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第1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企业营运 资金管理 对策

一、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体现,资金包括流动资金的紧缺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种流动资金的紧缺状况已经超出了理性的极限,诸多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各企业个体和全社会总体的营运资金运转。营运资金作为维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循环密切相关,营运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企业要扩充规模或者转产经营,也会因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而一筹莫展。

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

流动资金周转缓慢,流动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比重较大。应收账款数量普遍增高,且相互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平均拖欠时间增长,应收账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对市场认识不足,盲目进行生产,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差,原材料、产成品、半产品等存货不断积压,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此外,部分企业存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市价,但高出部分并没有被及时摊入企业成本费用中,造成存货中包含大量“水分”。

3、营运资金管理弱化

现金管理混乱。流动性最强、获利能力最低是现金资产的特点。现金过多或不足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短缺,没有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编制现金预算,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金日常收支进行控制,现金管理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出现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货款和各种费用或现金过剩现象。这种对现金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趋势的。

二、完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1、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它需要一个良性运作的社会环境体系来生存和发展。彻底解决营运资金存在的问题,既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界的支持。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改善。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进行。

(1)政府应在进一步明确政企关系、加快企业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为企业形成资本积累机制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企业科学的治理结构,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使企业做到彻底的自主理财。企业必须能够真正从其对资产增值的关心上获得增强积累和有效分配投资的在动力。这样,才能自觉注重资金积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实体。

(2)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当前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承包经营企业,只注重实惠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发展后劲,以各种名义乱发奖金或用于福利建设,从而挤占生产资金。考虑到流动资金紧张状况,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坚持积累优先原则,首先满足生产经营之需要,然后再将税后利润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

(3)在政府职能由直接参与向间接调控转移的进程中,构造一个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科学的产业政策,引导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2、改变企业经营观念,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我国的股份制改造已即将进行完毕,它初步改善了我国企业的资金结构,这也将有助于解决相关的营运资金问题,但并非能够彻底解决。企业要想保持营运资金良性循环,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理念,增加效率,提高盈利能力,否则,通过发行新股募集的资金也只能维持短期的营运资金周转,无法经受长期考验。针对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从企业整体角度采取以下措施,达到改善营运资金的目的:第一,认真做好营运资金计划,事先掌握各流动项目和资本支出的变动趋势,预先消除影响营运资金状况的消极因素。第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做到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提高管理层次和水平。第三,建立营运资金管理考核机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第四,加强企业财务预算,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通过制定预算,不仅有助于预测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风险,还可以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提高内部协作的效率。此外,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远未发挥出其实际作用。审计部门应该负责整个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审计。因此,开发内部审计的深层次职能,将推动营运资金问题的解决。第五,提高人员素质。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缺少系统、专业的管理知识教育,而主要依靠工作经验的积累,这将有碍于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管理的先进度和自觉度。通过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以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工作。

3、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防止不良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是,一次性全部投入,且占用资金较大,而资金的收回则是分次逐步实现的。固定资产收回是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以折旧的形式使其价值脱离实物形态,转移到生产成本中,通过销售实现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这种资金的回收往往是缓慢的。由于投资的集中性和回收的分散性,要求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结合其回收情况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扩大生产能力,而影响营运资金正常运作的情况。不良流动资产主要是指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和不能按其价值变现的积压、变质和淘汰的存货。这些不良流动资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问题,并会直接导致营运资金的流失,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防止不良流动资产的产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产品以销定产,确定货款回收责任制,与信誉好的用户制定回款周期,保证及时收回货款;在会计核算方面采取谨慎原则,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金,以防止坏账的发生:把好物资采购关,防止采购伪劣物资,并做好仓库物资保管工作,及时维护各类物资,防止变质和损坏;合理确定物资储备定额,防止过量储备,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对供大于求的物资,按月需求量订货结算,甚至采取无库存管理。

第2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相比现代化的营运资金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相比发达国家的营运资金管理体系还存在着短板,因此下文就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

企业营运资金运营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把握住市场的动态,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在日常的企业营运资金运营当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企业营运资金运营是一条较长的链条,涉及到的部门也较多,工作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部分。导致这些原因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企业营运资金运营的观念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导致了营运资金运营效率较低,企业被动承受资金周转风险。

