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危险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第1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吉安县

中图分类号 F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208-02

吉安县物流园建设项目位于吉安县敦厚镇仓田村、及横江镇范家村,总用地面积400亩。场地位于吉井铁路北侧、大广高速东侧、吉永铁路南侧地块。

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1.1 自然地理

评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雨量为1469.3 mm。区内水系发育,赣江二级支流禾水位于拟建区东侧1.5 km处。内溪流由于接近源头,具有河床切割浅、坡降小、河面窄小、迳流量小等特征。评估区为岗地地形和第四系冲积平地,植被较发育,且以松、杉、竹、灌木为主,覆盖率65%。

1.2 地质环境

评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赣中南褶隆赣西南(赣州~吉安)坳陷中,凤凰复背斜的北翼,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黄龙-船山组(C2+3)灰岩、白云岩、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d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覆盖型碳酸盐岩浅部溶较发育,2004年评估区内已发生过一处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区内未见较大的断裂构造痕迹。无史料记载的地震。评估区内地下水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2类,前者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中,水位埋深2.2 m-10 m,水量丰富,后者在评估区分布较广泛。赋存于碳酸盐岩裂隙溶洞中,该地区泉水分布相对较多,流量大,水量丰富。海拔标高为56.7 m~99.7 m。地形坡度5°~15°,局部25°,植被较发育,未发现崩滑流等地质灾害。

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1 滑坡泥石流灾害

评估区地处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小,沟谷开阔,坡降较小,无堵塞现象,无泥石流物质来源,周边未发现泥石流迹象,无泥石流历史,评估区不具备发生泥石流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未发现崩滑流地质灾害。

2.2 自然斜坡稳定性

拟建区有影响的自然斜坡,采用地质分析与量化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稳定性评估。根据斜坡的坡度、高度、结构类型、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结构类型、软弱夹层有无、强风化带厚度等地质环境条件因子特征,按一定的权重进行量化打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打分,进行累加得到K1,据K1大小划分为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及稳定性好三级。据对以该地区自然斜坡进行量化及综合评估,结果该地区自然斜坡均为稳定性好,自然条件下拟建区斜坡发生崩滑的可能性小。

2.3 地面塌陷易发性

该地区岩溶发育,地面发育溶洞和暗河等,地下岩溶率7.58%。部分断裂构造附近及向斜盆地岩溶发育程度为强发育,易产生地面塌陷。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覆盖型灰岩区。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按照覆盖型灰岩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量化评价标准表对评估区覆盖型灰岩区的地面塌陷易发性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评估区覆盖型灰岩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型灰岩区可参照确定为地面塌陷较易发区。

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 工程切坡稳定性

场地设计整平标高为65.0 m。周边人工切坡段共5段:a-b段,长180 m,最大切坡高10 m;b-c段,长590 m,最大切坡高15 m;c-d段,长184 m,最大切坡高5 m;d-e段,长38 m,最大切坡高5 m;e-f段,长158 m,最大切坡高5 m。对岩土质切坡运用影响因子量化评价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估,评价结果为:拟切坡QP01(a-b段)、QP04(d-e段)稳定性好,危险性小,QP02(b-c段)、QP03(c-d段)、QP05(e-g段)斜坡稳定性较差,危险性中等。拟切坡具有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

4.2 填方工程地质问题

拟建场地部分地面标高介于61.3 m-65.0 m之间,最大填方厚约4.7 m(拟建区北部),填方区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层及淤泥质土,选工程特性较好的填料,采取分层压实回填,尽量减小由于填土工程特性、厚度上的差异,产生工程场地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填方边坡按1:1.5放坡,当需要收缩坡脚或加强填方边坡的稳定性时应设置挡土墙。

4.3 工程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根据前述评估结果可知,评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较易发区。拟建区周边地下水的开采以居民饮用取水为主。建设过程中,在开采和疏排岩溶地下水、工程施工震动、高速公路汽车震动等条件下,存在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在结合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拟建场地各项工程自然状态下遭受地质灾害及工程建设情况下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区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象。

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最大15 m的切坡:QP01(a-b段)、QP04(d-e段)稳定性好,危险性小,QP02(b-c段)、QP03(c-d段)、QP05(e-g段)斜坡稳定性较差,危险性中等,拟切坡段具有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

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与下伏基岩岩性、浅部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及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塌陷发育现状及地下水的开采情况等因素有关,评估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结果均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建设过程中,在开采和疏排岩溶地下水、工程施工震动等条件下,存在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

5.2 拟建场地适宜性评估

综上所述,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较易诱发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产生,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较大,在充分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基本适宜本工程建设。

5.3 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针对评估区内拟建工程,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工程拟切坡段开挖应选择合理的边坡率,切坡高度小于8 m的边坡可采用放坡+坡脚设重力式挡土墙支护,坡面采用框格植草防护;切坡高度大于8 m时,每8 m应设置二级平台,平台宽

