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

第1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模式改革;辩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72-02

一 引言

近些年,辩论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文科具有不明确答案的学科特点,便于应用辩论式教学模式,因此辩论式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在文科的教学领域。例如,历史课上以“是否成功了”作为辩题展开讨论,政治课上提出“小悦悦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还是还是人性的丑陋”这一辩题等。然而在理科的教学领域,辩论式教学在近些年也已被提出,但多为伪开放性的辩题,即答案仍然唯一确定,而让学生在未了解答案前进行辩论。除此之外,辩论式教学模式在理科教学领域的应用与其在文科教学领域的应用相比,也还是相对少见的,而将辩论赛引入到理科教学当中至今还未见报道。

二 理科教学引入辩论式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传统的理科教学模式下,老师向学生传授书本上固定答案的知识,而学生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和一定程度的理解,接受的是明确答案的培养,也就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实施已久,虽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2015年7月的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得了4金2银的好成绩,其实自我国1985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位冠亚之列。然而,直至27年后的2012年才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30年后的2015年才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为何标准化的竞赛成绩如此之好,而创新研究性的诺贝尔奖来的却如此之晚?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原因很简单,奥林匹克竞赛是有标准的,有唯一明确的答案,而诺贝尔奖却是开创思考,发散性的。中国人所欠缺的正是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思维。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更是要面临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所以对大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同时,加强对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将辩论式教学模式引入理科教学当中就是培养大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

三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信号处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改革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是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数学公式推导较多,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适当的数学分析处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数学分析、公式推导和案例分析部分,以此来展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由于答案的确定性导致知识系统刚性边界,为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性思维,故将辩论赛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

1 主要辅助作用

辩论赛前,老师给出一个开放式课题作为辩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按照前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知识储备做出判断,选择持方。在比赛的前期准备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是课外的自学过程。整个辩论过程自由而开放,只有在这样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下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因此此项活动可以实现对学生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2 次要辅助作用

辩论赛这种特殊的形式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例如,使学生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老师可以间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发现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让学生产生误解的地方,因此将辩论赛引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是一种很好的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

四 实践效果

此次对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电子电气专业正在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在老师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后,向大家提出了M行学术辩论赛的想法,同学们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参与的热情也是格外高涨。本次比赛的辩题为“模拟技术是否会被淘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持方,其中正方四人,观点是模拟技术终将被淘汰;反方四人,观点是模拟技术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是学术辩论赛,所以会在经典辩论赛形式和流程的基础上稍作改动。辩论双方各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四人组成,组成环节为一辩陈词、双方攻辩、一辩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观众提问六个环节。

辩论赛有两周的前期准备时间,在此期间,同学们上网搜索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资料,例如: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优势及缺陷;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等,从中摘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赛当天,担任评委的为两位研究模拟技术的老师、两位研究数字技术的老师以及一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老师,辩手双方各4人,主席1人,工作人员3人,观众(在读学生)30余人。比赛进行过程中,双方辩手几乎完全脱离了事先准备好的纸质材料,展现出自己十足的热情和信心,根据自己理解和体会,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并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自由辩论环节了,双方辩手各执己见,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可谓是一方攻守兼备,一方滴水不漏。精彩的自由辩论也将比赛推向了白热化阶段。双方四辩总结陈词后,观众们也参与其中,对刚刚比赛中辩手们的观点及论证提出问题,辩手针对观众的提问予以解答。至此,此次学术辩论赛的辩论部分就告一段落了,评委老师根据双方团队在比赛中的表现(陈词、攻辨、攻辨小结、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回答观众提问)和综合印象(语言风度、团体配合、临场反应)给出团体分,根据辩手的表现(语言表达、整体意识、辩驳能力、美感风度、综合印象)给出辩手个人得分,以此判定获胜团队及各队最佳辩手。最终,正方以他们完善的知识储备以及完美的团队配合获得了辩论赛的胜利。赛后,评委老师们对本场辩论赛以及此次的教学模式改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也在比赛当中看到了同学们在课堂上不曾展现出的专注和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此类活动。

五 学生反馈及改进方向

几位辩手表示,学术辩论赛的举办非常的新颖,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本身内容复杂难度高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掌握好课程的基本知识,并且带有思考目的性地阅读大量文献资料也帮助自己获取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活动可以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赛场心态、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是一项极佳的思维发散型创新活动。

并且几位同学还认为,如果可以同时开办多场,或将更多同学分配进两队,适当调整比赛架构和流程,可以更好地增进交流和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正地得到锻炼。

观众们则表示希望自己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这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综合几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此次帮助同学们开创发散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改革很成功,一方面帮助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并独立思考、赛场上互相反驳找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增加对于知识理解的思维广度和思考深度,起到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该活动更可以培养同学们知识以外的个人综合素质,如赛场心态、速想速记、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汲取了老师及同学们的建议之后,我们将设法用更好的比赛架构和流程及相关规划,争取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多学习并思考相关内容,以达到我们帮助同学们培养发散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荣. “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孙爱明. 辩论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0).

[3]唐F岚. 高中英语课堂运用“辩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6(11).

[4]李o.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J].历史教学,2001(4).

[5]殷艳玉. 辩论式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初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6(2).

[6]许波, 陈晓平, 姬伟, 等.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7]刘艳.中学生物学辩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2(2).

