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数据及电子商务解析
大数据作为信息领域全新的抽象的概念之一,提出的时间较短。实际上大数据及其应用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国外已经兴起很长时间,在国内也是早有应用,只不过发展得较为缓慢。一方面,国内对数据收集有着严格的管控制度,导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迟缓;另一方面,大数据的观念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大数据应用的思想只为专业人士所掌握。大数据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其4V特征却得到各方面较为一致的认可。所谓4V特征即:体量(Volume)巨大、种类多(Variety)、速度(Velocity)快、价值(Value)密度低。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使得在网络上可检索到数以亿计、千亿计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量,即为大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的信息,还包含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以及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将发展成为一种“资产”,并将贯穿于各个领域行业,同时为其增创价值。电子商务一般是指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的商务活动。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它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他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商务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从该定义中可看出,电子商务是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活动,只不过Internet是众多电子工具中的一种。电子商务主要涉及商(Agent)、商家(Business)和消费者(Consumer)三方。电子商务按交易对象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模式、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B2C模式以及以淘宝为代表的C2C模式。此外,还有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B2G),消费者对政府的电子商务(C2G),商、商家、消费者三者相互转化的电子商务(ABC)等。大数据处理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大数据处理为市场营销提供便利。企业利用大数据处理,对市场进行分析,尽量达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高化目标,在找到营销中的利润点和市场的潜在价值后,为更多客户提供所需的商品。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处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需求的个性化更强,在大数据处理模式下,通过对用户的数据分析来改变过去传统商业模式的处理,从而满足用户的习惯性需求或潜在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按照执行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对各类审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处理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等特征更加明显。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过程造成了影响和制约。首先,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些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审计方面,也包括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次,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电子商务内审工作的要求,知识结构单一的审计人员已经适应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审计;再次,审计风险复杂化程度加大,除了固有风险,审计的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更加不易掌控;最后,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比如,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一是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证账表等单方面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到全覆盖信息已经成为可能;二是应用大数据可以实现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审计;三是大数据的应用,在审计范围方面可以实现由抽样审计到全面审计的转变,充分体现审计的事前监督的作用。
(二)对社会审计的影响
在社会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通过搜集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传统会计中的会计报告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事后反映,主要考虑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相关性与及时性不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可通过获得授权等方式随时查询企业信息,使得及时性大大提高。审计人员完成审计报告的时间距离会计报告的完成时间往往间隔几个月,当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滞后的审计报告时,有些信息已经过时。对于海量的数据,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处理是个难题。比如,大数据处理将使电子商务数据资产化,这类资产如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是摆在会计和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当然,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一样,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人员素质方面,社会审计对人才的需求更高,社会审计的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表现也更突出。
(三)对政府审计影响
电子商务和政府审计关联紧密的内容就是政府采购方面的审计。当前将电子商务引入政府采购、实现采购人在线直购的地区不断增多,这成为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形态,同时也符合电子政务的需求。政府采购范围几乎涵盖了公共机构和部门采购活动的全部,货物,工程和服务都是政府采购的对象。政府采购采用电子商务后,可使价格趋向统一、采购过程透明、审批环节简化。政府采购规模大、品种多,产品差异化大等特点使得采用电子商务后能大大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政采电商化在节约了时间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财务成本。政府采购模式的变化,使得政府审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政府采购法律中涉及电子商务的内容不够健全完备。其次,审计过程中尤其是对采购执行结果的审计,在确定审计项目、审计范围和程序方法方面都和传统审计有所区别。在知识结构方面,政府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虽然没有像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那么高,但政府审计自身的特点也对人员素质有着独特的要求。
三、完善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以及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了很多,但详细规范电子商务和审计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我国应该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加快中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步伐,并随着网络交易、信息保护、物流快递、电子支付、跨境电商、食品安全、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的电商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和电子商务有关的内容。把审计的内容和电商内容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使得在操作上更具有可行性。另外,大数据等审计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在审计领域“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法规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从空间范围来看是全球性的。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涉及全球的各个角落,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国家之间的交易和联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制定出既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又能够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法规。
(二)建设大数据平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充分利用“金审工程”的建设成果,加大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研究力度。各类审计要充分利用平台上的数据,达到资源共享。应当建立企业中央数据库,得到有关电子商务方面的信息。光有数据还不够,还要有数据分析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得到电子商务方面的信息,为各类审计所用。同时也要注意各平台数据的综合运用,如政府采购中心电子商城平台与审计信息化数据库的共享与运用。
(三)加大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力度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不断发展,导致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如何利用一些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来分析被审计数据,从中发现审计线索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这将成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审计人员采取的数据工具以Excel与SQL Server为主,本文就将针对这两种工具与R语言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探究R在实际审计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二、R语言简介
R语言是S语言的一种实现。S语言同C语言一样,只是一个标准,而围绕它有很多实现。S语言的最初实现版是S-PLUS,但S-PLUS作为一款商业软件,价格十分昂贵,其受众面较窄。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Ross Ihaka与Robert Gentleman共同开发出S语言的另一种实现-R语言。R是一个免费开源、能够自由有效地用于统计计算和绘图的语言和环境,在UNIX、Windows以及Mac OS系统中均可以运行,它提供了广泛的统计分析和绘图技术,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类和聚类等建模方法。
R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计算和制图软件系统,拥有一套开源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由一个庞大而活跃的全球性社区维护。与其说R是一种统计软件,还不如说R是一统计分析与计算的环境,因为R不仅提供若干统计程序,而且还可进行统计分析,只需使用者指定数据库和若干参数即可。R的思想是:它可以提供一些集成的统计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提供各种数学计算、统计计算的函数,从而令使用者能够灵活地进行数据分析,甚至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新的统计计算方法。
三、R与当前审计方法比较分析
(一)利用Excel分析
Excel作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工具,早在中学时期便为我们所接触、熟知,Excel能被审计人员广泛接受,一方面与其高被使用频率以及在使用者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相关,另一方面与其易操作的特点、能够满足大部分数据分析要求的功能密不可分。Excel在审计人员进行非大数据分析工作时,不失为首选工具,能够帮助审计人员高效快速地分析数据并以此发现审计线索,但日前,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进入,数据量大且结构复杂,Excel可能并不能很好地协助进行审计工作,将其与R进行比较,可发现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同,同时,这也直接反映了R的优势。
