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颈椎病病因及治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在颈椎因长期劳损以及年龄增长的生理性退变过程中,除表现有椎体前后缘及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外,其周围的关节束韧带也相应发生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或骨化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的营养血管等引起的临床表现,我本人自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190例,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0例病人中,男88例,女102例;20~30岁9例,31~40岁43例,41-50岁76例,51~40岁50例,61岁以上12例;病史最短1周,最长15年。
2 治疗方法
2,1 颈椎牵引 使用枕颌布袋牵引法,牵引重量从4kg开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决定牵引重量的多少。
2,2 推拿治疗 ①先在颈部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等舒筋活血、活络止痛手法放松颈部肌肉。②脉冲式指压法:患者取俯卧位,在颈椎两侧两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分钟。胸椎从第一胸椎至第四胸椎每两个相邻椎体之间旁开1.5寸,使用脉冲式指压法。方向:斜向下向里;力度:由轻到重;时间:每一位置施术1-2分钟。
2,3 中药煎汤口服 当归15g,桂枝12g,红花9g,路路通10g,川羌活15g,五加皮12g,丹参20g,川芎12g,黄芪30g,白芍15g,桃仁15g,乳香12g,没药12g,络石藤12g,细辛3g,水煎服,1日1剂,每日2次。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好转:症状好转、体征未完全消失,功能未完全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本组190例病人,经治疗最少者6次,最多者14次;痊愈:男75例,占39.47%;女78例,占41.05%。显效:男6例,占3.16%;女16例,占8.42%。有效:男5例,占2.63%;女6例,占3.16%。无效:男2例,占1.05%;女2例,占1.05%。
从疗效结果分析:运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颈椎病对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基底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非常好,而对脊髓型疗效最差。
5 典型病例
病例1:霍某,女,56岁,工人,颈部疼痛伴有头昏、恶心、心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我科就诊,患者自诉初起以颈项部疼痛不适为主,易疲劳,未加以重视,之后逐渐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右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x光片提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椎体后缘见有唇样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小,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经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0天痊愈,恢复工作,随访2年未发。
病例2:张某,45岁,干部,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2个月,加重1周。患者自诉有颈部外伤史,头昏头痛伴有手指发麻尤以低头劳作时以及转头时加重,夜不能寐,自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经人介绍前来我科,x光片示:C4-C6椎间隙变窄,生理弧度变浅,椎后缘骨质增生。CT示:C4、5C4、6椎间盘膨出,诊断为:颈椎间盘膨出症。经我用牵引推拿配合中药汤剂疗法治疗5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寐能卧,治疗10次后,头昏头痛颈痛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共治疗20次,随诊至今未发。
6 讨论
6,1 病因病理分析 颈椎病是复发性很强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颈椎综合征的人越来越多,40岁以上的人中颈椎病的发病率高达60%。
我认为造成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1)长期从事低头屈颈工作,高枕睡觉或颈部外伤致颈椎扭曲改变,使肌肉疲劳和劳损。(2)肝肾不足是颈椎病发作的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主筋肾主骨,中老年人肝肾气血衰退,肝血肾精濡养筋骨的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治疗颈椎病应补益肝肾为主、益气活血、祛风散寒治疗为辅。
以上几种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无论是长期低头工作者还是颈部外伤或肝肾不足者均可以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性减少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钩椎关节的增生、小关节关系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隙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颈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6,2 治疗和体会 通过颈椎牵引脉冲指压推拿、口服中药汤剂综合治疗可起到双重治疗效果,其机理:
(1)枕颌布袋颈椎牵引适用于各种颈椎病,对早期更为有效(但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较少应用)。牵引机理:第一,限制颈椎活动,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第二,解除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第三,加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可能得以松解。第四,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围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第五,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第六,牵引颈椎关节可使嵌顿的滑膜复位。
(2)脉冲指压推拿治疗颈椎病机理:①疏通经脉止痛止麻。②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压迫。③松解神经及组织粘连,缓解症状。④缓解肌肉紧张,恢复颈椎活动。⑤可以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轴性症状;椎管扩大成形术;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23-02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我院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现将并发症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0岁(47~73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为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有锥体束征表现,术前行MRI及CT示多节段脊髓受压,并有脊髓高信号。其中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36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患者取俯卧位,用将头部固定于屈曲位。常规颈后正中入路,暴露各个棘突,以C2棘突为解剖标志,依次确定C3-7棘突,钝性分离显露C4~7的椎板棘突,修整棘突,显露C3~7椎板,一侧为绞链侧,一侧为开门侧,在预开门的棘突根部以棘突打孔器打孔,穿10号丝线留作固定用,完成受压节段单开门,翻转椎板,将固定用丝线缝扎于关节囊上,收紧固定。于伤口低位放置引流管一枚,术后24一72小时拔引流管。指导患者在颈部围领保护下开始逐渐活动。
1.3评估指标: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A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情况,并计算改善率,JOA改善率=(术后JOA评分一术前JOA评分)/(17一术前JOA评分) ×100%。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术前术后JOA评分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P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了改善。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7士3.6,术后为13.4士2.6,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t=3.028,P
