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学校的管理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的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的管理机制

第1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三级管理;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学科是一定领域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学科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团队建设、物质条件建设等内容。学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科学管理、常抓不懈。

一、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科建设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科建设各构成要素各自所具有的功能,经过管理活动的协调,在学科建设目标下统一起来,产生更大的综合效能。\+①

学科建设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在不断的规范,但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虽然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行了学校――二级学院的二级管理机制,但实际管理中这些管理机构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例如,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学科建设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和指导学科建设,但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侧重于学科建设中的领导与协调职能,对学科建设的咨询、指导功能略显不足,缺乏对学科发展最新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迅速反应机制;二级学院具体负责学科建设任务,但是二级学院在对人、财、物的支配上,权力非常有限,因此一些职能也难以发挥。

(二)没有强化效益管理,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

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竭力追求的目标,一切管理工作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和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学科建设管理也不例外。学科建设追求的效益是:以最少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等。因此学科建设需要讲究效益,必须处理好“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关系。目前,许多高校非常注重学科建设的投入,将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支持学科建设,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对学科建设投入与学科建设效益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 “铺张浪费”、“经费和资源闲置”以及投入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产出的成果却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没有明显提升等现象。

(三)没有突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并没有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具体负责和实施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是落在二级学院领导中,常常会出现二级学院领导并不是本学科的成员却要领导本学科建设的尴尬;有的高校虽然遴选了学科带头人,但是并没有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学科带头人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组织作用。

二、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的思考

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学科建设三级管理机制,是指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二级学院―学科带头人的三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一)三级管理机制中各管理层级的职责

1、校级管理

学校层级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指导”和“监控”的职能。学校建立以主要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学科建设专家等组成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校级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综合调配学科建设的资源;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控,包括检查、督促、评估和验收;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重大事宜的决策等。

2、二级学院管理

二级学院对学科建设的管理,强化的是“领导”、“管理”和“服务”本单位学科建设工作的职能。二级学院通常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做好本单位学科建设的服务于与管理工作;协调学科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等。

3、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各学科建设任务的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科的建设工作,主要职责是: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二)目标管理

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来安排和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学科建设目标来调控部门及个人的行为。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的目的是,发挥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作用,调动学科建设部门和人员的能动性。

1、重视学科建设目标的设定

学科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学科建设目标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学科建设目标还应从学科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科现有的基础与预期目标的距离,设定的目标应该远大,既据有指引性,又切合实际能够实现。

学科建设目标的层次性:应分层次设定学科建设目标,按层级分,可分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发展目标、二级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目标)、具体学科的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按学科的发展顺序,可分为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特色学科建设目标、一般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学位授权不同,可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目标;按照实现目标的期限不同,可分为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是发展方向明确,明确要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建成什么样水平的学科;其次是量度明确,经过建设后,学科的科研成果、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应达到的程度或数量;最后是时间明确,明确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时间或期限。

2、重视学科建设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

目标管理是重视成果的一种管理方式,重视每个部门及个人对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有利于克服“大锅饭”的管理作风。因此要将学科建设目标分解细化为各部门、各学科、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成员的目标,并对目标实现的结果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

(三)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1、充分认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科梯队应当是一个金字塔形状,最上面的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以其远见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制定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前进道路与发展重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学科建设。\+②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一是引领学科发展,学科带头人是该学科的翘楚,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带领、指导和组织学科团队开展学科建设;二是引领学科团队发展,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能够使其成为学科团队成员所敬佩的人,成为学科团队成员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和实施本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组织凝练学科方向;组织开展学位点申报、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组织对外学术交流;调配学科团队人员和协助学校开展学科人才引进及培养工作;负责学科经费、设备的使用;负责学科建设其它日常事务的安排等。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资源的聚集者:优秀学科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能够吸引一些优秀人才聚集到身边,成为学科团队成员;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声望、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可以争取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等更多的外部资源用于学科建设;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重大项目、课题的申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带领学科团队组织申报纵、横向课题,重大项目等,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1)学科带头人实行岗位制,进行动态管理

“学科带头人”既是一种尊称,又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岗位”,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学科带头人不能搞终身制,要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岗位意识,建立遴选-考核-奖励或退出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周期聘任制度。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更能增强学科带头人的危机感、责任感,调动起学科带头人的工作积极性。

(2)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措施

精神激励方面,要关心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委以重任和给予较大的自,及时肯定其工作成绩和解决其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充分听取他们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科带头人感受到受重视、重用、获信任、得支持,增强其搞好学科建设的内在持久的工作热情。物质激励方面,“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岗位,必须给予学科带头人岗位津贴,对一些拔尖人才的学科带头人,要制定安居乐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科研启动或配套经费,配备办公用房、工作助手,协助组建研究小组,安排好家属子女等等,解决学科带头人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工作。

三、学科建设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在学科建设中应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使命,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学科建设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不当、使用效益不高或铺张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建设成果质量低等现象,都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

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要高度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根本性的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高校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高校发展特点及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且责任重大。

其次,要细化职责,明确责任。要细化每一级学科建设部门和参与学科建设人员的工作职责,使部门和个人都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确保学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干有人负责,把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要完善责任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较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未能完成学科建设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要予以追究责任。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工作的责任心。

