈现问题的效果要好得多。
4、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的语言输出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用以下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增加其语言输出。(1)Don’t be nervous. (2) Take it easy. (3)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 it doesn’t matter. (4) I am eager to listen to your answer. (5) I don’t care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easonable or not.
(三)评价艺术
1、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评价
Zamel(1981)认为,教师的评价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其实,英语课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学生的重要语言输入资源之一。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需及时对具体答案作以评价。这样,学生既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当中学到相应的语言知识。当然,课堂的交际性也会变得更强。
2、容忍错误,更好地鼓励学生
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对学生的错误持积极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因为纠错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同时,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亦需要鼓励性的语言。如“(1)Pretty good! (2) Well-done!(3) Wonderful! (4) Excellent! (5) Good try! (6) It sounds interesting! (7) 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8) Your ideas are reasonable and creative! 学生听到类似的鼓励的语言后,就会有成就感,这样就有更大的信心投入到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1995)认为,高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已日趋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观点的机会就会增多,课堂也会变得更具有交际性。语言输入资源将会变得更多,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总结
总之,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重大作用。如何设计问题,呈现问题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就显行更加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每一个环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很容易实现。笔者在本文中阐述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功能及意义,并着重从如何设计问题,呈现问题和评价等三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师如何才能将课堂提问提升到艺术的高度。笔者希望英语同行能在此问题做出更深刻的研究,从而使外语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Long, M. ,C.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 Question[M].Newbury House,1983.
[2]Nunan,Davi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1991.
[3]Brock,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i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47-59.
[4]黄桂珍.浅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215-216.
[5]张艳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艺术[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1-53.
[6]陈雪琼.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新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1):139-140.
[7]徐红梅.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5,(3):123-124.
[8]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0] 卞福英,邢桂丽. 教师提问与外语课堂教学[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42-43.
[11] 外研社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基于这一点,现实录研究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课堂教学片断,谈谈个人的看法。
教者:通过刚才的检测,我觉得同学们课前对《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大家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了一些字词的读音及意思,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初步感觉或印象,对这篇文章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共同探讨。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边学习边进行合作探究。今天有好多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各小组可以邀请一位老师和一起学习。
(各小组均主动邀请老师参加,教者亦参与其中。小组讨论热烈,学生相互交流,设疑解疑。)
教者: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在烈日和暴雨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吧,“在烈日和暴雨下”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写得很有特色,大家知道有什么特色吗?
学生:用写景来衬托祥子拉车时的艰辛和痛苦。
教者:同学们在讨论时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学生1: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教者: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课文入手,着重研究作者集中写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一一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学们先把这两段文字朗读一遍,然后发表看法: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写的?突出了什么?
学生2(七嘴八舌):这两段文字都是写自然景物,而且都写了柳枝:都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在写法上都用了描写,并且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是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不同的是一一写“烈日”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写“暴雨”更多的是动态描写和正面描写。
教者:现在大家知道老舍为什么要将祥子置身于烈日和暴雨下的原因了吧?
学生3:这两段文字所写的天气情况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样子过不去。这样毒的自然天气,与祥子遭受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
学生4:通过柳叶,作者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教者: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我还是有点不明白,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恶毒”的感情吗?
学生5: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
学生6: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
教者: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
学生7:朱自清的《春》,里面有一段是写春雨的,表现作者对春天对和平美好的生活无限赞美的情感。
教者:可见,同样是写雨,这雨并不一定都是和人过不去的。
学生8:“一切景语皆情语”,夏天的雨当然要猛烈一些,用它来写祥子的苦难生活更贴切些。但主要是因为老舍先生写作时饱含特定的感情,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都有了特定的感情!