3 讨论
3.1 手术创伤引起的软组织疼痛: 主要在术后早期出现,主要原因为手术切口,电刀对软组织的损伤,术中肌肉韧带的损伤以及颈后肌群粘连肉萎缩有关,一般经过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效果明显,临床上于术后早期给予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更有利于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3.2 颈5神经根麻痹: 颈5神经根麻痹是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由于神经根由脊髓发出,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受压的脊髓在向后方退让,而神经根的耐受力有限,若退让过多,势必会造成神经根的牵拉伤,因为颈脊髓在C4~C5节段位于颈椎生理曲度“弓弦”的顶端,故该节段向后退让最多,而在解剖学上C5神经根最短,所以C5神经根牵拉受损的可能性最大,由于三角肌为C5神经根单一支配,故C5神经根损伤后主要表现为三角肌麻痹。出现该并发症后,可行激素、营养神经、中频电疗等,经治疗后症状均可逐渐消失。该组有8例患者出现该颈5神经根麻痹,考虑与术中担心脊髓减压不彻底,开门过大有关,但术后给予甲强龙静点,并行营养神经治疗后,出院时症状即大为缓解。
3.3 术后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常见于颈椎椎板成形术后,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枕部、后肩胛区的慢性持续性钝痛,临床上可表现到上背部及上臂,常伴有头痛,出现一个或多个方向上的运动僵硬感。1999年,Kawaguchi[1]将此类症状定义为轴性症状(axialsyndrome,AS),轴性症状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发生率较高,可达45%一80%,常常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的一大顽疾。本组病例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9%,也证实了该并发症在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较为常见。目前很多学者对传统术式进行改良,以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锚定法目前在临床已广泛应用[2],近年来许多学者[3]尝试将钢板桥接在开门侧的椎板及侧块之间,使抬起的椎板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重建了完整的椎管管状结构,有学者报道微型钢板法明显低于锚定法。
3.4 伤口感染: 在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脂肪液化,1例通过伤口换药后伤口延迟愈合,2例患者再次行清创手术,术中所见感染均位于皮下脂肪层,未侵犯肌层及椎管。对于伤口感染的治疗,发现应立即敞开伤口,彻底引流,必要时尽早行清创,以免感染深部组织,本组3例患者均处理及时,未出现严重后果。分析感染原因,该组3例患者均为高龄患者,且体型偏胖,皮下脂肪层较厚,缝合后易形成皮下脂肪液化,故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注意患者伤口情况。
3.5 其他并发症: 如术后“再关门”现象的发生,随着该项手术技术的成熟,“再关门”现象发生较低,该组病例均未发现术后“再关门”现象,作者认为,只要缝线位置适宜,开门固定良好,术后避免过度活动,即可避免“再关门”现象的发生。其他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本组病例中也未出现,分析原因,考虑与术后应用活血药物,且该手术术后并不需长期卧床有关。参考文献
[1]Kawaguehi Y,Kanamori M,Ishihara H,et al.Minimum 10-year follow-up after en bloc cervical laminoplasty[J].Clin Orthop,2003,(411):129-139
颈椎病这种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曾多见于中老年人,30~50岁人群中有25%患过或正在患颈椎病,60岁以上老年人中达到50%左右。但近年来的统计表明,青少年颈椎病患病率可达10%~20%,且有低龄化的趋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
病理特点 与中老年颈椎病的骨关节退行性变不完全相同,青少年颈椎病通常没有骨关节的异常改变,而是颈椎附近肌肉韧带的劳损与肌肉的痉挛所致。青少年颈椎病可被视为一种肌肉与韧带的急性或慢些损伤,早发现、早治疗,预后良好。
病因及诱因 一是长时间伏案读书、写字、玩电脑或打游戏,使得颈部长时间固定在前屈位置,得不到充分休息,造成颈椎血流减少,使得颈部肌力减退、劳损,是青少年颈椎病的最主要病因。二是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重要阶段,如果经常使用的桌面矮、坐椅高,或者喜欢睡觉用高枕头,迫使颈椎处于屈曲状态,易造成颈后肌肉处在长期超负荷状态,易致颈部肌肉劳损。三是猛然转动颈部,颈部肌肉损伤,以及颈部受风、受寒、过度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引起肌肉痉挛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颈椎病的常见诱因。
临床表现 脖子发僵、发硬,颈肩酸痛,有牵扯感,有时可伴头痛、眩晕、上肢发麻、视力减退等异常感觉,当颈部转动不当或转动过快时可使症状加重。由于青少年颈椎病可使记忆力减退,因而孩子学习成绩较前明显退步。所以,当青少年出现上述表现时,应考虑颈椎病的可能,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防治原则 避免长时间伏案学习或玩耍,至少1个小时要活动10余分钟;避免坐桌矮椅高及枕头过高;防止颈部直接受到空调、电扇风的直吹;冬季寒冷时最好围上围脖;参与体育活动时应注意自我防护,防止头颈部发生损伤等。青少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有手法治疗、拍打疗法、牵引、按摩、针灸、理疗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状况选择适宜治疗方法,以求取得良好疗效,减轻其对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一般来说,积极应对青少年颈椎病,大多数可以得到较好的康复。
【关键词】益气活血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34-02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是中老年人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部不适、倦怠乏力、视物不清、健忘等症状,个别患者颈项强直。笔者认为病因主要为患者椎基底动脉受压迫,大脑供血不足,故使用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患者的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病患均为本院2000年6月~2007年9月住院患者,均为非手术病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1]。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55~80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各项数据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活血方治疗,同时加服川芎、玄胡、鸡血藤等中药,每日服一剂,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口服颈复康颗粒,1包/次,2次/d。20天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一个疗程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全部停止服用其他治疗颈椎病的药物。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血管活性物质及药物安全性进行监测、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发生率的比较
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所有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
2.3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活性物质变化比较:
表3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所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眩晕,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2]。对于眩晕症的病因,历代的医学书籍论述很多,根据本文病例观察及综合文献所述,椎动脉型颈椎病人的眩晕主要是因为气虚、肾虚、痰阻、瘀血等,所以笔者认为益气活血是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为健脾补肾,活血化淤。
本文采用两种传统益气活血方配合一些活血化淤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用药对比观察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说明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01):346-349.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01):117.