(二)企业运营资金结构欠缺合理性

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的结构成分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分别是负责资金周转的流动资产结构、负责抵御周转风险的流动负债结构。这两个方面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企业营运资金运营状况,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的评价,因此相比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企业营运资金结构,传统的企业营运资金结构缺少合理性,企业营运资金结构的合理性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与长期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保障。由于企业营运资金结构问题会导致资金的流动满足不了生产经营活动,轻则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重则会导致企业因为周转不灵而破产。因为负债机构与流动资产结构的比例失调所导致面对市场风险抵御力变差,这也是企业营运资金结构缺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影响。

(三)企业营运资金缺乏影响因素分析管理

这是评价系统缺失所导致的企业运营资金流通不协调,影响因素分析管理可以及时的针对市场的动态发展来制定未来资金流通的方向,从而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如果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部门缺乏影响因素的分析,就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败,不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因此针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的定位与市场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二、增强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方法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有一条明确的链条的,从流动资产到流动负债就是这条链条的主题部分,运用对市场的供求变化,加快先进与存货之间的周转,从而达到收获较高的报酬率的目标。因此企业营运管理是建立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基础上的。

(一)确定企业总体战略目标

企业资金的营运管理需要建立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之上的,只有配合公司企业的总体方针计划,才能够明确资金的流动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资金营运管理工作,这是资本周转的最初环节也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要明确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的消费热点是企业制定总体战略计划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未来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工作中取得实际效果,从利益关系出发理清与营运资金提供方合作共赢的总体目标。

(二)强调最高管理者的作用

对于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管理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但要把握市场的变化,还要理清思路不盲目投资,避免资金的过分占用,从而降低资金的占用成本,对资金营运管理的得失负责。同时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者还应该从企业文化入手,用定期开展企业营运讲座以及对相关的资金营运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训,争取在企业中培养一种良好的资金管理氛围,让相关从业人员树立营运资金管理的意识,并且在企业的整体氛围中发挥指导、鼓舞的作用。

(三)建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体系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一门科学,只有在整个体系的建构之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这是无可置疑的。因此评判一个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得失首先要考察这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体系的建构是否完善。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整合整个企业的部门,既有整体性的考虑也有部门工作的细化,通过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可以保障资金周转的灵动性,避免市场变化造成的风险,更是增加了企业运营资金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能够朝着更健康的营运资金管理的企业发展。

第3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一) 家电制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定位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营运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家电制造企业对营运资金管理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重在调控营运资金的规模,分配营运资金的结构,管理重心仍然集中在对营运资金主要项目的管理上。然而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主要是依据数学推演的结果,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支持,营运资金各项目的单独管理使本来相互紧密联系的各部分营运资金分离开来,不能对统一有机整体的营运资金进行有效管理,难以从总体上把握营运资金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导致企业很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家电制造企业若要改善营运资金的管理,从整体上统筹安排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周转效率,减少各环节营运资金的沉淀,就必须对现有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业务运作结合起来,建立以渠道管理为重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任何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都必定经过一定的途径,这种途径就是渠道。企业营运资金的流转贯穿于整条渠道,采用何种方式管理渠道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二)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分类营运资金管理重心向渠道管理转移,按照营运资金是否直接参加经营活动,需要对营运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是整个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与渠道的关系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销售渠道营运资金。理财活动营运资金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它属于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的范畴。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供应商与制造商通过采购渠道相连接,这样物资就从资源市场供应商转移到制造企业。在此过程中,由于购买行为而形成了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负债。原材料在生产渠道中通过各种加工制造方式,加上劳动,将原材料向产成品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营运资金表现为在产品存货、周转材料存货、半成品存货、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收应付款。销售渠道将制造企业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产品销售形成了企业的收入,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交税金等。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这类营运资金与经营活动无关,主要是企业的投筹资活动形成,它们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资产的盈利能力,偿债和现金支付是这一类资金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家电制造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

(1)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是影响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首要因素。一般而言企业采购要从降低成本的实际出发,而供应商的成本也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重视。家电制造企业应该密切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联系,努力构建以诚信合作、互惠互利为基础的战略伙伴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降低自身和供应商的成本。

(2)信息化采购管理。家电制造企业应加强信息化采购管理,推进采用网上采购模式,实现采购的计划管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采购的直接成本(产品价格上的优惠)和间接成本(相关的支出费用),还可以缩短采购周期,降低后续支出等。同时,企业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库存,根据库存情况及时进货。

(3)应付账款的信用管理。应付账款是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重要内容,因此,家电制造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付账款的管理,尤其是应付账款的信用政策。家电制造企业须全盘考虑,充分利用企业的信用条件,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时机和方式,还要考虑对本企业最为有利的付款策略,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形象,提高未来融资能力。

