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生态因子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因子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因子的概念

第1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第2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生态学”的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正如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所言:“生态学向社会、经济、人口、全球问题的扩展,反映了时代的需要,是科学的自然发展规律。”人是社会的人,人力资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既服从于生态学自然规则,也影响着社会生态的自然发展。生态学的先进研究成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辟了崭新天地,人力资源生态位理论应运而生,它通过研究人力资源系统的各种有机联系,掌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客观评价人力资源竞争力,为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指引,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员工最佳成长和企业最大价值创造提供有力支持。

二、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1. 概念

生态系统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利在19世纪初提出,即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之后,生态系统研究的系统方法从自然领域扩展到了人类社会领域。颜爱民(2006)在参照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概念,将其界定为:“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系统。”

一个健康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生态环境、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有效畅通的功能流、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内在防御机制、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快速应对系统内外部生态环境变化,持续地为外界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要素

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体、环境、价值链、动力机制四大要素。

主体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范畴。个体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元,每个个体有类别、特质、角色和职业等差异,我们以企业员工作为个体。群体是具备某种特征的人力资源集合体,按层次和特征有很多分类方式,如按用工类型分为劳动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等;按岗位分为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等。

环境分为内部、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一般包括企业行业类型、生产运营特点、组织结构关系、企业规模、文化、制度、机制、发展阶段、发展前景等等。外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系统中非人为因素形成的自然物,包括地域条件、交通、人口、气候等;社会环境指人类自身组织和行为构成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状况、制度、文化、科技生产力水平等。

价值链。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构成营养链,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不同个体、群体的活动围绕着价值进行,结合不同的社会分工互相协作、互相影响,形成链状结构――人力资源价值链,它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路径。不同人力资源价值链之间相互交叉连锁,构成复杂的价值网。各层级人力资源通过价值网进行物质的迁移、能力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保证生态系统健康运行。

动力机制。人力资源系统中,环境向人力资源输入能量、物质、信息等资源,这些资源被加工、转化和传递后,一部分被人力资源消耗使用,一部分被加工反馈回环境。这种资源转化和传递就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动力,它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各种机制之和,但不是简单叠加。不顺畅的机制会导致资源浪费,协同有序的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产出。

三、人力资源生态位

1. 概念

生态位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生态学家J.Grinnell(1917)提出,他认为生态位是生物在群落中所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在生态学定义的基础上,颜爱民将人力资源生态位界定为个体(群体)在特定人力资源环境中的具置。这一位置是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生存发展的能力,代表对资源掌控程度、功能发挥限度、价值创造能力、离开环境的机会成本等。数学表达式为:

N=f(xi)

N为个体在环境中的生态位值,xi为决定每个人在环境中位置的影响因子,即生态位因子。企业特有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内部生态因子与所依存的人才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等外部生态因子共同塑造着企业的人力资源生态位。

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大小,人力资源生态位分为个体生态位和群体生态位,群体生态位是具有某种属性的个体生态位的集合。

2. 特征

重叠度:人力资源生态位的成长实质上是外部资源积累、利用和占有的过程。竞争中部分资源被不同个体共同占有,这就是人力资源生态位的重叠。生态位重叠分为内包、相交、邻接和分离四种基本类型。生态位重叠度越大,每个个体的可利用资源就越小,引发恶性竞争,降低组织效率。重叠度过低也是不利的,当个体退出时会导致生态位无法补充,造成生态系统局部缺损。

维度:人力资源生态位对于每一种资源都有特定的选择范围,即维度。人力资源生态位维度一般分为能力维度、环境维度、空间维度和方向维度。能力维度是指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等;环境维度指人力资源的内、外部环境;空间维度指人力资源基础状况,如数量、质量、规模等。方向维度指人力资源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如发展阶段、发展规划等。

宽度:生态位宽度是指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代表竞争水平。当个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所有资源,且资源利用量基本相当时,个体生态位宽度最大;个体只能利用环境中某一资源时,个体宽度最小。因此,复合型人才由于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个体生态位宽度大,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高,相对其他个体生存和发展优势明显。

弹性:自然界外来竞争侵入时,本地物种就会压缩生存空间回避竞争伤害,称为生态位压缩;当物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以前不能利用的空间,扩展生态位,称为生态位释放;还有一种竞争反应是生态位移动,指物种改变对资源的利用习惯。本项目中将生态位的压缩、释放和移动综合成生态位的弹性。随着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调整、企业的演化发展、内部结构机制的整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不可避免要承受来自环境和系统本身的各种干扰。弹性大的人力资源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各种冲击,维护自身稳定,并在失去稳定后进行自我恢复,这就是适者生存。

3.“态”和“势”

我国学者朱春全(1997)从生态学角度提出态势理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任何生物单位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生态位包含“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态”指状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等),是过去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个体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和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速率、占据新环境的能力等等。生态位是“态”和“势”转化的结果,两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不同个体“态”“势”差异决定了在竞争、合作和共生中的不同地位。

四、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模型

1.模型建立思路

本项目依据人力资源生态位的个体因子和群体因子分类,分别创建员工生态位模型和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模型。

颜爱民(2011)通过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专家座谈的方式,咨询湖南地区近15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分别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生态位评价模型。

在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模型中,由于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地位,去掉了市场地位因子;结合电力经营模式,对经营能力等相关因子进行了调整;根据相关文献(宫汝凯,王志国2013)重新设计了绩效水平因子;根据电力行业专家意见,将企业生态位的“态”因子调整为素质因子和机制因子,将企业规模、社会地位因子划归到“势”因子中的吸引力因子。在员工生态位模型中,根据国网公司人力资源特点,将历史绩效因子中的人脉与人际因子整合,去掉资金能力维度,增加绩效评估因子。

在选取因子量化指标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人才当量密度、企业规模等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指标,提高了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

在生态因子赋权过程中,我们引入了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熵权法,并重新做了专家评分。

综上所述,本项目中的生态位模型虽与有关文献中相近,但已是因子不同、度量不同、权重不同的全新模型,对电力企业更有适用性和先进性。

2.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

(1)“态”因子

企业人力资源状态是过去建立、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构成,同时,健康合理的人力资源机制对人力资源积累开发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本项目将企业人力资源“态”分为数量因子、素质因子和机制因子。

数量因子:数量是指用工规模,分为存量和配置有效性。存量用职工总数衡量,配置有效性用配置率(用工总量/定员)衡量。

素质因子: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术水平等。员工体质水平可以用年龄来衡量;文化水平即教育水平,技术职称主要由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来体现,两者用人才当量密度整合。

机制因子:机制因子主要含组织管控力、管理有效性和人才投入,分别用组织管理层级数、管理幅度、人均培训费用三个指标衡量。

(2)“势”因子

企业人力资源“势”是企业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经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即核心竞争力。本项目中将“势”因子分为吸引力因子、活力因子和环境因子。

