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持续审计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含义
简单的说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医院的相关工作和项目进行动态的、全面、细致的审计,以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高效的完成,从广义的含义来看,医院内部计算机审计工作是为了应对当今信息化时代给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而发展起来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而从狭义和含义来看,医院内部计算机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当今信息化时代医院内部利用计算机工作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的审计以及信息系统自身的审计工作。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院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工作,而且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全面、精确、细致、具体,而且可操作性要强,要适用于医院内部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运作,要与医院内部其他的相关工作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相互约束,达到共赢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二、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得到了院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也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范制度,相应的,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旧由于人为因素和各种客观因素而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的问题和不足如下所述:
(一)相关工作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没有充分的引起医院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很多医务工作者认为医院的重点任务就是对患者的诊治和治疗,而没有意识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当今信息化时代给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还有一些医院虽然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单纯的认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是财务工作者的事,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及时的进行配合和约束,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存在很大的困难,或者得不到预期的审计效果;更多的医院缺乏开展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深刻理念和认知,大大降低了医院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和深度。
(二)医院内部相关的审计软件比较落后
医院内部审计软件高效、合理的应用是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提高医院内部计算机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关键,但是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大多数医院的审计软件主要用于数据访问、数据筛选、统计分析等最基础工作,而面对现代复杂的经济社会,需要更快更好的处理更多的经济事务,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除了上述的基本工作外,还需要进行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财务分析以及预警监测等其他的内部审计工作,而比较落后的内部审计软件很难适应当今社会计算机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和发展。
(三)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不够健全
健全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是保障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和运作的关键,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很多医院在进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时没有一套完整的、细致的、全面的信息化操作系统来做最终的保障,很多医院虽然根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实用性不强,相关的制度中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技术规范和业务规范,这样一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测的新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医院财务资源的潜在风险;除此之外,很多医院没有相关的监管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一来不能有效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医院内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解决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人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和运行的关键,所以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鼓励相关的审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能够充分的应对现代复杂的经济社会中给审计工作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从而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审计软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够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一步减少医院潜在危险的发生,促进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更快更好的构建和运作。
(二)完善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
完善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就要求医院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医院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战略目标不断的完善医院内部的审计制度,建立具体、细致、完善的操作规范,充分的考虑到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
完善的监管机制能够进一步对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约束,进一步降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潜在风险,这就要求医院的审计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还要构建一直强有力的内部计算机审计工作监管团队,强化其责任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的按照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监管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好的监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嘉奖,对于违法乱纪者进行一定的惩处,并且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直接挂钩,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作。
(四)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力度
现代社会经济的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工作仅仅靠一个部门是不能完成的,要想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的质量,就要以相关的审计部门为主,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和配合的方式来完成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工作,形成一个共同监督、共同约束和共同协作的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样一来能够更快更好的明确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并且对于不到位的工作能够及时的改正和完善,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和其他相关工作的完成和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要想更快更好的完成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不仅需要审计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和监管,为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整体素质,重视内部审计系统的建立和健全是其中的关键,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现代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医院内部审计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在提高医院内部信息审计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一、清晰度增强