1.Excel所能处理的数据数量受限。Excel满足于非大量数据分析要求,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计算、统计等分析过程可能并不能应用自如。本部分仅针对该公立医院2015年的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尚可满足数据分析需求,在针对该公立医院多年的药品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算速度较慢,同时会出现软件闪退及程序停滞无法运转的情况,而现今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数量不断增加及其繁复程度不断提高,这必将为分析数据的工具提出更高要求。而R作为大数据统计软件,能够实现大量数据分析,同时,只要下载安装合适的程序包(关于R中的包将在本文第3部分详细介绍),便能读取包括Excel、SPSS、SAS、Stata等甚至从网页中抓取的数据,基本没有R不能读取的数据形式,完全满足国家审计人员实际大数据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
2.Excel可视化功能有限。Excel中对分析结果进行图表展示的能力有限,以常规的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图形形式居多;此外,难以将大量分析结果在一张图形中进行展示,同时对于大量数据展现的观赏性不强,难以为审计人员分析决策提供帮助。而R是现今最受欢迎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之一,基于R语言可制作多种精美的图形,允许众多分析结果以代表各自的图形形态在一张图中进行展示,可方便审计人员对分析结果进行宏观观察、分析。
(二)通过SQL语句查询分析
SQL查询是SQL最常用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目前审计机关针对特定条件、事项进行的查询分析,通过编写简单的SQL查询语句来询问特定的问题,之后数据库通过执行这个查询便可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数据信息。SQL的易理解、易操作、易上手等特点成为目前国家审计机关人员重点培训的使用工具之一。但将应用SQL语句进行查询分析与基于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过程进行比较,R语言仍具备两点优势:
1.R语言分析数据的功能更为强大。众所周知,SQL语句作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在数据查询方面具备强大的功能,优势明显,但在数据挖掘层面,比如进行聚类、回归建模分析等应用时,SQL可能并不如R语言使用得心应手;同时,面对一些高级查询,可能需要通过编写连串的、大量的SQL语句,而R自带多种函数及功能强大的程序包,涵盖统计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领域,而R又作为免费开源软件,使用者还在不断创建新的包来更新丰富R的使用功能,通过简单的几步函数运行便可实现多种统计需求;除此之外,R语言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的一种语言,除了自身包括强大功能的函数及多种程序包能够满足审计人员进行多种统计分析的要求之外,还可以作为一种可视化语言,能够将分析结果以各种精美的图形展现以帮助分析决策。而进入大数据时代,软件的数据可视化能力至关重要。
2.R语言的应用范围更广。SQL侧重应用于数据库软件,能够方便使用者作相关查询分析,而R作为大数据统计工具,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诸多方面,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之一,其包含的众多具备不同功能的函数、程序包,可满足数据分析人员众多需求。
信息数据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为一种重要的宝贵资源,谁先得到信息数据,谁就占得先机,拔得头筹。不仅对企业,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数据已经成为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资产具有密度低的特点,对真正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获取只能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来获得。大数据增强了处理数据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面对海量数据,人工审计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何突破发展瓶颈,采取应对策略使其工作顺应大数据环境的发展,成为当前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从字面上理解重点关注“大”这个词汇,从数量上来看,数据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无数个且无法估计的数据组成,具有庞大的特点,这是最为基本、最显而易见的特点。从更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讲,所谓的大数据是不能借助已有的软件工具,对各种集合具有庞大、繁多复杂,而且无法做出处理的数据。具有数据庞大且体量大、类型多,具有高效的处理效率、价值密度低等特征。
三、大数据对审计发展的影响
(一)增加了制度风险
为适应对大数据审计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与相关协会、民间组织开始对审计规范的推行给予了高度重视。ISACA是一个关于大数据信息科技管理的专门国际性组织,对于具体的流程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特定的规定,对确定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保证执业审计师在处理数据中的完整真实性。
对我国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在数据审计行为活动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缺乏完善的审计准则。一些准则中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没有规范性的准则内容对实施环节作出具体的指导,对于审计的原因、内容、方式这些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潜在的制度风险也就无法避免。
(二)加大了固有风险
基于存储的大数据具有特殊性,基层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计工作,在享受云计算服务过程中,失去了管理与控制数据的权利。控制力度不够,这就增加了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威胁破坏力度,很有可能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数据泄露,此时的大数据变成了可以被连续攻击的载体。存在安全保护的漏洞,工作人员在使用挖掘分析技术获取可以利用的信息时,攻击者也能够利用同样的技术实施攻击行为,拥有者很难对风险及时作出控制措施。数据安全性与完整性不以报送者为转移,也不是由其完全控制,一些数据具有不可预见性,不能提前发现存在的威胁。
四、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审计处理工作对专业技术要求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丰富强大的专业技术,要有丰富扎实的业务知识与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才可以胜任审计工作。而人才的任用培养需要很多的成本,这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公费有限,增加了人力成本与培养时间,很多配套设施等各方面都需要上级机关或者国家财政的支持。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需要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与提高。
基层审计机关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求对信息保密,在各个环节都要保证数据信息的高度保密性,但也存在着由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保密意识不强、受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泄露信息数据的风险隐患。还有大数据的分析审计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操作上还有一些落后陈旧的体制存在,已有的审计流程又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很难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工作安排。
五、大数据环境下基层审计机关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环境的充分认识
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就要对大数据环境有全面的认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了解什么是大数据,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对审计产生哪些影响,为什么审计工作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就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应该认识到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规避风险的措施。
(二)分析大数据环境给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大数据分析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艰巨性。复杂艰巨性主要体现为技术性强,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具备综合知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将以往在教育阶段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灵活运用。第二点是操作难度大,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创新精神。第三点是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高,这就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在人员的任用培养上多加留意,从多方面考核人员的能力素质。最后一点是要求数据的高度保密性,这就需要机关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审计行为,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三)建立大数据审计人才库
审计工作时刻都在与数据打交道,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推进其工作发展的高层次,需要建立一支数据分析过硬的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与计算机审计培训,从中选择年轻有为的工作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在短时间内使其达到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以省市为单位,根据地区实际,对审计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专家库的建立,对遇到的难题展开探讨,有效防范各种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强化审计技术研究与推广
大数据分析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有大量的技术产品作为支持。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是基层审计机关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审计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审计机关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针对适应大数据环境的技术产品,不断对审计技术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并加大对成熟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提高整体应用水平。
六、结语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审计系统
本文系河北省审计厅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审计系统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4)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7日
一、引言
审计体系是基于数据的系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求审计工作也要积极适应大数据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适时抓住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有了迅速发展的肥沃土壤。云计算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泛获取、扩展和管理计算及存储资源,这为大数据审计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和巨大的推动力。巨量数据被放到“云”上之后,才会打破过去那种相互隔离的数据存储,更容易被收集和获得。这样大数据才能依靠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实现大数据的使用价值。
