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教育类型多样,不同类型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尽相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社会,从学校到职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校园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跨度变化较大。因此,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赋予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内涵。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当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从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素养。
核心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是对新输入信息与大脑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的过程。职业学校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面对和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关系,这就必须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具有理性思维,学生进入职场,面对全新的领域、全新的职业岗位和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需要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理解和掌握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要具有批判思维,现代化社会变化万千,信息量大且获得途径多,如何获取、梳理、选择、传播、使用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做到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正确选择和决定。要具有创新思维,世界是永恒变化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勇于实践、不惧失败、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具有合作性思维,学生进入社会、走人职场,就要与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合作是主流,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复杂的关系之中,要善于与各种人开展合作,主动融入集体之中,具有团队精神,而不是选择对抗与伤害。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学生进入社会也要与自然打交道,需要正确对待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要有节能减排、勤俭节约意识,倡导绿色环保。要有自我管控思维,人在生活中,要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要形成自我管控的思维,管控自己的目标、言行、心理、情绪,不断与自身对话,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而这些恰恰是大多数职校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需要强化核心思维培养。
核心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它直接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目前职校学生大多综合能力不强,制约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因此要加强核心能力培养。人的能力具有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但其中最核心的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职业能力。学习能力是为了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进步、技术变化、企业转型、岗位转换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乐学善学,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勤于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认真审视,善于总结经验,适时选择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价、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生存能力是为了使学生珍爱生命,谋求良好的生存、发展,拥有幸福人生,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正确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坚韧乐观,能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良好的抗挫能力;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动力;具有劳动意识,能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不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创造成功生活。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能力,它主要包括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和运用的专业能力;对于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选择和运用的方法能力;对从事职业活动时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社会能力。
核心行为。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在实现行为目标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或所通过的途径。大部分职校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进入职场,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面临着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职校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教育要让学生理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工作、学习、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相互关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规矩和法律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筑牢法律、纪律、规矩底线,依法办事,远离违法犯罪,勇于和善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具有责任意识,能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履职尽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具有道德意识,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热心公益,志愿服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具有廉洁意识,善于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有较高的免疫能力,廉洁从职,远离各种不良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注重培养学生以核心思维、核心能力、核心行为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药学专业 职业素养 教育
中D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16-01
一、核心竞争力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关联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个人专长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所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中最具突出、最具竞争力的部分[1]。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使得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符合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使得毕业生能在激励的求职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
职业素养是在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满足岗位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岗位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职业认同等等。一般情况下职业素养是和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成正比的。职业素养高的人,他所创造的价值才会越高,才会得到单位的认可。可见,职业素养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作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差一些,职业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1.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是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是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敬业精神[2]。“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当然这种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是工匠们长期形成的较高的甚至一流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是职业素养的内在特质。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2.职业素养是高职高专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高职高专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等五种能力构成。思维力考量的是高职高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力考量学生是否具备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精神。凝聚力则考量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能否有效的组织大家实现既定的目标。适应力则是考量高职高专学生能否适应外在环境变化和内在心理变化等的能力。而创造力在当前“双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着高职高专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素养正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和具体化。
二、以核心竞争力培养为目标,加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1.通过开设以思政课为核心的人文素质课程,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发展能力
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知识、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如果疏于人文素养教育、缺失人文精神,将会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大打折扣。2011年印度曝光的医务人员擅自用儿童做药理实验的事件,以及齐二药亮菌甲事件等反映出当前医药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缺失[3]。由此,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借助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更需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等核心竞争力,从而顺利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2.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训操作,提高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