第2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学;高效;兴趣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3-02

兴趣教学这个短语早就出现在了教育界,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的教育,它只不过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短语。目前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原因,过分强调老师给学生补课,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想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就一定要找到一种能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而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去发掘。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明白学生需要什么,然后老师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可以达到双倍的教学效果。

一、活跃课堂气氛

把兴趣带进课堂,让学生活跃起来,这是对新课标的一个要求,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要求。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然后对其产生了兴趣,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把兴趣带进课堂是一种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带进课堂,然后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去接受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只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对其感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很多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停留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都非常的厌烦。所以老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中穿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一些问题,然后让他们通过看一部电影,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学生生活是枯燥的,所以电影是他们乏味生活中的一个亮点,他们会非常兴奋的等待这样的课程的到来。老师通过对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课本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做一些总结和阐述。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他们在兴趣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写一些小论文,每一部电影都要留这些任务。学生虽然不愿意去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他们在电影的诱惑下,就情愿去接受这些任务了。这样的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让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掌握了知识。

二、鼓励同学参与课堂活动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是需要朗读的,里面有很多的对白。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然后让同学们排练成节目,让他们以记台词的形式对课本进行记忆。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设置角色,然后让学生们对角色的理解,自己去自导自演。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增加了。可能学生在若干年后,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而且对台词还记忆犹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讲课,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某一课程。这样学生由于受到了老师的鼓舞,会非常积极的去备课,不用说,他们肯定会对课本掌握得倒背如流。老师可以对学生讲课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评论。表扬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努力去做的更好。学生通过给其他同学上课,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也是对他们掌握课本程度的一种检测,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而且会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努力去提高学习水平。这样老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状态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成立课下辩论小组

辩论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一种检测,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一件历史事件或者是课本中的一个内容让学生准备辩论赛,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自由分组,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开始辩论。为了公平起见,各组出一个人和老师作为谈判,这样一个辩论赛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同学们为了辩论赛中能够战胜对方,所以他们就会通过多种途径,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资料,然后总结,准备应对对方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辩论赛的视频,让他们掌握一些辩论赛的技巧,对辩论的内容进行补充。辩论时,老师尽量少的参与他们的争论,做好笔记,把学生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作为时候教学的一种参考。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辩论赛,找到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还可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学的资料,让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通过辩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包括自己总结不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所以教学中适当的插入辩论赛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觉悟,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校应该对其他学科也鼓励这种教学方式,尤其是政治和历史课,这些内容里都有存在争议的问题。所以这就为辩论赛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对学习更感兴趣,这种方式必将会得到很大的推广。

总而言之,学习方法有很多,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语文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要将这些方法在其他专业里推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兴趣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并没有摒弃以前教育方式中的优点,而是对其好的东西进行了继承,同时又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时代在变,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所以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J].教育教学专论,2011.

[2]李运芝.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6).

第3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辩论的前世今生

苏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长辩论的人,恐怕就是苏格拉底了吧!这位古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将真理愈辩愈明。他每天走在街上见到人就和人家辩论,搞得大家都闻苏格拉底色变,远远见到他便赶紧躲开。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我们从他的这些辩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奠定了西方哲学中大家对广泛流传的这些概念和人们行为的一个认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崇尚的东西,人们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意义。这,也是辩论的意义吧!

中国古代的辩论

在中国,辩论的历史可谓久矣。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们所做的,就类似于辩论,都是说服人的艺术。苏秦合纵,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对抗秦国,配六国相印,说明了他口才的强大。张仪连横,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六国各个击破,将楚怀王玩得团团转,最后客死秦国。纵横家的手段,无非晓以利害,将事情层层剖解,将利弊展开,让国君选择有利的一面。

战国时代诸国争雄,百家争鸣,各个领域皆有开创性的人物,他们的各种学说纷呈,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导致各流派之间的辩论。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必然引起思想界的激烈冲突。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学和雄辩演讲能力,进可以得卿相,退可以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学术界、政治界最活跃的人物。其中孟子是当时著名的雄辩大师。他好辩又善辩,有很高的论辩技巧。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强有力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力量。孟子的论辩简练、明快而又有极强的说服力,可称得上是雄辩。孟子的雄辩一是得力于严密的逻辑力量,二是得力于磅礴的气势。还有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作为战国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马非马”论,使得公孙龙以诡辩著称。

狮城舌战

上述是历史上关于辩论的记载。而离我们较近的真实可观的并造成较大影响的,无疑是1993年的狮城舌战。1993年,在之前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的基础上,新加坡广播局扩大了参赛范围,举办了首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代表中国大陆参赛的是复旦大学辩论队(一辩姜丰、二辩严嘉、三辩季翔、四辩蒋昌建)。复旦大学辩论队舌战狮城,力挫群雄。决赛辩题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复旦大学为反方,沉着应战,在立论中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分别阐述辩题,即在事实层面肯定人性本恶的同时,在价值层面积极强调教化对转变人性的巨大作用。决赛中,复旦大学发挥出色,最终以五比零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台湾大学。点评嘉宾杜维明给予了复旦大学辩论队极高的评价。而复旦四辩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

1993年的这场辩论赛,可谓是一场经典赛,社会反响极为热烈,许多人都为之振奋。赛后不久,央视就播出了国辩全部7场赛事的实况录像。随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一书,被誉为“辩论圣经”。

后来,央视的《12演播室》节目将几位辩手请到演播室,与观众见面,一夜之间他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后,身为武汉大学辩论队主力的周玄毅,就是那场国辩最忠实的听众之一。在他看来,1993年的国辩真是开了眼界。“在公开平台上针锋相对的大学生展开辩论,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大多数国人从来不知道,人居然还能这么说话。”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洒脱的表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国人“讷言敏行”的传统印象,展现出了大国国民不凡的形象,那次辩论赛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开放的缩影。

至此,一股辩论热潮在全国掀起,辩论成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的“流行文化”,班级之间、系科之间、社团之间纷纷举行辩论会,参与辩论或者去听辩论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国辩”已远离大众的视线和媒体的焦点,主要是因为社会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辩论与演讲也渐渐淡出中学校园。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说明辩论回归到了常态。

