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

第1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事管理;岗位管理;聘用制度

重庆经济发展取得突出的进步,在具体管理中针对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的具体要求可知,只有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改革和创新。在人事管理中如何统一思想、提升认知度,明确管理目标是重点所在。要以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作为前提,让工作人员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工作,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有序管理。

1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内容

1.1岗位设置类别

单位岗位设置分为不同的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专业技术岗位指的是从事专业技术的工作,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对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工勤技术岗位指的是后续维护、后勤保证和服务等方面职责,在实践阶段要处理好岗位划分工作,以可评价职称作为基础,处理好行政工作人员和不可评研究体系。必要时要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从现有岗位入手,领导和非领导班子要确定兼职资格,对结构统筹处理后设立岗位[1]。

1.2岗位设置的结构

机关事业单位整体结构比的预设是重点,要进一步确定岗位内部结构比例,以专业等级作为基础,对规定比例和机构分析后,协调处理设置的统领。在后续处理阶段,各个相关部门和机关事业单位部门需要紧密结合岗位结构灵魂,按照刚性要求实施。如果存在设置不合理或者其他类型的问题,要深刻认识到改革力度要求,凸显出绩效考核的最大化作用,实现岗位合理控制。

1.3人事管理中聘用制度

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包括: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管理等方面,根据控制基本要求可知,在实施阶段要掌握基础和前提,把握具体内容。在界定处理过程中,深入分析结构比例的含义,科学制定岗位位置,根据聘用程序落实。

1.4岗位设置核准制度

岗位设置方案要上报上级部门审核,对资源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审核后,要根据人事单位划分要求和比例进行实时控制。重庆市人事管理部门对单位管理进行审核后,能实现宏观管理和的结合。在不同管理阶段,需要开展文件的学习工作,文件审核通过后,制定岗位预设体系,上报上级部门后审核批准实施,最后对岗位管理和聘用方案进行总结和验收。

2当前人事单位管理中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现状

重庆市人事单位管理中对各项制度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的问题,导致具体管理难度比较大。以下将对当前人事单位管理中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现状进行分析。

2.1岗位设置无法满足单位发展需求

聘用制度对单位整体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当前在具体设置阶段存在不符合发展需求的现象。符合评审要求的个人向专业部门递交申请后,可能会存在审核不通过的现象。在岗位竞争初期,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首先进行平稳过渡,然后进行职位和岗位选择,但是整体岗位设置无法满足具体要求,进而出现很多其他类型的问题[2]。

2.2岗位设置的实际意义不大

在基础管理上仅占用管理岗位的数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高学历和高志成的优秀人员仅聘到管理岗位,其工资待遇比较低。岗位设置的实际意义不明显,则势必导致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在具体管理中考虑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具体作用可知,在岗位落实阶段,建议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适当缩短岗位比例,提升岗位设计优势。

2.3缺乏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

在岗位说明书中,对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等有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整体上缺少部门合理化设计,指导性文件缺失,导致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等以条框类型为主,量化指标不完善。量化指标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岗位划分和具体要求可知,在政策划分阶段,要适当对比例调整,使其适应需求,更好的调动职工积极性[3]。

2.4考核体系可操作性差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对任职规则和比例等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缺少完善的指导性文件,或者没有参照经验,概括式的管理形式,无法达到理想的考核目的,上级领导部门需要提前对系统进行分析,结合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坚持标准化考核,保证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3人事管理中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的落实

机关事业单位在整体管理中取得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其特殊性,为了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按照现有管理方案要求实施,避免出现岗位管理无法落实的现象。以下将对人事管理中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的落实进行分析。

3.1确定合适的岗位管理方案

在方案处理阶段,以分类处理作为基础,要分别设置管理岗位,以专业技术作为基础,坚持规范优化的管理方式。考虑到动态指标和原则设计要求可知,形成岗位竞争机制,工作人员对方案进行审核后,适当调整待遇,能凸显出用人机制的完善性。根据本单位现有管理特点可知,人事管理中,必须对具体管理方案进行分析,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现状入手,对用人机制和用人制度等进行分析,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将其直接用于监督管理中。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采用传统方式管理,存在管理方式行政化、用人机制不灵活等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人事和分配制度。从现有聘用机制方面入手,对岗位布控进行分析后,了解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使其符合人事改革趋势[4]。

3.2落实人员聘用制度

岗位设置后,对人员聘用有了严格的要求,岗位预设过程中,如果存在未编制或者编制不合理的现象,导致组织难度增加。根据岗位数量和管理方案可知,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实施,符合条件的员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能满足编制方案的具体要求。根据现有聘用方案要求可知,专业技术管理和普通人事管理存在差异,可适当对方案调整,以规定结构为基础,按照竞聘原则进行聘用。工作人员获得对应的任职资格后,可以享受该岗位的具体待遇。为了保证个人申报的合理性,在工作阶段可以采用个人申报、人事部门管理和后续审核等方面内容,按照拟定方案和要求落实。