[3]王德华,李畅.益气活血方治疗54例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10):124-125.
【关键词】 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责任椎体;有限化手术治疗;诊疗经验;刘晋闽
刘晋闽教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在诊治退行性颈椎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系统的诊治方法。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以退行性变为主,属中医学“项强”“颈肩痛”“痹证”等范畴。而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影像学上存在多个节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椎管前方或后方病变压迫脊髓和神经[1],并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的混合型颈椎病。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普及,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多节段颈椎病的发病率和诊断率越来越高。如今,对本病的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给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益颇丰,现将刘晋闽教授诊疗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的概述
在病因病机方面,刘晋闽教授认为,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多病程较久,逐步发展而来;或在原有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经受外伤作用,而使疾病加重,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方面,目前比较认可并广泛用于临床的是6种分型:颈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脊髓型颈椎病[3]、交感型颈椎病,以及混合型颈椎病。但是,临床上大部分颈椎病尤其是老年性退行性颈椎病都可以列入混合型颈椎病范畴,而很少为典型的单一因素颈椎病。对此要综合考虑其发病及疾病进展情况。
通常,多节段颈椎病涉及的椎体数至少有2~3个,即3~4个椎间隙受累,多涉及C3~7水平。由于颈椎椎管在解剖学上固有的上宽下窄特点,C3~4平面脊髓受累的几率小于C6~7,C2~3平面则几乎不受累。下颈椎作为整个颈椎序列的“底座”,对承受压力、维持稳定提供支持。有学者提出,颈椎从过伸位到过屈位的运动过程中,C4~5和C5~6之间的承载的压力负荷最大。生物力学测试也证实颈椎在前屈位及后伸位时C4~5的应变值最大。由于受到长期的应力集中效应,下颈椎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平衡失调[4],最终导致下颈椎的病变。
由于多因素致病,多节段受累,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亦表现出不确定及多指向性,体征较少。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肢疼痛、四肢麻木、双手握力弱、肌肉萎缩、双下肢活动不灵、有踩棉感、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偶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障碍等。因此,这给临床医生在诊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治疗原则
有限化手术方式作为现代外科发展的趋势,是指仅切除病变节段部分或全部椎板,依靠扩大椎管及神经根管有效容积的方法,达到减压的目的[5]。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倡导避免行单一的大范围减压,提倡应针对不同病因及致病因素精确定位,抓住主要矛盾,找到最直接、主要的致病因素,进行有限化的精准手术治疗。主张采用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彻底减压并维持术后的稳定性,尽量避免预防性减压和非症状区域的减压、固定手术,尽可能达到减少破坏正常结构、最大限度改善症状的目的[6-7]。采取不同方式治疗颈椎病的目的是改善由脊柱退变产生的复杂的临床症状,而非逆转颈椎退变本身;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评价也应主要从临床症状是否改善来评价,而不仅仅是从影像学X线、CT及MRI的变化来评价[8]。因此,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多节段退行性颈椎病患者,责任节段的精准定位尤为重要。
3 责任节段的定位
准确的责任节段定位是实行多节段颈椎病有限行手术治疗的前提和关键点。刘晋闽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判断定位。
3.1 症状与体征 功能检查法在多节段颈椎退变定位中起重要作用,特别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部位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术前要求做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仔细询问病史,抓住重点,结合辅助检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为精确诊断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相比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和症状的描述更具真实性和可借鉴性。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体征存在不完全对应性,影像学反应疾病性质亦有局限性,所以只能把影像当做辅助检查,而不作为终极的诊断依据。查体时也不能受到影像学检查阳性的影响,必须做到仔细全面,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消除颈椎退变产生的症状是手术的目的,要求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到症状和体征上,最终达到改善症状和消除阳性体征的目的。常用的关键感觉和关键肌定位方法参照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NASCIS)及国际截瘫学会(IMSOP)
1990年制订的标准,见表1、表2。