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改变了传统审计工作中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审计工作模式的认知,从而也激发了新型审计模式的萌生。因此,研究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大数据审计系统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现状及背景知识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大数据、云计算的研究成果很多,各行各业探讨此热点话题,并将其纳入各自的专业领域。尤其是在审计工作领域,专家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入手,分析了云计算、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推动作用,初步构建了新型审计的工作模式,同时也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从作者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来看,此三者的结合必将为未来的审计工作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文峰(2011)是我国较早提出云审计概念的研究者之一,他认为云审计是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概念,通过数据的云存储,使得各种审计资源(参与审计的人员、程序和相关的硬件设备)通过云来协同,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富有效率、更科学的审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计人员无需关注使用何种计算机程序,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问题,审计人员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魏祥健(2015)根据云审计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事实,对云审计平台进行了如下定义:云审计平台在云计算服务的基本平台上,利用互联网审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的设施设备对审计资源、信息集中化和数字化,集成审计手段的网络化的一个审计实时管理平台。秦荣生(2014)认为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相关关系证据的用、高效数据审计的发展和大数据审计师的发展。陈伟、SMIELIAUSKAS Wally(2016)对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数据的特点以及目前已有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开展电子数据审计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二)背景知识
1、云计算。“云计算”概念产生于Google和IBM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处理海量数据的实践。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主要提供三种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2009年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大数据。“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大到无法利用现行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收集、分析、处理或转化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的可用信息。大数据是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用4V来表述:第一,Volume,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Velocity,处理速度快,这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三,Variety,数据种类多,有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网络日志等多种形式;第四,Value,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
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生活。
3、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大数据时代,信息的采集、存储、分享能力极大提高,而海量的数据想要发挥更多的价值,就需要借助云计算高效的数据分析、挖掘和处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巨量多变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云计算技术对此进行实时的计算分析,从而释放出数据的内在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云计算强大的数据运算能力又可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是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带来的科技革命,必将对各个领域的传统做法带来根本性的改革,对于审计业务也同样如此。
三、构建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大数据审计系统
(一)云计算、大数据对审计的影响
1、推动审计模式进步。传统的抽样审计模式只能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经验按照统计抽样方法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详细检查,由此导致了审计结论的局限性,使审计人员无法完全发现并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舞弊行为。而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总体审计模式的执行变成了可能。审计人员可以对跨行业、跨企业、跨年度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可以不用随机抽样方法,而采用搜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使这种新型审计获得革命性的变化。
2、综合分析替代单个问题分析。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采集来的各方面的数据建立集中统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借助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审计大数据分析平台和使用更智能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更大范围的数据来源,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系统、全面以及跨部门的综合分析,从而解决目前数据分析局限于查找单个问题的缺陷,获得更充分的审计证据。
3、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传统的审计意见都是基于所采集信息的因果关系推断结论的,鉴于大数据审计的信息存在形式多为电子数据,而电子数据本身就较为繁多而复杂,因此分析电子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导致结论的不准确。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使得有关审计问题的大量关联数据信息能够得以记录和计算分析,从而获得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从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的转变将是获得审计结论过程中一个质的蜕变。
4、推动审计人才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客观上要求有专业人员来进行具体操作,因此这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大大提高。他们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审计学等领域的综合知识,应有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评估能力,应恪守职业道德,拥有公正的立场,面对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相关关系,适当选取分析和预测工具,以及解读数据及数据计算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二)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大数据审计系统框架构建。基于以上对云计算、大数据对审计系统的影响分析,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该系统的构建提出一些构建思路:
1、软硬件支撑平台的搭建。通过对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审计理论的发展分析,要想构建一个完整的新型审计系统首先应搭建一个同时具有软件、硬件支撑的平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并结合我国国家审计中IT应用的实际情况,以省级审计机关为单位构建云审计服务系统比较合适,最终实现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服务共享。此平台的搭建需要有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等硬件平台和软件应用平台的共同支持。
2、审计数据云中心的建立。通过审计数据电子化和数据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海量审计数据,实时进行数据预处理,使用云存储服务对数据进行存储更新,利用孤立点、关联规则、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为审计人员提供便利。审计数据云中心除了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以外,还包括审计综合信息数据库、审计专家经验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其他审计机构无需再建设审计管理系统,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云端应用系统,就能方便、快捷、完整地从审计数据云中心获取审计所需要的数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体上节约了审计成本。
3、建立安全管理平台。安全风险控制是确保审计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安全的有效技术途径,是审计有效参与国家治理、强化审计监督效能的内在要求,需要在采用自主软硬件平台、安装使用可信计算系统、健全容灾备份机制、实现安全风险预警功能等方面建立审计安全平台,确保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大数据审计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尽量避免由于技术漏洞导致的系统错误,真正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目的。
四、结语
越来越多的审计相关部门开始探索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已经在其审计实践中引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广州、沈阳、成都和贵阳等城市也已经设立了大数据管理局、大数据交易中心等部门负责大数据战略及规划管理等工作。中央政府还提出了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的总目标,而且在2018年建成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可见,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势在必行。
但是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毕竟是新事物,尤其是与审计工作的结合尚处于研究过程中,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据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数据的云端集中管理导致数据管理风险加大,比如网络病毒、恶意程序、黑客入侵等都威胁着云端数据的安全。另外,由于该项审计体系尚在建设当中,因此能够全盘掌控、诊断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还有,在这种新型审计体系下,与之相关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也尚未健全。因此,要真正实施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大数据审计系统,还需在数据安全性、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的设立等方面予以考虑。
主要参考文献:
[1]Viktor Mayer-Sch & ouml nberger、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 UK,2012.
