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媒职业道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数据 传媒 突围
近两年来,“大数据”一词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但传媒业谈论大数据时却很少提及对其自身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传媒业的发展趋势。2012 年2月,《纽约时报》发表《大数据时代(The Age of Big Data)》一文,通过大量的事实案例说明大数据对社会多个部门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商业领域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文中却没有涉及新闻业乃至整个传媒业会受到的影响,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大数据时代对传媒业的影响,以及未来传媒业如何应对和发展。
大数据时代对传媒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传媒业的影响首当其冲。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新闻业是第一个真正感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行业。在他看来,过去新闻业的力量来自它们对生产工具的垄断,传统新闻业的“灾难”主要是由互联网造成的。由信息传播快速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支撑下的大数据时代,传媒业的内容来源、产品生产方式、信息传播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据冲击和挑战。
从媒体的内容来源看,社交媒体与智能手机成为重要的新闻内容来源。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新闻社会,手机便是媒体,只需通过上传图片和文字等简单操作就可以生产新闻内容,新闻报道、信息已经不再是媒体人的专利。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网民和各种电子记录设备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不断观察和上传实时情况,在经过网民的“分布式”集体选择后,形成热点新闻。成都公交车失火、卡扎菲被杀,都说明最有时效的新闻来自“在现场”的人,而不是“到现场”的人。如今,真正的“独家新闻”已越来越少,媒体追求的首发也只能抢到分、秒间的优势。
从媒体的产出成品看,大数据时代海量的实时数据极易淹没媒体数量有限的新闻报道和深度评论。网民以极低的成本,快速通过微博、微信、QQ等便利的社交媒体共同产生以EB计的文字、音频、视频内容,如火山喷发的熔岩般四处蔓延,而一家百年老报所积累的所有文字和图片信息也不过数十个GB,量级上的巨大差异让新闻淹没其中。相比于海量的数据,媒体的各类报道、评论的存储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新闻报道是重要的数据,但同时也是数量微小的数据,媒体如何生产收集大量的、有影响力的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无可回避的挑战。
从媒体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来看,面对庞大的数据,记者编辑该如何着手应对成为直接的挑战。以往只要同文字、图像打交道,而在大数据时代,记者编辑不仅要熟练使用文字、图像,还需要懂得如何收集、整合、挖掘和分析数据。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着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数据的开放性,数据被垄断的可能性很小,公共“云”、公共数据库到处存在。媒体既要生产自己的数据,更要会用、用好公共数据。
从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来看,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传统单一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大数据时代,有了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工具,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数据的和存储更加方便、及时和有效。广大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不再受到限制,迎面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海量数据。传媒业如何拓展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平台,如何借鉴和吸引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成为当前十分现实的问题。
当然,媒体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经营、赢利是更为根本性的挑战。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依靠优质新闻产品获得良好信誉受众广泛覆盖大量广告”的赢利模式,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正面临难以持续的困境。在大数据时代,什么样的赢利模式最适合媒体业呢?这是传媒业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不断发展,相信传媒业会找到适合大数据时代赢利的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大数据时代,传媒业大有可为
大数据时代,各领域皆可量化。而量化的核心是使信息准确描述,包括模糊性的准确,目的是使我们认知不清晰的方面变得清晰,帮助我们去判断现状和趋势,确定未来战略,在记录、描述,并分析、重组后让它带来效率、效益。就传媒业而言,要融入这个时代,顺势而为,利用大数据来发展自己。
首先,信息来源更加多样,数据内容更加丰富。传媒机构可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搜集、整合、加工、传播各类信息。大数据时代,媒体要有强烈的数据意识,要善于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媒体业本身是信息产业,并且是信息业的前沿,在大数据时代拥有先天优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对美国17个行业拥有的数据量做了估算,离散式制造业居首位,拥有966PB数据总量;美国政府居第二位,拥有848PB的数据总量;传播与媒体业居第三位,共有715PB数据量。可见,媒体在大数据时代是有数据优势的。
媒体在做好社会记录者与信息传播者外,更应定位成社会解读者和分析预测者,深度解读和去伪存真本是媒体的重要职责,而大数据赋予的全面深刻的洞察恰好能为传媒再添一双慧眼。媒体数字化转型正在进行中,从采集、处理、储存、传播到完全数字化后,媒体产生的数据量将急速增大,成为大数据的重要生成与应用行业。
其次,受众需求把握更加准确,有利于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将更有针对性,更精准,传播将更有效果。大众传播是粗放型、广种薄收的传播,把所有的新闻信息向所有人传播,缺乏针对性、精确度。受众必须从众多新闻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新闻媒体自产生以来,都是以大众传播为主,综合性报纸、综合性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都是传播界的王者。能做大做强的,都是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媒体。大数据时代,情况将发生变化,人们上网浏览都会留下“足迹”――各种数字化记录,即浏览数据。对一位受众――固定IP地址或同一终端浏览器上的所有浏览数据或相当长时间的浏览数据进行分析,便可获知其上网习惯、喜好等。根据这些数据,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向他推送最感兴趣的新闻,这就是精准传播、“长尾营销”,这样的新闻不仅不会被当做垃圾,还很可能被定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精准传播会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受欢迎。
同样,将所有的新闻信息、广告、贴文的浏览数据与内容、方式、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等进行对应、对比分析研究,还可以发现什么新闻、什么表现方式,什么样的广告,对什么人能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从而做出有效的改进、调整。