第4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浙江卫视上上下下,都看到了电视媒体的巨大市场。湖南卫视已经走在前面,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但这生意得做,不能让一家独大。

于是,大家看到浙江卫视这些年不断在尝试,一直到《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成功,就好像一个人的头被按在水里很久,终于能抬起来呼吸一口空气那样畅快。

《中国好声音》的产品模式与众不同。它的前期是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后期是巡回演唱会《对战最强音》。

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来的所谓的现场效果,都是节目编导们一手“制造”的。说得直白点儿,编导们通过电视剪辑的方式,可以让节目呈现出他们想要的效果,他们不想呈现的,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所以,很多兴致勃勃来到现场观看节目的观众都是败兴而归的。

在这里,我一并致歉,给大家鞠躬了。

为了达到后期电视剪辑的要求,演唱会必须做到四个半小时以上。如果演唱会从晚上七点半开始,中间穿插一些小感受、小花絮,哪一场下来,都要五个小时左右,唱到凌晨才结束算是正常的。

学员们和《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真有那么大的魅力,能让观众们在那里足足坐五个小时吗?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每年演唱会不断,观众见多识广,让大家埋单不容易,昂贵的场地费用也让巡演商望而却步。因此,全国巡演基本上都定在二线城市。

第一场南京站,在这里要特别表示感谢。演出开始时,天公作美,是一个大晴天,然而不久,一个超级无敌的大霹雳噼里啪啦而来,大雨滂沱。那是一个深秋的日子,风大雨急,再加上体育场那类似盆地的地理特点,我们算是找到了当年杨白劳的真实感受——饥寒交迫啊(一般我们上场前都不吃东西,饱吹饿唱嘛。而且,因为是频道的工作,我们都是没有实际演出收入的)!

但是南京的观众情绪非常高,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表演,居然有近1/5的观众留到了最后,而他们穿的一次性雨衣根本挡不住雨。

当我说完结束语,学员们再次演唱《我相信》的时候,我套用了一句大俗话:我分不清脸上的是雨水还是泪水。哭了,我忍不住了!当时我在舞台上给大家跪下了,算是对衣食父母的感谢。在当时,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这份情,小的永远铭记。在职业生涯里有这样一幕,是我的光荣。

谢谢南京。

巡回演出一共制作了12场,除了首站南京之外,就只有深圳那场火爆得出乎意料。偌大的现场爆满不说,气氛也十分热烈,演唱中掀起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那场是所有巡演中唯一票卖光、人坐满的一场,很有纪念意义。但那确实是仅有的一场。

《中国好声音》和《对战最强音》实际上存在着中国电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症结:过度消费。

尽管商业赞助和广告活动给我们的节目制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为制作出高水平的节目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商家和电视台对于节目产品的过度消费,是在伤害节目本身。

对于一个节目的品牌打造而言,这么做并不是在提升它的公众形象,相反,将会使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很快就变得模糊。无限美好之后就是过目即忘,到最后,我们还会剩下些什么?

同样的问题我常常在问自己,华少本身也是产品,这个产品能够卖多久呢?还有多少人打开电视看见他时会多停留一会儿呢?唉,自己卖自己的生意真是不好做,你懂的!

让我开口说话的……

成为主持人,可能最吃惊的要数我的家人。小时候的我,性格与如今大相径庭,不仅极其内向,见了陌生人还会害怕,几乎到了能不说话就不开口的地步。

你问我是多小的时候?一直到读初中之前。

听我母亲说,我是到了两岁多才开口说第一句话的,奶奶一度误以为我是哑巴。我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余音未消,自己就害羞得钻到了桌子底下。

虽然那次开口讲话让家里人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但我还是对说话十分恐惧,很少和周围的小朋友交流,更别说和陌生人交谈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上小学。

上了小学后,我的“社交恐惧症”略有好转,跟老师、同学多少有了些交流,但我对说话这件事产生特别的兴趣,是从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开始的。

1993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辩论还有比赛,也第一次体会到所谓偶像的力量。

1993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在狮城新加坡举行的,当时的评委中,《明报》出版人查良镛先生赫然在列,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金庸。

辩论赛在全球华语地区掀起了收视,就像我们现在追着看《中国好声音》一样。中国拿下了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冠军。

不用说,我坐在电视前直直地盯着画面的一幕,肯定被父亲看在了眼里。他对我的这种爱好很是鼓励,还在辩论赛结束后给我买了本《狮城舌战》。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本书的模样:封面上不但有彩色的图案,还印着新加坡的石狮标志。

那本书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绝对的枕边书。我翻来覆去地读,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刻进脑子里,然后慢慢尝试着身临其境地去模仿。直到今天,它还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在书柜里。

1995年,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赛来到了中国,那时我正上小学五六年级。我自然是一场不落,守在电视前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除了看大专辩论赛算是学习说话之外,我小学和中学时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浓,虽然每天也认认真真地上课听讲,但似乎一直不很开窍。

没有了家长对学习成绩的“残酷”要求,相比于很多同龄人,我小时候要自由很多,至少不用被所谓的特长班和奥数班搞得整天疲惫不堪。

当然,家里也的确不富裕,当周围的孩子都在为该学手风琴还是电子琴之类的问题苦恼时,父亲从来没在我面前提过一个字。对于他的回避,我倒不介意,甚至还偷着乐。

就这样,小学的时光悄然而逝,在说话方面,我虽然跟老师、同学有了些交流,但依然对说话比较恐惧,我依旧沉默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然而,小学毕业假期的那一次远行,让我敞开心扉“开口说话”,成为生命中一次里程碑式的转折。说起来可能朋友们觉得太夸张,但事实如此。

珠海是我母亲常年工作的地方,珠海之行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忐忑新奇是必然的,可是母亲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我忽然成了放养的孩子。