[2]lyer,B.Henderson,J.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Under-standing the seven capabilities of cloud computing[J].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10.9.2.
[3]Michael Mille.姜进磊译.云计算[M].机械工业出版,2009.
[4]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
[5]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6]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1.
[7]魏祥健.云计算环境下的云审计系统设计与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2015.1.
[8]魏祥健.云审计――概念与系统框架[J].财会月刊,2015.13.
[9]彭启发,陈志朵.云计算对审计风险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5.28.
[10]谢倩娜.基于云计算的安全审计方案的分析和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1]黄思卡.云计算环境下审计研究――以惠州XX云审计为例[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人、财、物各项资源进行系统化综合平衡和优化配置,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充分发挥企业能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财务模式,这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应对ERP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ERP环境下内部审计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ERP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ERP实施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挑战
(1)ERP环境下,产生新的重大风险。ERP数据高度集成,产生新的重大风险。例如,ERP系统中许多不相容职务分离难度大,舞弊风险高;ERP数据传输、存储故障或程序的不成熟 ,有使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系统对错误的处理具有重复性和连续性,错误容易无限制被放大;计算机病毒对ERP系统的破坏,以及计算机硬件性能的脆弱性和数据库备份的困难等导致的风险。这些风险都是传统审计中不曾有的。
(2)ERP环境下,传统的审计路径改变甚至消失。传统审计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齐全,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有一个完整的审计链条,审计人员根据这些资料记载的内容和签批手续,即可以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ERP实施后,只需各业务部门人员根据不同的职责、授权录入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处理过程全部由ERP系统自动计算完成,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业务部门管理报表,业务驱动财务,生成各种明细账、总账和财务报表,传统的以纸质资料为载体的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系统大大改变甚至消失,需要重新建立审计路径。
(3)ERP环境下,内部控制耦合度高,控制系统更复杂。传统审计中,内部控制体现在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签批手续中。ERP实施后,绝大部分控制措施以程序的方式嵌入ERP系统中,各项业务数据处理由程序自动完成,很多传统方式下需要人工签字审核的环节被程序代替,而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系统输出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并且一旦这些高度耦合的程序出现错误或被非法篡改,ERP系统按既定程序处理,很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4)ERP环境下,获取审计证据难度大。ERP是包括总账、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等多个模块的集成系统,对于大型的 ERP系统,对整个系统具有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业务活动的实时录入,除总账模块之外的其他模块均可产生大量原始凭证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使得审计证据的搜集难度加大。
(5)ERP对内审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更高。ERP实施后,由于审计风险、审计内容、审计路径、审计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不懂ERP的审计人员,无法识别其特有风险,找不到审计线索,不会应用ERP催生的新的审计工具,将难以开展ERP环境的审计工作。内审人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会应用ERP系统,更重要的是接受ERP的管理理念,适应ERP的管理要求,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ERP的成功实施又往往意味着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意味着一个常变常新的庞大系统,这就要求内审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ERP实施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新机遇
(1)ERP实施使得审计可获取的信息量大增。ERP系统具有数据集成、信息实时、信息量大的特点,大数据的背景为审计方法创新提供了许多可能,使得审计范围、审计对象较传统审计有很大扩展,各种分析性程序实施更便利有效,审计证据的获取途径大大增多,证据链条更易形成。同时ERP数据实时更新,审计监督关口得以前移,实时监督得以实现。
(2)ERP实施助推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实现一次飞跃。ERP环境下数据实时、全面、高度集成,这有助于审计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分析,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深入剖析,对多个审计项目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可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审计所不可比拟的。在ERP的平台上,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魅力得以呈现,应用价值得以实现。ERP是一个强调规则和按流程办事的系统,这也必将不断促进审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二、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对策
在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没有变,所遵循的内部审计准则没有变,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基本职能没有变。但内部审计必须积极应对ERP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辨识ERP实施带来的新风险,创新基于ERP的审计方法,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逐步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新体系。这样,内部审计才能抓住ERP带来的新机遇,迸发出巨大活力,强力推动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一)辨识ERP环境下的新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审计
前已述及ERP环境下的新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基于数据集成、程序化内控和计算机硬件。由于ERP系统非常复杂,从系统实施,到系统运行,都风险巨大,ERP环境下风险的辨识应全面、深入和持续,这是审计工作成功的前提。对ERP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审计,必须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审计,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适应ERP的风险管理机制,各岗位职责分工与权限设置是否合理,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实际运行情况等。
(二)创新基于ERP的审计方法
(1)重建基于ERP的审计路径。重建审计路径,并非无章可循,而是仍然应遵循审计基本原理和内部审计准则,继承传统审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否则就丧失了根本;还要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ERP环境下的内部审计才能实现其价值。一是在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中,增加对审计项目组成员ERP审计胜任能力的评估。二是在审计计划和风险识别阶段,将ERP环境的调查作为重点,必要时考虑利用ERP专家的工作。三是在审计策略确定和风险评估阶段,识别和了解重大交易类别和重大披露流程的ERP控制程序,对ERP系统及其更新、变化进行评估,对ERP系统一般控制进行穿行测试,对测试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影响。四是在审计执行阶段,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仍然要分为采购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等几大循环,分析ERP系统中各项业务从原始数据录入到流程结束存在的控制缺陷并评估其影响;实质性程序的数据获取,就不仅在财务模块,而是分布在ERP系统采购、生产、销售等各模块,要加强对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的检查、非集成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审核、非直接生成报表的核对,查阅相关修改记录并进行追查等。五是在业务完成阶段,各种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性质程序可以更多地依靠ERP强大的功能来实现。
(2)加强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是加强对ERP系统业务流程的审计。ERP系统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重组,系统能否按既定的业务流程运行,关系到ERP实施的成败。ERP通常分为财务、采购、生产、销售、资产、资金、人事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业务流程,只有经常对业务流程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才能使内部控制保持合理和高效的状态。二是加强对ERP系统关键控制点的审计。ERP系统的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采购模块中的价格控制点,是采购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如果没有合乎规定的招标、谈判等采购方式和发票审核等控制程序,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销售模块中的赊销控制点,是根据客户信用控制发货的关键点,如果缺少对客户信用的评估和批准控制,也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关键控制点的审计应作为审计重点。三是加强对系统监控的审计。ERP系统能够对业务和绩效进行动态监控,这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对关键控制点的动态监控做得好,即使偶尔发生意外,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将损失降到可控范围内。因此,有必要对系统监控进行审计,首先,建立科学的数据异常预警体系并嵌入ERP系统,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发生大的数据灾难和财产损失,还要审查是否对业务和绩效实施了ERP系统的动态监控、监控点及其风险怎样识别和评价、发现问题如何应对以及效果如何、有无监控盲区等。四是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ERP系统的软件设计和硬件装备,都影响系统安全运行;同时,与之相联通的其他系统的状况也影响着系统的安全。因此,既要重视ERP系统本身的软硬件审计,也要重视与之相联通的其他系统的审计,包括对系统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硬件的架构、备份模式、故障处理方案及效果等进行审计。