3.3完善监督管理机构

根据国家现有规定可知,核准岗位总量、结构和比例中要突出公开和公正的原则,按照组织监督管理方案要求实施。在组织结构管理中,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中建立明确的层级关系,全单位岗位聘用组织要适当进行监督和管理,指导人事部门将各项制度体系落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工作顺利实施。各个部门需要对现有结构类型掌握,不同部分要积极参与到其中,岗位聘用的具体工作,包括:岗位聘用、考核和解聘等都需要进行监督和管理。各个科室成立专业评价小组,积极参与到机关事业单位后续工作管理中[5]。

3.4处理好工资待遇的平稳过渡

聘用到管理岗位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预留处理工作,禁止出现分级现象。对于现有的岗位工作管理现状可知,等到职工职级发生改变后,要做好对应岗位工资调整工作,聘用至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人,受聘期间工人身份不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按工勤技能岗位标准执行,其他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解聘或退休后,仍按照工勤技能岗位兑现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机关事业单位涉及到的管理工作有很多,包括:岗位设置和聘用制度落实等,单位领导部门要对对应的项目负责,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岗位设置的方案和任职条件,以现有聘用管理案例作为基础,为了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要立足于现有局势,确定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结构比例,将眼光放长远,立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

4结束语

人事管理中对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等有严格的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取得突出发展成就,在具体管理中从确定合适的岗位管理方案、落实人员聘用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构、处理好工资待遇的平稳过渡的方面入手,立足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按照管理方案和要求实施,进而保证人事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喆,叶志锋,吴树雄,余其俊.基于岗位分类管理模式下的多元化聘用制度探析[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4(02):44~49.

[2]吴超.岗位聘用制度条件下的考核工作[J].中国林业教育,2014(06):34~39.

[3]辛虹.实施岗位聘用制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兼谈高校进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新时期[J].北京教育(高教),2011(01):131~133.

[4]杨玉浩.人事制度改革中管理岗位面临的新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3(03):54~56.

[5]陈华勇.基于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价值工程,2013(30):144~145.

第2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一)公务员年度考核严格规范。2012年度考核严格按照规定比例和要求,完成了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参照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工勤人员共计576名同志的考核,共有86人评定为优秀等次。2012年年度考核加强了对人员身份的核查,确保年度考核工作评语准确、标准严格、名副其实。

(二)公务员统计全面精确。按照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要求,及时安排部署,组织人员培训,统一口径,规范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公务员年报统计工作。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全县政府系列公务员共有801人,其中县直部门525人、乡镇183人,参照管理人员93人。同时,注重完善全县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花名册。

(三)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顺利实施。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进人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经审核汇总,并经县人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同意,上报了90人事业单位招录计划。目前,招考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共62人参加了体检及政审考核。

第3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摘要:本文从养老保险由双轨制向单轨制并轨的背景下,分析了实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和实行养老保险单轨制的益处,探讨了并轨制下的高校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希望对下一步高校实施养老保险的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养老保险并轨制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一、引言

2014年7月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事业单位从2014年10月1日起全部纳入养老保险改革的范围。从此,拉开了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此举措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障,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做好养老保险的并轨制,是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务必真抓实干,确保按期按要求做好。

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弊端

1.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和企业退休职工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属双轨制。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的核算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统筹安排;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人员由自筹账号上支付,事业单位由财政支付;三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时工资标准是最高的,企业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是按照历年缴费的情况计算的;四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因此,由于社会分工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障的的不公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从企业开始,企业先实行了社会化,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把领取退休金方式的工作人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企业退休制度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个人和单位须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待遇按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时间长短、社会平均工资等要素确定退休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和单位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职工办理退休时计发退休金与缴纳的养老保险无关,而与当时退休月份时在职工资有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退休制度,导致了企业人员能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并且之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能与之退还;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纳养老保险,如向企业流动,则之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完全不被认可,从零开始。造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可携带(只视同于缴费年限,并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制约了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有效流动,使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三、养老保险并轨制的益处

1.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进一步促进了公平的价值取向

2015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以国发〔2015〕2号《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一个统一”和“五个同步”。“一个统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因此,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养老保险并轨制,体现了在养老保险政策改革中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确保公平价值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可持续的发展。

2.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增强活力

从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的视角下看,资金来源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职业特点不同的劳动力其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计算的办法相同,这就促使劳动力努力工作、干好工作,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的分配格局;同时也打破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进不能出的单向流动机制。实行并轨制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途离职就不是净身出户,而是可以携带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一起转移到企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实现无缝对接,促使人员的合理流动。

四、并轨制下的高校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思考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好并轨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的并轨,是国家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此次养老保险并轨制改革工作,适应政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加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聪明才智,破除之前双轨制的体制机制弊端,顺利如期完成好本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具体如下:

(1)加强宣传,耐心解释,逐步打开教职工单轨制退休疑虑。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快捷的多媒体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制改革进行宣传、报道,对其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加以引导和肯定。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改革的目标是让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而不是降低养老金的待遇,使教职工思想认识上得到转变和提升,使教职工心中的疑虑得到消除,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国家的养老保险并轨,更加顺畅地推进改革。

(2)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双轨制向单轨制的无缝对接。信息化是实现并轨制快捷手段之一,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系统、社保系统、银行系统、工资系统等各环节的养老保险数据准确、及时无缝对接,让职工能第一时间清楚明白自己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进入个人账户金额、进入社保基金金额等数据,实现信息公开,让教职工明明白白缴费,切实保障教职工对缴费的知情权,对养老基金的监督权。

