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中职德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德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德育研究

第1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德育品质的培养。尤其在中职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德育资源。但是怎样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利用、开发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中职教学;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职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但政治教育影响更大。根据现阶段中职学校教育情况,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提高。

一、中职政治教育中德育资源的开发

1.政治资源开发途径

中职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从广义、狭义两方面来看。从广义上讲,是教学理念实现的原因;从狭义上,是教学资源的来源。网络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政治教学变得更为便捷,教学内容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导入,进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政治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动态,与社会接轨,拓宽知识视野,学习政治知识。政治和社会发展相关联,中职政治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竞争型人才。多样化的德育资源应用至教学中,进而提升中职德育教学。中职政治教学更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学生走向社会时,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素养,防止出现拜金、享乐等思想,传承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

2.德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1)挖掘家校资源,树立学生品德。学生主要有两个活动场所,一是学校,一是家庭,挖掘学校、家庭资源,将之应用在政治教学上,实行多样化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在政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为开发教学资源,协调家校联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如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时,学生不能准确定位,有的对自身定位较高,与实际脱离;有的没有任何规划,放任自流。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经历,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2)挖掘网络资源,建立学习平台。网络信息覆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生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可以通过QQ、BBS等平台充实自己。同时,将网络资源融入德育资源开发中,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型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法律案例,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法律是严格的,但人是有情的,当两者出现冲突时,学生该怎样运用德育知识解决矛盾呢?如高速公路救狗事件,拦狗行为虽然合理,但不合逻辑,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寻找相关材料以及法律知识,充分了解社会结构,形成自身的德育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正确引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

(3)挖掘行业资源,推动职业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走向社会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德育资源的开发,可以把行业资源与德育资源相融合,更有时效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岗位有基本的认知,了解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利用

1.个性思维的德育资源利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多变性,要不断积累知识,进而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在德育资源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变化,适当地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生成性培养目标的利用

无论哪一科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动力与教学不断结合。政治教学也一样,教师要注意利用生成性培养目标。例如,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又学生进行分析:一个成功的企业怎样经营和生产;一个企业的生存根本是质量、创新、诚信,而诚信是德育资源的体现。如今,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将质量问题抛之脑后,这种行为就是道德品质丧失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认清社会,又懂得了企业经营之道。建立生成性目标,将德育品质运用在职业选择上,这是德育资源利用的体现。

3.评价性学习文本的利用

文本的学习和开发主要通过教学交流产生、出现和接收,学生通过评价性学习能力进行德育资源利用。例如,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教学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时事。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会对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进而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地位有所感悟,激发爱国情怀,主动学习知识,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文本教学主要通过材料的传播,挖掘德育能力,在教学中凸显德育品质。

总之,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是中职教师的职责,开发德育资源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其影响力,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多样化地发展。

作者:韩剑军 单位:左权县职业技术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文水.中职政治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考试周刊,2015(66).

第2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职;学生;分层次;策略

一、当下中职学生的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通常是初中毕业之后直接来读的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生大多有着年龄偏小的特点,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就能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例如在组织纪律方面缺乏相关的意识,经常出现迟到和早退的情况。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基础,对学习也表现得毫无兴趣,以至于在课堂上总是不集中精力,容易产生高厌学的情绪。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第一,日常行为不规范。在校园里,学生谈吐粗俗,缺乏在行为上自我约束能力。第二,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集体意识。当下的中职学生在成长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心里上较为孤僻,不愿意与他人结伙,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中,也是只享受权利,在尽义务方面相当被动。第三,缺乏诚信。有部分学生不够讲信用,往往体现出一定圆滑、事故的做事风格。在生活中没有感恩之心。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往往由于学业或是感情上被忽略过,所以导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上,缺乏信心,渐渐变得冷漠。第四,心里承受能力差。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这个时间的他们正处于一个叛逆期、青春期,思想波动比较大,往往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

二、中职学生的分层次德育教育策略

1.实现主导与主体的结合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和学的关系十分明确,而且特别强调教师教育的行为,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状况。按照当下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目前正处于一个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往往关注的是直接的个体需求,加上长期以来受教育过多,导致对灌输式教育方式十分排斥。所以,中职德育教育,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的教育效果。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实行分层教学,重点在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学目标多元化,教育方法多样化。在教育中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知识的结合

