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案例分析法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分析法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分析法特点

第1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考核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1.2.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参考田玉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5个科室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课时数共为30学时。1.2.2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1.2.2.1分组将140人分为14小组,每组8人~12人。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学习。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便于组内讨论。1.2.2.2案例准备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个科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选取临床真实案例并做适当修改,使案例标准化,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2.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将整个讨论环节分为3部分。首先,给予案例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工具查阅资料;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答案和理由,持有异议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通过组间辩论获得最佳答案。讨论期间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起调控和鼓励的作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1.2.2.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情况,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本次课的内容,加深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1.2.3期末考试形式采取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以往的学习笔记、查阅网络资料等进行答题,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4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在查阅大量案例分析教学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赞成、中立、反对3个选项。于考试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3.1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总体效果很好,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课程培养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组间辩论使学生置身于多种观点中,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互教互学的氛围,且最终以团队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另外,教师也反馈应用案例分析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突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适宜采用重视过程和思辨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出发,侧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95.7%的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表示认可。表明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应用灵活多样,贴近临床的新型考核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消极学习态度[4]。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3]陈海燕,尹志勤,李菊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小儿液体疗法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B):537-539.

第2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给我国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法学教育,所以有不少学者呼吁重视对判例法的研究,强调在高校法学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法,着重培养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运用法律的能力,这对我国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及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拟就案例分析法做一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所裨益。

一、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之反思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手忙脚乱,作为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道的秉承,其与中小学 “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无差异。其中课程的讲授也主要是“注释法学”,围绕法律概念展开;法学教育被当作真理的传授,而非激发怀疑和批判精神。

这种以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为主的课堂讲授法,过于强调教师对法学知识、法学原理的单方面宣讲和灌输,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相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他们被动地、策略式地听课和记笔记,参与教学互动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少,因此其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探索竟是没有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这种“教唆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期待教师的讲解和答案;学生的课外学习往往也以课堂笔记中考试的重点内容为中心来展开,从事策略式学习,于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便难以真正养成。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分析法”之评析

高等法学教育是以培养大多数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和少数研究型理论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法律的传播,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用法执事,实现法律变革;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法律理论研究,针对法律实践研究其变革。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地改善。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的发展和运用与两大法系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把案例看作是一种可以从中阐明法律理念的、经过推理归纳的原始经验材料,认为研究法律要寻根溯源,而法律的源头就是已经判决生效的案例汇编,由此导致案例分析的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近年来在英美法系虽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其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应该正视的。运用此方法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技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在性质上属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将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来教导学生,而非美国式的法律职业教学。与美国法律院系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阅读案例,并且注重案例事实的情况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学生首先要对整个法律制度的结构加以系统学习。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是成文法原理的自然派生物,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则比较抽象,体系严密,结构完整。与此相适应,其教学也注重对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加以阐释分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推导。所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基础知识全面,研究能力较强,但欠缺法律实务技巧。

在英美法系国家,“案例分析法”实质上应称为“判例教学法”,因为英美法系国家是实行判例法的。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这种教学方法照搬不得。因为我国不是实行判例法的国家,我国的法学教育也不是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制度的差异使得此种方法的移植不具备条件,因而不可采取“拿来主义”。

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差别较大,而与大陆法系接近,因此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方法为基本形式。此方法单一死板,缺少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交流,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不够。因此,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但因我国的法律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本身的特点,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是无法照搬的。比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学生的来源和构成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点的生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尚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直接运用案例分析法导入教学内容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中国没有判例法制度,在讲授有关法学课程时,有的教师也讲一些案例,但这是为了证实所讲原理的正确性,是为了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法。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对于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实际运用的教育。因此讲授方法是真正能使我们这样的成文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分阐述法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面对面地聆听教师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在课间与教师进行交流。课堂讲授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且人们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不力、运用不当,或者说这一方法是一种运行空间较大,故相对较难掌握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展开

法学课程(理论法学除外)的实践性很强,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纸上谈兵”。为此就要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实行“改进的案例分析法”,即在每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中,单独拿出1/4左右或更多的学时,在法学理论环节讲完后,另行安排案例分析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不是上课时讲一些证实理论的案例。因为只有系统学习完法律理论后,才能全面分析案情,才能更接近于实战。实行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要预先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预先了解案情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学生有了一定准备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以此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法学理论以及对法的应用、操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环节教学,以使学生学会法的使用、操作技巧。模拟法庭主要是操练学生的实战演习能力,庭审旁听是要学生看别人怎么做,以吸收他人在庭审中的经验和教训。