(3)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ERP的运行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这决定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在审计效率和效果上,计算机辅助审计也有着传统审计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利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审计专用软件,或者在ERP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甚至设计独立的审计模块,对ERP系统数据进行多条件查询、组合、排序、计算、分析、报表生成等系统整合审计,实时查看和自动鉴别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财务信息在线运行情况,确定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和系统程序的正确性,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即时分类整理输出,将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实现在线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是一把利器,但又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仍然非常重要,能否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有价值,终归在人。
(三)培养和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
ERP系统非常复杂,代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都相对前沿。一是内审人员应提高在传统审计条件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应加强对审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是适应ERP复杂环境下审计的基础。二是内审人员应深刻理解ERP的管理理念。深刻理解ERP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进行系统化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以充分发挥企业能力。内审人员应参与ERP实施全过程,这非常有助于对ERP的理解和应用。三是内审人员应掌握ERP管理需要的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包括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在信息化时代,这些知识和技术更新又非常快,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与时俱进,保持较强的学习能力。四是内审团队应包括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各方面专家。不仅要有审计师、会计师,还要有软件开发、计算机、法律、企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审计;计算机;软件开发
一、审计软件的应用情况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庞大的数据需要,从繁杂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使得各个行业的工作方式逐渐由手工作业专为计算机作业,这也为审计工作方式提供了新的方法与途径。面对多而复杂的审计数据,审计软件的开发,不仅使审计的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使审计风险大幅降低。审计软件能够进一步拓宽审计覆盖面,实现审计工作的新跨越与新发展。
目前的电子数据软件大多是通用的软件,为了使其在不同的单位适用,很多审计软件都被商品化了,并且都能在计算机环境下使用。近几年国内的许多软件公司和审计部门开发了与国内一些商品化的会计软件有良好接口的通用审计软件,虽然这些软件在功能部分与国外的一些常用审计软件还有一些差距,但这些审计软件是针对我国的市场并结合了国内会计软件的特点而设计的,所以在操作的便利程度上与适用性上相对于国外一些软件来说还是有优势的。国内的审计软件功能操作便捷,对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这使得审计人员不必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更容易接受审计软件的辅助。
二、开发审计软件的局限性
(一)资源发展的不均衡
审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又复杂的伟大工程。为了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我国做出了一系列关于审计的重大举措,有力的推进了审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审计软件的开发并不系统,存在各种各样的审计软件,各个单位采用的审计软件没有一个通用的设计标准,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途径,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存在重复开发的审计软件、盲目开发审计软件等问题,导致一系列的资源发展不均衡问题。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个方面,我国起步的比较晚,一直都比较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使得审计软件方面的开发从一开始起步的时候便出现了理论不足的尴尬场面,所以使得目前我国的审计软件、审计软件的开发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开发的软件很多但没有系统的功能划分,也没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开发过程中的指导,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具有较差的兼容性。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的运用已是审计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审计理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的技术方法、研究深度与广度还没有被审计软件充分地挖掘,目前的审计软件只聚焦于数据处理,没有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处理。所以我国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对信息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运用。
(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急需提高
开发审计软件的局限性原因还有一方面是我国各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差别大,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与管理和对一些一般性事件进行处理,可以说是处于信息系统建的初级发展阶段,企业间的资源共享还没有做到,出现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与国外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较,还是有很多差距。
(三)人才不足
从事审计行业的人员大多是对财务知识比较精通,而对计算机技术精通的审计人员是极其少数的,而审计类的软件需求在应用商品市场中是相对较低的。一些关于审计的软件开发商单位的开发人员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很少接触有关审计的工作,对审计知识的了解并不像专业审计人员那样深入,不能够从专业的审计角度来开发软件,造成软件的功能不合理、功能不全面,所以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软件运用效率并不高。审计软件的开发要求很高的综合知识,既要求开发人员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汇编语言的知识,又要求开发人员能够熟悉审计的业务与流程。这样的综合性人才是我国目前审计行业比较缺少的,很多高校无法培养出既精通计算机有精通审计的专业人才。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进程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提高从事审计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顺应时代的要求。
三、把握审计软件的开发方向
(一)实时监控
国内的现行审计软件大多是主要以定期的审计来设计的,通过对基础的财务进行审计,发现疑点,从而进一步明确审计活动。目前所进行的审计活动大多属于事后审计,是对结束了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量不断加大,信息更新更快速,流动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企业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实时审计的必要性要求也极大的增加。进行实时审计能够弥补事后审计实效性不高、线索不充分的一些缺点,能够为定期审计提供便利。
(二)审计项目多样性
目前审计软件的功能在操作上是比较简单的,有一定深度的企业专用审计软件基本没有,不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审计需要。在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人工审计,而是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技术,但是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程度还没有完全清楚的被界定,所以审计通用软件在审计工作中的功能定位比较模糊。审计业务流程多样且具有复杂性,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殊性,通用的审计软件无法满足各个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要求。审计软件的功能开发需要有针对性,只有能够针对具体的审计目标与方法且适合具体企业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软件的功能与方法才能被充分利用,审计软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目前的审计软件以简单的查账程序为主,无法提供灵活变通的技术与方法,各个审计软件之间的数据共享还不能实现,导致软件的效率与成果不尽如人意。
(三)可视化
在大数据的战略方向影响下,可视化分析是目前审计软件需要关注的重点。可视分析已经成为大数据审计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途径。可视化分析能够将计算机处理分析后的数据和人的感知能力融合入到一起,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成效的改变计算机自动化的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劣势,能够使得人机交互与融合。当前,国内审计软件对可视化的研究还没有那么完善,所以这也是当前和今后审计软件开发所需要持续关注的地方。目前大部分审计软件都不能很好放入可视化研究部分,这就需要在审计软件开发时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需求,开发出合适、符合审计工作内容的审计软件,这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做出改变和创新,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水平。
四、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会计信息的网络化给了审计工作一个巨大的挑战,也为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审计数据的采集与查询、处理分析等流程都逐渐采用计算机来代替。能够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将会成为审计工作中的核心,网络审计将会成为未来审计事业的发展潮流。审计人员能够基于互联网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审计,这种网络办公能够极大的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努力开发结合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软件,能够使得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进行改进创新。高效的审计软件能够很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升工作效率,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的建设上顺应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更具针对性的审计软件能够更有效地发现舞弊与违法乱纪现象与问题。
参考文献:
[1]贾锐.北京用友审计软件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吴绚.通用审计软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245+247.
