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

第1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1.1设计原始资料不足,设计要求不明确根据市场策划和销售部门的市场调查结果分析出当前市场上规划设计潮流的信息,如户型、立面、环境装修以及设备设计的新特点等要素。设计部应将分析结果作为设计方案的设计输入明确此阶段的输入条件,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及相关工作的提前安排,进一步总结,逐步形成标准化输入条件。

1.2设计师安排不得当,设计周期安排不合理经业主审批通过的项目策划报告和项目总体开发进度计划作为工程设计管理和项目设计周期的控制工作的依据,设计单位在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分别填写项目设计实施计划表,列出各阶段实施计划,作为合理的设计周期控制依据。

1.3设计反复次数多,设计推进缓慢

1.4业主对设计质量及进度均不认可,给设计企业造成巨大风险设计管理与控制需从《项目策划建议书》经业主审批开始,到项目施工结束全过程进行的设计管理与控制工作,主要包括设计质量控制、设计进度控制、设计投资控制等。

2中国的设计体系问题

(1)按专业设定执业许可。

(2)按时序设定执业许可。

(3)勘察设计企业目前业务状况。①很少做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管理前期就需根据业主提供的《项目策划建议书》、《项目设计工作计划》,设计管理部制订项目前期设计调研工作计划,并依此会同项目管理部专业工程师开展项目前期设计调研工作。②产品定位及概念设计分开。③方案设计与初设施工图设计分开。④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开。⑤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分开。⑥专项设计(电力、电信、给排水等)与建筑工程分开。

3建设方设计管理现状

3.1建设方对项目的管理工作

(1)运作土地及资金。根据基础条件资料、规划要点(国土局文件)、项目定位报告(业主提供)及其他资料进行项目的初步概念设计,项目立项过程中,编制项目策划报告时,进行项目投资分析,提供项目估算总投资。以此估算报告作为投资和资金计划与控制的初步依据。

(2)营销及策划管理(前期)。编制考察报告及分类、整理及剪辑所拍摄图片,此项作为项目策划定位的主要依据,此部分内容翔实、可靠,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主管工程师负责结合项目策划报告进行调研工作。建筑规划专业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优秀楼盘的调研及周边商业业态分析,吸取有关经验。水电设备安装专业要着重调研高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

(3)规划设计管理。①对设计概念的需求:是否认同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体现一种地域或文化的概念;为表达概念而设计出来的众多场景或细节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②对规划设计的需求:对步行系统的需求;对车行系统与人行系统的关系的需求;对安全管理和私密性的需求;对采光、通风和观景关系的需求,对视现象在不同部位的心理接受距离。③对环境设计的需求:小区环境中园林建、构筑物与绿化树木的合适比例;业主对小品、雕塑设计的接受程度;环境中娱乐、活动设施是否对业主的生活构成影响;休息设施布置是否合适、数量是否足够;对公用设施如垃圾站、瓶组站的布置需求。④对建筑平面设计的需求:对户型结构和功能的需求;对户内设备(电器、厨卫设备、开关插座等)布置的需求;对家具布置的需求;对隔声、采光、通风、观景的需求;对节能的需求;对水电设计的需求。⑤对建筑立面设计的需求:对立面风格的需求;对立面空调机位处理、立面管道处理的需求;对立面防污染设计的需求;对立面安全设计的需求。⑥对公共部位设计的需求:对装修的需求;对采光、通风的需求;对公共部位安全设计的需求;对公共部位设施布置的需求;对电梯运行方式的需求;对会所配套设施设计的需求;对停车位设计的需求。⑦对新技术设计的需求:对通讯设计的需求;对智能化与安全防范设计的需求;对环保与节能设计的需求;对其他新技术如直饮水设计的需求。⑧对标准装修设计的需求:能够接受的标准装修单位面积成本;标准装修的基本内容和重点装修内容;对装修设计材料选择的需求。

(4)工程建设管理。

(5)销售或运营管理。

3.2建设方设计管理现状

①部门现状;②人员现状;③工作现状。

4设计企业进行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4.1弥补建设企业管理的不足

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是以技术为主导的,概预算人员只能被动地反映设计成果的经济价值,无法能动地影响设计和施工,更无法实现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和管理,随着设计一建造承包方式的推行,这一状况将逐步扭转。

4.2统筹设计全过程

规划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确保设计质量与水平,降低工程投资与成本。

4.3强化设计企业内部的项目管理

(1)公司设计与技术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工程项目重要设计及变更的审查工作。

(2)经理负责《设计任务书》、《设计合同》的审定,主持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及施工图设计的评审和确认会议。

(3)设计管理部:①负责施工图交底前的各项设计管理与控制工作。②负责项目各项重要专项设计管理与控制工作。③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设计变更的审核和设计变更控制工作。④负责项目实施各阶段项目设计与技术相关重要问题的研究、审定与处理工作。⑤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小型零星项目设计工作。⑥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管理工作及图纸会审工作。⑦参与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评审(中间设计评审)。