2 m,边坡宜采用分级放坡+锚杆格构支护,坡脚设重力式挡土墙支护。

2)对填方区应选择合格的填土材料,进行分层碾压,尽量减小由于填土工程特性、厚度上的差异,产生地面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对填方边坡应采取相应的支挡措施,确保填方边坡的稳定性。

3)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地段进行专门勘察,查明场地岩溶的分布范围、覆盖厚度及岩性、岩溶发育情况、地下水动态特征和地下岩溶类型等,据此通过选择科学的防治方法和合理布置工程设施,预防岩溶地面塌陷。

4)拟建区及周边1 km范围内应禁止开采岩溶地下水,或在科学论证的条件下限采岩溶地下水,以避免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1)拟建区及其附近地质环境条件属较复杂类型。综合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二级。

2)拟建区自然斜坡稳定性好,自然条件下拟建区斜坡发生崩滑的危险性小。

3)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最大15m的切坡:QP01(a-b段)、QP04(d-e段)稳定性好,危险性小,QP02(b-c段)、QP03(c-d段)、 QP05(e-g段)斜坡稳定性较差,危险性中等,拟切坡段具有诱发滑坡、崩塌的可能。

4)评估区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建设过程中存在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

5)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较大,在进行充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场地基本适宜本项工程建设。

6.2 建议

1)边坡设计施工中应严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分级放坡,同时应做好排水和坡面防护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工程切坡及切坡的高度。

2)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始地形的破坏,对取土场进行复垦或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保护地质环境。

3)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较易发区进行专门勘察,依此通过选择科学的防治方法和合理布置工程设施,预防岩溶地面塌陷;

4)拟建区及周边1 km范围内应禁止开采岩溶地下水,或在科学论证的条件下限采岩溶地下水,以避免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省吉安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报告[M].2009.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M].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2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湟水北干;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评估区范围为一期工程所属的支渠及干斗渠,其中16条支渠总长270.77km,4条干斗渠总长25.37km。工程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于西宁盆地北缘与大坂山南坡之间。西段位于宝库河左岸,中段为西宁盆地湟水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区,东段属大坂山南坡。途经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的大部分地区。项目区南有青藏铁路,兰州至西宁高公路,北部有青石咀至民和公路国道219线,渠首有国道227线经过,总干渠前段、中段有县、乡级公路相通,交通尚方便。

一、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评估区内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泥石流、黄土湿陷5种类型。

1.滑坡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在评估区内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大、活动频繁、对本工程危害也比较严重。

形成及诱发因素: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

2.崩塌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

形成及诱发因素: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地震、融雪(雨)、地表冲刷、浸泡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3.潜在不稳定斜坡

评估区内潜在不稳定斜坡共36段,其中27段为黄土边坡。发育于中、低山前缘地带。黄土具有湿陷性,坡体前缘大多数地段因水流侵蚀形成陡坎。

形成及诱发因素:评估区内黄土结构不稳定、降雨侵蚀、坡脚季节性流水冲刷、坡脚开挖、坡体切割是诱发潜在不稳定斜坡的主要因素。

4.泥石流

斜坡上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评估区内泥石流均发育于中、低起伏山区冲沟,形成、流通区均为黄土所覆盖,规模均属小-中型。

形成及诱发因素:评估区内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风积黄土及黄土状土,丘陵地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沟岸山坡坡度大,沟壁具有潜在松散物,遇强降雨则容易形成泥石流。

5. 黄土湿陷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评估区内渠道沿线黄土及黄土状土最大厚度超过40.0m。渠道沿线分布的黄土属中压缩、弱~强湿陷性土,部分有自重湿陷特征。

形成及诱发因素:区内黄土多属马兰黄土及黄土状土,成因以风积为主,次为坡积、洪积等的混合沉积,厚度5~50m,变化大,随地形的起伏而异。该类土结构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水稳性差。多虫孔和植物根孔,在裂隙或孔壁上常见钙质粉末或菌丝状白色条纹存在。无水条件下强度高、稳定性好,一旦遇水则起胶结作用的盐膜溶解、胶膜胀大,加之水膜楔入作用,黄土结构即迅速破坏,形成湿陷。

二、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沿线地质灾害较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同时渠道沿线地层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其工程地质性质不良,在渠道工程建设时势必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

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受泥石流、滑坡、崩塌、潜在不稳定斜坡及黄土湿陷等地质灾害破坏。经预测评估,渠道工程建设会引发地质灾害,大规模土方的开挖,可能会引发边坡的失稳,形成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当布设在黄土或黄土与下伏红层构成的斜坡上的明渠傍山开挖,要特别重视防渗,否则在水动力作用下会引发滑坡,渠水溃流而下后有可能引发沟谷中的泥石流灾害,危及下游农田和村庄,其危害性大。渠道工程建设大量的弃土弃碴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泥石流灾害。

三、防治措施

1.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②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实施治理工程,或进行小规模清除崩滑体后,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及时了解其发展态势。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遮挡、拦截、支挡、护墙(坡)、镶补沟缝、刷坡、削坡、排水。

