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氯酸的化学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氯酸的化学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第2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前一章碱金属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学习,又是下一章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本课具有如下作用:①构建知识呈现的有序性,即“结构―性质―用途”;②构建认知规律的有序性,即“事实―分析―实验验证―结论”。

2.教学的目标

a.知识和技能:通过实物展示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分析氯原子结构特点及实验探究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氯气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讨论,掌握闻气体的方法,通过探究氯水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c.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氯气的毒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对化学、科技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理解氯气的存在、制法和用途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学习溴、碘的性质的基础,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生缺乏化学平衡的知识,较难理解氯水既有氯气单质的性质,又有盐酸和次氯酸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好,将很难理解氯水跟不同物质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氯气与水反应是本节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任务

1.说重点突破: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说难点突破:氯气与水的反应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主要采用:

①实验演示

②实验探究法

③讨论法和归纳法

2.学法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

⑴课前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

⑵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⑶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和归纳

⑷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上海一化工厂氯气泄露实况。

设问:通过上面的新闻,以及课前学习,你知道氯气那些性质?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实物展示,总结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闻氯气的气味,让学生亲身体验氯气泄露现场的状况,学生观察记录,交流讨论,总结出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思路,同时得出氯气重要的物理性质。

学以致用:在氯气泄露现场,如何运用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自救: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过渡:除了物理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很多化学方法,下面我们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3.理论分析

(1)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2)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请学生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氯气可能的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理论。

4.实验探究,观察记录

A.学生动手实验:铜丝,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氧气吗?让学生重新认识燃烧现象。设计交流与讨论:铁与氯气反应的产物分析;让学生知道氯气是一种活泼非金属单质,与金属发生反应,都是生成高价态的盐,但是液氯为什么可以用钢瓶存储运输?学生明白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

B.实验演示:氯气和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和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条件不同,现象就不同。

设置情境:1.某地氯气泄露后,附近绿油油的油菜被漂白了,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这句话是否正确?2.某化工厂氯气泄露,工作人员对环境喷水稀释,这是为什么?学生交流与讨论:氯气溶于水有无化学反应发生?假如有,生成物可能是什么?氯水中有哪些微粒?

依据讨论结果确定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

提供的药品可进行的主要实验:实验1:将红纸放入一干燥的氯气瓶中;往另一氯气瓶中加水并放入红纸,通过两个集气瓶中红纸的现象差异分析,氯气和水发生了反应,干燥的氯气没有被漂白性,但变成氯水后有漂白性。

实验2:取少量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确定氯气与水反应生有酸性,进一步说明氯水有漂白性。

实验3:取少量氯水通入碳酸氢钠中,观察。确定氯水有酸性。

实验4:取少量氯水滴到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中,观察。

实验5:把盐酸滴到红纸上。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氯水的成分,教师通过原子守恒引导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并结合课本信息掌握次氯酸的性质。

5.氯气与碱反应,激发思维

从反应 Cl2+H2O=HCl+HClO 推测Cl2与NaOH反应的生成物。Cl2+2NaOH=NaCl+NaClO+H2O。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述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漂白粉。

再次提问:面对氯气泄露,我们应如何处理?使化学知识再次与生活实际碰撞。

6.借助网络收集的材料展示氯气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用途

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我们应多使用化学知识的有利面为人类造福。

五、板书的设计(设计意图: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 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液化;

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

2.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Cu+Cl2 CuCl2

2Fe+3Cl2 FeCl3

(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 2HCl

(3)氯气与水的反应

H2O+Cl2 HCl+HClO

2HClO HCl+O2

(4)氯水与碱的反应

2NaOH+Cl2 NaClO+NaCl+H2O

2Ca(OH)2+2Cl2 Ca(ClO)2+CaCl2+2H2O

六、说练习

1.书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方程式的书写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2.课后作业

推测久置氯水的成分,并设计出可行性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第3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实验探究教学活动,有助于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药品和条件的探究为例说明之。

    以分组实验展开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的教学,大胆地对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直接接触石棉网上的A氯酸钾、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三种固体药品