3.2 影像学检查 X线作为骨科疾病诊断的常规基础检查方法,在宏观形态上为椎体病变及椎管狭窄提供间接证据,是MRI和CT必须参照的基础资料。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对判断生理曲度及序列稳定性非常重要,应作为颈椎病术前检查不可或缺的项目。通常,受累颈椎节段椎间隙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椎间关节存在退行性改变,椎体前后缘可形成增生骨质及韧带组织的骨化,这给责任节段的定位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CT检查对骨组织显像好,可以清楚显示颈椎各椎体及小关节的退变情况,在显示椎管横断面形状、测量其矢状径及面积方面具有优势性,这为多节段椎管狭窄的诊断提供了直接依据[7]。此外,CT还可明确颈椎病所致椎管狭窄的原因,对椎体大小关节的关节突骨赘,后纵韧带骨化及椎间盘突出的显像较清晰,且可鉴别脊髓受压与脊髓萎缩。CTM有助于了解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9]。
MRI常用于观测神经根受压与椎间孔狭窄征象,可以直观地评价影像检查阳性结果与临床症状的关系。MRI显示椎间盘突出和神经受压情况较敏感,且矢状位成像可同时清晰地显示所有颈椎间盘,有助于全面地观察颈段椎间盘病变和脊髓前后位的受压及损伤情况。其对软组织成像好,可以区分椎管前后的压迫是骨性还是软组织引起。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须行颈椎MRI检查[9]。
3.3 神经电生理检查 影像学在形态学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颈椎各节段的病变部位并由此推测神经受压的情况;但是,形态学的改变与神经受压情况往往不完全对等,并不能如实反映受压神经功能的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弥补影像学的不足,它不仅能反映受损神经根的功能损害程度,尚可用于神经根感觉损害的定位。肌电图作为目前有效的电生理诊断方法,可对受累神经根病变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为责任节段的定位和手术减压提供参考,从而避免过度减压;此外,还能对外周神经病变或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神经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刘晋闽教授指出,尽管现代检查技术日臻成熟;但是,影像学检查作为颈椎病的辅助检查,只可从形态上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而不应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具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医生会发现,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阳性没有完全的对等相关性,不可将两者直接相对应,更不可根据影像学检查直接推断责任椎体病变。对责任节段的定位和判断,应同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加以确诊。其中对体征的仔细检查尤为重要。首先,患者就诊缘于不同程度的症状和体征,诊治目的也是改善症状,解除痛苦,消除阳性体征;其次,通过体征判定责任节段最为廉价、直接、客观,临床可行性更高,更易被患者接受;此外,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往往突出疾病的复杂性,但综合考虑判断可以从中找到关键线索,明确重点。综合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帮助早期诊断受损节段、部位、范围,及其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10]。此外,对复杂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不符的多节段颈腰神经根性疼痛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考虑行SNRB。其能安全准确定位颈腰椎神经根病变节段[11-12];但该检查有创,技术要求高,普及率尚低。
4 责任椎定位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
治疗方面,综合刘晋闽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文献支持,认为相比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多节段颈椎病,责任节段的确定并进行有限化手术治疗具有诸多优势:①避免过多切除椎体,不破坏非病变部位的椎体及附件;
②常规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对脊柱的前中柱破坏较大,不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对椎体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大,严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且发生假关节的比例大[13],且多间隙减压由于术中操作难常出现减压难以彻底,而确定责任节段进行有限化治疗则可有效避免;③不破坏椎间高度,明确责任节段后,仅行重点节段的减压往往可缓解症状,可以减少颈椎的融合节段,并可降低长节段融合率低及并发症高的不足[14];④减少手术耗材费用,为患者减轻经济上的负担,更易被患者接受;⑤无多节段的危害,如固定节段多、力臂长,钢板两端单皮质固定的螺钉应力过大,易出现移位、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等[15];⑥保留了相邻脊柱运动单位的微动,避免了长节段减压融合带来的术后颈椎僵硬,前屈、后伸及旋转功能受限等并发症;⑦颈部活动受限以及大量内固定物的植入还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以及心理上的阴影,这与现代对健康新定义背道而驰。因此,坚持精准定位、有限化治疗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责任节段的确定尚存在操作上的难题,如影像学的差异及误导、影像学检查与体征不符合、各级临床医生经验的参差不齐、精确定位责任节段的高难度及复杂性等,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与临证总结。
5 多节段颈椎病诊治经验小结
刘晋闽教授指出,多节段颈椎病诊断与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坚持影像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统一以明确责任节段,找到主要致病点,缩小手术范围;术中进行有效彻底的减压,力求解除症状;恢复颈椎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植骨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提倡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术等。