新版IPPF的条文表述更为清晰、简练、精确。例如,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简称PPF)使用“应当”一词代表强制性义务,而新版IPPF使用“必须”一词要求无条件地遵循该项准则;使用“应当”一词表示某项准则预期得到遵循,除非根据专业判断,所涉及情形允许偏离《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简称《标准》)的要求。2009年1月,IIA在IPPF的同时还了两个立场公告:“内部审计在审计活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The Role 0f Internal Auditing in Resourcing the Internal Activity)和“内部审计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作用”(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另外,除了应用“词汇表”对《标准》所用术语的特定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外,IPPF还增加了“释义”,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进一步阐释,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标准》,需要同时考虑相关阐释和释义。例如,在有关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条款中,IPPF增加了相应的“释义”,详细说明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含义、如何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可能损害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情况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释义”增强了,IPPF的明晰性。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IPPF新增了“实务指南”,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包括详细的流程、程序、方法和步骤。例如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
二、透明度提高
IPPF的原则和理念是内部审计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充分体现了作为国际公认的内部审计标准制定机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宗旨,即通过提供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成果,拓展内部审计知识,提高全球内部审计专业水平,加深人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因此,新版IPPF突出强调了其范围的国际化和多样化,在供广大内部审计人员使用的同时,更注重方便更多的人理解和使用,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为了使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重大的治理、风险或控制事项以及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IPPF新增了“立场公告”,表明IIA关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另外,为了促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增加专业标准制定、复核及颁布过程的透明度和一贯性,IIA还在世界范围内公布草案,征求公众意见,并将反馈信息归类,对备受关注的问题反复进行论证,形成修订稿并再次征询意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与IIA交流意见,并自由登陆IIA网站查询IPPF的更新与修订情况。2009年1月的IPPF就是经过多次咨询和论证而形成的。
三、时效性提升
为了适应全球内部审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将IIA的权威指南以一种可以及时修订的方式整合起来,使全球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能够对不断发展的市场作出反应,以便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HA指出:鉴于《标准》的审视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标准》的修订周期确定为三年。同时,IIA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欢迎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广大利益相关方、政府机构、专业组织、高等院校师生等任何对内部审计感兴趣的人士对IPPF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以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反馈给IIA。同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登陆IIA网站(省略),通过“专业指南”栏目查询IPPF的更新与修订情况。当然,并非每三年都需要修改《标准》,IIA此举旨在持续地对《标准》进行全面审核,并视需要进行修订。
四、严谨与可信
如上文所述,新版IPPF使用“必须”一词特指无条件的强制性要求,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使用“应当”一词来表示期待相关要求得到遵守,除非根据专业判断所涉情形允许偏离《标准》的要求。遵守“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强制性义务,其强制性质必须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得到确认,它们是内部审计对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作出的客观确认之所以被信任的基础,也体现了IPPF的严谨和可信。
《职业道德规范》以“诚信、客观、保密、胜任”为原则,既适用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个人,也适用于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团体。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协会会员、IIA职业资格的获得者或申请者,将根据协会的规章和制度予以评价和管理。在行为准则中没有提及的特殊行为,如果其无法被接受或有损信誉,协会会员、IIA资格获得者或申请者将接受纪律处罚。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是关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基本要求,普遍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和个人。IIA要求内部审计师根据《标准》开展内部审计服务,持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服务质量。为了增强利益相关方的信赖,IPPF制定了更为详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强调将持续监督纳入管理内部审计活动的日常政策和实践,进一步强化了持续的“内部评估”和独立的“外部评估”。只有在“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的结果证实内部审计活动遵循了《标准》时,首席审计执行官才可以进行“遵循《标准》”的声明,否则要在业务报告中披露未完全遵循《标准》的情况、未遵循《标准》的原因以及对业务及已报告结果的影响。
五、与时俱进
新版IPPF在反应当前内部审计实务的同时也为将来的扩展预留了空间,新增的“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实务指南和立场公告作为强力推荐指南通过了IIA的认可,由IIA国际技术委员会按照规定的流程制定,流程中当然包括前文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广大内部审计师更应通过积极参与指南的制定推动IPPF的持续发展。
根据审计署《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14号》,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的重要建设内容,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的重要基础设施。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履行审计职责、实现审计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对特定审计事项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思路和实现步骤。自2004年以来审计署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共征集评选出1735篇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开展计算机审计的一些主要的审计方法,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审计思想数字化的结晶,在相同结构的数据库间可以通用,一次经验总结,多次重复使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标准化批处理的优势。例如:在针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持续审计项目中,或者在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的框架内,都可以跨年度、跨地域引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直接收效是审计覆盖面的扩大。只要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环境符合计算机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就可以很便捷地将其延伸到该单位的二级、三级预算单位,或者它的子公司、孙公司。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有审计资源紧缺的问题。
但是,计算机审计方法是建立在与之相应的审计数据库基础上的,一旦审计数据的结构有所变化,计算机审计方法也要随之变更,这也是计算机审计方法可移植性差的主要原因。目前,审计署负责征集组建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可供地方审计机关借鉴的主要是审计思路,而计算机审计方法本身基本无法直接引用。
所以,地方审计机关必须针对自身特点构建一套独立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库,达到省一级的统一标准化,以实现工厂化运作模式的计算机审计目标。
二、地方审计机关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要点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以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审计人才相对缺乏,地方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层次相对较低。笔者利用在基层挂职锻炼的机会,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地方审计机关搞好计算机审计有一定的环境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对固定,地方审计机关对他们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二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务信息系统在省辖范围内高度统一,数据库结构完全一致。地方审计机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一)省级审计机关成立总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领辖区内各地区、各行业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项目的研发进度。