5设计企业设计管理的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

5.1机构设置

设计管理部,亦可与经营部结合,形成经营管理部。

5.2人员安排

善于与人打交道、有一定专业知识,熟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专业人员担任此工作。

5.3产值划分

总设计费的8%~lO%,人均产值不低于专业负责^、平均产值。比如一个部门—年产值3000万元,专业负责人人均产值60万,则需安排4~5人作设计管理。

6设计管理工作职责与绩效考核办法

设计管理工作的职责已在第四条第三款中阐述,绩效考核办法可以从业绩、态度、能力、潜力、适应性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其中,在业绩考核中,要注意3个方面内容。

6.1该员工基于此岗位,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比如说一位销售经理,基于本岗位应该对按时提交销售规划,在得到批准后,按照销售规划运作。

6.2对上一级绩效的贡献

例如:设计管理部经理一个或几个项目所做业绩的贡献。

6.3对于流程的贡献

例如:计划人员是经营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该人员对整个计划流程的贡献。一般的业绩考核,都可以从这3个方面入手,不论是直线职能制的企业,还是矩阵制的企业,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态度在考核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即使再有工作能力,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还是无法实现工作业绩。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的前提下,工作能力才能够通过内外部环境发挥出来。工作态度是实现良好工作业绩的必要条件。能力考核是为了了解员工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里需要在今后的培训中加强的,哪些岗位的任职资格需要修改。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常识、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

(2)技能、技术和技巧。

(3)工作经验。

潜力测评主要是解决员工到底还能干什么,针对员工在现任职务工作中没机会发挥出来的能力评价。适应性评价主要是解决:人与工作的关系——人的性格能力能够胜任工作的要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与周围的人际关系。

总之,在引进绩效考核之前首先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然后再确定绩效考核的内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2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施工现场;现场标准化;项目管理

一、引言

1.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2.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场管理

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所谓标准的设定是以稳定、高效地进行生产为前提条件而制定出来的,标准的对象不仅仅是操作,也包括为了进行这项操作而必备的条件及工作方法。制定标准,而后依靠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标准制定了,如果不遵守也只是纸上谈兵,与没有制定如出一辙。而且即使修改过的标准化,如果不遵守,其修改也不会产生效果。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现场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现场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现场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几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现场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现场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规程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规范规程、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作业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规范规程、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对已有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对新产品从研发、试制阶段就进行记录、检讨,制定“试产流程”,并在今后的生产中不断改进、更正已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避免工艺技能随着员工的离任而流失,把老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结语

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在一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完成之后,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施工总结,认真总结与分析利弊得失,对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金永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三点论[J].建筑,2007,(6).

[3]林纪国.对搞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J].建筑安全,2006,(12).

[4]李英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建筑,2007,(2).

[5]李庆峰,刘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7,(6)

第3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房屋建筑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一种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

广义的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提高从事参建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广义的工程质量。要提高工程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一个项目都处于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便于规范把握、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和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可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多,尤其是不可控因素多,所以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像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可能实行“包换”或“退款”,这样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更显得极其重要。

2强化培训,优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奠定质量控制的人本基础

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培训和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其次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素质的有力保障措施。

1) 强化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观念,同时将培训理念作为管理人员绩效的评价标准之一。

2) 周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体系,保证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

3) 企业要重视对所有专业技术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供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使员工感觉在企业里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产生职业满足感。应引入人力资源开发观,根据中期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员工参加能够提高技能与业务素质的自我培训,而且因为其工作绩效的逐渐显露,给予相应技术岗位的升迁, 使之认同企业文化。

4) 把握好培训后的应用环节。培训中获得的理论、认知转化为自然的行为,从而改善行为方式,需要不断地实践。如果不能为受训人员提供应用的平台,会让受训人员感觉很失落,打击其积极性。而企业在将培训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人才,为选拔人才作储备,使培训真正成为企业“用人 ―培训 ―晋升 ―留人”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培训、再学习,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关。

建立与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是实现人力本增值的动力,是制定具有竞争力薪酬的基础。

1) 先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职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的因素要比较全面、合理。

2) 人员分类考评。除制订通用的考核标准外,还应根据人员的岗位、职责的不同,分别按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非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可实行自我评估、下属评估与上司评估、专门组织 360 度绩效考核办法。

3) 指标定量化,并以实际工作结果为依据。既评定工作的数量、又评定工作的质量;既考评个人业绩、又重视考评团队业绩;使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保持一致。既注重绝对标准、又注重相对标准。

4) 建立反馈制度,减少评估误差,并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评估方案,以保持其有效性。

通过培训考核,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工人和员工的积极性,进行管理创新,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从而奠定了质量控制的人本基础。

3严格监管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

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 ……,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保证工程优质,那么凡承建的工程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采购关。

首先要优选采购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

其次要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确保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去自由市场采购,则应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厂址下落、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材,要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凡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材料决不得使用,凡发现有材料质量问题应追踪到底。为了把好材料关,要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4积极采用科技成果,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是创造优质工程重要条件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每项工程的各具体小项目,各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岗位,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不能有任何疏漏。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上易出问题的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作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要不断将经验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发现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问题,就能保证优质高效的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特别抓住目标的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企业和项目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施工经验的新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综合确定。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的关键。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第4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房屋;施工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author summarized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alysis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project quality. Which intensive training, personnel optimization Shi quality Pi control base,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to ensure that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the use of modern advanced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efforts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o cre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 important condition.