没有母亲的时刻照顾,我性格又内向,只好整天一个人待在屋里,百无聊赖。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解闷,我就自己跟自己说话,后来跟着电视节目学说广东话,久了之后还是觉得憋闷,心里异常渴望和别人交流。

再后来,只要有叔叔阿姨来家里做客,我就主动凑上去跟他们聊天。

不仅如此,渐渐地我还发现,只要我叫声“叔叔”“阿姨”之类的“哄哄”他们,他们就会带我去吃好吃的,去买好玩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会说话能有这么多好处。

回到杭州,初秋九月,开学升了初中。由于这次远行和大专辩论赛的影响,我一改小学时的内秀,变得活跃了很多。尤其是对于辩论赛的热情,相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在初中第一个学年,我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一场小型辩论赛。

当时辩论的主题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仍记得自己最后引用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句诗,我是从《狮城舌战》里看到的,那时候似懂非懂,并不能全解其意,但经常被我挂在嘴边,成了口头禅。

现在想想,寻找光明是多么宏大的命题,完全是当时的我无法理解的。

第5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课程改革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其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合作”,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需求的各种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之一。合作学习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历史合作学习可以运用课堂讨论、辩论赛、历史板报式的第二课堂成果展等不同形式开展。教师围绕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设计不同形式。

一、课堂讨论式

讨论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活动方式之一,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但是一次成功的讨论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否则可能使课堂陷入哄闹之中,不能达到活动效果。有效的课堂讨论组织方式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步骤:第一,选定适合开展课堂讨论这一学习方式的教材内容,确定课堂讨论主题;第二,布置资料的搜集;第三,分组并开展讨论;第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总结。

案例1《美国南北战争》课堂讨论活动设计:

教师选择《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在教材讲解中穿插学生的课堂讨论,与课堂教学相契合。

(一)把全班学生分为3组,第1组同学代表南方经营棉花种植的奴隶主,第3组代表北方经营棉纺织厂的资本家,第2组同学代表历史发展的观察者。

(二)第1组和第3组同学先展开组内讨论,讨论的主题可由教师提供: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如何经营手中的产业,从中赚更多的钱?

(三)第1组和第3组讨论后,派代表分别代表南方奴隶主和北方资本家,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尽量完善答案。通过南北方代表主要观点的阐述,即体现双方在利益方面的冲突。同时第2组历史发展的观察者一定要仔细听取双方代表的主要观点。

(四)教师提问第2组同学:从刚才第1组和第3组的组内讨论及观点阐述中可以发现,双方北方资本家和南方奴隶主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他们之间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中什么比较难解决?(第2组同学根据南北方阐述的观点进行分析,并回答,不难发现双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所在,与教材观点相对应)

(五)教师对第2组同学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因势利导,再次提问,切中重点:北方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需要大批劳动力,但南部奴隶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劳动力,请问北方资本家,你们认为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经思考回答要废除奴隶制)

这样通过全体学生的分组讨论学习,不仅引出南北矛盾的焦点,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而且通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南北方各自发展存在的矛盾,理解废除奴隶制问题,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和理解,再以此为切入点过渡到对南北战争的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讨论始终围绕教材内容,最后达到解决难点问题的目的,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及时总结,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二、开展竞赛式的合作学习

竞争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活动中,只有小组成员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最终胜利,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竞赛式合作学习常用的是辩论赛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中围绕教学某一主题采用辩论赛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辩论赛成功开展,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有效控制辩论赛的过程,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取得成功。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选择和确定用辩论赛式合作学习主题;第二,分组并布置任务,将全班同学按照比例搭配分组,并采取由教师指导组长,组长分配任务到组员的方式布置任务;第三,开展课题辩论赛;第四,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

案例2《》辩论赛式合作学习的形式:

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是一个争鸣性的问题。教材一般都采用的胜利果实被窃取,所以是失败的这一观点,可以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一)课前告知学生辩论的主题(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将全班学生分为2组,1组正方,所持观点为是成功的;1组反方,所持观点为是失败的。每组设1个小组长,由小组长分工,搜集资料,并选出辩手负责阐述观点。

(二)在讲完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并抛出辩题,为维持秩序和把握方向,由教师担任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部分,如事先公布对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奖励等,起到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尽力尽责,在竞争中为小组争荣誉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辩论赛开始,首先由双方辩手陈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同学轮流发言,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辩手。正方和反方在活动开展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筛选、归纳和总结,最终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展示本组观点。教师可以及时对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通过辩论,学生对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双方无论所持观点如何,都要有理有据,要求史论结合)

(四)辩论赛结束后,先由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并对所有参与这次辩论活动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并指出辩论活动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选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

此次辩论赛活动以历史中有争鸣性的问题展开,且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辩论,掌握历史学习要史论结合,学会历史学习思维,通过辩论,深刻理解的成功与失败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可以为学生单纯机械的历史学习注入新鲜活力。

三、运用历史板报的形式,在活动中合作学习

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学习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搜集资料,如网络搜索、图书馆资料查找、拜访询问老师等,最后将调查成果以历史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共同学习,也是开展合作学习、开辟历史第二课堂的形式之一。

案例3《三国鼎立》历史板报活动设计:

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很多学生都看过“三国演义”,也玩过三国游戏,其中描绘的人物曹操也是阴险狡诈的,就连京剧里的曹操的脸谱白脸也是代表阴险的形象。教师就此抛出问题:曹操真的是一个阴险奸诈之人吗?而《百家讲坛》中易中天老师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又做了另一番不同形象的深刻剖析,与传统对曹操的认识诸多不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在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就此进一步开展调查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一)教师在考察了学生的情况(如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家庭情况、具备的能力等)后,将不同学生按“好差搭配”的办法进行分组,分组后,每组设负责人,由负责同学进行任务分配。