刘晋闽教授认为,退行性颈椎病常出现多节段病理改变征象,精准的诊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术前应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明确责任节段,并与患者进行仔细全面的术前谈话,提高手术的远期疗效和患者的依从性。与退变相关的脊髓病和神经根病的诊断必须结合影像学检查,坚持“症”“片”相统一的思想。功能检查法在多节段颈椎退变责任节段的判断中起决定作用,临床诊断必须以病史、症状、体征为主,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影像学检查为辅,同时参照将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所获取信息串联起来形成的“证据链”,对责任节段做出精准的诊断和定位。诊治上综合考虑,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化有限化治疗。
6 病案举例
患者,男,71岁。因颈项部酸痛伴右侧肢体麻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部酸痛,伴有右前臂、手部麻木无力及右小腿酸胀无力感,于当地卫生服务中心行针灸、理疗治疗4周,颈项部酸痛及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感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患者手指麻木症状逐渐加重,以右手前臂外侧及拇指为甚,1周前患者自觉右手指麻木无力感加重明显,右手握力下降,拿东西易掉落,不能握筷,遂来诊。体格检查:颈项部椎旁局部压痛阳性,颈部活动无明显受限,颈椎间孔挤压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手握力减退,右手肌力Ⅲ+级,右手前臂外侧及拇指背侧感觉减退;左侧肱二头肌腱反射(++),右侧(+);双侧肱三头肌腱反射(++),双桡骨茎突骨膜反射(+);右侧Hoffmann征(+),左侧(-);双上肢肌肉未见明显萎缩,双上肢肢端血运正常。X线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5椎间隙狭窄,C2、C4~6椎体前缘骨质增生。MRI示:①C5~6椎间盘膨出伴向后突出,颈髓受压明显变细,椎管明显狭窄。②C3~5、C6~7椎间盘向后突出,颈髓受压略变细,椎管狭窄。CT示:C4~7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诊断: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肌电图示:右正中神经、桡神经部分性损害。综合病史、症状、详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认为本病例病变部位主要在C4~6节段,C5、C6神经节段;经保守治疗1个月后无效,病因考虑为后纵韧带骨化压迫颈髓,故选择前路入路行手术治疗,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予C5椎体次全切,充分行C4~5、C5~6椎间隙水平椎管前方及C5、C6右侧神经根管减压,解除C4~5、C5~6间隙水平对颈髓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重建颈椎稳定性。术后患者右手前臂及手部麻木感较术前明显减轻,右手肌力逐步恢复,术后1周拆线出院;出院时右手握力恢复可,肌力Ⅳ+级,双桡骨茎突骨膜反射正常,可自如行握筷、写字等动作,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证实术前诊断和定位准确无误,手术治疗有效。
7 参考文献
[1] 汤立新.颈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1):123-124.
[2] 中华中医药学会.神经根型颈椎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78-80.
[3] 崔敬虹,饶耀剑.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2):74-77.
[4] 冉茂东.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327-328.
[5] 吴卫平,冉永欣,谷加炎,等.有限化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J].临床骨科杂志,2000,3(1):15-16.
[6] 钟远鸣,宁运乾,吴志坤.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责任节段”的定位诊断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2):69-71.
[7] El-Abed K,Barakat M,Ainscow D.Multilevel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ecompression:midterm outcome using a modified hinge osteotomy technique[J].J Spinal Disord Tech,2011,24(6):376-380.
[8] 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2.
[9] 买小军,王学琦,卢万春,等.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3):220-222.
[10] 林敏婵,卢泽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电生理诊断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21(3):144-155.
[11] 刘侃,吴闻文,郭继东,等.多节段腰椎疾病的定位诊断及有限手术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5):519-534.
[12] Sasso RC,Macadaeg K,Nordmann D,et al.Selective nerve root injections can predict surgical outcome for lumbar and cervical radiculopathy:Comparsion t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pinal Discord Tech,2005,18(6):471-478.
[13] Das K,Coulswell WT,Saca G,et al.Use of cylindrical titanium mesh and locking plates in anterior cervincal fusion.Technical note[J].Neurosurg,2001,94(1):174.
