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数字医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医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医学教育

第1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Web技术;医学病理;教学;远程诊断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大。在医院现代化医疗服务中,远程医学的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从广义上来说,远程医疗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为医学提供的服务和技术[1]。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护理、远程教学及远程医学信息服务等方面,从狭义上来讲,主要就是指远程医疗,包括远程诊断及会诊、远程影像学、远程护理等医疗活动。

1 远程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研究

远程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分支就是远程病理会诊,是基于远程一些基础发展而来的。远程病理学主要指的是在异地之间进行的病理学分析和时间,主要包括病理学教育、病理会诊、学术交流及科研等,该活动主要实现形式是通过远程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来完成的。

1.1 建立远程会诊互联网络

远程会诊互联网络的建立,其意义在于使病理会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逐步的消除了患者带着病理切片及病理往返与各大城市进行病理会诊的情况,同时也为读片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及组织病理教学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果与互联网进行连接,还可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国外医疗机构开展远程病理会诊的经验来看,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涵盖了:疑难病例会诊、读片讨论资料传输、术中冰冻切片会诊、大体标本图像传输及电镜超微结构图像传输等内容。

1.2 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把医学专家常年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保存下来,需要建立数据库,而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解决了这一问题。web病理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满足医院内部对各科室病例数据的查询,资源的共享也使得诊断的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应用于校园网的临床教学,使教学的质量大为提高。Web病理数据库主要的作用包括:病理资料的录入、各种病理资料打印、病理图文报告、分类统计、组织条件查询、远程病理会诊、共享免费的静态图片等服务。

2 Brower/Server模式和三层模型

一般医学病理系统主要采用传统的Client/Server(C/S)结构,该结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和Internet技术相结台使用,对于跨平台及开放性是难以实现的。Browser/Server(B/S)模型[2]是在C/S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层C/S结构,较C/S结构有难以逾越的优势:首先该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跨平台、开放式的操作系用,可以对多个程序服务器进行防卫;第二,系统的应用环境和它的开发环境是分离的,维护方便且费用低;第三,B/S结构使用标准的Internet Explorer、Notscape Navigator浏览器用作用户界面,操作非常简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Web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如下图所示:

Web客户端主要作用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达到用户对系统的访问[3]。用户首先登陆,然后开始对系统访问,当然这里对用户的权限有一定的限制。用户将编辑信息及操作要求传输到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数据返回到客户端。应用服务器主要的作用在于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约束登陆系统的用户权限。普通用户只能对一些信息进行查询,不能进行编辑;核心用户可以访问一些病例信息并向专家进行提问等,而专家用户则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图片的添加、回答用户提问等操作。数据库服务器主要作用是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和控制,从数据安全方面,要进行定期或实时的安全备份,对用户进行分组划分,创建角色,基于角色进行访问权限的控制。

3 设计目标

该系统的研发主要为为了适应用户的需要,把图像分析系统所采集到的病理图像及病人资料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分类传输到计算机网络中心的Web数据库服务器内[4]。通过计算机网络中心连接到各医院科室、专家门诊及校园网中,当然普通电话线也能进行连接,最终实现医院、科研单位、校园网等进行资源的共享。

4 功能模块划分

本文所提到的病理教学咨询系统主要是集中了咨询、教学、检索等综合性的医学病理信息系统。主要涵盖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模块、专家检索模块、分类统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病理教学模块、病理论坛模块、病理学网站链接模块及会员管理模块。

5 结束语

Web技术作为当前一种流行的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平台方面占据着主导位置,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在医院信息系统设计中对三层结构完全的应用,受技术上的难点阻碍,还不能完全体现三层结构的优势。在实际的应用中,突发性数据传输容易导致传输时路径拥堵,降低传输的效率。在门诊方面,响应速度比较慢,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远程病例系统所采用B/S设计结构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系统的编程、功能的完善、数据实时传输及网络安全等方面还要提高研究的力度。当然,远程医疗在实际应用中也越来越具有创造性,不但实现可数据的存储于传输、交互,还能对声音、图像及视频进行传输,达到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Web技术在医学病理教学咨询系统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

参考文献

[1]陶瑜,李浩元,陶一鸣.谈远程病理教学及其技术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6).

[2]杨迎春,李冬梅.Browse/Server模式的社区医疗咨询系统的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08(10).