Keywords: building houses;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房屋建筑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一种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lL程质量是指lT程符合业主需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甭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

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为了保证上程实体质量、提高从事参建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广义的工程质量。要提高工程质量,作为施工单位,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 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口施上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也很多,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T 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H的施工质量;况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每个项I1都处于不 的地点和环境,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使r规范把握、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条件和很规则的生产流程,便于管理。可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多,尤其足不可控因素多,所以容易产生质量问题。

例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日建成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又 町能象一些上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配件,更不可能实行“包换”或“退款”,这样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更显得极其重要。

2 强化培训,优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是奠定质量控制的人本基础

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日施工的技术管理=卜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 素。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要培训和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必须树赢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i 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2)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和检查质量的能力;生产人员则应当具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素质的有力保障措施。

(1)强化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观念,同时将培训理念作为管理人员绩效的评价标准之一。

(2)周密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体系,保证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

(3)企业要重视对所有专业技术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供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使员工感觉在企业里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产生职业满足感。应引入人力资源开发观,根据中期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鼓励员工参加能够提高技能与业务素质的自我培训,而且因为其工作绩效的逐渐显露,给予相应技术岗位的升迁,使之认同企业文化。

(4)把握好培训后的应用环节。培训中获得的理论、认知转化为自然的行为,从而改善行为方式,需要不断地实践。如果不能为受训人员提供应用的平台,会让受训人员感觉很失落,打击其积极性。而企业在将培训转化为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人才,为选拔人才作储备,使培训真正成为企 ‘用人一培训一晋升一留人”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培训、再学习,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关。

建立与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是实现人力本增值的动力,是制定具有竞争力薪酬的基础。

(1)先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职位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的因素要比较全面、合理。

(2)人员分类考评。除制订通用的考核标准外,还应根据人员的岗位、职责的不同,分别按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非生产人员分别制订评估细则,可实行自我评估、下属评估与上司评估、专门组织360~绩效考核办法。

(3)指标定量化,并以实际工作结果为依据。既评定工作的数量、又评定工作的质量;既考评个人业绩、又重视考评团队业绩;使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保持一致。既注重绝对标准、又注重相对标准。

(4)建立反馈制度,减少评估误差,并根据实际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评估方案,以保持其有效性。

通过培训考核,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工人和员工的积极性,进行管理创新,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从而奠定了质量控制的人本基础。

3 严格监管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是保

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要保证工程优质,那么凡承建的工程必须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当前在物资供应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各种销售名目繁多,有“回扣销售”、“有奖销售”、“送货上门销售”等,对采购人员是极大的诱惑。因此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尤其要把好采购关。

(1)优选采购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

(2)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确保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国家认证许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保证的供货商或厂家。去自由市场采购,则应选购有产品合格证、有厂址下落、有社会信誉的产品。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要严格按设计要求选材,要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对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

4 积极采用科技成果,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是创造优质工程重要条件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每项工程的各具体小项目,各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岗位,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不能有任何疏漏。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要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作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要不断将经验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发现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特别抓住目标的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企业和项目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施工经验的新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综合确定。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

第5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

一、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行业特点是点多、面广、战线长,成本管控难度大,恶性竞争,利润薄,且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每年要进行很多固定资产投入,所需资金非常庞大,一个项目动辄需要千万元的资金,管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亏损和形成坏账,因此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极其重要。按照工程项目做好开工时间计划、估价入账计划、计提折旧计划等,以及对于企业的统筹安排和银行贷款计划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由于预算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还能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不利于企业对经济的有效防控,因此本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二、预算管理的概念和必要性

(一)预算管理的概念

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及筹资预算,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构成企业总预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面预算。全面预算管理是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以价值形式对集团公司预算期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财务活动,进行全面规划、预计、测算和描述,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调整和考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预算管理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

(二)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预算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保证

首先是工程筹备阶段。目前,建筑工程普遍采用投标竞标的方式展开,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能在竞标中获胜,需要准备一份有竞争力的投标文件,而预算管理在此过程中结合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整个工程的报价,对于企业竞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助其竞标成功。而在竞标成功以后,施工企业还需要就预算结果跟甲方签订书面合同,以便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其次是项目施工阶段。在施工进行过程中,需要以预算为参考,对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工序和过程进行组织和规范。只有步步按照预算中的要求实施,才能确保施工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性,使工人、原料和机器三者形成最佳配置,以便在最短的期限内,以最少的成本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最后是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在施工完成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将施工实际消耗的物资和预算进行对比,做出差额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预算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及时地与建设单位进行竣工结算事项的办理工作。

2.预算管理是经济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基础

工程预算能够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施工方法进行考察,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工程造价和成本都是通过预算来完成的,因此,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预算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对施工中需要的人力、材料和机器进行预算评估,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创造出最科学合理的施工安排,从而提高施工效率,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获得最大收益。

3.预算管理促进分包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通过预算管理对分包队伍进行评估,对于一些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高的队伍进行奖励,通过巧妙利用预算管理来促使分包队自觉地降低施工成本,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4.预算管理可以对施工主体进行监管