[14] 刘百峰,袁文,徐盛明,等.多节段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J].脊柱外科杂志,2006,4(1):25-28.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变部位在颈椎,涉及脏腑、气血和经络,临床表现庞大多变,诊治颇感棘手。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分型要领,辨治颈椎病,取得了得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分型与病因病机
颈椎间盘一样平常从30岁以后开始退变。椎间盘厚度变小,椎间隙变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松懈,颈椎稳固性降落,使锥体代偿性增生;同时,颈椎枢纽关头因枢纽关头囊松懈,枢纽关头间隙变小而易孕育发生磨损,导致骨质增生;因椎间盘厚度降落,椎间孔上下径变窄,使各增生部位更易克制神经和血管而孕育发生症状。因增生克制的部位差异,临床表现也纷歧样,这是分型辨证治疗的基础。凭据临床表现,一样平常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和混和型,并团结颈椎X线片做出诊断。
祖国医学把颈椎病归纳为痹证的领域,以神经根型叙述者多,以为“欠亨则痛,通则不痛”,肾虚是内因,外伤和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肾虚使痰湿易聚集,外伤和外邪侵袭使颈项部气血失和,经络闭塞;议决补肾,友好血,通经络,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我们在分型治疗颈椎病时,采用平肝通络,缓急舒筋的要领,取得了收效快、疗程短的效果。由此想到,颈椎病不光和肾有关,而且和肝也有亲昵的关连。《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则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够,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怠惰安卧。”“肝肾同源”,肝肾功效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肝肾亏虚,更易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造成气滞、血瘀、痰凝的效果;另外,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孕育发生了颈椎病庞大多变的症状。凭据中医辨证求因的原则,不难发明,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基础,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外伤和外邪侵袭是颈椎病发作的诱因。
2分型与辨证治疗
2.1颈椎病神经根型以颈项部呆滞不舒、疼痛、指麻为主证,治以补肝肾,友好血,通经络,用颈椎通痹汤(自拟)治疗。方药:制川乌6g(先煎),磁石30g(先煎),桂枝10g,白芍15g,牛蒡子10~15g,僵蚕10g,葛根15~30g,黄芪30g,当归10g,狗脊15g,潼白蒺藜各10g,防风10g。
2.2颈椎病椎动脉型以眩晕、恶心、吐逆,转头加重为重要表现,治以平肝息风,化痰通络,用颈椎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颈椎方(马瑞寅方)组成:紫贝齿20~30g(先煎),磁石30g(先煎),葛根15~30g,炒白芍15g,丝瓜络15g,炙甘草10g。
2.3颈椎病交感神经型以颈交感神继承刺激而出现视物含糊、头痛、头晕、心脏症状和周围血管症状为临床特点,治以补肝肾,通经络,调阴阳,用颈椎方加味治疗。补肾用巴戟天、黄柏,心慌加桂枝、柏子仁、龙骨、牡蛎,视物含糊加白、枸杞子。
2.4颈椎病脊髓型以肢体或躯干麻痹无力及上活动神经元侵害体征为诊断要点,治以平肝熄风,缓急舒筋,用颈椎方治疗。临证时可加熟地、狗脊以补肾。
2.5颈椎病殽杂型具有上述两型至三型的表现,以颈椎方为主方加味治疗。
[关键词] 穴位透刺;颈椎病,神经根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寻求最佳治疗方法,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笔者在临床采用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1)有慢性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变;(2)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史,往往是慢性病史;(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好发落枕;(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摄片可见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核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痛点封闭无显著疗效。(3)坚持完成针刺或牵引疗程治疗者。(4)知情同意及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检查及调查表者。
1.3 排除标准
(1)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2)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3)枕骨及寰枢椎疾患。(4)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5)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有手术适应证者。(6)合并有严重冠心病、高血压等急重症者。(7)久病体弱、严重神经官能症、妊娠者。(8)X线片显示有骨折、脱位、肿瘤、骨关节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的病例。(9)不能按本法要求治疗、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1.4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0例,其中男27例,女43例;年龄19~77岁,平均45.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8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17~74岁,平均43.4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穴位透刺治疗:(1)取穴:取患侧C4夹脊透刺C7夹脊,肩外俞透曲垣,天宗透?俞,手三里透下廉、天鼎。(2)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采用30号3寸华佗牌无菌针灸针,以30°刺入皮下,其中C4夹脊透刺C7夹脊,针尖部位到达C7旁的颈半棘肌(根据患者情况,针刺深度约为50~60 cm),针感以放射至肩胛骨内上角曲垣穴为度;肩外俞透曲垣,从肩外俞进针,针尖部位到达曲垣穴下方、肩胛骨内上角的骨面,针感以放射至天宗穴为度;天宗透?俞,从天宗进针,针尖朝向?俞穴,进针2.5寸,针尖部位到达冈下肌肌腹,针感以放射至上臂内侧为度;手三里透下廉,从手三里进针,针尖朝向下廉穴,针尖部位到达桡侧腕长伸肌肌腹,针感以放射至前臂外侧为度;点刺天鼎穴,针感以放射至手部为度。间隔10 min,行捻转泻法1次,重复3次,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针刺1次,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
1.5.2 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每次30 min,牵引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4~6 kg,平均为5 kg)。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6 疗效评定方法