第三,新的数据化、图视化传播方式,增强信息传播的活力。大数据时代,将带来传播方式方法的改变改善,新闻数据化、数据图视化将成为受欢迎的传播方式。在现有的图文、音视频传播之外,将会出现数据的可视化。2010年10月,《福布斯》杂志对100多年来各项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做了一个可视化的展示,作了一个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大奖得主的国籍为纵坐标的散点图。从图上可以看到1940年以前,德国是世界科学和文化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了德国。这个可视图显示:美国的崛起首先在物理领域,其次是医学,接着是经济学。1970年以前,没有美国人获得经济学奖,1970年后,美国人几乎囊括了全部的经济学奖。有了这个可视图,历史的发展一目了然。
最后,传播效果反馈更加全面,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受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针对媒体的新闻报道表明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传媒机构必须通过不断地收集市场中受众的各种反馈数据,建立自身的数据库平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数据理念,对其进行大量深入、可靠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再根据得来的反馈数据,及时调整自己的内容和策略,获得受众的支持,吸引更多受众的参与,不断扩大受众规模,从而提高媒体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总之,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媒业正在遭受着由大数据带来的各方面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但是,大数据时代也给传媒业的转型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和良好的机遇。传媒业只有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数据的传播力量,建立起传媒自身的数据库,融合新媒体平台,顺势而为,在大数据时代引领时代的潮流。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1.官建文,刘 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3(2)。
2.赵 晶,徐 矗骸洞笫据时代: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今传媒》,2013(9)。
职业道德是新闻记者的最本质的要求,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将真实的新闻献给观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多种价值观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丧失,所报道的新闻不符合事实,与真实性原则背道而驰。下面,本文就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的失守以及对此进行探究。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新闻记者造假、有偿新闻、利用记者特殊职业敲诈勒索等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这些负面现象不是个人或者个别情况出现,而是频繁出现。
新闻的关键就是真实,实事求是,一旦新闻记者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新闻就会失去真实性,就无法真正给观众奉上完美的精神食粮。从本质上来说,记者的职责就是老老实实反映实际事物,而上述提到的新闻记者造假、有偿新闻、利用记者特殊职业敲诈勒索等现象都违背了新闻记者行业发展的原则。
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是当今新闻界需要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有一定的原因。下面,笔者就从社会原因、行业原因以及记者自身原因就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原因进行阐述。
首先,是社会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闻传播也开始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单位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不惜重金聘请记者宣传其形象,即便这形象仅仅是伪装出来的。一家单位这么做,多家单位都会跟着这样做。这就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其次,是行业原因。行业缺乏关于这方面的规章制度,对于新闻记者道德失守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监管制度与对策。以传媒行业中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例来说,该准则虽然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规定,但是其仅仅提到了一些原则性、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谈不上影响新闻记者的活动。
最后,是记者自身原因。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面临诱惑没有一定的抵抗力。造成记者自身原因的是两种情况:第一,是记者自身本性不良,其受到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诱惑。第二,就是记者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当前来看,我国很多传媒单位都有短期培训,则往往不够系统,包括职业责任心、职业良心、职业荣誉感、职业作风在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失守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确保新闻记者队伍的质量,提高新闻记者对职业道德的认知,下面,笔者从三方面就如何坚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进行说明。
(一)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新闻记者自身。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主动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闻记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本职工作。面对诱惑的时候,新闻记者依然可以坚守道德底线,抵住诱惑,确保新闻线索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另一方面就是传媒单位。传媒单位不仅要重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要重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教育。新闻传媒单位必须对广大新闻记者补上职业道德底线教育这一课,要让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新闻记者的工作内涵以及职业道德底线。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加以法律化管理。目前来看,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新闻记者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进行处罚,这就给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带来了一定的机会。因此,从法律角度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进行规定,对于职业道德缺失的记者给予法律制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来追究其相应责任很有必要性。
另外,身为一名新闻记者,也要拥有法律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新闻节目的采编,真正做好本职工作。
(三)加强榜样带头作用
行业自律,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我国传媒行业组织天生的软弱无力,现在能够被执行的对传媒职业行为的约束,是由众多的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构成的一类他律,以及一些行政运动(例如行业纠风)、政治学习运动(例如三项教育)。传媒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和对职业规范的熟悉,应由传媒自律解决。党政部门管理属于传媒自律的事项,反映了我国的传媒仍然被视为公权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传媒的职业道德意识较难形成。因此,传媒的自律建设,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
