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数控技术毕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技术毕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控技术毕业

第1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专业: 数控技术

班级: 06级数控技术2班

姓名: 梁超超

指导教师: 李莉

实习单位:唐山市雷天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前 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数控技术及应用上,在这次实习中,感触最深的是了解了数控机床在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它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集现代精密机械、计算机、通信、液压气动、光电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和高柔性等特点,是尖端工业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设备.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数控机床都是出自国外先进制造商,无论在数量上,精度,性能指标上,中国制造业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我们奋起直追。近年来,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为了提高我们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让我们更清楚更明白更真实地学习数控技术,第八九周我们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校外分散实习,两周的学习能使我对数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到更多实践中数控知识和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 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 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 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 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业的必由之路。

一、实习目的:为了提高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机械制造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先进的数控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实习,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更好的吸收并灵活的应用到工作中。

二、实习时间:2011.4.12-----2011.4.25

三、实习地点: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四、实习单位及部门:唐山市雷天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部金工车间

五、实习内容:

㈡ 实习流程

1、数控车床 :我们的第一个工种就是数控车床的操作。就是通过编程来控制车床进行加工。通过数控车床的操作及编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数字化控制的方便、准确、快捷,只要输入正确的程序,车床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数车编程要求非常高的,编错一个符号就可能导致数车运行不了。编程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的难,不一会我就拿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后来又学习了数控电火花加工,也是需要编程的。不过那是电脑自动编程的,只要你输入需要加工的零件图形,选择入刀途径,放好原料即可。那机器是这样的方便,虽然没有实际的操作的机会,但是看见摆在旁边的一些切割好的物件,已经让我们惊叹不已了。那些触感甚佳的徽章,让我们在科技的伟大力量面前深深折服!

2、 钳工 :在钳工实习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

3、对实习中遇到的零件进行加工工艺分析:零件图工艺分析中,需理解零件结构特点、精度、材质、热处理等技术要求,且要研究产品装配图,部件装配图及验收标准。.渗碳件加工工艺路线一般为:下料→锻造→正火→粗加工→半精加工→渗碳→去碳加工(对不需提高硬度部分)→淬火→车螺纹、钻孔或铣槽→粗磨→低温时效→半精磨→低温时效→精磨;粗基准选择:有非加工表面,应选非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对所有表面都需加工的铸件轴,根据加工余量最小表面找正。且选择平整光滑表面,让开浇口处。选牢固可靠表面为粗基准,同时,粗基准不可重复使用。 精基准选择:要符合基准重合原则,尽可能选设计基准或装配基准作为定位基准。符合基准统一原则。尽可能在多数工序中用同一个定位基准。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测量基准重合。选择精度高、安装稳定可靠表面为精基准。

螺纹轴:数控车床加工编程典型实例分析(西门子802s数控系统)ⅰ、编程方法

数控编程方法有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手工编程是指从零件图样分析工艺处理、数据计算、编写程序单、输入程序到程序校验等各步骤主要有人工完成的编程过程。它适用于点位加工或几何形状不太复杂的零件的加工,以及计算较简单,程序段不多,编程易于实现的场合等。但对于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尤其是空间曲面组成的零件),以及几何元素不复杂但需编制程序量很大的零件,由于编程时计算数值的工作相当繁琐,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程序校验也较困难,用手工编程难以完成,因此要采用自动编程。所谓自动编程即程序编制工作的大部分或全部有计算机完成,可以有效解决复杂零件的加工问题,也是数控编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看到手工编程是自动编程的基础,自动编程中许多核心经验都来源于手工编程,二者相辅相成。

ⅱ、编程步骤

拿到一张零件图纸后,首先应对零件图纸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过程,也即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法(如采用的工夹具、装夹定位方法等),加工路线(如进给路线、对刀点、换刀点等)及工艺参数(如进给速度、主轴转速、切削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其次应进行数值计算。绝大部分数控系统都带有刀补功能,只需计算轮廓相邻几何元素的交点(或切点)的坐标值,得出各几何元素的起点终点和圆弧的圆心坐标值即可。最后,根据计算出的刀具运动轨迹坐标值和已确定的加工参数及辅助动作,结合数控系统规定使用的坐标指令代码和程序段格式,逐段编写零件加工程序单,并输入cnc装置的存储器中。