(3)深入调研,细化预算,依法保障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权力。为了做好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工作,仍需要人事部门对每位教职工的工资数据进行充分的调研,按照养老保险政策做好缴费的数据测算,上报学校年度预算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学校保基本的支出范围统筹考虑,依法保障教职工应有的享受缴纳养老保险的权力。

2.深化以事定费、岗位管理、淡化身份差别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

(1)实行以事定费,工资总额管理,赋予高校自主权。高等学校应探索实施以事定费、以费养事、以事用人的资源配置方式,实行工资总额管理,实现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赋予高校定岗、定薪等更多、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薪酬能升能降,逐步完善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2)加强编外管理,规范合同用人,实现减员增效。整合高校编外人员队伍,建立编外人员管理制度,不再区分临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外聘兼职人员等编外人员类别。通过制定标准,采取购买服务、第三方用人等方式,按合同管理,规范合同化用人。严格区分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岗位职责,严禁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混岗使用,实施按岗管理,进一步完善编外人员薪酬合理增长机制,建立职业通道,逐步实施同岗同酬,实施内部统一的编外人员工资福利制度,提高编外人员用人效益,逐步实现减员增效。

(3)强化岗位管理,实行绩效考核,切实激励先进。合理设置岗位,强化岗位管理。一是要设置符合高校实际的岗位类别、结构、比例和数量;二是要根据岗位实际合理设置聘用条件。要统筹考虑工作强度、质量、表现、贡献等因素,积极探索绩效激励方式和方法,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评价手段,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切实实行工资收入与绩效考核挂钩,使之真正起到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作用。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顺应了时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各类人员的合理流动,激发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教职工不断创造价值,多缴费、多工作、迟退休,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3]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4]吴粤.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1)

[5]高和荣,韩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公平价值取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6]李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

[7]关于印发深圳市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4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机关;事业;人力资源

一、机关机关事业单位实现人力资源良好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1 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完善行政机关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调整人才结构,坚持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发展方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才为组织所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应深化行政机关单位的人事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营造各层次人力资源成长的良好环境。另外,要加大对行政机关单位中、高级管理人才开发力度。拟定职位要求,确定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根据不同的职务和组织需要拟定职务说明书。职务范围的确定要适当,要清晰反映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对管理人员所必须的领导技能以及完善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提供应有的指导,要确定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路径,开发管理人员的“安置图”。要进行人才盘存,确定现任职人员以及可能供给的候选人。根据标准,对现有的候选人进行人才评价,将那些学业优秀的或绩效突出的人挑选出来。在制定管理人员的开发方案时,要采用在职开发与脱岗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在开发活动上让其承担较大范围的工作任务,在上、下级与职能之间转换,启动某项活

2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提升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首先,人的行动受观念、思想的支配,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作为现代机关事业单位,面对的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必须十分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与改革中,面对社会配置的有限资源,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这一无限潜力的资源,用人单位才能搞活经济,才能与市场灵活相结合,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次,改变人才的工作观念。当代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政府机关需要的是各层次的人才,这时原有的人力资源体系就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政府需要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民主和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第一要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尊重人格,体现人的价值;第二要确定人力资源观念,重视对每个人才的认识和任用,做好人员的培训和学习,调动起人员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第三要确定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帮助人员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接触后顾之忧。

3 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必须扩大选人视野,形成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开放式人才选拔机制,是一种遵循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扩大民主,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吗?入竞争机制为取向的选拔机制,是适应入世挑战和人才分布日益社会化、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特点的一种全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另外,还要大力改革国的旧有的人事制度,建立崭新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同时,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它被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决定贫富的关键。”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中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国际竞争的核心也将转变为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和资源,人力资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在人事管理发展史上,世界迎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崭新时代。

二、完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是提高员工激励的必然选择

绩效管理考核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与改进。

1 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是加强公职人员管理的客观依据。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行政事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员占有较大比例,他们都具有人力资源基本特征。机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又称绩效评估或评价,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国有企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等,依据法定的管理权限,按照一定原则和工作绩效测量标准,定期或非定期地对其所属公职人员在政治素质、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工作成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公职人员奖惩、职务变动、工资增减、培训、辞退等管理活动的客观依据。

2 科学设计人力资源考核指标体系,并尽量具体化、数量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这个指标可细分为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谈判技巧、上进心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等,再对各小指标进行相应的行为描述,可参考法国记分考核方法,通过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给定合适的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单凭主观意愿给被考核者评定等级。

3 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励机制。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改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4 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

(1)完善晋升激励。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激励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薪酬激励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归纳到一起却直接表现为职务(或环境)的晋升。那些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只讲精神不讲物质的理想模式“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干部的激励措施必须要满足其现实需求,而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结合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职务晋升是基层公务员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需求。既然法律没有规定公务员在什么年龄必须退出领导岗位,那么从理论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59岁只要具有相关能力仍然可以留任,而作为一般干部在59岁时只要具备相关条件依然可以进入领导班子,依然可以晋升职务,这样才能显示公平,也为一般干部职务晋升留下机会和希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和干部队伍的斗志。