(二)教师提示考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提示学生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搜集资料阶段、分类整理材料阶段、制作历史板报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教师指导每一阶段的工作。

(三)教师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进展,可以适当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安排成果展示评比,可以采取班内和年级内展示,实现成果共享,学生共同学习,由民主投票选取结果。同学们相互学习并参与评比过程。

(五)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给予肯定,并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开辟第二课堂,让历史走进学生生活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对曹操的形象都有自己的认识,通过调查,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更深刻,使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考察和学习,学生对曹操的真实面目有更真切的认识,这种方式取代传统教学对人物的解说,更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

四、学科间的合作学习

在历史中寻找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学科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授课之余,对教材有所钻研,适时发现历史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案例4《社会生活的变化》学科间的合作学习形式: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节中主要包含八个内容:“竞尚洋技”、“断发”、“不缠足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看电影”、“礼仪的革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内容。

(一)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8组,分别对应8个不同的内容,小组阅读后进行讨论,总结8个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在讲授完后,教师可继续将原8组整合为6组,分别为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也可根据需要和教师的理解添加)。

(二)各个代表不同学科的组分工合作,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搜集、整理、讨论和总结,在展示学科特点的同时,让学生发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微妙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语文组总结语文作品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写,政治组用政治理论看待社会生活变化,历史组则着重讨论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等)

(三)各小组选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员可以补充,非本组同学作裁判,评判各科代表小组的成果。

(四)教师总结。历史教师可以先联合各科教师对学生考察的内容进行讨论,收集各科教师关于社会生活在不同科目中的体现,最后将教师们讨论的结果与同学们展示的成果相互补充、完善。在给予学生学习成果肯定的同时,组织学生一起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定反思。

日常教学中,各科目一般都处于独立状态,学生学习各科知识认为它们是孤立的,但其实各科目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如果教师善于观察,能首先抓住其中联系,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的趣味性学习,则会达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节与生活联系很强的内容,通过学科间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学”历史,另一方面学科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大历史观”,学会全面看待历史,将历史与生活相联系,发现历史价值。

新课程的实施,学习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性学习模式的目标,也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并完善的重要课题。由于地区和学校具体实际不同,选择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应有所不同,需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甄别和钻研,有赖于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在探索学习方式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多样性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具体班级学情的有效学习方式,进一步实现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核心理念,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天地。

注释:

①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9-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北京:教育部,2001.

[2]教育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教育部,2003.

[3]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

第6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多种形式 新视野大学英语 互动教学模式 应用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传统的灌输式单向交流模式。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消极、被动的接收者。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都各自“闭门造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严重的脱节。因此,要改变目前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转移到双向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上来。

二、课堂互动的概念及其要求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情况 1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①

课堂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为互动作出努力。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单一的知识讲授者角色,充当好鼓励者、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帮组者等角色。其次学生要转变被动静听的思想观念,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活动中来。这样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三、多种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一――口语展示(oral presentation)

笔者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进行三分钟英语展示。准备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两、三星期做准备,也可以把整个学期学生演讲顺序贴在教室墙上,这样学生准备的时间更充分。展示形式是一次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三、四个学生一起。展示的方式有: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故事、英语感言、英语情景表演等。展示前让台下学生注意听,听完后就展示的内容提问,展示者回答。课前的互动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

2.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Unit 4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笔者准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全班60人,4人一组(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共15组,刚好有3组同时准备一个美国文化象征。小组讨论形式采取竞赛的方式,从3组中选出1组为胜出组,给其组长和组员加分,占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讨论任务是用英语介绍美国五大文化象征的由来和象征意义。在讨论之前,小组长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己选定,明确组员分工,3人分别查课文生词、作者简介、课外补充材料,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分析材料、合作讨论、设计方案,讨论25分钟,组长或和组员一起总结陈述。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介绍自由女神像的一组。小组四人一起上台表演,一人形象逼真地扮成自由女神像,其他三人分别详细介绍了自由女神像设计者的生平、由来和象征意义。这组新颖的表现形式从另外两组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胜出组。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三――角色扮演(role play)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Unit 2“A Busy Weekday Morning”。笔者选择角色扮演的方式处理课文第8段到第25段内容。首先,同桌两人,分别选择不同角色,一人扮演女儿Sandy,一人扮演妈妈Jane。其次,两人互换角色,用10分钟大声朗读对话。接着,在10分钟练习对话后,选择2、3组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比赛,笔者给胜出小组的平时成绩多加分。最后,各小组对朗读内容进行筛选、删减、添加、重新组合对话内容,进行脱搞练习15分钟,然后各小组自愿上台脱稿进行角色扮演,再根据小组表现再加分。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口语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互动式教学模式之四――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Unit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首先,笔者把全班60人分成3人一组,共20组。课文中谈到6个国家,每个国家至少有3组同时准备。各小组任务是填写笔者设计的表格,如下图1:

Unit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完成表格后的参考答案,如下图2。

讨论25分钟后,各小组分别把答案填写在黑板上,相同的答案可以不写,笔者根据每小组上交的答案,从中选出胜出组,给组员和组长加分。任务型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明确、更具体。在讨论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5.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五――辩论赛(class debate)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Unit 8 “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 of Cloning”。首先,辩论赛的分组情况,提前2周准备工作,把60人学生分成3组,A组26人,B组26人,C组8人。A、B组各选出6位辩手,C组选出5位裁判和3位记录员,采取自愿报名,同学推荐或教师指定方式。其次,辩论赛的主题:A组支持克隆,B组反对克隆。主题没有限定克隆器官、克隆动物,还是克隆人。接着,为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辩论,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适当加平时成绩。规定组员加分需要在一周半时间内上网下载并打印与本组辩论主题有关的资料,交给本组辩手,辩手总结出15个辩论问题。除此之外,辩论赛后评选出优秀组员、优秀辩手、最佳辩手、优秀裁判和优秀记录员,并适当地多加分。最后,在课文讲解后,学生们参与辩论赛的热情空前高涨,辩手们你来我往,短兵相接,针锋相对,不时组员举手反驳,精彩之处掌声彼此起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缺点是刚开始学生还能用英语表达观点,后来干脆用汉语来表达。