    A中; 木条直接接触氯酸钾,木条火星闪动,但不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少的氧气。

    B中; 木条接触掺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木条复燃,证明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C中; 木条接触二氧化锰,火星不变化,证明不产生氧气。

    通过现象,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只有氯酸钾会放出氧气,而二氧化锰不会放出氧气。证明了氯酸钾是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二氧化锰只是改变了氯酸钾放氧气的速度,是个条件。然后再对催化剂这个概念加以阐述。原教材中的实验,操作繁琐,药品消耗大,耗时长,不适宜学生分组。实验改进后,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通过分组实验后,同学们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而且把催化剂这个难点易化了。

    二、实验探究活动,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有两种方式: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抽走了最生动的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变成了干瘪的知识传授。而实验探究学习是体验式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实验探究式学习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验活动,积极探究出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的解决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解决问题。

    1、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教师投影】指出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了某些金属与某些酸反应就能产生氢气。接着,老师提出探究问题:“那么哪种金属与哪种酸反应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呢?”

    【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铜、镁与稀硫酸,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同时填好实验报告。通过现象,同学们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反应越快越好,而不会从成本上,可操作性方面考虑。这时老师应及时反馈学生探索成果,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即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的。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的探究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学过的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呢?同学们思考归纳以下的反应:A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B 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花碳 C 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与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E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受热生成铜与二氧化碳 F 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G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 H 碳与氧化铁高温生成铁与二氧化碳 I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请同学们思考上述9个反应中,哪个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大胆地提出假设:A B C 三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验证猜想】分组实验,提供给学生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块状固体,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同学们经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反应速度上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只有碳酸钙块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是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整个过程中总结复习旧知识,提出新的假设猜想到猜想假设的验证都是学生的活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突出学生在你课堂上的主动行为,最大范围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这堂课中教师只是适当调控、点拨和引导,这样更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探究活动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初中“一氧化碳”的教学中,先复习“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碳只能获得氧,即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只能失去氧,有氧化性。接着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一氧化碳,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学生自然就会提出“一氧化碳可能具有A 得氧——还原性、可燃性,B 失氧 ——氧化性”的猜想。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呢?”同学们分组讨论,总体方案定在空气中点燃还原氧化铜。但在细节上有许多争议,问题大多集中在:一氧化碳是否需验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与实验步骤与氢气还原氧化铜有何区别?一氧化碳有毒,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如何处理还原氧化铜后的尾气?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教材中的装置可优化,把处理尾气的导管弯到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上,两盏酒精灯就合二为一了。这种想法马很快就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如果这样加热前要通一氧化碳,停止加热后又要通一氧化碳,那么开始和结束的一氧化碳就无法处理。这时又有人想出解决的办法,酒精灯先在外面点燃尾气一会儿,再放到氧化铜下加热,结束时放酒精灯在外面点燃尾气。这样处理就创造性的把验证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和步骤改进了。在同学们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实验探究活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进行的,有利于教师恰当地处理教材,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民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娟. 调整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1年2期 .

第4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 考点解读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产生的现象。

【例题】(2014・临沂)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条燃烧

B.铁锅生锈

C.稀饭变酸

D.开水沸腾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键,是要看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木条燃烧、铁锅生锈、稀饭变酸三个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均属于化学变化;而开水沸腾只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

【点评】有关物质的变化是历年各地中考必考的考点,大多数题目通过给出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典型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来判断所属类型,也可能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物图示给出,还有少数题目通过给出古诗词、成语或典故等作为判断的对象。题目要求虽千变万化,但解答此类题的依据是不变的,即要看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 考点演练

【基础强化】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冰块熔化

C.水果腐烂变质

D.铁锁生锈

3.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附近,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在甲骨上刻字

B.用泥土筑城墙

C.磨制玉石饰品

D.铸造青铜器皿

4.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聚沙成塔

D.百炼成钢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一) 考点解读

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题】(2014・南昌)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导电性

C.酸碱性

D.氧化性

【解析】物质的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等。据此可判断出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而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B

【点评】考查物质的性质时,常见的方式有:一是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内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给出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三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区分常见的物质。无论哪种考查方式,把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 考点演练

