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国际贸易法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法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法务

第1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物流;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发展

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的物流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主库趋势之一。虽说贸易和物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其中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我国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尤其是在对外交流上,摒弃了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对外经济的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顺应社会要求,贸易物流化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自从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2002年到2008年短短6年之间,我国的外贸平均值增长幅度高达26%,远远超出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发展逐渐体系化发展,其中自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国际形势上讲,我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发现我们的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有效的解决计划,最大化的开发我们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的认识问题。

二、我国物流化贸易发展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现今的社会上,凡事效率都是第一位的,我国的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相比发达国家还相当落后。通常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已经常年的保持在了一个稳定的增长线上,直观的表现就是即使我们的物流增长率再高,在经济能力上也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物流效率低,而且物流成本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科技效率在诸多领域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物流贸易中也不例外。物流贸易的发展基础就是其设施必须尽可能的完善,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的利益和效率。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

(三)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与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标准化建设滞后

之所以称为物流化贸易,其根本原因就是物流是多行业的跨区域经济系统,这就使得物流经济在操作的基础上,必须体现出的全面性与规范性,而现今我国在物流经济的基础上却是只重量而不重建设,这样的建设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太多道德负面作用,但从长期上讲,缺乏合理的建设规划会使得物流经济很容易进入瓶颈期。

(五)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障碍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

三、我国国际物流贸易的发展策略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物流化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发展效率多半是建立在先前较低的发展率上的,所以并不具备明确的代表性,我国的物流贸易发展可以说依然问题多多,但同时也证明了其潜力巨大,所以如何把我们的潜力变成实际的效率,就成为了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发展必须首先有策略,那我们就从策略入手,分析一下怎样的策略可以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应该如何坚持下去。

(一)发展总体思路――统筹规划,从供应链角度看待问题

加快建立全国、区域、城镇、企业等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是我们的总体规划。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各个有关部门分别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化的研究与合作,进行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并加强物流需求管理,如此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上健康轨道。

(二)加强统一领导,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

我国加入WTO已多年,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应根据WTO协议要求,加紧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加快清理废除残存的不利于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和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国家经贸委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在物流企业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理、查验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促使小于规模经济的物流企业转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各种法规和政府行为,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

第2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对策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买卖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打破了旧有的工作经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电子商务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一)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能在世界各地瞬间完成传递与计算机自动处理,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

(二)电子商务可以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电子商务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是距离越远,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就越低。二是电子商务实行“无纸贸易”,可减少90% 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三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企业库存量,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与供应方能进行有效及时地沟通,从而降低自己的库存水平,进而合理规避经营风险。

(三)缓解了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难题,降低硬件设施成本

传统企业的建立大都需要实物基础设施的支撑,如:生产车间、仓库、办公用房、产品展览厅等硬件设施,而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显著减少在实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甚至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猫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了。减少对硬件设施的依赖程度,一方面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同时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来说,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还存在隐患

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的询价、成交、签约,涉及许多商业秘密和公众隐私。作为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首先必须具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网上交易的安全性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必须保证数据库服务器绝对安全,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措施,但仍然无法有效防止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正是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使得网上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大,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化配送滞后,商品流通不畅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统一。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技术支持下,可通过轻轻点击瞬间完成,而物流资料空间位移,即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保管等各种活动是不能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电子商务的最终体现是要把货物安全、有效、快捷地送到客户手中。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做支撑。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美国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后,作业成本可降低62%,而目前,中国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以后作业成本只能降低28%。社会化配送跟不上,货物递送成本高,网络营销产品不能占有价格上的优势,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立法不健全

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商务活动,涉及到行政管理、邮政、银行等众多部门,而且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组织。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识身份,而在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中,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导致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于网上无形的合同。尽管2005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开始实施,但是和电子商务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也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电子支付安全、隐私权保护、电子签名、商业电子合同认证、纠纷调解等问题,都还缺乏相应的健全法律和规章制度,使得钻法律漏洞的行为常常发生,甚至有人利用网络贸易进行诈骗犯罪,这些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网络安全的建设和监督,建立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

实施电子商务必须以网上安全支付为前提,建立安全认证机制及系统十分必要,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安全体系及权威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等。采取防火墙、数字加密、电子水印、数字身份认证等技术有效防护连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系统,规范网络使用,在确保所有的安全特性的条件下,使得电子商务的用户可以完全依赖该系统来完成所需的交易,真正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