3.潜在不稳定斜坡防治措施

对工程危害性小的,开展定期监测。对工程危害性大的,进行削坡或护坡处理,加强渠道防渗措施

4.泥石流防治措施

对遭受该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大或危害大得地区,以渡槽跨越的方式避开该泥石流灾害的影响为宜。同时建议对弃碴认真选址,对弃碴要进行拦接等加固设防,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防止弃碴成为泥石流的物源,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监测流域的降雨过程和降雨量(或接收当地天气预报信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激发泥石流的可能性;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分析滑坡堵河及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性。

第3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根据工程建设特点,预测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边坡挡墙崩塌或滑坡。

1.1评估区边坡现状场地东北部边坡按边坡形态及支护形式可分为BP1,BP2,BP3段。基本特征如下:BP1:该边坡为土质边坡,坡长约为120m,坡高2.0m~5.0m之间,坡面采用喷浆支护,坡面现裂缝,裂缝垂直发育,宽约1cm,偶见砂浆脱落,植被发育,坡度在48°~55°之间;坡顶为果林植被发育;坡脚为停车场和8层楼房。BP2:该边坡为土质边坡,坡长约为120m,坡高6.0m~8.0m之间,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支护,墙面偶见外鼓变形、砂浆脱落、渗水现象,坡度85°;坡顶为果林植被发育;坡脚为5层~6层楼房。BP3:该边坡为土质边坡,坡长约为90m,坡高3.0m~10.0m之间,采用浆砌石挡土墙支护,墙面偶见外鼓变形,渗水现象,植被发育,坡度85°;坡顶为自然山体植被发育;坡脚为7层楼房。

1.2评估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与评价根据野外调查,边坡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挡墙的稳定性。边坡的稳定性亦可通过坡体岩土体性质、坡高、坡度、支护结构表观质量、边坡破坏迹象等进行综合定性判断。1)评价因子的确定。不同的因素对边坡崩塌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根据评估区边坡类型、工程地质特征及已发灾害的控制因素,抽出以下基本要素作为评价因子:a.坡体岩土体性质;b.坡高;c.坡度;d.支护结构表观质量;e.边坡破坏迹象。2)评价因子对边坡崩塌或滑坡的权重分析。评价因子对边坡崩塌影响的权重是指各因子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重要程度,由于影响因素关系复杂,难以直接地确定并量化,因此采用两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即对两个因子相比较,取相对重要因子(胜)为1,次要因子(负)的权重为0,当两个因子同等重要(平)时,各取0.5,其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分析得到挡墙边坡评价因子的权重向量,即w={坡体岩土体性质;坡高;坡度;支护结构表观质量;边坡破坏迹象}。其中,A为边坡稳定性判别指数;wi为权重向量元素;γi为单因子量值。考虑到资料精度和综合评价的实际价值,本评价方法将挡墙稳定性划分为三个等级,即:a.不稳定;b.较不稳定;c.基本稳定。其划分标准见表2,边坡稳定性判别指数按表3的标准判定边坡稳定性。根据以上评判方法,评价边坡稳定性结果见表4。根据上述稳定性分析评价,BP1处于较不稳定状态,BP2,BP3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BP1发生崩塌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及危险性中等;BP2,BP3发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及危害性大。

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2.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遵照《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2013年11月)“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表6-7)”的标准,采用定性与半定量分析法,确定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珠光村城市更新单元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分区时体现出“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评估原则。具体分区情况:危险性大区(Ⅰ)为边坡挡墙崩塌影响范围,面积41449m2,占评估区面积的9.8%;危险性中等区(Ⅱ区)为基坑边坡及其影响范围、边坡挡墙崩塌影响范围,面积305364m2,占评估区面积的71.8%。

2.2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用地红线内工程建设适宜性差区面积7851.0m2,占拟建场地面积7.8%,适宜性差区引发或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为边坡挡墙崩塌;基本适宜区面积92168.2m2,占总建设用地的92.2%。基本适宜区引发或加剧和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基坑边坡的崩塌或滑坡、边坡挡墙崩塌。综合评估整个评估区进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在对基坑采取科学有效,经济合理的支护措施后,征地范围可以进行拟建工程建设。

第4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注意事项

一、前言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发展及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评价建设工程用地的适宜性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依据;为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制定应急措施以及为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直接为科学而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服务;为灾害保险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损失提供参考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大工程选址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开展了部分地区-多发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价;部分建设用地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等)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

1、为国土资源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可以为各种重大工程建筑的选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建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低的地区。

2、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发生规模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治理或综合治理。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低、易损性小,则宜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高、易损性大,则应采用躲避或搬迁措施;在无法躲避、无合适搬迁地址,或不允许搬迁时,则宜采用高标准的工程措施。

3、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期望损失分析,可以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的选点提供依据。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对各种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分析,作出预报、预警,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为地质灾害的应急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风险评价,提出在发生不同规模地质灾害时的应急方案,并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5、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地质灾害除受自然因素控制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而引起,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减小地质灾害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地质灾害评估级别