在中职教育中,我们不能将德育课仅仅看作是知识的传播阵地,我们还需要将提升学生个人素养、职业道德看作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真正地凸显育人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同时也也要关注学生是否拥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提升中职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中职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和养成,真正地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所以,在具体的中职德育分层教育当中,可以根据对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设定,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体现正确的育人功能。首先,德育课程的知识结构要和本专业有效连接,尤其要重视知识为专业的服务作用。其次,德育教育要承担起德育的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化的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点,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个人习惯的过程中,要提升其公民属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分年级实行德育任务

在德育教育当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分配相关的任务。在一年级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具有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实现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在二年级的德育任务,巩固一年级的养成效果,继续深化其行为,让其向自律的方向发展,尊重职业行为规范,进而继续实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实现对职业的认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总结生活,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三年级的德育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对其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并提升其公关的本领,实现自我保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的世界,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当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世纪人才。在就业环境如此不顺畅的当下,我们在给学生加大竞争力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加强心理辅导,给予学生相关的德育教育。

结语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实行分层教育使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中职德育教育应秉承贴近生活的原则,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德育课程教育作用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更好的做人。当下的中职德育分层教育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希望今后继续提升其理论研究的有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永智.构建和实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79-82.

[2]杨英,朱艳会.我国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4:35-37.

[3]郭志勇.聚焦“全员育人”直面内涵提升——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大德育视角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3:36-39.

第3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中职学校德育主要内容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的教育。中职语文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以职业应用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中职班主任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既更新了德育教育方式和载体,便于学生接受,又节约了专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间。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效果不明显。传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主要是利用专门的班会课,来给学生进行德育宣讲,在班会课上播放与德育主题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但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在班会课上慷慨激昂,各种表决心和斗志,课后学生还是原先的样子,很难将课上的决心和斗志延续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了让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校内迁移到校外,急需我们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二)中职学生的特点需要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严控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生比例,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学生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人,缺乏自信心。一个事实是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确实较普通高中生差,因此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德育教育内容只靠简单的班会课、教师谈话等是不能得到完整落实的,需要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从2016年开始,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是“后”,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广泛的自然、社会、人和思维的基本知识,德育教育任务重大,需要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笔者所带班级共有24人,全部是2000年出生的小孩,且都是独生子女,因从小缺少与同龄人共同玩耍的生活经历,开学之初,学生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交流很少。为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团体,我在语文课上采用小组教学,课前让每位同学自我介绍,介绍完后给学生一张扑克牌,将全班同学按扑克牌4个花色分成4组。这种分组方式让学生很新奇,也乐于接受。分组完成后,老师提出每组要选一名组长,并讲明组长的责任和义务,给学生3分钟时间讨论由谁当选。在这个过程中,有领导潜力的同学慢慢地脱颖而出。组长选出来后,有一个组长就职宣誓和组员表忠心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从意识,锻炼学生的社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讲授《应用文写作》中“单据”的知识时,采用4个角落教学策略,给每个学生编号,让每个组的1号和2号聚在一起,形成“专家组”,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料学习“借条”相关知识,让3号和4号聚在一起学习“收条”相关知识,让所有5号学习“领条”知识,剩下的6号学习“欠条”知识。每个“专家”在专家组学到相关知识后,回自己的原始小组依次分享自己在“专家组”学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专家组”成员,要一起获取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回到原始小组后,要给小组成员分享学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职业理想。笔者在讲授《应用文写作》中“求职应聘信”的知识时,结合学生所学的西餐专业,给学生安排了课前准备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通过调查、访谈、浏览网站等方式,向老师、朋友、家人了解本市西餐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每个小组推荐一家心仪单位,制作PPT,在课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组推荐的单位。所有同学可从4家单位中任选一家作为自己的求职目标,写一封求职信,这封信由老师帮着保存,毕业时,归还学生。教学中,有的小组选择糕点房,有的学生选择西餐厅,老师针对学生的选择和介绍,延伸讲西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学生听到有学长学姐上班一年,就凭自己的本领做了店长,非常向往。在《应用文写作》课上,给学生种下了一颗职业理想的种子,将德育教育无形渗透到了语文教学中。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需分清主次。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切忌过分强调德育渗透,而忽略知识本身的传授。比如,在教授“借条”“收条”“领条”“欠条”时,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还是学生能明确区分四者的异同,能按相应的格式写出相应的单据。(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循序渐进。小组教学方式,4个角落的教学策略,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接受,也存在个别学生不参与、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跑偏等问题,只有上完几次课,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时,学生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将那么多知识都记在了脑中,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个时候,老师再加以引导,告知学生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以及可以取得的效果,学生才会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也才可以在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张丽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翠.浅谈《弟子规》与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有机结合[J].现代德育,2016(2).