由于案例、模拟法庭、庭审旁听既涉及实体法,又涉及程序法,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懂实体法,又要懂程序法,而且讲解时也要实体法、程序法都要讲,这样才有真实感,才能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小班授课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国有些法学院系的招生数很大,大多每班30人左右,往往采取多班合并上课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案例分析是很困难的,即便勉强为之,效果也不理想。因而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实行小班授课。

由于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占用了约1/4左右的课时,理论讲授的课时被压缩,这就对讲授法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法学课程全面熟悉、理解和掌握,熟悉该门课古今中外的理论观点,掌握该门课的理论前沿,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样讲起来才能有理论、有实践、有广度、有深度,学生愿意听,听后记得深、记得牢。此外,为了加快课程进度,教师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节省板书等时间,以使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大量的信息,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教法学课程的理论讲授。

四、“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法是教师利用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法。它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学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具体来说案例分析在法学教学中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案例分析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法学学科除了实践性很强,理论性也很强,教师如果也是用理论讲理论,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加入相关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易于具体地、感性地牢固掌握有关知识。

第二,案例分析法能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拟实践机会,案例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要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学生为了得到这样的答案,就会认真分析案情,找到法律上的争议点,搜索出相关的法规,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最后做出终结性的判断,并概括提炼出自己的基本意见。课堂讨论时,学生如同律师在法庭上辩论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充分法律化的思维操练,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四,案例分析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由于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生动形象的案例学习,学生听课的兴趣盎然。加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对教师来说,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有时课堂讨论还不够,课后会有学生主动找到教师讨论,这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第3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市场营销学 应用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开辟专门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这些学习环境,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原理和营销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营销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一、“案例分析法”是实现市场营销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案例分析法”教学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它,对职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视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成为职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在广大营销学者的努力下,已正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中,内容的编排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抽象的市场营销原理部分和具体的营销方法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常见教学方法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教授和营销方法的介绍为主,辅以案例的简单介绍和说明。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抱怨说这门课太抽象、太枯燥,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只注意课堂上的灌输,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市场营销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2001级电子商务班开始使用的美国人编写教材《市场营销学》后,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举例说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中开辟专门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等,通过相关信息获取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学原理和营销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营销问题。

在教育界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营销学教育的需求,如今市场营销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因此,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授外,更要注重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应向这一目标看齐。这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二、“案例分析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中的实际应用

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市场营销学教育也应教会学生以下三点:其一,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其二,市场营销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观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获取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料的方法,驾驭运用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源的能力。后两者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则必需在进行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课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时安排上,案例分析课应占有较大比重。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教师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应将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这些案例应是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且相对较复杂的案例,如:娃哈哈的诞生、发展、壮大被称为一部“从零到二十世纪的传奇史”,柳州佳用从一个小店铺到日用零售连锁老大,宝洁公司品牌失败案例,乐华彩电渠道变革失败等案例。这些案例既体现出企业在营销中的成功方法和失败的原因,又能引起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理论和相关营销方法的思考。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前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提供广泛的参考文献目录。给学生分组,引导各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方法和原因,在小组内自行组织讨论汇总。这些查询活动学生可通过上网及查阅图书的方式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

2.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因此案例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市场营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主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需要以自己的行为去主动发现和探索,而不是教师对市场营销的有关定义和原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因此,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像真正的营销人员那样认真分析,查找营销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原因,从案例中悟出营销原理和营销方法,加深对营销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讨论的碰撞,各人的见解逐渐形成统一的意见,除了对市场营销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外,还产生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课堂评估总结

讨论完毕后,教师将每一个人的发言串联起来,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可以让学生总结。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各小组的工作方法和获取信息手段等,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总结中,还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充分肯定参与者的成绩,给参与者以鼓舞。

结束语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信息资料获取工作和小组讨论,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

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辉.论技工学校的创新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16期.