吸引力因子:从获得资源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角度,企业吸引力主要体现为企业规模、企业地位、激励指数(薪酬吸引力)。

活力因子:企业的活力因子主要包括绩效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学习创新力。结合电力企业特点,绩效水平主要包括企业效率和员工效率,如人均输电线路长度、人均变电容量等;经营管理能力主要采用具体财务指标,含营业收入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等;学习创新力含专利数、人均技能水平等。

环境因子:企业的环境因子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国家政策扶持会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帮助,为企业增加可持续收益,降低成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资源集中、人才密集,对企业发展能提供较大帮助。

3.供电企业员工生态位

(1)“态”因子

员工“态”定义为员工状态,分为历史绩效因子和职业弹性因子。

历史绩效因子:员工绩效具体表现为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企业做出的其他贡献。本项目中的历史绩效从工作经历和业绩对个体生态位跃迁所做贡献的角度提出,特指个体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与职业生涯中的资源和生存竞争能力积累,涵盖工作经验积累、知识积累以及历史业绩积累。工作经验包含时间成分、数量成分和定性成分;知识积累对提高个人自身修养、提升生活质量、增强生存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业绩积累为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业绩沉淀,影响个人对各类资源的可获得能力和掌控性。

职业弹性因子:指个人理解和驾驭职业生涯中的意外曲折和反复的能力,即职业流动能力。职业弹性依赖于职业生涯对某些相关能力的培育积累。这些能力包括终身学习和发展新技能、创新、灵活和弹性、不断地根据需要调整工作内容等(戴安,职业指导,2005)。

(2)势因子

员工的“势”是员工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分为职业素养因子、情绪能力因子、人际能力因子、自我发展因子。

职业素养因子:职业素养因子在能力维度中处于中心位置。如果一位员工不能符合职业基本需求,即便其他方面能力再突出,也很难取得期望业绩。职业素养因子用个人道德品质和个人特质衡量。

情绪能力因子:情绪能力指个人根据认知自我指导,成功调整个人情感反应,从而便于履行工作职能的能力。该维度包括四个方面:在极端紧张的情况下控制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面对环境挑战时镇静和问题解决导向的抗压能力;克服即时效应、追求长期回报的毅力;积极出击、面对挑战的主动性。情绪能力对管理类与技术类员工成功存在不同影响,对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人际能力因子: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际资源支配的能力,具体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倾听能力等等。

自我发展能力因子:指对自己的需求、能力、感情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根据自我目标以及组织需求不断发现机会并提升自己的能力。

4. 生态因子权重的确定

本项目采用熵权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分析运动无序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分析运动无序程度越高;反之亦然。为了准确的度量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可以采用信息熵的概念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信息熵是利用概率来衡量信息的不确定性,数据分布越分散,信息不确定越高,信息熵值越大。

对生态位因子而言,如果同一个指标对应不同的样本得到的指标值差异大,则认为该指标对生态位的区分度大,它包含的决策信息多,不确定程度小,因此熵值越小,应该具有较大的指标权重;相反,指标值差异小,熵值较大,应该具有较小的指标权重。得到了各因子的权重系数后,鉴于单纯的定量分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满足需求,根据德尔菲法对权重进行调整,使得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湖北公司在确定因子权重的过程中,下发了《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调查问卷》和《员工生态位调查问卷》。调研覆盖湖北公司所有单位,含本部、18家支撑单位、14个地市公司及下属78家县供电公司。共发放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发放员工生态位问卷2318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78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我们确定了生态因子权重,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值以及员工生态位值,经信效度检验通过。

五、结论

本文在生态位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源生态位理论。结合行业特点,建立了适应电力工业发展规律的企业人力资源生态位和员工生态位模型,并分别计算出了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生态位值。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生态位状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直观的信息。

第3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者;交互;学习生态系统

一、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1.学习生态系统提出背景

教育学家Brian Alger提出促进学科真正发展的一些重要观点一般来自于这个学科的外部。早在1979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研究不断增多。“教育生态学”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而学习生态系统的提出要比教育生态学晚的多,它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观念的变化,当代教育观念已将“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上来,因此教学环境主要就是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第二,互联网对学习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人际交流手段,帮助人们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第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并广泛被大多数人接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有效发生需要相应环境的支持。第四,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理念,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每个人适应竞争和挑战的利器,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阶段性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保证。

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了解学习生态系统概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和“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而生态系统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学习生态主要研究人们怎样通过其他生物和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者及其现实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学习生态和学习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学习生态系统是包含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在内的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实现一定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功能。

二、大学英语学习生态系统提出的必要性

1.语言学习的特点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即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不论持什么目的,选什么教材,取什么途径,外语课都是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地、有目的地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Krashen的“可理解的输入”观点是二语习得中最有影响的观点之一,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其内容除了他们没有学过的知识外还必须包含他们的已有知识,即输入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达到的语言知识水平。但是他忽视了学习者是活生生的主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忽视了语言习得中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的参与。因此Allwright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必须与“交互活动”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由此可见,仅有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在有意义的环境中结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实现。

2.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以讲授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卷面答题准确率为主要检测手段,形成了一种有知识缺能力、懂道理而不会用的外语教学结果。以大学英语为例,这种结果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严重背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和我国现有的教学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如图1,中国的外语教学文化是输入为主的文化,输入为主的语言学习效果必然是不完整的,因为输入的东西往往只是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输出条件、机会和量,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技能,信息也只能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且心理学证明,记忆并不是被动存储,而是需要调用。和国内外语教学文化相比,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如图2,这种教学文化的特征是重视语言输出的过程。

三、外语学习生态系统

从生态系统和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外语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怎样通过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外语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外语学习者及其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个体、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语言知识输入、吸纳、输出、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图3。

1.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

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一样,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获取和习得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一生态环境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场所,同时也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等学习的重要方面。从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外语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生长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

(1)人为因子

首先是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与教师关系是双向交互关系。对于缺乏自然环境的外语教学来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外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但是一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工具,也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因此课堂上外语教师要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可理解性以及言语输入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外语氛围中。当然,当教师这一人为生态因子对学习者不适合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的质量和数量就会改变。

其次是其他学习者。外语教与学的特点要求给学习者之间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见综合首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可以相互激励,在学习者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第二有助于建构新的、对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这样有利于在互动中形成更优化和更高层次的思维,学习者必须针对问题达成共识和妥协,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表征。

(2)环境因子

“学习环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新型教学隐喻,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组合。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境、人际心理支持等软资源。

首先是学习者与任务情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任务情境驱动,在任务情境中通过言语交际使用目的语,从而达到听说能力的提高。Nunan认为,任务情境是“一项课堂活动,这种活动必须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求学习者理解、操纵、产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互活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聚焦于调动语法知识来表达意义,他们的目的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在这里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情境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的各种语言活动。因此,任务情境为学习者参与课堂,进行言语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环境。其中教师对任务的定义,决定了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程度与质量,从而决定了学习者言语输出的质量[9]。