1.6.1 颈椎病疼痛综合评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PQ量表[2],量表分为3部分:(1)疼痛分级指数(PRI):含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以0、1、2、3分表示,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2)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中画线以表示疼痛程度。0分:0 cm,无痛,无任何疼痛感觉;2分:1~3 cm,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4分:4~6 cm,中度疼痛,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6分:7~10 cm,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影响工作及生活。治疗前及治疗后均由病人根据自己的痛觉在长为10 cm线上画明疼痛所在的位置。(3)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以0、1、2、3、4、5分表示。
1.6.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痊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病情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疼痛程度改善1个等级以上或VAS减少3 cm以上;有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有改善,但均不显著;无效:症状没有改善,同治疗前。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略)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的比较(略)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知,治疗前两组PRI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S-PRI、A-PRI、T-PRI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PRI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及PPI积分的比较(略)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及PPI积分的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治疗前两组VAS、PPI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VAS、PPI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对患者PRI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较为复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就其症状、体征及发病机制来看,属中国传统医学“痹病”范畴。因而,临床上有称之为痹证型、麻木型或痹痛型颈椎病的。其病因多责之于风寒湿邪,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邪之为病,必于机体或颈部的正气虚弱之时,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造成机体这种虚弱状态的原因,多认为是过久的伏案工作或用枕不当,致颈部肌肉劳损、气血不达、卫外不固,或年老体虚、肝肾亏损、气血衰少、筋脉虚弱等。此时,若为风寒湿邪所乘,则易客于颈项,致太阳经气机不利、营卫不和、经脉痹阻[2,3]。也有认为颈部外伤,损伤脉络,离经之血滞留经脉,气血痹阻,即“污秽之血不行,乃至瘀血内结”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4,5]。总之,不论是劳损、外邪还是外伤瘀血,其最终都将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患者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骨性学说认为,颈椎骨性病变是主要因素,包括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松弛、椎体节段间失稳,造成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牵拉。纤维环表层有丰富的窦椎神经纤维分布,末梢受刺激而产生感应痛。颈椎椎体骨赘形成,椎间孔缩小,压迫神经根,使神经根受损,出现炎症、水肿,产生颈肩臂疼痛麻木。软组织损伤学说认为,突发剧烈的颈肩臂疼痛,往往与无菌性、化学性炎症刺激,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有关[6~8];如能及时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赘对神经根的压迫或解除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粘连,就能从病因方面消除患者的神经根性疼痛。基于以上认识,神经根性炎症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
3.2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评估
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颈椎病的疼痛源于颈部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是属于持续而广泛的慢痛性质的深部疼痛。引起这种疼痛的主要原因是上述组织受到牵拉、挤压,缺血缺氧状态下局部致痛物质释放,刺激游离神经末梢。目前类似动物实验的实际测痛法已很少用,多使用更具实际意义的综合评痛法—McGill疼痛询问表,MPQ是国际上公认的测量疼痛的量表,它将疼痛分为感觉性、情绪性和判断性3大类20个亚类,共78个词。简化的MPQ将词汇缩减为15个,并增加了视觉模拟量表(VAS),使其实用性极大地提高。本研究采用简化MPQ作为测量临床疼痛的工具,解决了疼痛难以客观量化的问题。
3.3 穴位透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颈夹脊穴位于相应颈椎棘突旁开0.5寸,取C4~C7夹脊,透刺以30°刺入C4夹脊皮下,然后从C4夹脊透刺C7夹脊,针尖部位到达C7旁的颈半棘肌(根据患者情况,针刺深度约为50~60 cm),针感以放射至肩胛骨内上角曲垣穴该组穴位,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祛风散寒之功效。曲垣穴与肩外俞均具有舒筋活血止痛之功,《针灸大成·卷六》云:“曲垣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闷痛”。“肩外俞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肩外俞透曲垣,从肩外俞进针,针尖部位到达曲垣穴下方、肩胛骨内上角的骨面,针感可放散至天宗穴,甚至到达肘部及小指。天宗穴具有散风疏筋,清热消肿之功。《甲乙经·卷十》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针灸大成·卷六》云:“天宗主肩臂酸痛,肘外后廉痛,颊颔肿”。该穴针刺采用针尖斜向外上透刺?腧,进针2.5寸,针尖部位到达冈下肌肌腹,针感相当强烈,能穿过肩胛,传导到小指,故对臂痛及上肢麻痹效佳。手三里具有疏风通络之功,《针灸大成·卷六》云:“手三里,主手臂不仁,肘挛不伸,中风口噼,手足不随”。配合透刺下廉穴针感特别强烈,放散至前臂外侧,具有很好的通络止痛活血之功。天鼎穴深部为臂丛神经根融合、分支的干、股部,点刺天鼎穴可振奋阳气,疏通经脉。从解剖结构上看,运用穴位透刺颈夹脊穴,可直达患者病变的神经根、椎间孔和退变的椎间盘周围,从而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代谢,消除炎性介质,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肽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本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穴位透刺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 孙宇,陆琪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沈新云.加减木瓜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国骨伤,1995,6:28.
3 徐德聪.综合疗法治疗麻木型颈椎病58例.云南中医药杂志,1996,17(1):27.
4 李保泉,刘安平,周正新,等.颈椎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1998,6(1):20.
5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23.