1、一级评估是指重要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灾害类型及危险性、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一级评估由省级国土资源厅组织,邀请专家5~7 人,最少不低于5 人,省级国土资源厅备案。

2、二级评估是指较重要的建设项目。与一级评估一样,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报告书,对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影响或危害以及建设项目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或专项分析,基本查明评估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以及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危害、影响。对评估区内重大地质灾害应参照一级评估要求进行评价。二级评估由市级国土资源局组织,邀请专家 3~5 人,最少不低于 3 人,市级国土资源局备案。

3、三级评估是指一般建设项目。可以从简,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单位提交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县级国土资源局备案。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现状评估是指已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任务是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对象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稳定性或危险性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作较深入的分析,判定其性质、变化、危害对象和损失情况。

2、预测评估是指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任务是依据工程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影响,评价是否会诱发地质灾害以及灾害的范围。以郭屯煤矿为例,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以可采 3 煤在全部开采的情况下,预测评估工程建设遭受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遭受砂土液化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遭受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综合评估的任务是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采取定性、半定量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场地的建议。

五、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的编写

1、建设单位要委托有资质的勘探设计单位编写报告书。勘探设计单位首先要根据建设用地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评估范围和评估灾种,如煤矿则以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为主要评估灾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充分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评估区附近气象、水文、地质、水工环等地质资料。

2、评估报告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力求简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征地地点及范围;②项目类型及平面布置图;③评价工作级别的确定;④地质环境条件;⑤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⑥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⑦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⑧综合评价与防治措施;⑨结论与建议。

3、评估报告提交国土资源部门指定的委托审查的专家会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对专家审查意见和所报资料进行审查备案,出具《×项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成果备案证明》,以文件形式印发。

4、专家审查意见是国土资源部门行文备案的主要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是代表政府进行审查,审查专家认真负责,审查意见规范、实事求是。审查意见对评估单位评估报告所确定的评估范围和评估灾种是否合理、预测评估方法是否正确、危险性评估结果是否可信、评估依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可靠、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是否可行等要明确表明。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评审通过后,及时上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同时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一并上报审查备案。

六、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的基础。针对不同目的实施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包括点评价、面评价和区域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依据风险程度的不同,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减灾政策,部署实施减灾工程,使减灾管理做到有的放矢。风险评价成果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要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其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并将与多种自然科学相融合、交叉,特别是与社会科学紧密相结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总体上是向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评价定量化和模型化、以GIS为技术支撑的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崇福.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145-159.

[2]向喜.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1(1) :38-41.

[3]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自然灾害学报,1999,8(2) :21-30.

第5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频率比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65-01

前言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价对防灾减灾提供依据,能够科学地制定防灾减灾政策。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2 频率比模型研究方法

地质灾害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种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性质是不同的。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各个因素总会存在一种“最佳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频率比属于一种单变量概率分析方法"基于对训练子集中灾害点分布和每个预测因子类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训练子集计算每个预测因子类别的发生灾害百分比和该预测因子类别的面积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即频率比Fri),然后把所有预测因子的频率比图按等权重空间叠加生成易发性指数(FDI)图以揭示研究区易发敏感度,即:

FDI=Fr1+Fr2+……+Frn

预测因子类别的频率比值表示该因子类别对地质灾害的敏感程度。频率比值等于1表示平均值,大于1表明与地质灾害相关性更高,小于1表明相关性更低。

3 频率比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应用

(1) 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库编目

通过历史数据收集、遥感解译和室内资料分析,对调查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全面和详细地调查获得个可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数目。基于现场调查、GPS和1:50000地形图等,获得了地质灾害调查点的分布位置、范围和规模等。该分布数据用于评价模型的计算和危险性预测图的生成。

(2) 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分析,初步选定了坡度、坡高、断裂、岩性、坡型、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GIS平台中,分别建立了包含这7个指标的指标数据库。

评价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如斜坡的坡度、坡高等,取其原始观测值,并作适当的数值变换即可;对于定性指标,如岩性、坡型等,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的分级划分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对不同级别的相对贡献来取值。

(3) 指标分级

由于所建立指标的分布图具有不同的数据形式和范围,为了在后续分析中对各指标进行叠加分析,需首先对各指标的数值范围按照一定的分级界限值进行归类。按确定级差的方法,分级方法可分为自定义分级法和模式分级法。

(4) 频率比值的计算

频率比值(Frequency Ratio)基于指标各级别数目和各级别有地质灾害数目的相关计算获得。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FR= (某级别有灾害数目/各级别有灾害总数)/(指标某级别数目/指标各级别总数)

借助GIS的空间叠加功能,分别统计获得了地质灾害分布面积与指标各级别的叠加数据。由此计算得到各指标各级别的FR值。

(5) 模型评价及分区

基于上述计算得到的FR值,加和计算得到了调查区地质灾害灾害危险性指数。借助GIS中的Natural Breaks对数据图进行了4级分级。

4 结语

频率比模型是一种简单和易操作的单一变量概率计算方法,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可以灵活的根据灾害点的点密度和灾害点的面密度对地质灾害的的易发区域进行提取,再和所选取的指标运用频率比法进行概率运算,所得的数据进行叠加得到了危险性分区图,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勾画,从而得到调查区的危险性分区图。

参考文献

[1] 张梁,张建军.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理论和与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11(4): 323~328.