(二)在学科建设中要注重效益管理

在学科建设中应重视“效益管理”, 将务实高效的精神渗透到学科建设中,崇尚一种尚俭去奢、务实高效的精神,提高学科建设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学科建设中,要进行成本控制,学科建设产出的成果(标志性成果)和成果的质量,如科研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数、获得的重大项目、人才队伍建设成效等,必须要与学科建设的投入成正比;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投入,必须科学决策,做好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既要认真考虑项目投资成本和效益,又要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成本,避免失误,减少浪费;学校要把学科建设效益作为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经费使用不当或造成严重浪费,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科,学校可以终止经费资助,收回经费余额,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不能把学位点申报当作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

有的还未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把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本学科非常重要的建设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如果学位授权点申报成功,那么该学科似乎也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便停止了建设或放慢了建设。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获得学位授权点是一些学科的重要目标,但绝不能是终极目标,学科要提高水平,依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建设。获得学位授权点后,学科层次得到了提升,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应该是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经过进一步的建设,使学科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

[注释]

①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

②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35.

[参考文献]

[1]谢桂华.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P168-P204.

[2]魏燕.高校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4).

第2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19-05

教学管理机制是指教学管理各要素的运行构成及与此相关的教学管理相关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教学管理机制与职业教育文化规范、文化引导密切相关,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机制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教学管理一方面要规范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百度百科对教学管理进行了定义: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就其构成内容而言,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包括课程、教学实施及手段)、教学方式方法等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实体要素,在各个要素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教学过程总体而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从其性质来看,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既有规范性、共同性的一面,也有创造性和展示个性的一面。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规范要求,也要适当地给师生们留下自由发挥、展示个性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环境有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

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合作双方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组织,在办学动机、管理理念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而统一的教学管理机制非常必要。王伟廉教授曾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过系统研究,他对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管理内容应该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也可以考虑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构建。

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机制的基本构成内容。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管理还涉及专业设置,这几个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的核心要素。2005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分别从教师、学生、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规范要求。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张家港三职中”)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R瞪柚煤涂纬坦芾怼⒔萄е柿抗芾淼确矫娲嬖谝恍┪侍狻1热缢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校外实习生管理方法陈旧、专业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指导监控。因此,构建适应新形势的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构建的探讨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机制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实习、挂职锻炼的时间应计算为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晋升职称、评选教学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的必要条件。具体机制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灵活的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管理制度,允许职业学校灵活运用教师编制,自主外聘专、兼职教师。第二,完善专任教师资格制度。对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应增加相关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验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从企业引进的特别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可以在某些方面适当放宽条件。第三,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实行合同管理,对新教师的引入要实行公开招聘,尤其是技能指导教师,要实行能进能出的制度;对技能水平不太高、在规定时间内未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可以适当采取高职低聘,对真正有能力、操作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同时,实行专业教师轮训顶岗实习的制度,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保持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与时俱进。第四,完善师资流动制度,允许教师校校流动和校企流动,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有序流动循环。

(二)实习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

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加强实习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完成,提高实习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实习生管理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中等职业学校要依据行业标准对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制订实习实训教学标准,确定实习内容、实施办法及考核办法;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聘请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关制度的修订,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环节的考核和质量监控办法;将企业评价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第二,明确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安排学校指导教师以双重身份参加顶岗实习工作,指导教师既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实习指导教师的具体职责是:定期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实习情况,平时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密切沟通,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要积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定期检查实习进度,反馈实习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实结报告,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水平;实习教学任务完成后,学校指导教师认真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工作的意见,做好实结,形成书面材料。第三,明确顶岗实习生职责。加强对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相关管理规定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企业服从分配与管理,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实习单位的考勤要求,考勤与顶岗实习考核挂钩,不擅自离开实习单位。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我国对中职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硬性的规定,各学校对此有着较大的自,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参照很多方面,不能随意模仿其他学校。实施课程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根据企业技术工人的必备素质和上岗要求,设置以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先进内容与传统内容相统一,注重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自我管理意识、企业文化等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课程体系要能满足中职教育目标,要体现出哪些课程是从业者应该学习的,哪些技能是从事某专业和岗位应该具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要清晰,w系中各部分对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要能清楚地体现。在准备和调整课程设置之前,应调研市场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度,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以及专业设置所必需的软、硬件配备度。此外,课程设置还需参照相应的职业过程,紧密贴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做到知识体系和行动体系的统一,根据职业活动的行动体系确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职业学校应调研专业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的吻合度、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的适合度、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实际情况等。

