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育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音乐教育课题

第1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问题;对策;新课改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手段的音乐教育,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层次变革。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发展。但当前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存在,对于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着实令我们担忧。本文欲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培训。

当前,小学音乐教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仍是一定数量的非专业教师,他们在小学音乐教育岗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这些教师多没有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使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可谓是无从谈起,如:钢琴不会谈。对于好不容易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因为教师个人技能问题,却闲置不用,成了学校的硬件摆设。如果说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则是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失职。不能对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会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落后。因此,急需重视与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2. 小学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在当前众多小学中,音乐教育的设施可谓是极其落后,缺乏专用的音乐教室,甚至连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都严重缺乏,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最常见的占乐教育设施就得属于破旧的风琴了,至于其他音乐教育辅助工具则很少有。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分不清竹笛和箫的区别,对于音乐教材中提到西洋乐器更不知为何物。在小学生的概念里,只要能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的严重缺乏,导致有效的音乐教学不能开展,进一步制约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小学教育中,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能够正常开设小学音乐教育课,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将音乐教育课开设成“唱歌课”,甚至“流行歌曲课”。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一方面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以流行歌曲应付了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音乐教材与小学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加之,小学音乐教学资料缺乏,使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吸引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到小学工作。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设立并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每年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通过为他们提供发挥专业特长与聪明才智的舞台,相信会有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走进小学。另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数量以及师资力量,动员优秀毕业生后到小学工作和发展。学校也可亲临各大音乐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工作。同时,还可以到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到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2. 加大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力,而音乐教学设施条件如何、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又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的今天,我国成功解决了小学的危房问题,小学教师工资也获得了有力保证,因此,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修建专业化的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等音像器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设备等;还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资料室中增加相关音乐教学书籍、杂志以及音像资料等,供小学音乐教师们自学和研究使用。

3. 配合新课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第2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1.课堂中注重实践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对音乐的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低,所以理论的学习教学是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相反,音乐技能能够有效的学习,而且学生更加感兴趣[1]。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简单的辅助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音乐能够有很入的了解,在不断的训练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师把握好教学,有效地组织课堂,加强学生音乐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调动身体,用手进行伴奏,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小乐器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更加大,或者利用身边的物品,比如尺子,笔等也能达到效果,这种轻松,富与玩乐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音乐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比较好动,都有玩的天性,音乐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愉快的学习,如果加入游戏元素,进行游戏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方面的表现力和理解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小学教学中常見的教学辅助形式,能够对学习有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加深学习记忆,让很多难学的知识能够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呈现。游戏能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和游戏元素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1中,游戏活动和音乐教学就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说在进行音符音阶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接龙的游戏,模仿听到的声音,通过一些简单的识别,让学生了解到音色,音调等等。游戏教学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游戏中对学习也有所提高[2]。

在音乐教育当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专业性知识。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识别的能力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学生借助不同的音乐判断不同的音符、音阶。在唱歌的时候加上律动,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许多歌唱家在舞台当中进行演唱时会,都会添加一定的动作或手势,这一些动作都可以让舞台变得更有内涵,同时在唱歌的时候适当的添加一些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丰富的表现歌曲。例如,在《东方之珠》的教学中,可以将歌曲进行分解:A段的第一段歌词是又能用右手单手写2,第二段歌词是用左手单手写2,B段是用双手写。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以及歌曲的表演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应用声势律动,突出特色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以及最原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类型,声势律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多种音乐类型的共同理解,同时应用声势的伴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默契程度,并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并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并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实现更加密切的和谐。在声势律动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应用非常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节奏模仿、接龙游戏等等,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在《伏尔加的船夫曲》欣赏过程中,在提到了劳动号子这一内容时,便可以让学生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的结哦组,让学生排队统一进行拉纤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律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号子的作用,突出劳动号子的教学效果。

第3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独唱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挑战胆量的事情,这需要该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然而,合唱因为需要的音域跨度比较大,学生基本都可以在合唱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合唱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让他们发现自己在音乐中也有擅长的方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通过阐述,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合唱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合唱很有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事半功倍。因为学生自己会积极地去了解,去记忆,去训练。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对合唱感兴趣,作者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

1.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要适当地进行提高

相比单独唱歌来说,合唱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学生配合的问题,对学生团结协作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学习之前,教师最好先带着学生一起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合唱的时候更容易把握整首歌的节奏和感情。