[2] 谌章俊.试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开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第4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优化策略

组织管理优化——松脱部件监测系统涉及核物理、振动、信号、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目前松脱部件监测系统在国内各核电厂管理模式不一,归口管理部门各异。从专业化角度而言,应根据工作特点,明确分工,专业工作交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方可实现工作效率最高、工作质量最优的效果。对于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需要划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顺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的局面。制定一个清晰工作流程,可以使各部门按照流程开展工作。在流程制定好后,需要进一步明确流程接口人,并设立可替换角色,以增强流程的衔接性,保证流程通畅。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追求卓越的手段之一,丰田汽车就是依靠精益的生产方式这一创新性管理方法赶超欧美竞争对手[2]。对于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系统报警、检修,还是日常巡检、清扫应做到事事有记录,保证其可追溯性。精细化管理的在技术管理优化中尤为重要。流程作业可以解决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问题和挖掘精细管理的潜力,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和提升精细管理的质量,精细管理可以在明确分工的范围内集中一点提高专业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精细管理的记录可以使得流程作业始终保持信息完整。明确分工、流程作业、精细管理三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利用自身内在动力优化管理,提升整体管理质量和效率。技术管理优化——核电厂的松脱事件与和电厂的堆型、结构、设备有关,因此具有自身特点。对于具体核电厂而言,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管理只需要关注电厂自身松脱事件特点即可,这利用统计分析法可以总结出电厂的松脱事件特点。利用统计分析法,掌握电厂的松脱事件特性后,可以对松脱事件进行快速判别,基本可满足管理要求。案例分析法是增强工作者能力、深入调查事件的重要方法。松脱监测系统的误报警较多,在发生报警后,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出事件的特点、起因,一方面有利于对报警事件的准确快速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从源头预防一些报警事件。建立案例样本,丰富案例数据库,有利于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支持专业化优化选择——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的信号复杂,分析工作者需要经长期的培训和大量实践经验,核电厂难以培养出此类人员。而松脱部件监测系统开发人员具备此类能力。电厂专业化支持是一种创新的商业化运作的新体制、新模式[3]。因此,核电厂需与松脱部件监测系统技术支持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旦出现电厂难以分析的事件,由专业技术支持单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迅速对事件进行评估分析,以保证电厂安全运行。

应用实施

部门分工: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要求电厂对报警进行快速响应分析,因此将归口管理部门由运行部门改为技术部门更为合理。松脱部件监测系统相关部门,运行部门只负责报警监测和机组状态控制,维修部门只负责系统设备维修,计划部门只负责根据技术部门要求协调各部门工作安排,技术部门总体负责日常运行管理、报警分析和与支持单位沟通。技术支持单位只负责系统报警分析支持。日常管理:如图为技术部门日常巡检和报警处理的流程。将定期巡检和报警处理合并至一个工作流程,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减少工作人员的人因失误。在查询系统各区域事件后,要求工作人员应用统计分析法,对事件类型进行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以达到精细化管理要求。在登记检查情况时,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制定了详细台账记录表,台账记录表如表1所示。在台账记录表中将主要的信息和操作均已列出,并要求工作者将当前信息和操作在表中写明,同时预留了备注栏,工作者可以将自己认为需要说明的情况登记,最后需要对当前状况进行评价,并留下工作者姓名,以便日后调查分析。松脱部件台账记录表放置在系统的机柜中,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后,立即进行登记。快速报警响应:为了缩短报警响应时间,技术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为操纵员制定快速报警响应流程,报警响应流程如图2所示。在流程中,应用明确分工和流程化理念,操纵员只需关注技术部门要求操纵员关注的区域即可,不需要关注全部区域信息。操纵员按照流程响应,记录技术部门要求其提供相关信息,不需要做任何分析,所有分析工作将由技术部门来执行。在报警分析处理后,应用案例分析法,要求系统管理者进行案例分析,将报警的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典型报警特点进行对比,归类存档。通过长期的案例分析,系统的报警特点就逐步显现,处理经验就将逐渐丰富,应对手段日趋成熟。

应用效果

第5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1.分步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学生需要以教师的具体要求为基础,带有创造性的进行实践设计与训练(此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发挥辅助操作只能);最后,教师需要选取学生练习当中的典型案例(可包括成功的案例、以及失败案例),对这部分案例进行单独分析(可采取的分析方法包括学生自述、学生互评、教师讲评等方法)。

通过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对分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加关注的接受能力较慢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使学生均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完成同等难度的人物形象设计任务。