一、审前调查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不论审计项目的大小,在审计之前都要对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展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方式下同样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审前调查,而且审前调查的内容不仅要了解常规审计方法下的所有内容,还要追加与计算机有关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业务流程。要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个业务从头至尾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和目的,并根据了解的情况绘制业务流程图。目的是使审计人员有一个初步的审计思路,更好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同时初步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
(二)业务操作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中所使用的会计准则,包括国家制定各种规定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各种守则,方便为审计中发现问题查找依据。
(三)计算机系统。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的软件配置情况,包括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目的是方便数据的采集和转出。
(四)业务操作系统。主要是了解计算机业务系统的名称、版本、开发商、功能等内容,特别是业务系统自身是否有将业务数据导出的功能,如能导出可导成什么数据格式。
(五)数据库系统。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名称和版本,数据库系统本身的数据格式,数据库系统本身可导出的数据格式。
(六)数据库结构。通常在一个数据库中会有很多数据表,各表之间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存在一些必要的关联关系,以降低冗余。而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很少的表是我们工作中要用到的,所以要了解哪些表是我们所需要的,并要了解各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关系以及各表的结构。
根据所了解的情况,预先采集部分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以确定适合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方式。
二、审计数据的采集
对业务系统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数据的采集。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案和采用的审计软件,采集到的数据格式、文件大小等因素对顺利的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工作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的方法
计算机数据采集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利用被审计单位应用系统的数据转出功能。利用此功能的前提是转出数据格式符合审计人员的需求,或者转出数据经过处理后能够符合审计人员的需求。例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使用的是浪潮国强财务软件,利用其自身的凭证和余额的查询功能将数据查询出,然后利用其“文件”菜单下的“数据转出”功能可将查询出的数据转存为.xls、.dbf、.txt文件。
2、利用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转出功能。例如:利用SQL数据库自身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可以将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全部或有选择转存为其他格式文件。
3、使用审计软件自带的数据转出工具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本身带有对特定软件的数据转出工具软件,其获取数据简单易行并完全符合审计软件的要求。例如:“审易”审计软件自身带有“Sqlserver备份数据取数”工具和“Sqlserver数据取数”工具软件,可以方便的从SQL数据库备份数据和SQL数据库中将数据转存为。MDB格式文件。
4、根据了解的系统的情况,直接将可利用的数据文件复制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例如:用友7.0至用友U8.12财务软件的数据库为ACCESS,则可以找到其文件存放位置,直接将ufdata.mdb文件拷贝出即可。
5、使用通用的数据转出工具odbc.一般情况下,只要本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有数据库系统软件,都可以使用ODBC将数据库中的表有选择的或全部导出,并可以选择导出多种常见的数据格式。例如:在对某证券公司审计时,其数据库为DB2,由于审计人员没有接触过此软件,我们直接使用ODBC将数据导出为ACCESS文件。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导入导出功能和ODBC方式,其他数据获取方式要根据本审计单位系统的功能和导出数据是否符合审计人员的要求确定。
(二)确定要获取的数据的格式和大小
根据选择的审计软件或其他审计人员掌握地可用软件,确定要采集的数据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和数据文件的大小。
1、采集数据的格式以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或审计软件的要求为标准,如果确实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则获得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必须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转换为所需文件格式。
2、一般情况下鉴于审计人员所具备的条件,大多数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审计软件都是小型数据库系统,比如access,visualfoxpro等,这些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像access,visualfoxpro所处理的数据不能大于2G,而审计人员常用的excel只能处理65535行数据。相对于这些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很多业务数据的单表容量都超过2G.因此,采集数据前一定要确信,所采集的数据是否超过了所使用的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如果超过了,就要考虑是否要进行数据分割,还要考虑到分割后的数据是否便于利用。例如:在采集某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流水资料时,审计人员要求获得的数据文件为。dbf格式,利用其SQL数据库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将所需资料导出后发现文件打不开。分析原因认为此数据超过2G,大于VISUALFOX的处理能力。在分析原始数据发现其存储的是两个年度的数据,再利用“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按年度将数据导出为两个文件即可。
(三)数据采集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了解得比较深入,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采集审计人员关注的数据表即可。但是,如果审计人员是初次对此类业务进行审计或是对此业务不是很熟悉,建议审计人员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所有表。这是因为,数据库系统中有些表虽然很小,但却是一些代码型的文件,这些代码表对整个业务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业务数据表中的某些字段是需要通过查找这些代码表来确定其含义的。如在证券行业,营业部代码表、货币类型代码表、业务代码表等都是此类型的表文件。如果没有采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表,往往到用到的时候才发现工作难以进行,需要重新取数。
三、数据处理
一般情况下,初次采集的业务数据不会完全符合审计人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审计前的整理,使其能较好的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
对数据的整理可有以下几种:
(一)数据格式的转换。根据审计软件的要求和审计人员对应用软件的情况,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库文件格式或数据表文件格式转换为审计软件和审计人员需求的格式。例如:在采集浪潮国强财务软件的数据时,虽然其提供了将数据转存为。dbf格式,但一般情况下存在数据采集不全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科目编码字段只能取道前8位。解决的方法是在导出数据时将其存为。xls格式,而审计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是。dbf,这就需要我们将采集到的。xls文件转换为。dbf格式。
(二)对大数据文件的分割。有的数据库文单表文件的大小就超过了2G,但大部分现有软件的处理能力不能超过此大小,这就要求对大数据文件根据审计人员便于使用的原则进行分割。比如,在证券公司审计时,取得其证券交易数据SQL数据格式单表超过2G,但审计软件只支持数据库ACCESS和FOXPRO.在SQL方式下观察发现,此表中存储的为三年的数据,利用SQL数据转出功能,将此表按年度转存为3个表,这样不仅解决了数据过大的问题,也没有对接下来的审计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关系表的处理。现在的数据库系统,为了降低冗余往往会将一个表中的所用字段分成几个表存放,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比如在证券行业,其“历史资金证券变动”表中的“发生营业部”、“开户营业部”、“货币类型”、“业务代码”、“委托方式”等字段的内容都是用代码来表示的,这些代码的具体含义都分别由一个独立的表来说明。在审计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需要对这些表进行综合处理,是代码的含义也在“历史资金证券变动”表中显现出来,达到数据完整、直观的要求。当然,这步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如果代码很少或是审计人员熟悉就不需要做了。
(四)对字段类型的调整。在有的数据库中某些金额、数量型的数据字段的类型被定义为字符型或其他类型,使审计软件无法识别,也不便于审计人员利用其他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核算。还有就是日期型数据的格式,标志用数据的数据类型等都是需要审计人员关注的。出现类似的情况后,为了方便正常审计中的操作,就需要我们调整某些字段的数据类型。
(五)查找说明型文件。通过对主要文件的查看,看其是否有代码型字段或是否有某些字段的内容不知其含义的字段,对出现的字段,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或查看获取的数据库文件,查找其中是否有对这些字段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像类似情况都会有一个说明型文件。例如:在证券行业,营业部代码表、货币类型代码表、业务代码表等都是对“历史资金证券变动”表的说明型文件。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深入的应用,使得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采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展。在审计工作中,为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随着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发展,不仅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职业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审计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探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构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审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审计实务工作呈现新的特征,审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审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仍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在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审计信息化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管理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步伐,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师资力量不足,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师资队伍,审计信息化不仅与会计学、审计学、信息技术科学深度交叉结合,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素质就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我高校从事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缺乏,审计信息化师资来源渠道短缺,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课程设置时,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学科发展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不重视。