企业利用预算管理对施工主体进行绩效考核,从而可以提高施工主体对于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施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施工企业节约施工成本,赢得更丰厚的利润。在此期间,预算管理可以作为对施工主体的监督控制,以便保证施工计划井然有序的高效运行。

5.预算管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国内外知名企业运用的实践看,预算管理控制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控的主要抓手和落实全年经营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起着不断提升各级管控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作用。从前不久中施企协召开的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讨会会上看,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施工企业带来了很大挑战,国内优秀施工企业已在或正在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使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下发展。

三、建筑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意识缺乏

目前,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误区,将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经营管理上面,认为企业经营的好那么预算方面就不用管了。实际上,经营管理和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别。经营计划只是对企业某一阶段内的某一目标进行计划,是大体上的描述,而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经营计划进行细化,并使用会计语言对该计划进行组合、解释。这样的预算管理较经营计划更加具体、严谨,因而在贯彻计划时能够更加具有执行度和权威性。此外,预算和管理的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的管理模式是根据项目部的职责划分,技术岗位的人员只负责搞技术,整理资料和材料的人员就只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采购,而财务只负责会计核算。表面上看起来职责分明,实际运作起来时财务部门根本得不到其他部门的配合,更加不可能实现项目讨论、调研,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二)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薄弱

一方面,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整的预算管理组织,甚至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如此导致很多预算管理工作难以展开。即便少数企业正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但是在实际编制时,只有财务等几个少数部门参与,并且编制时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数据的展示,没有真正把预算当作一种重要管理方法来实施。另外一方面,项目预算与企业整体预算不匹配。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一般数量较多,分布范围也广,但是具体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千差万别。实际运作中,项目的生产经营大权集中在项目部经理身上,项目预算部门需要听命于经理指挥,导致预算管理流于表面,项目预算往往名存实亡。这些现状的后果是导致企业预算失真、资金混乱、资金流失严重。

(三)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监督不到位,缺乏考评措施

一套完善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当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预算管理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完整的监督机制,使得预算管理无从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措施,具体表现是:考核部门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结果没有及时进行评价,考核无法形成制度化,考核标准的随意性较大。企业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相应奖惩措施,无法调动预算部门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于员工的约束力自然失效,整个预算工作徒有虚名。

(四)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预算与期间预算不统一

当前的预算管理分为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对于单个承建的项目而言,存在从资金投入到回收的一个全过程预算。由此看来,想要达到企业中长期目标和年度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协调项目预算和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的包容性。然而,当前很多企业的年度预算为项目预算所制约。往往建筑施工企业过分重视短期活动,缺乏目标的前瞻性和长远性。为了应付企业年度预算考核,很多企业对项目预算采取不合理的干预措施,最终导致建筑施工项目未能按时完工,或者存在为了赶工期而带来建筑质量的隐患。这些现象都影响了预算之间的衔接性,原本利于项目预算的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现在反而成为束缚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实施的绊脚石,因而预算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经营计划和预算管理的实质区别,树立起正确的预算管理意识。预算一旦编制完成,所有的相关部门都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的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并且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对企业所有部门都有约束力的机制,是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充分整合,是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措施,因此企业内部所有部门人员都要遵循预算管理的制度。企业领导层首先要特别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参与编制的人员需要科学求实的态度谨慎进行编制,项目部经理要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把预算和成本作为主要的各种目标去执行,财务人员是整个预算管理中起到直接执行作用的人员,需要积极与财务部门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反映和解决,只有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齐心一起重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相信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可以真正的顺利进展起来。

(二)健全企业预算组织机构和预算网络

完整的企业预算组织机构包括以下几个机构,分别是: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组织机构、预算执行机构和预算监控机构。企业预算部门应健全这几种组织机构,具体组织机构在职能上的设置可以参考如下方案:股东大会作为全面预算的审批机构,负责对企业的中长期和年度预算进行审批;董事会则为决策机构,下设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年度预算方案的制定;企业总经理是预算组织机构,设立全面预算工作办公室,其办公室可以直接设在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作为预算关门工作的牵动部门,对全面预算工作办公室负责,其他各个部门及下属二级单位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机构;财务部门和综合监察部门为全面预算的监控机构。

(三)匹配好项目预算和整体预算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一个有权威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将财务预算、物资预算和人资部门预算做出一个系统性的规划,不仅发挥出财务部门的协调作用,而且还要调动各个责任部门的积极主动性,使全面预算发挥实际作用。确保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费用预算的角度来贯彻实施。所谓成本预测就是通过借鉴历史数据,预测整个项目各分部,单项以及单位成本的数据。成本控制实施中,需要将责任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责任人,通过敏感性分析,掌握各目标成本的变动敏感点。在费用预算方面,应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完善费用开支标准和约束机制,对费用进行有效控制。

(四)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预算各项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根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将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和结果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经营管理者年薪和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可以有效的避免预算执行流于形式,提高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预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在考核的方法上,可以利用比较分析法、比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状态进行考核。

(五)注重信息化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有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实现网络连接、信息传输、实时查询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都能通过网络系统实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建立健全企业预算管理体系。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控制系统和管理工具,它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考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形势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使建筑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并使关注的重点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的运作过程,也促使企业从原始的、经验的、人为的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过渡。从而逐步提高企业管控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春英.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J].中国经贸,2012(08).