一、将传媒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鉴于我国传媒职能从单一转向多样化,对于直接附属于党政机关的传媒记者而言,认识到自己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是确立自己职业意识的第一步。你的工作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的权利,因而才拥有了记者的工作权利,你的权利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对于直接服务于大众的传媒记者而言,谨防商业主义对新闻业的侵蚀,是树立职业意识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眼下较为紧迫的是,记者首先要知道你的位置在哪里,需要有基本的职业价值的底线。由于诱惑太多,一些记者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想干什么,缺少思想。其次,确立传播是“分享”的信念,不仅要满足传播者的需要,更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尤其不能牺牲受众一方的利益来满足另一方。再次,要把握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传媒的责任是观望者、监测者,而非参与者,切记不要把记者的“权利”变成“权力”。
因而,记者的责任、权利、利益要统一,并且得到准确落实。经营部门和编辑部门的职能是不同的。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这是记者产生“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是记者最合理的选择。
二、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而形成。我们的社会对记者们寄予的希望比任何国家都大,因而记者的形象、记者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职责,自觉遵循而不是由外在力量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就成为社会瞩目的事情。一般说来,对于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控制有三种模式:受众控制、第三方控制、同行控制。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了避免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这个道理,传媒业界应当深思。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使记者内化自己的职业角色,才是长远之计。
各种违规的传媒行为,多数表现为传媒或记者的职业角色与利益的冲突,即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与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角色之间的冲突。在生存焦虑的驱动下,传媒或记者有可能淡化职业责任感(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单纯追求利益。如果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遇到新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断往往反映的是当事人的逐利本能。就此,有学者指出:“从事媒介这种职业要求很高,这一行业中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效忠对象。从事新闻的人必须迅速地作出决定,没有多少仔细考虑的时间。”(克里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第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在这里,记者是否具有内在的职业道德意识显得非常关键。
三、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而且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课题(组长徐迅)已经完成《广播电视节目审议标准》的建议稿。想必在不久的将来,这方面能够出现一批可参照的有操作性的自律文件。我编的《自由与责任:国际社会新闻自律研究》(2006年9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提供了2005年欧洲传媒组织这方面的调查和许多自律文本,也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参考。
当我们谈到记者的职业意识的时候,想到设立诸多明确的规范(自律)和如何保证这些规范的执行,落实到确切的奖惩上,这些是当前必须的,也有些无奈,因为问题似乎太多而得不到解决。但是从长远看,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四、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我国的传媒伦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论著尚停留在阐发较为抽象的原则和党建语言的层面,缺少新闻传媒的专业特征和可操作性,与传媒业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现在我国已有多个课题组在做传媒职业规范的研究,而且已经产生了部分成果,想必不久的将来在这方面会出现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闻记者 职业精神 职业道德
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新闻记者为了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拥有并展示的一种敬业精神、勤业态度,包括对新闻传媒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和对新闻记者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的认识与理解。
当前社会的转型带来了媒介的转型,其中包括媒介功能、媒介组织以及媒介组织成员属性的转变。主要标志就是“媒介市场”的形成,强化了媒介的企业属性,弱化了它的事业属性。传媒从单纯的党政机关中的一个部门,转变为市场自由竞争中的一份子,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外部越来越多的诱惑,使得传媒和新闻记者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在从事新闻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涉及职业操守的问题。
“在一项调查中,84.2%的被访者认为现阶段的记者亟待提高的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个人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专业知识’分别是57.2%、26.6%、和21.4%”。①统计结果表明,现阶段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受到公众的质疑。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记者是党和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是人民利益的代言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是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营造者。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切实加强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而如何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社会制约
首先,应从受众消费新闻产品的角度出发,为新闻记者培养职业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做到两点:一是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使这些规范被广大公众所了解和掌握,成为他们衡量、评价、要求和约束新闻记者的社会尺度,从而让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培养行为置于受众的监督之中。二是在倡导对受众实施正面引导的同时,要治理和整顿新闻产品消费市场,使受众自觉地与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不文明的消费习惯作斗争,消除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土壤,使受众自觉抵制“垃圾新闻”,从而培植适于新闻记者培养新闻职业精神的社会基础。