(二)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

(1)渠道关系管理。渠道是家电制造企业一项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变数最大的资产。渠道管理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但是它可以通过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由于销售渠道联系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因此家电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渠道关系管理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明确市场需求,避免产品库存和积压,保证供应量,缩短交货期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2)生产方式。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家电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些家电制造企业长期陷于亏损、产品无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是内部管理不善,突出的是生产管理方式落后。因此,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建立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是家电制造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是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途径。

(3)存货管理水平。存货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和运作效率直接取决于存货的管理和利用水平,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情况。因此,家电制造企业应该改善存货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平均资金的占用,提高存货的流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三) 销售渠道营运资金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

(1)渠道类型。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家电制造企业的并购重组使家电品牌大量减少,市场竞争格局越来越演变成为数不多的优势制造企业之间的较量。这些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及生产方面几乎具有同等的优势,要进一步构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必须从整个价值链出发,探索与供应商及渠道下游的联结关系。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及支援性活动等整个价值链寻求竞争优势。

(2)销售方式。企业销售方式分为现销和赊销。现销方式是一种理想的销售结算方式,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赊销方式更为有效,它能增加销售额、节约存货资金的占用、降低存货管理成本。但赊销会增加机会成本、管理成本、收账费用和坏账成本等。因此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不能盲目地扩大赊销规模。

(3)中间商关系管理。鉴于中间商在渠道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某些零售商的强势地位,使得家电制造企业对中间商的关系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关系处理不好,合作不默契,就容易产生货款拖欠、发货不及时、信息反馈迟滞等问题,导致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与商关系恶化、销售受阻、铺货困难,最终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牛鞭效应加重、营运资金周转困难。

(4)物流配送效率。家电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必须由物流配送来完成,在配送过程中产成品必将占用大量的资金,资金成本与占用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资金成本也越大。因此,物流配送过程中要尽可能压缩产品流通时间,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以加快销售渠道营运资金的周转。

三、家电制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设计

(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具体表现在:

(1)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管理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绩效和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采购原则是从成本角度出发。采购过程中必须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和损耗以及库存成本。家电制造企业要对供应商进行考察、评估,进而择优选择,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供应商网络系统,对供应商网络实施动态观测和优胜劣汰机制。家电制造企业要与供应商共同制定目标、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沟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有通过增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才可以与供应商更好协调统一,将独立的运营过程整合优化,有效地降低整个运营过程的资金占用。

(2)实行JIT采购。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Just In Time),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其基本思想是将合适数量、合适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最好的满足用户需要。其目标是当企业生产中的某个工序需要相应的物资或材料时,该物资或材料正好由供应商送至企业,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立刻将物资或材料提供给该工序,从而实现完全准时化供应。准时化采购不但能够最好地满足用户需要,还可以极大地消除库存和在制品数,从而降低营运资金在采购环节的沉淀。

JIT采购的难度和复杂性都很高,家电制造企业要实现JIT采购,必须具有良好扎实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化系统,现在大部分企业并不能做到JIT采购,原因就在于落后的管理体制和信息系统无法支持先进的JIT采购方式。因此家电制造企业要实现高效的JIT采购。就应先改进目前落后的管理方法,完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实现JIT采购奠定基础。

(3)网络信息化采购管理。网络信息化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不见面的网上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网络信息化采购比一般的电子商务和一般性的采购在本质上有了更多的概念延伸,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的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采购网络信息化是家电制造企业运营信息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化采购使企业不再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在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下,随着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其自身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

(4)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做好应付账款管理。目前很多家电制造企业过分依赖于短期借款,这导致了资金成本增加,面临较高的风险。而另一项重要的流动负债为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这种商业信用不仅常常是“无息的”,并且较容易得到,企业应充分、合理的运用商业信用,增加其在负债中的比重,降低其他成本相对高的负债比重。然而,这一工具也不能够滥用。当信用贷款到期时,任何一家未能按时支付的企业都将有可能引起供应商的担心,而且容易造成供应环节的堵塞。因此在使用商业信用的同时,要重视加强对应付账款的管理。

(二)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具体表现在:

(1)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计划组织的几位专家对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的总结和提炼。精益生产基于顾客的时间要求和质量成本要求,以最短的周期提供所需产品。以渠道管理为营运资金管理重心的家电制造企业,必须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有助于减少企业各种形式的浪费,降低生产环节资金的占用,有助于企业把供、产、销紧密地衔接起来,严格按订货组织生产,缩短产品的制造及交货周期,使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库存都得到优化,达到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沉淀的目的。