(四)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的健全

教学管理的伸缩性较大,要形成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一套用于规范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如教学计划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要有场地、资金、设施设备等做保障,还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性技能操作指导相当重要,实践性教学比理论性教学难度要大得多,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却忽视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指导和监控。中等职业学校或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可供操作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应加强对教师实践性教学技能的培训、监控和评价工作,这都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在张家港三职中的运行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瞄准企业对劳动力、对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专业,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在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通过一年来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运行实践,张家港三职中在教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教师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方式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引进企业一线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为教学服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掌握和了解企业一线生产技能、学生掌握先进生产技术都有很好的带动作用。2015年以来,学校引进了数十名有知识懂技能的企业专业骨干到校担任长期或短期兼职教师,保证各专业都有相关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到校任教。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年派出2~3名专业课教师随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提高师生专业技能。兼职教师在教学中,能把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及工艺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同时,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传帮带,使得学校专业教师逐步接近“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此外,学校逐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现场实践,并由企业进行考核;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除了到企业挂职锻炼外,还必须到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技能培训考核,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加强管理,学校逐渐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教学改革力度和步伐,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强技能的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从2016年张家港三职中师资队伍结构及比例来看,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33%,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操作水平不仅有了提高,还与快速进步的企业生产技术保持同步,保证了培养的学生与行业需求不脱节。

在实习生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在2016年暑期招生工作启动之前,就协同联办企业根据企业的员工配备情况,协商了各招生专业及人数,并让联办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经常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讲课、作报告,讲解企业的要求和规章制度,宣传企业的文化、成功人士的发展之路。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前,企业以学校提供的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报告为参考,对每个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真正做到全程跟踪。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每周向学校派出的企业实习跟班指导教师汇报工作情况,每月回校一次向班主任汇报自己在企业的情况并带回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记载;学校校企合作部门经常与联办企业联系,组织班主任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实习生的管理上,由于管理形式与在校班级存在差异,同一个班级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被分到不同的实习车间、班组,每个车间和班组的上班时间不同,这也就导致按照固有模式进行管理出现了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了一年,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创新管理模式,以班组为管理单位,每班组设负责人(班组长各一名),每车间设总负责人,把所有学生分布的车间以及上下班时间统计清楚,定期召开班组长工作会议,汇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每周汇总并上报带队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便于沟通解决。带队教师定期召开车间负责人工作会议,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共性问题并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问题。这种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的信息通过车间学生负责人和班组长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实习的学生,也使学生把在顶岗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带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很好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在管理方面的纽带作用。

在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张家港三职中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一是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以夯实技能为基础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二是课程的设置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考虑到培养人才的周期性,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的需求,做好预测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开设课程,确定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等。三是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学校邀请了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四是课程体系做到目标明确,体现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特征。在教学与管理中都遵循“校企结合”的原则,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教育。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张家港三职中校企合作部门通过充分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到校,根据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遵循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制定了学校专业设置规划,2016年学校共设置8个专业和门类,具体如下页表1。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学校通过抓好教学工作的教学设计(备课)、教学实施(授课)、教学辅导、教学评价(考试)和批改作业等环节来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了组织、安排、指导和监控;针对具体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评价设计了《专业教师实习训练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表》,通过评价表的应用,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在教学过程监控方面,实训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因此教学过程监控的实施我们考虑从这两方面人手。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实训方法和技能操作演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观摩教师操作演示、掌握技能操作方法、完成实习训练操作科目、完成实训总结报告等。不同实训工种的教学训练内容的教学方法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监控中,我们通过运用实训教学过程监控表(如表2所示),为教学管理提供反馈意见。

第3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摘 要:本文将激励理论引入到技工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意在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激励 ;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28-01

引言

ネ际楣葑魑技校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技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图书馆的管理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馆员的管理。将激励理论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改变陈旧的管理机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都有助于师生的发展及学生的就业。

1、 激励的基本概念和激励理论

1.1 激励的含义和作用

ヒ话愣言,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个概念用于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是指激发馆员的工作动机,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馆员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技校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1.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ッ拦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的需要。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在图书馆管理中,善于运用这一需要的实现,可以使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1.3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ッ拦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将影响员工工作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和激励因素(工作本身因素)两个方面。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从表面上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两者密切相关,只是谈论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层次理论是针对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论则侧重于满足人的需要目标或诱因。激励的手段将上述的激励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图书馆管理中,就必须根据理论提出相应的激励方法,激励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学校,激励手段也各不相同。对于技工学校图书馆这一特殊的群体,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激励手段进行激励

2.1 目标激励 众所周知,人有目标的行为比没有目标的行为更有效率。在技工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中,如果让馆员明确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标,馆员则会下意识的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热情,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利用员工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馆员的不同需要设置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是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目标的设立时,要使目标明确具体,摸不着头脑的目标不会有激励作用的,同时目标要具有挑战性,目标过高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过低反而起不到激励作用。

2.2 情感激励 学者调查发现,技工学校教师对于情感的需要很高,这是由于技工学校特殊的学生群导致的,技工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素质高低参次不齐,技工学校教师更加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更加需要情感的激励,因此,作为技工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情感激励,注重馆员的情感需要,关心馆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化解思想上的消极念头;当馆员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忙或者鼓动其他的人员提供帮助。领导要多层次、全方位关心职工,让他们感到温暖,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馆员更加努力工作。

2.3 奖惩激励 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管理中,给予馆员一定的预期目标和任务,在完成目标时,不能忽视对馆员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会促使受到奖励的人更加努力,而且也会激励其他的馆员。同样,对于工作落后、出现错误或失误的人员也要给予必要的惩罚。但是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选择最佳的有效时间,及时的将馆员各自的工作情况给予反馈。