其次是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惠于信息资源,获得知识增长,从而形成自身的外语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等。信息资源指有关学习主题的外在的信息输入,也是学习环境中主要的学习资源,主要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资料,包括课本、教师、词典、百科全书和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刊、网上图书馆、外语主题网站、个人博客、虚拟软件库等,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

第三是学习者与认知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的关系。在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交互过程中,需要有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技术作为中介可以全面支持学习者同学习资源以及教师、其他学习者的互动,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2.外语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1)整体功能

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首先他实现的就是整体功能。其根本特征在于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精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辨证关系,科学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处在这个生态系统模型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态因子又分解成两个小系统,即人为因子子系统和环境因子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分解为具体的人为因子和环境因子。通过分析各因子与学习者这一生态主体的辨证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的高绩效的语言学习达到整体优化。

(2)语言体系和语言能力转化功能

学习者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资源获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通过课堂和自主学习,学习者吸纳教师的语言输入,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这个过程是语言体系形成的重要过程。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他们言语输出的基础。而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任务情境这一重要环节来实现,也就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教师制定有意义的任务情境,通过合作或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这时教师的角色依然很重要,主要引导、帮助、组织、协调学习者进行言语输出。教师及时的反馈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调整学习者参与语言输出的广度和深度。为此,Long发明了语言交际的调整策略,明确性核实即交际一方要求对方明确自己所表达的意义,理解性核实(comprehension check)即核实交际对方是否明白自己对表达的意义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外语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语言知识输入、吸纳、输出、反馈等过程,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的转化,最终实现外语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

第4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生态位理论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理论契合性。(1)从整体来看两者之间在理论上存在高度契合。生态位理论本质上通过强化生态因子增强环境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来实现自身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生态因子就必须不断通过环境选择机制进行变异,从某种程度看,生态因子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异的结果。如果把金融系统视为生态系统,那么互联网金融则是金融系统内部各个生态因子在不断竞合和环境选择过程中,依靠不断创新发展而变异的情况;从单独依靠信息技术发展网络金融服务到建立专门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和模式,互联网金融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曲折历程,这个历程从本质上可以用生态位理论给予完全的解释和描述。(2)生态位理论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有效解释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适应性是生态因子在系统内占据有利生态位置的基础。(3)衡量互联网金融生态位适应性有两个重要指标:适应深度和适应宽度。适应深度和适应宽度呈负相关关系,即生态位适应深度越小则更倾向泛化类;相反生态位越窄,而适应深度就越强,更倾向特化类。从目前金融系统态势来看,传统金融属于泛化类,具有很宽的生态位,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金融还会以消释狭窄范围内的资源利用效率(即适应深度)来换取对较大范围内资源的利用能力。比如,在传统金融上大力发展网上支付、网络银行、网络理财与互联网金融不断合作等,就全面地印证了这一思维。综合来看,环境的变迁将对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而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为了增强自身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不断变革为互联网金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生态位的提升与运行模式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系统新的生态因子,应通过提升生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三种运行方式可供选择:(1)向上运动方式。向上运动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沿着金融生态系统不断变革的需要,通过自身创新和资源整合而提高其生态位的方式。例如互联网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顾客需要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自金融的P2P信贷公司模式以及众筹资模式等。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构建网络贷款平台及创新融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范围和对象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在金融生态系统的位置。(2)横向运动方式。横向运动方式是指跨越职能边界横向运动的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同传统金融的合作来实现自身发展。根据长尾理论,将零散的碎片式的需求综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互联网金融通过与传统金融密切合作,实现横向运动,提升生态位。(3)中心培育方式。中心培育方式是互联网金融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特征和不断改变经营策略来实现。中心培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不断发挥互联网金融优势,达到提高自身适应度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提升其生态位。中心培育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整合和分化。业务整合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将零散的业务通过整合形成规模市场。业务分化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凸显自身优势的业务保留,进行横向发展,而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则抛弃。这种方式能尽可能地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聚核式的发展更好地弥补了市场空缺,从整体上提高了互联网金融的延展性和伸缩性。互联网金融生态位运动模式关系及综合特征:向上运动、横向运动、中心培育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生态位过程中常用的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通常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综合运用,因此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特征,具体反映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虚线把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分成许多个区域,每一区域反映了不同环境运行特征。假设图1中:e1、e2、e3、e4代表不同的生态因子,t代表时间,p代表生态系因子适应度与重叠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生态因子由于适应性和资源获取能力不同,处在不同生态位。同时,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图中反映的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位情况,e1、e2、e3、e4描述了互联网金融作为生态因子采取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生态水平。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互联网金融由L0生态位向L1方向渐进,此时采取的模式为向上模式,因为向上模式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从萌芽状态向生长状态过渡,此时其生态适应性仍然较低,重叠度高。最初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原因是生态因子飞跃式的发展需要能量的积累和竞争优势的积淀。通过长期积累、特色竞争及速度竞争,互联网金融生态位从L1提升为L2,此时采取横向运行模式。在生长阶段,跃迁和跨生态位需要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同时,更广泛地参与同其他生态因子的竞争,因此横向运行模式成为互联网金融生态位提升的最佳选择。在互联网金融由L2上升到L3一般采取中心培育模式,事实上中心培育是向上和横向模式的升华版,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不但需要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也要通过创新和整合提高自身适应性。e3处于L1和L2之间,e2处于L2和L3之间的两种情况,说明互联网金融发展生态位是螺旋上升的,其具有渐进、反复、跳跃与非连续的特征。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生态位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方式,反映出其在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构建产生的路径依赖;不同运动方式反映出互联网金融作为生态因子在不同阶段的非等价性及限制性,为进一步优化其生态位体系提供了思路。

三、全面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在多维度生态框架内,互联网金融必须要依靠自身特点来提升适应资源获取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一)金融生态维度:政府监管有效引导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规性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征,在生态系统内,变革、分化与整合都是必须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的。不符合规律、不按照资源与环境维度的内在要求办事,互联网金融将注定是昙花一现。我国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初步形成共识,目前银监会主要负责P2P监管,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中国证监会则负责众筹资金的全面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助于确立其金融系统内的地位,引导其良性发展,但在监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监管的目标是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而不是将其“管死”,停止不前。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在早期经历了星星可以燎原的发展态势,未来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抱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要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又要有从严管理的决心。(2)通过建立系统的监管体系,全面控制互联网风险。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蕴藏巨大金融风险,因此在不断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3)监督管理系统必须全面契合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特点。在监管上要充分结合互联网具体特征,在保持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将现有的规则按照互联网监管的需要,适当进行延伸和深化。例如互联网金融服务客户信息的保护,不但要强调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客户信息的道德性保护,还应该针对技术性保护进行监管。

