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1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新时期的推动,信息时代的来临,新行业、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将出现诸多的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出现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与家庭教育有关,学生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性,可见,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将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对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会过于迁就,无条件地满足。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得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为此,整个成才路程子女和整个社会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方式。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就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

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结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

第2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其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生长环境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每一个家庭是其子女的第一教育课堂,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其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家庭教育出现失误,就极有可能导致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使这些有着潜在不安分心里的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家庭教育失误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方式不当。

(一)粗暴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里,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类家庭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有过强的“望子成龙”的愿望,期望度过高,但是又不懂得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这类家庭里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普遍较少,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经常以粗暴方式对待孩子,动辄就骂,甚至拳脚相加,这种偏执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更加增大了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如此,一些孩子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温暖,受到不良人士的诱惑,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二)溺爱型教育

这种家庭在现在这个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屡见不鲜。很多家庭往往是数位老人及父母围着子女一个人转,造成亲情“过剩”,而这些家中处于“小皇帝”、“小公主”地位的子女们,在家长们的一味迁就过程中,在一次次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满足的过程中,对这些要求的非分程度却没有受到教育。同时,在社会纠纷处理的过程中,“护犊子”的现象日益严重,使这些青少年心中的是非观念更加模糊。

(三)无为型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出现在两种对立的家庭中,一种是父母有权有势有钱的情况,这种父母往往经常涉外交际,扩大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交给保姆、家教老师、学校托管等方式来教育;另一种家庭的父母为生活所迫,为了自己的孩子考虑,必须出外打工,贴补家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就是放在家里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不管是哪种家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都是少之又少的,这些家庭里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事,也不懂得孩子现在的交往环境一味依赖于学校和其他人。这些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和冷漠的性格或者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这种人心理会出现病态,很容易受外界刺激采取荒唐的行为,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有一句话叫:“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

二、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方式上。从教育内容来看,现在的一些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严重的“偏颇”现象,具体来说,有的偏重于“成绩”教育,有的偏重于“金钱”教育,有的偏重于“前途”教育等。教育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同的“偏重”,同样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不同影响。

(一)偏重于“成绩”教育

偏重“成绩”教育,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家长们往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在孩子上学以后,一个“分”字便涵盖了一切。一旦给孩子树立起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出现消极、失望甚至厌世的心理。在这种偏重“成绩”教育的家庭中,极容易出现粗暴的教育方式;又加上如今“填鸭式”教育方式,容易扼杀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追求“成绩”中,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期望过大,没能达到预期“成绩”,有的家长便会棍棒相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叛逆,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造成失学、辍学,在外界被不良现象所诱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而偏重“成绩”教育也有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书呆子”,也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读书,不管是生活技能还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都很弱。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相当不利的,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造成影响。

(二)偏重于“金钱”教育

对孩子来说,金钱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课程。父母平时花钱的方式以及对金钱的谈论,很有可能在有意无意间决定了孩子以后的金钱观。怎样对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不使其对金钱产生强烈的渴望,也不让其对金钱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一点点探索,言传身教。如果将“金钱万能”的思想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就会造成“金钱”教育的偏重。而从小被这种思想贯穿长大的孩子,会有对金钱索取不择手段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许多以钱财为犯罪对象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受这种思想影响的产物。虽然时下社会上存在“金钱就是一切”的思潮,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这种思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作为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着眼于当下,而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要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树立正确的“金钱来源观”,树立“金钱是劳动所得”、“劳动技能越高所得越高”等正确的观念。

(三)偏重于“前途”教育

“为前途而学习”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一部分家长也逐渐用这种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过于强调“前途”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前途”在家长中的理解,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偏颇;而且,自身孩子的前途是什么,可能在小时候还是看不清楚。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并未完全成熟,让其过早形成“为某一前途而学习”的观念,扼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某种天性,反而遏制了他们的成长。综上所述,每一个家庭教育都有一个侧重点,但是不论一个家庭更偏重于教育孩子的哪个方面,其最主要内容实际上是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理性地看待各种问题,面临挫折不气馁,遇到诱惑不沉溺。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使其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刻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坚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从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当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贯彻家庭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发挥家长家庭教育的启蒙作用