[2]卢品卫.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16(4).

第4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激励德育;以人为本

农村中职学校是我国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德才兼备的国家建设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视。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有的德育模式已经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的中职教育的德育模式在必要性、知情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农村中职学校激励德育的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推广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以人为本是激励德育的理论基础

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确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树立了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的“三大理念”:

1.以人为本,激励为先。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攻坚克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为了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情感,我校在2010年国庆期间开展了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政教处、团委和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部分学生到革命老区,红色首府祭拜先烈,清扫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宣誓等活动,激发学生追忆先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务处、政教处、团委会举办了“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红歌传唱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通过行为引导,反复训练的方式,教师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改变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

二、营造激励环境,构建激励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与手段。随着人类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的把教育理解成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观念,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更多的人把教育对象——学生,不仅理解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而且还理解成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的建构是一个动态、一系列内在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学既要遵循这个过程,又要促进这个过程发展。这既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标。在德育领域,没有这样一个主体建构过程,即使学生有了“知”,也不会是“真知”,更谈不上“信”与“不信”了,所以德育课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习主体的建构。

第一,课堂教学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索与实验,它不是去追求外在的还没有打上人类实践印记的那个“自然”,而是直接占有人类实践已经取得的成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形成知识化的理论过程与人类采用最简捷的方法吸取前人经验的学习过程,从认识规律上讲是一致的。当将人类经典的原创的认识展现或再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不但能认识“知”,理解“知”,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认识“知”的过程,形成方法、能力和态度,得到人生智慧的启迪,此时的“知”,才有可能成为“真知”,才有可能由“不信”变为“真信”。

第二,人类任何一个理论化知识,都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反映,是在综合的、复杂的人类实践中抽象出的一个符号化的认识。然后再用概念、原理等形式建立自己学科的知识体系,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抽象化的概念、定义和原理等只是人类运用的一个学科化的“符号”和“语言”,简单的“符号”和“语言”输出对学习主体的建构没有任何意义。

在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与人类认识世界过程的历史的联系、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现实的联系、与学生个体认知结构个性化的联系,才能够促进主体建构过程,才有可能解决德育目标中“知”和“信”的问题。这才是中职学校德育课完善的过程化课堂教学。

三、引进企业文化,用正确的企业德育观引导中职德育实践

提高农村中职学校激励德育的实践,不仅要靠农村中职学校,还要依靠企业。农村中职学校和企业在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是沟通中职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中职生实习的平台,也是对中职实习生进行德育的主体,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引导企业重视中职生德育实践,树立正确的企业德育观。

1.企业文化要有德育的功能。通过两所农村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你在实习期间,企业文化对你的影响”及“为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回答集中在:自己实习期间学会了“团结”,感受到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企业文化让大家凝聚在一起”,这表明,中职生对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团结”,“遵守职业道德”“和谐”等企业精神印象最深。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具有群众性、思想性、渗透性和娱乐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以追逐利益为先的企业而言,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而且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更大的成功。

2.企业制度要有对德育的规范。通过两所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你有违反校纪的情况吗”的问题,30.1%的人选择“偶尔”,69.9%的人选择“没有”。 然而,关于“在实习期间,你有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情况吗”的问题,8.1%的人选择“偶尔”,91.1%的人选择“没有”。可以看到学生到企业实习后,违反纪律的行为减少了,这说明企业规章制度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好的约束力。

3.企业带教教师要言传身教。通过两所农村中职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你认为实习企业的带教教师最重要的是拥有_____”的问题,56.2%的人选择“职业道德”,26.7%的人选择“良好的专业技能”,14.3%的人选择“扎实的理论知识”,2.8%的人选择“其他”。这表明,在学生心目当中,“职业道德”是企业带教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4.企业领导要有德育的理念。企业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领导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韩愈的《马说》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再优秀的带教教师,如果得不到企业领导的赏识和重用,必将如水淹没于大海之中;相反,一个品行极差的带教教师,一旦被利用,必将误人子弟。