(二)金融合作维度:互联网努力提升资源获取能力,提高与实体经济及其金融产业的融合力度提高互联网金融资源获取能力,并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是其主要发展路径,主要有三种发展手段。(1)移动化服务模式。移动化服务模式源于实现互联网金融不断弥补满足顾客需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通过强化移动服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二维限制,比如像微信的红包、打车软件等方式。(2)横向和纵向延伸及矩阵金融服务。最初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对象是草根阶层(包括消费能力一般的个体和融资难的中小微企业),从年龄来看主要是80、90后等年轻群体。未来互联网金融要提升其资源获取能力,必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不断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构建矩阵服务体系。从横向看,互联网金融应将服务对象从草根向社会各个阶层延伸;从纵向看,服务群体应从80、90后向社会全部群体延伸。(3)提升与其他重要产业融合力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资源获取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融合度是关键路径之一,互联网金融可以将其触角延伸到诸多产业领域,以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能量。例如房地产、汽车、新能源及农业等领域,提高与其他产业融合度将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产业融合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个典型做法,以51资金项目网为例,该网站以信息匹配为特征构建融资服务平台。

第5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网络多媒体

【基金项目】该研究为:2012高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网络多媒体环境中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大学英语多元教与学的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14-02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物理学家E.Haeckel首次提出来的,指出这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在《课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L. A.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建议运用生态原理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王雪梅,2011:28)。本世纪初,Tudor于2001年出版了《语言课堂之动态性》,Leather在2003年出版了《语言习得生态学》,这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的正式形成(魏晶,2010:70)。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生态学研究进一步拓宽深化。

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

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教育研究的宏观层面,即把教育生态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环境的营造;对生态教育的微观层面、课堂生态问题的探讨不多。更重要的是,对于把生态教学理论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或者完全忽略。本文将依据生态教学理论,结合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征,探讨基于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生态学教学观念,促使我们加强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意识,整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生态因素,从而提高教育效率,以期构建和实施生态化网络外语教学。

1.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

1.1教学内容单一

1.2教材内容滞后

1.3学生地位被动

2.大学英语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课堂生态研究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关注、研究课堂问题。多伊尔(Doyle, W.)和庞德( Ponder, G.)把课堂生态界定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根据这一观点,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就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种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生态因子之间所构成的“网络”,即微观生态系统。所以,对课堂生态因子的研究总是关注这三个因子中的某一个或多个, 同时,其中一因子又会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因子互相关联。

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是一种动态和谐的、自然与人工互补的生态系统,以一种整体、和谐、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呈现。其中教师与学生是系统中的能动因素和主导因素,双方的良性互动决定了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系统中的生物因素;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即课堂环境是课堂活动得以实现的基础,包括物理环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氛围等,这些非生物因素不仅仅为外语教学提供基础,还是促进教与学的重要外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由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所构成的教学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大学英语课堂环境因子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了生态因子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3.利用网络多媒体开展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优势

对传统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弊端进行分析后发现,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显得尤为迫切。而且,这种引介不是盲目的追风,其是源于教学的客观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其优势体现如下:

3.1教学内容的拓宽

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外语教学由传统的封闭式和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使师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将师生置于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实现学习主体与环境的有机整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温室效应,从而达到生态平衡。教师不再受累于单一教材的束缚,可以自由的搜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材料,从教材层面丰富教学,强化了教材的时效性,贴近了社会生活,对教材的改革也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多媒体的引入,让教师省去了板书时间,从而腾出一定时间和学生交流互动,给教学的生态构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又有创新意义。

3.2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即信息搜集与加工型、人际交流型和问题解决型。学习者在此环境中学习时,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学习材料,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出其主导作用: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交际活动的一员,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生态因子的可持续发展。

3.3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教育生态学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互动”。 网络多媒体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超越时空的立体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关系由霸权、控制转变为多元、共生,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参与者和探索者的身份与教师平等交往;同时,生生之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实施双人、小组、班级活动,有利于生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这些直接、频繁的交往和紧密合作促进了课堂的和谐性;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减轻焦虑,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其他生态因子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社会、自身及自然的和平共处。

3.4灵活多元的评价体系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因而,用统一和标准化的传统方式来评价学生有其局限性。网络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网络环境使得有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3.5实现教师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将网络环境引入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全新的课题,它要求教师不仅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或一些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还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一些趋于成熟的教学模式,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角色定位。

4.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是平等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把教学视为生态系统的话,则作为系统中的构成因子――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生态化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学生在开发教学资源中的主体作用,重视资源开发及生成过程的潜在教学功能,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教学活动的和谐与统一。

5.结语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原因,亦有学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该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打破自由想象,激发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同时,教师应注重提高个人的理论和实践素养,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科技和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的形式和途径。通过树立生态型教学观念,构建具有生态特征的英语阅读课堂,从而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2]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堂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4]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6]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3).

[8]马武林.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第6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摘要】生态位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生态学的热点,也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该文系统的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衍变历史,给出并分析了描述物种内和物种间生态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就如何利用生态位理论,防治枣园害虫提出了几点看法,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测度;枣园

生态位(niche)是自现代生态学诞生以来生态学界最被称道的一个学术概念,到了上个世纪末,该概念所受关注持续升高,成为生态领域的一大热点。关于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学说的百家争鸣,使得就如何确切地定义生态位及如何计算生态位测度的问题悬而未决。即便有着这样的尴尬处境,生态位理论在解释生态学方面仍然具有其优越性,对昆虫生态学的研究以及生物界治理有着相当吸引人的作用[1]。综合各家之长,生态位的概念和理论应该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1生态位概念的发展轨迹

1894年,美国学者Streere在进行鸟类物种分离的调研分析时,偶尔浮现出来的“生态位”现象令他着迷,但他没有持续地研究下去。1910年,Johnson在研究中率先用“生态位”来做解释,他认为“同地区的各个位置在大自然中是有着不同生态位”。他也未将其定义,未能使其概念变得完整。Grinnell在1917年就生态位的概念进行了概述,他指出生态位其实就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distributionalunit)”。由于他的解释侧重生物的空间分布,后人称之为空间生态位[。Elton于1927年就生态位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彰显出它在生态系统中,尤其是食物链关系中的位置,这种突出生物个体在群体中功能的学说被人们称为功能生态位。Gause则物认为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表明了其在整个群落中的定位,包括了其生存环境、食物来源以及生活习性等。如果俩个种同时利用稳定群落中的某一资源并受到限制,那么一种将具有竞争优势,而另一个种则被排斥。