2.教师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

除了兴趣之外,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的很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喜欢这门课的代课教师。因此,教师要学会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吸引学生,当学生对老师感兴趣的时候,他对在这门课的专注力就会变得比较强,学习也更有动力。

二、可以间接通过学习乐器来学习合唱

乐器跟人声不一样,经过调音之后,乐器可以很准确地发出音准。通过乐器的辅助,学生更加容易在合唱中找到音准。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于学生提高音准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几个人为一组,然后小组内进行分工,由几个学生用乐器进行伴奏,而其他学生则按照伴奏的同学的音准来合唱,尽量要求自己的音准是正确的。然后再交换身份,由刚才合唱的几位同学来伴奏,另外几位同学合唱。双方尽量为对方客观地找出缺点和不足,相互纠正。通过这种利用乐器互相练习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找到音准。

三、学生要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气息,掌握正确的方法

全班学生训练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全部保持脸部放松,身躯挺直,腿伸直,气息自由地从腹部顺畅而出,只用收腹动作的自然换吸入和呼出气息,千万不能刻意,避免强行吸入气流。紧接着,逐渐地增加吸气和呼气的次数和强度,加快节奏。要注意的是,气息训练的过程中,小腹应当保持灵活和弹性。另外,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应该要知道这个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自己控制气息,所以,训练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控制气息的能力,在换气过程中要学会控制气息的进入和呼出的强度,尽量做到随意自如地控制。腰对于控制气息练习很重要,在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加强对腰部的练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方法,因为这种反复训练很容易使学生因为走神而出错。

四、音准和节奏的练习也很重要

前文说到,合唱对音准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这是因为合唱的音域跨度较大,几个声部由不同的学生合唱完成。如果有学生出错,那么这个错误会十分明显,很容易被人发现,影响整个合唱表演的质量。所以,加强学生的音准练习十分重要。日常的练习中,要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即视谱即唱与听觉练习。视唱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歌唱乐谱的旋律,练耳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节奏的辨别能力,训练内心的听觉,提高音乐记忆能力。而练习的方法可以通过手势来教学。例如,在练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开声部来聆听,不同声部的学生相互之间找出问题,这样评价会比较客观。然后,教师要要求他们在合唱过程中,一半学生看老师指挥先唱音阶,另一半学生在一声部唱完第二个音后开始演唱音阶,两组轮流交替。通过这样有步骤地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能够得到解决。

总而言之,训练科学的发声方法、建立和声的层次感、调控音响均衡是进行合唱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当然这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投身其中。班级合唱教学仍是困难重重,举步艰难,就让我们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从而使我们的班级合唱教学以崭新的模式面对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呢?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来说,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整合、精化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我们往往注都是照抄教参。没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真正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教材重新整合和精化,也可以补充调整,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反复聆听,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分析透彻。要让自己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到顺理成章。例如:在上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师要搜集日本、印度、泰国的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自己加以整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相马盂兰小调》时,教师要搜集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乐曲的来历。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一节课要实现有效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对于课堂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所有的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于同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六年级《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探索精神, 在与同伴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模仿、体验等方式初步感受亚洲部分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知识与技能:欣赏《虔诚》、《相马盂兰小调》等作品,了解和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认识各个国家的特色乐器, 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也非常有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富有成效的完成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音乐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那就是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银屏飞出的旋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的片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的电影片段中,让学生思考如此精彩的电影,音乐是如何陪衬和应用的?也可以给学生放无声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给电影配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用小乐器、可以配音、可以用口技。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课程改革不能只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怎样做到“低负高效”,这是问题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应可以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导入,可以先看一些有关《梁祝》的其它表现方式,如戏曲、电影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乐曲背后的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知识吸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终是为了是课堂教学富有实效。

五、善于激励学生

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祁雨歌》时,就让学生通过音乐去想象歌曲的演唱环境。有的学生会想到在举行篝火晚会,有的学生会联想到葬礼。尽管没有完全想到是求雨,但我觉得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学生也能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教师不能否定和打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想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才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六、调动学生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转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上七年级的《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音乐》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几个拉丁美洲的舞蹈动作,学生分组练习、分组展示。对跳的好同学给予鼓励,这样就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如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合唱指挥技能等基础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扎实而深厚音乐专业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现音乐之美,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八、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校,现代 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课件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的为课堂服务的观点,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的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在教学中,以前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教学磁带,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辅助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抽象变形象,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因而现代教育在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媒体有机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开拓思维,探求新知有所创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九、及时完善教学设备