3、激励的原则

ゼだ机制的运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顺利的实施,实际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激励的原则却变化很小,只有坚持了激励原则,才会让激励实施的更加成功。

3.1 公平公正原则 林肯曾经说过“力量来自于公正”。激励的手段再多再好,如果对馆员的业绩和贡献不能恰如其分的认定,奖酬分配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而且很容易扩大化,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工作士气。图书馆领导一定要有公平的意识,不以主观意志去判断馆员工作的好坏,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和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来实施激励。

3.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都是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来谈的,在具体的激励实施中,同样要从这两方面下手,同时也要兼顾不同馆员的不同需要,避免对所有的人员都实施相同的激励方法。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技工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例外,他们需要物质满足,但精神需要对于激励他们更为重要。高层次精神需要能够激发出稳定持久的工作热情,可以起到物质激励所无法起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抵消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的消极作用。因此,图书馆激励方法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二者相互补充,密不可分。

3.3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 正激励是从激励的角度出发,当馆员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期望时,通过奖励来强化和促进这种行为,负激励是从抑制的角度出发,当两者不一致时,就需要组织采取必要的措施抑制这种行为,转向与组织目标相吻合的行为。在馆员的激励中,要把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起来,合理的使用,根据不同馆员的不同情况可以有侧重点的激励,灵活运用。

结语

ゴ勇硭孤宓男枰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出发,结合实际的激励方法,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使技工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激励有条不紊的进行,促使每一位馆员都能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为技工学校的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对于调动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就业都是就有重大的作用。

おげ慰嘉南祝

[1]陈建荣.试论激励机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00(04).

[2]石同生.略论图书馆激励管理的创新[J].图书与情报,2004(02).

第4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化和多样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科学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必须紧抓学校制度规章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然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行为高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风范[1].所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透过学生细微言行和举止的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疏导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杜绝心理疾病,对于紧急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效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到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因此,从大学生入学起,辅导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由内到外的层层深化,若是一味的强调和实施强硬的规章制度,反而会触发学生的抵住心理;相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所受到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柔性管理体制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结果,学生心理活动也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学生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时刻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组织问题辩论大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问题的陈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由于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以及便捷的网络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思维和言行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反应的只是近期的一个心理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和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存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都是阶段性的、可调节的,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式的可以有效改善的.另外,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当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一个健康与非健康的临界值时,需要教师的密切观察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水平向健康方向发展.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

2科学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深度剖析行为根源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科学把握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明确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度剖析学生的行为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和疏导.教师既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能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科学把握诱发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生的言行和举止,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3],所以,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专业的学生管理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以便灵活准确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遏制学生心理疾病的迅速蔓延与恶化.近年来,高校暴力、高校违法犯罪事件频发,如典型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学生投毒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高校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家庭、社会和学校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遭遇到挫折时,不同环境下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汇聚一堂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也截然不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追求享乐,穿名牌衣服、使用名牌手机和电脑等,并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心理;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嫉妒、自卑等心理,当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郁闷、焦虑等症状,久而久之,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开放化的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加便捷,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会被现实的物质、金钱所迷惑,进而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学校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有的是由于在相处过程中,细小的个人矛盾不断被激化成大的校园暴力、校园犯罪案件;有的是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病态心理,通过不良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从而造成恶劣的后果;有的是由于在学校恋爱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有的是在就业问题上因期望过高而遭遇到了挫折等等.针对以上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细心观察,主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谈心、倾听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给学生寻到科学的压力释放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自身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科学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吸取社会上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强化个人道德素养;组织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倡以预防为主,借助与专业的心理知识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杜预防和绝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时,高校要提前预晓,并采取科学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止事态的恶化以及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要积极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干预的前提是知晓,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视过程中,一旦临近严重病态边缘,提前发出危机预警,此时,高校学生管理员就应该提高危机意识,采取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引入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心理调解,必要时借助药物的辅助,改善学生的.其次,实行责任划分制,对有心理问题出现恶化的学生,按照轻重程度分配给专门的教师进行长期性的心理辅导,实行“一对一”的专业疏导,并实时监控和记录心理健康状况变化[4].最后,科学优化学生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辅导者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与学生的学生生活中,能凭借其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坚实的心理健康知识,科学保障学生向德才兼备方向发展.

4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便捷疏导干预机制

心理咨询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所以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可以很好应对这一难题.公开化的、匿名性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患有心理疾病初期就得到很好的调节和疏导,避免心理疾病的恶化,因为网络化咨询平台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碍于和教师直接面对面的表达所思所想的现象[5].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建设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疏导渠道,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网络咨询平台能提供全天在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心理问题的拖延和恶化.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从内到外的全面配合,在实施以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能自觉遵规守纪.从“心”出发,将强硬的学生管理机制充分融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的本质,有效实现学生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第5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中职 创新 管理

在职业教育中,如何使人们有业、乐业、赢得尊严,是新时期赋予职业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职业学校管理者就必须研究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与“市场性”这两大根本特性,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实现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经营学校的转变,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一、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管理创新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对一所学校来说,它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原动力。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创新,使学校发展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职业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本身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是教育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则是经济问题。职业教育应该呼吁经济界“参与”而不仅仅是支持,同时应坚持“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的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经济体系中的服务价值。