(二)地方审计机关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建设审计数据库,持续采集各行业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按照标准化的方式积累起来,连续的数据就具有信息价值,在此基础上给予配套的审计方法,它的潜在价值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三)数据库分析的组织实施,按照计算机审计项目的种类划分,主要可分为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和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两类,下面着重结合两类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的特点来详细阐述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不同。
1.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这类调查要求,在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阶段,审计项目组织单位就应该组建数据库分析团队提前介入,在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应数据库设计资料的同时,集中分析信息系统之间、后台数据库核心表之间和核心字段间的三层逻辑关系,针对审计目标编写查询分析语句样本,组成《数据库分析指南》统一下发给各审计组。审计结束时,各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的同时,也要向数据库分析团队反馈相应的《数据库分析报告》,经过完善补充测试定型后,成为该行业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方法规范。
2.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对于大型复杂数据库系统,或者虽然近期不接受审计但对于全局系统分析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数据库系统,都必须组织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项目,以此来补充和完善“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不足。独立的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一般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除了依附于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共性特点外,还具备其他两个特点,一是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审计项目,集中分析数据库系统这个目标贯穿于项目始终;二是由于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缺乏后续的审计问题查证并反馈控制这个环节,更加依赖于以往年度的审计经验来建模。
(四)地方审计机关构建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先局部后整体,结合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就近就急;二是因地制宜,先分层后集中,各地区、各行业信息化条件好的先做,依次上收;三是加强统一组织协调,不留死角,省级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肩负起统领范围内专项计算机审计调查的计划领导工作。
三、宁强县审计局研发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实践
笔者利用在宁强县审计局挂职锻炼的机会,按照县局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审计业务骨干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研发出配套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以实现动态、连续性审计。不仅扭转了传统观念上对基层落后地区不适宜搞计算机审计的错误认识,而且实现了基层审计信息化的较快发展,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宁强县审计局完成该县卫生系统的审计过程中,通过分析信息系统,摸清了后台数据库的事务流程和数据库各种表格、每个字段的含义,对复杂的查询分析语句逐行做出解释,对复杂的数据库操作逐步截图,编制出一套易于掌握的“傻瓜式”操作指南,充分发挥出计算机批处理的优势,在查出基层医院擅自提高药价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审计在行业审计中的优势作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这导致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并导致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缺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性气候变化频发等不利后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多次出现环境公害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 。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 。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7日
一、引言
鉴于各国企业的发展与竞争都面临着种种风险,越来越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发展与竞争重要手段的企业经营活动,也应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投资活动是为了达到扩张规模、获取资源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都需以企业经营绩效的实现为前提。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价值的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环节中产生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全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这条主线,综合运用内部控制和公司金融理论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中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从理论上探讨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展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得出内部控制及其各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差异。
二、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根据COSO委员会有关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和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总体框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部分构成,简称内部控制五要素。这五部分构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体,对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
1、内部环境与企业经营绩效。在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中,内部环境居于首位。内部环境的基本含义是指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风险偏好、企业文化等影响内部控制运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员工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及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授予权力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方面。
由基本含义可知,内部环境是其他内控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内控各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基础。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手段。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商品交易的完成以及各种投资活动都包涵于内部环境的范畴之中。内部环境的设计与运作,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经营运作的方式,而且对经营目标的制定,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内部环境中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对企业经营决策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执行是要通过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这其中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格特质对内部控制成效有显著影响。管理者的风险认知能力、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对相关法规的态度都直接关系到经营活动中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绩效能否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战略得以执行,企业经营绩效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2、风险评估与企业经营绩效。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第二个要素,也是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关键环节,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将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进而保证企业经营绩效的实现。风险评估的含义是指识别、分析与实现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决定如何管理这些风险。具体说来,风险评估的范畴涉及到风险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事项识别,是指对影响企业风险的有利或不利事项进行分析和识别,并对各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期。