学生9: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在这样残酷的社会里,祥子的命运当然就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
【关键词】双创能力;医学检验;课程体系改革
众所周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中临床医学实践的重要核心架构,具有内容更新快、技术成熟且相对复杂以及学科实践性强等特性。目前我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始大量开设医学检验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检验与实践的专业能力,进而适应时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一、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
(一)存在的问题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近些年来的发展总体呈现稳定的趋势,并且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与调整,总体成效显著。但是优势与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伴而生的,虽然总体呈现的趋势良好,但其中仍然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医学检验专业进行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思维。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表现较弱,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出现的这两点现状来看,主要导致的成因归根究底是与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缺乏创新性内容较为陈旧及院校学科发展比例不平衡息息相关,进而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对于医学检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国将加大力度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凸显双创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
(二)优势说到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应当对我国医学领域内医学检验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到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检验专业与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二者的区别性,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而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由于综合类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学科融合性强,而医学专业院校医学检验教育具备较好的资源,因而在医学检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应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凸显出医学检验专业的优势与特色。
二、在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双创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全面落实“两个提高”和“三个重点”合理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所谓“两个提高”指的就是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素质,而“三个重点”则是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新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中,要始终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发展的核心,以培养人才为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为发展的主要动力,进而加强教学实际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将新型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医学检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要想有效的突出双创能力的核心价值,就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革新。注重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以此进行理论与实践有机的融合,较好的反映出检验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联系,此外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与前瞻性思维。基于此,我国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应始终遵循社会制定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构建医学人才体系,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医学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开展医学检验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之中解决的能力,调动学生对于医学检验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
本次调查858名学生中男性185人(21.56%),女性673人(78.44%);汉族学生610人(71.10%),少数民族248人(28.90%);一年级388人(45.22%),二年级470人(54.78%);临床专业506人(58.97%),护理专业184人(21.45%),中医中药针灸推拿117人(13.64%),检验专业51人(5.94%)。
2.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生多媒体教学效果比较
在被调查的858人中,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易接受性、师生互动交流、教学进度、学习效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0)详见表1。2.3不同居住地、专业学生多媒体教学效果比较2.3.1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的教学适应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0)。2.3.2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易接受性、教学进度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
3.讨论
从总体看,50.47%(433/858)的学生认为对多媒体教学是非常适应的,只有2.68%(23/858)的学生认为不适应多媒体教学。提示大部分医学专科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是适应的,但是少部分学生适应程度欠佳,这结果与杨富强、候业智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
3.1不同性别、民族、年级的学生在多媒体的适应性等方面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可知不同性别、民族、年级的学生在多媒体的适应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利的证明我国在教育公平性上取得的成绩。有78.44%的女生,28.90%的少数民族学生被随机调查,在以男子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女生受教育的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男子基本一致,在多种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这些都以国家大力支持边疆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3.2.1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适应性分析进一步两两检验可知居住地为市县的学生认为非常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人数多于居住地为乡镇的学生人数,原因是居住在乡镇的学生一般以传统教育为主导,可能极少部分曾经接触过电脑,但是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
3.2.2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的分析居住地为市县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人数多于乡镇学生,这可能与市县学生接触多媒体较早有关。有的市县学生可能在小学,甚至在上小学之前就接触过电脑,且刚开始接触时,以玩游戏为主。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转入多媒体教学学习后,他们较少关注多媒体的基础操作,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部分居住地为县镇的学生可能知道进入大学后才逐渐较多的接触多媒体,且接触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以学习兴趣为原动力就稍显不足。6.64%(57/858)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这与龚婷婷的研究结果相反,与史先红的研究结果相同,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教学中确能取到一定积极作用。
3.2.3不同居住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性分析17.72%(152/85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有待进一步增加,这与史先红[4]的研究结果相同。经两两检验后,知认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较差的乡镇学生多于市县学生。这可能与居住地为县镇的学生不尚表达,较为接受被动的师生沟通,即“我问你答”的形式,而多媒体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只有找到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结合点,除了加强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及时反馈外,还要注意通过肢体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
3.3.1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适应性分析护理专业学生认为非常适应多媒体教学的人数多于其他专业学生人数。原因可能是护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前景良好,学生心态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比较努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适应性较强有关。
3.3.2不同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易接受性分析52.45%(450/858)的学生不认同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易接受、效果更好,这以秦翠萍研究相反,与史先红、李岁成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同。这可能与教师制作课件的良莠不齐有关,这要求课件插入的图片与授课内容紧密相关,文字简洁,色彩对比明显,增加视频动画,层次分明,特色鲜明,课件素材的选取与有效搭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经两两检验后可知护理专业学生同意多媒体教学更易接受、效果更好的人数多于其他专业学生,而检验专业学生同意的人数少于其他专业人数,也许与护理专业不但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经了解像基础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健康评估等,授课教师课件色彩鲜艳,字体大小适中,配有视频,学生反映较好。而检验专业的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可能他们更注重操作的规范性,而实际操作可能更具形象性、可操作性、规范性。
一、学生先行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
习题课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精选“好题”,人教社章建跃老师认为好题的标准是:能反映数学本质,与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性质相关,体现基础知识的联系性,解题方法自然、多样,具有发展性,表述形式简洁、流畅且好懂.