四、通过道德教化提高中职学校激励德育的实践

道德教化,即道德的教育和感化。董仲舒曰:“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法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美俗也。”儒家把教化作为治国的根本,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了教化的重要功能。道德教化是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渠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开展:1.教化目标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2.教化内容要体现生活性和实用性;3.教化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4.教化保障制度要体现稳定性和发展性;5.教化环境要体现人文性和主流性;6.教化方法要体现个体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杨静.中职德育实效性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2]傅洁明.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9):120.

[3]张荣胜.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3.

第5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中职生道德问题分析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而普通高中也在一次次地扩招,这就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较差,不仅如此,在他们身上也常常存在一些道德问题:

综合素养低 众所周知,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可是随着“高分低能”等字眼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呼唤,使得中职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对于政治、语文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基本上被忽略。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思维里就形成了“文化课没用,会处理问题才是关键”的错误观念。因此,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找份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是让父母满意,而面对怎样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时,他们中大部分人会认为是“住好房,开豪车,挣大钱”。

是非观念模糊,纪律意识不强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有比较多的空余时间接触各式各样的东西,而且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也渴望有一技之长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可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复杂纷扰的社会不知所措,不知怎么选择,是非观念模糊,容易感情用事,不仅如此,即使是犯了错误,也并不能认识到,还容易迁怒别人。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违章乱纪是不走平常路;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仗义;我行我素是个性。中职生中有不少人的行为比较散漫,纪律意识不强,做事不计后果,更严重的是责任感不强,容易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面对周围事务。

人际观念存在偏差,抵制诱惑能力不强 中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交往和什么是朋友。他们中有不少人认为交朋友是为了相互帮助,想要交到朋友和巩固友谊就要经常一起出去玩,出去聚餐并相互赠送礼物,真正的朋友就是为了自己可以两肋插刀。这样的交友意识常常会使他们没有原则、没有自我。面对所谓朋友的邀请总是因为毫无理由的信任而接受,抵制诱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校德育创新举措

树立全新的德育教育观 中职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价值观容易动摇。在这个只接受结果,不看重过程的外部环境中,如果学校仅仅提供课本知识,不向学生传授为人处世的技能和文化知识,无疑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学校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课和德育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基础文化课知识是实践和创新的源泉;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顿学校风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场所,好的氛围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学校要制定完善的育人制度并严格践行,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于违章乱纪的同学给予警告甚至处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道德的关键是自律,而自律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的锻炼。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要加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加以指导,使其切身感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自己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不仅如此,在集体活动中,学生更能体会到合作和团结的力量,也能逐渐明白应该与别人怎么相处,久而久之就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改革德育教学 这是德育教育创新的重点,这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学习观,并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并通过分析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联系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使学生从小事开始不断完善自己。不仅如此,还要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把德育教育也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一项,从各方面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6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icro-course has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by front-line teache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make th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The use of micro-course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e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icro-course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o that micro-course truly ser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关键词:微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运用策略

Key words: micro course;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law;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36-03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教学也应运而生。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开放的学习资源构成的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短小精悍的课程。开发中职德育课的微课程,是为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微课程必须应用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才能让中职德育微课程焕发出生命力。本文将以中职德育必修课程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阐述微课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微课

微课程的使用既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又要有可以挖掘的深度,才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使用,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用之,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了。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微课程可以在教学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微课,具体运用如下:

1.1 课前预习

中职生由于基础比较弱些,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较低。对他们而言,德育课的地位也不高,因此,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功课,这就影响了德育课堂的上课效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微课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共有五个单元的内容,其中有的单元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比如其中的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道德知识是“假、大、空”,离现实太遥远。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在讲授该单元第一课《感受道德之美》时,制作了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所特殊学校的事例。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微学习单,思考三个问题:1、道德离我们远吗?2、你心目中具有高尚的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3、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上课后,教师先播放微课程;然后学生回答课前预习时教师布置的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在本节微课程使用过程中,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微学习单的任务,对本课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学习社会公德等其他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课中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何时把微课程运用到教学中。具体运用如下:

1.2.1 导入新课时

在讲授道德课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单纯的播放视频容易让青少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就会使道德教育发生困境,会产生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的情况,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采用微课导入,它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丰富的特点,通过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面所举的道德的微课程案例《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笔者在有的班级直接用在了导入新课时: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中关于特殊学校老师的一些事迹,一边思考微学习单上给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到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大概在6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2 突破难点时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但目标明确。即它的时间虽然短,但内容必须是要有针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教学难点时可以运用微课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快的理解难点,这时,微课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十二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识别和防范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各种侵权行为”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微课《你会签合同吗?》,这节微课的类型属于“知识型”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求职的路径、签订合同的流程、如何防范侵权行为、如何维权等核心问题用“思维导图”显示出来,并且配以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动画,让学生对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了系统的认识,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掌握新的知识。

1.3 课后拓展

微课的使用除了体现在课前、课中,还可以在课后。由于微课的移动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变得可能了。一般情况下,中职生课后主动复习的不多,但对于他们喜欢上网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把微课程挂在空间里或qq群里,让学生点击。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效果。笔者是这样来进行操作的:把学生是否观看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挂钩。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期中及期末三部分组成,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课后点击微课的学习情况来作为其中的一个考核指标。通过这样做,相信可以慢慢改善学生学习德育课不积极的状况。

2 注重微课程运用效果评价与反馈

微课程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学习效果如何,都说明微课程的运用是否有效。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1 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否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从原来的不想学变得想学?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自己的情感态度上是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了探知欲,能主动学习知识,并且自己的情感态度方面发生了较好的变化,才能说明微课使用是有效的。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因此,学生也可以自己评价通过学习,自身的法律意识是否有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否有了提高?

自我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习题来体现。每一节微课都会有相应的练习题,一般来说是客观题,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来判断。但是根据德育课的特殊性,也可以是论述性的题目。比如可以布置“讨论黄赌毒的危害”这样的题目。

学生在线做题,既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

2.2 他人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微学习单的情况来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模式,从而得出微课使用效果如何。

比如,笔者前面所讲的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所设置的三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观察学生的一些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规范?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当然,教师的评价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差异性,即差异性评价,才能达到评价应用的效果。

不管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要牢记微课程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这一宗旨。

3 微课程运用的思考

3.1 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本课程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微课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

比如:在讲授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为了让同学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笔者制作了微课《我爱我的岗位》,以浓缩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典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并且借助了一些动画。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明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运用微课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2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微课的运用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所制作的微课,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积极的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笔者制作了微课《实施宪法,人人有责》。在微学习单上,笔者布置了模拟法庭的任务,让学生扮演法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行中思,在活动中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微课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避免娱乐化,否则就偏离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了。

3.3 正确处理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根据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制作成微课。所以,从目前来看:微课资源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运用必须以传统的课堂为基础,不能脱离传统课堂单独存在,因为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而微课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微课为传统课堂增添活力,传统课堂为微课提供发挥的场所,二者相互协调,让政治课堂发挥最大的立德树人功能。

4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微课走近中职德育课堂,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将微课应有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有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3]王俊.微课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5(8).

[4]刘涛.微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2).

第7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在分析了校企融合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校企融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相关策略,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德育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关键词:

校企融合;德育;多元性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融合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校企融合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

通过校企融合开展德育工作,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丰富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德育课不再单调和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经常组织德育课教师、德育工作人员、校党委和学生社团深入各实训企业,将企业中的德育资源和优秀文化有效运用到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顺利地从“学校人”转变为“职业人”。

(二)使德育工作的目标更贴近实际,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校企融合有利于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提升德育教学层次。通过企业实训,学生可以体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锻炼职业技能,提升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提升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争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实现校企双赢

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融合,德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方法、如何与学生沟通,以及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用人标准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校企融合强化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缩短了企业与学生间的磨合期,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实现了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顺利对接,使学生满足了企业对高质量劳动者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以及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

二、通过校企融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是新时期校企融合下德育工作的方向。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情况,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而校企融合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和”为本,这个“和”正符合中职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所以,中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对每个实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了解,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懂得团结、友爱。引导学生到企业实训后,与同事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组成积极进取、合作共赢的团队,遇到问题虚心向同事请教,与同事共同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