2.强化质量意识,为政府、企业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产品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生命,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发展职业教育环境条件的改善最终也依赖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作用,而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市场意识,精心打造学校品牌

职业学校的发展应依托市场,教育教学改革应瞄准市场,学校管理应适应市场,校长和教师的眼中应有市场,包括社会需求的人才市场、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有关的教育资源市场,主动参与教育市场竞争,广泛地开辟和占领市场。

二、职业学校的经营

职业教育经营是一种充分考虑与经济产业结构接轨,考虑其对人力资源新趋势、新要求的经营,主要通过市场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资金开发等使用资源的方式,使职业教育与教育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并经由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技术产品等的传播,创造出新价值。

1.外部环境的经营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与经济运行、社会就业互动最直接,因此,职业教育的经营者就需要密切关注各级政府宏观政策变化、捕捉职业岗位能力发展动向、就业市场供求状况等,保持与其他部门的密切联系,不断获得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政策信息,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和高一级同类教育实施者的联系,了解本教育类型将要承接的学生(学员)及毕业生的升学等去向学校,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确立经营战略,使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更适合社会需求,实现顺畅的“出口”,带动顺畅的“进口”。

2.发展战略的经营

职业教育应围绕经济产业发展前景为教育制定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同时努力形成合力,以推动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应充分重视职业院校品牌建设和质量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家长的认可,赢得社会的赞誉,赢得更广泛的生源市场。

3.办学定位的经营

确定办学定位是职业教育经营者首要关注的问题,总体上说,办学定位包括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办学定位包含生源市场定位和学校特色定位两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经营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要了解本区域的产业及人才需求情况,然后合理规划中高职院校比例、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持续发展、各类人才供求合理的发展态势。

第6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地优化整合,寄宿制学校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它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教学片分散不便管理,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缩小了办学差距,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和教育和谐发展思想。在实施寄宿制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内部在管理上暴露出一些的突出问题,有管理体系及措施上的,也有师资方面的。为了有效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强化和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学校寄宿生有效管理方面进行探究,以此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上缺少成熟的经验和规范

在以前就近入学制度下,义务教育办学呈散点形式存在,许多学校或教学点根本不存在寄宿生,即便在个别乡镇学校有为数不多的寄宿生,但由于人数不多,管理上几乎不存在难度和压力,学校也没有形成寄宿制管理的完善体系。而近年来随大规模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寄宿生人数急剧增大。就我区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现有情况来看,以前有寄宿生数十人或百人左右的学校,现在寄宿生突然增至数百人,这种规模迅速扩大现象与学校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准备不足形成了明显落差,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经验与规范,造成寄宿生的管理跟不上,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教学秩序,甚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解决对策:学校首先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第一,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比如寄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卫生、纪律、作息等方面制定宿舍标准及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和制约学生的在校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秩序。第二,要完善公寓管理体系。譬如成立公寓部,对应年级组,实行责任包干;成立学生工作部公寓分部,培训学生部相关成员,积极开展学生自治管理;成立公寓安全工作小组,制定安全管理条例和各种应急预案,开展安全管理培训、安全预防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紧急疏散及应急救助工作;建立住宿学生管理考核档案,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可与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挂钩;对于有心理障碍、残疾、单亲、特困、留守等情况的学生,应建立专门档案,安排辅导教师定期交流沟通,多关爱,多帮助,引导其健康成长。第三,重视并充分认识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从物质上保证寝室物质文化建设,从制度上保证寝室卫生有序的行为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我表F欲望,愿意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参与寝室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一面,限制其消极的一面。在加强寝室内部建设时,要加强对寝室长的培养和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学会有效的管理,善于调节寝室成员的人际关系,营造浓郁的公寓寝室文化氛围。开展“爱舍如家”各项活动,进行样板宿舍、优秀宿舍、爱舍标兵等评选活动,创造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生活氛围。

二、生活教师配置跟不上,教师岗位转型观念滞后,管理水平较低

住宿学生管理是整个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每40名住宿生安排1名生活教师。就我校情况而言,在满足教学岗位和其他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下,可用作生活教师的人数也就10余人,而我校住宿学生近800名,按比例应配置20名生活教师,所以存在课时不足的教师或班主任兼职的情况,由于兼职造成职责不清、工作不专,很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将一些原先在教学岗位富裕出来的教师分流到生活教师岗位上,并且为了保障教学质量,绩效发放等尽量向教学岗位倾斜,这就导致生活教师有一种受到歧视的感觉,切身利益也受到损失,要让他们热心工作,尽职尽责只能是领导们的一厢情愿。

