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第1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员 科学研究 诚信 建设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科学研究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科研诚信是其基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青年科技人员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青年科技人员不但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任务,同时也作为项目参加人开展大量的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他们的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科研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年科技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实际研究者和操作者,因各种利欲的驱使出现了很多有失科研诚信的问题,故意捏造研究数据或结果,篡改实验纪录和图片,剽窃、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①,导致作为科学研究根源的原始数据出现错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不正确的,既蒙骗了社会公众,又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青年科技人员作为科研项目的参加人,在项目负责人的授意下进行的各种学术腐败行为,都应是科研诚信缺失的表现。

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驱动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趋于短期利益,从而滋生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的学术风气。②考核评价体系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的导向因素,现在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仍然存在以论文数量的多少、所的影响大小、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及金额的多少作为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学术指标化管理、量化管理过度。很多青年科技人员希望尽快出成果、获晋升,把跑项目、做鉴定、报奖励当成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以安心搞科研,无形中助长了青年科技人员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品行是影响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的重要因素,学术带头人是一个学术团队的灵魂,他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品格会对团队中的青年人产生直接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自身素养是影响其科研诚信的主体因素,诚信需要靠自身内心的力量坚守,如果自身的学术自律和治学态度稍有偏颇,科学研究中就有可能出现有失诚信的问题。

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的紧迫性

科研诚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制度要素,不仅是科学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创新效率和活力的决定性因素。③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诚实守信为基础,没有诚信就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秩序。青年科技人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治学态度、学术品格等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因此,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是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的使命。

科研诚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诚信的环境支持,更需要诚实守信、严于自律的科技工作者的坚守。科学家是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④青年科技人员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有责任承载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重任,不断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一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引领着社会的进步,科研诚信的氛围孕育着科学发展的力量。青年科技人员承载着科学精神传承的重任,必须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诚信建设,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塑造热爱科学、潜心研究、学术自律、爱国奉献的学术品格,提高科学精神的境界,为科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加强青年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缺乏系统完整的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青年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研诚信意识比较淡薄,治学态度不端正,耐不住寂寞,唯利是图,各种学术腐败的问题越发严重。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高校、科研机构、科学组织等要将科研诚信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纳入到青年科技人员岗前培训的范畴中,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同时,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将科研诚信深化在青年科技人员的内心,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秉持科学精神,对待科学认真严肃、精益求精,对待研究工作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尊重他人劳动,成为科研诚信的表率,不断营造科研诚信的氛围。加大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以科技领域中追求真理、求真务实、潜心研究、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典范事迹来感染和激励青年科技人员,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诚信观念。同时,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典型案例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在头脑中时刻绷紧科研自律的诚信意识,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剽窃欺诈等学术不端行为,逐渐形成科研诚信人人有责的氛围。

充分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作用,促进学术自律。科研学术机构在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学术团体应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⑤以高校学术委员会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学术委员会在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将学术委员会活动例会制,定期研讨学校发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学校重大学术问题,邀请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前沿学术讲座,大力宣传和倡导科研诚信,切实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学术自律意识,着力加强他们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的学术风范。构建学校以教师为骄傲,教师以学校为荣耀,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让求真务实成为青年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同时,在大项目的申报、大平台的搭建、大成果的评价方面,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营造学术自律的科研氛围。

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的政策体系。科研管理机构应当为申请、执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审批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评审工作的依据。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要求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或科研奖励、提交科研成果时,对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承诺,秉承后果自负的原则;对诚信违规行为予以惩罚,可采取撤销科研计划、收回科研资助、否认科研成果等措施,并对相关涉及人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予以限制。⑥加大公共监督力度,建立项目申报、奖励评审、科研考核的公示机制及平台,扩大公众对科技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科学研究的同行的监督,从而在政策监督机制的层面上进一步促进科研诚信的建设。建立严密有效的学术纠错机制及学术论文等比对系统,防微杜渐,在我国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更显得紧迫。同时,在科研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当将科研信用状况作为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要转变科研评价理念,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先进经验,结合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逐步完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不仅看学术论文水平,还要看这项研究成果能否对社会相关领域产生影响,对未来技术发展是否有推动力。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让评价指标多元化,为科技工作者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科研评价内容既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总之,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力戒浮躁,集中精力于科学本身,专心致志于创新活动,这样才能造就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⑦(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