1941年,Pitelka将生态位看作是物种在环境中经常栖息的地方,并将其区分成“功能生态位”和“位置生态位”两个独立的含义。1957年,Hutchinson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生态位为生物体所处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他还采取新设物种坐标变量以及添加生态因子等方式将生态位三维立体化,对温度、湿度、食物等环境以动态化,构建起多维化生态位观测模式,这样一来,生态位就具有了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两种模式,一种为应然,一种为实然。然而,多维空间生态位偏重有机体对环境的依赖而没有辩证地看待有机体与环境的互生互存关系,不过这种生态位定义已经比前述定义有进步,对生态位本质有更充分的反映。因此生态学界普遍认可该理论,并且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1959年,Odum从宏观的生态系统中定义生态位,认为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和状态就是生态位,而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则由生态位决定。他进一步认为物种的生态位体现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其对环境的反馈。之后,MacArthur(1970)、May(1976)、Grubb(1977)、Litvak(1990)、Chase(2003)、Tilman(2004)等又从不同角度给生态位下定义或者提出新的理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新强调了生态位的重要性,并通过整合与扩展前人研究,不断完善生态位理论。通过建立函数生态位的思想,促使生态位概念逐渐函数化,理论体系趋于定量化。

我国生态位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关注度持续升高。许多学者以不同的角度对生态位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王刚等修正了Hutchinson对生态位的界定:单个物种生态位是对环境由特征向量到数集的综合性映射关系。刘建国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并提出了生态元的概念,朱春全从态势与假说角度阐释了生态位,王子迎就生态位的应用着手提出其界定,他认为之所以会有植物病害,是因为病原物在植物生态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循环参与,实则为病原物所具备的生态位。生态位这一学说自诞生已有数十年历史,学者从多个角度与侧面对其进行研究并不断丰富着其含义。虽然生态位的概念层出不穷,但核心基本都限定在Grinnell、Elton、Hutchin-son的理论框架之内。

2生态位测度

生态位突出地表示了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个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只有对生存能力、环境要素等指标进行数值量化才有利于人们理解,也就是要对生态位进行测度。生态位测度包括生态位宽度(nichebreadth)、生态位重叠(nicheover-lap)、生态位体积(nichevolume)及生态位维数(nichedimen-sion)等。学者们主要通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来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态位所呈现的差异,因此,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两个维度来测量不同有机体在层次、时间等上的数值表现,通过这些数值差异来衡量不同有机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进而分析有机体对环境的依赖与对立关系。在这项研究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公式以及算法,学者们至今还在争论不同公式的便捷性与合理性差异。

3生态位在枣园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枣树(Zizyphusjujuba)是中国的原产果树之一,具有适应性强、易管理的特点。枣树还有一重环境保护作用那就是退耕还林、保护植被,但是枣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虫害,虫害使得枣树产量大减并且品质降低,严重影响着枣树的持续生长,破坏了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此针对枣树上各种害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用的手段和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发展前进。人类现处发展阶段害虫治理的目标是,控制有害昆虫,保护有益昆虫,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生态位理论的合理利用,将会使这一目标变得切实可行。

3.1引进有利生态元

从生态角度来看,枣树要想健康成长就要“以敌克敌”,引进天敌物种。大量的研究及论证发现,天敌是调节害虫种群和数量的重要因子。但如果在枣树当前的生态系统里没有有效天敌的话就有必要从外界引入新的生态因子,以帮助天敌在生态中生存并发挥作用。根据师光禄等人的研究,枣树主要天敌和害虫在资源利用上,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且种间指数较大,说明天敌对害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当然,在农作物领域里人们防治虫害还仅仅是一对一的“以敌克敌”措施,但是单一防治措施难以对深入枝干内部的蛀干害虫的幼虫奏效。通过研究发现枣树的虫害并非一种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有新的虫害出现,只引入一种天敌是难以解决多类枣树害虫的,因此要采取天敌复合释放技术。在现代农业害虫防治中,除有益生物发挥关键作用外,一些植物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蜜粉源植物可以为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提供能量,通过养育具有克制虫害的天敌昆虫使其具备成熟攻击力、长期生命力与超强的繁殖力,以一种合作物种快速衍生的成长状态来有效控制住枣树虫害。在枣树园区种植草类物种可以培植出多样化的天敌昆虫,在生态中自然诞生出丰富的天敌种类,不断恢复枣树园区的生态平衡。

3.2去除有害生态元

传统的通过喷洒化学农药来预防枣树病虫害,这其实是一种权宜之计,不通过生态系统而利用化学药剂的方法严重干扰了捕食性天敌,影响果园生态多样性的同时,可能导致优势害虫的爆发。生物防治能够将环境破坏降到最小且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害虫多发季节,在果树上悬挂性引诱盆,吸引雄性害虫,妨碍,减少害虫后代数量。目前,生物农药在枣树害虫防治中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如以Bt为代表的细菌类、以白僵菌为代表的细菌类和以NPV为代表的病毒类,在国内外已经进入成熟的商品化阶段。

3.3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影响

枣树虫害的外部影响因子很多,如害虫种类、土壤条件、田间管理状况及气候条件,但是枣树对虫害的防治手段不能仅靠外力手段进行干预,其自身也应具有一定的抗性,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能影响环境,即通过转换环境压力并产生反馈而获得适宜的生存环境。灌溉和施肥(氮、磷、钾)应把握分量,增施磞、锰、锌等微量元素,科学修剪,这样有利于促进枣树的新陈代谢,提高枣树的体质,增强枣树对虫害的调控能力。

4问题与展望

生态位理论的研究还在不断持续并且深入,理论的应用也在不断加强,不过学者们的研究点不同,对其定义也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引发了较多的学术争议,该理论的研究有待完善。生态位的测度公式种类繁多,不同的生态位参数测定公式,所揭示的物种间及个体间的结构关系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考虑这些方法和模型计算是否简便,能否准确表达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意义。合理选择生态位测度是生态位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必须慎重考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生态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断被人们所认知,尤其是其在农业生产中对农作物抵抗天敌侵害的应用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维护好农业生态系统有着强大的功效。深入开展生态位理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防治将带来新的思路和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凤,鞠瑞亭,李越忠,等.生态位概念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80~1284.

[2]朱春全.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93,12(4):41~46.

[3]尚玉昌.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J].生态学进展,1988,5(2):77~84.

[4]文祯中.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1):15~19.

[5]王子迎,吴芳芳,檀根甲.生态位理论及其在植物病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3):250~253.

[6]宋丁全.生态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22(3):1~4.

[7]师光禄,席银宝,王海香,等.枣园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生态位及种间竞争的[J].林业科学,2003,39(5):79~86.

[8]杨秀丽.园林树木蛀干害虫的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5,11:97.

[9]王建红,仇兰芬,车少臣,等.蜜粉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的作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应用昆虫学报,2015,52(2):289~299.

[10]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39(5):81~89.