(二)加强物流配送的系统化,确保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电子商务下新型国际贸易的运输体系要求有通畅的道路、先进的输送设备、以集装技术为主导的运输容器、连贯的“门到门”运输连接手段。国家有关部门应统一规划,集中投入资金,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较发达的城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然后逐步向外辐射,形成遍布全国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三)健全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环境,为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建设,加大投入,为外贸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持。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加快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法规、制度和办法,确保法律真正能够成为电子商务活动所遵守的共同规则,确保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安全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祈明,电子商务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其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销售学家帕尔说,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从二战以后到现在,物流业在欧美日等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国政府日愈重视物流产业的规制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物流概念与物流意识传入国内,受到政府和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发展在整体上仍存在四大缺陷,即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管理体制混乱、物流机构多元化、物流观念落后。这一阶段国内的物流业发展缓慢,主要处于物流新概念的引进阶段,对物流概念的内涵、物流经营的实质、运作物流应具备的要素,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物流等问题的认识和探讨都不够,从而导致物流发展较为缓慢。

针对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流业发展十分落后这一极不协调的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物流在国内的发展。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提出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并在上海、广东确定了试点企业,大中型储运企业发挥设施优势,改造、完善设施,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向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中心转变;小型储运企业向配送中心转变。1996年,原国内贸易部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配送中心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提出了《商业储运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草拟了《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了发展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商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建设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并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总体构想。至此,我国物流真正的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

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政府推动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每年以9.14%的速度增长,2002年增长8%,全年经济增长总量首次超过10万亿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生产制造基地迁到了中国,建立配套的产业群,全球零售业、物流业巨头也竞相在中国设点布阵,如沃尔玛、联合利华公司、美国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分别在深圳特区和上海建立起全球性的物流中心。可见,新兴的物流业在我国原有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的物流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从物流区域市场看,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已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由于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等方面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得到迅速扩展。部分传统的运输、仓储、批发企业,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从物流细分市场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的第三方物流,以及部分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上述两部分企业需求将成为支撑我国物流产业发育与发展的主要市场基础。此外,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深刻认清自己在生存环境中的实力和地位,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合理确定市场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严格执行。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重组物流业务流程。1、制定不同于运输方式下统一的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打破全社会物流市场相对割离、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促进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2、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将企业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人员和组织实施有效剥离,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3、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物流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市场主体的发育,加快发展以民营企业、多化股权结构为标志的新兴物流企业,积极面向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并在物流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社会接轨。

(三)构筑物流企业运作平台,实现物流提速。1、借助ERP(企业资源规划)实施,开发应用物资编码结构和基础编码软件系统,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数据信息网上传递;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掌握物资需求情况,实行网上竞价采购,并对配送、库存积压等物流信息实时进行监控,以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3、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处理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开展供应链管理,增强企业物流竞争能力。供应链是以满足顾客需求变化为中心,将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和顾客相互连接,实现更多的技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方法。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应充分运用供应链思想为下游服务,为最终用户服务。加速企业供应链建设,可以使成本降低,使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市场,服务于用户。

(五)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要不断完善物流行业规范,建立相应的法律条款,保护物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开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提供迅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企业要完善货运站场功能,增添现代化设备,提高办公效率;要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第4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银行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经营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增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搜索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商品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以增强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第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

第三,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好,建立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对贸易融资用途和额度进行控制,防止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对企业的上下游单位进行了解,了解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己经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过高的情况。对信用证开证人、受益人进行了解,防止出现逾期情况。另外对贷后走访要进行相应的注意,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了解企业,保证银行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要加强国际业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目前我行每年新招的大学生、研究生大都现在从事着或者曾经从事着国际业务,利用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充分的规避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政府应创造条件,搭建银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政府支持手段,综合运用信贷、如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体系,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市场体系,除了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外,支持建立民营商业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担保制度。对银行来说,要采取以下步骤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经过10几年的金融体系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统计数据表明,小微企业贷款仍以依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占比60%多,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占比不到40%,且贷款形式单一。依托大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贷款意味着较高的融资费用与成本,因而要构建一个与市场结构相应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若干中小金融机构。当前,第一要继续发挥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基础作用,一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工具为大企业的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二是探讨设立专营机构构建从总分行专营部门,到特色支行,最终到营业网点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专营体系,充分发挥专营机构的引擎作用;三是探索将大银行的县域支行改造成全额的贷款子公司,重点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第二要构建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较为可能的途径是将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银行等区域性银行改建成专门的小微企业银行,支持其“深耕细作”,不搞“小而全”,打造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和特色。第三要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最近国务院设定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就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渠道的有益尝试。

第5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电子商务被多数学者或专家引用次数较多的定义是:双方采用电子形式开展交易活动,它包括在政府、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以完成两者之间的谈判或其他经营活动。其中,EDI即电子数据交换,又称“无纸贸易”,一般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在它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与贸易相关。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网络技术提供的强大计算机能力和资源共享能力,来加速数据的访问、提取、交换和处理,既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又节省了资金,降低了市场搜寻成本;另外,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加快资金周转,缩短交单结汇时间,节省利息开支。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单据、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交易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保险、银行汇兑、货物托运、金融、海关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创新国际经济贸易方式——网络贸易