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更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真正让学生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热爱药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将专业课教学内容和目的与药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如在《药事法规》教学中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无小事”教育,促使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药学实训环节,教师在进行示范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仿真实训环节,可以通过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使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的切身体验。
3.通过构建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模式中,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精心设计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把技能要求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合。也可以通过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旨在增强药学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技能,进而根据未来岗位要求,培养职业习惯。总之,通过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职业素养为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优势。
参考文献
[1]梁雪,牛静,王曼:核心竞争力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24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职业;素养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改革了各种类型的媒体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传统格局,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时代趋势。媒介融合的逐步推进使新闻表达手段、渠道变得多元化、综合化,需要新的新闻工作理念、方式及工作流程,这必然会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其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闻媒介的主推力量,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的质量。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转变了工作理念、方式及流程,需要工作人员适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满足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需求。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内在价值,传播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进而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必须努力提升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而促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高效开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新形势
(一)多种信息载体相融合
传统新闻采编工作的信息载体主要是纸质或影像,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环境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资源,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化的设备。同时,表现信息资源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逐渐融合,使信息资源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化的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信息应用更加多样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播报转变了以往的单一形式,朝着立体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例如电视新闻报道,目前能够利用网络电视或BBS主页等模式来报道新闻,使新闻信息的应用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在此形势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更加细致、全面,才能有效提高新闻信息的适用性。
(三)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及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阅读新闻信息时也在积极的充当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使信息资源更加多元化。但由于传播者并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素养,难以正确判别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其内在价值,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以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对新闻信息作出正确的判别,在冗杂的信息中科学的甄别、选用,这是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各类媒体的业务范围逐步拓宽,新闻业务变得多元化和杂糅化,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首先,要了解多种媒体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管理不再是各类型媒介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合作,重组和整合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准确把握报社、电视台、网络平台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与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操作能力;其次,掌握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方法和特点。各类媒体都有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相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传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思路。而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需要同时在各类媒体介质上,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在采写新闻初期就要综合考虑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探寻独特的切入点,提高受众群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二)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
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双向互动传播日益加快,新闻内容的生产主体逐步多元化,非专业新闻传播者传播的新闻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及时有效甄别、整合、提炼公众提供的各种信息内容,提供规范的、真实的新闻内容,提高媒体的言论导向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塑造媒体良好的公共形象。
(三)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如今,竞争的核心将转移到对原始新闻信息的深度加工和增值开发上。恰到好处的解读新闻信息,帮助受众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成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关键战略,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和信息资源发掘能力。首先,有效利用多种渠道,掌握新闻信息资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来源之外,还要善于利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例如QQ、微信、微博、MSN、论坛等多种信息散播渠道,获取新闻线索、捕捉信息素材。其次,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梯度开发媒介产品,形成新闻生产供应链。各类媒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和联系人群,利用相互间的自然差序,梯度生产新闻产品,依次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有效的将新闻信息渗透、覆盖到各类人群中,提高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着新的形势,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与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以满足新时期不同受众群的不同需求,实现新闻信息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师生 新教师 职业素养
带着憧憬,带着梦想,又一届幼师生即将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人生路程。她们通过实习对幼儿园已有基本的了解,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对幼儿园工作的流程、一日常规的细则与操作也进行了尝试,每个人都很想在新岗位上干出一番成绩,但从校门走进园门,离开了指导老师开始独当一面,心里难免会有些忐忑,有的是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有的则顾虑重重、压力沉重。那么幼师生应怎样顺利度过职业生涯初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提升业务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职业情感,练就个人魅力
幼儿教师是启蒙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思想素质,是建立在正确的教育观基础上的深厚情感。帮助幼师生形成对未来职业的有效认知,树立起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甘愿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是幼师教育的立足之本。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把握恰当时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由班主任给学生宣讲幼师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让优秀毕业生讲述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请幼教专家描绘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前景,组织幼师生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先进事迹,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活动等,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提高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感受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从而坚定爱岗敬业、厚德爱生的情感。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因此幼儿教师不论是在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方面,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只有幼师生努力学习,丰富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和范围,才能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事物的渴望。教师丰富的知识源自于阅读,幼儿教师不阅读专业书籍无以成长和发展。我们指导学生读教育经典,提升教育素养;读教育报刊,了解幼教前辈的最新研究动态;读人文书籍,拓展学识视野。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浸润在书香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在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释放、思绪的飞扬、心灵的徜徉,从而练就独特的个人魅力,成就良好的教师形象,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观察幼儿,形成有效互动