(二)德育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要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其在企业实训中的表现等作为评价的指标,将德育评价变得多元、全面和真实。学校和企业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价工作中,实现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在德育评价中,结果虽要重视,但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评价中,需注重评价的个性,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需注重在德育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欣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激励、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所以,中职学校要构建合理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指标之一。校企双方要共同完善和优化德育评价机制,评价应注重实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在实训中严格遵守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

三、结语

校企融合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多元化的德育评价,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作者:高玉凤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8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德育研究;职业学校;问题;对策;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12-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德育工作问题是中职学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职教工作者要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应对策略,助力广大职教学子成人成才,引领职业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 中职德育教学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知行”脱节,德育实效性大打折扣。部分学校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一些道德现象是错误的,但涉及具体问题时,又放弃自身的道德追求。这种“知”与“行”的严重失调,与道德教育观念的落后有很大关系。第二,人本情怀尚需加强,主体地位有待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缺乏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主体性的丧失,使中职德育陷于被动境地。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调查显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教学内容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二是内容陈旧,缺少鲜活的案例,三是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程式化,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第四,师资力量薄弱。不少学校德育课师资队伍状况与加强德育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教师队伍构成不够专业化,任课教师中兼任教师比重大,非专业的“半路出家”的教师多;相比其他学科,德育课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

2. “全员育人、整体德育”方面问题突出

第一,有些人认为,德育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养成有意识传播和渗透德育思想的意识,也就少有德育行动。第二,班主任德育的力度亟待加强。中职学校班主任的任务非常繁重,他们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要管学生的方方面面,既烦琐又辛苦,有时候出力不讨好。原因在哪里?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成人成才的教育规律”,也就是没注重学生的爱人、感恩、孝道、诚信、坚韧、勇敢等道德品质培养,没有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第三,德育工作流程不够健全。中职学校有35%左右建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如德育处、德育教研室、德育工作室,而60%的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政教处、团委、工会组织甚至宣传部门兼管,这些部门职责有时相互交叉重叠,不少工作存在空白,遇到问题时可能存在相互推诿情况,也可能存在无人问津的情况。第四,缺乏全员育人、整体德育的有效机制。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整体工作,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德育,又包括对教职员工进行规范引领,全员育人、整体德育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健全。

二、中职德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有爱才有教育,微笑亦能产生奇效。职校教育工作者要让心理有偏差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慢慢找到自信,用期待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慢慢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用关注与赏识给予适时的激励,让学生在慢慢征服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长为心理健康、积极乐观、对社会有益的合格公民。第二,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变“学会”为“会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三,加强与企业联系,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第四,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选用鲜活的德育素材作为案例,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多媒体手段,采用任务驱动、活动探究、小组讨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五,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并创造条件让德育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同时,还应该形成全校上下一盘棋、全员育人的良好风尚。第六,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编制学校德育工作规范,确定德育工作机制,设立专门的德育工作部门,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整体德育理念,表彰学习道德模范、惩戒道德失范行为,传播彰显德育工作正能量。

三、中职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探索

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不少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活动激励,强化实践,开辟德育新途径

爱因斯坦认为,人格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是中职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课堂教学侧重德育知识和思想的传授与渗透,而要更好地实现德育效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和行为的实践。部分中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产生了极佳效果。第一,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职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积极参加这每年一届的全国性德育盛事,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本着“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的学生擅长写作,在征文项目中崭露头角;有的学生喜欢计算机,在FLASH动画制作方面有所展示;有的则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把生活中的美、职业中的美定格下来;有的展示中职生礼仪风采;还有的歌声曼妙、舞姿婀娜,在“中华才艺展示”上大显身手……参加这些活动,广大中职生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第二,举办“道德建设,百年育人”、师生礼仪风采大赛活动。召开大会,全校师生共同学唱《公民道德歌》,在道德歌朴实的旋律里,师生的心灵得到洗涤;还可以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德育学生标兵”,举行师德报告会、专题德育讲座等。师生礼仪大赛、基本素质比赛、才艺展示等多项活动,展示了职教人的风采。第三,开展生产实践教育。遵循国家倡导的“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方针,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学生们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生产车间,工人师傅们手把手地传授技能,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落实生产工艺、安全生产规范,以及岗位劳动纪律、严谨的职业道德作风,使得德育真正得到内化。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熏陶