例1 已知函数f(x)=lnx,g(x)=ax2+bx,a≠0.设函数f(x)的图象C1与函数g(x)的图象C2交于点P,Q,过线段PQ的中点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C1,C2于点M,N,请证明:C1在点M处的切线与C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本题是2005年湖南省高考试题,在导数综合复习时绝对是一道“好题”.本题可以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在讲解此题时,教师不要仅仅是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强化,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给出后,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独自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想、能做.
二、交流呈现 展现思维过程
通过学生先行,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做题中去感悟,去体会,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展示自己的证法,经整理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证明:设点P,Q的坐标分别是P(x1,y1),Q(x2,y2),0
(证法一):假设C1在点M处的切线与C2在点N处的切线平行,则k1=k2. 即=+b,根据等式的特点,两边同乘(x2-x1)得=([x2][2]-[x1][2])+b(x2-x1)=([x2][2]+bx2)-([x1][2]+bx1)=y2-y1=lnx2-lnx1. 即=,整理得ln=.设t=,则lnt=,t>1. ①. 令r(t)=lnt-,t>1.
通过求导分析得到函数r(t)在[1,+∞)上单调递增. 故r(t)>r(1)=0. 则lnt>. 这与①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C1在点M处的切线与C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证法二):同证法一得(x2+x1)(lnx2-lnx1)=2(x2-x1).因为x1>0,所以(+1)ln=2(-1).令t=,得(t+1)lnt-2(t-1)=0,t>1. ②
令r(t)=(t+1)lnt-2(t-1),t>1,通过求导分析得到r(t)在[1,+∞)上单调递增.
故r(t)>r(1)=0即(t+1)lnt-2(t-1)>0,这与②矛盾,假设不成立.
(证法三):令h(x)=lnx-ax2-bx,易知a>0,且h(x1)=h(x2)=0. 图象C1在点M处的切线与图象C2在点N处的切线平行,等价于h′()=0. 而h′(x)=-ax-b,h′()=-a()-b,假设h′()=0,则有-a()-b=0===.整理得=,所以ln=.设t=,则lnt=,t>1①, 后面同解法一了.
三、教师断后 透彻分析 拓展延伸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教师断后的功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教师可以点评学生的解法,或者提出问题的更优解法,点评问题的通解与巧解的关系,分析问题的本质. 或者把问题拓展推广,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断后 点评学生的解法
证法一和证法二中,都是先假设C1在点M处的切线与图象C2在点N处的切线平行,则k1=k2. 得到=+b,根据等式的特点,两边同乘(x2-x1)得=,同乘(x2-x1)这一步是证法一和证法二的难点,证法一和证法二的区别在于构造了不同的函数,本质上是相同的.
证法三则通过构造函数h(x)=lnx-ax2-bx,把题目中需要研究两个函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一个函数的性质就可以了. 图象C1在点M处的切线与C2在点N处的切线平行,等价于h′()=0.然后根据式子结构特点,把0写成是这种解法的难点.
(二)教师断后 讲解更优的解法
在证法三中,证明了h′()≠0,由于h(x1)=h(x2)=0.也就是需要证明在区间[x1,x2]上函数h(x)的图象不是关于x=对称的就可以了. 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画出函数h(x)的草图,如图1,从而使问题得证. 教师给出以下解法.