第7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健康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取决于其管理能力的高低,而财务管理正是中职学校管理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职业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目前其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如何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破解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财务管理 困境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发展中职教育的环境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各职业学校不仅要获得最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要积极寻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实现了两者共同提升,才能真正让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到发展。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然而,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并不容乐观。有鉴于此,必须针对财务管理出现的实际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应对。下面,笔者将就此谈谈看法。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为中职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也不同于普通高校,这就造成中职学校在收入来源上具有自身的特色。公办中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教育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及学校所获得的学杂费、培训等经营性收入等。其中,尽管政府的财政拨款较为稳定,然而却往往无法满足于职校的各项开支,而其他各项收入又不够稳定。比如,尽管学校有统一的学杂费标准,然而因为学生家庭困难、中途辍学等因素,导致欠收与漏收学费现象十分普遍。培训任务则由于招生人数的差异而导致收入无法预计。由此而加大了中职学校收入管理的难度。

(二)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

大量中职学校未能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内控机制,具体表现在实施财经法规不够严格,处理问题不依据制度,制定规章制度时不够科学与公开。由此而造成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空洞无物,没有可操作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制约作用。

(三)缺乏良好的预算编制

预算是对中职学校今后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明确规划,也是落实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对于实施财务管理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在编制预算管理时未能及时跟进、分析,由此而造成了实际执行与财务预算之间彼此出现差异,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预算编制在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当中所应具有的作用。

(四)缺乏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

一些职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十分不规范,表现在采购设施时非常随意,采购之后又不能进行很好的保管,甚至导致重复购买与固定资产闲置。同时,少数职校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不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部分职学校的财务会计人员并不具有会计任职资格,或者只能做记账这样的工作,而缺乏开展较高的理论水平,不具备实施财务分析的能力。为此,必须积极提升职校财务人员的各项素质,使其适应于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缓解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应对之策

(一)积极筹措资金以稳定收入的来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在财务管理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来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可见,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应当依法积极筹措所需的教育资金,这已成为确保中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财政部门的拨款为基础,形成市场化的办学机制,积极打造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全力争取提高收入。至于如何在政府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来找到更多的收入途径呢?其一是运用好国家出台的支持中职教育的各项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其二是要和其他各类办学机构合作举办形式各异的成人高等教育或者短期培训,更好地发挥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价值,赢得更多的办学资金。其三是要开发本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为学校发展争取到相应的研究经费。其四是要加强校办企业的市场化管理,以此来提高收入。其五是应当努力寻求各类社团与校友等的捐款以改善办学条件。其六是应当在能够严格控制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向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当然,职业学校一定要合理地处置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贷款额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贷款风险。职校应依据自身实际和长远发展规划,形成财务预警控制机制,规避相应的风险,为学校发展争取宝贵的资金。

(二)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强化学校的内部控制

财管理务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唯有建立与完善各项财务制度,方能让本校的财务管理真正变得有法可依,切实防止出现差错等情况,从而顺利实现各项预期目标。然而,大量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依然存在监督力度不力的问题。比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自行确定各专业的收费标准,没有经过主观部门的审批就敢违规进行收费;不依据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处理业务,导致财务工作难以控制。以上问题为中职教育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构建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强化内部控制。要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与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应当认真核对物品采购时的发票、验收单据、入库单据及合同等,通过认真检查这一制度是否真实、完整与有效。开展采购业务时,一旦符合付款条件后就应当及时去办理。要注重于对学校银行账户、公章和相关票据进行严格管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全面落实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对涉及到财务、财产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应当实施精心保管,从而免于会计档案受损甚至被毁坏。为此,中职学校的重要会计档案还应当进行备份,从而在万一遭到意外损失之后及时予以恢复。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收费管理机制。职校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均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在收费管理上的各项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设置收费管理机制,并遵循该制度进行收费,让收费能够合法而合理。再次是要建立健全授权审批方面的规定。这主要是指相关人员一定要经过授权与批准,这样才能准许其处理财务方面的业务。授权的方式一般有特别授权与一般授权这两种。其中,如果出现了额度比较大的重要开支项目,就应当进行集体决策,只要经过了特别授权才能实施。对于日常一般性开支的审批,则只需进行一般授权就行了。在完善了授权审批制度之后,就能更好地实现对于本校财务人员处理业务的权力与责任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后是要落实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环节。在实施了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还应当进行很好的执行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联系实际,针对考核与奖惩工作来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再按照考核的结果进行奖励与惩处。

(三)认真编制预算以实现预算管理的规范化

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主要是指职业学校对于今后某一个特定时间内怎样来得到收入与利用好收入的运用货币进行全面表现的一种计划,也是一所职校对各项收支的总体性安排,往往用数字以及表格进行表现,能够体现出本校的收支情况、资金融通等各项财务指标。财务预算的以所获得的收入、相关费用的支出、现金的流量为主体。其中,中职学校的收入预算是落实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实施预算是否合理与可行。在职业学校的收入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各项费用的支出是确定该校财务管理成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校财务管理能力之高下。对现金流量进行预算则是职校在预算期中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成效的必要保障。缺少了对现金流量所进行的预算,就会导致预算管理缺乏实际成效。在中等职业学校的预算管理当中,尤其是对费用支出实施预算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之原则来开展。因为科学而规范的预算自身并不能提高财务管理与资金利用的效率。唯有通过认真而全面地实施预算,才能让各项业务之实施全部和具体的预算项目实现密切联系,从而实现预算管理之初衷。为确保中职学校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预算计划,各校要做好预算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并对预算实施之后的成效以及与预想中的差异加以区分,并且发现其中的问题,落实各项改进策略,进而提升学校的预算管理能力。