其次,强化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社会调控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管,增强对新闻记者的约束力。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是社会规范与主体自律的统一,而主体自律的范围和程度又往往依赖于社会规范的确立与完善。尽管目前我国有关涉及传媒业的法规较多,但大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太强,对违反有关条例者也未指定明确、有力的制裁办法。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新闻法规,使新闻记者在履行职业道德时有法可依、有规可范。对于那些违背了新闻法规、职业规范的新闻记者,不仅应该有社会舆论的谴责,更多地是要依据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置,做到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激励,使新闻记者以道德信念来激发其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主要要通过舆论导向树立行业榜样,推崇践行道德的优秀者,让其他的新闻记者对那些道德垂范者产生心理认同和行为效仿。
第三,媒体内部职能部门应实施科学管理和完善相关人才工程。媒体内部要建立对新闻记者的管理机制,如以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突破口,规范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保证人尽其才,职尽其能,德尽其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新闻记者的业绩和待遇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和单位的关系,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实现健康的精神功利与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双重驱动,充分运用法律和经济的必要行政手段实施行业管理。
二、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自我培养和践行
1、树立新闻观,培养正确的新闻职业精神
培养新闻职业精神,首先要明确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现在都必须彻底认识新闻记者所负责任的重大与工作的艰苦。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一遇困难便心灰意冷,兴趣索然’。”②当前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和使命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促进现代化建设。新闻记者需要以新闻观作指导,在学习新闻观的过程中建构正确的职业精神观念。新闻观是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闻领域中的体现,是新闻工作生存发展的共同准则。“新闻观是构建和塑造新闻职业精神的理论核心,新闻职业精神是坚持和发展新闻观的具体体现。旗帜鲜明地坚持新闻观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新闻界弘扬职业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③新闻记者只有牢固树立新闻观,明确认识新闻职业的责任,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也只有在明确了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后,才会在从事新闻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
2、注意新闻记者的总体人格培育
(1)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作风
培养良好的新闻职业作风,是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的关键。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必须有严肃、严谨、求真和务实的职业态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守旧观念,深入新闻第一线,忠于新闻事实。同时要严谨地开展调查研究,切准时代的脉搏,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严肃、认真地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报道新闻时要做到讲真话、说实情、抓“活鱼”。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还要勇于奉献、敢于牺牲,耐得住寂寞;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
(2)严格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记者在新闻实践中所应遵循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用于调整新闻行业内外的矛盾关系,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的一种道德”。④新闻职业精神并不等于新闻职业道德,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内涵和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和保障。即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他就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而他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作风,通常也是他的职业精神在实际中的一种体现和反映。
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是衡量他们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加强新闻记者的岗位道德培训,对新闻记者进行职业道德规范训练,避免以职业技术培训代替职业道德培训的做法,要通过严格的道德培训和岗前、岗中培养,让新闻记者要持证上岗,以德立岗。
3、提高新闻职业技能,化“技”为“道”
新闻记者在抓学习,讲整治,树正气的基础上,还要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这是培养新闻职业精神的最基本、最根本的要求。新闻工作的性质和职业特点,都决定了新闻记者要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新闻记者不同于作家,必须和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做朋友,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当的活动能力,才能找到线索和采访对象。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头条意识。不仅如此,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记者不仅是采编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是有特长的专用型人才。只有具备了熟练、精湛的业务才能,我们才能谈得上培养新闻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4、倡导新闻记者对职业道德的自觉践行
与其它职业道德一样,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知行合一,却又知易行难的实践性道德,其实践的品格蕴含着道德主体躬行的律令。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努力去敬业、乐业、勤业,在新闻职业道德践行中,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夯实职业道德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首先,在从业前应当把职业道德内化为从业者的主体素质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实践愿望,是从业动机与德行品操的统一。其次,在新闻实践中,应当把职业道德融入新闻实践中,并通过新闻报道表现出来,实现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最后,新闻记者应当定期收集自己的职业行为的社会效果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以确保其职业道德践行的恒久势态和正确走向,实现自律与他律,个人慎独与社会约束的现实统一。