1.2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相关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来看,不同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名称各有差异,课程名称有审计软件应用、计算机审计实务、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化实务多种叫法,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IT环境下的财务审计,涉及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方面的内容较少,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1.3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教学资源不充分
审计信息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一些综合类院校,审计信息化课程受众学生人数较少,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滞后,经费投入少,配套教学资源不充分。借助审计软件开展审计信息化模拟实验教学需要软件商提供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然而,在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建设方案中,软件商往往难以提供多公司、多个年度的审计数据及相关教学课件,审计软件升级速度较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设。
1.4侧重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较少
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应用是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审计软件功能的应用,现行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审计业务综合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审计信息相关基础性实验后,应从审计业务循环出发,按照审计信息化整体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优化审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性审计业务模拟实验。
1.5审计模拟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案例库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审计业务和审计事项,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实验数据,建立审计实验数据案例库。目前,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充分,难以覆盖各种审计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到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与完善审计信息化实验数据,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2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现状,应立足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科技进步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全方位打造与优化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2.1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与优化教学模式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发展、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员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融课内课外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参观体验多个环节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更新教学内容
建立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实习体验为一体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课堂实验教学以审计信息化实验室为依托,培养学生掌握审计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利用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技能;通过校外实习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强调厚基础、重应用、分层次、模块化的特点,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涵盖从基础到提高,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应用多个实验教学环节。同时应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业务的具体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2.3丰富实验教学资源与开放教学资原平台
加强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建设,为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撑,建立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充分发掘和合理配置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软件、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审计信息化案例库与知识库等各项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机制,除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实验时间外,将开放审计信息化教学资原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4探索实验教学方法与改进教学方式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特点,不断探索适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讲解演示法、上机模拟法、讨论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设计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实验等多元化、分层次的审计信息化实验项目与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建立教学团队
开展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必须要有能够胜任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师资缺乏的状况,结合审计信息化课程具有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努力建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工作责任心强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化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
2.6加强实验教材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
为了不断适应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需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行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的要求,及时更新与出版审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注重网络课程建设,资助教师开发审计信息化相关网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进行内容升级与更新,以利于学生审计信息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又便于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与模拟练习。
2.7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立结构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与实验分析为依据;期末考试以课堂考试为主要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完善审信息化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引导学生将审计信息化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2.8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与建立反馈机制
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活动按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执行实验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效率,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合理调整实验教学计划,适时推陈出新,使实践验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3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对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1)在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立足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的审计信息人才培养目标。
(2)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课堂实验教学、课后自主学习、校外观摩体验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构成的高素质审计信息化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教学。
(3)构建资源共享与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合理配置与开发各类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审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审计软件与工具、审计信息化实验教程、审计信息化案例库、审计信息化知识库和校外观摩体验中心等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审计软件供应商与高校合作的模式,建立审计信息化观摩体验中心,推广审计软件应用,共享审计教学资源,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
(4)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设计应涉及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三个层面,综合考虑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各类审计业务,涵盖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各个阶段的内容。在审计计划阶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项目进行管理,采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数据将其导入审计系统;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工具,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编制各类审计工作底稿,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在审计完成阶段,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多级复核,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制度,根据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关键词:数据挖掘 聚类 分层抽样 审计 电子政务