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交易方对产品的订购、销售、配送、支付以及各类谈判等商务活动往往要在多个场所进行。而在网络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商务场所和运营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整个贸易活动包括信息的索取、交易磋商、定购、商品交换、结算、商品退换等都是在电脑网络上进行的,这大大提高了贸易的速度。同时,电子商务借助网络、通讯和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凭借网络技术将商务活动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汇集在一个平台上,并通过这个平成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的重组,使得多种传统贸易方式融为一体。从而帮助交易主体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其次,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营销形式。如网络互动式营销、网络整合式营销、网络定制式营销等等,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贸易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贸易服务。由于突破了国界与疆域,国内的进出口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国外的贸易客户;国外的客户也可轻而易举地物色到最理想合作的进出口企业。由此可知,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场深刻商业变革。它的运用,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无纸化、全球化、智能化和简易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企业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研究网络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经济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的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规模相对较小。首先,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信息基础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网络贸易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选用的网络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跨行业务的互通互联,也不利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调控政策的实施。其次,目前我国尚不能批量生产自己的网络防火墙,不能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不安全隐患突出。再次,我国目前没有通用的信用卡标准,如工行的只能在工行上使用,不能进行跨行交易,因此网上支付具有局限性,制约了我国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贸易相关法律欠缺

网络贸易的发展,对传统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传统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辨别身份。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税、电子合同的有效性以及纠纷的处理等,因此依赖于它的网络贸易活动,必须建立一个跨国界的交易规范和标准,以便制止和打击网络犯罪。众所周知,因特网缺乏贸易各方的相互监管,以及管理信息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导致一旦发生网络贸易纠纷,难以进行法律公证和仲裁,因此就很难做到保证贸易受害方的权益。所以,在网络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构建一个成熟的、统一的、全球性的法律体制,对网络贸易进行监督和规范,同时做到发生纠纷时对其进行法律的仲裁。

(三)诚信缺失

电子商务新形势下的网络贸易,对交易双方的诚信要求更高,例如,团购网的兴起,虽然使得网上消费成为人们的最爱,可是,还是有一部分消费者,因商家诚信缺失而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让消费者对网上交易难以取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网络交易快速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个人消费贸易看,消费者在网上寻找产品信息,然后再进行离线购买,这种情况下构建通畅快速的购物网络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消费者对所选产品进行网上支付时,这就需要卖方有较高的诚信度。近日,央视报道称韩国10万张假面膜通过海淘、代购流入中国,这些假面膜不仅没有美容功效还能毁容。所以,对于全球范围的网络贸易来说,买卖双方的诚信就更加重要,一旦贸易一方遭到另一方欺诈,此金额相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大得多,而且追踪和控诉非常难,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如何建立成熟可靠的消费体系和相互信任的市场运作方式迫在眉睫。

三、加强我国网络贸易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我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其次,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R&D经费占增加值的比重,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最后,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我国现行的“免、抵、退”税政策、“间接出口视同内销”的增值税政策,在解决网络贸易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因此必须要尽快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税贸协作政策,加强银行和贸易主体间的协作。这样可以降低贸易交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卖方货款的回收风险。

(二)完善网络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为我国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条件。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善网络贸易的相关法律,对网络贸易发展及相关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尽快出台《电子商务监管条例》或《电子商务法》,明确在网络交易主体电子营业执照、网上亮照等方面的规定,提供辨别网络经营主体“真与假”的渠道,为加强网络市场监管、规范网络市场秩序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考虑到网络贸易的快速发展与法律建设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有关法律,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国际上对网络贸易的法律接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合作,这可以使我国的法律体系更加规范和完善。

(三)构建网络贸易信用管理体系

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市场的运作主要取决于所获信息(包括供给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客户需求信息特别是供需双方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如果客户和交易方相互了解信任,会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因此,要解决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主要措施,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例如工商机关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和培育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依据公平、公正、独立的原则,监督信用评价机构的客观公正性,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其次,推进网络交易行业诚信自律。在网络交易平台行业的自律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交易平台的信用自律,结合实体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倡导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健全对交易平台参与者的信用管理,督促交易主体增强依法履约意识,维护网络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制定网络商品和服务交易的自律规则,形成有效的诚信风险防控机制。

(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网络化,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原有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美国《财富》杂志2014年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中国上榜企业共100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入围的95家企业,具有国际声誉的品牌很少,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其在业务分部、利润来源、品牌知名度上,影响基本仅限于中国。上网开拓市场,已被全球公司认为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经营手段,因此,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企业应努力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及网络贸易带来的商业机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

第6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F7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2-0046-02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电子商务存在风险,所以只有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才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较快,但发展并不完善,由于国际贸易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必要性。目前很多与国家贸易经济相关的人员与学者都忽视了立足于电子商务环境对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据此,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商务环境的特点和价值