风险评估要素的功能包括以下三项:一是发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有利机会和威胁,并对各项威胁进行排列,以分清其中的轻与重。二是将经营过程中的各项威胁因素所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该项功能的效果因事项识别的好坏而不同。如果在事项识别阶段能够将所有威胁因素全部找出来,而风险评估的对象又不发生遗漏,那么风险评估的良好效果将是可以预期的。三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论,设计相应的经营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践证明,企业加强经营风险评估,有助于管理层做出重要的经营决策;且能够及时地防范和规避风险,这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风险评估这个环节有助于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避免或者降低风险,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3、控制活动与企业经营绩效。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动态观”最直接的体现,在各要素中涉及范围最广,也是内部控制控制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绩效操作层面的有效保证。控制活动的含义是指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管理当局的政策能够得以执行,它是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所采用的实际控制行动。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通过以上这些涉及各交易流程的控制活动,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是控制活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途径。
4、信息与沟通与企业经营绩效。信息与沟通扮演着串联内部控制各要素的重要作用,虽然不是直接作用于经营的风险控制,但是仍然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企业所有的控制活动都以相关的信息为基础,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所以信息与沟通要素在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搜集、提取与经营相关信息并将之传递到相应的岗位和人员。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管理当局及时掌握经营状况和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促使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5、内部监督与企业经营绩效。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五要素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绩效作用的反馈。内部监督要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方式主要是将预期的控制目标和要素与实际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差异、解释差异并根据差异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主要体现在对经营活动的监控和反馈两方面。监控包括持续的监控和专项的监督。持续的监控行为发生在控制活动进行过程当中,它主要是指对经营日常事项的持续性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经营风险的评估结果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予以确定。反馈方面指对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涉及缺陷报告的内容、渠道和人员。内部监督通过确认企业经营的风险管理行为是否持续有效,来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进而保证企业经营绩效的实现。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企业内控制度作用意识。要想发挥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就要首先增强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全体职工的内控制度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很高的忠诚度,并且有不断学习提高职业水平的动力,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保证实施企业内部的控制措施。
2、实行职务相分离,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通常情况下,企业财务部门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据职责的不同来划分各自的管理区域,每一岗位将各自的职责落实到位,同时明确自己的管理目标,相互之间形成制约的局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监督。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依据授权的批准和业务之间的经办分离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会计记录与企业财产之间的分离关系,最终实现财务内部有效控制的目的。这一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将企业的财产记录业务与财产保管业务分离开来,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效果。
3、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方便信息准确高效的传达。各部门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制度或规定的形式,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同时,各信息收集单位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建立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机制。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4、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职能,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应仅仅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经营计划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通过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跟踪审计,以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动状况、财务变化状况等实时跟踪与监控,及时反映经营活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川,沈红波,高新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评价与企业绩效[J].审计研究,2009.6.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平衡计分卡 绩效管理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经营,使内部审计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仅发挥可有可无的“协助”作用,通过对董事会、企业管理机构提供咨询等服务,内部审计能够与其他工作一样为企业增加价值,实现企业目标。
那么,如何测量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以何种指标来衡量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就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问题,也成为内部审计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目前,随着平衡计分卡的出现,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1992年,美国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大卫・P・诺顿设计出了“平衡计分测评卡”。这是一套能使高层经理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的测评指标:它摆脱了以往单纯关注财务指标的限制,主张从多维度、多视角把握企业的价值创造机制。这种新的绩效测评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企业界广泛的认同和推崇。因此,笔者以为,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是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服务工作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以平衡计分卡的整体绩效管理理念为基础,从客户、内部业务、创新和学习、财务四个角度对内部审计绩效管理进行阐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内部审计工作不在“隐形”,而真正成为企业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客户角度
通过客户,我们可以了解客户对于内部审计服务的满意程度。这里所提到的客户含义比较宽泛,既可能指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也可能指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其他相关实体,而前者的比重相对而言要更大一些。事实上,我们通过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订,看到咨询这一服务功能已经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咨询的首要环节就是要与人沟通,因此,客户的感受应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说,客户关注的主要方面在时间、质量、性能和服务四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审计工作的具体指标就应该包括时效性、服务质量、合作关系、客户满意度指数等。
通过具体指标的设置,一方面使内部审计机构重视与客户的相互沟通,同时也使客户了解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职能,消除误解,为企业营造一个诚信的文化氛围。所以,在一个企业中,内部审计要与客户成为伙伴关系,要让管理层意识到内部审计的结果即使是批评性的,也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具有威胁性的,从而促使企业管理层更加重视审计工作。
三、内部业务角度