【基础强化】

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酸碱性

B.密度

C.温度

D.硬度

2.(2013・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

B.溶解性

C.密度、硬度

D.可燃性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颜色

B.可燃性

C.溶解性

D.状态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胆矾是一种蓝色的固体

B.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D.酒精点燃后可以燃烧

【能力提升】

1.最近发生的几起氯气泄漏事件引起了林林的高度重视。林林同学从网上查到一条信息: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上述信息中属于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黄绿色气体

B.有刺激性气味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与水反应

2.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请你运用物质的一些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将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区分开。

(1)白糖和食盐:____。

(2)铜导线和铝导线:____。

(3)白酒和白醋:____。

(4)氧气和二氧化碳:____。

考点三 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 考点解读

1.了解实验室基本规则和常用仪器的使用。

2.初步学会常用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例题】(2014・苏州)下列常用仪器中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烧瓶

第5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氯气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39-0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

情感目标: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研究科学的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引言](播放一战期间和抗洪救灾的影片,同时老师介绍影片的内容引出氯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向他们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在江水中含有霍乱、伤寒、痢疾等病毒,灾区人民的饮用水成了很大的问题,某些地方水中通入这种黄绿色的气体,进行杀菌消毒,才避免了一场灾难的降临。

一 物理性质

颜色:黄绿色;状态:气体;气味:刺激性气味;水溶性: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密度:比空气大。

[学生讨论]从以下问题推测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1)在自然界中氯元素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其化合价是多少?

(2)请结合 分析推测氯气的主要化

学性质。(3)请你们小组选择适当的试剂,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你们的推测。

[教师交代]分组,一名同学做记录,推荐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作补充。

[板书]略。

二 化学性质

[讲述]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铜丝与氯气反应(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投影)。

[演示]铜丝插入氯气中,不反应。现在我们改变条件,对铜丝加热后,插入氯气中。

[投影]现象:燃烧。

棕黄色的烟 溶液呈蓝绿色

[学生]同学们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教师板书小标题。

[板书]1、氯气与金属反应

[投影]化学方程式

[小结]氯气能从铜这种不活泼的金属中获得电子,说明氯气有很强的氧化性。

[板书]氯气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讲述]哪位同学上台来演示一下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投影]氢气与氯气反应

[演示]氢气与氯气反应,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后投影]现象: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大量白雾。

[老师讲述]同学们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教师板书小标题。

[板书]2、氯气与氢气反应

[投影]化学方程式

[讲述]由刚才两个实验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那什么叫燃烧呢?

[投影]任何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称作燃烧。

[讲述]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氢气氧气点燃可以发生爆炸,那氯气和氢气呢?请看下面的实验。

[老师演示]爆炸实验

[小结]氢气和氯气在光照下可以发生爆炸。

[投影]化学方程式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和实验,说明其推测是正确的。

第6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61-01

1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对实验进行充分利用

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学生对于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很生疏;少部分内容可以直接感知,更多的内容需要间接认识。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在教学中这也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到扩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前提条件。直观现象反映出来的只是个别思维的外表特征与外表的联系,仅仅是认识的一个开端,作为一个向导方便入门。教师对于学生正确思考需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建立在实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要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的去掌握和理解,从而使正确的概念得以形成。在讲授“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的时候需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试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很慢在对氯酸钾进行加热的时候;没有氧气放出在用酒精灯加热二氧化锰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较快。分离加热后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后,会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还是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建立催化剂概念的同时对获得概念的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加强直观教学还可以通过模型、实物和图表等处了学生使用和教师演示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说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还可以慎重的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思维由抽象转化为形象。

2概念的讲授要求准确、突出、严密

理解概念的关键及与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就是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所以,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第一,对理解进行强调不是记忆。学生不必死记懂了的概念。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1)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2)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3)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第二,要咬文嚼字重要的概念,进行逐字理解最后牢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不可以把概念中的关键词用其他的同义词代替,看会有怎样的区别产生。