第5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音乐;公选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23-01

自1989年我国教育部颁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来,各类高校面对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数量不断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素质教育水平与学生校园生活也实现了较好提升,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保证本文所列举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问题具有较高可信度,笔者在某高校开展了面对大学生群体的音乐类公选课问卷调查,这一调查通过“你曾经受过音乐教育吗?”“你选音乐公选课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对你学习是否有效?”“你认为音乐公选课是否应该配有教材?”“你认为高校音乐公选课存在什么问题?”等五项问题了解了该校音乐类公选课情况,而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总结出了音乐欣赏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校核不紧密、课堂所包含的内容较少、缺乏基础性音乐知识讲解、学生实践环节缺乏等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了解了我国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结合这些问题提出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策略,而在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的支持下,本文将这些策略概括为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设施的投入与完善、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四个方面。

(一)提高师资教学水平。为了能够较好地提高我国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应先提高音乐类公选课师资教学水平。高校的音乐类公选课教师都是音乐专业院校科班出身,他们更擅长于音乐技巧的讲解,而作为音乐类公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巧知识,也要具备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音乐类公选课的学科需求。

(二)加强教学设施的投入与完善。对于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来说,教室、多媒体、乐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想要保证高校音乐类公选课能够具备较高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为这类课程准备有隔音设备的教室,最好能够设置相对专业的音乐类公选课教室,并配备多媒体设备、钢琴、画有五线谱的黑板等设施,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够保证教师在设备相对专业的课堂上发挥出较高的教学水平,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自然可以得到提升。

(三)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普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缺乏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使得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对于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来说,由于其本身面向的是非音乐专业学生,他们几乎没有音乐理论知识,建议相关音乐教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乐理基础与视唱知识融入到课堂中,也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和座谈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在学习音乐中碰到的困惑,以及感兴趣的音乐知识,除些之外还要将音乐类公选课的学生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保证该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要较好地提升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除了上述几方面策略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在具体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以及实践性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可以结合一定的时尚内容来实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要保证具体教学能够切实带给学生益处;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则需要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一来,高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会得到较好提高。

在如何提高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研究中,笔者结合我国当下高校音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策略和见解,希望在完善高校音乐类公选课教学质量上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光芬.有关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6,(08):207-208.

[2]傅葆良.提高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以《书法鉴赏》为例[J].大众文艺,2013,(08):251-252.

第6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 萨克斯教学 策略研究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萨克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的教育经费逐年累加,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早在2013年就开始“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说明国家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各高校都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力度,购进了一批教学设备,多数高校拥有多媒体教学、多功能的音乐厅,与过去相比,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就实际应用而言,多媒体的使用频率低,这说明多媒体设备利用效率不高,但没有充分被应用到萨克斯教学中。由此看出,器乐教学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萨克斯教学的师资缺乏

因历史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开设萨克斯专业的时间较短,与国外相比落后40年。因此,我国萨克斯专业人才缺少,满足不了发展需求,而且老一辈萨克斯演奏者多数半路出家,由其他管乐器转而学习萨克斯。但是大部分学生表示希望从事萨克斯的老师为专业教师,并且因萨克斯学习的需要,多数学生曾经自费找过专家和演奏家上课。由此可见,现今高校萨克斯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三)缺乏专业的萨克斯教材

高校学生学习萨克斯使用的考级课程教材多是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教程,教材选择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基于流行萨克斯教材而言,因国内对国外萨克斯流行资料引进不足,导致市场流行的萨克斯资料多是以流行歌曲的改变为主,采用的一般是国内流行歌曲,将歌词去掉后移调于萨克斯的演奏中,甚至有些曲集还是简谱出版,这些与流行萨克斯流行乐坛相形见绌。因国内萨克斯缺乏原创意识,国内一直未能够出现萨克斯大师级人物,基于爵士方面而言,教材多是西方翻译教材,因出版社出版的并在市面上流通的教材较少,缺乏先进的教材。造成教学缺乏创新,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致使我国的萨克斯教学停留在原地踏步阶段,得不到发展。