(2)完善绩效考评。科学完善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可有效减少领导干部被动应付、混日子的思想,激发在职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机关干部人力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现在基层干部的年度考核或者说绩效考评严格地说是吃大锅饭式的定性考核,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形式主义,并且,就个体而言,主观性判断往往多于客观性评价,考核结果的高低较难正确反映人员之间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更多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作为领导干部,只要不违纪违法,还未听说有哪个领导干部因能力不行而被免职的,即领导职位“终身制”,以至于干部活力不够。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究其原因是实行了。干部的考评也应具体量化,实行包干到人,即因事设岗、因岗定责、分工明确、细化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群众测评相结合,按百分制各占50%(其中群众测评中服务对象人数应占50%以上),用具体得分进行排序,将干部的晋升(或调动)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以增强激励效果。

第5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职业年金”的创新突破

2012年8月,深圳市人社局和深圳市财政委联合了《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规定从当年8月25日起,新进入事业单位并受聘于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试行“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敏告诉记者,深圳市在实施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时,设计了一个补充养老保险,即参照“企业年金”,并结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设计了一个“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由企业的雇主来买单的,事业单位新人的“职业年金”也由其“雇主”即事业单位来支付。这就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新人退休后有一个合理待遇,而企业人员也觉得事业单位人员享受“职业年金”并无不妥,心理上也能够接受。

据介绍,这一“职业年金”的月缴费基数为上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资总额,缴费比例为8%~9%。这笔费用列入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由单位缴,并按月划拨至参加人员“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职业年金”的设计也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创造力和积极性,如果在聘任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员工还可获得一次性奖励的“职业年金”;反之,如果在聘用期间受到开除处分或被判处刑罚,“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会按照原缴交渠道收回。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难,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害怕被并入社会养老保险之后,失去国家保障,退休之后的养老待遇会大幅度“缩水”。王敏说:“‘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退休收益不会低于财政养老的收益,而且因为‘职业年金’属于常年积累的个人账户,假定一个人在事业单位工作,退休没两年就去世了,那么财政养老他只拿了不到两年的退休金,但在‘职业年金’制度下,他的继承人可以将账户内所有的钱取走。”

“一步到位、无缝衔接”的改革

深圳推出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经两年,改革进行得非常顺畅,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许多“新人”甚至为自己有幸能搭上这趟“改革列车”叫好。

为何深圳能够在全国率先启动这项改革,并顺利实施?王敏认为,这与深圳的特性有关。作为特区的深圳就是因为改革而诞生的,深圳人普遍具有比较强烈的改革创新观念。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在公务员的管理和养老改革上先行进行了比较成功的试验,给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做了铺垫。2010年,深圳市了《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新进公务员实行聘任制。在《办法》前,新进公务员实行的是委任制,享受的是铁饭碗。而聘任制公务员在聘期合同、职位条件、考核、晋升等方面都和以往委任制公务员有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是实行合同管理,打破了公务员终身制。另一个区别表现在养老上,聘任制公务员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制度”。这个改革推出后,社会反响比较好,新入职的公务员也普遍能够接受。

王敏说,通过“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方式,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完全一致,做到了“一步到位、无缝衔接”。

改革还面临哪些困难阻力

深圳市人社局工资福利处副处长刘静姝告诉记者,深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困难和阻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圳目前还需要引进很多高层次人才,这些通过直聘、选聘方式选拔的人才,一般是国家级、省级、地方级的重点人才,别的地方实行的是退休制度,他们的养老问题与深圳新的养老制度还面临着合理衔接的难题。“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在有了全国一盘棋的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后,才能找到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刘静姝说。

第6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月*日,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在__饭店召开,首先由人事局长__*就全市的人事人才工作了讲话,紧接着市编办主任__*全面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今年全市的机构编制工作做了部署,并表彰了20__年度人事编制工作考核先进单位,我区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考核获得了全市第一的名次,最后副市长__同志做了重要讲话,讲话肯定了过去一年人事编制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客观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就今年的人事编制工作提出了要求。

二、__市长讲话的主要内容

(一)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

1、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围绕转变职能,提高效能,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新路子,进一步扩大了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社会救助,畜牧兽医,住房公积金、道路运输管理等系统的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工作的力度,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了用人的活力。

2、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提高。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和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控编审核审批、编制实名制管理和工资统发审批制度,加强统一管理,严格审批程序,从制度上彻底堵死了超编进人、逆向流动、违规拨付工资的漏洞,有效的遏制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断增长的态势。过去一年。__市长指出,过去一年全市人事编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

3、人事编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首先是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全市各类人才只占人口总数的2.2%,高层次、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基层人才严重不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比重过大,知识更新缓慢,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其次人员编制管理仍需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超编、政事不分、混编混岗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大了公务员制度推行的难度。机构编制条条干预现象尚未杜绝,控编形式仍然十分严峻。第三,就业形势总体趋紧,各类待业人数急剧增长,就业容量非常有限,就业矛盾显得更为突出。这些问题和困难,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强化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今年人事编制工作的各项任务。