(2)加快在产品周转。大部分家电制造企业的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往往相互独立,新产品可能存在制造上的困难,某些新产品技术含量高,程序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料,并导致生产周期的延长,这就迫使企业需要采购更多的原材料,并且延长了在产品存货周期。如果企业为制造新产品储备了一定的原材料,当原有原材料不再适用新产品时,就会造成原材料的积压。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部门应与生产部门充分沟通,探索新产品开发可行性、生产难度、废料数量,最大程度的降低存货水平和浪费。

(3)提高周转材料的周转效率。由于周转材料在存货中所占比重较小,往往极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成为管理上的死角,造成长久以往的资金浪费。为了提高周转材料的利用率,应设立周转材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周转材料使用管理制度,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周转材料管理应建立周转材料台帐,做到账实相符,每年至少要盘点一次。周转材料的发放、回收要认真清点,数量准确、责任分明。使用周转材料的部门必须按产量和生产进度提报周转材料的使用计划,不准超量,不准提前,避免周转材料闲置。在使用周转材料之前要认真安排计划,避免积压和超前,严禁随意提取周转材料。周转材料要分类存放好,避免丢失,用完的周转材料能退库的要及时退库,对造成周转材料非正常损坏或丢失的人员或部门要给予相应处罚。

(三) 销售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具体表现在:

(1)设计合适的分销渠道。分销渠道是指某种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这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因此,分销渠道包括中间商、处于渠道起点的生产者和终点的最终消费者或用户。设计合适的分销渠道是家电制造企业一项重要的任务,企业在设计分销渠道时,应考虑市场、产品、企业自身情况等因素,确定若干备选渠道,再对备选渠道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分销渠道。

(2)正确处理与中间商的关系。随着我国家电流通领域苏宁、国美等专业连锁零售商的壮大,大型家电连锁零售商以其迅速膨胀的零售规模和低价营造的市场氛围,在家电销售市场中占据强势地位。围绕对渠道的控制权,尤其是零售端的价格控制权,家电制造企业与连锁零售商之间的激烈冲突时有发生,我国家电市场营销渠道正孕育着一场变革。处于变革环境中的家电制造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营销渠道,构筑与各类中间商之间适合的渠道关系。

(3)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管理。家电制造企业财务部门应成立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组,专门负责应收账款追账管理、信用管理、客户信用分析以及客户信息管理等工作。工作组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应强化信用决策,以达到减少坏账损失、扩大销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的目的。

(4)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使产品快速送达中间商或消费者,有利于与中间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高效物流配送还可以降低库存,提高产品周转效率,增加企业的销售量。家电制造企业可以采用运筹学等现代数理方法综合规划物流配送网络,在使客户满意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运输成本,尽可能降低总成本,在这方面,物流部门可利用物流软件对物流设施地址、物流路线进行长远规划。另外,家电制造企业还应考虑仓储和运输的关联,缩短仓储和运输的耗时。

第4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ConversionCycle)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V.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由此,JamesA.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第5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

(1)现金周期。

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们认为现金周期是现金在实际支出后经过了一系列活动、投资形态转换后,以销售现金形态收回的净时间间隔,即“经营周期”用“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期”弥补后的“剩余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公司除供售自发融资外,额外的、非自发的筹资状况。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加权现金周期。

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

(3)净营业周期。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

(4)营运资金周转期。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StalkJr与HaroldL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二、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

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

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

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Stalk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

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二)完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第6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CFO背景特征; 高管激励; 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23-05