总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切实加强新闻记者的自律是关键。同时,这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也必须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为其有利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好当前媒介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①吴廷俊,《品德与操守――转型期新闻纸业经身的缺失与重塑》,《新闻前哨》,2006(3)
②孙小临,《人品与文品俱美――和青年朋友谈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中国记者》,2004(9)
③李东生:《坚持新闻观,弘扬新闻职业精神》,2005年11月9日,news.省略/zgjx/
2007-01/16/content_5612060.htm
一、社会转型期与新闻职业道德概述
从新闻传媒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期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受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进步,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但是面临着价值体系缺失、物欲主义盛行、生活意义迷茫等现实问题。转型期人的问题正是新闻工作者的问题,由于信仰缺失、价值观迷茫、物欲至上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新闻职业道德,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的问题,新闻伦理受到了新的冲击。
二、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法律缺失,舆论导向模糊。近年来,党和政府面对转型期在新闻界出现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开展了积极的道德自律活动,并且各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管理条例和部门准则,但是这些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我国的《新闻法》至今空缺,这就给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法律漏洞。与此同时,舆论导向模糊也成为当今社会新闻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之一,舆论导向错误将会误导民众的认知,舆论导向不明也不能正确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作用。(2)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出现。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狂热追求经济效益、萌生了物质至上的价值观。新闻工作者为了博人眼球、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不顾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为了追求新闻的可读性和时效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同时,有偿新闻近年来更是屡禁不止,新闻被当成商品进行买卖,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新闻职业道德,更是对新闻媒体、对社会和公众的不负责任。(3)新闻低俗化,媒体公信力下降。进入社会转型期,媒体时代也随之来临,新闻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几乎所有媒体都有市场化的倾向,很多媒体在竞争中丢失了“义务”和“责任”。新闻管理者对于低俗新闻和黄色新闻一再宽容,导致低俗新闻屡禁不止。(4)新闻工作者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对于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有根本的影响,一些新闻工作者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丧失了职业道德,用新闻换取个人利益,不仅影响了整个新闻业的声誉,更使新闻公信力下降。
三、社会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途径
(一)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基础
(1)倡导党政基层部门积极完善规章制度。我国党政和基层相关部门是我国新闻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新闻职业的发展单单依靠法律和从业者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党政机关及时设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出台行政法规。(2)营造健康的新闻行业发展氛围。营造健康阳光的行业氛围对职业道德建设起到基础性作用,从内治理、向外延伸,从自身做起,将会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打开新的出路。
(二)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体系
(1)树立明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明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一步,使从业者有明确的行为标准,使社会、公众的监督有据可依。(2)认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重要性。重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作用,深入研究设立职业道德评估的原则和途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将新闻职业道德评估的建立提到日程上来。来自外部的约束作用都是有限度的,只有引导从业者从内部进行自我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三)打造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合力
(1)开展对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一定要重视对于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媒体机构和新闻管理部门要针对教育手段进行创新,用新闻实例进行具体教育,提高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2)加快新闻行业的法制建设。我们若想新闻行业的发展有所保障就要加快立法的脚步,结合时代背景和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新闻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3)健全新闻行业多维度的监督体系。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不能忽视监督的作用,新闻职业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说到底是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也是情理之中,更是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关注新闻职业,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媒体对公众和社会的重任之一。通过对党政机关基础工作的支持、自律机制的建立、对从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建立与社会监督,来有效净化新闻环境,这也是对社会良好运行贡献了力量。
作者:刘赫男 姜禹辰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学院 吉林省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道德问题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充斥而来,当新闻工作者同时面临几种不同的道德难题时,而现实又只允许他们做出单选题时,他们已然就已经陷入了道德的选择困境中了。当前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和要抉择的道德难题主要有以下的几类:在报道专业的新闻和社会的公德之间应该选择什么,在新闻媒体的维护上和工作者的利益之间应该选择什么,在新闻的自由报道权上和公民的隐私权上究竟又该选择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这些传媒下的产品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而且引发的一些道德问题引起了不少公众的思考,那么我国究竟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新闻道德体系才是最有利于我国的和谐发展的?