6.互动式教学模式之六――师生换位互动法(role exchang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这种互动方法就是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笔者尝试过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老师,讲解课文和课文生词,还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主要是批改听写单词作业。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效果还不错。教师和学生通过换位互动,使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增进师生情感交流,锻炼了学生口语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它不仅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老师的工作,而且使教师认识到要以学生为中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七――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open up the second colorful classroom)

除了课堂教学外,可以为学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例如每周二晚上学校的英语角。每周四晚上学校大礼堂的英语讲座。每学期举办不同的英语比赛,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翻译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笔者让学生利用暑假下载并打印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巧和方法。 然后笔者归纳总结,挑选出比较好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分享。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延伸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8.互动式教学模式之八――不同类型提问的合理利用(proper use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questioning)■

合理运用不同类型提问在互动式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与学生成功地进行互动交流,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理运用了不同类型的提问。提问的分类,根据学生的回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型,它包括展示性提问(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答案一般是唯一的,称为低层次认知问题)和参考性提问(提问者对材料进行深层信息提问,答案不唯一,称为高水平认知问题)。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水平划分分类的。一类是回应型,它包括基本事实型问题(对记忆的问题作出正误判断)、推理型问题(不要求任何统一、标准的答案)和社会型问题(通过教师的调节和要求来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根据问题难度和教师诱导程度分类,提问分为回忆性提问(为检查旧知识设置有显而易见的答案的问题)、启发性提问(高层次探究性问题)、延伸性提问(联系实际追问以引起再次思考)。课前,教师为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回忆性提问是最佳选择,导入新课时多采用启发性提问。课中,采取细节性提问是最佳选择,并合理利用启发性提问和延伸性提问。课后,多采用参考性提问,它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有效的、有趣的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移。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要牢记不同类型提问的使用目的、功能,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及时调整提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突出提问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提到8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还有其它很多教学模式有待教师去摸索、总结。衡量课堂教学互动成功的标准之一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越多越好。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探索并采取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注释:

①游云红.浅谈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VOL.30.

②王珍.大学英语课堂上不同类型提问的合理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4):97-99.

参考文献:

第7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经管学院学生会各部门也将于国庆后渐渐拉开帷幕。同时我们学习部也将以饱满的热情努力把工作作好,为全院同学服务,为了更好的迎接新学期的安排和工作,调动大一新生及老生的活动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部对本学期的有关活动作如下安排:

一、 招新

大一新生` 是年轻的、有活力的,充满激情的,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也为了给学习部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学习部将于10月14号和10月15号进行学生会的全面招新活动。本次分为初试和复式两个阶段,以面试为主。招新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竞赛资格,我们非常期待新一轮的招新工作。

二、 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学生活和心里问题,我们学习部将暂定于10月中旬举办‘新老生经验交流会’,届时我们将邀请05、04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为06级新生提供一个大学生生活的指南。

三、“三字一笔一画”比赛

11月初,由校学生会学习部主办的“三字一笔一画”比赛活动也是我院学习部将要举办的重大活动之一。我们今年将在往届的经验上,尽量作到尽善尽美,努力把第十七届“三字一笔一画”比赛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全院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

四、 双语演讲比赛

双语演讲比赛包括中文和英文演讲比赛。11月份,围绕南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学习部将举办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尽情抒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各自感悟。

五、 辩论赛

学习部将于12月份举办辩论赛,为新生们展示自我,显示才华提供一个舞台,同时也为院辩论队输送新鲜血液。

六、 说课比赛

安师大是一所人文气氛浓厚的师范类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师范人才。虽然经管院的三个专业都是非师范类,但作为一种技能的培养,说课比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部将于12月中旬举办院级比赛,并且协助校学习部作好决赛工作。

七、 教案评比大赛

与说课比赛的意义与目的一致,教案评比大赛也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锻炼他们的职业技能。此次活动将安排在说课比赛之后,于12月下旬举行。

八、 开展与我院三个专业有关的英语、考研讲座

经管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设有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专业,由于成立不久,广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学习感到无从下手,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茫然不知,针对这一情况,我部将在第一学期的活动安排有关着方面的讲座。

九、《经管学生的续办》

月刊《经管学生》是由上届学习部所创办,是我院学生激扬文字、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我部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把本刊创办下去。

第8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面向武汉大学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电磁污染与对策”和“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探讨了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各项创新措施。研究表明,在通识课的教学实践中,若能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加强师生间的理解、配合与互动,并灵活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则可以显著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通汉课概述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目前,在大学里加强通识课程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纷纷推出多学科、多门类的通识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不同学科领域的各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同分析方法,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以及其价值所在,它主要强调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然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积极探索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机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通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通识课的最大特点是它面向的对象复杂化。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择-I’1并不熟悉且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背景的通识课,这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要想做到教师讲得下去、学生听得进去,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强调二者的“和谐”。其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下面结合笔者亲身教学实践,做一简要介绍。