3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事物本身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同样的也会存在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化学概念之间也是这样的。学生对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化合价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会受学生对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和原子核等概念理解的影响。教师要切实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观点与知识系统上给予帮助。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起着牵线搭桥作用的是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进行分析,经教师的正确分析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对于认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都存在于中学化学中。所以必须重视分析在讲授概念的时候。学生会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了解如果不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实质不能系统地牢固掌握。

4结合练习与复习,促使概念的巩固与发展

注意加强复习和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一个新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能背出和默写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做到几项工作对于概念的巩固:第一,要求学生作典型的记忆用于巩固概念在每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第二,为了使所学概念得到巩固安排一些巩固性的学习。第三,应反复订正、分析错误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弄错的概念。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同时,人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这是有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概念的阶段性及发展变化是为了避免教学上的绝对化和前后矛盾必须要注意的。教师要做到胸怀全局对于概念的深化与发展过程。要有意识的渗透或者适当的点明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初步概念进行引入。不分阶段,急于求成而一味追求深入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

5注意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贯彻的一条原则还有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使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得到提高。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问、习题、实验和讨论是课堂中经常用到的运用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是习题练习。所以,一定量的精选习题要配合在教学中使用,对习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新知识和对所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最终使智力得到开发。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针对习题进行关联性提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自己联想总结规律,老师起到引导和归纳作用,做到这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总结,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概念教学就需要多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问题,尽量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对化学概念牢固掌握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婷.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第7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化学复习;基本观念;元素化合物;氯气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0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1]。”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高中化学的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目前高中的化学复习往往是利用高三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面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提高复习质量?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用化学基本观念来引领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将会使高三复习突破效率不高的瓶颈,取得高质量的复习效果。

一、元素化合物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指围绕单质及化合物有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它是中学化学理论、概念、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化学以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2],“世界由物质而丰富,物质由元素而精彩”。元素化合物中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中学化学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分为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卤素、氧族、氮族和碳族,金属元素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铝、铁、银和铜。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很多需要在新课学习时通过分组实验进行验证理解。由于在新课学习时就没有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复习时仍然需要通过记忆来强化知识点,无疑给复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化学学科在我省属于选修科目,不纳入高考总分计算,尽管化学教师能够坚守自己的课堂阵地,但学生普遍不太重视,每周的课时相对较少,课后没有化学自习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在第一学期寒假质量检测前基本上一轮复习结束,复习时间紧迫,很多教师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时间段认为是化学复习的提速阶段,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疲于应付。新课程改革已经近10年,但是由于高考模式没有改变,高三化学一线教师目前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往往沉溺于习题的训练中,教师忙于找题,学生忙于做题,导致学生的提升的空间很小。

二、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

化学基本观念, 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也不是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保留的,在遇到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 也可以认为是学生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3],形象地说是知识挥发留下来的印迹。尽管化学基本观念是一种对事物深层的本质认识,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基本观念的理解分解为常见的可以操作的教学目标,仍然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得到强化的。具体反映在课堂上可围绕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技能,如元素、守恒、绿色化学等观念开展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笔者认为化学基本观念的网络关系如图(图1)。

三、基本观念指引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

在复习教学中,基本观念引导下的复习应该是对整个中学化学复习而言,并不仅仅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它应该不露痕迹地贯穿复习教学的始终。化学基本观念的建立若缺少师生持续的心智努力和情感付出,缺乏对相关事实、概念的深入理解,任何复习都是浅层次的认知重复行为[4]。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化学基本观念一般不单独列出作为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即并不是让学生以背诵记忆的方式来实现,但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明显可以感觉到化学基本观念层面上的提升。

在一节复习课上对所有的知识点向排地雷一样全都梳理一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教学内容确定复习课预期所达到的基本观念,这个基本观念是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解读后得到的。教师要把这个观念转化为上位目标,并根据上位目标,设计出更加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是围绕筛选出的重点知识并整合核心概念而设计的。如果教学中没有围绕基本观念的深入理解并进行设计,那么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将会停留在较低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倾向对基本的知识、基本事实进行死记硬背,教师也就会拿出唯一的杀手锏——“默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教学中的这种目标设计不仅整合了具体知识的学习,关键是它能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并引导到更深的基本理解上。