1、深化人事编制各项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退进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不断提高人事编制工作水平。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强化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司法、森林公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综合执法、粮食执法检查等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领域的改革,优化行政管理运行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二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明确县乡事权划分、推进乡镇职能转变、精减机构设置、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建立乡镇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要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坚决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绝不能出任何问题。三要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职责运行、财务收支情况,继续做好清理规范工作,按照“职责消失弱化的撤销、职责相近的合并、具备社会化运作条件的转制改企”的思

路,做好相关单位机构编制、人员、资产调整合“九定”完善工作。需要强调的是,未完成清理规范前,全市暂停审批新成立各类事业单位,暂停审核增加事业单位编制。2、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干部安置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勇于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探索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子,确保今年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和就业人数稳定增长。今后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全部用于大中专毕业生择优录用。

3、严格机构编制约束,依法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一要严格机构编制审核审批。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中,必须按照“严格控制总量、盘活现有存量、整合调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的要求,严格落实“三个一”审批制度。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机构编制、部门职能、领导职数等,具有法定效力,一旦定下来,就必须严格执行,其他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就机构编制问题做作出规定。在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省上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出台前,原则上一律暂停审核审批各类机构编制事项。对中央和省上有明确规定的,也要坚持机构设置调整“撤一建一”,不得突破现有机构限额;新增职能一般不新增机构,尽量由职能相近机构承担;新设机构一般不新增编制,尽量从职能弱化单位调整划转;新增编制一般不新进人员,尽量从超编单位中选调。各县区、各部门不得突破已核定的行政、事业编制总额,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不得>,!党政机关。二要严把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关口。机关进人必须实行“凡进必考”制度,事业单位进人必须严格执行《庆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要坚决禁止从企业向自收自支或差补事业单位、差补向全额事业单位、全额事业单位相行政机关逆向调动工作人员。要坚持编制审核在先、编制管理从严从紧的原则,前移机构编制管理关口,严把机构设置关、编制下达使用和人员入口关。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必须按照先到编制部门办理进人控编卡,在编制计划范围内按程序办理,坚决杜绝随意增加编制和超编进人、无卡进人、逆向流动。对违反规定进入的人员,编制、人事、财政部门不得审批工资、核拨经费,公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社保部门不得办理统筹保险。要认真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确保机构设置与审批情况一致,实有人员与编制一一对应,逐步实现以编管人,年内要全面完成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登记工作,对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限完成的,要停止工资统发审核审批。三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要认真贯彻《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按照中央编办提出的“五个不准”的要求,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于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县区和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违规问题没有纠正之前,要停止审批机构人员编制。从今年起,市委、市政府将把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对县区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

三、深入学习贯彻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

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的召开,为编制部门在新的一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办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市编委办确立的中心工作任务,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三个突破”,推动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在学习贯彻机构编制政策法规上求突破。今年要继续加大学习、宣传和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庆阳市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规文件精神的力度,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积极带头学习,努力营造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2、在机构编制管理手段现代化上求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电子台帐,实现人员编制实名制信息化,建立完善“在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和“非在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实现办公手段和信息传输、使用现代化。二是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网上办公。

3、在调查研究上求突破。今年将对机构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加大调研力度。在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方式方法上求得突破。一是通过公务员登记和编制实名制管理,全面掌握行政机关人员结构状况,把解决超编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力争在人员分流上有所突破。二是对事业单位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跨行业、跨区域综合设置事业单位上求突破。三是对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工作进行调研,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遏制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供给经费上求突破。通过调研,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和区编委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推进“三项改革”,健全行政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1、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省、市、区的安排,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优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做好文化、司法、森林公安、社保障、医疗卫生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按期完成改革任务。

2、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省市的

要求,配合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一是重点抓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行政企、政事、政社、政资“四个分开”。要通过规范乡镇政府职能定位,明晰基层事业单位职责任务,转换运行机制,界定区乡两级事权,进一步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坚守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和维护社会稳定两条底线。3、逐步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与改革。今年要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整合及“九定”方案的完善,在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转企的基础上,重点是抓好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科学配置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实现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统筹发展与共享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开展我区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认真清理摸底。清理区直和乡镇中小学校机构、编制和在职人员存量,摸清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的需求。二是在清理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试点。三是着力整合乡镇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加强边远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四是健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为全区城市和农村教育提供人力保障

(三)、创新“三大体制”,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的功能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实施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一是切实搞活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事业单位进人在有空编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从超编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选调,其次是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聘用”的有关规定统一组织进行,保证选人用人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二是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落实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和身份证。坚持登记条件,做到依法登记、变更和注销。严格材料审核,提高登记和年检的质量。加大监督力度,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监督”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第7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养老保险;职业年金

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全民覆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该项改革实施的意义重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趋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不同类型和具有不同内部人员结构的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问题。