1.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已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显然,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如何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是值得每位大学生关注的课题。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作为通识课老师,不但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引导学生努力地学习,提醒他们注意提高综合素质,设法把自己锻炼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因此,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首先是入学教育第一课,极力倡导大学最应注重的三件事:情商、智商、身体。建议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把身体锻炼好,还要学会“能言善辩”,重视提升自己的情商。紧接着展示一位清洁工老爷爷在工作岗位上累死的惊人事例,庞大的工作量指引学生反思父母工作的辛苦,算一笔笔甚至是学生每节课包含的消费账。无论哪一年级学生都对此举反馈良好,有开始反思的,有如醍醐灌顶的,总之心服口服。学生开始思索大学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而思考本身开启卜笔意外收获:大学生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出:大学生应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来激励、提升自我。

下面是一些学生的课程学习体会,从中可以看出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1)王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的话让我觉得这个老师是在真正地教书育人,最开始老师讲了许多与课程无关的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课程中也不时有所涉及,我觉得老师讲的话都很实在、很真实,也很受用,您以一位长者的身份告诫我们这些事情,会使我们终生受益的。

(2)我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老师在第一堂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公式:无所谓+无所为+无所畏=自残。我很有感触。既然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啊!

(3)老师讲课的认真态度也令我印象深刻。老师第一节课就讲述了真正的大学生应该怎样生活与学习,我当时真的很有感触,对这门选修课的态度也认真起来。

(4)老师第一节课讲的内容我影响深刻。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度过我们的大学四年呢?父母赚钱来供我们读书不容易,我们最美好的光阴也不可以浑浑噩噩地度过。在大学里面我们要学会做人、做事。学一技之长、做可爱之人!

(5)老师的选修课很严格,很注重互动性,让人不敢怠慢,第一次觉得选修课不是儿戏,也不是混学分。第一堂课老师批评得很深刻,也很正确。大学已混过两年被老师那么一说的确很羞愧啊!所以这个课我真的开始认真听了感谢老师给我们上的这门课,谢谢老师让我重新严肃认真地对待我的大学生活!

(6)老师作为一名通识选修课的教师,十分负责,爱生之心、盼生成才之心拳拳可见,是一名有爱心的老师。希望老师以后继续保持这样的风格,做学生的领路人。

2.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识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的眼界,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如果它同时能够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或引导,那么它必然是一举双得。因此,笔者开设的“电磁污染与对策”和“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这两门通识课,其主要内容都是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际,是非常实用的课程,所以它们深受学生欢迎,每次上课教室都爆满。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课程评价。

(1)这门课程是我目前为止觉得最有用的一门课程。因为,我一直觉得,学校开设一门课程,是应该让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方便同学们的生活,而这门课程恰恰满足了我一点需求,它让我学会了更多的生存技巧,让我明白了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为我的生活又提供了一层保障。首先,这门课的开设很有时代意义,贴近生活。其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再次,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不仅对环境污染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学会了很多防治都市病的方法。

(2)这门课算得上是一门精品的课程,课程教学结合了我们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以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课程最大的闪光点,使课程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

(3)这门课对我平时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时没注意的东西也开始注意_j’o老师讲的东西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对我们这种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天天对着个电脑,体育锻炼也很少,自从学这门课后,我又开始锻炼了。

(4)该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能再运用于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明白。

(5)自从上过这门课后,我对电磁污染的认识使我改掉了原先一些很不好的习惯,现在使用手机和电脑也会更加卫生合理。而且我将所了解到的知识向同学和家人传播,使他们也开始对身边的电磁污染更加注意。看到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帮到身边的人,使我万分高兴。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具有明显差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只顾自己讲课,’不关心下面的反应,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笔者比较注重互动。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根据课堂情况及时安排课堂提问的环节,并以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或让学生在纸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下课后交上来,记入平时成绩。这些举措显然都能使学生们时时关注课上的内容,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评价。

(1)启发式的教学,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让坐在下面的同学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鼓起勇气站上讲台,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缺乏千里马,缺的是伯乐。你不大胆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别人又怎么能知道你呢?(2)王老师的授课风格很有特点,特能引人注意。他在上课的时候不时蹦出的经典言论,或幽默诙谐,或精炼富有哲理;王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时常常旁征博引。

(3)我觉得本选修课的课堂气氛很不错,由于本选修课的主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老师又举出一些鲜活的事例,使得上课的同学往往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4)老师讲课非常好,幽默风趣,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上被充分调动起来,这门课,开课的周一周三我一次也没缺过,合不得不去上!

(5)老师比较注重互动。这是其他选修课老师做得不够的一点。其他老师总是将理论知识放在幻灯片上,不管下面的同学是在写作业或是做些别的事情,自己一味地进行讲解。但该课程的老师会安排课堂提问的环节,也会让我们在纸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能使我们时时关注课上的内容。

4.采用课堂辩论赛,既增强了学习效果,又磨练了学生的口才和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大学生的胆量、口才和交际能力均有待加强。因此,笔者开设的两门通识课程均安排了课堂辩论赛这一互动性强、学习效果好的教学模式。它一般是被安排在最后一堂课上,但要事先组织好20余人的辩论赛组委会,并要求辩手们事先要认真准备。另外,还强调大家积极参与,对于组委会成员都有一定的平时成绩加分,即使当观众,也给予适当加分。尤其是当辩论赛结束,评委评定辩手名次的空档时间内,积极提倡观众与辩手对话,并给提问者适当加分,此举也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下面是部分学生的评价。

(1)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举行的精彩辩论赛,既锻炼了大家口才又让大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在锻炼了我们能力的同时又让我们结交了许多朋友。

(2)我觉得老师“在最后两堂课举行辩论赛”的教育方式很独到,在无形之中既锻炼辩论者的胆量和口才,又让观众学到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这里,我希望老师继续把这种授课方式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3)通过辩论赛形式展现同学风采的同时,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老师的上课方式我挺喜欢,尤其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的环节,虽然我没有参战,只当一个观众,可是我看到了参加同学的表现,他们或许在辩论方面没有很出色的才能,但是他们上去了’表现了自己,去证明自己,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挑战,迈出去的一步就是成功。所以我们在大学要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老师您正是给了我们这个平台,给了我们增长才能和展示才能的机会。