2.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方式,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同时,此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人物形象设计过程当中的创新性能力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人物形象教学课程当中,教授一些典型、成功的人物形象设计案例。

以眼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时下流行趋势引导下,比较典型的眼妆设计图案,分析设计方案与人物整体造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是学生能够着眼于人物特点,以此为中心的开展形象设计工作。同时,在案例分析法的作用之下,学生需要完成教师所规定的操作任务,并将此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操作任务完成程度、完成质量等指标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核过程中的关键评估指标。

3.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及其步骤分析

在人物形象设计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善于应用各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采取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结合的教学方式。除向学生阐述形象设计的操作要点以外,还应当尽量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将形象设计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于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人物形象设计的全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同时,也可实现对学生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结束语

当前存在于高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高校人物形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大多另行择业,真正从事该专业的人才数量比较有限;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范围内对于人物形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且多以创造性、复合性人才为主。

第6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特点   课堂教学  目标   方法  

         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其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并根据其特点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重点突出,精讲多练,方法多样,粗细有别。

          一、刑事诉讼法学科的自身特点

         刑事诉讼法是研究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学科,其教学除了象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另外,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涉及到的是程序上的法律关系,而不象刑法、民法等涉及的是实体上的法律关系。但也正是由于此点,使得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看似简单,实际上相对于实体法来讲更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从中学直接到大学,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对诉讼程序更是缺乏直观性的认识,对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往往不如对刑法、民法等实体部门法理解的好。在对刑事诉讼法的教学和学习中,该学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不容忽视。由于刑事诉讼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犯罪如何追诉,其关乎着基本人权问题,所以,立法和司法都对刑事诉讼的程序进行了繁杂和精密的设计。这就导致了有关刑事诉讼的法律规定不只局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还有大量的规定以最高法和最高检司法解释的形式存在,甚至司法解释的内容已经超过了刑事诉讼法典本身。因此,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和学习中就不能只关注刑事诉讼法典,更多的还是要看司法解释。由于涉及规定众多,又很分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刑事诉讼法进行教学和学习的难度。

         二、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针对刑事诉讼法学科的自身特点,对于法学本科生刑事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学理论素养

         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以刑事诉讼法典及刑事诉讼法学相关理论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最基本的内容。通过对诉讼基本理论的讲授,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具体诉讼制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养。与此同时,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讲授教材提及的国外刑事诉讼基本理论和原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

         (二)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刑事诉讼具体制度和程序。刑事诉讼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基本原理的提示和讲解,更要有案例分析和讨论。在刑事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条与案例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把刑事诉讼法教学和学生的就业、考研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现今的司法考试、刑诉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还有公务员考试,都会考察刑事诉讼法。对于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刑事诉讼法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按照司法考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特别是对于司法考试考察法条细致的特点,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细节,关注法条的细微差别,使学生养成一个认真细致、严谨的做事习惯。当然,这样进行教学也对刑事诉讼法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研习教材,还要研究历年来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试题。

对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由于其对刑事诉讼法的考察偏重于理论,所以刑事诉讼法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讲授法条,分析案例,还要有选择性地教授国内外的诉讼理论,介绍专业前沿问题。至于公务员考试,由于其对刑事诉讼法的考察比较简单,而且刑事诉讼法在其中所占比例通常很小,因此,对于涉及刑事诉讼法的有关公务员考试试题,授课教师只进行简要提示即可。

   三、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可以说是所有法学学科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刑事诉讼法教学亦是如此。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依靠讲授法完成的。但讲授法也存在弊端,就是容易使课堂教学演变成“填鸭式”或者“满堂灌”式的教学。所以,刑事诉讼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自己单纯地讲授,要经常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地提问。这样才能避免“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理论学习不枯燥。

         (二)案例分析法

         所谓案例分析法,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举出案例,让学生运用法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的教学的方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可以克服传统的讲授法易带来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不活跃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法学教育是第一学历教育,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学习的还是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而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进行案例的穿插教学,则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后也能迅速适应司法实践中的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所以案例分析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运用不同于在刑法、民法等实体法教学中的运用。最重要的区别体现在,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往往采用的是辨析程序对错、寻找程序错误的形式,其通常不会涉及到对实体法律关系的分析。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比较就是对我国的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进行的横向比较。因为三大诉讼法都是程序法,在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具有相同、相通性。所以,在法学的部门法体系中,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最具可比性。此外,还经常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就是以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为界,对新、旧刑事诉讼法进行的比较。至于中外刑事诉讼法的比较,由于受限于国外刑事诉讼法课程的开设时间,所以,此类比较在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并不经常用到。 