复习案例 ——以氯气复习为例

[知识目标]

(1)能够画出氯气及含氯化合物之间的网络图。

(2)能正确书写氯气及含氯化合物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氯水的消毒和漂白作用。

(4)知道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能力目标]

(1)能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氯气与常见物质的反应,并能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2)能用化学平衡的原理分析氯水中成分的变化。

(3)通过氯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的复习,理解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分类观、微粒观、元素观和变化观。

[设计目的]结合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应该是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与氯气及含氯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具体引领复习的观念有分类观、微粒观、元素观和变化观。教学目标中没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列出,不是说可以忽略此目标,而是将此目标融入知识目标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

[教学过程]

[思考]1.将Cl2 、HClO、Ca(ClO)2、HCl 、NaCl的互变关系整理成知识网络。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连线整理,并相互讨论给出网络图(如图2)。

[设计目的]通过含氯的单质及化合物关系网络图,提醒学生尽管它们是5种不同的物质,但是都含有氯元素。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组成和化合价,在物质转化时要注意化合价的变化。这道思考题主要渗透元素观和变化观。

[思考]2.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氯及其化合物分类标准一:

单质:Cl2 ; 氧化物:ClO2 ;酸:HCl、HClO、HClO4;盐:氯化物、次氯酸盐、氯酸盐。

请你整理出两种对常见氯及其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学生讨论并尝试分类]

(1)分类标准二:按化合价高低分类

-1价:HCl、氯化物;0价:Cl2;+1价:HClO、次氯酸盐;+3价:不常见; +5价:氯酸钾; +7价:HClO4

(2)分类标准三:按物质性质分类

氧化性:Cl2、ClO2、HClO、次氯酸盐 、氯酸盐、HCl(H+)、HClO4(H+)

还原性:HCl(Cl-)、Cl2

溶液呈酸性:Cl2、HCl、HClO、HClO4

溶液呈碱性:次氯酸盐

[设计目的]学生利用分类观的知识,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练习的目的是强化分类观的形成。

[教师引导] 我们还可以按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类型分:(3)分类标准四:按反应类型分类(如图3)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给出示例,学生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练习。教师的示范所给出的是物质分类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组成结构。

[学生练习]学生按照反应类型分别书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比如与氯气有关的反应有:

化合反应:Cl2+ H2、Cl2+金属单质、Cl2+ FeCl2

置换反应:Cl2+NaBr、Cl2+ NaI

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Cl2)参与的化合、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l2+H2O、Cl2+碱,另:SO2、SO32-、S2- 也能被Cl2氧化。

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

取代反应;Cl2+ CH4

加成反应:Cl2+ C2H4

复分解反应: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酸性比碳酸弱)

水解反应(可逆反应):NaClO+H2O[?]NaOH+ HClO

[设计目的]通过书写Cl2、HClO、次氯酸盐三类物质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落实方程式书写技能,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和变化观。

[提出问题]4.氯水中的化学平衡(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投影]氯水的制备:往蒸馏水中通入氯气至溶液呈浅黄绿色。(如图4)

[提问思考]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含有哪些成分?氯水应如何保存?

利用上述问题,可以讨论:

(1)溶解平衡:Cl2在水中的溶解性小,1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的Cl2,氯水呈浅黄绿色,具有挥发性,Cl2的挥发和溶解构成了溶解平衡。

(2)化学平衡:溶于水中的氯气部分与水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HClO在光照条件下会分解:2HClO[=][光照]2HCl+O2。

(3)电离平衡:HClO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ClO[?]H++ClO- 。

通过上面三种平衡的分析,可知新制氯水中含有的分子、离子微粒有哪些并了解其相对浓度大小。

[设计目的]以氯水为例,通过对氯水中存在的三种平衡关系分析,引导学生从氯水中的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和平衡观。

[典例分析]

[例1]下列四种物质在空气长时间放置会变质,在变质过程中,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食盐 B.漂白粉 C.氯水 D.硫酸亚铁溶液