(5)老师采用了辩论赛这一互动性强、吸引人的形式,同时采用给以较高平时成绩的鼓励奖励方式,使得几乎全部的同学能够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可见这一形式十分成功,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坚持这一形式。

(6)最后的辩论赛,作为一个上场的选手,我更能够切身感受辩论的乐趣,在思想的交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很喜欢每一个环节,因为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匪浅。最后再次祝您的课程越办越好1

5.利用视频教学,触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习效果。后天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纽约市被淹的镜头:慌乱的人群飞起的汽车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楼一样高的巨浪……你能看到发生在夏威夷度假海边胜地受到飓风侵袭的场面。这就是破坏大自然的后果,这就是对人类的惩罚。

鉴于此,在“现代环境污染与都市病”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上,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后天,并要求学生提交观后感。此举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6.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通识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成分的差异,以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讲解来降低学习专业理论的门槛,并提供给文科学生选择提交课程论文来结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兴趣,并顺利学到满足自身需要的知识。这也提高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宽容度。

第9篇:辩论赛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 初中牛津英语教学 运用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牛津英语教材在上海市各中小学的推广和普及,教育界对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采用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使用中提高英语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效率,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情景教学法。本文从情景教学法的定义、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原则及情景教学法的形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并结合教学实践,以探索出适合英语教学的有效情景教学模式。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所谓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concrete settings),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景教学法的特色是将言、行、情三者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简言之,我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它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帮助英语教师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情景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设计情景要从日常认知、真实性的活动及迁移着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经验相类似,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牛津英语7B M2 U2中有关“问路”的环节,就可以把教室看作一个街道平面图,把每张课桌比作一幢幢建筑物,指定目的地,使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学会问路的功能。

2.明确性原则

设置情景必须明确包括语境的诸因素①。比如在课堂中创设的对话情景,对话要达到什么目的,用什么语言形式才能符合各自的身份,都需要教师在导入时明确加以解释。

3.交际性原则

外语的本质功能是交际功能,即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外语进行吸收和传递信息的交际活动。因此,在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的情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通信息的桥梁,也就是说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②,在活动中给学生们以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

4.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原则

情景应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在模拟和真实的情景中认识语言、学习语言,让他们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人脑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掌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景教学法的形式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借助实物教具创设场景

在英语教学中借助形象生动的实物教具创设情景比较直观、有效,也易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实物教具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食物、图片、模型等。

案例一:在牛津英语7B M1U3 “The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第二课时,我带了不同种类的寿司(如:egg/tuna/cucumber sushi)、三明治(sandwich)、热狗(hot dog)面包,各种水果派等,在课堂上运用这些食品让学生辨别其属于哪国的饮食风格,从而引出与Japan,America,Britain,India等国名有关的名词和形容词。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小组竞赛中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显示的技术。它可以使英语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内容更生动。著名心理学家Treichler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5%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人们一般可记住自己看到内容的30%、听到内容的20%、听到并看到内容的50%。由此可见,人类获取的知识来自多个方面,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引入英语原版电影、动画、诗歌、歌曲等创设英语学习的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提高英语水平。

案例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牛津英语6A M4 U3 “Festivals in China”讲授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有关Christmas的Flash,在新课导入时以送给学生礼物为由,展示了这个Flash,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接着我让学生猜一猜礼物盒中的东西,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大胆猜测。在盒中礼物揭示之后,我让他们针对即将到来的圣诞和新年许一个新年愿望,最后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唱起了“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这首歌。整堂课在这个情景的创设中充满了快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节日氛围的熏陶中学习,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案例三:创设情景复习所学。在牛津英语7B M2 U2 “Going to See a Film”的复习课上,我给学生放映了Swan Lake,Batman and Joker,Space War,Country Road的电影片段,学生们个个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之后我让他们将电影中的主要角色用英文表述,从而回顾了本课所学的生词如:prince,princess,adventure,cowboy,duration等。接着给学生一个情景:假设本周末你和好友要去看其中一场电影,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设计对话,要求对话中要有对电影的评价。在接下来每节课前的Daily Talk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表演所观看电影中的经典对白片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在平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给学生观看Lion King,The Sound of Music等经典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学唱“Do Re Me”、“The Sound of Music”、“Edelweiss”等英文歌曲,并通过组织英文歌曲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模拟交际活动场景

英语模拟交际活动是为现实生活的交际做准备的练习活动。学生通过模拟交际活动加强对英语句型的掌握,从而达到熟练运用英语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模拟交际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小品、对话、游戏、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在任教的班级开展Daily Talk活动,即每节课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让学生自己模拟感兴趣的交际活动来提高英语水平。

案例四:牛津英语7A M2 U2 “Seasonal Changes”第二课时的讲授中,在学生掌握了四季变化的相关生词和句型后,我组织了一场辩论赛: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tter,summer or winter?Why?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两大组,座位也按照辩论赛的形式分布,并挑选一名英语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辩论赛主席,通过学生的现场辩论,较好地锻炼了英语口语,同时也巩固了课堂所学。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使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英语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有效的情景,以一颗爱心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使英语教学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注释:

①Hymes把情景语境细分为八个因索,即场景、角色、意念、语体、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及语言辅助手段。

②“信息沟”,也称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指交流双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黄爱玲,齐捷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7).

[3]赖德胜.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李丽生.“信息沟”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5).

[5]龙文珍.中学英语情景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6).

[6]王爱华.情景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J].普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