内部业务着眼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回答的是“我们依靠什么去服务客户”的问题。即内部审计部门是否拥有一支多元化、业务娴熟的工作队伍?是否能够合格履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在这个维度,通常考察的指标有工作环境质量、工作队伍质量、领导能力和实际工作状况等。作为一个企业,一方面,企业要对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技术的软硬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使内部审计机构在技术条件上能够与相关部门“对接”;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充分利用技术设备,不断改进、升级,以适应企业发展。在工作环境质量指标中,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对自身发展机会、与部门管理层沟通情况、福利水平等满意程度加以测量;而工作队伍质量指标可以考核企业是否拥有一支有素质、多元化、专业化、勇于挑战的工作人员,从而发现问题,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化调整,提高审计绩效;领导能力关注的是部门管理层是否培育出了有助于促进组织合作、团队建设、资源共享和员工发展的部门工作环境;而实际状况则考察审计部门基本职能的履行情况。
四、创新和学习角度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或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十分关键,而本维度关注的就是“审计部门是否能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在增加公司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使价值的创造具有可持续性,则需要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持续不断地对自身加以改进,审计部门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要求,巩固并提高客户满意度。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服务客户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管理层应设置一定的培训完成指标以考核审计人员。例如:每个审计人员每年应有几次业务培训、几次相关知识学习等具体指标,通过在工作中的创新以及工作效率反映指标的完成情况。
五、财务角度
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财务维度主要考察的是“审计部门工作的成本有效性”问题。审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经营业务部门一样,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与审计工作降低审计成本,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审计资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平衡计分卡财务指标的意义就在于考察审计部门是否已经或正在通过技术改进、组织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方法来降低成本、降低审计风险,而不是一味的运用传统审计技术经验进行审计工作。
关键词 审计准则 协调 现状
1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含义
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国际审计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协调的含义:
坎贝尔认为:协调一般指通过缩小差异逐步趋同。但协调并非指严格的统一。
L·S阿明和L·H·拉德赖夫指出:“协调就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协调过程将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国际的基础上进行。”
L·M·塞缪尔斯和A·G·派珀认为:“协调就是试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
日本学者松闸信男教授认为:“协调就是将形成跨国的各子公司所在国不同、经济、和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审计制度,在与跨国公司有牵连的各个国家、进而在全世界形成统一秩序。”
我国学者李宝震、郝振平认为:“所谓国际协调是指各国的某些机构或团体在国际范围内结成统一组织,经过协商讨论,共同努力建立标准,以期缩小差异,使审计实务趋于标准化的活动。”
根据上述关于协调的论述,我们认为,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有关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的审计准则进行调和,缩小差异并使之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
2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
2.1 是跨国公司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事实上,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在很大程度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提出的。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跨国公司的审计行为和准则,以便判断其审计的质量、增强对财务报告的信赖。他们需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财务报告进行和比较。这些财务报告经过了不同国家的审计,而这些国家的审计准则是不同的,这就给来自不同国家财务报告的分析和比较带来困难,迫切需要对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进行协调,建立统一的审计准则。
2.2 是世界经济环境下审计职业自治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由于工商企业和职业本身的日益国际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在本国经济范围内没有遇见过的新问题。例如,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能为别国接受;本国投资者能否看懂别国的财务报表;本国的审计报告能否为他国投资者所理解;别国的会计师能否在本国执业等等。这些新问题已经不可能仅仅通过修改本国的审计准则就能解决。
全球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会计的国际间互认不能再被忽视。而国际互认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师资格的差异和审计准则的差异。本国的会计职业若得不到世界的承认,必然会阻碍本国的会计职业发展,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又势必引起政府的干预。所以,从职业自治的角度看,制订和实施一套国际认可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间的互认,就成为必要。
2.3 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推动。正如斯坦泼和穆尼兹所分析的那样,当国际会计准则获得更多权威的时候,就有必要拥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来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如果某国的财务报表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则国际投资者将更容易充分理解和信任该国的财务报表。同样,如果国际投资者知道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正在不同国家被审计师所,则国际投资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被一贯地执行的信心将会得到提高。因为审计师在坚持会计准则的实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国际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许多制订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因同样也适合于国际审计准则。
3 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
获得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显著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会计团体有组织、有系统的合作和努力,来达到这一目的。实际上,这种协调的尝试也已经进行多年。当前国际上有两个主要组织公布了有关民间的国际审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二是欧盟。这些组织对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产生不同的,概述如下。
欧盟并没有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那样国际审计准则,但所的共同体第4号和第8号指令涉及到审计准则的有关。虽内容不全面,但是由于其指令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求成员国的法律应与指令要求统一起来,因此它对审计准则的协调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然而他们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欧盟协调审计准则进展缓慢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协调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由于各成员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而出现独立性的不同理解。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另一个国际审计准则的组织。该组织所属国家审计实务委员会的章程中规定,其目标是以协调的准则来发展和提高世界会计职业的协作。这个组织在协调审计准则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出版了《国际审计准则》。但是它所的准则是建议性质而不是要求,准则的前言可以证明这一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今后将寻求促进他们自愿地接受这些准则。如果有的国家的审计规章与该准则有差别,那么成员单位应按准则执行到可以执行的程度。”
,作为协调的结果,国际审计准则日益受到国际师联合会各成员国的重视,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审计准则时,加拿大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就将它与加拿大现行的实务进行对比。如存在重大差异,除非基本上不同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观点或者认为加拿大的环境要求采取不同的观点,否则加拿大审计准则委员会将修订其自身的准则。
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决定把国际审计准则并入澳大利亚的审计准则,在1983年对其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并重新。此后,澳大利亚审计准则委员会还决定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讨论稿直接作为澳大利亚审计准则草案。