教育幼儿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每日承担着大量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学会观察也是加快自身专业成长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能反映其真实的内心活动。观察能力强的教师更易理解把握幼儿心理,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力是幼儿教师洞察幼儿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新教师首先要知道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在观察时要有重点,注意细节,将看、听、问三方面结合起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实能力水平,掌握第一手资料,并留下记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观察经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孩子的行为表明了一种需求,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活动的起点,《纲要》中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交往机会的提供者,要增加师幼互动的机会,把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权利还给孩子,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允许幼儿出错,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对孩子发出的信息及时反馈,形成有效互动,平时更多地关注他们兴趣和情感的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幼儿的大朋友,让幼儿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怀,在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基础上,以更自然贴切和更生动的方式进行指导,提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发展,优化师幼互动效果。
三、掌握管理方法,提高应变能力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具体实现依赖于教师采用多种途径去落实完成。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仅以自身的技能技巧充当媒体直接作用于幼儿,扮演着能工巧匠的角色,而且承担着领导者、指导者、管理者、促进者、营造者、护理者、研究者、同伴等多重角色。幼儿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幼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际,感到最难的就是班级的常规管理。当班级管理不善时,活动显得混乱无序,教师疲惫不堪,幼儿兴奋难抑。所以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窍门,提高应变能力也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任务。
四、勤于交流沟通,赢得家长信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达到协调默契的过程。家园之间互相沟通,关系和谐,是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证。教师面对各种不同家长,不仅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更要有调节、理解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新教师要赢得家长的信任必须掌握沟通的技巧。
新教师接受新班后要想办法了解家长,根据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方法、个性等,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工作初期可以每天重点观察一两个孩子,到离园时重点与这一两个孩子的家长去沟通,在与家长沟通时,应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关心孩子的成长,把孩子的表现适时准确地传递给家长,可以给家长一些专业的提示、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示自身的专业度。这样可以让家长信任你。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短暂交谈,或采取家访、家园联系手册、写简信、便条等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只要教师本着爱护、关心孩子的目的,注意沟通的技巧,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家长的态度,就能够以真诚换取家长的信任,以微笑打消家长的顾虑,以过硬的职业素养赢得家长的尊重。家长工作是一门艺术,新教师要以爱心、耐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推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促使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五、虚心学习求教,经常反思总结
教育是一种行为、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教师职业是必须进行终身自我教育的职业。幼师生走上工作岗位之际,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寻找发展的立足点,确立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经常到其他幼儿园观摩学习,丰富经验;还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发展动向和发育成长的特点、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每个同行都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不足,每个同行都是一种推力,会促使自己进步。
职前教育是基础,新教师的成长发展还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体验、感知和积累。新教师要时时以“名师”为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水平,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尝试、主动争取机会,尽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迈好初为人师的第一步,将入职最初的惶恐变为淡定、稚嫩转化为成熟、紧张变为幸福,将自己的一腔热诚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奉献给幼儿,真诚地为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在幼教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张亚军.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1.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才高消费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当前“蓝领工作白领化”等人才高消费现象已严重冲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秩序,其关键原因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因产业结构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冲击,这些外部因素加在一起,使毕业生的择业环境大不如前。
1.2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和无序的挑战
近几年来,多数用人单位在每年的 3月份、11月份就开始向毕业生传递招聘信息,诱惑力很大。规范就业市场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市场服务是否规范化和是否为有序竞争。比如,一些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验,对学校、求职者造成误导,使其浪费了大量求职时间。
1.3就业结构多样性向人才培养单一性的挑战
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大众时代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模式的单一性和应用型人才的低层次性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之间的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品种规格单一性现状的挑战。
1.4市场需求导向对学科分类导向的挑战
人才培养究竟是以学科分类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证实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将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矛盾。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与就业能力的个体与群体,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2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2.1 参与科技创新人数少
2011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的高校仅109所,参与的大学生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大赛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高校只把此作为一个口号,大部分大学生并未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2.2 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部分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较好,但一些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进展比较缓慢,多数是依靠大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而不是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究其原因,缺乏教师指导是一个重要方面。
2.3资金和物质支持匮乏
大学生是消费者,不可能对项目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的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大学生“敬而远之”,往往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创新。
2.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教师缺乏主动性主要是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科技创新活动一般仅限于个别部门小打小闹,未形成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也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专门的学术机构指导,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困难。
3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及就业的影响
当今在科技领域有作为的科学家也源于大学生时代的良好教育,其中就包括创新素质培养。从大学生现实情况来看,也需要开展创新素质培养。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从国家发展战略、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4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4.1开展就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就业。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取得成功和长足发展。
4.2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优化创新环境,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需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资源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优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在科技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要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配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其次,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发现或启发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再次,要民主平等地听取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理念层面,也涉及实践层面。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多方努力,融会贯通,方可有所进益。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增强其战略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克服困难,形成长效机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晓丹.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创新能力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30-31.
[2]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7):179-180.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75-77.