6 云利欣,张浩玲,邢淑霞.颈椎病病因与分型鉴别探讨.现代康复,2000,4(12):61.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4 例。实验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2个疗程,观察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和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症状消失率为97.73%;对照组为86.40%;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中药熏蒸 治疗 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或正常生理曲线改变等造成颈椎,椎间孔变形、狭窄,以致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神经分支等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1]。症见头、颈、肩、臂疼痛和头晕、麻木、肢体酸软无力甚至瘫痪等。是临床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中,男37 例,年龄38-65岁,平均42岁;女23例,年龄39-56岁,平均44岁;病程1年以内者11例,1年以上者41例;最短1个月,最长13年。病因:有外伤史6例,经常落枕者28例,慢性劳损26例。神经根型39例,椎动脉型13例,交感型3例,脊髓型5例。
2 治疗药物及方法
当归15g、川芎15g、红花15g、桂枝15g、乳香15g、没药10g、白芍10g、羌活10g、独活10g、白芷10g、伸筋草20g打碎,用时加水1500~2000mL左右,药物熏蒸30min/次,一天1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
3 疗效评定
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颈椎序列线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颈椎序列线基本恢复;有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学检查无改变。
4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例(×10-2)]
转贴于
5 体会
中药熏蒸在我国已经有很久的使用历史,中药熏蒸疗法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起到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的功效,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中药熏蒸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温热作用能疏松腠理,开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筋。中药熏蒸疗法根据熏蒸的部位,可分为全身熏蒸和局部熏蒸。熏蒸治疗过程中,热与药这一对治疗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机体从而产生协同和增效作用[2]。颈椎病外因常为颈部损伤、慢性劳损及受寒、受湿所致。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乃肝肾亏虚、风寒侵袭经络、内外损伤、气血瘀滞等,治疗原则易滋补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散寒等[3][4]。熏蒸疗法使用祛风散寒燥湿之药, 加热熏蒸肢体,使药力直达病所,具有通络、散寒、化痕、止痛之功效, 符合治疗原则,而且可使邪自汗解。因而其作用优于内服中药。综上所述,中药熏蒸治疗颈椎病具有快速缓解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有效率和治愈率高的特点,值得继续研究推广使用。由于本法温度较高, 故天热时,或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体虚患者则须配合内服补益之品。
参 考 文 献
[1]李平华,赵西岳,等.颈椎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3-55.
[2]高树中,冯学功.中医熏洗疗法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88:11-15.
关键词 颈椎病 椎动脉型 手法治疗 定位旋转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而造成惟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据国内外统计其发病率约占各型颈椎病的20~30%。患者常表现为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行走不稳、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林氏定位旋转法是我科林应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结合自身经验独创的一种旋转复位手法,笔者于2007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此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各型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椎动脉型的临床特点,制定如下标准:①颈性眩晕、头痛,曾有突然发作史;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有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眼干、眼涩、视物不清等。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检查大致正常,无脊髓型颈椎病之神经损害症状;③年龄在18~70岁之间。
1.3排除标准①颈椎病属其他类型者;②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情况者;③除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患者;④年龄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
1.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72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18~65岁,病程2月~10年。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20~66岁,病程4月~1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林氏定位旋转法:(1)摆放姿势: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后面;(2)手法操作:医者用手指触摸患处,以拇指触摸棘突两侧,检查有无偏歪之棘突及压痛点的位置,并确定病变节段,然后采取相应手法治疗。以右侧发病为例,①病位在颈椎上段时,医者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椎中部,右手掌抬高患者头部,肘部托住其下颌并稍向上牵引旋转,使患者头部沿右上方向顺势旋转;②病位在颈椎中段时,微屈患者颈部,左手掌固定患者颈项下部,右手掌托环抱颈枕部,牵拉头部向患侧旋转,沿右水平方向顺势旋转;③病位在颈椎下段时,深屈患者颈部向前下,右手旋转头部,同时向右下方用力,使患者头部沿右下方旋转。上述手法成功后可闻及关节“咯嗒”声。
2.2对照组采用颈椎传统推拿手法: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推拿治疗学》中有关“颈椎病之椎动脉型”推拿治疗的操作规范:以右侧发病为例,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背后,左手掌放在患者颈项中下部作固定,右手掌托住患者的枕部,肘部托住下颌部并稍向上稍作牵引,嘱患者放松,将患者颈部逐渐向患侧旋转,当感到有阻力时,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喀嗒”声。
本手法需注意用力适度,松柔深透,力达关节,不可使用暴力,才能取得疗效,又可防止损伤颈椎。手法隔天1次,每周3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每次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颈部疼痛及压痛的程度,颈部活动度等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疗效评定”的原则及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者;显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随访症状无加重,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有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休息时可缓解者;无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及发作频率无改善,未达到有效治疗标准者。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疗效比较: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显效率72.2%;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3%,显效率4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好发于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1)P<0.01。(2)P<0.05中老年人,由于颈部劳损、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而致颈椎退行性变;加之风寒湿外邪内侵,或痰湿内生。或气血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阻滞,血不上行,以致脑髓失养.头晕眼花。现代医学研究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两种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导致椎间隙狭窄,颈椎与椎动脉长度不吻合,椎动脉相对延长发生扭曲;②颈椎骨性组织对椎动脉直接压迫。以钩锥关节骨赘为主;③上关节突移位或增生挤压椎动脉;④软组织劳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