[2]张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05).

[3]焦璇.浅析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及加强措施[J].经济视野,2013 (12).

第6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施工单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控制

0.前言

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是代表施工单位对各项目部在建工程实施质量监督控制,是受施工单位委托的质量监督部门,为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的质量保驾护航。它虽然隶属于施工企业,是工程建设的施工方,但它是施工企业内部的非生产部门,相对于各在建项目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施工质量的好坏与质量监督部门的绩效相结合,使质量监督部门在进行质量监督控制的过程中更具有公正性。质量监督部门不参与直接施工,不受施工成本和施工工期的约束,在进行质量监督控制的过程中更具有客观性。

1.施工单位进行自我质量监督控制的必要性

1.1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

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因为工程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不堪设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控制,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1.2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我国已经加入WTO,建筑企业也面临着国际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其制胜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在围绕“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体改善经营管理,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看作是企业正确的经营之道。

2.施工单位进行自我质量控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企业管理中,常常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为提高工程质量,扩大单位影响,提高技术等级,争创少数“精品、名牌”工程,无形中增大了投入,使其它工程的质量状况得不到保障;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很多企业将成本、利润奉为宗旨,这种现象由上至下蔓延,形成一种不利于质量管理发展的氛围;最后,很多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大多是“事后处理型”的,对质量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很难起到预控的作用,这就形成这样一个怪现象,企业宁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事后解决质量问题,也不愿花一点功夫在事前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短视的行为必须纠正。

3.施工单位加强质量监督控制的措施

3.1加强事前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部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各专项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施工队伍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在审查时发现有不合格者,坚决不能上岗;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查:所有用于工程中的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抽验报告;对工程设备进行审查:永久性生产设备的采购,应经过严格验收后才可进场。重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定期提供机械性能检测报告;对施工方法进行审查: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核后即作为施工依据。

3.2完善事中控制

首先,设置质量控制点。

针对重点部位及关键工序应设置质量控制点。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因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可能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地对策措施予以预防。由此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总之,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当工程施工到质量控制点时,施工单位必须通知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其次,现场施工质量的监督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监督控制:首先是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其次是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第三是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

最后,工程质量资料检查。

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要着重对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真实性、同步性以及闭合性进行检查,重点抽查被查实体工程的隐蔽单、原材料进场台帐、材料报验、材料使用部位、数量、材料的见证取样等资料;在分部验收或者竣工验收时的资料检查中,重点抽查影响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部分的资料,如试块评定、问题的处理回复、钢结构试验情况、幕墙隐蔽记录情况以及一些功能性检测情况等。通过重点抽查,使监督工作更具动态性、随机性和权威性。

4.对施工单位进行自我质量监督控制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全员宣传教育,增强质量意识

当前,我国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倒塌事故及工程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与我们的质量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 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强化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把工程质量始终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从而才能促使施工单位把质量意识真正地转变成为质量行为。

4.2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监督控制水平

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担当监督重任。对不适应监督工作需要的在岗人员进行合理分流。不断完善监督手段,调整监督重点、方法、程序,制定并严格执行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

4.3企业内部奖罚机制

施工单位应根据各在建工程竣工验收时所评定的质量等级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奖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起各项目参建人员的积极性;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应对各在建项目及主要负责人建立质量档案,并将此档案作为日后筹建新项目部时的依据。质量监督部门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形成检查报告,在施工企业内部进行通报,防微杜渐。

4.4建立质量监督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工作的核心是如何进行监督,工作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线监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当加强对监督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建立监督专业人员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起一线监督人员的积极性。

4.5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建立监督方式

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建立起一种“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保障机制。对监督对象建立“预控、预报、预警”的保障机制;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的质量状况。

5.结束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施工单位应严格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正确配置施工生产管理要素和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加强自我质量监督控制工作,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精品工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世勋.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第7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造价控制;范围;施工;竣工

在增产的同时节约成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控制支出。这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之下,每一个施工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对于建筑施工项目而言,造价控制有着极为突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特征,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能够适用于建筑施工实际的造价控制方法,确保项目开展过程中成本目标的有效实现。而这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而言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在相关的管理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投标报价与预算造价方面。

投标预算与工程总报价之间存在的差额是当前影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到那时如果仅仅从金额数量方面比较,便无法从实质上对工程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管理。从很多工程投标报价的预算上可以看出,在报价的具体编制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且这一时期的报价甚至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这一时期的报价却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2.工程施工过程以及现场管理方面。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工作经常存在缺位现象,主要表现为:第一,现场的资料不完全,缺乏必要的依据;第二,对工程现场的签证和变更等缺乏严格的审计和计算,无法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完善的资料;第三,在工程的签证费用计算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工程量的计算方面也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因此容易造成一些不真实的签证内容存在其中,所以无法保证工程结算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角色的准确定位和权限的划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工程现场的造价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控制,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实现工程造价最终的改革目标“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工程造价专业在工程实施各个环节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在工程招投标交易过程、合同签订过程中,均应有造价专业人员参与;并在工程实施全过程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各实施方应有所制约,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造价控制实践