对所处世界的基本认识,对人和事物的是非观念等,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的教育对孩子起到终身的受益作用。青少年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好奇心理;同时,社会经验不足,应变和自控能力较差。基于这种特点,他们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很容易受周围环境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启蒙教育中所树立的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尤其是对人和事物的基本是非观念,对一些人在最初的人生选择关口具有重要的阀门作用。

(二)发挥长辈言行身教的默化作用

孩子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其最初所效仿的对象就是家长的言行。为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总之,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要言传身教,使他们在一个健康优良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三)发挥家庭在孩子接触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社会的接触会越来越多,他对社会的认识也就会陷入感知和反思、接受或不接受的矛盾之中。为此,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发掘孩子的成长需求,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正确地融入社会。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的成败是子女形成个性的基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比较深远地影响青少年个性和气质的形成。

第3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中西教育差异

一、引言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所有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中西方由于在文化、经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很多不同点,因此造就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之间的差异,对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命令与服从,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公平和自由。一些中国的家长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孩子只能顺从地接受一切。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决定孩子的自然发展,因此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而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给孩子自,让孩子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做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天才”而扼杀了真正的天才。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集体活动、集体教育,学生在校的时间多以教导性强的课程为主,学生的自由选择相对较少。首先中国教育具有不实际性,所学的东西,费最大的力量才学到的知识,或者说是能力、本领,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其次是不人性化,人们常说中国的学生像书呆子,这是在一种环境下、一种状态下被熏陶所造成的结果。在正当青春年少时,他们拥有的是被学习占领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由于中国的经济条件比较差,社会养老保险不健全和一些旧有的观念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这往往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因此,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正因为这样,现在的大学生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

三、西方教育的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里,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因此他们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父母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要学习的是生存的办法,是一种谋生的道路,是对人生有用的本领。父母至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主体。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西方国家经济条件好,社会养老保险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他们无后顾之忧。只要孩子年满18周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性和同情心的人,父母就算尽到了义务,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到了大学,孩子就勤工俭学,换取生活费,实践使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他们的大学生活非常精彩,他们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

四、中西教育差异

1.文化经济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同时所受的旧的约束也比较多,特别是封建意识的影响较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内敛、保守,不敢冒险。顺从与听话是好的教育的象征,这导致了部分孩子的思想扭曲。而且,中国经济落后,生存压力大,是一个“学历社会”,行业流动性差,所以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工作上。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工作好,就是好出路,也给他们脸上添彩。所以中国父母注重在教育孩子成“才”(就是学习成绩优秀,能考上好的学校,能获得高学历)。

而西方国家,譬如美国,它只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人们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加上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在经济方面,美国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一个“能力社会”,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是不错的,职业不分贵贱(在合法范围内)。

2.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的差异

中国家长尤其是独身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到底,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或吃亏,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这是导致孩子变得自私的原因之一。与生活能力相比,在学习上家长反而对孩子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苛刻的程度,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家长们的思想,孩子的成绩好和考上好的学校是孩子成材的标准。

在西方家庭中,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手但不放纵的手段。父母的责任是照顾好孩子的安全和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而学习跟游戏的选择权都在于孩子自己。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孩子一旦出现错误或是养成不好的习惯从不袒护,而是教育他们知错能改。他们在孩子的学习上从不施加压力,他们认为孩子若有兴趣学就肯定会努力学好,而不用父母去逼迫。

五、结语

由于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反差很大。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好好沟通、交流,认为孩子做得好的要肯定,要加以鼓励;认为不好的要好好指导,而不是打骂,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出现了误区,对这一现状,家庭内外需要共同努力,将“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的。确定了“成人”教育的目的之后,父母应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自然就要让原先的片面教育变成全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子女往往权威大于民主,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应该要平等对待,让孩子自由发挥,这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大脑开发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宽松”教育和“开放”教育也许才是改进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亚,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2007,3,(2):51-53.