(证法四):令h(x)=lnx-ax2-bx,易知a>0,且h(x1)=h(x2)=0. h′(x)=-ax-b=,令m(x)=h′(x)=-ax-b,则m′(x)=--a0,所以知函数m′(x)为递增函数,且m(x)为递减函数.
由图2可知,自变量在(x1,x0)上的上升速率要大于区间(x0,x2)上的下降速率,所以x0不可能是区间(x1,x2)的中点. h′(x0)=0,h′()≠0,所以图象C1在点M处的切线与图象C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这种方法的难点是要对函数进行多次求导,学生要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灵活运用.
(三)教师断后 讲透问题的实质
前三种证明方法中,都得到了>,那么这个不等式背后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不等式>的几何背景是:函数f(x)=lnx,A(a,f(a)),B(b,f(b))是函数f(x)图象上不同的两点,且a>b>0,则有f′()
证明:kAB=,所以要证f′(),只要证ln>,令=t>1,也就是只要证(t+1)lnt-2(t-1)>0,此不等式在证法二中已证明.
(四)教师断后 把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若把函数f(x)=lnx换为f(x)=mx+n+lnx后,是否仍然有f′()
拓展问题1.函数f(x)=mx+n+lnx,A(a,f(a)),B(b,f(b))是函数f(x)图象上不同的两点,且a>b>0,则有f′()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6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05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的必要性
曾有研究者将语文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比喻为交响乐,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则是提问环节。由此能够看出,教师是否能够依托提问实现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有效调动,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素养。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鉴于此,如若教师未充分合理的问题设置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则无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切实提升;如若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则无法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如若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并未同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契合,未能借助问题的提出实现对学生心智的有益启发,则无法彰显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合理创设问题的教学技巧,以便使学生藉由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进而从中获益。第一,有效的问题设置将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升,使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进而使其学习主动性随之提升;第二,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实现启发式教学目的,进而使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第三,提问环节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方式。教师借助提问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习得情况以及学情的精准把握,从而结合前述要素实现对教学进路的优化重整;第四,提问能够构建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增进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注重把握“度”
基于教学实效性的考量,教师必须注重对问题的合理设置,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应从下述方面提升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注重合理的问题难度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应具备必要的难度,如若问题过于简单,则无法使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获得领悟知识的。同时,适当的问题难度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吸引,使其身心集中,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在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考虑到任课班级的具体学情,以兼顾多数学生的学习诉求为标准进行设置问题。笔者在讲授《赵州桥》一文时,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石拱桥的小拱所发挥的作用”,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便去细致研读课文内容,并进行主动的思考,归纳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而作答。
2.注重问题的层次递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会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中,教师应注重对问题难度的层次递进,即问题之间应作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此便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多问题进行解答。如教学《争吵》时,提问“谁和谁争吵?为了一件什么事?争吵以后,‘我’心里觉得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父亲对这件事满不满意?你觉得‘父亲’的话讲得对吗?”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思考,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思考,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注重问题的亮点设置
小学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应注重通过问题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因而提问的形式与提问的内容应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状况,进而聚焦学生的关注度和投入度。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白杨》一文时,要求学生回答文中“爸爸”的形象,使学生立刻从自己父亲的形象为立足点,进行踊跃的回答。
(二)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所谓的顺向提问,乃是指根据文章内容顺序提出问题,此种提问对学生而言较为轻松。逆向提问则与之不同,乃是藉由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结尾部分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涵盖了较多的学习内容,因为使学生必须细致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如此一来,使学生系统化的整合了所学的知识。笔者在为学生讲授《称象》一文时,借助了问题中心突破法,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1.谁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是怎么称的?2.曹冲称象的办法受了谁的启发?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3.造大称为什么不行?课文哪段告诉我们大象很重?宰大象为什么不行?从文中何处可见曹冲对大象的喜爱之情?4.你会采取哪种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这样一来,使学生洞悉和掌握了全文的结构,形成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又如《草船借箭》这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是这样问的“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多角度探究,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认为提问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依托科学、合理,契合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设置,实现对学生智识的有效开发与启迪,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晓茜.小学语文课堂“非预设回答”现象调查分析与策略探究[D].宁波大学,2015.