1.电子商务环境的特点

想要对整体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环境的特点与价值进行明确。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得以产生,这说明我国电子商务具备着信息化的特征,也正是因为电子商务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进行了发展,所以其很多的技术功能都存在互联网的特点,基本完全根据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得以产生,例如,在电子商务当中往往涉及到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存储,这就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再者,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环境的安全,相关人员需要定期开展技术维护,同样需要涉及到互联网。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对电子商务的具体经济水平进行衡量,就必须要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而想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促进电子商务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持续更新计算机技术并完善整体的技术内容与结构。

2.电子商务环境的价值

从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具体价值来看,相比较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不需要以书面单据文件为主进行开展,因为电子商务存在着信息化的特点,其完全可以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使国际贸易方式变得更加快捷,虽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经济贸易具备了虚拟化的特征,但是整体贸易的效率却大大提高,可以说电子商务环境帮助国际贸易经济突破了原有的贸易形势,符合新时展的背景,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相关的衍生模式也得以呈现在人们眼前,如电子营销模式等,都对国际贸易经济的整体互动过程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对于国际贸易经济活动来说,其并不是一般的贸易经济活动,由于涉及到国际贸易,所以其较为重要,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更新内容、创新形式,符合时代特征,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经济活动如今已经无法对现实需求进行满足,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其往往会受到时空因素的限制,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对信息进行传递、共享,具有较大的难度,即便可以实现,也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成本,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立足于互联网信息,电子商务能够为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持续发展提供完美的空间,这不仅能够对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信息对称性进行提高,还可以帮助贸易经济体对各类信息进行传递,扩大了信息传递的范围,当贸易经济体的信息传递过程不再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那么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广阔,这一切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关系。

二、電子商务给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

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在对电子商务进行运用的过程中,经营者能够因计算机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存在而受益,不同的经营者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展技术交流,另外由信息技术构成的贸易管理平台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提升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合理程度,保证贸易双方信息的对称性,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流。再者,电子商务能够为国际贸易经济带来较为关键的活动因素,无论是以知识技术为含量的采取分配因素还是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贸易活动因素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不仅仅能在现实情况下推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发展,还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让国际贸易经济能够明确新时展的趋势,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归结起来,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其发展的速度较快,已经给国际贸易经济带来了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不可避免,从理论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有利有弊,至于如何在现实中趋利避害,则需要经营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对问题进行分析,但电子商务已经给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了影响。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方式进行了改变,正如前文所说,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需要以书面单据文件为载体,而电子商务则无需如此,因为其效率较高,完全以网络信息为基础进行发展,所以国际贸易方式具备了虚拟化的特征,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经济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再者,国际贸易经济势必需要受到相关机构、相关规则的监管,而电子商务环境的存在则对国际贸易监管、管理模式进行了改变。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电子商务得以产生,所以其能够为国际贸易经济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保证市场竞争中的公平性。传统的国际贸易经济很难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而电子商务依靠信息化技术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全世界的市场内,国际贸易管理都可以发挥自身原有的作用。在现实情况中,电子商务不仅仅具备信息化的特征,还具备虚拟化的特点,这本身确实存在风险,但是由于其与国际贸易经济活动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很多国家都开始适应时代要求,针对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监管模式进行创新,相当于现有风险比以前更多,但监管模式也随之得到了完善,同时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效率也更高,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环境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结合利大于弊。

最后,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发展空间进行创设,而电子商务则能够达到这一点,电子商务贸易形势让传统的国际贸易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丰富,信息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够共享信息、传递信息,这也在提升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对称性的基础上为国际贸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建议

1.政府部门发挥自身作用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很可能会影响国际贸易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在这一部分,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希望能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发挥电子商务应有的作用。具体的说,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发展,这也能够为国际贸易经济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国际贸易管理在市场范围内发挥作用,同时国际贸易管理的很多资源要素都能通过电子商务而进行优化配置,但仅仅依靠电子商务对市场竞争环境进行保护无疑是不够地,在这一问题上,政府部门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以确保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为目标,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相关部门的协调管理,提升对国际贸易经济活动进行开展的效率,在现实情况中对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可进一步深化管理职能,确保各个企业之前的良性竞争,对各部门的管理职能绩效整合,提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针对参与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企业,我国政府也应该对其进行支持,无论是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还是通过政策支持的方式都具备合理性,通过引入政策,能够激励各个企业参与到国际电子商务活动当中。最后我国还需要针对现有情况对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定,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完善法律制度环境,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2.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具备了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想要真正的发挥电子商务环境的作用,就必须要对电子商务基础环境进行建设,这一工作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例如,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跨地区间的贸易结算问题,如果能加强对金融电子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可以较好的满足现实需求,另外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针对现有风险建设电子商务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尽最大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3.提升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时间不长,因此水平还不够高,部分企业仅仅具备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具备积极性是最基础的一步,但如果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无法提升,那么整体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企业经营者需要起到表率作用,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具体方案进行设定,提升经营管理决策能力与技术能力,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在贸易活动中真正的得到开展。

在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开展仍然存在问题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重视,通过多元化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可以提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人才的作用,提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具体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能够为国际贸易经济带来较为关键的活動因素,无论是以知识技术为含量的采取分配因素还是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贸易活动因素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不仅仅能在现实情况下推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信息化发展,还可以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所以应引起相关人士及政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梦雨.国际经济贸易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与升级探究[J].山西农经,2018,(11):22~22.