二、构建我国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选择的实践途径
(一)从主体内部强化新闻记者的伦理素养
新闻工作者要从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的伦理素养,遵守新闻传媒的纪律,增强工作的纪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新闻传媒这一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新闻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必须思考到底什么孰轻孰重,该怎么样去处理义和利、善与恶的问题,就算想了这些,到底什么会支配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这些问题的根本都是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修养,所以,只有从根本出发,提升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在这些问题上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做出最公正的决定,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事实,文明的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发扬互谅互让的精神
在利益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互谅互让的精神,来调整新闻部门内部的利益纠纷。在这个行业里,利益冲突是存在很普遍的,包括:上下级之间的和同事之间的,当管理者因为报道的内容等和部门的人发生意见不一致的时候,管理者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报道自由权,而被管理的人也可能会因为自我素养不高而不听管理者的话,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内部的冲突,造成部门中的不和谐现象,这最终会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而同事之间可能会因为竞争的关系,形成关系不和谐,合作不愉快,不能相互协调工作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处理的好的话,也是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影响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所以,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可以让他们自觉抵制这些不良风气,促进新闻业的发展,维护公众心中自身的完美形象。
(三)培养新闻工作者自律自省的精神
在我看来,新闻工作者自律自省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因为新闻工作者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严于律己的精神一定要有,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还关系到整个媒体的形象,做到严于律己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做事严谨,对报道要认真核实,做到公正的报道,对于新闻一定要真实,不要因为怕苦怕累就放弃采访的过程,只凭空想象,或者听其他人说,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而对于自省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自己之前做的事进行反思,想想什么是做的不到位的,找出自己的毛病或者说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发现那些不符合新闻道德的地方及时改正,从而进行自我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从内心接受这个反省的过程,不能是因为反省而反省,这样对自己工作中道德问题就会反思的不深刻,就不能很好的去改正过来,从根本上不会对自己和整个工作有大的作用。但是当一个新闻工作者能坚持在每一段时间都能进行自我反省,提升自己的道德底蕴,这就离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远了。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是建立新闻道德体系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新闻工作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来适当的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整个新闻传媒业的道德体系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而我也相信,在时代的变迁下,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会越来越多,建立一个好的新闻道德体系将不再会是问题。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现有新闻的道德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新闻道德体系还很不完善,有一定的缺陷,而我们必须针对这些缺陷和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制,完善我国的新闻传媒业的道德体系,给国民以正确的向导,用自己的作品来感染大众,成为当下道德的践诺者,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传媒才能更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国栋;;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J];青年记者;2011年18期
[2]罗以澄;侯迎忠;;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2期
[3]鲍爽;;新时期电视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J];新闻窗;2011年03期
一、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更替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发展,新闻传播界的研究人员也在断的更替。旧的研究人员不断退休,以前的老教师也开始逐渐离开教学岗位,新老人员的更替为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制造了新的契机。一批新的研究人员和年轻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陆续接替先前一批工作人员的工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在新一代年轻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的新闻传播研究出现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年轻的一代作为各高校新闻院系和新闻研究的主创人员,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更为开阔,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成果也将更为突出,为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新闻学专业开始在各高校普遍建立并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和高质量新闻传播学教师的缺乏,其配套发展仍有很大的难度。
二、近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数套传播学的译丛(数十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的连续几年内陆续出版了,这对这回影响和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和新生代的持续发展。当前来看,我国新闻处奥博教学的应用教材多为翻译版本,而且这些翻译教材大多来自国外教材。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随着学术会议和交流增多,传播学论文数量和质量也大有改观。在高校各新闻传播院系中,传播学发展成果显著,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地位己经得到确立。许多受到传播学界认可的教材被积极引进,并得到广发应用,这些教材多为国外教材,国内自己的研究性著作极为匮乏。随着传播学的快速发展,与传播学相伴而生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也开始出现,批判学派的研究获得发展,符号学、舆论学随着批判学派的发展也有所进步。