造价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开支以及人力物力资源。运用造价控制,把各项费用控制到最低,消除不必要的浪费,以此来保证工程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1.合理的预算

合理的预算,可以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管理的同时实行科学、动态的施工预算,对施工的内容和措施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或进行预算补充,可以很好的降低成本和增加收益。在动工前,也应深入彻底的研究合同和招投标文件的内容,根据内容做好工程预算。

2.劳动力的管理

管理劳动力和控制成本的是施工过程中造价控制的一个比较困难的点,多年以来,人工费用的支出超出预算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为了加强项目内部劳动力也就是人工费的结算,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工程施工经验总结出的每一工程细目的劳务承包单价,并依据工程公司制定的各项工程细目承包指导价实行劳务承包,把生产任务承包给施工作业班组,对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期限和工资总额作出具体的规定,再由技术人员下达技术指标和质量等级要求。努力改进劳动组织方式合理使用安排劳动力,减少因窝工浪费而增加人工费用,从而使人工费得到有效控制。

3.材料的合理采购

材料的采购管理是一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量比较大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目前建筑项目成本管理中普遍失控的环节,也是参与人员损公利己腐败产生的环节。据了解,建筑施工材料费用占总额的60% 一70%左右,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关键是要提高企业材料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和监督激励机制。在选材方面,一定要“货比三家”,然后签订合同,确保价格最优,质量最好。并且各个环节要公开透明,严格按计划和进度进货,对不合格产品立即进行取缔。在材料的发放上也要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严格执行一系列程序和考核办法,遏制采购腐败,在系统上全面完善。如:岗位建设、人员选择、员工培训、员工绩效考核等。杜绝材料的浪费和外流,有效避免材料损耗。

4.机械设备使用管理

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最终目的是要发挥技术装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提高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施工机械设备使用费用占工程总价的5%左右,但是往往由于定额台班价格比机械台班市场价格订的相对低一些,所以导致最后机械费用超出预算成本的也不算少。所以合理的安排个组织选择施工机械,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和人员使用施工机械,发挥出机械的最大价值,但是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工作。

5.有质量的管理和成本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施工项目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有着过硬本领,精炼的技术。做到既能看得懂设计图纸、又能规范的掌握,还能熟练的操作。另外,修补费用等这些不必要的开支尽量减少,对产品质量的成品保护管理工作也要不断提高,控制使用劣质材料而引起的额外经济损失,健全材料验收制度,。这样才能更真正做到有效地控制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为达到质量指标而发生的一切损失费用总额。在项目施工中,加强质量管理,可以确保产品一次成活、成优,获取最大效益。

6.工程变更控制

工程变更是建筑工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建筑工程中,引起工程变更的因素一般来自设计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任何一种工程变更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变更要进行科学的对待。当前,常见的工程变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业主与施工单位在已经签订的施工合同的理解方面产生不一致,这会造成工程无法按照预期的进度执行,因此由于工期的延长而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针对这一情况要加强合同管理,在合同签订期间做好相关细节和条款的及时沟通,避免出现日后理解上的偏差。第二,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之前没有对工程现场进行详细的施工,而导致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与设计方案中出现差异,这也会造成工期的延误,进而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第三,建设单位根据自己的意图私自对工程进行变更而导致工程量的变化,这就需要加强对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第四,由于其他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如阴雨气候或者是其他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工期延长,也需要施工单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量减少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是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重视。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我国建筑施工造价控制工作,还是处在萌芽的阶段,所以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需要不断的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和吸取教训,正确的规范执行操作。

参考文献:

[1]韩立杰.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94-94.

[2]童韦渝.浅析施工阶段全过程造价控制的范围及实施[J].科技与生活,2010,(18):84

第8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 建设工程;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dynamic process, not the best management, only to adapt to the management, therefo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only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along with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constantly adjus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seek feasible management method, can make the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being further improved, and to better achieve project management goals.

Key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项目管理的组织的能力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这是因为,个人能力和组织的能力对于项目管理成功与否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必须采用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产生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经理的地位、职责以及其所在工程项目上是代表企业在该项目中的全权代表,所以项目经理不仅要管好人、财、物,更要管好施工的协调和工程进度,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抓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为企业赢得声誉,开拓更广阔的建筑市场。

对项目经理而言,项目质量的控制,不单是对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项目经理和项目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思想,把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在精于主体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

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处理和协调好甲乙双方以及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关系的同时,要建立健全一套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规章制度,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责任制的落实。只有明确项目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才能促进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才有利于灵活有效的对工程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成木进行控制,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项目管理的个人能力,特别是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历来受到重视。

二、项目经理的职责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项目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焦点。随着市场日益竞争激烈和业主发展战略性合作需求的增长,企业对项目经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经理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任务执行者。而现代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等其他多方面能力,要有对项目团队成员的激励以及与业主保持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必须使项目团队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的高效率团队。项目经理必须具有一定的个人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经验、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断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所以选拔和培养优秀的项目经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经理的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首先要求项目经理要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识到项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对总体环境和整个项目有清楚的认识,项目经理才能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灵活运用和理解项目的方法、过程和程序及相关的专业技术,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在整个项目中的不同阶段、并根据项目规模大小、管理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方法。