[2] 刘传正.长江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警[J].科技导报

第6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字:地质灾害;评估原则;范围界定;方法

1999年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文件指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不能替代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安全评价工作。因此,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并不是对评估体进行的详细勘察和完全定量的计算评价,而是在评估对象的地表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和对评估体进行半定量的评估。

地质危险性的评估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程度和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主要分为三个级别。但是无论是何种级别都需要遵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再对其范围进行计算、评估。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

(一)综合评估原则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原则是指我们在进行评估时需要根据地质灾害现存的危险性状况评估记录和预测评估结果,在结合评估环境地壳运行状况和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茶饮性,对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范围、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确定的危险性范围指标。同时,我们还必须针对地质灾害评估对象已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情况对现在的评估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得出各方面综合出来的结果。

(二)分段评估原则

分段评估原则主要是指依据评估对象的不同地质环境差异、隐患地质灾害的不同类型、级别对评估对象进行分区、分段处理,进行分别对待,分成若干个区域进行分别评估。一般来讲,主要是按照导致灾害的原因的性质、灾害规模、承接灾害的对象等条件进行划分,也可以从灾害的稳定性、几率性、严重性进行划分,并按照评估段分别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宜性评估,将灾害的级别评估到最精确。

(三)分级评估原则

通过对建筑项目的重要性可以对地质灾害的级别或成都进行分类,这样很容易确定评估级别。但是在确定评估级别之前必须明确各个级别的不同含义及其划分依据。同时,必须考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程度,综合决定建筑用地的使用与投资规模的确定。

一级评估:指有充足的备案资料,论证充分,一般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且评估报告必须交由省级及其以上的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是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和乙级的单位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档。同理,三级评估即为获得同样部门颁发的乙级或丙级的单位进行,评估结果同样是在有关部门进行存档。三者的区别在于评估报告的详细、严密程度。

(四)建设用地覆盖矿产评估特别对待原则

对于建设用地地下存在着矿产的地区应当进行分别对待。原因在于在矿产被开发、挖掘后会引起地面的下沉、塌陷等状况。况且一旦开采,地质灾害的危险级别将快速逐级上升。对于建筑用地地表损伤较严重的地区,应首先拟定计划对地表进行修复还原且一旦确定建筑用地,矿产的开采将必须严格控制甚至禁止。鉴于此类情况,也可以采取与矿产承办方进行协商确保开采后的地基不受到严重损伤,可采取预留地保护煤住的办法。从各方面综合考虑可能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地质灾害的级别与范围的综合评估确定。

(五)高级别优先原则

所谓的高级别优先原则就是在进行评估结果的测定时以最高级别的灾害类型为主,确保在同一地区的高级别优先原则。例如在同一段(区)若存在着发育的崩塌、泥石流、滑坡等,我们在进行危险性评估以危害性最大的泥石流为主,从强到弱进行处理。特别是是强发育的地质灾害,它们具有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特点。在将区或者段的地质灾害进行级别确定或者危害性划分时,特殊对待土地适应性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之一。

二、评估范围与危险性范围的区分

(一)评估范围的区分

评估范围的确定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一方面是:直接影响的区域,即地质灾害直接导致的工程损害。如:滑坡所导致的工程建筑破坏,崩塌造成的地表建筑物破坏等。

另一方面是:对工程项目造成的间接影响,即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误工或者多余工程项目距等等。例如:泥石流带来的工程建筑缓工以及对泥石流波及区域的清理恢复的多余工程施工等等。其中也包括泥石流堆积物对为开发的项目的施工阻碍危害。

(二)危险性的分区

一方面危险性的分区可以根据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划分。另一方面是在尊重评估结果的前提下,对地质危害地区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划分地质灾害的级别和区域。没有必要非要最危险的区域或者将每个地区都设置一个危险性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主要职责在于防止危险性区域的扩大并且将也有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处理对即将形成安全隐患的地质情况进行预先处理。地质危险性的范围划分一定要合理,不能够随意扩大或者缩小。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界定

(一)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的确定

泥石流是属于地质灾害中危险性较高、破坏性较大的一类。泥石流的评估范围必须以整个泥石流流域的最大区域为准,泥石流的评定范围必须根据地形、地质的综合作用进行分析评判。例如以山脊为界,对泥石流的沟谷最大受危害区域为准。泥石流的范围确定一般由: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三个部分构成。