第2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 键 词:数字化技术 科学与艺术 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 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转贴于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第3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语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教学现状分析

1.1数字媒体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就数字媒体语境教学来说,教室的设施和设备是实现数字媒体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硬件条件简陋,导致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有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数字媒体设施设备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上课的需求。

1.2教师的教学课件创作水平参差不齐

数字媒体是近年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数字媒体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相关的课件,这是数字媒体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辅助教学的核心。尤其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数字媒体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设计、绘图、动画、声音等的教学。虽然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参加过数字媒体的业务培训,但是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仍然参差不齐。

1.3教学方法无法与现代数字媒体相匹配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数字媒体的使用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就是教师在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却用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方法和方式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数字媒体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关键作用。

1.4教师对数字媒体的使用观念存在着误区

在数字媒体的语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字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可以概括为“两个极端”和“三个代替”。首先,是“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用而不得”,由于数字媒体的出现,学校也都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设备,但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会认为,如果要使用数字媒体教学就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因此,这些教师认为使用数字媒体教学使他们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且教学效果还是未知数,可能会得不偿失。而另一方面则是“为用而用”,就是说在数字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学校积极建立了数字媒体教学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并且对数字媒体教学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要求,部分教师就会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课程,都要通过数字媒体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数字媒体的配合。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开课或者是一些参赛的课程中,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必须要将影音、图片、三维立体动画进行结合,而且对于课件的要求就是难度程度越大越好、内容越丰富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或者是评委的注意力。而这种“为用而用”的认识误区使得教师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画面过于丰富,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够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其实部分课堂可以不必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但是不要强行地让小黑板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屏幕,要适可而止,适当地配合使用。其次,是“三个代替”。第一,数字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照着课件阅读,对于学生的反应丝毫没有察觉,不管他们是否听懂、是否存在疑问。第二,数字媒体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媒体代替传统教学。第三,数字媒体代替艺术设计学习。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数字媒体,总是在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误导学生拷贝老师的光盘进行研读学习,曲解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意义。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加大资金投入量,强化数字媒体培训

要想改善数字媒体教学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完善数字媒体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对相关资金的投入量。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现代化教学的技术设施设备的推动工作,加大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按照数字媒体现代化的建设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完善。其次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对于数字媒体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加大对教师数字媒体教学的培训,使其能够尽快地熟悉数字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2.2更新教育观念,整合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教学采用数字媒体的教学方式是依托于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是将数字媒体运用于教学中,数字媒体是一种教学辅的工具,而不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全盘的否定,两者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来达成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要学会将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融合;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了解数字媒体教学的优势,也要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优势互补,而不是完全替代。

2.3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交流

在利用数字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节奏相对较快,而这就导致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教学方式,也一时很难消化教学的内容。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在采用数字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要与学生及时地交流和互动,课件也要反映与学生的互动内容,这样一来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4优化教法组合,发挥媒体功能

第4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一、识记象形字――画其状物,从形见义

对于汉字,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由此可见,汉字是由图画衍生出来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诎。”作为象形字的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象形字还保留实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讲解字义,巩固字形,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形象直观生动,重点突出,而且这种经过理解的记忆可以长期保留在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迅速提取。如:“伞”字是一个象形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学生认读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伞”字的模样和我们用的雨伞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说出:上面的“人”字就像伞布,像伞打开的样子。教师可以随手画出其形状,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那下面的部分像什么呢?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可以说出:中间的一长竖像伞柄,一点、一撇、一横像伞的骨架。教师画出伞柄和伞的骨架,然后总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真的像一把雨伞。这就是“伞”字,看到它,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伞的样子。学生在习字时就会从大脑中提取“伞”的形象,从而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下“伞”,因为学生知道少一笔,这个字不是没了伞的骨架就是没了伞柄。

二、识记指事、会意字――明确符号,察而见意

对于指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它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一抽象符号。这时的教学仍可以引入文字进行参考,如“上”“下”是以弧线为基础,上下各加一短线表义“上下”。“本末”是分别在木字的下部上部各加一横,表示根与消的所在,这一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先明确符号的含义,再了解字义,摹绘出字形,读出字音。

会意字的教学是在明确了象形字、指事字的符号的基础上,察而见意进行识字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分析字形、图画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进而加深对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如“闪”字,教学时即可采用演示法,让一学生从教室门口一闪而过,使学生明确地理解“闪”字的含义,记准它的字形和字音。再如进行“露”的教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路边草上的露水把裤脚弄湿了读l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下雨了没带雨具读lòu。这样识字,使有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相结合,自然使学生记得深刻。