(四)教学风格单调

萨克斯这一乐器较特殊,能够诠释古典、流行、爵士三种音乐风格,但是我国高校萨克斯教学仅仅重视古典音乐,音乐考试重视古典风格的曲目。而在国外,萨克斯教学重视将三种音乐风格进行融合,极大地推动爵士音乐的即兴创作。针对国内而言,爵士萨克斯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主要因为我国萨克斯专业教师缺乏,不具备完整的爵士萨克斯知识体系。所以,国内萨克斯教学以古典为主仍旧继续。

(五)萨克斯的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

萨克斯的学习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活动,萨克斯的音乐教学评价主要指人们按照音乐学科的理念和性质,对音乐学科的教与学的发展变化构成诸多因素所作出的完善的价值判断。现如今,高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较单一,以考试为主。这一教学评价手段单一方便操作,但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考试时间相对集中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这一教学评价,过于重视音乐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缺乏发展性的学习目标,难以整合、扩充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解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萨克斯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萨克斯教学中出色的萨克斯教学不仅要具有优秀的萨克斯教师,还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教具。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多媒体开始运用到音乐萨克斯教学中。多媒体在音乐的教学中运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具体是将萨克斯的发声原理利用多媒体制作成直观动画,方便学生理解。此外,因萨克斯演奏的主观听觉和银音色描述的差异性,学生自己听到自认为很好的音色在教师看来往往不合格。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录音,让学生客观监听录音效果,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客观听觉的差异性,有效地解决差异性的干扰。鉴于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萨克斯的伴奏制作成MIDI,为学生练习时进行伴奏,在演奏中融入相应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音高、音准,并形成较强烈的结构感。

(二)提高对专业萨克斯教师的培养

当今,制约我国音乐专业萨克斯教学重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萨克斯教师。因此,提高萨克斯教学水平首先应当重视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具体而言,积极引进萨克斯专业毕业生,扩充人才队伍,定期对现有萨克斯教学进行培训,聘请专业萨克斯专家和演奏家进行讲座、授课。因高校大部分萨克斯教师非专业出身,理论知识缺乏,演奏能力有限,高校应当实行“一帮一”,让年轻的专业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演奏技巧,让老教师帮助年轻教师提供实践教学能力,最终教师萨克斯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多元化评价方式

在新时期下,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与师生的双向主体,由此看出教育学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视。因传统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以综合性的考试评价为主,没有意识到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因此,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应该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方式,这三种方式的结合使得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有效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选用专业的萨克斯教材

萨克斯这一管弦乐器从西方传入中国,先进流行的萨克斯教材多是古典萨克斯教材,可以说,单一的萨克斯是阻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国内应当积极引进西方专业的萨克斯教材,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翻译,使得我国萨克斯学生学到先进的萨克斯理论和技巧。此外,培养创新,结合萨克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萨克斯发展现状编撰新的萨克斯教材,融入新观点、新思想。此外,系统对萨克斯进行研究和总结,出版高质量的萨克斯教材。

(五)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早在2007年的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多种授课形式。这一授课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教学方法上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教育特点,使得学生演奏技能与思维互融。在笔者看来,上述教学方式适应萨克斯教学初期,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弱点,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演奏技巧,但是忽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中后期的萨克斯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小组授课与集体授课穿插的形式,课前教师将任务按小组进行分配,课堂上学生集体进行分析,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利用教师资源,避免内容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精神享受,以萨克斯为音乐艺术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萨克斯演奏的需求不断增多下,高校音乐教育中纷纷开始萨克斯管的教学。萨克斯教学作为高校乐器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普及开来。因萨克斯从西方传入,发展较慢,并且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问题,所以积极探索萨克斯教学出路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萨克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勇.萨克斯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张毅,刘长洪.浅谈萨克斯管的基础教学知识及一些常见问题[J].大众文艺(理论),2009(6).

第7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24 -03

引言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向各种不同的组织领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在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暗示(包括各种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在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有利于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带来教师工作的懈怠、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的“离职”等负面效应。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学课程相比更加强调“育人”和成功地塑造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强调学校规章制度这一“显性契约”以外,更应该强调“心理契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师生心理契约中师生双方各自的责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基于模糊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一)确定备选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师生之间并非所有的相互期望都能被对方认同,只有当师生相互之间认同接受了对方对自己的某些期望时,师生双方才能就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心理契约。所以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全面收集2011-2012-2学期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的5个班152名学生,以及7名(其中两名在2011-2012-2学期没上该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以下四个方面的期望:(1)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的自我期望(2)学生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我期望(3)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期望(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望,在循环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删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期望,找出(1)和(3)的交集共21个因素,(2)和(4)的交集共15个因素,这两个交集相互影响构成了师生心理契约中约定的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构成评价因素集合U,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价等级集:V={V1,V2,V3,V4}={攸关,重要,一般,无关}