第7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信息生态位 信息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

[分类号]F273.1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成为研究者探讨技术创新的基础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给予了界定。纵观已有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是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而进行的。DebraM.Amid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创造新思想、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我国研究者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可分解为创新资源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胡恩华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从对市场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创新构思、规划和决策开始,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的能力的综合。魏江、许庆瑞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是创新决策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五个方面。

随着对技术创新过程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信息资源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过程的作用价值。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其实质是对创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创新信息的流动和作用的发挥。正如Cohen W M认为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组织层面上,外部知识源对技术创新过程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开发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别、吸收有价值的新信息并用于商业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关于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创新能力的影响,我国研究者关士续等认为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的风险,要减小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必须强化创新中的信息处理绩效。在技术创新实践中,正是这一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物质资源优化配置”或“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物质过程的灵魂。付睿臣、毕克新从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人手,在分析了技术创新各阶段所包含的信息活动及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包含的信息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模型,并据此分析了信息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

基于创新信息资源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的特征和内涵,提出了基于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模型,分析了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

2 基于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

2.1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特征和内涵

著名生态学家Odum E P把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随着现代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生态位理论已经被应用到诸多领域,与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合产生了新的概念,如企业生态位、品牌生态位、网络媒介生态位等。我国研究者借鉴生物生态位原理,提出信息生态位概念并对概念加以界定。如娄策群将信息生态位定义为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刘志峰、李玉杰认为信息生态位指信息人通过与外部信息环境的物能流转及其他信息人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相对地位和功能作用。根据生态学理论对生态位的定义,可以把企业的创新信息生态位界定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创新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的选择范围所构成的集合,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位置预示着该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的掌握和控制的程度。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与物种生态位宽度有关。生态位宽度是指某一种群(或其他生物单位)在一个群落中所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如果实际被利用的资源占整个环境资源的小部分,则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较窄;如果一个物种在一个连续的资源序列上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则它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参考自然界中生态位宽度概念,企业对其所处周围环境中各种创新信息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可用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宽度表示。通常,创新企业所拥有的创新信息生态位宽度值越大,表明其对创新信息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和自身所具备的创新信息资源条件对环境的适应度就越高,在竞争中取胜的概率也就越大。

在自然界,当两个物种需求同一环境资源时,将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即有一部分生态位空间为两个物种所共有。生态位重叠现象的出现将会导致物种间的资源竞争,其竞争强度应当与在特定环境资源梯度上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成正比。类似地,也可以认为企业之间创新信息生态位重叠与竞争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即重叠程度越大,企业间竞争强度越高;另一方面,分离程度越大,则企业共存的机会越大。

基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其实质是对创新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在创新信息生态位上的竞争。为了赢得技术创新竞争优势,企业应注重其创新信息生态位的构建,特别是努力拓宽创新信息生态位宽度。但创新信息生态位宽度并不是越宽越好,宽度的增加必须是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如果增加的宽度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能力范围,不仅会在原有信息生态位上失去竞争力,而且在新的生态位上也不足以形成竞争力。同时,随着竞争的激烈,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位的差异化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企业为了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起具有鲜明特征的创新信息生态位,利用自身的创新信息资源特色优势打造技术创新优势。

2.2基于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

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实现依赖于其独特的创新信息生态位。企业创新信息资源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创新信息资源的识别、获取和整合阶段,企业在上述三个阶段的能力决定了其对创新信息资源的掌控程度,是形成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决定于三种生态因子:信息识别能力生态因子、信息获取能力生态因子和信息整合能力生态因子。企业的这三种信息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即企业控制和可利用的创新信息资源的能力。

信息识别能力生态因子、信息获取能力生态因子和信息整合能力生态因子三种生态因子中,每一种生态因子对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同时这三种生态因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只有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多变量的非线性的相互影响与协同作用,才能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进而形成区别于原有系统结构的新的有序结构。在企业技术创新信息系统内部,

由于信息识别能力因子、信息获取能力因子和信息整合能力因子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内各信息生态因子相互制约、相互协同、相互融合和放大,进而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原先各部分的新的信息生态因子组合,进而不断的推进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的发展和创新信息系统的进化,提高企业的创新信息能力。将企业的创新信息生态位表示为P,信息识别能力因子、信息获取能力因子和信息整合能力因子分别表示为f1、f2和f3,则P=f(f1,f2,f3)。

2.2.1信息识别能力生态因子 信息识别能力生态因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的内容和其产生、传播、接受的程度,依赖其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判断其性质、价值的本领和水平。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资源包括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多种类型,同时,企业获取创新信息资源的渠道也有多种。创新信息种类和获取渠道的多样化造成企业接触到的创新信息数量浩瀚、内容繁简不一、混沌程度不同,而不同种类和来源的创新信息的识别难度是不同的。根据创新信息的识别难度,可将企业所能接触到的创新信息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白箱型信息、灰箱型信息和黑箱型信息。白箱型信息是指来源可靠、内容简单明了、传播透明度高的信息,这类信息在产生及传播过程中没有发生扭曲、变质现象,很容易被受众所识别和认同;灰箱型信息是指模糊型信息,需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才能识别出它的内容和价值;黑箱型信息是指那些不能被受众所直接感受到,而只能是通过外部观察,研究形状、外表及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关系,通过测试、模拟、分析等方法所获得的信息。为了减轻工作量,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要求创新企业具有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对相关的信息加以论证、归纳和识别。

2.2.2信息获取能力生态因子信息获取能力生态因子是指企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手段,有意识地从内、外部环境中获取创新信息的能力。企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生态因子的作用在两方面体现出来:①企业所需要的创新信息资源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技术开发过程紧密相连,其创新信息资源获取是长期性的,需要随着外部条件的改变和企业自身对创新信息的需求及时地进行调整。因此,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依据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来获取创新信息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对各种信息来源的利用和关系处理能力。②企业对外部有价值的创新信息资源的获取实际上是与外部信息资源所有者的交易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同时,企业所需要的外部创新信息资源是由不同的经济主体所占有,对于特定的经济主体来说,获取和占有信息资源也要付出成本。因此,获取创新信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同样构成了对企业的能力要求。

2.2.3信息整合能力生态因子信息整合能力生态因子指企业通过各种机制和策略的运用,将不同性质和特征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有价值的创新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只是企业创新信息资源构建过程的基础,为了保证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优势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将获取的和已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只有经过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才能形成企业有价值的创新信息资源,才能形成具有特定优势的创新信息生态位。为了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企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是多种方式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通过有效运转,个人信息与组织信息、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原有信息与新获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不断地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放大效应和涌现效应,使信息的价值最大化。为了使企业创新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以高效协调各机制的相互关系,动态调节和优化各类信息要素及相互作用。

企业的信息生态因子决定了企业的创新信息生态位,但创新信息生态位的优势并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优势的实现还要依赖于通过企业的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将创新信息生态位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优势。以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对创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这一视角看,企业的创新信息生态位与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共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体现出了企业对创新信息资源的掌握、控制和可利用的程度,在企业的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的作用下,创新信息资源经过技术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创新思想形成、产品设计阶段、问题解决阶段、生产制造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而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信息开发利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该能力的发挥受到企业的人员素质、知识基础、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企业信息开发利用能力与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促进的关系,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是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发挥作用的基础,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又影响到创新信息生态位优势的构建。