4 对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评论
4.1 坎贝尔的国际协调观
(1)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当地、等环境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各国审计准则的深层原因,即使能够减少和调和各国审计准则间的差异,这种调和也只能是肤浅的,毫无实质意义。
(2)审计准则的协调不应该是孤立的,应与既定的经济和目标相结合。在整个协调结构中,若没有其他协调要素的支持,协调的影响力将是极其有限的。
(3)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如果财务报表按照完全不同的会计计量和揭示原则编报,审计准则的协调对财务报表国际可比性的贡献就不大。审计准则最终能否在实质上为财务报表的国际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审计意见,将不仅仅取决于审计准则本身是否能达成统一,还取决于会计准则能否达成世界一致。
(4)不发达国家虽然没有能力制订本国审计准则,但也不见得愿意接受“国际施舍”。
4.2 莱因哈德·戈德勒和阿朋·拉德鲍夫的协调观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第一任主席莱因哈德·戈德勒(Reinhard Goerdeler)曾表示,绝对的世界范围统一将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会计和审计必须持续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业惯例、法律制度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戈德勒还是有保留地认为,国际性准则仍有可能在下述两个方面获得成功:能够缩小国际环境影响的各种差异;使各国坚持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性质得到相互交流和理解。阿朋·拉德鲍夫在1981年提出了与戈德勒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审计准则可协调的机会比起会计准则来更为乐观。但他们又认为,审计准则的是各国文化、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变量相互牵联的复合物,谁都不能指望审计准则会取得完全统一。
4.3 D·R·卡迈克尔的评论
卡迈克尔认为,尽管已经建立了协调各国审计准则的正式机构,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很不严格,随意性很大,似乎很容易就可达到。更糟糕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措辞往往模棱两可,掩饰或遮蔽引起争论的,使这种解决方法难以理解和缺乏约束力。卡迈克尔最后认定,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经走调了,最终的结果将不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而是噪音。
4.4 笔者的协调观
(1)协调是一个过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各国政府、会计职业团体、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合作和支持,只能在有选择、有折衷的条件下逐步趋同。
(2)协调不等于绝对统一。由于造成审计准则差异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只能调和审计准则的一些重要方面,求大同存小异,且这种调和应该允许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
(3)协调是平等基础上的协调。各个国家应该彼此了解和谅解各自的差异,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让步。对国际审计准则的执行也应该是自愿的,不施加外部压力。
(4)协调应该首先从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抓起。各国审计准则的差异很多,协调不可能做到全盘兼顾,因此,首要考虑的就是审计准则基本要素的协调。因为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不仅体现了审计准则的核心,而且也是影响审计质量、影响审计报告的可比性的重要因素。在审计准则的五个要素中,审计报告要素的协调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的经济、法律背景最多也最复杂,很难从根本上加以协调。相对而言,“职业能力”和“独立性”要素的协调要容易一些,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对这两个要素作具体规定,受国家干预的可能性小一些。协调难度最小的两个因素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证据”要素,因为这两个要素主要涉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的范畴,而各国在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面的差异是不大的。
(5)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是乐观的。虽然说审计准则的协调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前景是乐观的,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协调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趋势是:以地区协调为先导,逐步实现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协调。当然,这里所说的协调不是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绝对统一,而是审计准则基本精神的统—。
(一)内部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含义。
根据胜任能力一般性含义,并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内审协会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含义表述为: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内部审计人员(个体)按照特定标准完成特定范围工作的能力,是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特性与业绩结果的总和。其中“个人特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所具备的职业道德、执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体系的集合;“业绩结果”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特性与特定标准共同决定的结果。
(二)新世纪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以来,内部审计开始走向深层次的专业化,并且随着内部审计职责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内部审计发展的国际化,我国内部审计领域正逐步转向全面管理审计,核心职能从评估控制与保证逐渐转向保证与增值服务并重。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内部审计职业正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审服务由确认服务向确认与咨询服务并举转变;
第二,内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
第三,内审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
据此,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了内部审计作业的定义:一个部门、分支咨询小组或者其他从业人员提供的独立、客观保证和咨询服务,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业通过提供系统、完整的方式评价和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等的效率,从而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
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使内部审计人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新时期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国情,积极探索现行体制下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积聚力的企业,积极探索企业管理模式,并分类按不同的机制管理,推进制度和管理创新。
据此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运作,加快平台建设,促进经营方式转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如何适应新时期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如何在企业转型、走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时期发挥出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是给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二、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成
内部审计职业的新变化,以及新时期对内部审计的新要求,现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构成框架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构成框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以何种价值观、职业操守和精神开展工作。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作为专业胜任能力构成框架的首要问题。