[2]万孟兰.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16~16.

第7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目前,发达国家仍在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位置。对于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充满机遇,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体现,反映了各国之间要素的交换关系。快速增长的服务贸易说明各国对其他国家以贸易形式提供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1996-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量翻了一番,从1.27万亿美元增加到2.71亿美元,年均增长7.9%,略快于货物贸易7.6%的增速。与货物贸易不同,在此期间服务贸易出口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在2000年以前快于货物贸易,在2003年以后才被货物贸易超过(其间,国际市场石油和矿产品价格的上升是货物贸易增长迅速的重要动力之一)。

旅游和运输在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量中分别占23.1%和27.2%,金融、保险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交易模式为服务贸易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产业转移改变着各国间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经济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21世纪以来,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出口量,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稳居前五位,约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

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更为紧密。对五个典型的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印度、中国、俄罗斯和巴西)进行统计,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与该国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与GDP增长率间的相关系数更大,并且自2001年以后始终高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平稳发展期,而发展中国家则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三)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格局中仍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

上述十个国家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呈现不同的特点。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净额的坐标体系中,大部分国家离原点不远,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保持基本平衡。美国和英国位于第二象限,货物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顺差;日本和德国位于第四象限,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从1995-2005年这11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基本处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的第四象限。

比较优势指数Cn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各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五个发达国家中,美国和英国始终保持较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澳大利亚则围绕“0”点上下波动;日本和德国的服务贸易虽然竞争力较弱,但上升趋势明显。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新加坡保持着竞争力,但呈现下降趋势;印度的比较优势指数保持持续增长,近两年已经由负变正;中国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一直为负,且变化趋势不明显;俄罗斯和巴西的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很弱。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改革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快速增长,已经逐步确立了全球生产制造大国的地位,通过国际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世界也得到了中国生产的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然而,影响货物贸易增长的不利因素也渐渐凸现。从国内方面看,重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度较高。从国际方面看,中国的生产制造成本优势被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快速增长抵消,人民币汇率自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已经升值了7%以上,许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制造”的商品正面临更多的非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措施,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与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力,就需要通过调整和改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在满足各种要素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国际贸易。而服务贸易则以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少的物质资源消耗成为中国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把其业务流程的部分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对其竞争力的增强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了货物流动,成为全球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不仅在电信网络、金融体系等承接服务外包的基础环境建设上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更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承接外包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服务贸易的成熟度仍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尽管WTO把服务贸易分为150多个子类,但更多、更新的服务贸易领域、方式的创新仍层出不穷。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要获得贸易规则制订的话语权,就需要尽早参与到游戏中。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仅满足于永远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发展服务贸易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产业链垂直分工,利用自身优势,开拓新的服务贸易领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典型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与方式

在全球服务贸易体系中,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要素禀赋。发达国家利用和拓展其雄厚的实力,发展中国家则把握机遇开拓自身优势领域。本文以美国、英国,以及新加坡、印度为例,从各自的特色行业入手,分析其行业特点和政府战略,为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一)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美国

尽管美国的许多服务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但政府仍在制定出口战略,通过立法,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并帮助企业的服务贸易出口。

1.全面的竞争优势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在服务贸易项下拥有巨额顺差。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387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14.3%,顺差达到800亿美元。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类中均保持最强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的出口值分别为各类第二名的1.66倍、2.14倍和1.49倍。

巨额的服务贸易出口来自其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1999-2002年,占美国经济90%以上的私有产业中,服务业的产值平均占73.1%,创造了8600多万个就业机会。

2.立法并制定国家出口战略,增强本国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992年,美国通过了《出口增强法案》(Export Enhancement Act),在商务部下成立出口促进协调委员会(The Trade Promo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直接向国会负责,开展跨部门、跨州协调出口促进和财政支持活动。

从1993年起,TPCC每年公布国家出口战略,分析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促进出口的方法和策略,选择促进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并在随后的每年对促进工作的实际效果予以分析和评估。2002年,TPCC在国家出口战略中把其出口促进工作分为三类:首先,对于主要项目,利用所有的政策资源,帮助美国企业更早地发现国外市场机会,增强竞争力并在项目全过程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其次,加强中小企业委员会和进出口银行的出口工作资金项目(Export Working Capital Program)等资金支持,为各类美国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三,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能够从TPCC这里获得的支持。