3 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分析

企业创新信息生态位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主要体现在创新动机的形成、创新不确定性减少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等方面。

3.1创新信息生态位与创新动机的形成

技术创新是从创新动机产生及创新决策开始的,迅速产生创新动机并及时的做出创新决策是企业创新成功、形成创新优势的第一步。综观对技术创新动机的研究,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因有四种:①市场需求的拉动;②技术发展的推动;⑧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规划及政策、法规上的激励;④企业家具有的创新愿望和较高的创新素质,企业家的远见卓识、风格特质以及对市场利润的渴望和追求。这四种动因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并且这些因素之间的自组织和协同作用也是技术创新的一种动力源泉。在上述技术创新动因中,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敢于承担风险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是盲目的,企业家的这些创新特质的形成是以不断地获取信息和知识为前提的,一定程度的创新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是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的基础。另外三种技术创新的动因也构成了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而这些动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也是通过信息的传递而发挥作用的。企业只有通过创新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才能了解和掌握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动态来发现技术创新的机会,从而开始产生技术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可见,能够发现创新机会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一前提是以创新信息生态位优势为基础的。

3.2创新信息生态位与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减少

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试验性质,由于其中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性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高风险性。世界各国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创新成功的概率往往大于失败的概率。弗里曼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来自于三方面的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一般商业不确定性。从信息的角度审视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可以被看成围

绕其不确定性所开展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的处理需求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矛盾运动。由于影响技术创新的信息处理需求和信息处理能力都要求把不确定性减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对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要通过对于创新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处理来解决。创新信息作用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主要相关环节,通过对创新业务环节的影响来减少整个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①创新信息能丰富创新思想;②创新信息能完善创新产品设计;③创新信息能加速创新进程;④创新信息能够提高创新产品的营销能力。可见,由于创新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创新风险源于“信息的缺乏”或“所拥有的信息与所需要的信息之间的差距”,减少不确定性的途径或方法就是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生态位优势构成创新成功及减少不确定性的基础。

3.3创新信息生态位与技术创新发展路径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上看,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特定的发展路径,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结果是某些技术成果而不是其他。创新是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决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技术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底层因子。美国西北大学乔尔・莫克尔教授分析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底层因子,他说“每一个进化系统都由那些要素组成。在生物学中,底层结构是基因,在技术创新进化中,底层结构是知识和信息。可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其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的进化而实现的。同时,由于技术能够脱离产品实体而存在,并能在分离状态下独自进化,因此把这种独立于产品而独自进化的技术叫技术元,它是技术的组织单位。在知识的进化发展中,当某个知识点被激活时,则更适应的相关知识就会涌现出来。因此,创新的发生过程实质上是先前知识的激活,大量新知识不断被创造和保留,并在需要时被加以利用,这就产生了新的知识或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创新系统需要不断地从创新系统外部整合相应的创新信息资源,特别是知识类信息资源。外部信息资源中蕴含着不同于企业原有的技术元,通过创新活动,两类技术元必然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结果是促进知识点的被激活并导致技术的演化发展。依据生物学的理论,这种技术演化和发展存在两种结果:技术遗传和技术变异。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的结果既由企业原有技术因子决定,也受到外部信息中技术因子的影响,两类技术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至于创新成果中的“遗传”和“变异”哪个占有更大比例,这由内、外两类“技术元”的作用结果和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路径是其技术创新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基于创新信息生态位的这种路径优势决定了企业特有的技术发展方向,给其他竞争对手的模仿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第8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这两个假定下,可把生态占用的测度分为以下三步:

(1)追踪资源消耗和废物消纳。将消费(包括直接的家庭消费、间接消费、最终使家庭受益的商业和政府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等)分门别类地折算成资源消耗量,然后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面积,设其为a[,j](j=1,2,……,6),则:

其中EP[,i]为区域内某地i(i=1,2,……,n)的生态生产力,C[,i]为其j资源消费量,P[,i]为j资源生产量,E[,i]为j资源出口量,I[,i]为j资源进口量。

(2)产量调整。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生态生产力)。因此,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态生产力除以产量调整因子(YieldFactor)。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的YF[,i]就是产量调整因子,它是通过将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相比较得到的。显然,如果YF[,i]>1,就意味着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如果YF[,i]<1,则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低于全球水平。

(3)均衡处理。上述六类生态资源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的生态占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需要乘以一个均衡因子(EquivalenceFactors,EQ[,j])这些均衡因子将每一个类型的主要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均衡因子依据其单位空间面积的相对生物生产量而定。

一、对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剖析

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理论问题。

1.对a[,j]和EP[,i]的剖析。根据生态占用的概念,生态占用最终要将人类活动转化为承载这种活动的地理面积,所以生态占用最终测度的不是价值量,而是生态占用面积。

那么,由公式,我们就可得出某地的生态生产力EP[,i]的计算思路,即EP[,i]表示单位面积的资源产量和污染消纳能力。它的单位是“某资源单位/面积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EP[,i]的计算与生态占用测度的两个假定是直接相关的,就是说,生态生产力是分类计算的,即,对于每种不同的资源,我们可以明确地把它归类,找到它所对应的生态生产力进行折算。也就是说,EP[,i]不仅有属地属性,还有资源类别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EP[,i]最好被写成EP[,ij],以从统计意义上强调它的两个属性。

于是,如果一个区域内有n个城市,则每一个城市都可根据其不同的EP[,ij],找到其对应于这些陆地和水域面积的资源消耗与排泄量,就可计算出其各类的生态占用,即可用代表该区域中城市i对资源j的生态占用面积。这个a[,ij]有如下特点:

(1)它是一个总和指标,而非人均指标;

(2)它是一个逆指标,也就是说它越少就越好,给自己留的空间就越大,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就越强;

(3)从公式上看,它承认一个区域在其地区域留下了“生态脚印”,这是生态占用的一种外部效应。但它假设不管资源来自于何方,均按本区域的相应类别的生态生产力折算。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粗略的做法,尤其当区域间转移的资源量比较多时更是这样;

(4)空间上它是不可比的,因为它是有地域属性的,不同地域是按不同的EP[,ij]来折算的。如果想对不同区域间的相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首先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下一步“产量调整”的理论基础;

(5)它是分类别计算的,一个区域会在耕地、森林、草地、水域等多处留下“生态脚印”。显然,由于不同类别生态空间的生态属性不同,所以各类别之间是不可加总的。如果想对不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要对上一步的处理结果再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产量调整”后“等量化处理”的理论基础。

2.对产量调整方法的剖析。产量调整的出发点是使不同区域的相同消费之间的生态占用具有可比性,具体的方法是引入一个产量调整因子YF[,i](同上,它应该被写成YF[,ij]),即,这样可以使由于资源禀赋强(生态生产力强)而掩盖的生态占用较少的情况调整变得大一些;使得由于资源禀赋差(生态生产力弱)而夸大的生态占用较多的情况调整变得小一些,以正常反映其占用人类资源的规模。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产量调整方法实际上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是计算的标准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即,我们没有必要再逐个去找每个区域所特有的EP[,ij],而只需知道全球平均的EP[,j],我们就可以计算一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即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下的生态占用。显然,这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是有界的,它不会超过地球现有的该类生态空间的总和。