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内审人员从事内审工作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表明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是审计人员精神与道义上的指导与支撑。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内审质量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因为职业道德是内审人员履行职责时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内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内审人员履行职责时所遵循的行为做出了十一条具体规范,这是从道德观念上促使内审人员自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态度和风范。内审人员只有始终把自己处在较高的道德水准上,才能不断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审计活动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体现出较强的监督性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独立客观、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观,这是内审人员提高内审质量的精神动力;第二,始终把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规范当成控制内审质量的生命线。正人先正已,审计人员只有自己公正廉洁,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保证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内审人员的廉洁自律,是将反腐倡廉、纠正不正之风的关口前移,在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设防,从深层次上建立一种有效的预防和保障机制,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才敢于揭示发现的问题,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增加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质量。第三,始终把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规范当成提高内审质量的可靠保证。内部审计虽然处于监督者的地位,但其工作流程也要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增加审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相关部门、被审计单位的机密事项、不宜公开的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处理好“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关系。既要提高内审工作的透明度,又要对不宜公开的秘密贯彻保密性的原则,严守秘密,绝不泄露。这关系到内审人员是否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信任,从而在审计过程中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取得可靠的审计信息,保证审计质量。
总之,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基石,是提高内审质量的关键。
(二)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的更新与提高。
内部审计在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保证合法合规性和收益性等方面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其工作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和效益服务,职能作用也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向拓展,对内审人员的定位从以监督为主的角色向以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参谋”和“助手”等角色转变。这不仅要求企业负责人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将内部审计纳入管理流程,让内部审计参与各项经济活动的始终,而且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要得到更新与提高。内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及审计知识,还应熟悉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实践积累管理经验与能力。内部审计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全面转向管理型审计。同时内审人员还要提高风险意识。目前,国际、国内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正转向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正转向为风险导向型审计,和以往内审发展的各阶段相比,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对内审人员的要求和挑战更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任主席约翰逊认为,在风险导向阶段,内审人员除了具备广博的知识并有强烈求知欲外,还应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确认,分析风险,寻找问题所在,力求让自己的服务具有前瞻性和弹性,公平表达,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总之,内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管理水平,这是内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保证内审质量的基石。
(三)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的提高。
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是内部审计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因此也是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的新变化,要求内审人员的职责不光是为了寻找问题,更要能够帮助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内审人员应当在保持原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协调组织内部各方之间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
以上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相互辩证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保证,内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内审质量的关键,只有具备职业道德的内审人员,才能体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是职业胜任能力的核心,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技能,才能够实施审计并提高审计知识的持续获取能力、提高咨询服务能力,适应审计理论拓展的需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则是将审计结果转化为成果的关键。
三、对内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首先,内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主要表现在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有紧迫感,换位思考,具有活力,积极表达意见并于管理当局讨论重大问题,决心做出非凡成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内审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要主动与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加深其对内审人员的重视和依赖,防止被边缘化。
第三,采取恰当方式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切实理解审计监督是维护企业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从而加强对内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内审人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在体制转型的进程中,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纳入各项经济活动的始终,使内部审计真正有用武之地。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45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各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面临的系统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合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风险管理也应运而生。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保障企业有效完成组织目标,落实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内在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成为必然。内部审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全新内审领域,其基于企业的全面风险评估报告确定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将风险分析渗透到审计的整个流程中。将风险概念融入审计中,加速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已经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广发的发展与运用,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我国企业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管控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仍然只停留在事后审计,并没有针对性的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审计体系,同时,学术界对于内控审计的研究也没有可观的成果。因此,基于前沿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经验,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以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2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并在现实实践当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审计理论体系和审计方法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IA公布的“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新定义”以及“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新框架”中着重突出了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以达到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进而达到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最终目标。随后,其又多次对《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具体内容做出修订和完善,而多次修改中仍然强调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内审基础,使得其成为了审计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略晚。王光远于1994年首次在《论管理审计概念》中建议中国审计的发展模式应该转变向以管制为导向的审计,之后,在相关文章中具体讲述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具体发展模式,同时,也介绍了内部审计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抵御企业风险的目标。