1公立医院养老保险改革实施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人员根据身份类别基本可以分为在编人员、编内聘用人员(参照在编人员待遇)和编外聘用人员三大类。由于编制限制,公立医院编内聘用人员和编外聘用人员人数庞大,对于这两大部分人员,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文件精神,未纳入改革对象范畴。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集团为例,该医院集团在岗职工总数5296人,现有编制总数3579个,职工用工性质基本可分为三类:在编人员1892人、编内聘用人员1117人、编外聘用人员(已买养老保险)2287人。根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规定,公立医院基本实现全员岗位聘用制,工资福利待遇差异在缩小,逐步实现同工同酬。以安徽省为例,自2014年10月开始,该省公立医院对在编人员和编内聘用人员预扣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预扣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基数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0.7+10%教护工资,预扣养老保险个人缴纳比例为8%,单位缴纳比例为20%;预扣职业年金个人缴纳比例为4%,单位缴纳比例为8%。目前,公立医院对编外聘用人员自入院开始便参照企业职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10%教护工资,目前我院编外聘用人员人均工资约2400元/月,缴费基数不低于所在市规定的企业最低缴费基数标准,以安徽省省会合肥为例,2016年度该市社保缴费基数为2620元;缴费比例为个人8%、单位20%。

2存在问题

2.1参保对象问题

根据国发〔2015〕2号和皖政〔2015〕120号文件精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为编制内人员。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由于编制限制和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大量的编制外人员,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包含事业单位全体职工,以编制作为界限,形成不同的参保方式,难免会激化人员的身份差别。以安徽省为例,目前,该省公立医院除在编人员以外存在大量的编内、编外聘用人员,该部分人员又分为两块:未购买养老保险的编内聘用人员和购买了企业养老保险的编外聘用人员,特别是未购买养老保险的编内聘用人员,如何解决该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成为该省大部分医院的重大难题。首先该部分人员广泛分布在医生、护士、行政管理等重要的一线岗位,具有学历层次较高(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岗位责任较大(绝大部分都是各岗位的骨干力量)、分布范围较广、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一致等特点。一直以来该部分人员各项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一样,在医院基本形成了与在编人员无差别的良好工作氛围,其不能入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单位编制总数限制、新院区建立编制未审批、入编条件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次养老保险改革以人员编制身份来划定参保方式,使得该部分人员不能参照在编人员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购买企业养老保险,将导致两大问题:第一、补缴前期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都将支付大笔资金;第二,如按企业标准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待遇是否能与在编人员一样?这难免会激化职工矛盾,影响该部分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和积极性。

2.2养老保险经费来源问题

公立医院作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新院区建立、新的楼宇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大部分费用要靠医院自身去负担。同时政府赋予医疗机构大量的公共卫生任务同时,没有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后,作为拥有数千名职工的大型公立医院,每年医院必须为广大职工缴纳20%的社会统筹,还需要缴纳8%的职业年金,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支出将会是一笔巨大开支;同时,为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取消药品加成,改革“以药养医”,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在减少,医院运营的经济压力逐步增大,收入渠道减少,支出增多,这对公立医院机构自身发展和员工积极性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改革初期财政需要为事业单位支付两笔钱:一是在编人员过去工作年限的视同缴费;二是执行“老人老制度”人群当期的养老金,在此之外财政是否会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2.3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费基数问题

以安徽省为例,根据皖政〔2015〕120号文件精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绩效工资,其他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1]。目前该医院集团对在编职工预扣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个人缴费基数系按照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0.7+10%教护工资的标准缴费,如何核定缴费基数中的绩效工资部分成为广大在编在岗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公立医院绩效包括基础性绩效和考核核算绩效两个部分,不同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不同岗位之间由于工作量、岗位价值、岗位风险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考核核算绩效差别较大[2]。如果缴费基数统一按“基础性绩效/0?7”标准计算,绩效工资部分不能完全体现不同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不同岗位之间绩效分配的实际情况。对承担较大工作量、疑难重症患者较多、医疗风险责任大的公立医院以及工作负荷大、岗位风险高、岗位价值大的岗位人员相对不公平。如何使得绩效工资部分能够相对体现不同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应该成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2.4养老保险账户流通渠道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后,如何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使得企事业单位之间人员、事业单位内部编制内外人员、不同层级的编制人员养老保险账户有序合理流动也成为广大职工关心的问题。

2.4.1编制内与编制外人员之间

目前,备案编制的实施使得编制内外人员有了一定的流通渠道,那么如何建立相应的编制内外人员养老保险流通渠道。例如,当购买企业养老保险的编外人员达到一定条件入编以后,如何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问题。

2.4.2省级与市县级编制人员之间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之前实行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尝试,如合肥市自1998年开始就财政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自2007年开始对全额拨款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同层级的编制人员流动的养老保险账户如何流动?例如,目前该医院集团正在整建制整合接受合肥市传染病医院,接受后,该医院是否可以在申请编制转化为省级编制后,原有在编职工的养老保险账户一并划转到省级账户,之间是否存在困难和问题。

2.4.3企业与事业单位人员之间

随着人员流动性的加大,由企业单位到事业单位编制内和由事业单位编制内到企业单位双向流动日趋频繁。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如何建立配套政策使得养老保险账户有序合理流动,需要尽快落实解决。

2.5职业年金缴纳问题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国家基础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3]。追求公平是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首要目的,但未来最大的不公平将是年金的差异,职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制度的有效补充[4],有没有年金将成为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决定因素。虽然制度允许所有的参保企业为职工建立年金,并于2014年1月1日期实行年金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但是现在我国的企业年金仍然只是覆盖少数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只有200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大型垄断企业。企业年金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一般企业没有能力再为职工建立年金。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可以由财政埋单,由事业单位自行买单的职业年金可能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就该医院集团而言,支付1892名在编人员的8%的职业年金已然是一笔巨额支出,医院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很难会为3404名编外人员全部购买企业年金。