         (四)图表法

         图表法是将教材有关知识经过整理、总结,制成各种图表,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此种方法在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于对具体制度的讲授。如,对刑事诉讼的期间进行总结时,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也常采用此方法。

  

参考文献 

【1】梁 静:《刑事诉讼法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第7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SPOC;“管理沟通”;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建设的需求,学者们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必须把握管理类课程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缺乏有影响力的探究成果,更没有SPOC模式的探究。本文将以“管理沟通”为例,探讨其SPOC的教学模式。

一、国内外SPOC研究现状

1.国外SPOC研究现状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简称。

国外有几个著名的SPOC研究案例: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实验及推广;②2013年,哈佛大学对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③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进行SPOC实验;④“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园”的微型SPOC实验。

2. 国内 SPOC研究现状

MOOC热潮才刚在国内高校铺开,比较著名的是康叶钦对SPOC做了详尽的跟踪研究和深入评价。

3. SPOC的意义

SPOC被称为在线教育的新时代,它弥补了MOOC的不足,常常仅仅把MOOC作为学习的视频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促进学习者思考、挑战、内化以至产生新知识。

二、“管理沟通”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 课程内容和特点

“管理沟通”具有管理类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它从实践中产生的,它不仅是对物质的管理,还受社会、文化、宗教等软因素以及人本身的影响。

2.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管理沟通”在我国是一门正在推广的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表现为:①本土管理沟通案例缺乏;②传统管理类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适合本门课程;③期末一考制度不能正确检验学生的收获。

三、“管理沟通”SPOC教学模式设计

1. SPOC教学模式主要内容

(1)教学形式设计:教学采用实体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完成案例分析、课堂答疑、知识点总结、学生情景操练、课堂测试等内容;采用大学城空间教学为辅,包括学生案例的提交、课后作业布置与提交、视频学习、课堂测试成绩公布、学习和练习素材分发与下载、线上交流和学习等。

(2)课前设计:①学生参与备课并将案例上传至空间;②将教师已有的MOOC视频上传至空间。

(3)课堂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学生在课前已经观看了MOOC视频和学生的案例,实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吸收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

(4)评估设计:网络平台共享多种测试成果,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更完美。本项目以多个主题的阶段性学习和展示的结果的总和作为期中成绩的评定,包括演讲录像(10%)、辩论(10%)、谈判(10%)、宣传小册子(10%)、商务报告(15%),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三个案例的选取(15%)和平时出勤(10%),期末还需撰写对这门课程的感想和收获以及建议(20%)。

2. 研究方法设计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管理类课程用得最多的方法。这里的案例分析法更多地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每班特别选取5个学生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给予特别的关注。

(2)观察法。由于过程考核贯穿始终,因此,观察法在本实验里将会最多用到。

(3)单组实验法。对于一些需要小组讨论的主题,每班学生会被分成 8组,每组4~5人。

(4)问卷调查、访谈。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对8个小项进行调查。

四、SPOC教学模式实施评价

当今网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已经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方式,中国学生沉迷网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堵不如疏,SPOC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的设计运用到学生喜欢的网络来完成,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共享性和网络的吸引力都能保证本课程设计的实施可行性极强。

总之,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建立SPOC型混合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翻转”传统课堂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以符合我国管理类课程特点和要求,能切实提高学生商务和管理沟通能力,丰富我国“管理沟通”和其他管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建武.从MOOC到SPOC ――基于大学城空间的教学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

第8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 基层干部选拔; 层次分析法; 案例分析

Abstract: In the urban rail transport operatation, the selection of grass-roots cadres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past, personnel selection was greatly impacted by the subjective factors, whil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an be objective and fair for cadres sel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odel, and analyzes a case of grass-roots cadre selection from a central station.Key words: grass-roots cadres selec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ase study