[2] 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艺术管理;基本问题;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正在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俨然具备“显学”之势,从专业到学科的背后需实现学科规范的目标,其中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学科发展进程。对于以往艺术管理学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已有初步探讨,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具备同等价值却缺乏学术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界定,从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界定
伦理学称为“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形态,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把伦理学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基本问题之于学科价值毋庸置疑,而何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关系尚付阙如,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视角确立问题范畴,才能界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1.何为艺术管理学1987年,文化部牵头召开首届全国性“艺术管理学研讨会”;[2]之后各地纷纷开始举办“艺术管理”相关主题会议。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开展了与艺术管理名称类似或相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及研究尝试,以专训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专业方向等形式出现,如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制片管理专训班;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分别招收专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纪之后,田川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等才开始试图从“学”出发,构建独立的艺术管理学。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混淆,两者侧重点有所差别。“艺术管理”是主要针对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艺术管理学”则是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而展开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学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在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学”常被误视为仅是关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导致两者研究范畴一致,但“艺术管理学”显然需更注重“学”的额外含义。“学”是学科理论化、规范化的标识,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拥有学科意义。“艺术管理学”需发展学术、形成学科,这更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艺术管理”研究则更适合以实践需求为主的专业建设。2.艺术管理学的差异化价值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专业在教育上是指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3]学科与专业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强烈的需求动力是发展艺术管理学的首要价值。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兴起与文化体制改革关联密切;[4]时至今日,艺术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发展动力,对文化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中提道,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新兴文科建设新专业设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艺术管理是否值得发展为学科,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否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的需要,因为设置专业未必一定要成立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14年,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曾过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课程标准①,具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设置逻辑完全能够通过管理学生发和解释。这种将艺术管理当作管理“艺术”的视角,学科创建的独立性价值并不高。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实际是将艺术管理看作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艺术管理,解决艺术乡建等涉及艺术、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现实问题,直接借用管理学的框架解释中国艺术问题难以实现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紧密衔接。3.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的关系“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分为以下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存在,但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李精明认为前者是限定在学科建设角度研究基本问题,后者则是从知识分类体系上研究基本问题,范围更大。[5]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基本问题”则以“学术”为中心;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分析,前者属于后者的一个下位概念,那么“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即是“学科基本问题”范畴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础并且能够直接运用的“结论”。在这一观点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发展”之义。如《辞海》所叙“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建设具有设置、创立与发展之意。[6]“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注重的则是学科从无到有的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是“学科基本问题”的一种指代意义,实际并不存在。闫建璋、李静认为现代学科的建设是由学科制度推动学科体系,“学科基本问题”中的学科建设路线就是学科的建设问题。[7]这种观点背后默认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存在共识性问题,即“学科建设问题”,而无法形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热门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基本”是“问题”的形容词,决定了问题根本、起始的属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根本应是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若以此理解,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学科基本问题”,两者也就不具备划分研究的意义。综上,第一种对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认知需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结论中进行“拿来主义”的使用,但两者实际研究范畴不存在交集;第二种认知是将其视为“学科基本问题”中的一部分,无法独立成为基本问题。本文立场倾向第一种观点。