(四)全面落实固定资产管理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注重于固定物资管理,通过形成与执行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安全。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要求,制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保障职校固定资产的齐全完整。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其实施教育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必须严格遵循上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对本校的固定资产实施分类管理与核算。在基本建设投资当中建设起来的建筑物,一定要在竣工使用之前依据相关规定来开展验收与预决算审计,办理好竣工结算,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职业学校所购买的教学设备、图书、床铺、课桌椅等,要进行严格验收,待合格之后再办理相应的入库手续,并做好固定资产总帐与配套明细账的登记。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设置负责固定财产管理的部门,要在该部门中指定专职人员或者兼职人员来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实物进行一一登记,做到帐实相符。其他部门也要指派兼职人员来负责自身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之增减变动,要完全遵循规定的程序来处理,并开展相应的会计核算。

(五)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将影响到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可见,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了。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做好记账、报账等基础性业务,而且更应当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鉴于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时时刻刻都能注重提升自身的法制观念、专业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各所职业学校也要以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人员为基础,注重于对其实施继续教育,积极创造出良好的条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各类新知识,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改善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各项素质,进而提升本校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追求更好的办学效益奠定人才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是否能够度过在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事关今后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有鉴于此,各级各类中职学校都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依据各自财务管理工作状况,逐步摸索出一条既符合职业学校特色,又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之路,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当中得到发展与壮大,进而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霜露,陈华.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2]王美园.规范中等专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现代审计与会计.2009(6).

[3]李恒.学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9(3).

第8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的生命线和生存线,是所培育人才质量高低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也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而教学质量管理则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并进而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正本清源:教学质量管理概念的界定

教学质量管理是什么的问题是开展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因为在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概念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原则和方法,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管理行为上的混乱。

质量是人们对产品或服务价值观的反映,质量评价的好坏是人们对产品或服务做出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ISO9000质量标准中把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可区分的特征满足明示的、通常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程度”,或“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综合”。狭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而广义的质量则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等。

教学质量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效果价值观的反映,是和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需要及其期望相关联的概念。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色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和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通常而言,教学质量管理包含宏观教学质量管理和微观教学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所谓宏观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学校的主管部门根据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规格的需求,为学校制定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面的质量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结构和水平的基本要求,提供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为确保教学基本要求和规范所必需的办学条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所谓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学校根据主管部门所制定的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要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等教学资源,以及所给予的相关政策,对学校各项具体教学环节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管理。更具体而言,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过程。宏观的教学质量管理属于目标管理,而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则属于过程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本文所研究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专指微观的教学质量管理。

二、以人为本:教学质量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主体性教育质量观强调以人为本,认为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人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管理;表现在管理目标上,着眼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肯定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立足于多样化和科学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发展要求;表现在管理制度上,倾向于灵活性和有效性,激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有效参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只有不断强化主体性认识,把管理活动真正定位于一切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最佳效能。

(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

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是系统论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与反映。现代教学质量管理特别强调系统整体的观念,主张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可概括为“三全”管理模式,即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全方位管理要求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工作环节、岗位都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全过程管理强调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预定的目标,重视预防的积极意义,而非仅重视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的作用;全员参与管理体现了教学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特点,强调对全体人员质量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强调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责任,而且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关心并且积极参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作出努力。

(三)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

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其质量标志是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性程度,是一种静态的管理。现代教学质量管理强调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质量改进,其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适应于满足高校利益相关者需求变化的适用性程度,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动态教学质量管理反映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追求没有止境的现实,否则就不能自立于高校之林,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活动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改进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制定与执行新的质量标准,实现质量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任何质量因素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即使是质量标准,稳定也是相对的,而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因此,要建立定期的教学质量体系的评审制度,对教学质量体系要素、质量体系的运行状态等进行评审,并不断地完善与改进质量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高的需要。

(四)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教学质量管理的多元性是指对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组织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构建不同的管理格局,同一学校在不同的阶段和发展时期也可以形成不同的重点。这种教学质量管理观主张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模式与格局,在各自的层面上达到既定的质量目标。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一方面是由实现教学过程的客观条件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就人的因素而言,校际之间,教师的基础不一样、学生的素质不一样、管理人员的层次不一样,管理水平自然不同;就物的因素而言,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较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先进,较之不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较少的学校,在管理的内涵与形式上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质量目标的差异性所决定的,现代教学质量管理观的核心是强调管理活动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提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管理过程中要因校而异确立不同的评价定位,主张不同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三、与时俱进: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及尺度,也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没有教学质量标准,人们无法根据具体的质量标准去开展工作,管理者也无法依据质量标准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调控。实施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并使之细化为可观察、便于操作的质量要求。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过程之中,它是教学过程相应阶段质量,即设计质量、准备质量、培养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机综合。因此,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覆盖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确立,要体现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课程为本、立项建设、经费保证、队伍立足、教材到位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组织指导教学各环节,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就具体质量标准的属性而言,教学质量管理标准一般可分为教学条件质量标准、教学活动过程质量标准以及教学活动结果质量标准等三类。