一、引言

营运资金对于企业如同人体内的血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如果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不畅,则可能会陷入“黑字破产”的困境。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企业破产案例来看,资金链断裂成为公司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企业经营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上行期,企业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在经济下行期,将转为流动性最大化(吴娜,2013)。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CFO的关注。根据美国CFO杂志调查,美国企业财务总监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营运资金管理。既然企业CFO如此重视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那么CFO个人背景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CFO个人背景特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作用机理中,公司的高管激励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等。以往的研究成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也留下了一些未被考虑的内在因素。本文运用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理论,考察企业CFO个人背景特征以及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相关关系。在当今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密切联系的发展趋势下,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高管选聘、高管激励机制设计、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有意义的现实指导与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关于营运资金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营运资金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第二种观点。2008年IASB/FASB联合概念公告中将主体的两类信息即营业活动和筹资活动分开列示,投资活动成为企业营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竹泉(2013)在界定营业活动范畴的基础上,从资金使用和资金融通两个角度探讨营运资金的基本内涵,并将营运资金重新界定为企业在营业活动中净投入的流动资金,即“营业活动流动资金净需求”(简称NCFNB):营运资金(NCFNB)=流动资产(CA)-经营性流动负债(COL)。这一界定反映了当前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CFO对营运资金管理不能再局限于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要素的单独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分销渠道管理(Distribution Channel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理论逐渐兴起,为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企业CFO管理营运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ambrick & Mason(1984)提出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高层管理团队人口特征不仅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该理论将易于获取并观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研究变量,主要考察高管的年龄(Age)、职业背景(Function Track)、其他工作经验(Other Career Experience)、教育(Formal Education)、社会经济背景(Soeial Economic Background)、财务状况(Financial Position)等。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选取了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任期作为CFO个人背景特征的变量进行分析。何霞(2011)对高管背景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三种研究路径:(1)直接效应,即研究TMT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及绩效的直接关系;(2)中介效应,即研究TMT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影响是否通过团队内部的某种运作机制或中介过程而发生作用;(3)情境效应,即引入某种重要的调节变量,以考察不同情境下TMT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影响。

委托理论揭示了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的委托冲突。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Jensen & Meckling,1976),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为了保证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事,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趋于一致,减少监督成本,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主要包括:收益激励(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和晋升激励。委托人与人签订的契约通常将激励措施的实施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随着上市公司薪酬制度改革和薪酬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水平的相关度在逐渐提高,股权激励作用有待提高。

(二)研究假设

年轻的管理者与年长的管理者在精力、体力、学习能力、记忆力、风险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高管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越大,决策行为越趋于保守,越不愿意采取进攻型战略(Bantel,Jackson,Wiersem,1992)。年轻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广为流行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有建立全球视角的现金池归集资金统一管理、应收账款银行保理、使用EIPP(电子发票首付制)加速资金收回等。这些对企业管理人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的CFO更容易紧跟行业市场发展的节奏,在日常经营决策时倾向于更多元化、先进性、风险性决策和战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团队背景特征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H1a:CFO平均年龄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个人受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决策的视野与高度。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程度与高管团队的社会认知水平正相关Ginsberg,1990)。高学历的高管团队成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愿意进行财务战略变革和创新,找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财务高管不仅需要精通财务领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了解企业的主营产品和服务生产流程、法律、国际贸易、税务等相关常识。教育程度较高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更强,更有可能担当跨职能的角色(Bantel,Wiersem,Smith,1994)。高学历高管人员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b:CFO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专业知识是高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背景基础。Smart(1986)认为,高管团队成员先前的教育课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认知结构及价值观,而这种认知结构及价值观又决定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的专业技能上。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流动资金管理活动。与未接受过正式财会专业知识学习的高管相比,拥有财务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CFO在日常经营决策时可以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c:CFO财会专业背景的成员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高层管理者日常决策无不受到个人过去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影响。高层管理者是否具有丰富的职能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企业战略重点及风险的不同认知和偏好,并影响着高层管理者乃至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所采取的战略类型(Hambrick & Mason,1984)。曾经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过的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够更具多元化和灵活性,不会拘泥于已有单一的经历和经验。高管职业经历越丰富,越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H1d:CFO职业经验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对企业战略调整与变革具有显著影响。任期较长的管理者通常对企业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从企业全局长远发展考虑制定清晰详细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任期较短的管理者往往具有“短视行为”。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不敏感、认识不充分,而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张平,2006)。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已经突破企业已有的经营边界,提倡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就必须杜绝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着眼于未来整条价值链价值最大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e:CFO平均任期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除了受自身性格、知识水平、职业经历的影响,还会考虑自身利益。只有当采取某项决策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管理者才会执行。公司的高管激励政策对CFO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在高管激励政策下,CFO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年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职业经验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以往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仅与ROA显著正相关,而与资产获现率和股票收益率都没有显著正相关(吴育辉、吴世农,2010);整体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张雪改,2011);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本期托宾Q值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与上期托宾Q值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杜兴强,2007);无论是高管总薪酬、平均薪酬还是高管持股比例均与上市公司会计业绩显著正相关,而这种正向的薪酬业绩关系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成长性的提升而减弱,随着企业风险水平和负债水平的提升而增强(李瑞、马德芳等,2011)。