不少职业学校,依据学生特点,精心制作了道德文化长廊,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文化长廊里,有主题雕塑,设有升旗仪仗队、国旗下讲话、学校文化内涵解读、模范人物和优秀毕业生事迹展,以及志愿者在行动、校园小记者、春风文学社团在活动、悄悄话信箱等栏目。

3. 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德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有的中职学校开展创业经营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模拟公司经营开展创业经营活动,完成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划投资生产线,以及采购原材料并安排生产、商定产品价格和策划产品销售等活动,直至最后决出胜负。更有意思的是,不少学校鼓励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小商品销售、二手图书、校园洗衣房、垃圾回收公司等校园创业实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少学校形成制度,每学期开展多场职校生创业模拟实践大赛,并将其列入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亮点。

四、结束语

在我国,打造“大国工匠”,职业学校责无旁贷。德育工作问题是中职学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职教工作者要认真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应对策略,创新工作方法,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金栓.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途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2(04).

[2]胡晓毅.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9篇:中职德育研究范文

摘 要:在中职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研究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多种途径: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生活化;德艺双馨;人才培养;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8-02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德育课是培养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对职校学生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说”为主的德育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模式。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德育课堂的归宿。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内涵

德育课生活化是相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纯理论教学而言,指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生活为源头,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用生活事例讲解德育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德育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优良品德、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手段,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旨在构建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让中职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生活化也并非任由学生在生活中自娱自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引导者,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德育课面临的困境。审视当下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着实效低微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难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迟到、厌学等不良行为在他们身上比较常见,甚至有一些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学校虚度光阴。基于这样的现状,德育课在他们眼里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另外,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很多学生和家长严重忽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德育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以顺利就业就行,而文化课不需要参加升学考试,所以学不学或者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德育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自然就无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讲授为主,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背离新课改的要求。

(2)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首先,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是:生活中处处有德育,社会中时时见德育。要把德育从学校这一“鸟笼”里解放出来,要想德育课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生活过程。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德育课,就像无根的野草,注定是随风飘散的。其次,“三贴近”原则。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特点,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也要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三贴近”原则充分阐明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的重要性,“高、大、空、远”的德育课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更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因而德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摒弃传统“说教”的形式,采用生动、有趣、具体、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德育课生活化的途径

(1)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从传统“知识课堂”向“生活化课堂”转变的第一步。

(2)教学内容生活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生活是多彩的,教学的素材也必然是多样的。1)教学中要采用乡土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时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实现在生活中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以“增强法律意识”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入发生在茂名地区的三名青年持刀到荔枝园抢劫荔枝、而且拍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炫耀、最后面临法律制裁的案例。这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缺乏法律意识往往会误入歧途,巩固了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德育目标。2)教学内容应突出时效性和时代性。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往往都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德育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素材。教材是滞后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德育教师必须在现实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完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情境化。要真正实现德育课生活化,必须结合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体验、讨厌说教等学习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法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学生体验和思考。1)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的优点在于通过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德育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仅仅是“听”。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往往是和案例教学法结合使用。用生活化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总结学习过程,以达到强化德育效果的目的。3)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与德育课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体验式教学法包括活动体验、游戏体验、实践体验等方式,体验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模拟法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是为了考量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知识课堂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生活化课堂则着重考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生活化的德育课堂不应该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终结性评价不可少,但过程性评价更为重要。1)改革考核方式。生活化德育课堂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一不时刻关注现实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在这样的要求下,“纸上谈兵”的考试方式就无法全面考量德育课教学效果。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必须把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其中平时表现占55%,期末成绩占45%,平时表现要涵盖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积极性、作业完成状况等方面。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改善德育课堂的现状,充分实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目标。2)课后作业延伸巩固。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来是检验教学效果,二来是巩固教学效果。要通过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为例,在学生探究总结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习惯养成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进度表”的课后实践作业:分别列出某不良行为习惯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具体改正措施,实际效果,存在的困难,满意度。这样的课后作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生活化。

四、结束语

德育n生活化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仍然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相信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德育课定能彰显其迷人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梁云(1986-),女,广东茂名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政治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许立群.教学生活化理念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