2008年,我国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对作为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随后也在18个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应用指南中强调了应该关注风险。这也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位置。2009年,郝素利具体分析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的步骤以及方法。
直到现在,虽然有许多大型的中国企业先后实行了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但身为中国内部控制审计的未来趋势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依旧止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3关于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的相关构想
综上,当前企业内控审计的发展趋势是以风险为导向,我国企业逐步开展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以成为必然。但是,企业究竟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在我国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涵盖了如下两层含义:一是应该构建什么样的风险导向内控审计模式,即回答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二是如何构建并持续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即回答如何合理有效的发挥风险导向内控审计体系的作用,实现其企业价值。
3.1内控审计体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要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模式,企业首先应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符合企业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内控审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内容应涵盖在风险导向的理念下内控审计的目标并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象相对应。笔者参考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在实务中的一些体会和相关经验,总结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5个基本要素:战略布局、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要素、人员要素。涉及的具体内容如下:
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指明确审计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即制定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工作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流程。战略目标即确定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的范围、对象、职能、方式,关键在于基于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测和流程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流进行程检测主要是分析现行的审计业务的具体流程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而流程变革则在流程检测的基础上说明哪些审计业务流程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从而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及升级。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由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和组织结构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行组织结构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先行的审计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组织结构变革则主要说明审计组织结构的哪些部分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技术要素:技术要素由技术检测和技术变革两个部分构成。对企业现有技术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企业目前采用的审计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技术变革则主要说明哪些审计技术需要变革及怎样实现变革。
人员要素:人员要素由对现有的人员构成进行检测和人员变革两部分构成。对现有人员的构成进行检测主要是分析目前的人员构成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人员变革则主要说明审哪些人员需要变革及如何实现变革。
战略布局为整个内部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而战略布局正是通过具体的业务流程来实现的。因此,业务流程的变革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关键。首先,它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业务流程得以实施的具体环境和保障。其次,要实现业务流程的变革,就得具备相应的人员和技术。总之,体系中的5个基本要素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3.2如何有效推行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建设若干经验体会
3.2.1预先识别风险节点,正确把握审计方向
以往的审计项目经常会存在由于缺乏对审前的调查而出现较大盲目性的问题,事实上企业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特别是风险评估工作为基础,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预先识别审计风险,明确审计的范围,在识别主要风险后,分析形成?风险的原因,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审计的方向,合理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3.2.2重新梳理审计流程,纵向厘清审计思路
根据制定的内部审计整体战略规划,重新梳理审计工作实施的各个流程和环节,把握审计思路。可以通过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并实现精细化管理来实现这一目的。为此,还需建立与风险导向的内控审计体系相适应的一套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其中应包括具体的实施章程、相关业务准则、操作流程指引及后续的考核和归档安排等;以此来规范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使得审计人员熟悉并掌握具体的审计操作流程,从而顺利开展相关的审计工作。
3.2.3充分借助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审计效率
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系统的运用促进了审计行业与具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企业和相关机构等相关业务操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迫切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技术支撑,通过信息系统优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如实现对业务的在线监控,使得监控作业可以实现动态化、持续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分析并通过事前建立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对相关的风险的由事中和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信息系统也可以实现一些非审计现场技术方法的强化,从而提高具体的现场审计业务效率,缩短审计时间,最终实现审计成本的节约。
3.2.4详尽设计审计程序,严格确保程序到位
审计程序是否细化详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以往的审计程序往往存在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大等问题,为了使审计程序能够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企业应该详尽设计审计程序。
首先需根据审计工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把握风险节点,明确审计方向,在整体审计工作计划和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后续各个审计工作阶段的具体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审计抽样的数量、审计样本名称等等,同时,在具体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详细地记录实施过程、抽取样本情况以及相关的结论,以增强审计程序的可检查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审计人员随意操作的可能性,明确相关责任归属情况,确保程序执行到位。
3.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达成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的质量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在选取内部审计人员时应该制定较高的准入条件和严格的选拔程序,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学历、工龄,并在某专业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如制定定期的培训及考核、跟组学习积累实践经验等;总之,以人为本,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也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开展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