注释

①②⑥黄宇,李战国:“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第2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关键词:科研诚信 不端行为 特点 对策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项目基金:

第3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关键词:发展历程 文化建设 胜任能力 诚信为本 和谐发展

1991年中国建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短短20余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全科合格人数已达16万,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

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诞生到初具规模阶段。1918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师暂行章程》,同年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由其创办“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获批准成立。1927年,民国政府规定会计师由财政部管辖,此后直到会计师改制的很长一段时期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1991年建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此之前,注册会计师资格是通过考核而不是考试取得,考核取得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的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参差不齐。考试制度实施以后,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更加注重行业的服务质量。

第二阶段,注册会计师行业注重文化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此阶段,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进行了清理整顿工作,了一系列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并且强调诚信建设,建立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同时,注册会计师行业推动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合并,实现规模上水平,为推进会计师行业国际化提供条件。

第三阶段,注册会计师行业朝着做大做强,向国际化的目标迈进。2005年起,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国际化的目标,并且结合中国实际,与国际趋同的新审计准则体;同时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监控系统,重点治理行业内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构建和谐会计师行业。

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历程看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逐步完善自身机制,数量和规模有了质的跃进,逐步进入规范化的良性发展渠道,向国际水平迈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初具规模以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诚信为本的文化建设上。行业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凝聚力,一种软实力,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好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向心力,促使行业良性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做大做强,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趋同,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注册会计师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诚信建设。诚信建设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坚持“诚信立业,诚信育人,诚信办所,诚信执业”的发展理念,才能做大做强!而且行业的诚信与每个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戚戚相关,只有每个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都以诚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行业才能形成诚信的大氛围,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所以诚信建设需要从自我做起,人人以诚信自律。当然,诚信建设也需要行业做出监督,2008年,建立了行业诚信信息监控系统,对整个会计师行业的诚信进行监控——诚信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声誉扫地,最终退出行业。2013年中注协在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年”活动,狠抓诚信建设。注册会计师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独立、客观、专业的完成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鉴证服务,真正实现“经济警察”的职责。

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是以具有胜任能力为保障的,注册会计师只有具备胜任能力才能客观、公平、独立执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接触各行各业,知识更新很快,不断有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出现。随着新生事物的涌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与国际接轨,面临的新问题新现象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要善于分析应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业氛围,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才能诚信执业,行业地位才能提升,行业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构建诚信注册会计师行业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和谐行业和更好服务社会,这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基本精神。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和谐理念,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其中一份子也不例外,实际上,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的发展,更需要和谐,其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

一个和谐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离不开行业内部的和谐。行业内部的各事务所是竞争对手,在提供同样服务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低价恶性竞争的现象。各事务所只顾眼前利益,恶性竞争,最终害人又害己,行业得不到发展,事务所也得不到长远发展。为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财政部采取了一定措施,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收费行为、遏制低价恶性竞争现象。例如,2011年财政部逐步建立低价恶性竞争预警机制,对在收费方面被举报投诉或预警提示较多的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会计师事务所同处一个行业,各事务所之间荣辱与共,既是竞争对手,更是合作伙伴,要维护好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名誉。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要以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质量的产品为基础,相互交流好的方法和经验,积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融入到行业中去,以行业和谐长远发展为目标。

一个和谐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其主要资本就是人才。事务所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为每位注册会计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发挥最大才能,使其人生价值得到体现。当然了,注册会计师之间也要坦诚相待,友好相处,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可以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人与人之间和谐了,整个行业和谐了,我们的“大家”也会加快和谐的步伐。

构建和谐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社会和谐的脚步,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注册会计师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从其所服务的客户处收取业务报酬,但其所服务的最终对象却是整个经济社会与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履行好“经济警察”的职责,必须以诚信为本,和谐发展,服务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范围不断延伸,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向社会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拓展,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注册会计师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得到政府、社会和市场认可。近几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受到政府委托,在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小金库专项治理,“三农”资金使用情况,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的国有资金,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专项审计中,出具审计报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注册会计师行业马上要参与政府“三公”经费审计,“经济警察”的职能进一步得到诠释。一些地方出租车调价、小区物业管理等事关民生的项目,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参与其中。注册会计师正在利用其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利用其独立的“中介”身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要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必须诚信为本,和谐发展,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程.河南日报[N].2010-01-28 http:///hnrb/html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新翼——聚焦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2012-03-07. 人民政协网, .cn