3.消除出口障碍,通过各种形式推动其他国家服务业开放

由于美国的服务业在全球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希望能够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发挥其优势,因而在参加包括WTO乌拉圭回合及其他区域一体化的谈判时,都把尽可能开放服务业市场作为其重要的条件。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通过开放其国内消费品市场,美国消费者赢得了实惠,同时换来了其他成员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为美国企业和个人向海外输出服务,发展服务贸易打开了一扇门,一举两得。

(二)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英国

通过对市场准入与监管方式的改革,英国政府为金融业的发展制造了更为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也使得英国重新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充满活力的古老金融中心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英国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国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国家转变,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全球第二。首都伦敦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服务出口在英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2005年出口232.6亿英镑,占比达28.9%。

2.主动引入国际竞争者,通过大城市战略打造全球金融中心

20世纪初,伦敦作为全球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被纽约取代。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英国在上世纪末实施了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引入强大的国外竞争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英国的金融业,分别以“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为核心。

由于金融业发展迅速、创新频繁,对交易环境的要求很高。英国政府认识到仅靠国内竞争难以跟上全球发展速度,必须打造优势品牌,伦敦成了不二之选。1983年,英国政府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签订“Parkinson-Goodison”改革协议,并于1986年正式实施,放松内外管制,消除垄断,导致大量国外金融企业涌入英国。

分业监管成为约束英国本土金融业发展的瓶颈,进而促成了第二次监管方式的改革。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专司货币政策,并成立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进行监管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两次改革使英国的金融业获得了开放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监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公司,逐渐恢复并巩固了英国的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新兴的服务贸易大国――新加坡

虽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新加坡却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在近四十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2006年实现服务贸易出口570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3。除运输和金融服务外,新加坡政府也在努力开拓新的服务业出口。

1.新兴的航运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的亚洲乃至全球航运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渐确立。2005年,运输服务出口179亿美元,金融服务出口37亿美元,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8%和7.2%。

新加坡的运输和金融服务的发展与其地理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六甲海峡是东西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位于其东端的新加坡正好有着优质的深水港。新加坡利用其自然条件的优势,发展以集装箱为载体的现代物流业。

金融行业具有比较特殊的性质,一方面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完成交易,对交通运输、物质材料的要求少,有可能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对通讯设施、市场监管、人才供应有着很高的要求。时区的特殊性为新加坡成为连接欧美金融市场的枢纽,实现全球24小时的不间断金融交易提供了可能。

2.把握机遇,填补空白,实现服务业立国

新加坡政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勇于创新,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19世纪60年代,新加坡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发展方向,大力兴建集装箱专用泊位和码头。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新加坡充分发挥其在金融、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高技术和商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完善物流产业链。为实现该目标,新加坡推进自由港建设,并大力发展班轮航线,国际集装箱管理和调配、空港联运、船舶换装和修造,建设国际船舶燃料供应中心。2006年,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40万TEU,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在高密度的航线保证下,新加坡的中转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大部分集装箱在港堆存时间为3-5天,20%的堆存时间仅为1天。

另一方面,新加坡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外汇、各种金融产品的交易活跃,也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融资活动。新加坡政府设立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并适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监管方式,从固定单一的监管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为增强新加坡对金融企业的吸引奠定了基础。

(四)全球的软件外包高地――印度

发展中大国印度的服务贸易在贸易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2003年,服务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8.3%。在明确的国家战略引导下,印度集中优势资源,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打造出全球软件外包的高地。

1.全球IT产业加工基地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行业之一,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软件出口113.7亿美元,占到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8.6%。而根据IDC的预测,印度2008年的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印度的工程师超过65万名,每年行业新增人员25万人,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抓住历史契机,确立国家战略,集中优势资源,确立品牌效应

印度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与全球IT行业基本同步,经历了专业人员开发软件、建立企业争取订单和吸引欧美软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三个阶段。1986年,拉・甘地总理采纳了专家建议,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把发展IT外包放到重要地位,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采取了系列优惠政策。从1991年起,随着以班加罗尔为代表的系列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的设立,印度逐渐形成了软件开发的产业链,在增强承接外包项目的能力、加大质量控制上取得了更大进步。

由于IT产业的特殊性,印度注重通过法律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在20世纪末相继通过了《版权法》、《信息技术法》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法》,既保护了软件企业的积极性,又使得外国公司能够更放心地把产品外包给印度企业。除此以外,印度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全国性的软件行业协会NASSCOM等方面也做出了努力。近二十年的发展使得印度在国际IT产业链上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形成品牌效应,为印度信息产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增加了筹码。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与政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采取的是由东到西、由沿海向内地的逐步开放战略。在中国的入世承诺中也是采取的由大城市到其他城市、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逐步减少限制的方式。广阔的地域和千差万别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中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也必须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和目标。服务贸易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已有国家战略,多管齐下,打组合拳,从各方面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各种模式的服务贸易出口。