“学科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对象、目的、范畴等,重点在于基本研究形态的形成,而“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则应解决从基本研究形态发展到基本学科形态的路径。因此,本文探讨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需要“学科基本问题”的支撑,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4.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范畴过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多以“几个、若干、理论”等词汇进行限定,这从侧面反映了难以确定这一问题的范畴,上述论述发现解决关键在于基本学科形态的形成,实际以基础学科建制呈现。学科是由“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功能构成。[8]在二元理论语境的分割下,学科基础建制就是学科“组织体系”基本形态的成型。学科组织体系目前多以公约意义形式存在。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9]换言之,分别在学科本体层面和学科支撑层面形成共识性制度。其中学科定位表明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价值和位置;研究队伍和平台提供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基础资源。另外,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知识体系关联紧密,应属于“学科基本问题”的范畴。因此,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二、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存在多个官方来源,与“艺术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虽没有艺术管理的数据代码,但在管理学下存有一级学科“GLX文化艺术管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艺术类项目申报,其将“艺术管理”问题放置在了艺术基础理论主题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类标准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现“艺术管理”的踪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中“760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置“760.99艺术学其他学科”群体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了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这一层级,相当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管理学在以上两种学制中的合理位置都应处于学科体系中的第三层级。通过上述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层面的文件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管理专业脱离原管理学下的位置归属,并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划清界限。现存标准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曾关系密切。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开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伴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变动为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专业。[10]同时,部分院校还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早期萌芽“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占据相同位置,归属同一学科。目前,针对事业管理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只留存了当时处于目录外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过演化后的“艺术管理”专业。伴随着以“文化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成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并没有沿用原有归属“路线”,而是寻觅艺术学下的独立学科“庇护”。第二,艺术管理学尚不具备成为艺术学下次级学科的条件和要求。现存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等至少具有独立、系统的“历史”和“理论”下级学科作为支撑,而“艺术管理学”史论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关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摘要】
结合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本着提高学员数学素质,着重培养学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探讨了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设想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数学; 课程体系; 改革
医学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主要面向于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它以医学为依托背景,有着和其他工科院校高等数学不同之处。高等数学可以说是当今一切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据调查,国内大多数院校高等数学课时数占该学期总学时的25%左右,其基础地位显而易见,并且高等数学大都在一年级开设,对大学课程的特点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开展都有着示范和直接的衍射作用。正是这样,高等数学的教改研究是最被关注的也是倾力最多的。对于医学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如何有效地利用庞大的医学资源,使高等数学教学在相关专业后续的深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了MEHE模块:Mathematical model, Experiment desig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Exercises course。
1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Mathematical model)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我国经过了十几年的实践积累了大量通过数学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我们将其中适当的例子融入高等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学员容易理解、感兴趣的医学问题。比如第一章结束后,我们就安排一次初等数学建模课程,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建立一些初等数学模型如:方程模型、函数模型等,目的是让学员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在其它每章之后,安排一次相关内容的数学模型。简单的模型在课堂上作为例子讲解,较难的模型以专题的形式讲解或留给学有余力的学员去做。如微分方程部分我们选取“房室模型” 这个药物动力学的模型作为课堂中的例子,通过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学员不仅掌握了微分方程的解法,更明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思路;再如专门讲解“血液循环中物理量的数学建模”、流行病学中的“催化模型”等。这些模型紧密联系了医学知识,又通过数学知识、数学软件的求解验证了医学的模拟过程,医学数学融会贯通、相辅相成。这样学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习兴趣的提高。
2 开展数学实验课(Experiment design)