三、发展新闻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陆续出版,这是中国新闻史中提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一成果已经得到了业内的公认,并且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新闻史的个案研究在今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不断展示给大众,研究发展蓬勃进行。中国新闻史的个案研究促进了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的研究思想都在这个时间段得到了新的重视也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随着最近你年来的各项发展,成套的新闻传播学教材在各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出版或重新出版,这些教材注人了较新的材料和思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研究人员在回顾历史、拓展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些成套的历史性研究著作,这对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有重要意义。
四、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
较强的使用性质和较弱的理论色彩是传统的新闻学研究的一大特点。现在的新闻学研究范围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学。一切与人类相关的食物和活动中都贯穿这传播学,传播问题散发在各个学科中。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学科管理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在学术研究中,会有很多的相同性,在学术活动中已很难区分,或者说区分的必要性已经很小。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融合已成定局。
传媒学者陈力丹教授曾归纳出我国传媒领域15种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包括所谓“有偿新闻”);(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受贿无闻;(5)假新闻;(6)制造“媒介事件”;(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8)侵犯公民的隐私权;(9)侵犯当事者的著作权;(10)“媒介审判”;(11)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12)拒绝更正与答辩;(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15)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
这些失范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媒体体制转型、运作机制、利益驱动和媒介竞争加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战线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缺失。那么。如何找回我们缺失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更好地规范新闻队伍的职业行为呢?当前全行业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一剂有效的“治病良方”。而对新闻单位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开展大范围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媒体还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职业规范。
首先,媒体自定规范有利于将新闻的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任何事物都有共性和个性特征。媒体有许多共同特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共同的任务和目标。但是,不同媒体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职业道德建设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着力点。比如,广播电视与网络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就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媒体。中央的和地方的,省里的和市县的,它们的个性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开展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解决媒体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共性问题,而媒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找问题,自查原因,自定规范。将任务和目标细化、量化。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解决媒体的个性问题,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其次,在实践中,新闻行业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职业规范来指导从业者有效地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避免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新闻侵权等问题的产生。在已经制定的规则中,现有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原则性,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大而化之,难以落实到职业性的具体工作中。而《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等,则侧重于“不得”,缺少“如何”。
再次,在执行层面,我国的体制造成了以行业团体为单位执行自律规范的模式效果不甚理想,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以媒体为单位实现自律规范的执行和监督。@
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职业规范,一直是新闻从业者的期许与呼唤,国内一些媒体已经先行一步。制定了自己的准则或规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给媒体以启示。
比如,《财经》杂志在制定自己的职业规范时,不仅借鉴了美国财经编辑记者协会的《财经编辑记者行为守则》,还根据国内的现实状况特剐是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补充规定。如“收到价值200元以上的赠品,如不便退回,交回单位行政部门,由单位登记收存。用于集体活动”,“从选题到发表,都是编辑和记者高度协调”等。通过限定礼品金额、高度集中发稿权等措施来遏制编辑、记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文字力量和版面空间进行“权力寻租”。
2006年1月。《南方周末》设立“南方周末职业规范委员会”。其职能是,对引发社会争议、引起读者投诉的报道,启动调查程序,比照《南方周末》的新闻职业规范标准,对报道操作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解、核实,形成书面意见并在媒体上公布。以确保本单位新闻生产的客观、真实、公正。职业规范委员会针时2006年11月23日的“黄健翔专题”、2008年5月22日的《灾后北川残酷一面》进行的调查,在业内及受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体现了《南方周末》内部较为健全的职业规范和高度自律,也增强了《南方周末》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公信力。
《财经》和《南方周末》这两家媒体的案例说明,适用性强、具体明晰的内部职业规范可以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新闻单位完全可以参照有关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文件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等,根据自身所处的媒体环境和从实践中得来的媒体经验,着手制定本单位的职业规范。那么,这样的规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定,又怎样落实呢?
首先,媒体自定规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新闻队伍的成长和媒体的发展,提高宣传质量和引导水平。因此,媒体自定规范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的一切措施要建立在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惩代管、以罚代教。同时,自定规范要有利于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规范的内容应包括职业意识、法律规范、操作规范、监督与处罚等。在职业意识方面。要把科学发展观、新闻观等内容写入规范,作为指导思想,统领职业规范的全部。应该明确: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新闻从业者拥有的采访权和报道权,是“权利”而非“权力”:客观、公正、真实是新闻工作者必须秉承的基本原则:记者首先是社会人,然后才是职业人,社会普遍道德高于新闻业道德等。在法律规范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新闻传播法,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定分散于民法通则、司法解释、专门法之中。这些法律规定是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底线。把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收集整理,明确写入规范。制定操作规范时,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媒体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新闻侵权的表现,细化在采访报道、广告经营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并提出具体要求。