(一)把握自身优势,以全球视角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也是一国输出其禀赋优势的过程。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服务的出口情形比较复杂。因此,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中国沿海一些拥有优良港口条件、辐射范围广的城市,可以发展航运和仓储等服务出口;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服务出口理应得到重视;在IT技术人才和企业集中的城市可以推进承接软件外包服务;在大学云集的地区则可以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等。

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制订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时,必须考虑服务业的全球分工格局,要力争有效参与自身优势领域的全球服务产业链,在行业的选择上应着眼于未来,以保证地区发展能获得持久的推动力。

(二)根据不同特点,着力创造适合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

行业的发展不仅依赖市场,也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在发展货物贸易中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流入。发展服务贸易也是如此,在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后,就需要努力创造适合该行业发展的环境。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是保护企业权利的基础,也是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软环境,印度在发展IT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立法成为其行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

服务行业往往对资源和能源的要求不高,物质消耗较少,而对于信息技术等硬件基础的要求较高。许多外包业务不仅需要高速的国际网络链接,更对连接的方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6年底台湾南部海底地震中,亚洲与美洲的光缆链接中断达数周时间。印度软件企业由于能够采用卫星传输受影响较小,而我国的软件外包、商业流程外包企业由于只能通过海底电缆传输业务而受到严重影响。

(三)实施人才战略,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重要保障和源泉之一。纵观各国发展的历史,无不采取多种措施创造“人才高地”,英国的金融专业人才和印度的软件工程师构成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多年的高等教育也培育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中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要发展服务贸易,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学科结构和比例设置,更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动手能力。

充满活力、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仅为留学回国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在简化手续,为人才引进提供更多便利和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需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品牌战略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分工更细,协作和配合更为复杂。在软件业中,要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调试,需要大量的各种IT人员的有效配合。中国的大多数软件企业规模较小,能够开发的软件往往只是单一或较少的功能模块,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就必须形成集群和规模效应,完善、建立并强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

虽然与“中国制造”相比,“中国服务”在全球几乎没有名气,但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政府应该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帮助、支持服务企业培育国际品牌。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加服务贸易出口的附加值,而且对于我国调整产业和国际贸易结构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五)不断创新、开拓新的服务贸易出口领域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各国都通过不断创新赢得发展。具备产业优势的老牌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的内容、提供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发展中国家则努力开拓新的领域。

中国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优势行业,更应努力挖掘或创造新的贸易形式和领域。既可以是服务内容、提供方式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原有的贸易模式的整合。例如,在金融服务领域,创新层出不穷,新的衍生产品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更多差异化需求。庞大的消费群、贸易顺差的积累、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国在金融服务出口上拥有巨大的潜力。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人民币全球地位的不断增强,我国的金融产品服务出口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六)争取服务标准制订上的发言权

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遵守规则,当今的国际竞争逐渐演变为规则的竞争,货物贸易如此,服务贸易亦是如此。电信“3G网络的标准之争”说明我国企业在积极制订游戏规则,努力建立并推广自己的服务标准,这是可喜的事情。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必须从标准上做文章,这对于新兴的行业领域尤为重要。否则,不仅会给企业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增加很大的成本,更有可能受制于标准的制定者,进而只能亦步亦趋,无法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只能始终在全球服务产业链的低端徘徊。

(七)增加模式三项下的出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服务市场

除了通过跨境提供服务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外,服务企业“走出去”也是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即“模式三”的“商业存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市场壁垒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的今天,中国应该继续培育、引导、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发展。

服务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不仅有利于拓宽市场渠道,贴近国外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其需求,而且对于增加中国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有着积极意义。同时,采用实体模式开拓海外市场更有利于企业推广服务标准。例如,对于提供通讯或IT服务的企业,“走出去”能够推广其技术标准和理念,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筹码。

(八)利用劳动力优势,增加模式四服务贸易出口

自然人移动是WTO确定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丰富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在降低我国服务业市场门槛的同时,我们也要求谈判对手在“模式四――自然人移动”方面减少壁垒限制。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中国需要深入分析协议方的劳动市场短缺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8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

新经济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活动,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网络化趋势。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无纸化交易、成本低、快速、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世界各国、WTO和世界其它一些经济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极为关注,因此探索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是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可定义为:电子工具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可定义为: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的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上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在于消除了商务伙伴之间的时空差距,将各个企业独立存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连结在一起,从而真正建立起一种贯穿于企业之间的协作,以此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革新

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以信息交换为媒介的网上虚拟市场,形成新的国际贸易运行机制。

1、电子商务中,产品和服务的表现都是数字信号,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电子商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改变了偏远地区的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