第4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幼儿行为;家庭成因

前言:

为探讨幼儿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笔者深入幼儿园、家庭进行观察和调研,选择两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男孩,6周岁,有严重的自闭症。在幼儿园一整天的活动中,几乎从不开口说话,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老师提问他,并对问题答案给予许多明显的语言和动作提示,他也一声不吭。课间,很少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从不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手脚协作能力很差,跳绳从未成功跳过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对笔者说:“老师,他是‘哑巴’,从来不说话的。”笔者试探地问其他小朋友:“你们请他一起来玩游戏,好吗?”小朋友说:“以前我们请过他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现在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了。”

笔者友好地尝试跟他接近,主动跟他一起玩,逗他说话,小男孩并没有怕生的表现,没有排斥表现,甚至有时抬头对笔者笑,但从来不与笔者说话。班里的老师说,这位小男孩有语言障碍,说话模糊不清,刚进幼儿园时,不但不说话,也不听教师的指令,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发出哼哼的响声,而不会用言语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师的指令行动了,有时候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还可以说几个单词,但很少成句。通过家访,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两地分居,父亲是个生意人,母亲当过教师,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小男孩2岁前由祖父母抚养,2岁后跟在父亲身边,一直上幼儿园才由母亲带养。小男孩的母亲对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对儿子的自闭症很着急和忧虑,曾尝试过许多矫正的办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自闭症是遗传于妻子,他认为妻子也不爱说话,非常文静,有点孤僻。在教育观念上,父亲认为对孩子应该从小管教,理由是现今社会风气腐化,道德败坏,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从小严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误入歧途,而母亲却认为孩子有行为障碍,应宽容地对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根本不注意听,要么离开座位搞小动作,要么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教师斥责时才稍稍收敛一下,很快又会故态复萌。平时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得比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幼儿合作,几乎每天都会受到教师的处罚。一些小朋友说他经常打人,不喜欢跟他玩。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较差,作业很马虎。见笔者主动跟他玩,跟他说话,表现得很开心,就主动与笔者分享玩具,常常缠着笔者,但好动的行为收敛不多。教师说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孩子较多(30多个),教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与教师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已退休,现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为人性情淡薄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管教的任务主要落在姑妈身上。男孩的姑妈说,四岁前,男孩一直由姨妈抚养,姨妈对他很纵容,不管合理不合理总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无法无天,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离家出走。来到姑妈家后,姑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管教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尽量满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也不理不睬,对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会加以严厉责骂甚至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又怕又依赖。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来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赞同姑妈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很开心,缠着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见到父母对其他孩子亲热点会非常不满。姑妈说,他对管教这个孩子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个孩子的抚养者都非常爱孩子,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了解两性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

如果孩子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产生拒绝认同或认同错误的角色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如此往往造成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抚养,再由父亲抚养,最后又与母亲生活,由于祖父母、父亲、母亲的三个生活环境中的语言都不同,孩子不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过着动荡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语言障碍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语言障碍,使儿童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中产生自卑,环境适应能力差,社会发展受到阻碍,从而形成孩子畏缩。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造成自闭症。案例二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慈母爱,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行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宽容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为附庸,压制其独立性、创造性,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经常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漠视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有发言权,要求子女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稍有违背就会遭到训斥或惩罚,有时甚至是过于粗暴的惩罚。与之相反的宽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亲子关系的淡漠。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他们虽然也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很少奖励或惩罚。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培养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比较恰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思想与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3]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宽容型和专制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我们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这一点,案例二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孩子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控制、约束孩子,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纠正孩子的坏行为,反而激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恐惧、犹豫、退缩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尝试过许多办法,也无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父母产生绝望的情绪,从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闭程度。

第三,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等通过遗传、言行和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孩子。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与子女的接触较多,关系也比父亲密切,对子女的影响比当父亲的大,若母亲有情绪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或是心理疾病,会对子女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亲患有轻微忧郁症,沉默寡言,内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亲给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绝多,从而影响母子之间的依恋关系的正常建立,扰乱子女的身心发展,导致孩子的行为偏差。