3.对均衡处理过程的剖析。均衡处理过程是为生态占用的类别加总而进行的标准化处理。进行这种标准化处理的理由是很明显的,因为即使是从平均的生态生产力水平上来看,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类别的空间都是有差异的。

有人想到了用权数作同度量因素把不同的空间面积加到在一起、这个权数就是均衡因子EQ[,j]目前国际生态占用测度中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是: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也就是说,该均衡因子认定耕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生产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倍,草地只达到了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这些均衡因子,就可以将六类生态系统面积调整为以全球生态系统标准生产力为基础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

总的来说,均衡处理过程是要形成一个生态占用的整体概念,它试图把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法换算并加总,这种处理方法是生态占用测度中的第二次标准化处理。由于涉及到了不同生态功能间的转化,其标准化过程较之产量调整时的标准化方法来说相对困难。

对生态占用的均衡处理,我们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是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因子EQ[,j]。使得各类不同的生态占用被同度量化,而且同度量化后的数据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加权总量指标很难说还是与地球空间相关联的生态空间。

所以,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操作上来说,作这种“均衡处理”都是不划算的。更聪明的方法是做到第二步说停止,只给出分类的生态占用,而不需给出总和的生态占用;即使是要给出总和生态占

用指标时,我们不妨单纯对各类占用简单加总即可。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我们找到了生态占用的一个实际测度的例子,这个例子取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Fund)的研究成果,具体数字见表1。

表1部分亚太的国家(地区)生态占用数据(1996)

资料来源:WWF,RedefiningProgress,CentreforSustainablityStudies,28August2000.

表1中第2列是各国(地区)的人口数,第3~8列分别对应于我们所说的6类生态空间,最后一列即各国或地区总的生态占用(单位为公顷)。表1中的数据均是按人均生态占用面积计算的,且表1中的数据已经经过了产量调整。我们注意到,表1中第9列是第3至8列的简单加总,该计算并没有进行第三步的均衡处理。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第9篇:生态因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态教学理念;英语教学;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51-02

在当今世界,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关于生态学的研究也进一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世纪初,生态学逐渐被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也开始使用生态学的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思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也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教育生态学概念阐释

目前,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生态化的趋势,很多研究者和学者均将生态学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因而就出现了关于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以及生态人类学等概念。由于这些领域都与教育和教学有关,所以就为提出和研究教育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基础。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育评论家Law-rence Cremin尝试将生态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在《公共教育》一书中,他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首次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育中的问题。

生态学原本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据此,教育生态学就是研究教育与教育所在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态心理的)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不仅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并且也存在着教师、学生与他们所处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因此,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英语教学就会对教学思维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有所帮助。

二、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生态学要求的问题

教育生态系统包括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两个方面。宏观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在国家范围内的大的教育环境,而微观生态系统则主要是指某个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状况及教学管理等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根据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由各生态因子构成,而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其生态系统则是由教师、学生以及课堂环境这三个生态因子构成的。在该系统中,只要某个因子有一点点的改变,就必然会带来整个系统的改变,即必然也会响到其他各因子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因此,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能达到在生态学意义上的平衡状态,首先就要了解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生态学要求的状况。笔者认为,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不符合生态学要求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因子间的不平衡

作为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目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是不平等的。具体来说,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控制色彩。在教师的主导下,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目前,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执行及对教材的选用等都由教师来决定。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较少顾及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所需。这样,种种因素就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笔者经调查发现,在我校09级英语专业一个班的学生中,有近67%的学生认为,只要每天上课,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然后再通过期末考试,就是他们英语学习的全部了。这说明,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普遍地不高,这种状况若继续下去,他们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 学生认知程度上的不平衡

在自然而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应该是协调而平衡的。但在现在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或接受能力的不同,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根据自己已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来教学,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过于简单、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又偏难的状况出现。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还把竞争理解为是相互排斥,认为在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年级中,这种带排斥倾向的竞争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有的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不给同学看,有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然这也不全是因为保守,但怕自己好的思想、好的见解让别的同学学了去的想法也确实是存在的。无疑,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之间的交流,影响着学生的共同进步。

3 教学环境的局限

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是动态的,是随着其中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时时变化的。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某一个因子的微小变化都必然会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现今的英语教学系统却不是生态化的,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就是几年都不变的。另外,由于教师备课不认真,由于教材的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也导致英语教学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此外,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学生班级的人数一般也都比较多,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平均达30多人。班级学生多了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以上的这种局限性,也是影响高校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生态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利用生态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生态教学理论启示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及课程设置的发展性三个方面。

1 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从作用上来看,构成生态系统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平等的。在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作为生态因子,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知识与信息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应该清楚,知识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教师并不是知识或信息的创造者,学生也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信息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然后再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是靠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因子之间有层级关系并相互作用,但他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情感上的交流,应该共建共享对话式与平等式的生态环境。

2 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系统与外界总是要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方面的交流的,即使是相对独立的一些生态系统也是这样,即它的四面八方与外界都是相通的,都有能量或物质的进入或输出。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在研究生态系统时,应该持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应该把研究对象及其生态系统放在它所在的环境之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出对象的本质。

教学生态环境也应该是开放的。只有开放的生态环境,它才能有输入和输出,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而输入是原因,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不能把授课内容总是拘泥于教材上。作为教学环境的提供者与创造者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应该利用网络、多媒体或者语音室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时时感受到一种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氛围。教学计划也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公布,以让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预习或复习,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若学生认为其中有何不适当处,教师也可以及早地做出调整。

根据生态理论,开放能促进要素间的交流。开放使系统各要素间有了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机会,使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例如,系统内生物个体的生理活动与适应性对策的变动、种群之间的交流方式的变化、种与种之间的关系的改变,都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改善。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就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建立了起来,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所以,大学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从教材、从网络等多方面进行信息输入,就会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就为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3 课程设置的发展性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观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同。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能量在其中流动,物质在其中循环,信息在其中传递,多种多样的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是处于动态和变化之中的,开放给生态系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生态系统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在这个系统中,学生的需要也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大学生的英语的学习同样也是如此。

在教学生态环境中,英语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其发展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文的诗歌欣赏或文学评论等。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底蕴,这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也是大有好处的;或是学习一些相关的或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选修课,如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经贸英语等,这对学生了解跨学科的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增设其他专业的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利用英语作为媒介来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借此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跨学科的领域中;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增强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设置选修课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进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将适宜的选修课有机地融入于大学英语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式的教育要求我们在学习知识,在运用知识于人的生命、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现和提高自己,以使自已获得智慧。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智慧而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