3相关对策建议

3.1关于参保对象的建议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之一是把编制内和编制外这种差别从事实上消除或基本消除,例如实行事业单位全员岗位聘用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其目的都是弱化编制限制。因此建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象应该包含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在岗职工,而不仅仅是编制人员。第一,将已经购买养老保险人员(含改革试点的编制人员和购买养老保险的编外人员)的账户划转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一账户;第二,建议财政将公立医院编内聘用人员能够参照在编人员统一视同缴费,如财政不能够将该部分人员统一视同缴费,也应该由财政补齐单位编制缺口人员总数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视同缴费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资金,并由单位追加补齐这部分资金,让该部分人员能够参加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体系内。

3.2建立适当的财政补偿机制

各省根据自身财政状况,可以借鉴深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经验,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由财政每月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交职业年金,待退休后领取,深圳市财政缴交比例为8%,各省可根据地方财政状况来核定适当比例。通过建立适当的财政补偿机制,减轻公立医院的经济负担,使得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能够覆盖到所有事业单位职工。

3.3合理确定缴费基数中的绩效工资部分

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费基数中的绩效工资部分应该根据不同事业单位、不同岗位职工实际的绩效工资标准进行核算。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3.4做好体制内外人员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流通的政策衔接

应该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保证企事业单位人员之间、事业单位编制内外人员之间、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之间养老保险账户流通渠道的畅通。

3.5加强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资金管理

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资金管理相关制度,使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账户和职业年金基金账户的资金管理、投资运营能够合理合法,使得职业年金能够保值增值[5]。总之,公立医院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公立医院养老保险改革影响到公立医院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计划,是我国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考虑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导向,评估公立医院的财务状况,合理制定养老保险的缴费及给付的财政转移支付方案,使得公立医院职工养老保险缴费的负担不能过重,给付不能过低[6]。同时,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制度,确保改革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S].2016:3.

[2]李虎石.公立医院绩效工资与现行薪酬体系接轨之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3(3):42-44.

[3]吴蕾,鞠永和.刍议职业年金对医院人才的激励[J].现代医院,2014,14(11):133-134.

[4]吴蕾,鞠永和.公立医院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4,14(10):123-124.

[5]孙波.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运行发展的研究———以广东省事业单位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9):87-89.

第8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27-0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研究型大学逐渐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而且在社会中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背景下,分析探讨我国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遇到的挑战以及进行变革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大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依据

在我国全部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养老保险制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为此我国一直致力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明确国家推行养老保险改革的人员范围为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同年,国家又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2015]18号),规定了职业年金为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⒓踊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的影响与挑战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社会统筹以及个人账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养老保险需要单位与个人进行缴纳,其中单位缴纳的比例在20%,缴纳的基数是单位总体工资;个人缴纳的比例在8%,缴纳的基数是个人实际获得的工资,而个人缴纳的这些金额则用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同地方的大学职员工资也不同,如果个人的工资水平要比当地的平均工资的300%还要高,那么高出的部分并不需要作为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如果个人的工资水平要比当地的平均工资的60%还要低,那么就按照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60%作为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的影响

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用型大学也必须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够与养老保险制度相符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大学薪酬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影响大学薪酬制度结构。高校教师缴纳养老保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缴纳,二是高校缴纳。当地平均工资的60%到300%为个人缴纳的区间,缴纳实际工资的8%;而大学除了要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之外,还缴纳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是养老保险的补充部分,单位需要缴纳工资总额的8%,而个人需要缴纳个人工资的4%。养老保险以及职业年金同时建立,使养老保险体系层次更加丰富,也能够提高大学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使得其整体的薪资水平不会下降。

第二,影响大学职员的薪资水平。在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前提下,也需要对大学的薪酬制度进行变革,目的就是保证大学职员的薪资水平不会下降,因此就必须提高大学职员的薪资水平,提高程度最低也需要能够弥补教师个人缴纳的金额,这样才可以使其最终的薪资不会降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调整的工资已超过个人缴纳的金额,从而保证教师的薪资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第三,影响大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改革之前,大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完全依靠于学校,但是在改革之后,其养老金不再单纯的依靠学校,也依靠个人,这样就使得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更加可靠。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大学薪酬体系的挑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是人才的培养者,也就是高校教师,其本身也有物质需求。在大学之中,如果设定的薪酬非常低,就没有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会导致优秀人才流失,这不利于高校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大学所带来的挑战就是职业年金,国际上非常流行职业年金,因为这既能够有效吸引人才,还能够起到廉政的效果,但也会导致教师流动性加强,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改革对策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高校退休教师养老金的计发,主要是按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来确定,缴费基数越高、缴费年限越长,养老金越高,这样可以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在职业生涯中的劳动贡献,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性,既体现绩效,又能兼顾公平。由于薪酬制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养老保险改革后,应用型大学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尤为重要。