三、启示

通过本次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要防治幼儿产生行为问题,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亲自抚养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感情饥饿和被遗弃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给祖辈抚养,孩子打容易受到溺爱,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观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确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抚养,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巨大的压力感往往使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因而对孩子的言行过分敏感,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创设良好的情感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谐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家庭成员之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生活、成长,他们会感到自由、舒畅、温暖、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长还应做个有心人,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转学、家庭搬迁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绪在开始产中时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转移教育重心,改进教育方式

现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点放在教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4.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这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必须先从父母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例如,父母在饭桌前、电视机前的种种谈论,对某些不正之风的痛心疾首,对周围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良行为的谴责,对邻居的热情帮助,待人谦虚礼让等,都会在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些生活细节,琐碎小事。孩子纯洁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也最爱听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事,给孩子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为习惯的表率。平时家庭中的琐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作息时间有规律,家长有良好的业余爱好,不要打牌,玩麻将成瘾,切忌浪费时间……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为特征就是由这些家常小事而点点滴滴塑造起来的。[5]综上所述,亲子关系,育儿方式,父母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行为有重大影响。我们的研究提示父母要尽可能亲自抚养孩子,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状况,这些是预防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第5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一级培训师,了解孩子,了解儿童心理,熟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从当初的家长一言堂,到现在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其实都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发挥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因此,教育上从来没有“不管就是最好的管”,而是要给孩子合适的管理。

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家长的介入是不是过多地干涉了孩子的成长?孩子是不是先天就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孩子到底要不要管?

朵朵是个自控力非常强的孩子,她的爸爸妈妈下班晚,每天他们回到家,朵朵已经完成当天的任务睡觉了。出去玩,别的孩子丢盔卸甲,东西都需要妈妈保管,否则就自己乱丢,可是朵朵不一样,她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规规矩矩的,也不随手乱放,她也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疯跑,做出一些突发的举动,而是紧跟着大部队。

像朵朵这样的孩子,内敛、有自控力、认真,他们做事情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是源于内心对自己的要求,所以,他们有原动力。这样的孩子,可以不用管,他们会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外界的压力。

但是,孩子是不一样的。比如另外一个孩子豆豆,他活泼调皮,充满好奇,什么都想要尝试,可是做事情没耐心,不愿意重复性的操作,不细致,经常大而化之;而行动利落,说话做事非常干脆,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她会想尽办法来实现,有的时候,显得诡计多端,她似乎总能找出别人的漏洞;岚岚做事情懒洋洋的,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做事情磨蹭,经常是能拖就拖,妈妈经常发愁,觉得她没有追求。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管就是放任了孩子的缺点,却也没有发扬孩子的优点。

我们常说孩子就像一块玉石,要按他先天的纹理来雕琢。轻易地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把命运交到年幼孩子自己的手中,那还谈什么雕琢?其实,这就是对父母责任的放弃。

所以,如果要想给孩子好的教育,那就不能不管。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发扬孩子的长处,有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短处,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合适的管理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别人的成功经验很多时候不能完全复制,因为,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完全没有办法雷同的。而这其中,一个环节的错位,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差异,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会产生很大的背离。

教育最旧的就是走极端,中国的家庭教育,可能因为家长太急迫地想要做个好家长,往往急于纠正以往的错误。可是,这常常带来矫枉过正的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6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一、他人代管教育现象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这样的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会闯入误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孩子到了幼儿园,全权交给老师,“教育”便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孩子在园的情况不闻不问,甚至有些家园的亲子活动、联谊会、家长会也以“工作忙,走不开”等百般推脱,漠不关心,懒得参加,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家长只顾着工作、做生意,很少、甚至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家长甚至以幼儿园教育、保姆等来代替自己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认为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为他创设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教育中父母为孩子营造的亲子氛围――“和谐、亲密、平等”。这种氛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特别是如我们班有许多孩子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平时工作挺忙的,就专门雇佣保姆接送孩子上学、代开家长会。有的孩子入学多年,父母竟一次也没有亲自接送过,缺乏与幼儿园面对面的沟通机会。