再次,规范的制定应坚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规范的制定要建立在各种意见的自由表达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要达成共识。只有这样,规范才可能起到它应有的约束作用。在制定过程中,可引入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案例库。采集经典个案,组织专家和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分析解读。通过案例的开发和运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做法,可以让媒体自定的规范更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拿来为我所用。
最后,规范的实施监督要制定专门制度、设置专门机构。河南电视台的“节目集中审看”制度就很有典型意义。由台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和宣传部室、频道负责人组成的审看组,不定期抽调合内各频道的主要栏目进行集中审看。对导向性强、格调高雅、制作精良的节目予以褒扬,对出现低俗化倾向、有违职业道德、有违职业规范的节目进行批评,责令整改甚至撤播。而《深圳商报》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其具体做法是设立专门的机构,由专人负责处理群众对记者的投诉、对报社的意见,逐条核查落实后形成报告,提交编委会。利用编前会的机会,报社领导讨论该报告,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如在版面上刊登更正声明、扣发当事人奖金等。
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媒体自身和新闻从业者队伍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媒体自定规范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各项规范日渐完善、科学、管用。
面对文化娱乐报道的“增容”,一线记者的作用越来越醒目:提供最新的独家娱乐资讯、深入客观的文化娱乐报道,成为媒体竞争必须强调的“重磅”。不过一些娱乐记者却没有认清自身的重要性,在种种原因的推进下,蜕变成了“狗仔队”。 他们“创作”的低俗娱乐报道就像病毒一样,感染面积大、攻击力强,让严肃的文艺评论、深度的文化思考一再“失地陷城”,让文化的品位一降再降,于是,娱乐新闻“批量生产”成就媚俗的“快餐文化”,让人感受不到媒体的一丝社会责任感、公信力;另一方面,导致了受众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平庸化,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新闻工作者是舆论信息的“把关人”,在决定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如何呈现报道时,还必须考虑在履行职责时自己的行为是否道德。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注定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任,它永远也不可能置市场于首位,为市场所左右。作为新闻舆论“把关人”的记者,更应该高瞻远瞩,明辨是非,加强自律,增强“体质”和免疫力,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潮的侵蚀,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入,警惕并防止职业道德的滑坡。
1.树立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
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态度,是娱乐记者加强自律的首要前提。“政治家办报”的主张,一直是我党指导新闻工作、发展新闻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尽管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媒业步入市场化运作,但与传媒产业相对发达的美国相比,中国传媒业至少有四个方面与美国有着明显区别:监督程度与方式不同,所有权和发展方向不同,对读者的服务不同,经营方式、赢利模式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监督方式不同。针对媒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这几年新闻界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认真反思,重新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和“三贴近”原则,颁布了一系列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从思想上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同时也为“违纪”新闻人敲了当头一棒。
2.坚持个人操守
范长江在《怎样学作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第二个经验,就是操守。世界上很少人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
诱惑,是娱乐记者不能自律的直接诱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化运作日益凸显。既然娱乐存在市场,既然口味能够迎合受众,媒体势必对此加大力度;既然市场化运作,“多劳必多得”,娱乐记者见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便不再考虑长远利益。面对现实的物质利益,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困境,娱乐记者能否坚持真理,坚守道德底线,实在非常重要。
3.加强新闻自律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媒体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一种行为,是媒体业平衡媒体、个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与冲突、避免直接对抗、减少同社会民众摩擦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协调的行业规范。新闻自律是娱乐记者自律行动的直接表现。它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媒介批评。对于媒介批评的含义,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可的,就是对大众传媒的批评,是对媒体“产品”及媒体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反思。
二是相关的规则约束。为使新闻传播活动规范有序,就必须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新闻工作就会出现失范与混乱,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新闻职业道德原则,直接表达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中所应承担的义务、责任与使命,集中体现了在新闻传播中对职业行为的特殊要求,是衡量和评价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的道德尺度,也是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与约束力。
三是媒体的理念。我国的媒体竞争尤其是优秀的主流媒体已经开始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媒体通过确立自己的理念、树立自身形象以吸引受众。媒体的理念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取向、规范,对从业人员有着潜移默化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用,是新闻自律的内在动力。
4.娱记也当品牌化
虽然现在各大媒体中已有不少“首席记者”,但仔细揣摩后,笔者发现,其中甚少有娱乐记者。在新闻界的颁奖仪式上,也很少见到娱乐记者的奖杯,莫说被评为优秀记者,能够获得提名就已经是对一个娱乐记者的最高奖赏了。其实,娱乐记者也应当有品牌化意识。品牌是区分的标志、形象的象征,品牌也是承诺、保证和契约,是更有效的沟通代码。现如今文化娱乐新闻面临“重整山河”的重任,娱乐记者更应当树立品牌化意识,把捍卫娱乐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变为各自的自觉行为,清除各种低俗化行为。
5.改善娱乐媒体环境
我国目前的娱乐传媒产业尚不够成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避免。从新闻人自身入手,加强自律,加强本土精品文化的推广,便可适当带动整个娱乐媒体大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