四、了解工程概况做好施工准备

在做好每项工作前,都必须对该项工作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建筑施工工程,也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了解工程概况,进而顺利开展工作。

首先要熟悉施工图纸、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弄清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其次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图布置的要求;弄清完成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最后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和了解,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管理,落实施工方法,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公司作为项目成木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确定内部核算单价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督作用,应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要随时纠正现场施工各种违章、违反施工操作规程及现场施工规定的倾向性问题,例如在砖砌体工程中,出现通墙,交角处不同步砌筑,预留洞口处没有设置预留钢筋和墙体长度超出规范的要求而没有设置构造柱等施工技术问题,针对以上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返工现象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遇设计修改或施工条件变化,应组织有关人员修改补充原有施工方案,并随时进行补充交底,以有利于施工顺利进行。

六、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首先要摆正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明确工作的指导方针,精简内设机构,减省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对项目实行经营绩效考核,推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其次,耍健全和完善施工企业规章制度、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突出安全和质量管理、完善设备管理、确保资金管理。在分配机制上,打破大锅饭,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开展优质,高效创新活动,及时引进新思路,新观念,把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七、明确项目的管理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项目经理应该转变观念,无论项目规模的大小,项目经理都应有明确的项目管理目标,就是借助于合同帮助业主实现他们的目标,并尽可能避免费用超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业主的要求,也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利益,二者统筹兼顾,确保工程能够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

八、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我们每个员工都要讲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成功在于责任,态度往往决定一切。无论做什么事,若没有责任心,必定做不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难事也会不难。如果人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有一颗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那我们的企业就多一份完美,少一份感叹!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彷徨。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团队,定能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明天。

第9篇:建筑工程绩效考核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基建;设计管理;投资控制

0引言

一个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工程建设,对于一个大学而言也是一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是用于提升高等学校办学的硬件上,如教学科研用房、学生住宿用房、基础设施、景观绿化等。高校办学硬件设施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基本建设来完成的,这一任务大部分工作往往是由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门来完成。对于高校来说基本建设任务往往是时间紧、任务重,而高校基建管理部门不同于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他们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专业管理人员等方面相对不足和匮乏,特别是医药类等学科单一的高校尤甚,因为这类高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有工程学科支撑基建项目管理工作。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在基本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对工程设计这个关键环节的管理,或者说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工程施工阶段在质量、进度、造价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使得甲方疲于应对。基建项目的设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是目前很多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而且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工程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建设项目后续的进展和建成后的效果,而想要获得优质的工程设计产品除了与设计单位自身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甲方对设计工作科学高效的管理分不开。由此可知,提升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在医药类高校的基建管理工作实践,就如何提升高校基建项目的设计管理水平做一些探讨。

1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设计任务书是确定项目建设方案的决策性文件,同时也是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的主要依据。编制设计任务书主要依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经过充分论证、审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发展规划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2)项目建设地址、水文、气象、地质等情况。(3)技术工艺、主要材料设备选型、建设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4)单位工程、公用辅助设施、配套工程构成,总体平面布置方案等。(5)环保、规划、抗震、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和相应的措施方案。(6)建设项目总进度安排。设计任务书是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的主要指导文件,应当按规定的深度编制并做到准确,还应能满足大型或专用设备、特殊建材的订货需求。为做好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工作,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办学历史底蕴结合办学特色选定建筑风格,并积极主动征询学校各使用单位的意见,仔细分析和研究,在不超过总投资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使用单位的要求,这样能有效避免工程建成交付后的再改造现象;另一方面,要充分调研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类似项目先进的建设经验,并且要有超前意识主动关注建筑前沿科技以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在不超过总投资的前提下优先使用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以绿色建筑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节约型、绿色校园建设。

2设计单位的选择

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如何选择一家好的设计单位至关重要。设计单位优选工作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1)甲方不能盲目采用最低价或者满足资质要求前提下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设计单位,而是要注重设计单位的综合实力,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采用合适的招标方式。建筑工程设招标分为设计方案招标和设计单位招标2种,其中设计方案招标有利于吸收多家设计单位的设计亮点来提高设计质量,但招标时间长、评标工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种设计招标形式各有优缺点应综合考虑选定。(2)在满足项目要求的设计资质的前提下,设计招标文件应编制加分项目,如资质等级、类似项目业绩、各专业部门完整性、拟派出设计人员资质和业绩等,这样有利于高水平设计院脱颖而出。(3)在资格审查时应重点审查设计单位是否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有无违法违规记录,是否有后续施工配合服务跟不上、推脱敷衍了事、增加部分工作量就漫天要价等现象。应在招标文件中设置对应扣分项,避免其中标。