[思路分析]食盐在空气中不变质;漂白粉在空气中发生如下反应:Ca(ClO)2+CO2+H2O=2HClO+CaCO3,2HClO[=][光照]2HCl+O2;氯水中只是2HClO[=][光照]2HCl+O2;硫酸亚铁溶液中只是Fe2+被氧化为Fe3+。

[答案]B

[设计目的]掌握含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反应中元素的价态变化。

[例2]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2+H2O[?]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进10mL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 ;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

[思路分析] Cl2在H2O中能溶解,气体体积缩小,Cl2在H2O中的溶解度小,Cl2大都是以分子形式存在,溶液呈浅黄绿色。若此针筒长时间放置,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气体和溶液均变成无色;原因是氯水存在着平衡

Cl2+H2O[?]HCl+HClO,由于HClO逐渐分解(2HClO[=][光照]2HCl+O2)而不断地向右移动,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为O2,导致气体体积缩小和黄绿色褪去。

[答案]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气体体积继续减小,气体和溶液均变成无色;氯水中的平衡Cl2+H2O[?]HCl+HClO,又由于2HClO[=][光照]2HCl+O2,HClO不断分解,平衡右移,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成O2。由总反应式2Cl2+2H2O=4HCl+O2,可知,气体体积减少。

[设计目的]氯水中含有多种微粒,这些微粒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通过化学平衡的分析,强化学生的微粒观和平衡观的意识。

[例3 ]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存放氯水的试剂瓶中是一种无色澄清的溶液,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① ② ③ ④ 。

[学生讨论后讲解]氯水中因为存在可逆反应Cl2+H2O[?]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如放置时间过长氯水最终转变为盐酸。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有机物)等。

[答案]长时间放置氯水后转化为稀盐酸;溶液中加入了碱溶液;溶液中通入了二氧化硫气体;溶液中通入了乙烯气体。

[设计目的]通过氯水由浅黄绿色变为无色,结合氯水中的微粒变化,可能存在多种可能性,渗透化学的分类观。

四、教学反思

传统的化学教学强调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无法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深层理解,针对化学复习中以“事实文本”的教学弊端,美国课程专家艾里克森认为: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核心概念进行选择,以便挖掘和评价更深层次的理解力。高三复习的重点应该从单纯地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罗列和重复转移到物质的实际运用中,同时在分类应用中提高理解和转化知识的能力;提高高考复习更多的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学习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 [5]。作为氯气一节内容,一般是作为高三进行复习时首先要学习的内容。氯气的复习对于高三化学复习有导向作用,特别是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本节课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蕴含的理念建构都影响着高三化学复习的质量。氯气一节的知识很多,直接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或将有关氯气及其化合物内容印制成导学案让学生填写,这些复习方式太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落实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形成有关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一个显性的目标明确提出,既是对新授课教学的要求,同时对高三化学复习也有指导意义。本节从知识上分析主要有: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水的性质。笔者通过化学基本观念来引领问题的设计,以氯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为载体,围绕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分类观、元素观、平衡观和微粒观展开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有提升,收获很大。

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是渗透化学基本观念的最佳阶段。教师要在复习中善于抓住时机,用基本观念引领学生走出元素化合物的多而杂的无序局面,使学生通过复习元素化合物,不仅对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复习的自信心,形成持久的化学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 宋心琦.化学实验改革建议之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J].化学教学,2012,(9):3

