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一)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三、总结

第2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1、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2、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

3、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4、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1、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2、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3、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第3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Z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

第4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渗透

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是所有学校所有年级一直在不断进行的任务。然而德育并不单单是品德课的专利,学生仅从品德课上学得的德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道德的要求,因此需要其他学科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补充,语文教学应首当其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渗透德育,力争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1.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完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以及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真正的教学不单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寓德育于教学中。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

2.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学习,并且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1.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和识别事物的能力,知行统一,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这种形式既使学生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锻炼了他们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2.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语文当时学生常常因为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讲解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并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3.总结归纳,对学生思想进行升华

通过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笔者总结归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读了这篇童话,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我真想把自己好吃的、好穿的都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完全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还有的说:“通过这篇童话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懂得了社会主义好。”大家发言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比较,教育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学好过硬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首先是自我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在学习中要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反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镜子,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让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善成德。其次是自我倾吐。言为心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以教材作为依托外,还要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记下感受。最后是自我实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不到或一时难以收效的内容。如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母亲节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为灾区人民、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等。

参考文献:

1.张祖英.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J].成功(教育),2008(11).

2.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

第5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1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3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第6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情趣;价值观;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G623.2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像未被污染过的山泉清澈见底,源源流淌过我们的心扉,洗净我们被尘世情感沾染的泥垢。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由教师进行加工,使其成形,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精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两课,那如何在精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在字词训练中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在语文精读课文中发现,思想教育与字词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游览桂林,亲眼目睹了桂林的美丽风光。作者从两个方面(即山和水)来描写了桂林壮美景色。“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作者用“静”“清”“绿”三个字,勾画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对漓江的水的赞叹和热爱之情;接着,作者又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从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奇”“秀”“险”三个字,描绘出了漓江山的特点, 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桂林山的赞叹和热爱之情。从这两段话相互相成,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清。

二、在阅读课文时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每个单元后面也都安排有两课,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多就体谅别人,这样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在的实践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你觉得最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尊重、宽容、理解和鼓励”高贵品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经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言的艺术,其精炼、含蓄、优美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全部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读准感情体验情感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古诗文的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内容,从而在诵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并获得艺术享受。如:我在教《忆江南》时,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听读,然后请学生从音乐和范读的语调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感情基调――“美”,再让学生品读,读出文章中的“花胜火,水如蓝”从而品味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热邸G币颇化中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反复吟诵体验情感

古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作者的一唱三吟出来的,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切的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把握好语气、停顿节奏、和感情,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了乡村一派繁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勤劳善良的人们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勤学好问的孩童的敬仰之情。笔者在教学这诗歌时,先让学生集体读,读出语气;再小组读,然后标出停顿节奏;最后个人读,让其他的学生评价,感情把握的如何,从而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1.在解析课文词句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想读懂课文,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和观点,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探究其中的德育内涵,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底蕴的目的。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小学生通过学生古诗来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领会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诗歌是古人运用简单、有韵律的语言来抒感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

2.在朗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以读为本”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标准,学生通过带有感彩的朗读,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和重点句子,并对此进行反复地朗读,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语感,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通过朗读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使小学生在精神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

3.通过问题情景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不明白的事情很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发问”的特点,对课文构建一些有趣而且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景中,即激发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容易让小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再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挖掘其内在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目的。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教育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回顾和总结课文的含义来延伸德育教育工作,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小学生自己回顾课文重要内容,再以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总结课文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还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延伸德育教育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小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得到进一步延伸,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二、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关系