二、“负能量”的教育现状

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环境的营造,还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就是,严重缺乏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让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消极作用、“负能量”的环境中。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父母沉溺于网络游戏、电子产品以及不规律的夜生活,以及现在节节攀升的离婚率,家庭中充斥着争吵、怒骂、更有甚者当着孩子的面发生肢体冲突等,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对幼儿园的作息制度随心所欲。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里是开小卖部的孩子,经常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后或午餐时间来园,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有什么突发事件或者健康问题,原因是父母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点,孩子一人不敢睡,父母就让孩子玩到小卖部关门打烊才睡觉,早上又不能按时起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家长每次来接送孩子,也经常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孩子的卫生状况也很差,且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家长都因店里忙,没时间来参加活动。如此的敷衍塞责影响了家园的沟通,更影响了家园教育的配合,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家长的生活方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急于求成的教育现状

再者,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家长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专、大学,还有硕士,但在幼儿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却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们让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无意的给孩子灌输了许多思维方法、语言及行为。使孩子过早的失去童贞。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背唐诗、学英语、练书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儿心理学的人,很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显著的成效,那些比较“聪明”的家长,往往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适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四、过于呵护的教育现状

说到家庭教育,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谈到家庭结构,现在的家庭结构多半是“421”阵式,即四个祖辈,两个父母,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也有弊。良好丰富的人际关系、充裕的经济条件,使孩子在物质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长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何况现在都是“独苗”,是全家的“中心”“焦点”。另外,家长过于的呵护,致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任性霸道、不讲道

理的习惯,家长无原则的娇惯和迁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强化。这种中心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机会,减弱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所以有人会说“中国孩子的能力比外国孩子的能力差。”

五、专制型的教育现状

有些家长能够认识到“中心式”结构对孩子的不利,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专制式”,永远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过于苛刻,特别是孩子做出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时,不是打就是骂。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帮助你控制局面,同时会使孩子受到惊吓,这时家长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智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家长不可能永远是对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错的,我们要树立起孩子的自尊、自信,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些片面,有时甚至是稚嫩可笑的,但家长都应认真的面对。有时家长在孩子面前做错事情,同样要勇于承认并且改正,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而羞于面对,这比你事后给孩子讲十个故事来进行教育还有效。

人们都爱把孩子比作白纸,每一个孩子就象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画纸,身为教师和父母的我们,都有责任在这张白纸上添画色彩,使之生动丰富。画纸只有一张,所以我们在“落笔”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失误,把“败笔”减低到最低限度。没有人不会犯错,所以身为家长,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自身的行为影响。

第7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教育;度;过度;培养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在实施赏识教育时,给予必要的批评;在实施快乐教育时,给于适当的挫折;在增强自信心时,教育孩子多一点谦和;在适应挑战中,让孩子多一点包容。教育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就是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度”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教育的“度”的内涵

所谓“度”,有多种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教育领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状态有多远,也就是怎样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度”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关注的核心目标。[1]教育专家提醒:教育的关键是要讲究“度”。那么,到底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二、父母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度”的内涵的行为及后果

(一)过度干预——让孩子备感压抑

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做家长的干涉;孩子长大点后交异性朋友,家长也进行干涉等。这种干涉,一方面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过度的关爱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人际关系中的成长。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

父母过多的干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最后物极必反。据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被儿子雇凶杀害的悲剧值得警惕。[2]

(二)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成了“低能儿”

过度保护导致:一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同龄人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二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及生理上的冲突,心理冲突表现在家长们经常会直觉地感受到——这个孩子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谈话,见着陌生人害羞等。

(三)过度批评——孩子只会丧失自信

孩子有过错,家长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对孩子太过严厉,处处批评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这样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进没有动力;三是孩子容易与家长顶撞;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过度的批评,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家长们切忌要掌握好批评的“度”,切勿过度批评打击孩子自信心和导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四)过度禁止——禁止孩子玩

科学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培训班,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五)过度纵容——让孩子误入歧途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们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中国有句古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的要批评,要把所犯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三、导致上述违反教育“度”的原因

以往家庭,大多数人都吃过苦,他们小时候,物质缺乏,条件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他们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甚至还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言,对孩子过分严厉,这使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暴力倾向极为严重。上述种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违背科学教育的“度”内涵。[3][4]