[3] 曾国琼,吴平.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13

第8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改M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的改进,包括仪器装置的改进和实验设计的改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仪器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实验仪器,就无法开展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使用合适的化学仪器装置以及化学试剂进行化学实验,才是正确、安全的实验方式.那么,如何在仪器装置上进行改进呢?比如,用牛皮纸信封做成漏斗,再涂以蜡或树脂涂料,实用且不易摔碎.用胶卷暗盒制作的酒精灯增温护焰罩,能使酒精充分燃烧,焰高是原来的1.5~2倍,其他一些代用品如输液管塑料瓶等在实验中均可派上用场.关于实验设计,主要是改进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危险或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方便学生更加安全地操作化学实验.在高中教材中,有一个实验是氢气与氯气混合见光爆炸,教材中显示的方案是分别收集氢气和氯气,并将两者拿在手中进行混合,运用镁带照射的距离也比较近,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再加上混合后的气体是用塑料片盖上的,很难保证其气密性.因此,针对此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改进:将锌粒和高锰酸钾分别放进干燥的Y型管中,在铁架台上用铁夹将其固定,然后在Y型管中滴加0.5mL左右的浓盐酸,塞上橡胶塞,利用照相机的闪光灯对其进行照射,就能完成这一爆炸实验改进之后的实验,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安全系数.实验方法的改进,能帮助学生正确、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操作人选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原理简单、实验材料普通的演示实验,可以进行操作人选的改进.在一般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演示实验都是教师进行操作,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看起来简洁有效,但是实际上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学生只是记得这个实验,但是并不记得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细节.这就需要改进实验的操作人选.将那些简单却必要的小型化学实验交由学生去操作,既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丁达尔效应”的验证实验,教师可以交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首先取1个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将这个实验交给学生来做,有利于学生理解丁达尔效应的意义.同时,对于丁达尔效应的作用,学生也有深刻理解.改进操作人选,也就是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三、改进实验性质

第9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植物秸秆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2.(2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重新组合B.原子重新组合

C.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D.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是否发生改变方面的问题.

3.(2分)(2012•广州)AgN0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0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S02B.N02C.NH3D.N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初步的判断生成物是什么.然后根据题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排除氮气;根据反应前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故反应后的生成物中不可能有SO2和NH3.

解答:解:A、AgN03中不含有硫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S02,故A错误;

B、AgN03中存在银、氮、氧三种元素,N02又有刺激性气味,所以有可能,故B正确;

C、AgN03中不含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是NH3,故C错误;

D、N2无刺激性气味,不可能含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该题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从题中挖掘出有用的解题信息(例如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以及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4.(2分)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故选C.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5.(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09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只有109种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进行解答;

B、根据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进行解答;

C、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原子排列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有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多种,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A错误;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为混合物,故B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6.(2分)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正确的是()

A.①②③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阴离子D.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字数的关系分析判断.

D、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元素及元素的类别.

解答:解:A、①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5、8、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三种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7、13,表示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①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属于原子;在②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③的质子数是13属于铝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2分)在反应A+BC+D中,5gA与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gC,则2.5gA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

A.2gB.4gC.1gD.2.5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可以求出生成D的质量.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5gA和5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5g+5g﹣8g=2g.

设第二次生成D的质量为x,则

A+BC+D

5g2g

2.5gx

=,解得:x=1g.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

8.(2分)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CO2分子间有空隙B.CO2气体较易液化

C.CO2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0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解答:解:A、任何物质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故A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较易液化,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不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故C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易升华.

9.(2分)(2012•百色)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还原性

C.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依据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一氧化碳不易溶于水,具有还原性与可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其固态形式是干冰,易升华吸热,据此回答判断即可;

解答:解: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而二氧化碳不具备还原性;故B不正确;

C、一氧化碳不溶解于水也不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室内放一盆水并不能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C不正确;

D、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容易升华吸热,所以常用于人工降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气体的性质是本题的考查内容,正确掌握两种物质的性质是解答的基础.

10.(2分)(2012•乐山)“毒胶囊”泛指利用由工业皮革废料为原料生产的含重金属铬(Cr)超标的胶囊,其中含有可能引起人体肾伤害的+6价的铬.下列铬的化合物中铬呈+6价的是()

A.Cr2(SO4)3B.CrCl2C.Cr2O3D.K2CrO4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SO4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3.

B、氯元素显﹣1,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1)×2=0,则y=+2.

C、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3=0,则z=+3.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w+(﹣2)×4=0,则w=+6.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二、填空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11.(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先在集气瓶里放一些水,目的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碳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的水.