教学条件质量标准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教学质量结果所必备的条件尺度。对人而言,它是指从事某类工作,履行一定职责必备的素质要求;对物而言,则是指开展教学活动所必备的物质条件。教学活动过程质量标准是指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质量赖以产生的教学过程,而对教学活动过程提出的质量要求,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常规标准,以及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规范等。教学活动结果质量标准则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情感、智力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学业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但是,学业质量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实现的,各学科的教学也有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不同活动主体也有各活动主体最终结果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者的管理质量是不同主体活动结果的标尺。因此,教学活动结果的质量标准不仅应分学科制定,而且还应分主体制定。

四、科学有效: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约束机制

高校不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还应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之形成先进的、科学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规律,更要符合新形势下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从观念上和新的质量观、人才观和管理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教学质量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格遵守教学工作规范;执行教学事故分析和处理规范;建立健全职称申报与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的申报制度等。

(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员和教师组成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督队伍,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听课评课活动,促进广大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例行教学检查和听课评课;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的教学检查与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员的教学检查与听课评课;教师同行的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课和公开课;教学质量投诉等。

(三)加强教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与保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教学质量保障条件和数学资源的系列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能确保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有:专业建设与质量评价;课程建设与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实习质量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等。

(四)畅通信息渠道,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为了全面掌握和监督教学质量状况,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必须建设起信息畅通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也只有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反馈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与反馈制度;建立课程考核成绩统计分析与反馈制度;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建立学校、院(系)和教研室定期教学质量总结制度;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

(五)制定激励措施,完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

第9篇: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

论文关键词:平衡记分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长效机书

1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d Card)是哈佛大学两位教授——一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发明的,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系统有着一般传统财务评估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从4个不同的角度来测评一个公司的绩效指标,除传统的财务类指标外,还提出了3个其他类别的若干指标来弥补财务类指标的不足,这3个类别分别为顾客满意、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体育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所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但其生产性、组织性、竞争性与企业无异。所以体育院校在许多方面又有别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国外非营利性组织应用平衡计分卡已见成效,但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试着探讨平衡计分卡在体育院校中应用。

2平衡记分卡在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4个企业通用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考察价值创造的战略方法。

2.1以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为中心和导向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将大大加快,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应对国际竞争,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其影响是深远的。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体育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宏观上的管理,通过高等教育指导进行规范和政策调控,引导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体育院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体育院校对自身教学工作不断检查、评估、反思和改进才能实现,不重视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紧抓质量不放松,坚持不懈。

2.2以财务为约束指标

对体育院校而言,财务层面的目标并不是学校追求的最终目的。我国的公立体育院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资金投入的比例会逐渐减少,教育经费的来源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学费收入、社会支持等。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能从各种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是否能得到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个人的捐资助学资金,这些都是体育院校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所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以一种高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如何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完成任务是财务层面的重要内容。

2.3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对体育院校而言,其服务对象不同于企业,主要由学生、用人单位、捐赠者和社会组成。因而其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希望从学校获得知识并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用人单位期望学校培养出适合单位需要的具有理论基础并能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面对越来越少的捐赠资源,体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资金提供者的满意度和实现捐赠者的捐赠目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体育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对于地方院校,学校的发展和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获得本地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4提升内部流程层面的影响

体育院校的整体运作主要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科研是体育院校行为的主体内容,行政教辅、后勤保障是顺利完成教学、科研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是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体育院校自身的条件来制定,即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备课、授课,定期反馈教学意见,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验收、教学评估。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着眼点是鼓励师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探索实际问题,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定、奖励,定期组织科研方面的研讨和培训。行政教辅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变科层体制下学校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使其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科研的有力保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工作效率是否高效。对于后勤保障方面,主要是侧重于后勤服务职能是否与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是否实现了后勤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是否逐步实现了社会参与办后勤过渡到后勤由社会办等因素。但在内部的管理中体育院校要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其为教育服务。

2.5全面促进学习和成长层面的飞跃

从学习与成长层面考虑,影响体育院校为大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和管理者能力。体育院校管理者要坚持把教师当作学校的第一资源,尊师重教,尊重创造,始终把建设一支知识渊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升体育院校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体育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优秀人才的吸引、完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机构健全等。因而,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优良的行政管理队伍是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重要保证。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升级有助于体育院校内部资源的共享以及大力借鉴和开发外部知识资源,便捷的知识服务依赖于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完善。

3建立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3.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前提。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将教学质量监控职能设在教务部门,是由教务处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将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独立于教务处之外,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承担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统筹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向校长负责,既利于清理教学与监控的管理,又利于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建立。

3.2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动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密切相连,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让他们满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同时,教学质量的价值主体又具有多样性,如何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也会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说在专业选择方面教育部门与学生要求的差别,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教育部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别,等等。如果认为各类价值主体都是重要的,那么就不应该只追求某些主体满意而忽视其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

3.3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掌握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因而必须建立信息搜集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整理、筛选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还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使信息搜集与信息反馈良性互动,真正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富有成效。

3.4目标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是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目标管理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对教职工的全面授权,来保证教职工拥有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它通过激励教职员工去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个人成就感的同时,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因此,目标管理的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它让整个组织、各个部门、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