三、识记形声字――由形得义,由声得音

形声字是由形符、声符两部分组成的。形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是字的形符还是声符都是由这三者得来的。因而,教学这类字时,我们就可以由形符的字义来了解这个字所要表达的含义,再从声符中知道它的读音来识字。如:妈、蚂、骂是以“马”为声符得出字声,由“女”“虫”“口”得出字义,这种识字方法不仅可使学生读准音,而且可使小学生对字义也有明确的了解。通过对同音字比较形符,也可以明确字义,以“躁”“燥”为例,一个是“急躁时跺脚(足)”,另一个是“干燥时火多”,这一比较就使学生由形而见义,由声而得音。

第5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蔬菜种子工艺学;教学改革;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10-02

我国是世界园艺大国,目前蔬菜、果树和花卉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统计,蔬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人均占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播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蔬菜种子是蔬菜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种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许多农业院校都先后开设了种子学有关的课程,但是每所院校所面向的对象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各具特色[2-6]。华中农业大学“蔬菜种子工艺学”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总结了近年来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分析了“蔬菜种子工艺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思路,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及蔬菜种业科技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蔬菜种子工艺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研究蔬菜种子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和育、繁、推等综合技术的一门科学,它的开设是园艺专业主干课程一个有益的补充,发挥了承上启下和中间桥梁作用。通过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做到“四会”,即:一是会识别种子,了解蔬菜种子的生物学特性特点和基本知识;二是会检验蔬菜种子的质量,从根本上认识到种子质量的重要性,掌握蔬菜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三是会繁育蔬菜种子,熟悉蔬菜种子生产过程和繁育环节的基本原理,能科学制定种子生产管理中合理的程序;四是会销售种子,了解蔬菜种子营销理论和实践知识,对于今后园艺专业学生从事蔬菜种业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针对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方向和思路,首先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其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陈旧,课时不足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使用的教材是徐跃进主编的参考教材《蔬菜良种繁育学》。该教材内容主要从蔬菜种子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到种子的生产和销售,从理论到实践阐述了蔬菜种子的良种繁育和销售,内容不系统、不完善。而现开设的蔬菜种子学仅安排24个理论学时,教学大纲规定须讲授蔬菜种子的形态、生理、生物学、质量检测、良种繁育、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新技术和科学前沿的新成果,对主讲教师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纲要规定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型、趣味性、创新性和知识性,这就是课题小组坚持“蔬菜种子工艺学”教改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遍,在保证原有课时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更多的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动画和音像的结合,可提高理论教学的综合效果。另外,在常规教学方面,如多媒体教学这种技术被过分依赖,而没有配套其他方法的运用和实践,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在知识的掌握上没有达到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简单

“蔬菜种子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体现为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约8学时,目前存在实验学时数与实际时间的矛盾,很难集中时间重点进行三次试验。在课程实验教学中,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以教师讲解和现场演示性实验居多,教学方法上很多高校都采用传统模式,因此程序化和形式化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此外蔬菜种子科研和生产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理论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原有的“蔬菜种子工艺学”理论教学内容不完善,前瞻性不够,教师应该以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立足点,注重蔬菜种业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课程讲授内容以教学大纲作为参考依据,做到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它的主题内容,同时避免与“园艺植物育种学”和“园艺植物栽培学”等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如在原有基础上重点突出了蔬菜种子质量检测,种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紧密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体现蔬菜种子“产前、产中、产后”要把握的主要技术环节的核心授课内容,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就蔬菜种子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创新;另外对种子质量检测涉及的核心技术中,我们增加了生物技术检测手段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检测的不足;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种业的概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对于培养园艺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丰富课堂讲授形式和手段

在“蔬菜种子工艺学”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体现教师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如通过多媒体,将蔬菜种子生产的画面和种子检测的教学视频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种子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其次,教师要体现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利用网上公用教学平台,加强和促进师生的交流。如利用举办20余年的每年一次的中国武汉蔬菜种子交易会的契机,引导学生参加会议,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蔬菜种子的生产、蔬菜新品种、种子新技术等种子产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会后教师要求学生做出PPT形式的总结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报告情况进行点评和打分。近几年来,所有学生对此极富兴趣,教学效果极显著。再次,案例式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选择我们周围发生的种子案例和纠纷,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启发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讲授蔬菜种子生产时,可同时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蔬菜种子质量的重要性,质量重于泰山,种子的质量就是生命。