(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C+O2CO2;化合;(2)3Fe+2O2Fe3O4;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3)2KMnO4K2MnO4+MnO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2.(4分)为了消除碘缺乏病,我国政府规定居民的食用盐必须是加碘盐.如图是一种市售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试回答:

XX牌精制碘盐

配料:氯化钠、碘酸钾(KIO3)

含碘:30mg/kg

食用方法:勿长时间炖炒

贮藏方法:避光、避热、密封、防潮

(1)碘酸钾中碘的化合价为+5;

(2)“含碘量”中的碘是指(填序号)B:

A.碘酸钾B.碘元素C.碘分子D.碘离子

(3)由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合理即可).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写出碘酸钾的一点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氧化物、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食盐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碘酸钾的物理性质即可.

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3=0,x=+5.

(2)“含碘量”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3)根据加碘盐图中标签信息,勿长时间炖炒、避热等,可得碘酸钾的一种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

(4)从食盐我外观可以推知碘酸钾也是白色固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可以知道碘酸钾也能溶于水.

故答案为:(1)+5;(2)B;(3)受热易分解或受热不稳定;(4)白色固体或可溶于水.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合价、元素、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解题的能力.

13.(2分)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CO2(填化学式)的排放量.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填标号).

A.碳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碳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

C.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来解答即可.

解答:解:(1)“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故答案为:CO2.

(2)A、因碳的偏旁为“石”,则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说法正确;

B、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故B说法正确;

C、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应为4,故C错误;

D、由信息可知,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中来获取信息解答习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量,并明确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来解答.

14.(3分)云南地区连续两年春、夏遭遇持续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全省各地采取措施积极抗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村民打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2)有些村民往盛有浑浊河水中加明矾和漂白粉,然后作为生活用水,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沉降,为了除去河水中的臭味和颜色,可以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

考点:硬水与软水;水的净化;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已有的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以及净水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故填:肥皂水;

(2)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不溶性固体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加速沉降,活性炭.

点评:掌握水的净化的方法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12分)

15.(4分)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其作用是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在基本反应类型中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而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而消耗氧气,从而延长白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解答.

解答:解:白炽灯的灯丝在通电之后会放出热量,而使灯丝容易和灯泡中残留的氧气反应,为了防止灯丝和残留的氧气反应,同时消耗掉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而在灯泡里放入一些红磷,红磷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消耗残留的氧气,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4P+5O22P2O5.化合

点评: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了解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两面性,例如本题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16.(8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Ne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C.中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概念..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原子序数是12的元素符号为Mg;Be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2)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的元素是钠元素,属金属元素,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N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F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

(3)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4)为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所以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故答案为;

(1)Mg;9.012;(2)金属;稳定;7;(3)A;(4)三;失.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元素的特征、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因素等是即可正确决定本题.

四、实验探究题(化学反应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7.(7分)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b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BC或BE(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2KCl+3O2.

(3)如图F所示,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依据常用仪器回答;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并依据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

(3)依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并据其性质确定其用途.

解答:解:(1)标有字母的仪器分别是长颈漏斗和集气瓶;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根据题意,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据此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集气瓶;

(2)BC或BE;2KClO32KCl+3O2;

(3)不支持燃烧;灭火.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取、反应原理,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进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8.(7分)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填写表中窄格.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指出“实验一”和“实验二”所起到的作用对比.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结沦,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达成了实验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写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催化剂就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需要从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二氧化锰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角度设计实验,据此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产生氧气,但是反应的速率很慢,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在常温下不能产生氧气,加入二氧化锰也不会反应;要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故填: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总结

结论总结

实验一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产生少量的气泡,木条不复燃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①反应慢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

实验二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的现象②二氧化锰加入水中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③向盛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④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迅速复燃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

(2)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目的是进行实验对比,故填:对比;

(3)实验一、二、三只能说明二氧化锰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要是此反应的催化剂,还必须证明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前后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是为了比较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可以将试管内反应后的液体倒掉,向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填:比较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二氧化锰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了催化剂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五、计算题(7分)

19.(7分)在标准状况下,6.2g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这些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升?能生成P2O5多少克?(已知标况下ρ=1.43g/L)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红磷燃烧是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红磷的质量,可计算出需要氧气以及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计算出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解答:解:设6.2g红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y

4P+5O22P2O5

124160284

6.2gxy

解得:x=8g,y=14.2g

所需氧气的体积为:=5.6L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