第4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20项重点任务。

一是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加强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

三是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第5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2007年,按照《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的统一部署,重点加强了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政策的不断完善、继续实施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一)科研院所改革稳步推进

1.强化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为加强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其在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骨干作用,科技部2007年启动了依托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确定在26家骨干转制院所开展首批建设。这批实验室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支持转制院所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为增强转制院所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辐射作用,2007年科技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转制院所,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支持其联合行业大企业、高校,开展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及产学研合作研究组织。2007年6月启动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目前,4个联盟建设进展良好,转制院所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3.研究出台《关于稳定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实施意见》。这是《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之一,对于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政策已与财政部、中央编办正式联合。

4.开展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试点工作。为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科技部组织力量研究制订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正在气象和国土系统有关公益科研机构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将结合试点工作情况,对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做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全面推开。

(二)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和公平、公正、公开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1.立足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强化计划的系统设计和整体部署。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对“十一五”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各项计划的安排落实紧紧扣住自主创新主题,按照任务要求明确定位,有机衔接,保证了计划工作,纳入全面落实《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轨道。

2.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计划管理公平、公正、公开。2007年,科技部着力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推进实施《关于国家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计划和经费管理办法、立项和评审规范等管理规定,转变了政府职能、调整了计划支持方式、改革了立项办法、建立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了科研道德和诚信建设。

二、2008年改革工作动态

2008年,科技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强自主创新这个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以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重点。2008年的重点任务:

(一)系统总结与宣传20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就。

(二)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第6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大学生;培养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隶属于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品质。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培养地和输出地,要有效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开展相关典型模范人物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从而树立诚信的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诚信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学习行为的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校为了学生能够能更好的学习,给学生提拱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比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但在此过程当中,一些学生为了尽快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果,就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此种不诚信的现象给高校科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此外,在大学考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走捷径”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诚信校园的建设。

(二)诚信缺失导致助学贷款违约。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积极实行了助学贷款政策,此项政策的慈善性质不言而喻。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都知道,内因决定事物运动发展的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诚信而言,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属于内因,作为内因的“诚信”在事物的发展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当今社会,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助学贷款违约行为都是由于助学贷款申请者诚信意识淡薄造成的,助学贷款违约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长此以往也会使助学贷款这项政策难以实行下去,更会使社会上不诚信的风气越来越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就业时的不诚信现象。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难道真的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或用人单位太过挑剔吗?显然不是这样,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已掌握的相当完备,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尤其在签单位时,由于诚信意识淡薄,违约率居高不下。大部分毕业生都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是本人的户口所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就当今的就业形势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怀揣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先签订下来,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立马毁约,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同时也使许多知名的企业降低了对应届毕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利益价值的追求。大学生在大大学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的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教授书本知识之外,也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社会阅历,此时学生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心理认同与模仿,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二)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的教育,但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诚信意识淡薄。

(三)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者某些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或言语,会引起孩子不自觉的模仿,这就为孩子将来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加大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对社会上的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惩罚。重视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打造诚信政府。

(二)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宣传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扩大诚信教育的宣传范围,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诚信校园行”辩论赛,演讲赛,合唱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为校园创设“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并将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内涵,又提升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

(三)注重父母诚信言行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言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孩子模仿,要注重形成讲诚信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也要通过与孩子的及时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进而培养其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1] 江忠华.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D]. 苏州大学,2007.

第7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高职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高职的必然要求,要实现此目标,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也就理应成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高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正处于18-23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等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使高职学生在廉政文化的熏陶下,其包含的精神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判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廉政文化的熏陶,树立崇廉尚洁、奋发向上的高尚道德情操,自觉养成自律、诚信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奠定完美的人格基础,为廉洁做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仅要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而且要“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西方不良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传播到了我国。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等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给学生的成长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的轨道。一些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廉洁意识、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些异常的变化,廉政文化素质不高、廉政意识缺失已成为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障碍。高职学生能否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也包括“廉”的素质。因此,廉政文化进校园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加强高职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就是引导师生树立“廉政为荣,腐败可耻”的意识,培养正确、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可以在校园内形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的昂扬正气,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健全廉洁、诚信的思想品格。同时能激发广大师生参加学校政治活动,行使自己民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热情,使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谐统一,井然有序。