(三)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与“蔬菜种子工艺学”的核心内容统一,体现“四会”的目标。首先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安排上,引入技术手段先进、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更新,让园艺专业学生以及社会专业人才能够感受到世界先进的蔬菜种子专业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初衷,摒弃传统落后的实验设置内容,避免与“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实验内容重复,认真分析本门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开设创新性、科学性、综合(设计)性等不同角度的实验内容,组成“蔬菜种子工艺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后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得到了保障,教学内容上又避免了重复,实验课的效率也明显得到提高。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安排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有创新能力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SRF)和参加蔬菜学专业课教师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另外,为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教师每年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一次大型蔬菜种子公司,对公司蔬菜种子的生产基地,种子的保存、加工以及销售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极大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第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高,出勤率极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能够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种子是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龙头,种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学生毕业后近三分之一从事蔬菜种业工作,并在工作中取得较大的成绩。第三,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每年均有学生主持与蔬菜种子学相关的“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SRF)”项目,发表或参与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综上所述,课题组尽管在“蔬菜种子工艺学”课程的教改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但是我们的教材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教学手段也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实验教学模式还需要体现教学与蔬菜种子生产全面的结合。通过对以上教改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和满足21 世纪社会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1.

[2]颜启传.种子检验原理和技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玉红,李大伟,李征等.“园艺植物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4]李志敏,杨秋云,白磊等.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种子学”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1,(2).

[5]马向丽,毕玉芬,罗富成等.“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自主实践课命题的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

[6]徐跃进.蔬菜良种繁育与营销管理[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收稿日期:2013-09-28

第6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高中数学教学

一、一对一教学理念的优势

一对一教学理念自从其被提起之日起,就获得了大量人的认可。而且当前很多学校都在主动探究数字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也在快速的改变着,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的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数字化的一对一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多是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会被弥补。

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大众化与创新是相对的,只有先保证个性的存在,才能够可能进行创新。在教育中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才不会被枯燥的知识所埋没,才能够被激发,进行成长为创造性的人才。高中数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上解决诸多问题,所以依然需要学生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应当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但是实际来看,每一位学生之间都是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每一个高中生都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但是传统教学中基本不考虑这一点,所以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其基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有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满足数字化社会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在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其主要有四个优势,第一个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替代原来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第二个是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替代了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第三种是使用开放式教学替代原有的封闭式教学;第四种是关注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不再过度看重学习结果。

二、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从网络上自学。

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需要学习的高中数学任务都布置好,并且o出自学的目标。学生自主寻找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学,并且在诸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与教师剂同学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回答,并且针对性的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借助课前的网络自学,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并且很好地展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展示在自学阶段所了解掌握的内容,并且总结、梳理教学内容,通过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其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能单凭老师讲,更重要的是靠学生从练习中得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实现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能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题的讨论。

数字化环境下,要充分应用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就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者是由教师主动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和较具挑战的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让数学的思维更加发散。

例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诸如0.9=1这一等式,很多学生即便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依然表示费解。对此可以专门为学生一对一方式提供一个小故事: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4,三儿子分总数的1/5。在印度牛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邻村智叟给建议是:“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但是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原本让学生苦恼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网络交流,学生就明白了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一对一1/(1-q)。

(四)按照不同层次为学生设定对应的训练题目。

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方面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为其设定不同的权限,安排其去所设定的网站进行练习,教师远程了解每个学生的练习处理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实时的进行评价分析和指导,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感受成功。

(五)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点评和引导。

在一对一模式下完成数学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课后拓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再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为之后的一对一教学做准备。

三、总结

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以成功者的心态感受高中数学,从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融洽的交流,并且,在数字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很多,间接提升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7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字化与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技术特征,先进和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远程教育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启发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加法运算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从情感上愿意学习就是积极学习,积极学习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加法运算律”一课时,我出示相应的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思考意义。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从以下二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1 情绪饱满,积极学习。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出示的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看信息列算式、到算式比较、总结规律,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再到后面的练习,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

1.2 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合作学习,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参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2.1 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算式的比较通过独立思考,找出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规律,不是随便乱猜就可以的,是要认真考虑的,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2 独立学习时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第8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有摄影、摄像、动画、影视后期、网络多媒体设计等。笔者作为本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者与摄影课程的专职授课老师,将结合高职学生特征、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等几个方面,对数码摄影课程在该专业授课中的“教”与“学”提出几点思考。

一、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数码摄影课程性质与目标、学生特点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数字影视技术、游戏动画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等的复合型人才。

数码摄影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必修科,课时64,于第四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单反相机操作与后期技能,掌握风光、人像、商品摄影的基本方法,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与自学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他们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学习技术技能为主,同时也要适当的讲授审美法则、经典作品分析等理论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眼光。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强,主动探究意识淡薄,需要老师循循善诱,理论结合实际,尽量选择实用性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践,避免枯燥的知识灌输。