H2:高管激励对CFO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具有正向相关性。

H2a: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H2b: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的行业分类标准,选择了2012年在沪深两市电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在获得初始样本后,剔除CFO背景资料及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以及营运资金周转期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样本数177家。本文CFO背景特征数据和高管激励政策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下载的公司年报、CCER色诺芬数据库,以及中国财经首页人工数据搜集。营运资金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

(二)变量设定(见表1)

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CFO专业背景,鉴于国际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如未披露专业背景但具有以上资格证书者视为CFO具有财务专业背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衡量,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所采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为:DWC=DSO+DIO-DPO。Ruth Banomyong(2005)认为现金周转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是评价企业管理资本好坏的重要标准。王竹泉等(2007)对营运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将企业的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再按照渠道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进一步分为三部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本文选取按渠道分类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替代变量。按渠道分类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原理和假设,设立模型如下:

D=β0+β1Age+β2Edu+β3Pro+β4Exp+β5Time+

β6Size+β7Own+β8Lev+β9Roe+ε (1)

其中,β0为截距项,ε为残差项,β1至β9为回归系数。

通过t检验对β是否显著为零进行验证(j=1,

2,…,9),若t检验表明βj显著不为零,则证明所作第j个假设成立,从而验证第j个背景特征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系。

D=β0+β1Pay+β2Sto+β3Size+β4Own+β5Lev+

β6Roe+ε (2)

其中,β0为截距项,ε为残差项,β1至β6为回归系数。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表2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总监CFO年龄跨度很大,从30岁到64岁。以本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多数CFO财会相关专业毕业并且拥有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高级会计师职称。CFO的职业经历较为丰富,大多数CFO拥有非财会岗位或者非本行业本公司的工作经历。上市公司CFO平均任期为3年,拥有公司股份的CFO数量较少。

(二)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年龄显著正相关,即CFO年龄越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低。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学历、专业背景显著负相关,即学历越高,拥有财会专业学习背景和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CFO),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好。营运资金周转期与职业背景和任期相关性不显著。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正相关。一些解释变量(包括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某些相关系数绝对值超过了0.3,因此需要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需将解释变量分别带入模型中检验,以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结果的影响。

(三)回归分析

表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FO背景特征和公司高管激励政策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一定影响。年龄(Age)变量符号为正,CFO年龄越大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越长,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低,不符合H1a。学历、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变量符号为负,说明CFO学历越高且是财会相关专业、职业经历越丰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好,符合H1b、H1c、H1d。CFO任期变量符号为正,即任期时间越长,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越长。这与H1e结论相反。上市公司对CFO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符合H2a和H2b。

五、结论

本文选用我国沪深两市2012年C5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财务总监(CFO)背景特征、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政策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CFO背景特征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中发现,CFO学历、专业和职业经历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其中学历和专业背景影响显著。接受过正规高等学历教育、系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拥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质的CFO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知识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渠道管理、价值链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CFO的年龄和任期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负相关。从我国上市公司公告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CFO辞职跳槽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CFO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偏向短视、激进策略。从短期来看,企业营运资金占用较少、周转速度快,但是企业忽视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客户合作共赢带来的长期效益。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CFO管理营运资金起到促进作用,与股权激励政策相比,薪酬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企业选聘财务高管人员应充分重视其个人学历教育与专业背景,综合考虑年龄、职业经历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管激励政策,激励CFO发挥个人最大价值,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吴娜.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的动态协同选择[J].会计研究,2013(8):54-62.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2.

[3] 王竹泉.重新认识营业活动和营运资金[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4):1.

[4] Hambrick.D.C,Mason.P.A.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5] 何霞.高管团队背景特征、高管激励与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Jenso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1976, 3(4):305-360.

[7] 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等.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7):116-129.

[8] 张雪改.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2(5):50-59.

[10] 胡亚权,周宏.高管薪酬、公司成长性水平与相对业绩评价――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5):22-28.

[11]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6.

[12] 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 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0(11):40-48.

[13] 李瑞,马德芳,祁怀锦.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1(9):14-16.

[14] Wiersema.M.F,Bantel.K.A.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91-121.

[15] Bantel.K.A,Jackson.S.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107-124.

[16] Smart,J.C.College effects o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6,24(1):73-95.