(二)崩塌、滑坡等地质疏松类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的确定

崩塌主要是根据地形、地势和崩塌的土方的质量及所处高度位置,以其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和最大波及范围为界限判定标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范围的确定首先应当以斜坡带为限。包括:坡度的发育状况、裂痕、岩石稳定度、断层构造、地表形成结构等等。其次是,对两边的地形和斜坡临空段的考察。包括地质的软结构和滑坡体底界的结构面组织关系、构造关系、结合地点等。最后是对外侧、贯通等外在力量的考虑,将崩塌、滑坡的第一斜坡带首先划出,再进行最终危险性范围的界定。

(三)其他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确定:地面塌陷下沉等

一般来讲,地面塌陷和下沉的实际发生情况与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的差别是比较小的,其级别和范围都在预测之中。但是地表的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各种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往往会有所延伸。特别是在矿山等开采力度比较强的建筑用地当面。它们对地质的损伤或者说震动是日日累计的。目前,比较准确的推测莫过于用概率积分法公式法进行的推测。

其他的一些地质灾害的评判依据主要依据建筑工程和规划处于的地震区或者地壳活跃区域,是否有明显的地表裂痕和地震地段等等。结合临近的一些地震断裂带或者地表断裂带进行综合考察。

四、结语:

论文结合我国人文地理环境,从区域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入手,对我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主要虽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进行了探究,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现状分析为基础,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工作和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了几条建议,为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十分科学、客观地提出了一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黄超杰.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应注意的主要方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章伟民.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甘肃科学学报,2005.

[3]张顺东,景朋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实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9.

第7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04-03

1项目概况

拟建工程位于萍乡市安源区内,拟建区内本项目拟新建学术办公综合楼一栋(主楼6层,副楼2层),面积约11280m2,3栋学员楼(A栋为5层,B、C栋为4层)合计12760m2,同时配套停车场700m2,学员活动区800m2和配套工程。

2地质环境条件

2.1地形地貌

评估区最高标高为144.3m(评估区南东侧),最低标高为90.4m(评估区南西侧),最大相对高差53.9m。丘顶一般呈浑圆状,丘岗坡度一般为8~12°,局部可达到20°,多为凸形坡。冲沟较发育,冲沟走向以南北向为主,宽度一般50~100m,缓倾斜,坡率为10~15‰,以剥蚀堆积作用为主,地貌类型为低丘与河谷冲积平原。

2.2地质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冲洪积层(Q4apl)、残坡积层(Q4edl)及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隐伏三叠系上统安源组(T3a)、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地层出露于评估区东南角,隐伏于评估区内安源组地层之下。

2.3岩土层特征

根据成岩建造、岩性、结构特征等,将评估区岩土体分为2类,即松散土体、碎屑岩类,岩土体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2.4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拟建区及评估区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2.5人类工程活动

拟建场地和评估区大部位于萍乡某煤矿矿界范围内,根据现场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该煤矿地下开采工程对拟建工程目前未造成影响,今后若煤矿开采至拟建区地下,将对拟建建筑造成影响。

同时拟建工程周边无机井开采地下水。拟建场地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城区建设(建筑)修建过程中有开挖土方及填方,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

2.6区域稳定性

萍乡地区无超过地震烈度为Ⅵ度的地震,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本区地震动峰值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小于0.35S,地壳稳定性较好。

3评估级别和范围

拟建区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等级标准,评估级别定为一级。评估区范围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调查情况[2],评估区面积约4.84km2,可满足拟建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现状评估

4.1.1崩塌 、滑坡

评估区北西侧为萍乡市城区,地形较平坦,南东侧为低丘岗埠区,地形起伏较大。经实地调查和访问,拟建区内未发现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4.1.2泥石流

据本次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访问,评估区内未发现泥石流。拟建区位于低丘缓坡上,地势较高,无朝向拟建区冲沟,周边为建筑群,拟建工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4.1.3自然斜坡稳定性

拟建区外北侧自然斜坡XP1,斜坡坡高15~20m,坡度12~25°,表层残积土层厚2~3m,强风化层厚5~10m,岩性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细砂岩、砾岩,岩层倾向北西,倾角10~14°,为顺向坡。综合判断XP1为稳定性较好的自然斜坡。

4.1.4人工切坡稳定性

据现场调查和评估,现有的3个人工切坡(QP1、 QP2和QP3)的稳定性均较差,在降雨、工程切坡等条件下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建议平时加强监测和巡查,并做好切坡的支护工作(图1、图2)。

4.1.5地面塌陷

现状拟建区地下无采空区,未发生地面塌陷。

4.2预测评估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人工切坡稳定性预测评估。经过预测拟建区将在东南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人工切坡(编号QP4),经过评估后认为QP4为稳定性较差的斜坡,斜坡段目前未见崩塌、滑坡,但在降雨、工程切坡等条件下产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2)挖方区稳定性预测评估。拟建区由北向南依据现有地形逐渐增高,其中填方区域主要位于三个学员楼周围,填方厚度最大约3m。挖方区域主要位于学术办公综合楼和主入口,挖方高度最大约14m,由于挖方高度较大,挖方边坡可能失稳,故需要分级阶状,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维持边坡稳定。