论文关键词:模具专业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途径 方法
论文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本文就模具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构成人才的基本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3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科学和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不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4 途径与方法
大学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是针对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而言,而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素质、能力的提高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源泉。模具专业是实践性、创造性都很强的工程类专业,除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使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取新知识、勇于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地处西北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特别是工科专业加之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与内地兄弟院校都存在较大差距,为尽快提升模具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通过探索、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是增强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人文教育,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创新性实验、挑战杯,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组织申报资料,自己参加答辩,经过以上环节项目被批准后,由学生自己制定实施方案,指导教师加以辅导,通过这一过程的锻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友谊,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思考和实践转化为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人文、社会和科技发展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开展模具拆装技能竞赛,在一拆一装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人们所进行的产品设计、制造、创新的过程,对模具的用途、选材和结构加深理解和思考,从而启示学生从某一种模具的结构去思索新的更巧妙的结构。应用专业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将Pro/e、UG、SolidWorks、AutoCAD等设计软件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任由学生去想像,活化所学的知识。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环境,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对企业和生产过程的了解,为后续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给学生几个主题,不给出具体的制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是由学生自己制定题目,使他们通过市场调研、查阅文献资料,走向企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来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这样可最大限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题目的真实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充分地训练。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除了通过理论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之外,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内外实验、实训和竞赛活动,开展专业文献检索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M].光明日报,2000.
[2] 赵存生.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这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具备职业素养是学校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内涵。这便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将理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对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知识、能力及其态度等诸多要素。良好的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一般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时,与其工作及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的总和。例如,从事会计行业就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基本内容;从事教育行业则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都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操守。职业意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等。
在上述的四个内容中,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着重培养的部分,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往往会被有所忽略。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时,职业技能仅仅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原因显而易见:职业技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很快掌握和提高,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却是支撑起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中职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意志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做事缺乏耐心与自信心
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常得不到父母及其老师的赞赏,
导致其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怨自艾,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
(2)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产生逆反心理
中职生由于知识面、阅历等原因,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物,且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冲撞老师、顶撞家长的事情常有发生。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中职生由于年纪尚轻,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于自身的要求较低,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任性而为之,即使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会由于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去完成。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等现象。
由此可见,对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形势激烈而严峻,面对优胜劣汰的就业形势,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已不容忽视。经过对各类调查结果进行参考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今的中职学校大多将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加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良好的核心素养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入社会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这是必经的过程。然而在面对挫败感的过程中,便能充分地体现出职业素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中职生,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善于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另辟新境,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与结果。
三、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
(一)确立班集体目标
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并且被同化。作为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追赶的风气,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二)确立个人核心素质培养的目标
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使其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存在,而不是因为老师空洞的说教和家长死板的要求。现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才”。诚实守信、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应结合班级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目标。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国家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分数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现阶段一部分中职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将子女送去学校,教育便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优秀子女的最重要的基石。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平常应配合学校,加强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是来自于社会、个人、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措施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企业间员工的竞争,以及企业间员工职业素养的竞争。有效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所从事职业的要求和规范,以及在职业过程中所体现的综合素质,涵盖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方面。优秀的职业素养的表现为:高度的敬业精神、执行力强、严于律己、积极自信、责任心强等特征。
二、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员工个人发展而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员工获得工作业绩的前提。职业素养是员工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前提条件。员工职业素养高则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使企业获得高效率高效益,并使企业内部富有创造力和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内的核心员工必须具备如下三方面的职业素养,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1.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准则、品德和情操的总和,是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又是员工对企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忠诚、诚实正直、客观公正、努力学习、团结合作、敬业奉献、责任心强、有大局意识、追求整体利益、认真服务、保守商业机密、追求卓越、具有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等。职业道德是员工的立身之本,是纵横职场长盛不衰的法宝。人一生的价值,集中体现于他在职业生涯中所做的贡献和获得的成功。企业内的每一名员工都应遵守职业道德,珍惜工作机会。
2.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也称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手段。具体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的工作具有技术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骨干员工要求具备获得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习惯。企业内员工需了解和掌握的通用知识有企业业务相关的专业知识、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流程管理知识、时间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员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加深生产各环节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在工作中不仅要能够做到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而且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