第7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涉及企业运营的众多方面,其管理水平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目前国内企业的营运资金多按要素进行简单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已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虽然资金流的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明显弱于物流信息流,但是供应链管理在提升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绩效,这就为克服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的缺陷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供应链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结合起来,从单一要素的研究切换到供应链的优化、整合、设计。

二、营运资金的界定与分类

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周转资金即营运资金,等于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可分为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传统的按要素的管理在评价流动性及偿债能力、平衡风险与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对管理绩效的提升明显不足。企业能较好掌握流动负债的偿还,却难以控制存货变现、债权实现,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资金流向时点难以一致,传统管理方法很难反映和控制由此造成的资金链断裂。此外,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职责集中于财务部门,很少关注各要素间的逻辑,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流程脱离,无法明确具体的管理对象,难以准确落实管理责任,不利于从运营角度改善绩效。本文将营运资金分为理财型和经营型,并按照供应链流程将经营型营运资金分为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生产环节营运资金、销售环节营运资金。本文将结合供应链管理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三、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供应链管理强调协同,通过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优化,令企业以最少的成本从采购到满足最终客户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实物流的高效运转意味着原材料可以快速转变为库存商品并变现,资金流的高效运转意味着良好的资金流动性,顺畅的信息流可支撑实物流和资金流,由此,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显著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一)与实物流相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实物流主要涉及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无论是合理运营带来的缓冲库存还是牛鞭效应企业自身缺陷带来的存货有不易变现、减值等风险,造成资金占用且产生管理费用,为提高存货周转率本文从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采购活动连接企业和供应商,对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采购环节应重点关注原材料的资金占用、采购成本。(1)加强库存管理,采用JIT\VMI\JMI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订单拉动采购,降低供应链上的库存,提升营运资金运转效率,推迟采购时间也可推迟应付账款支付。(2)降低采购成本,开发整合供应商,避免独家供货造成的风险。(3)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实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战略关系采购也可减少搜寻谈判成本并获得优惠稳定的采购价格。

生产活动涉及的营运资金最多,应重点关注在产品的资金占用、变现能力。生产环节应转变采用精益生产,基于顾客的质量成本交期要求,以最短的时间提供所需产品。实现精益生产必须制定生产计划,按订单进行采购、生产,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单件小批量的生产,以销定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这种生产方式必须进行流程优化,例如适合小批量个性化的产线布局、工艺设计、生产流程、物流配送模式等,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浪费。

企业营运资金最终来自销售,销售环节应重点关注产成品并加速其变现。(1)销售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2)优化分销渠道,建立共享的客户数据库、意见反馈体系、销售预测系统等,保持渠道成员之间良好的依赖关系,加强各环节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能力。(3)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网络直销模式,既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对采购、生产、销售实时监控,加快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二)与资金流相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资金流流向与物流相反,营运资金范畴下主要体现在应付应收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产生的资金流通问题。第一、应付账款、票据为企业提供了免费的商业信用,企业越是拖延付款的时间越有利;预付账款占用营运资金,企业应对供应商分级管理,向紧密合作供应商争取较高的授信额度,减少预付款项的支付,对非紧密合作供应商应尽量延长付款期限。第二、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为企业提供免费的商业信用,应合理利用。第三、合理利用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融资,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营运资本成本率。

(三)与信息流相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信息流双向流动,顺畅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了物流和资金流的高质量高效率。要想有效实施供应链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平台,使得供应链上下游可快速获取信息并做出响应,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减少资金沉淀或资金断裂。供应商可实时调整材料库存,生产商可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分销商可实时调整销售策略,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并降低融资成本。

四、结语

随着供应链思想的兴起,从供应链的视角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供应链采购环节决定了后续库存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产品成本密切相关;生产环节安排的好坏影响着产品的好坏,决定着销售的实现,企业应转变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入手以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树海,齐二石.流程管理模式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03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

[3]丁淑芹,刘成立.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新解[J].财务与会计,2012,10

作者简介:

第8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 渠道管理 矿业集团 营运资金管理

一、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是指企业以经营活动而持有的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大部分。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多致力于营运资金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然而营运资金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倾注于其中一个方面将会造成此消彼长的现象,故而应当着手于营运资金的全面管理。

1.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

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包括许多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银行存款管理、存货的管理等等。可是这些管理方法往往是专注于营运资金的其中一个方面。然而,另一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是销售收入减少、存货的存量增加。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企业集团会出现: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增加的收益可能正好被存货增加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所抵消,甚或不及。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是传统致力于单个项目管理的弊端。

2.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探讨

为了能够全面的了解、管理企业集团的营运资金,目前大多数企业开始从整体上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按照传统的方法,企业一般将企业资金分为营运资金和营业资金两部分。相关核算的指标多选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营业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资金的投入、收回期限;营业资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存货的变现周期。(如下图1所示)