(一)改革工资结构组成

一般大学工资都是由国家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及绩效工资构成,另外学校科研人员还有科研奖励、超课时费等。《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人社部发[2015]28号)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2015]18号)明确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致。改革高校的工资结构,将科研奖励、超课时费等纳入绩效工资,从而纳入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费基数之内,按照多缴多得的原则,以确保教师退休后养老金待遇不降低。

(二)建立健全与绩效考核相衔接的收入分配制度

以提高办学活力、办学效益为目的,建立与大学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岗位管理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衔接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强化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消除不合理因素,调整理顺相应内容;建立绩效津贴制度,突出绩效考核;遵循岗位分类管理原则,确定具体分配标准和管理办法。

(三)健全考核制度

有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在理论上来说既能够保证职员的日常生活所需,也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绩效工资如何发放,完全需要按照考核结果来确定,如果考核结果不够公平、公正,那么就无法真实体现出高校职员的贡献大小以及个人能力的强弱。现阶段,很多高校也针对职员的工作进行了考核,但是所设立的考核指标不够完善,为此无法做到全面考核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健全考核制度,重新设立考核标准,使得能够全面考核每一位职员,而且在考核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原则。

(四)建立`活的补充分配制度

薪酬分配的多样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除工资之外,还有奖金以及各种福利,有的优秀教师还会有津贴。但相对企业仍然不够灵活,难以留住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企业,给予高层次人才年薪的分配方式。另外,分配时要注重物质激励,帮助高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构建辅助制度

想要顺利地对高校薪酬制度进行变革,而且使得变革之后的薪酬制度可以顺利地实施,就应构建辅助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这就需要高校以及政府两个部门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以此来促进高校改革薪酬制度。对于高校而言,应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具体责任,根据岗位的职责来确定薪资水平。

当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正进行逐步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薪酬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变革,才能够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应用型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薪酬制度的变革,使其符合大学职员的需求,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培俊.关于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12):72-80.

[2]肖锋.基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高校薪酬体系变革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53-54.

[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3-25.

[4]高和荣,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8.

[5]陈怡.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72-174.

[6]桂世勋.改革我国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75.

[7]蒋黎敏.高校薪酬体系设计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4):86-88.

[8]李中英,路军,刘岩.高校薪酬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10-111.

[9]臧兴兵,李佳.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的变革之路[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28.

[10]曾雪珊,宋毅.我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9-123.

On Influence of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toward Salary System of Applied University and Countermeasure

Ni Shufeng, Ye Heling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government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re reforming. As a business entity,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Correspondingly, salary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is imperative to chang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alary system of applied university. In light of that, it is suggested to reform the wage structur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ing to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perfect appraisal system, establish a flexible complementar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build the auxiliary system.

第9篇:机关事业单位考核方案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从而开展一系列的规划和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解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机遇。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事业单位快速发展。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和管理,可以提升事业单位发展速度,为事业单位的和谐发展制定了较好的目标。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很多方面做的不是很好,以下是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奖惩制度不完善

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奖惩制度不是很完善。在一个单位中,奖惩制度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国很多单位的奖惩制度过于单一,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导致实际的评估结果不能让员工满意。主要的表现就是很多单位的奖励是提升职位,这种奖励对于较低层的工作人员的激励效果不太理想。除此之外,工资的分配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和相关福利设置的不是很合理,相关单位应该根据不同员工的职位等,制定合理的工资制度,使工资的激励作用最大化。

(二)考核体制不完善

在一个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制度是评定员工工作效率和成果的制度,对于工资分配、职位调动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对员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机关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单位自身的内部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制度的公平性。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我们能够知道很多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本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不太满意的,认为制度不完善,没有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员工进行细化规定,导致考核结果不理想。而且在很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对考核内容的业绩指标量化做得不是很好,使考核存在不公平的情况,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措施

(一)要加强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毕竟对员工有一些相关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是整个事业单位的血液,人才的质量决定着事业单位的质量。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养,增加员工培训制度,并且培训的内容要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展开培训工作。培训方案要事先确认好,而且培训的内容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与技术应用并重,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是单一的,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及长期发展的结合不足的地方,简单的文件的管理可以决定工资分配和核定等基础问题,对工作的员工,特别是高水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职业规划和技能培训略显不足,就无法将他们的优势在事业单位中得以发挥。进一步革新和丰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正式的调动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活力。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和战略管理指南的发展,良好的岗位工作分析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规划有利于公司业务的更好的开展。第二,加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配置环节,加强招聘规范的实施,走公正、透明、竞争秩序的路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的选择单位特殊要求和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小组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的过程中,满足职场的要求和个体的热情和潜能。

(三)确保管理中资金来源

任何一种管理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那么信息化人才?Y源管理就不能实行下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是一件周期较长且耗费较高的工程,因此更是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信息化建设中资金的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下去,也是整个事业单位能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因此,事业单位想要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在工作开始之前就要确认后资金来源,而且这个资金来源应该是稳定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合理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分布信息化建设,一步一个脚印。

(四)要建立友好的对外协作关系

对外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确保在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借助其他优质事业单位的专业知识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防止建设中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而且,优质的协作伙伴事业单位还能够在信息化人力资格管理上面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