二、“教”与“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讲授手机摄影技术――更加亲民,循序渐进

数码单反更新换代很快,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近2年手机的拍照性能有了很大进步,像素和色彩表现力都有很大提高,甚至各大媒体时常举办“手机摄影大赛”,设备与器材的更新,对老师必然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材已经远不够,需要补充书本外内容,安排课时讲授手机摄影,必然更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单反未必人人有,携带也不方便,而手机摄影则更加亲民、普及,拍完即可上传网络分享,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喜好。最新的手机不但有“扫描全景、hdr”等拍摄功能,还有各种功能的后期软件,学生基本都自己摸索,如果老师能给与引导,并结合构图、取景、题材的选择,光线的布置,一定能更加引起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讲授单反和手机摄影两者优劣,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共同性与互补性,比如手机拍摄相对隐蔽,一些单反不方便拍摄的题材(比如一些纪实、人文题材)完全可以用手机完成,但手机感光元件小,画质较粗糙,感光度有限等相对劣势。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掌握单反的性能技术指标、参数设置与操作。笔者认为从学生更加熟悉和感兴趣的手机摄影入手,对比讲解单反操作比如测光、白平衡等相关概念会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并更能促进学生探究其具体应用。当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数码单反的应用。

(二)选择“家纺摄影”与“淘宝摄影”――结合地域特色,精选“项目”,对接企业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商品摄影,是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共20课时。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倡导“项目化”教学,在学生掌握了相机的基本单反相机操作技术与参数的意义后,引进具体的“拍摄项目”进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在“项目”的选择上,笔者认为要适当的摆脱教材,更多的结合市场与地域经济特点。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笔者在教学中更多选取了“家纺摄影”与“淘宝摄影”,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学院地处江苏南通市区,南通有世界著名的家纺基地――海门叠石桥家纺城,在当地有很多专门提供家纺摄影的专业工作室,也有的大型家纺企业本身有企划或设计部门具备商品摄影的职能。整体而言南通地区对家纺摄影人才需求较大,并且收入较高。我们联系家纺企业或者摄影工作室,对学生作“订单式”培养。这样可以将家纺企业、工作室的标准引入学校,甚至安排校外摄影师来授课,从而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家纺摄影人才,与相关企业“无缝对接”,形成“订单式”的技能培养模式,学生因为能落实实习单位从而学习更有动力,企业可以提前从学校选择心仪的学生并培养,是共赢的教学模式。

“淘宝摄影”大家已经不陌生,巨大的市场是它成长壮大的温床。放眼淘宝商城,各种产品照片琳琅满目,有的照片精致美观用光考究,有的则粗糙灰暗较为随意,但是不难发现,上规模上档次的产品、企业的大都用的是质量上乘的产品照片。这个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实用”可以让学习缺乏积极性的高职学生提起精神,毕竟学好技能就能直接产生效益,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淘宝摄影”看似简单,其实涉及面很广,小到手表、手链、唇膏,大到大衣、橱柜,对于光线的布置有较高要求。因为课时的限制,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演示、讲解、练习,更多的练习需要课后将影棚开放给学生练习、巩固。

(三)鼓励“眼高手低”,多元化评价――拓展视野,过程胜于结果

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不同老师、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的做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眼高手低”,秉持“过程胜于结果”的评价方式。

学生因为基础薄弱,没有工作经验,接触专业实践很短暂,所以课程结束很难有“好作品”,仅限于师父领进门的阶段。技术的不熟练是情理之中的,所以技术的考查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门课给了学生怎样的审美观、创意等观念上的提高。学生间技术的差异不会特别大,一般不会错了很离谱或者特别优秀,但是审美和创意上,可以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习、生活经验会融入进学生观念中,个体的差异会较大,这才是笔者所关注的,这个也是今后学生职业生涯决定他们能否出类拔萃的重要因素。

所谓“眼高手低”,是学生有好的想法,好的创意,但是因为技术不熟练而不能实现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甚至是提倡的。所以我们在期末打分评价学生前,会经常和他们聊天,知道他们的审美,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有时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让他们去尝试,从而考查他们的探索能力,然后结合学习态度综合打分。

笔者还作了以下尝试:提供大量各种风格的摄影作品,并分析,从用光、构图、创意等多方面拓展学生的眼界,提出各种可能性让学生尝试,学生热情上来了,他们有的会进入死胡同,有的在经过多次尝试和挣扎后豁然开朗,得到一个有趣的效果,也许是他们事先并预见的,这时候会激励学生的兴趣,更加增强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举一例说明:

第9篇:数字医学教育范文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