除了完成基本的高等数学理论课外,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搜寻数学与医学的结合点,设计一些有关医学的数学实验。具体实施上,我们每两章末安排一次数学实验课,共20学时,主要内容有:MATLAB软件基本知识;函数极限与作图;导数计算与应用;积分计算与应用;空间图形的画法等,并结合数学模型讲授具体的医学方面的数学实验,学员在建立模型的同时利用数学软件求解模型,促进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的相互教学。这样可以使学员们从理解—记忆—应用这一简单的中学学习模式,向设计—讨论—验证的现代教育模式逐步转变,培养学员运用计算机研究、学习数学的能力,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进而激发学员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渗透数学史(History of mathematics)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累积性很强的科学。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概念及方法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因此要了解数学科学,就得了解整个数学的概貌,得了解数学理论的来龙去脉,所以穿插讲授一些经典的对应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渗透数学史,使学员掌握数学的发展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借鉴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这些不仅对于学员牢固掌握数学理论很有裨益,而且更能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另一方面,数学史中不乏有趣的奇闻轶事、感人至深的事例,这相对于枯燥的数学理论来说无疑提升了课堂气氛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顽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微分和积分部分我们实践过数学史的教学,主要讲授L.Newton的“流数术”和G.W.Leibniz的“求极大与极小值和求切线的新方法”以及最多产的数学家L.Euler献身数学的精神等史实,微积分符号的演进等知识。
4 重视习题课(Exercises course)
关于习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有着精辟的论述:“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悉和巩固学习了的东西;其二是启发大家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其三是融会贯通,出些综合性的习题,把不同数学部门的数学沟通起来。”习题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学员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作用显著。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将习题课安排在每章末。习题课的内容大致有:该章总结、典型例题、思考题、答疑讨论等。总结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督促学员自己做总结;例题要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引导学员独立地给出新方法、新见解;思考题灵活多变,解法新颖,促使学员交流探讨,提高能力;答疑部分课内外皆可,针对性强,效果深刻。
诚然,以上各个教学模块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包容渗透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具体的操作方式。总的来说就是: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渗透数学史介绍;重视习题课,怎样组织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搭配在教学当中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我们当不断总结经验、汲取学员的反馈意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调整、改善教学模式,努力将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1 差异教学的源起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六十多年的班级授课制教学已经慢慢跟不上时代潮流,社会变革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元化,同时,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而民众对教育公平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教育公平的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教学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差异教学的概念界定
关于差异教学的定义在学术界概念并不统一,华国栋等人已经对此有专著论述,但核心点都关注学生发展。笔者由此也学本文由收集整理习各家高见,界定差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3 差异教学的实施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差异教学理论,其实践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教学效果评估。
3.1 学生分层
3.1.1 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需要有适当适度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来作为分层标准。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驱动学生乐此不疲在自己爱好上投入精力。发掘并引起学生在社会学科上兴趣点来开展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社会课必不可少的因素。再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差异分层的一个维度,因为优秀的学习能力相对应比较高的学习效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能力大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测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技巧。
3.1.2 学生分层类别
智力水平受遗传因素影响很难改变,但学习技巧是后天学习的,可以通过努力改善提高,所以教师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技巧方面。根据上述三个评价维度,把全体学生分为三层八类(表1)。三层为优等生、中等生、暂差生,八类为优等生、潜力生、提高生、向往生、引导生、挖掘生、努力生、暂差生。
优等生主要特征为学习兴趣高、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丰富。这类学生是班级里面最优秀的一群学生。
潜力生主要特征为学习兴趣高、学习能力强,但基础知识欠缺。这类学生有非常高的潜力,在教师的努力教授下能够很快成为优等生。
提高生主要特征为学习兴趣高、基础知识丰富,但学习能力比较弱。这类学生属于对社会课非常偏爱,但碍于自身学习能力不高,无法实现质的飞跃。如果能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快就能成为优等生。
向往生主要特征为学习兴趣高,但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都非常薄弱。这类学生属于对社会课非常向往的一类,但要成为一名优等生,路途漫长,适合进行一些基础知识教学。
引导生主要特征为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都非常强大,但学习兴趣不高。这类学生心理对社会课不重视,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社会课的兴趣。
挖掘生主要特征为学习能力非常强,但没有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也非常少。要想这类学生成为优等生,需要教师细心挖掘培养。
努力生主要特征为基础知识丰富,但没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比较弱。这类学生也许是迫于外部压力学习社会课,但他们都非常努力,并能取得好成绩,可是如果要想更上一层楼异常困难。
暂差生主要特征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也欠缺。这类学生虽然属于学困生,但通过教师的努力有可能转变为其他类型学生。
[表1 每类学生特征