四、怎样正确把握好教育的“度”

(一)给孩子一些独立自由的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甚至对孩子的独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独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5]

(二)不要做孩子的“保护神”

关爱孩子,特别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长爱的体现,也是父母的责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关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所以,在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多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6]

(三)教育批评要有“度”

1.批评适可而止。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总是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哪样都好。对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打骂孩子,对孩子进行批评。殊不知,不当的批评,不仅影响孩子的心情,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适当的批评和表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批评孩子要讲究场合。家长在教育批评孩子时,要处处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适当的场合,吃饭时不批评,当着众人的面不批评,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此外,作为父母,要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关爱而不溺爱、放松而不纵容、批评而不严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权衡和把握的内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方法和经验,正确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诺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许肖辉.把孩子培养成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9.

第8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摘 要:在当前的未成年人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教育方法不一致、单纯采取鼓励的方式、给孩子的负担太重、限制太多、忽视品德教育、缺少沟通。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应“对症下药”,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 突出问题 应对策略

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促使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优秀的表现,能够成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表现,都牵动着父母关爱的眼神。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的教育方式却不得法,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家长们应该仔细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互相抱怨,甚至长辈也进行干涉。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的父母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导致双方互相抱怨。尤其在孩子出了问题时,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甚至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进行干涉。教育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育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怎样教育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双方都应该进行仔细思索,交流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在孩子出了问题时,更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找出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一味地抱怨,一味地互相指责,只能使问题越来越复杂,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使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记得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记住,沟通交流是桥梁,解决问题是根本。当教育方式观点相左时,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双方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和抱怨。

二、在学习目标上单纯采取奖励的方式,使孩子形成“物质化心态”。

为了让孩子达到学习目标,尤其是为了考高分,取得好名次,家长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方式,承诺孩子某次考试考好了要给多少钱,或者是买什么玩具等等,刺激孩子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容易让孩子养成没有奖励就不认真学习的不良的“物质化心态”,而且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物质享受。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给孩子的奖励在家长眼里既是经济可以承受的,又是家长非常愿意的。但是,这种方式却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家长应该站在非物质的角度,给孩子讲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将来自己成才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基础,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净化思想,拥有认真学习的长久动力。

三、让孩子参加太多特长班,孩子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为了让孩子成为无所不通的“全能选手”,父母让孩子参加了太多的特长班。大多数孩子参加了周六周日的特长班,失去了休息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除了周六周日,还参加了周一至周五晚上的特长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外,还有特长班的作业。本来属于休息的时间,但孩子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间,课业负担太重,苦不堪言,失去了本来应该充满欢笑的欢乐童年。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轻松的,没有负担的,是欢乐的,充满阳光的。然而,参加太多的特长班,剥夺了孩子的这一切。让孩子掌握一两门特长,既让孩子有了业余爱好,又促进了孩子自身的素质潜能,这当然是好事。但想让孩子成为样样精通的“全能选手”,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过激了。俗话说“样样通,样样松”,什么都想学好,其实什么也学不好。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个道理,让孩子掌握一门特长就足够了。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欢乐的童年。

四、对孩子限制太多,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束缚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有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家长的这些用语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从自身的认知能力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做法要求孩子怎样做,对孩子的限制保护太多,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养成了被动的听命而行的习惯,在遇到事情时不知道怎么办,甚至出现受到挫折就承受不了的现象。

家长对孩子因为关爱而事事都保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限制保护太多,就适得其反了。孩子因为生活经验有限,在做事情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但因为怕孩子出现错误就限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就会使孩子在做事情时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更容易出现错误,更容易遇到挫折。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应当放手让他们做事情,自己处理问题。可以有计划的设置困难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帮助孩子在失败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增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抗挫折的自信心。

五、注重考试分数,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很多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注重考试分数,却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家长们的眼睛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特长班,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和老师交流时也只关心学习成绩,不问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表现,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教育偏差。