(三)邀请学校中资深教师和管理者讨论确定权重集为A={0.8,0.6,0.4,0.2}。

(四)邀请上述7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并从152名上课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对选定每个影响因素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

(五)根据rijk=mijk/n(k=1,2,3,4,5), 得出表1中备选因素隶属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等级集Vj的程度。

Ri=(ri1,ri2,…rij) ,i=1,2,…,m;j=1,2, …,n

其中rijk表示指标的隶属度,mijk表示有mijk个人在评价等级 Vk上面画“√” , n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rij是因素ui具有vj的程度,一般情况下0

(六)综合评价。根据公式B=AR,可得各备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略) 。

根据计算结果,结合20/80 定律筛选去掉评价值小于0.6 的备选因素,剩余因素即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具体见表2。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表2中的因素都是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思想上或观念上已达成共识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表2中的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思想上进行强化,并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交互,最终缔结双方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课件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老师,不仅仅应强调向学生讲授、传播知识,还应通过认真备课、熟悉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材,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修,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使课件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美观大方,结合清晰的思路、创设的故事情境、生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身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以及遵守学校显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教学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强调“育人”来成功地塑造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于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首要任务和共同特征。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依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设计等环节可以设置实验环节,逼真地模拟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环节的真实运作;在员工培训、招聘等环节运用情景模拟,再现真实场景,凸显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建设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验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身参与、自主讲述或者发言、讨论的环节如在员工招聘环节,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无领导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许诺加平时成绩分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教师也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章节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换位思考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灵活的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结合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上手快、后劲足、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管理人才。

(三)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曾指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老师讲故事或讲案例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考试之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通过考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个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教师本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师生的意识,更依赖于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商学院,目前正推出一项政策: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把挂职结果和评职称相挂钩,以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也是管(下转第69页)(上接第125页)理学科实践性很强所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应把握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当中去,这样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就不会空洞,不会言之无物。而且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06):105~109.

[2]曹威麟等.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比较, 2007,(02):132~137.

[3]唐文源,李频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71~74.

[4] 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57~158.

[5] 牛彩虹,曹威麟.教师履行心理契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评估,2010,(01):39~43.

第8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宏观;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价值;研究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处于核心地位,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应从其课程体系的改革着手进行。

一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一课程一科目。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只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的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加进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二 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24.6%)、音乐学科专业课程(27.9%)和教育专业课程(6%)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教师专业选修课占的比例很小(6.5%),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

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

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约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其次,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上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

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1 教材改革。我国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尚未有统编教材,大多采用传统教材或自编教材,虽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了一套“21世纪高师音乐专业教材”,但仍是以传统的课程设置组织编写的,不能适应高层次课程建设的需要。本课题组目前以河北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牵头组织包括河北、河南、山东省近17所高师音乐院校编写适合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材,并在这些院校试用。

2 课程改革。目前以下课程改革正在和将要在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实施:

(1)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替代第三学年《钢琴基础》课教学,学程为一年。利用现代化设备,既体现教学直观性,还能使学生相互参照。为适应中小学音乐课和音乐素质课的需要,器乐主修生增加《合奏》课,学程为四年。

(2)合并《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学程为两年。前者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后者是音乐技能训练和巩固前者,二者紧密联系不能割裂。

(3)《音乐欣赏》包括中国音乐欣赏和外国音乐欣赏两部分内容。欣赏音乐必然要分析作品,故将《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合并,合并后的课程为《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和《外国音乐史与欣赏》,学制分别为二个学期。

(4)《歌曲作法》中增加《音乐文学》课,既可提高歌曲写作的质量,还可弥补学生文学方面的不足,着重加强儿童歌曲创作部分的学习。

(5)改《艺术概论》课为《音乐美学》,提高音乐学的层次。

(6)《配器》课更名为《小乐队配器》,因为学生主要掌握的是小乐队(各种乐队)的编配和排练,而不是交响配器法。

(7)《歌唱语音》课在原有的《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课的基础上开设《古诗词朗诵》课,以加强中国歌曲的学习和理解。

第9篇:小学音乐教育课题范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   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 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

    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 [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

    ,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