3设计质量控制甲方的设计

管理工作是以提高设计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工程设计质量差往往会导致在工程施工阶段出现工程洽商、设计变更、返工等现象,这样无疑会增加项目的总投资存在投资“三超”隐患。错、漏、碰、缺是设计图纸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有效避免此类问题提高设计质量应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1)设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人,甲方只有牢牢把设计人员这个关键抓住才能有效保证设计任务的圆满完成。由于设计市场的不规范,一些小的设计院往往挂靠在大的设计院底下,投标的时候以大设计院的名义去投标,中标后又将设计任务转给挂靠其名下的小设计院去做,或者投标的时候承诺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任务中并未参与而是由其他人员完成。针对这样的问题除了要在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中给予约束,还要在设计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这种“阳奉阴违”的行为给予防范。施工质量验收是按工序进行分阶段验收,而不是等工程全部完工后一次性验收,对于设计质量把控也是一样的道理。甲方需要事先在设计合同中明确设计关键节点,并要求设计单位按投标文件报送项目设计人员名单,甲方则按照设计关键节点定期组织设计单位各专业负责人和总负责人召开设计管理例会并形成会议纪要(到会人员需要核对身份信息并签到)。如此甲方可以及时了解设计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便尽早解决,甲方有新的设计需求也可以及时下达设计单位。(2)甲方应重视审图工作,要定期或分阶段对设计中间文件进行检查也可自行聘请BIM咨询师运用BIM技术对图纸进行审查(通过BIM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的信息模型审查,可以从设计源头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建设单位节约投资避免浪费)提出合理化建议[1]。及时发现图纸中的错漏,如违反强制性标准、各专业图纸不相符、同专业图纸平立面相“碰”、设计任务书中所描述功能需求未得到满足、设计深度不够等。(3)与设计人员打交道要刚柔并进,奖惩结合。对于不配合的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能满足项目设计需要的设计人员应及时给予撤换。

4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对投资控制影响极大,所以甲方必须注重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科学的设计可有效降低总投资额,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总投资中没有占很大比例,但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如何在设计阶段将造价控制在工程总投资范围内,应落实以下3项工作:(1)要求设计单位对工程进行标准化设计、限额设计。工程标准化设计指工程设计中可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标准图、通用图和复用图,采用标准设计可提升施工工业化程度、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材料、降低建设投资[2]。所谓限额设计即按标准的投资估算、标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分别控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院各专业部门需要明确限额目标,实行限额管理,各专业按分配的限额目标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设计院出于自身责任考虑往往会将设计安全系数或设计标准提高,这将大大增加工程造价,甲方应当熟悉设计规范或者聘请有经验的审图专家对结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并对该项进行考核与设计费挂钩以保证设计单位能严格执行限额设计,从而改变设计人员只管技术不管造价的不良现状。(2)甲方可应用价值工程对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成本(投资)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大效益。价值工程的公式V=F/C[3](F代表功能重要性系数,C代表成本系数,V代表功能价值系数),根据这个公式显而易见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有5种,甲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3)对图纸中设计选用的建筑材料甲方要进行严格把关。一要看设计单位对建筑材料的规格、型号、等次,材质等表述是否清楚详尽,如果模棱两可,则后续造价编制时难以进行建筑材料信息价套用或询价,同时后续施工中施工单位也会对材料单价进行索赔,存在扯皮风险。二要看设计选用的建筑材料是否低于或者高于甲方对项目的定位需求,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对建筑材料选用特别是装修材料不应过分追求高档奢华,应以满足项目实际需求为准,降低工程投资。

5合同管理

所谓空口无凭,设计合同就是为了约束双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所以设计合同管理是把“双刃剑”,管理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设计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做好设计合同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1)设计合同内容在参考设计合同示范文本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保证甲方利益的条款,加强合同跟踪和监督,树立全员合同意识。(2)设计合同中应明确设计费计算方式和付款方式,一般采用分阶段支付设计费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约束设计单位。同时设计合同对设计关键节点和完成时限应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因设计单位原因而未能如期完成设计任务的处罚条款并且注明罚款在当期设计费中直接扣除,如此可以有效保证设计任务能如期完成。(3)设计合同中应明确设计单位派出人员不到岗履行职责和建设单位有权更换不称职设计人员的条款。(4)设计合同费用结算条款中应明确留一定比例设计费等到工程验收合格后才给予支付,如果工程施工期间出现大量因设计方原因造成的设计变更、工程洽商或施工阶段不配合等情况,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6高校基建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在一些大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一般是独立设置基建处,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专科性院校,如医药类院校,往往是在后勤管理处下设基建科。由于部门编制、待遇、发展前景等原因,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且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不愿到高校做后勤行政工作,学校为落实政府安置干部的需要也常常有部队转业人员被安排到基建部门,且很多高校基建管理部门领导是非本专业人员,存在外行管内行的窘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又需要一个过程,无法一步到位。针对这样的问题,高校人事部门和基建部门领导应该懂得更加合理的进行人事管理工作,将有限的专业技术人才用在刀刃上,如设计审图岗位、造价管理岗位、现场施工管理岗位等。对于那些非专业技术人员则安排在办公室这类综合性事务工作上,如文秘工作、招投标工作、工程报建等岗位,使得人尽其才。在关键性工作上还可以临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把关以此作为人员匮乏现状的权宜之计。长久考虑,高校人事部门还是要通过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基建管理人员待遇等方式适时引进高素质基建管理人才,并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同时还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责任到人,使得事事有人负责。

7结语

提升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人,基建管理部门要运用好合同管理这把“双刃剑”促使设计单位在设计质量、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等方面达到甲方的要求为后续的项目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占省.BIM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