第8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在语文课程不断改革下,教师要将课堂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做到少讲、精讲。这种教学方式看似减轻了教师教学的任务量,但实际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要求。教师不仅要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把握住课堂内容,还要跟随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他们,这无疑加大了教学难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妥善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从当前的教学论来看,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已不再是优秀教师的唯一标准。一个合格的教师,要真的能够讲得出东西来,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并转化到自己的脑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保证素质教育。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是传授型的。教师是绝对权威的,学生是相对被动的。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在精讲的课堂教学要求下,教师应致力于钻研教材内容,认真备课,将教材中最精华的部分讲授给学生,剩下的内容则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思考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互相帮扶,让所有学生都运作起来,不掉队,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能够完成“教”的任务,学生也能自主进行“学”的部分。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活灵活现。例如,在讲《桂林山水》这一课时,单纯的文字描述并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奇、秀、险”的山,也无法领略“静、清、绿”的水。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这一特征,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教师在稍加引导后,让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进行自主讨论,捋清课文思路。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学习动力。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识,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方法,妥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在转化师生角色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自我的全面发展。

第9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的“语”是指语言,“语言”是指“口语”;“文”是指文字,“文字”是指“书面语”。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文字”轻“语言”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问题。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运用好口语化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在和语言理解力不强的小学生交流时,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要用贴近童心的词汇与学生交流。如一次早饭后,一位教师看到一群学生在教室里打闹,非常生气,便怒吼到:“同学们,坐好!你们来学校读书,就要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教师看似精炼的话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竟然还有个学生模仿老师说话。这引起了该教师的深刻反思。在该教师所说的话当中,闻鸡起舞和发奋图强这两个成语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老师话的含义,又如何按照老师的意思来做呢?第二天,当学生们再次在教室打闹的时候,该教师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爸爸妈妈送你们来学校读书,每天要早起给你们做法,还要一天接送两次,非常不容易,你们要是不认真学习,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妈妈知道了会伤心的,大家说,对不对啊?”这样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口语化语言运用,教室里马上静了下来,学生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照本宣科”是扼杀学生语言训练的,有悖于当前课改方向。应从以下四点发挥语言训练的主体作用: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采用咏古诗、讲故事、做游戏、卡通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方面教师的备课无疑四是重要的,应组织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使其从中发挥规律。提倡先读后导,先练后讲,学生尝试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主动途径。

(2)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强,常常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光,鼓励以读促思,是语言训练的途径之一。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一文,在熟读的前提下,布置分段概括段意,课文内容等都允许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只求内容一致,不求答案统一的发散思维形式,活跃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

(3)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40分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比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有一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一提出,口头表达就形成了语言训练过程。那种只有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小绵羊”式,往往卡住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运用好幽默化语言

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融洽师生关系,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学生写字时的笔顺颠倒是低年级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回”字写法时,很多学生都是先写外面的口,再写里面的部分。对此,一位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课堂上教师故意按照小学生错误的笔顺把“回”字写在黑板上,并幽默地说:“你们真不礼貌,看见爸爸回来了,还先把门关上,爸爸进不了家,会生气的。”学生听了哈哈一笑,个个心领神会。这样的小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笑声中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写字笔顺,学生对这个字的写法也会一辈子忘不了。再如,一次作文课上,一个学生写的一段文字忘记了标上标点符号,该教师特意拿出来范读。在范读时,老师故意表现出自己被憋得无法呼吸的痛苦状。孩子们在哄然大笑中明白了标上标点符号的作用。当然,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可滥用幽默讽刺学生,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以“读”代“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范读是有必要的。(范读的方式有:教师本身;录音教材;读得好的学生读。)。单调乏味地读,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读”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读,引导进入角色,从读到演,先让学生认真揣摩语言文字,然后进入角色,演一演、做一做、议一议,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运用好角色化语言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与小学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言辞虚浮、矫揉造作,要能够保持自我本色。小学语文教师需扮演的角色很多,有“传道者”的角色,有“朋友”角色等。运用好“儿童化的音色和音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使小学生听了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例如,教师的语言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变化。如教师给低年级的学生讲《狼和小羊》的故事时,会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母亲用轻柔而甜美的声音,给孩子们讲解,使他们感觉到柳叶轻轻抚慰湖面的轻柔。

俗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教学要将“读”贯穿在课堂的始终,采用以“读”为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以读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