中图分类号:F3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运量大、舒适、便捷、等优越性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对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层干部的日常管理和对突发事件的指挥,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运营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基层干部选拔过程中,仍然以定性评价为主。在选拔过程中,由于没有严谨科学的定量指标,再加之人际关系的干扰,很难做到公平。从而,不但未能选拔出真正适合于岗位工作的人选,而且,还会挫伤有才能职工的积极性。为了使干部选拔更加科学合理,应当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人员的方法,准确高效地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本文引进层次分析法进行基层干部的选拔。这将对评价对象的区别更加客观准确,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与科学合理性,力争使选拔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

层次分析法简述

1.1 概述

层次分析法,又称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从而使复杂问题能够使用简单的两两比较的形式解决。自从该方法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分成若干有序层次,然后根据对客观现象的判断,就某一层次上的排列因素对高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表述,即构造各层的比较判断矩阵。继之根据这一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次序权重。最后,通过对各层的分析,得到整个问题的总排序权重,从而为决策问题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

1.2分析步骤

根据层次分析模型及引入的矩阵标度,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其最大特征根、各层次的单排序及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关于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两种,即几何平均法(根法)和规范列平均法(和法)。其中,采用几何平均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 计算权重

则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3.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4. 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选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其中, ,RI见下表对应值

表1

5. 验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记为CR。当CR=CI/RI

6. 层次总排序

,即下层权重矩阵与上层权重矩阵的积。

下面,本文以天津津滨轻轨公司某中心站值班站长选拔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介绍。

2.基层干部选拔案例分析

2.1 基层干部选拔层次结构图

某中心站因工作需要,选拔一名值班站长,有甲、乙、丙三名候选人。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特点,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中,主要从健康、道德因素、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口才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建立如下的层次结构图, A为目标层,即选拔符合车站运营工作的基层干部;B为原则层,即对基层干部选拔的评判准则;C为方案层,即待考察的三名候选基层干部。层次结构图如下:

图1 干部选拔层次结构图

2.2 基层干部选拔判断矩阵标度

层次分析法在判断各层对上一层重要性时,引入判断矩阵,将评判因素进行定量化处理,判断矩阵标度见表2。

表2

2,4,6,8 表示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 要素i与j比较得到判断Cij,则要素j与i比较的判断值为

Cji=1/Cij

2.3 基层干部选拔的判断矩阵及计算过程

2.3.1 评价指标权重

对于目标层A,根据公司组织部门负责干部选拔同志的打分,并对所有打分进行平均,得出六个选拔原则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可以构成了一个如下的六阶矩阵A―B。

表3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分别为:

,λmax,= 6.121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I=(6.121-6)/5=0.024,RI查表可得1.24

CR=CI/RI=0.024/1.24=0.02

2.3.2 选拔方案矩阵

对于评判原则B1-----B6,根据职工对三位候选人的各项能力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建立六个3阶矩阵,根据准则B1建立的判断矩阵B1-C如下:

表4

各矩阵的权重排序和归一化检验方法同上,计算结果如下:

W= λmax=3.038CI=0.019RI=0.58CR=0.033

表5

W= λmax=3CI=0RI=0.58CR=0

表6

W= λmax=3.003CI=0.002RI=0.58CR=0.034

表7

W= λmax=3.029CI=0.015RI=0.58CR=0.028

表8

W= λmax=3.026CI=0.013RI=0.58CR=0.025

表9

W= λmax=3.004CI=0.0019RI=0.58CR=0.004

根据以上矩阵列表及计算结果,可得合理选拔干部的总排序,见表10.

表10

=

CI=0.019×0.347+0×0.292+0.002×0.170+0.0015×0.056+0.013×0.032

+0.0019×0.104=0.008

RI=0.58(0.347+0.292+0.170+0.056+0.032+0.104) =0.58

CR=CI/RI=0.008/0.58=0.014

根据计算结果,候选干部方案排序见表10. 如果从甲、乙、丙中选拔干部,乙的综合评价权重最大,因而乙是最合适人选。

3.结束语

人才测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而言,合理的选拔基层干部,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有着重要意义。层次分析法能够把难于量化的评价进行数量化处理,这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较为准确的反映出干部的综合能力,对干部的任命可以作到公正,公平,公开;同时,可以杜绝人才使用中的不正之风,真正做到人才使用合理化。最后,希望本方法能够为决策者在选拔干部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Saa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bierarchical structures. Journal ofmathematical psycholoty,1977.

[2].T.L 萨蒂著,层次分析法在资源分配、管理、冲突分析中应用. 北京: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第9篇:案例分析法特点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响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