[编号\&学生特征\&学生分类\&学生分层\&1\&兴趣高、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丰富\&优等生\&优等生\&2\&兴趣高、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欠缺\&潜力生\&中等生\&3\&兴趣高、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丰富\&提高生\&4\&兴趣高、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欠缺\&向往生\&5\&兴趣低、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丰富\&引导生\&6\&兴趣低、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欠缺\&挖掘生\&7\&兴趣低、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丰富\&努力生\&8\&兴趣低、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欠缺\&暂差生\&暂差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兴趣、时间、基础知识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学生深访、摸底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解。学生深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已有水平,为教师在教学中寻找最直接的突破口。摸底测试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摸底测验,摸底测试的试题需要进行高中低梯度设置,借此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基础知识薄厚以及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并可顺带听取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期望和建议。问卷调查也是了解学情的途径,但是需要调查者设计好题目,从中找出个体差异。
3.2 制定教学目标
差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注定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但制定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差异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学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基础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明晰了学生处于学习技巧、学习兴趣与基础知识三个维度的分别位置之后,教师就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通过逐步实现教学目标,非优等生必将慢慢向优等生转变,而优等生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差异教学的核心理念。
每类学生具体教学目标见表2。
[ 表2 每类学生教学目标
[编号\&学生特征\&教学目标\&学生分层\&优等生\&兴趣高、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丰富\&制定高层次学习知识\&优等生\&潜力生\&兴趣高、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欠缺\&重点教授低层次知识\&中等生\&提高生\&兴趣高、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丰富\&提高学习能力\&向往生\&兴趣高、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欠缺\&提高学习能力,教授低层次知识\&引导生\&兴趣低、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丰富\&培养学习兴趣\&挖掘生\&兴趣低、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欠缺\&首先培养学习兴趣,然后教授低层次知识\&努力生\&兴趣低、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丰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暂差生\&兴趣低、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欠缺\&全面提升\&暂差生\&]]
3.3 选择合适教法
教师在班集体进行差异教学,仍然要保持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只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允许一定程度的弹性教学方法,从而兼顾学生在起点上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对差异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师往往受学生欢迎度比较高,而且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下面谈谈几种教学方法在差异教学的应用:
3.3.1 暂差生
暂差生是每个班级、科任老师的“老大难”,这样的学生基于学习兴趣点弱、学习基础差而学习能力又差的特性。教师首先要引起他们这门课的兴趣,可能在其它课堂上受到的肯定和鼓励比较少,作为社会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度地提问比较浅显的内容,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学习中找到动力。教会暂差生学会阅读,并且从阅读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这些学生参与到小组集体讨论中,经过同伴互助,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暂差生的作业布置需要量身定做,选择简单题目和中等难度题目即可。
3.3.2 中等生
中等生占一个班级的绝大部分,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上有高低、在基础上有薄厚、在学习能力上有强弱之区分,要分别针对这六类学生的特性开展差异性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接到新班级后尽快地熟悉他们及各自的性格特点,然后对六类学生分别拟一份名单,并且记下他们的变化。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提高生、向往生和努力生,要多进行学习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对问题进行搜索、鉴别、分析的能力。学习技巧的训练,教师要讲究讲授策略,不能把一些问题讲得晦涩不堪,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深入浅出,从小例子悟出大道理。
对于兴趣点比较低的引导生、挖掘生和努力生,培养兴趣是关键,而适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直观型教学方法,容易把学生引入课堂中来。而这些学生兴趣随着课堂的进行是持续减弱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度的关注,讨论法、举例法、个别辅导法等多种方法并用,使他们的兴趣点尽量维持在课堂中。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教师需要机智、审慎地处理,使学生的兴趣点始终在课堂上。
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挖掘生、向往生、潜力生,重在查漏补缺。这部分学生可能是由于之前学习习惯差或者是在社会课学习中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可以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弱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帮助他们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学习,积累学习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根据这三个维度布置梯度作业,简单题目和中等题目保留,可适度增加些高难度题目。
3.3.3 优等生
优等生在班级最得老师的宠爱。对于优等生,可能由于平时肯定
和表扬比较多,所以要适度鼓励,戒骄戒躁。这类学生基础较好,可以多采取互助合作教法、自主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自研究课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性、发散性、求异性思维能力,并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优等生的作业,应删减掉一些简单的、重复性题目,保留部分中等难度的作业,重在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3.4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班级整体评估,其二是学生个体评估。根据学生三维分类法,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基础知识进行调查,并对比前后两次数据的变化来评估教学效果。
其一,班级整体评估。
班级整体评估可以从优等生、中等生、暂差生三个群体入手。对于优等生,可以通过比较教学前后两次调查所得优等生比例的变化来进行评估。优等生比例增加越多,说明教学效果越好。对于中等生,可以通过比较教学前后两次调查所得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基础知识三个指标的均值变化来进行评价。三个指标的均值增加越多,说明教学效果越好。对于暂差生,可以通过比较教学前后两次调查所得暂差生比例的变化来进行评估。暂差生比例减少越多,说明教学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