3.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习惯具有自觉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范。员工长期从事某职业,就会具有与职业相关的习惯。职业习惯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行为表现。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在职场获得成功的有力保障,是内修于心之后的外塑于行。在企业中,良好的职业习惯包括善与协作、高效工作、热爱学习、目标明确、抓住关键、关注细节、擅长时间管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可以帮助员工在职场路途上顺利前行。
三、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的措施
1.以人为本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基础。企业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准则是充分尊重人才,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训、选拔和使用。力争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从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入手,用情感真诚沟通,用关爱彼此理解,用民主达成共识,用尊重赢得信任。员工的努力是企业成功的基础,管理企业要主动关心员工的职业、学习与生活。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让员工在企业内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激情、智慧和潜能充分发挥。
2.完善企业内部培训机制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开发与完善是挖掘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企业通过建立完善教育和培训机制来扩大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进而提升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具体方法是企业要根据员工所处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来建立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机制。员工通过参加任职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持续努力工作。
3.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根本要求。倡导建立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扩大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丰富知识体系,提升职业素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学习型组织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通过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扁平的、高度柔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优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员工发展路径是提升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方法。企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就是为员工建立和发展一套完整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内建立广泛的员工职业素养成长通道。要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企业根要关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三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让员工切实感觉到在企业内有晋升的机会,有成长的路径。优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员工发展路径促进企业三类人才队伍协调同步发展是提升员工整体素养的重要方法。
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不仅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更为企业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企业要想基业长青,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宇杰,曾芳琴.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最重要的素质[J].中国货币市场, 2008,(04)
[2]刘远, 赵晓兵. 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J].商场现代化, 2008,(15)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班级管理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1.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目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兽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更需要适应畜牧兽医行业需要,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较强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敬业乐业、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中高级人才。
1.2中职畜牧专业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规范、职业技能、职业心态五个方面。畜牧兽医专业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畜牧兽医企业员工的“品德”——隐性部分,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的“才能”——显性部分,即沟通协调、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其中品德是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构建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品德的高低往往被企业视为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员工的首要条件,因此是基础,而才能则是中职生最终能否成为一个优秀员工的保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中职畜牧专业学生班级管理特点
2.1中职学生特点
现在就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是“95后”或“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单亲,父母在外工作,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沉迷于手机、网络世界,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不强;自卑,叛逆心理较重,沟通合作意识不强;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抗挫折和职业认同意识差。
2.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管理特点
当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由于受社会不同理解,招生困难、师资队伍不齐、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困扰,往往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够。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主任,为应付学校对班级的考核,过分注重安全、纪律的管理,以致忽略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不够,毕业后适应岗位能力不强,很大一部分毕业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工作两三个月就改换工作。
3中职畜牧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3.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在学校、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构建围绕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为中心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索编写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校本教材,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其内容包括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人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安全教育、企业人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3.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
1)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模式。荣昌区职教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依托荣昌县“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职场环境优势,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校企融合为桥梁构建“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遵循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要求,依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认识一训练一巩固一内化),制定职业素养培养内容,采用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阶段逐级实施。2)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企业化管理。在学校,学生以班为单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纪律、活动等都与班级分不开,他们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班级的管理的影响。在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中,班级企业化管理是促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环节。班级企业化管理,就是把班级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行管理,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一个班就是一个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化名称(如诚品人才培育班、日泉班、铁骑班等)、企业管理机构、班级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企业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渗透到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的培养,贯穿于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之中。3)构建企业化评价方案。要使“阶段式”工学交替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案就相当重要。依据“8S”企业化管理(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参考企业的评价方法,结合班级实际,制定部门员工量化考核方案,多方参与,从德(工作态度、服从、积极参与活动、团结协作等)、能(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担任班团、学生会干部、课堂表现、劳动、实训等)、勤(出勤)、绩(作业、考试成绩、技能比赛、活动获奖等)四个方面考核学生员工,形成“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评奖、期汇总评奖”常规管理机制,评出“周员工标兵”“月星级员工”“学期明星员工”。
4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实施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反馈
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畜牧兽医专业从实施“阶段式”工学交替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来,学生的岗位能力(如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得到提升,特别是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畜牧兽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中担任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人数显著增多,参加各类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活动得奖人数增多、班级凝集力增强,有效促进了班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速读•下旬,2014(08).
[2]陈淑娴.浅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J].品牌,2015(03).
[3]于金声.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学园,2014(34).
[4]陆希悦.如何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考试周刊,2014(93).
[5]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