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长短衡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如果营运资金周转期较长,可能意味着企业没有有效的利用企业营运资金;企业营运资金为0也许并不意味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整体营运资金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首先将营运资金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理财活动又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两个组成部分。其次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经营渠道关系分为: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将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按照经营渠道进行管理,避免了只基于营运资金某一要素管理的弊端,从而从整体上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管理。

二、矿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

在渠道管理模式下,首先将矿业集团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理财活动包括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在矿业集团,投资活动多指开采项目的投资、大型设备的投入、相关福利设施的投资等;筹资活动多指矿业集团新资金的注入。其次,将经营活动按照矿业集团经营渠道分为生产渠道和销售渠道。(如 图2所示)

将矿业集团营运资金按照经营渠道进行划分,可以从各个经营环节对营运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三、矿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实例

下面本文将以宝钢为例,对矿业集团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阐述。宝钢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宝钢集团某个子公司缺乏营运资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宝钢集团其他子公司存在大量闲置资金。起初各子公司各行其是,有闲置资金者多将资金存于银行收取存款利息,而资金短缺者从银行中以更高的利率借入资金,从整体上看,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存在亏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宝钢集团采取与招行、建行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是全球IT产业继PC机后的第二次产业浪潮,这次浪潮带来了IT产业以及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革新。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还是大量的外部商务活动,已经无一例外地由邮件、电话、传真等传统的通信方式向互联网通信方式转移。它使企业经营方式从传统迈向了基于Web平台的网络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依赖于网络生存的企业雏形已经开始显现。同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也有了一个新的管理平台――Web 平台。为了协调统一整个集团的营运资金,宝钢集团与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将集团中的资金通过银行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盈余资金的调拨、分配在网络系统下转变为一个电子符号,既避免了原始模式下资金调拨的不便,又降低了集团内部资金调拨的成本。在理财活动领域,从整体上降低了企业筹资成本,进而降低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成本。

四、小结

利润只是账面上的一个数字。很多情况下,它并不能说明什么。利润高的企业并不意味着企业能够居于安乐,同样,利润低甚至亏损的企业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没有任何周转资金。因此,为了能够保证企业集团长久、稳定发展,对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至关重要。将企业的营运资金首先划分为理财活动的营运资金和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继而,将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按照经营渠道分为采购活动的营运资金、生产活动的营运资金和销售活动的营运资金;理财活动的营运资金包括筹资活动的营运资金和投资活动的营运资金。做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门的矿业集团,将其营运资金按照经营渠道进行划分,并进行整体管理,对矿业集团内部资金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洁:《网络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析》.财会与审计.2006.3

第9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范文

关键词:营运资金绩效评价 渠道 要素 蓝筹股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与盈利性,资金链的连续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两位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可见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显著地位。Randy Myers(2009)在CFO杂志上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企业,在顾客需求的预测、产品和服务的传递、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等方面也应当有着较强的能力,同时这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节约成本”。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也因此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经历了由单一要素周转率向综合指标的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Richard &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以下简称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在基于渠道管理理念下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要素指标体系(现金周转期)和渠道指标体系哪一个绩效评价体系更有效呢?本文对比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意在检验两套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得到: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于或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渠道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或两种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均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渠道指标体系下的区分敏感度更高,从而得出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更高的甄别度,能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背后机理进行了剖析。

二、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回顾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大多采用流动资产周转期,主要包括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等。由于这一评价体系各个要素间缺乏联系,相互割裂,并且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影响,因此众多学者提出了综合性、动态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Richard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本文以下都称之为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基于渠道管理理念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

(一)现金周转期

首次提出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的是Hampton C,Hager(1976)。随后Richard &Laughlin(1980)进一步将现金周转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反映了从现金采购到销售货物收回现金的过程。

(二)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1997年开始,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每年对美国1 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并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起初采用的是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该营运资金周期与Richard &Laughlin的现金周转期实质一样,变现效率则是经营现金流量/销售收入。2003年后该报告仅以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企业排行的唯一指标。

(三)渠道指标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实践中营运资金管理已经向供应链优化的方向转变。王竹泉、马广林(2005)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一思路,以王竹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王竹泉等(2007)提出在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按渠道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三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蓝筹股为研究对象,蓝筹股样本的选取标准如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和中证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此外样本的选取主要依据了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相同的原则:“(1)数据完备,可以计算相关参数;(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得到了三年的蓝筹股样本:2010年231个,2011年232个,2012年227个。三年来蓝筹股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