(3)工程建设遭受采空地面塌陷预测评估。根据该煤矿边界线拐点坐标,拟建区位于该煤矿矿界范围内,为煤矿采煤区,未来将形成采空区,故存在产生采空地面裂缝与塌陷的可能性。据收集的相关资料,按照采煤深度622.675m作为采煤深度的平均值、移动角为60°来计算,采空移动盆地引起的地面变形参数确定如下:

开采厚度(M)为4.74m(按采高最不利取值);下沉系数(q0)取0.7(全面陷落法开采)移动角(β)取60°;水平移动系数(b)取0.3;地面影响半径(r)=H/tɡβ=359.50m;开采深度(H)取值为622.675m;最大下沉值no=q0m=3318mm;最大倾斜值io=no/r=9.23mm/m;最大曲率K0=1.52 no/r2=0.04mm/m2;最大水平位移ξ=bn0=995.4mm;最大水平变形值ε0=1.52bio=4.21mm/m(表2)[3]。

按照砖混结构建筑物损坏等级,拟建区内的损坏等级将达到Ⅲ级,因此未来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拟建区将产生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在该区域兴建建筑物时需要加强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并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程度的抗变形设计。

(4)工程建设遭受岩溶地面塌陷预测评估。拟建区内出露白垩系上统南雄组泥质粉砂岩地层,根据距拟建区南东侧勘探资料,该区域南雄组地层为粗粉砂岩夹砾岩,砾岩砾石成分为灰岩、硅质岩,孔深发育裂隙并漏水,局部灰质砾岩岩溶发育,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

5结论与建议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拟建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评估级别定为一级。拟建区及周围未发现自然崩塌、滑坡、泥石流不良地质现象。据现场调查及规划设计,拟建建筑顺坡势修建,工程建设有4个人工切坡,预测稳定性较差,应该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工程建设将在拟建场地内开挖土方,挖方高度最大约14m,由于挖方高度较大,存在挖方边坡失稳,预测边坡稳定性较差,应该加强巡查和监测,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理工作。拟建区在煤矿采煤区范围内,直接受采空塌落角变形区影响,有产生采空地面变形与塌陷的可能性。局部灰质砾岩岩溶发育,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总体评价:拟建场地适宜性差。

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大厚度填方工程和高陡工程切坡。工程边坡须注意安全坡率选取和稳定支护,对有诱发滑坡、崩塌的高陡边坡和人工切坡段应加强勘察,以便采取挡土墙、喷锚支护和坡面防护等适宜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治,防止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对高于8m切坡段应分级切坡、分级防护,并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排除坡面的地表水和坡体内的地下水。

参考文献:

[1] 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S].北京: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1.

[2] 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第8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就目前来看,我国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比较多,有些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熟,但是对一些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此,本文从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着手,简单分析了其评估方法,以便于实现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更准确的评估。

一、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素

(一)地形条件

①坡高坡角:边坡的高度对边坡变性特性和虚拟力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边坡增高时会增加边坡的侧向位移,从而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增大了边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坡角增大则边坡的应力越集中,最大剪应力随之增大,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同时边坡坡度增加也会导致滑坡的出现;②坡面:不利的边坡坡面形态会引起坡顶出现张裂缝,同时在坡脚产生强大的剪应力,对坡脚形成剪切破坏,这些都会对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二)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岩体性质:地层中的岩体是组成公路边坡的主要物质基础,岩体的岩性能够决定岩石的强度以及抗风化能力,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岩体的岩性通常是以组合形式存在的,多变的岩性会对边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组合岩性的岩体对公路边坡的破坏也具有多样性;②岩体中的软弱夹层:地质内部的结构是及其复杂的,在岩体内会有一个薄弱带,这个薄弱带就是岩体中形成的软弱夹层,软弱夹层不稳定、容易破裂,大大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从而会引发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③岩体结构面的影响: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会形成许多的结构界面,这些结构面会将岩体分割成一个个结构体,不同岩体结构面的地质类型对公路边坡的影响不同,岩体结构面的力学特性对公路边坡地质灾害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④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的不规则活动也是影响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对岩体有软化和泥化的作用,从而对边坡形成水解作用,影响公路边坡的稳定性。

(三)气象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是通过降雨、风化等气候形式改变边坡岩体、土体的性质以及内部结构,间接的影响着边坡的公路边坡的稳定性:①降雨:降雨是导致公路边坡工程出现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降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首先降雨能够形成在边坡上的冲击沟,一些雨水留在边坡的岩体、土体中降低了岩体土体的稳定性,从而可能引起边坡岩体、土体膨胀,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现象,其次,降雨能够渗入地下,提高地下水的水位,增加地下水的剧烈运动,产生较大的运动水压力,使得地下水对边坡岩体、土体软化、泥化作用更加明显,从而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②:风化:长时间的风化作用能够改变岩体的内部结构,扩张岩体结构面,其内部容易产生一定的风化裂隙和节理,岩体内部结构的改变还间接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这些都会导致其抗剪强度的下降,严重时引起公路边坡岩体土体的滑落和坍塌,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四)工程工艺