在教育上,讲的是先做人后成材。孩子的成才是有条件的,德才兼备才是成功的。“德” 和“才”二者缺一不可,而“德”为先。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却很差,那是成不了大事业的,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注意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孩子,做到言传身教,让孩子不要只关注自我,还要关注他人,帮助他人。

六、缺乏沟通,缺少理解,不能转换角色设身处地替孩子想想。

第9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关键词:家长素质;家庭教育;家长;孩子

一、家长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由于家长的素质各异,家庭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通过对周围家长的总结和查阅资料,我发现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素质主要有:

(一)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道德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从而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家长教育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决定着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氛围,从而使置身于相应家庭环境之中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家长的道德素质。家长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只有家长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家长的道德素质通过家长的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三)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好的家长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要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只有具备了这些积极的心理素质,家长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迅速调节自己,避免家长把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相处中,从而影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许有的人会说,有的家长素质不高,但他们教出来的子女却非常优秀。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家长素质只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育艺术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艺术能够给孩子的成功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形势,愈来愈多的教育家投身于家庭教育艺术的研究与探讨。

二、家庭教育艺术之让孩子自由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他在自己的著作《爱弥儿》中曾说:“孩子生下来是完整的,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今后一直保持儿童的这种完美特质,顺乎自然,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的自由独立,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特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孩子的六大解放,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第一,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第二,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第三,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第四,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第五,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第六,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们考试,不合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做的事情。但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在法律道德范围内的发展,是在家长正确指导下的发展。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不失为一种好的家庭教育艺术。

三、家庭教育艺术之赏识激励

有人曾说,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更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愈来愈坏。赏识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我们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赏识与激励犹如是孩子们的营养剂。只要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而责罚与报怨只会让孩子更加沮丧自责。周宏老师认为,教育孩子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是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将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家长的“小题大做”,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因为通过对孩子的激励,可以增强孩子的想象力,能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以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要怎样来赏识激励孩子呢?其一,可以用激将法,当孩子们将别人与自己比较时,我们可以激励他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们。其二,可以多方赞美,对于孩子,只要他们有可取之处,家长都应该肯定他。其三,可以带孩子去做户外活动,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赏识激励,这样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四、家庭教育艺术之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提倡孩子要听从家长的意见,不能做违背家长意愿的事情。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现在我们更强调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孩子希望,家长和我们平等相处的时候能够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权力。作为家庭的一员,家长在讨论家庭事情的时候,应该让他参与,讲出自己的想法,做决定的时候,多问问他的意愿。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一份兴趣,每一份爱好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成就我们的一番事业。

(三)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少说多听。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希望家长能够先停下来听他讲明事情的缘由,而不是见到他就指责。

(四)不将孩子与别人做比较。很多家长喜欢将自家孩子与邻家孩子进行比较,从而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但是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将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打击他的信心和自尊心。

五、家庭教育艺术之做好孩子的榜样

《庄子•天道》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又有《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榜样的作用是强大的,孩子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从而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班杜拉的理论中,他强调了榜样对他人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好的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尊重他人从说话做起。作为与孩子最亲的人,父母始终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不论何时何地,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以及与父母的关系。身为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对配偶的说话方式,如果经常发牢骚、指责甚至辱骂对方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随时看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赞美对方,孩子也会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

(二)父母适当的亲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多家长认为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亲密,怕孩子“学坏”。其实爱人之间的适当的亲密可以很早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他们一个人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养成盲目强势霸道的坏习惯,可以给孩子提供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也学会爱人,也可以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六、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溺爱现在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比较好,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让孩子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溺爱,让他们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仍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甚至找理由为孩子开脱。殊不知,这样过度的宠爱最后可能断送了孩子美好的未来。

误区二: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父母也就不需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不会先敲门,没有得到孩子的允许就随便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牵涉到子女的决定也不会先和子女商谈,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早恋,经常偷偷查看孩子的笔记本或手机短信等等。家长这样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误区三: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一切表现的指针,而忽视了孩子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等。这种唯成绩论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厌倦学习,更可能扼杀孩子某方面的天赋,磨平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孩子。

总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家庭教育,一方面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要正确选择家庭教育的艺术,防止自己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九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周明星,曾令国.《家庭教育新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