第8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的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36号)关于“加快建立评估机制”、“建立行业协会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跟踪评估”的要求,现就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间组织得到稳步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益事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市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民间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治理不完善、组织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力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民间组织评估机制。做好民间组织评估工作,有利于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促进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有利于优化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监管方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增加民间组织的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二、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要按照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制度,形成组织健全、程序完备、操作规范、运转协调的评估工作机制,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主要原则。一是分级管理。按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权限,各地民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二是分类评定。根据民间组织类型按照不同指标分别开展评估。三是坚持客观公正。评估的内容、指标、程序、方法等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紧密结合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和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分步推进,逐步完善。

(三)评估机构。各级民政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建评估委员会,负责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评估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民间组织评估的具体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或委托相应的评估机构进行操作。

(四)评估内容。民间组织评估要按照组织类型分类开展,社会团体、基金会开展综合评估,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诚信评估。评估内容从基础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各地可以参考民政部制订的民间组织评估指标体系(见附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具体评估指标及实施细则。

(五)评估程序。民间组织评估要遵循被评估单位自我评估、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委员会审核、评估委员会公示评估结论、民政部门确认评估结果并颁发证书和牌匾的基本程序。各地可以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评估程序要公正、合理、公开。

(六)评估等级。民间组织评估结果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AAAAA)、4A(AAAA)、3A(AAA)、2A(AA)、1A(A)。证书和牌匾的样式由民政部统一制定。民间组织评估结果要实施动态管理,设定科学的有效期限和相应的淘汰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资助或奖励。各地4A以上等级(含4A级)的民间组织评估结论需要报民政部备案。

三、加强对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领导

(一)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将民间组织评估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积极动员,统筹协调,根据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实际,有效结合民间组织管理重点工作和专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二)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与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相关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

第9篇: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考风考纪 作弊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的生命线。考试,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反映着高校的教学效果,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评定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尺度,然而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却是对考试公平公正的严峻挑战。教育部曾于2003年、2004年针对考试作弊出台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并于2012年重新修改。客观地说,各个高校对于考试工作都十分重视,但近年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针对如何有效减少、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该文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了高校考风考纪的现状,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以帮助高校加强考风考纪建设,为国家培养真正的

人才。

1 高校考风考纪现状

当前高校中,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都比较严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讯工具的普及,学生们的作弊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作弊主要是夹带小纸条或者互传纸条等,现在则是直接缩印,手机拍照、短信、无线耳麦等电子通讯工具也出现在考场上。四六级考试中,屡屡出现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作弊现象。尽管各高校对考风考纪问题都下了大力气去抓,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与惩罚制度,但是考风考纪问题仍然是目前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2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

学生考试作弊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因素

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社会大环境中的不正之风导致了高校许多学生或者直接参与考试作弊,或者对同学的考试作弊行为熟视无睹、无动于衷。部分学生为获得荣誉或推荐读研而不择手段攫取高分,当然还有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的影响和驱使。这种错误思想一旦形成,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和考风

建设。

2.2 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学习上讲究实用性,忽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的态度,得过且过,不以为然,在考试时难免会发生作弊现象。

(2)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类高校扩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导致同一班级的同学录取分数线相差一百多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底子薄弱,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从而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初中和高中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导下完成的,进入大学后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没有及时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当考试来临时,为了能够顺利过关,往往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而作弊。

2.3 学校及教师因素

(1)考试内容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考试形式基本都是笔试,内容往往局限于书本,并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试卷上客观性题目占了大量的篇幅,而分析性、综合性试题则少之又少,造成学生思想上认为只要会抄就能考好。这类依靠死记硬背的考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考试作弊的歪风。

(2)教师业务不精。目前各高校都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而职称又和工资待遇挂钩,这使得一部分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科研和写论文上,对本科教学则穷于应付,讲课内容死板照本宣科,教案和考题多年不更新,这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一个严重打击,甚至影响到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积极性。

(3)考风考纪不严。监考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监考时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作弊行为装作没有看见,不能够及时制止,这从客观上助长了学生作弊心理的产生。有个别教师觉得如果有不及格的学生开学还要进行补考,于是就又有出试卷、改试卷、装订试卷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及格。

(4)处罚力度不够。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有关考试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了考试违纪处罚条例。但是对于考试中学生作弊的处理基本都是避重就轻,甚至有的院校因为担心学生受处分而对未来就业造成影响,从而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只进行口头的批评教育或者书面检查。

3 几点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