公路边坡的工程工艺也是影响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进行公路边坡建设的过程当中,对边坡开挖的时候会破坏边坡原本的应力状态,这些人力活动因素都会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所以在施工的时候要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并且注意施工顺序,尽量避免对公路边坡稳定性造成破坏。

二、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进行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要正确选取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要根据边坡具体所处的环境选择对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因素,影响因素的选取不宜过多,这样评估结果的误差会增大,也不宜过少,因素过少会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主要有:①系统性: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也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层次性的分析;②灵活性:在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工程特点合理的选择评价因素,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做到灵活多变并且具有针对性;③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对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以上几点原则,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

(二)评估方法分析

就目前来看,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多变,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真正完满的解决边坡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每一种方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且不同方法之间没有排他性,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叠加使用,这样就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增加了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常见的评估方法有:模糊数学评价法、聚类分析法、遗传算法等等,将不同的分析方法结合到一起也是未来公路边坡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第9篇: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变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80-02

一、引言

该变电站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站址位于信都镇南东向约6.0km的程屋村东侧的缓坡上,目前有水泥路面机耕路到达站址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开展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对拟建项目用地范围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析,作出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及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从源头上减轻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工程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建设项目属较重要建设项目,确定本项目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

二、地质环境条件

建设项目用地区位于广西东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压1001.2hpa,年平均气温为19.8℃,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4.8℃,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4℃,年极端最高气温39.5℃(1989年8月16日),年极端最低气温-4.0℃(1963年1月15日)。

地表水系属贺江流域,贺江水位丰水期水位高程为47m~53m,枯水期水位为43m~44m。五六月流量最大,其中6月平均流量479.1m3/s,1月份流量最小,平均流量66.6m3/s,年平均流量为204.4m3/s,年径流量64.28亿m3,年径流模数为14.7L/s·km2,多年平均水位变幅7.5m。场地位于贺江东侧约2.0km处,场地最终平均平整高程约为63.0m,贺江100年一遇洪水位为55.18m,对场地无影响。

评估区整于贺江冲积平原上,地形与地貌类型简单,场地微地貌为缓丘,缓丘呈浑圆状,地面高程约53m~66m,坡度3°~10°,最大高差约6.5m,场地地势中间相对较高,且平缓开阔,四周低。场地内有旱地,主要种植有桉树、花生等,站址区及其附近未见基岩出露。经现场调查,站址区未发现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场地内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贺江三级、四级阶地冲洪积土层(Qa+pl),下伏基岩主要为泥盆系中统东岗岭阶(D2d)灰岩、含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

评估区所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华准地台上,桂湘赣褶皱带南缘与华夏褶皱带之过渡地带,按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可划分为早古生代地槽发展阶段,加里东后地台阶段。区域经历了六次主要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其中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四次为强烈的造山运动,“贺江”、“东吴”二次为幅度较大的震荡运动。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评估区地形平缓,地形高差小,未见有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

此外,根据现场地质测绘、调查,当地堤坝、等级公路路基均未见开裂现象,水田、旱地、水塘边均有明显陡坎,场地未见有膨胀岩土地基胀缩现象,附近房屋墙体、基础未见开裂现象。综合上述,评估区在目前自然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现状弱发育,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和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并考虑到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对预测评估的地质灾害灾种作如下考虑:1)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等;2)工程建成运营后,建设工程本身可能遭受边坡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及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等。选取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滑坡,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及岩溶地面塌陷作为本项目地质灾害预测评估的主要类型。

建设项目的开挖基坑主要位于评估区的各种拟建建(构)筑物地段。根据设计方案,评估区内的建(构)筑物荷载均较小,大部可采用天然地基,少量填土较厚的低洼地段采用桩基础。基坑一般小于5m,组成基坑壁的岩土体主要为硬塑土层,土层混圆砾及砂质较多,粘性较差,基坑在重力、浅层滞水、降水作用的影响下,可能会引起基坑发生崩塌破坏。但是基坑范围和深度均较小。因此,预测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对象为施工期间基坑内施工人员及设施,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预测工程建设引发或建设工程本身遭受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工程建设引发基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工程本身遭受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中等,危害程度小~中等,危险性小~中等;建设工程本身遭受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建设工程本身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综合评估将建设场地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区)和小区(Ⅲ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为基本适宜(Ⅱ区)和适宜(Ⅲ区)。

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只要采取一定的防治、避让措施,即可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建设项目可行。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最佳的减灾效果。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害设防,各种防治技术相结合,达到减灾的目的。

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结果,拟建建设项目场地内质灾害现状为弱发育,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小~中等,其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危险性小~中等。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及可能出现的不同地质灾害,按照相应规范提出对应措施。

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对预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应采用合理的预防、处理和避让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应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险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肖荣,李红明,罗瑞,周辉,蓝俊先.广西龙胜芭蕉湾滑石矿地质灾害评估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矿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