目前,与高速、集中的投资相对应的是,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大多“各自为战”,对于部门间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和共享性、优化本部门的管理结构缺乏必要的考虑,忽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投资风险和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中的管理风险,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风险审计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数量众多,信息量也在剧增,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难以满足发掘这些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大量数据,从中抽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而数据挖掘是一个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潜在有用的、先前未知的和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中,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聚类技术及其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一)聚类与聚类算法
聚类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的过程,并使得同一集合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集合中的数据对象则是不相似的,相似或不相似的度量是基于数据对象描述属性的取值来确定的,通常就是利用各个聚类间的距离进行描述。聚类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实现类中对象相似度最大,类间对象相似度最小。聚类与分类不同,在分类模型中,存在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类标号是已知的,分类的目的是从训练样本集中提取出分类的规则,用于对其他类标号未知的对象进行类标识。在聚类中,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的有关类的信息,需要以某种度量为标准将所有的数据对象划分到各个簇中。因此,聚类分析又被称为无监督的学习。
聚类算法的目的就是获得能够反映N维空间中这些样本点的最本质的“类”的性质。聚类分析算法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聚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高效的算法陆续出现。其中基于划分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聚类方法,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包含n个数据对象或元组的数据集,构建数据的c个划分,每个划分表示一个簇,且c≤n。通常会采用一个划分准则,即相似度函数,以便划分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是“相似的”,在不同簇中的对象是“相异的”。典型的算法有K-means、K-medoids等,这些算法有的对脏数据敏感,有的虽不敏感,但计算量大,只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量。
(二)聚类技术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利用聚类分析,既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集中到一起,同时又可以发现区别于常规数据的孤立点,这对审计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类产生的“类”可以作为分层抽样的依据,而聚类中检测出的孤立点可以看作审计线索的特征表现。
1.有助于提高抽样审计的效率。面对电子政务中被审计单位海量的财务或业务数据,在抽样审计时如果相关数据的代表性比较差,即便是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通过传统的审计抽样方法,也很难降低抽取样本的数量,导致样本规模太大,审计成本太高,也就失去了审计抽样意义。聚类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筛选出原先并不明显的代表性样本,增强样本的代表性,把审计人员从繁重的一些程序化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原始凭证审核、专业判断与其他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使审计质量与效率显著提高。
2.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在常规审计中,被审数据的孤立点往往是审计人员依靠职业敏感来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而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有限的”的经验和知识,限于部分财务数据的静态单机版审计辅助软件,无法从全局分析,不能有效发现舞弊。利用聚类技术可以发现异常审计数据或异常发生频率等,从中提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详细审计,从而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发现有可能隐藏的违规行为。
3.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由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内容涉及工商、税务、海关、土地监管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被审计对象行业跨度大,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如果审计人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进行抽样审计,很有可能造成样本之外有重大错漏,无法发现和揭示企业内部发生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抽样审计的这种客观局限性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聚类技术则可以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在审计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将聚类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去粗取精的效果,从而提高所取得的审计数据的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聚类算法
目前审计分层抽样模块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审计软件中,大部分的分层抽样模块是通过传统的统计学抽样算法来实现的,但是这些方法如果遇到大数据量或者“脏数据”时,分层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且这些算法只能适应一维的财务数据,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使得审计分层抽样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以适应多维数据分层抽样的需要。
(一)基本思想
对于给定的属性集,各属性在某个对象Si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用一个阈值来代表属性在对象中的重要程度,称为属性的权重。对于两个对象,如果二者具有的相同属性越多且相同属性的权重较大,则越相似。
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的基本策略为,首先对对象集中的所有对象给出重要属性和次要属性,然后随机选取一个对象作为一类的中心,对剩余的对象,考察其和该中心的相似度。如果某一个对象的重要属性与中心的重要属性相同的比例大于某一百分比且重要属性占到全部属性的某一百分比时,即可将其划归一类;否则属于不同类。
(二)算法
根据上述聚类策略,下面给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的聚类算法。输入:对象集合S。输出:各聚类数据集合。过程:
(1)集合初始化。令S0为一集合,初始为空。
(3)求各聚类集合,具体命令如下:
(4)聚类合并。利用Krushapurarm等人提出的鲁棒性模糊C-中心点算法,进行聚类合并。
下面给出算法的复杂性分析。设m为数据集的维,n为数据对象的大小。在基于属性划分的算法中,仅对数据集扫描一次,设k为数据集中聚类个数,那么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应为O(kn)。另外,聚类的结果不受多维空间形状的影响,并与数据集的输入顺序无关,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多维空间聚类。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属性的划分方法可以简化聚类过程中的计算量。
三、聚类技术在审计分层抽样中的应用
(一)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算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目。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而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能保证样本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在分层抽样时,每层又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这种组合多种抽样模型形成一种抽样方法的做法,丰富了抽样的方法组合,增强了抽样的灵活性、针对性,提高抽样效果。更重要的是,审计抽样系统在抽样的同时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审核样本的工作量,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在审计抽样中常被采用。
分层抽样的算法思想是:当业务数据既不符合正态分布,又不符合泊松分布时,这时随机抽取的样本,不能很好地表征总的样本。如果审计人员将业务数据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数据分更接近理论上的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再以每个区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分层的目的是使每一层更加同质化,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这样提取出的样本可以提高估计值精确度,也就是提高了抽样的效率。
(二)聚类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样本选择是数据挖掘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也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在审计过程中,无论是控制测试阶段还是实质性测试阶段都能用聚类技术进行分层抽样。
1.控制测试阶段。为测试各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可以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交易分组。以批准材料采购这一控制环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由非授权人批准的交易,即越权;授权人变动的交易;始终由规定授权人批准的交易;不属于任何聚类的交易,即离易。
2.实质性测试阶段。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优势和弱点,评价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以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为例,运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数据分组,可以发现:金额明显异于其他月份的应付账款;重复记账的应付账款;与总账、明细账金额不等的同一笔应付账款;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应付账款;重复发生非常规交易的应付账款的确认,如每月底购买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
四、结论
审计抽样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抽取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同时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现有的审计抽样系统大多只考虑了金额聚类的一维情况,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本文提出将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算法应用在审计抽样系统中,从而解决了分层抽样中的多维数据聚类问题。例如审核固定资产,可以考虑固定资产购买时间、购买批次、购买人、购买资金等因素。在保证层次抽样数据代表性的前提下,不但降低了审计抽样样本的数量,而且提高了审计抽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