2、世界市场上的信息充分性进一步增强,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世界市场垄断进一步削弱,市场机制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世界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动态的资源优化配置;电子商务下快捷的信息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交易的不确定性,校正世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为减少国际贸易决策的时滞和失误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电子商务采用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它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2、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实现对以纸质贸易单据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纸质文件的处理工作带来的问题是:错漏多、效率低、费用大。电子贸易恰好可以克服这一障碍,为企业节省开支。可见,电子商务的确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际贸易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管理的数据的电子化、信息的实时化和效益的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三、电子商务促进了国际贸易营销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创新,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一一网络营销。与传统的国际营销方式比较,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的主要特点是:

1、网络互动式营销。电子营销帮助企业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和企业利润,寻找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最大化的营销决策。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关系无疑是高效的。

2、网络定制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比如戴尔公司的网络销售无疑是成功的。

3、网络营销与工业化时代的营销有显著区别,传统营销中最常用的是两种促销手段:传统广告与人员推销。网络营销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网络营销的主动方是客户而传统营销的主动方是企业。网络营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遵守“网络礼仪”的同时通过对网络利益的巧妙运用从而获得一种微妙的营销效果。

四、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宏观管理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贸易的管理带来新的要求。根据已有实践,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的国际贸易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商品配额实行电子招标。实行出口招标,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等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企业投标资格的确定;可以及时检查、跟踪、反馈、调整招标商品使用情况,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管理效率;可以实行对招标商品配额的动态管理,解决配额使用不高的问题;可以实行网上抽查,取消违规企业投标资,使同等数量的商品的卖价和出口额增加,规范贸易秩序,净化经营环境。

2、实行网上申领发放进出口许可证。这将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政府行政管理上一个新的档次,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强透明度,减少腐败。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许可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实行全面的进出口许可证核查,这样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3、海关管理的电子化和企业电子报关。对于我国海关来说,开展电子商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二是提高进出口企业的办事效率,给企业提供方便,同时杜绝逃税现象。

4、电子商务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商品进出口时的必须环节(法检、废物进口等),它与外贸经营单位、运输部门、银行、保险、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以及国内外其他检验机构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检验检疫的信息化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通关时间。:

5、实现外贸企业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国际电子商务的交易前期是交易双方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流,洽谈确立,交易后期是电子付款和货物运输及跟踪。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完善,其在推动世界经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错过了电子商务的运用就等于放弃了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9篇:国际贸易法务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解析 对策研究

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3.1%,吸纳就业人口约2.7亿;服务贸易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服务业吸收外资552亿美元,首度超过制造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领域。但是与其它服务贸易大国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偏低。据统计,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6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50%以上,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在30%—50%之间。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整体发展似乎很不相称。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长期处于逆差。根据商务部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资料,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 年的522.3 亿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509.1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4%。但是中国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连续10 多年的贸易逆差。在2004 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为95.5 亿美元。到了2009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约3倍。

(二)我国服务业目前发展结构性失衡。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出口比例很小。

(三)服务贸易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全国缺少统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各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不能协调行动。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差异很大,缺乏统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容易出现多头管理,还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和权责不明等一系列的问题。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划分标准及统计范畴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也会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了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但仍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规定也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某些国家为了保护其服务产业,对服务市场开放施加诸多限制,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也会继续体现。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这些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中间投入,需要人员的流动。但目前发达国家在人员跨境流动的问题上限制较多。此外一些诸如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外汇限制等服务贸易壁垒也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实质。

(六)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服务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中国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人才供给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1)寻求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资本不足,且管理欠缺,有必要利用好跨国经营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企业可以利用产权重组与产权交易,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用制、跨国界的经营。(2)加强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人才。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不竭的人力资本,逐渐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培养人才可以通过加强现有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可以通过高校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国内就业,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3)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系统。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理论水平。建设服务贸易公众信息网,向公众提供及时的国际服务贸易信息,帮助服务业企业了解国内服务市场供求状况,从而抓住商机,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统筹规划全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1)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传统服务领域,应将海洋运输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需求;旅游业要继续大力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建筑服务领域一直具有比较优势,要继续鼓励国内的企业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工程的层次和水平。在现代新兴服务业领域,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快速发展来实现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2)要统筹规划全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要使东、中、西各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因有一定的基础,可率先发展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业;而中西部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外,则应先从较低级的生产业开始发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1)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要按照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进行监督管理。(2)由于许多服务业如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与医疗、教育等部门涉及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同时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服务贸易逆差扩大问题,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兴我国服务业并积极推进出口,另一方面对国内新兴服务业予以一定的保护。按WTO 规则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发展服务贸易, 目前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 规则的法律法规。(3)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贸易管理,再结合我们的国情,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和探索,建立符合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例如,可以按国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适合各地区的服务贸易体系,然后再由中央进行统一协调,建立全局性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要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提高我国法律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在打击服务贸易犯罪的同时,加大对合法的服务贸易企业的法律保护;对现存的法律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使之与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接轨,逐步填补我国服务贸易法律的灰色或空白地带,使我国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能有法可依。

我们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稳妥地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内的合作,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努力使我国的服务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

参考文献:

[1]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