ⅲ、典型实例分析

数控车床主要是加工回转体零件,典型的加工表面不外乎外圆柱、外圆锥、螺纹、圆弧面、切槽等。例如,要加工形状如图所示的零件,采用手工编程方法比较合适。由于不同的数控系统其编程指令代码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设备类型进行编程。以西门子802s数控系统为例,应进行如下操作。

(1)确定加工路线

按先主后次,先精后粗的加工原则确定加工路线,采用固定循环指令对外轮廓进行粗加工,再精加工,然后车退刀槽,最后加工螺纹。

(2)装夹方法和对刀点的选择

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盘自定心夹紧,对刀点选在工件的右端面与回转轴线的交点。

(3)选择刀具

根据加工要求,选用四把刀,1号为粗加工外圆车刀,2号为精加工外圆车刀,3号为切槽刀,4号为车螺纹刀。采用试切法对刀,对刀的同时把端面加工出来。

(4)确定切削用量

车外圆,粗车主轴转速为500r/min,进给速度为0.3mm/r,精车主轴转速为800r/min,进给速度为0.08mm/r,切槽和车螺纹时,主轴转速为300r/min,进给速度为0.1mm/r。

(5)程序编制

确定轴心线与球头中心的交点为编程原点,零件的加工程序如下:

主程序

jxcp1.mpf

n05 g90 g95 g00 x80 z100 (换刀点)

n10 t1d1 m03 s500 m08 (外圆粗车刀)

-cname=“l01”

r105=1 r106=0.25 r108=1.5 (设置坯料切削循环参数)

r109=7 r110=2 r111=0.3 r112=0.08

n15 lcyc95 (调用坯料切削循环粗加工)

n20 g00 x80 z100 m05 m09

n25 m00

n30 t2d1 m03 s800 m08 (外圆精车刀)

n35 r105=5 (设置坯料切削循环参数)

n40 lcyc95 (调用坯料切削循环精加工)

n45 g00 x80 z100 m05 m09

n50 m00

n55 t3d1 m03 s300 m08 (切槽车刀,刀宽4mm)

n60 g00 x37 z-23

n65 g01 x26 f0.1

n70 g01 x37

n75 g01 z-22

n80 g01 x25.8

n85 g01 z-23

n90 g01 x37

n95 g00 x80 z100 m05 m09

n100 m00

n105 t4d1 m03 s300 m08 (三角形螺纹车刀)

r100=29.8 r101=-3 r102=29.8 (设置螺纹切削循环参数)

r103=-18 r104=2 r105=1 r106=0.1

r109=4 r110=2 r111=1.24 r112=0

r113=5 r114=1

n110 lcyc97 (调用螺纹切削循环)

n115 g00x80 z100 m05 m09

n120 m00

n125 t3d1 m03 s300 m08 (切断车刀,刀宽4mm)

n130 g00 x45 z-60

n135 g01 x0 f0.1

n140 g00 x80 z100 m05 m09

n145 m02

子程序

l01.spf

n05 g01x0 z12

n10 g03 x24 z0 cr=12

n15 g01 z-3

n20 g01 x25.8

n25 g01 x29.8 z-5

n30 g01 z-23

n35 g01 x33

n40 g01 x35 z-24

n45 g01 z-33

n50 g02 x36.725 z-37.838 cr=14

n55 g01 x42 z-45

n60 g01 z-60

n65 g01 x45

n70 m17

加工体会:要实现数控加工,编程是关键。本文虽然只对一例数控车床加工零件的进行了编程分析,但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数控车床可以加工普通车床无法加工的复杂曲面,加工精度高,质量容易保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掌握数控车床的加工编程技术尤为重要

六、实结:

历时将近二个星期的实习结束,这次实习,真正到达机械制造业的第一前线,了解了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也粗步了解了机械制造也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快更紧密得融合到各个领域中,而这一切都将大大拓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它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四个化”: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即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用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于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使其与环境协调的柔性,使生产推向市场的时间最短且使得企业生产制造灵活多变的灵捷化,还有使制造过程物耗,人耗大大降低,高自动化生产,追求人的智能于机器只能高度结合的智能化以及主要使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价值的信息化。

当然机械制造业的四个发展趋势不是单独的,它们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使它出现新的发展方向。前面我们看到的是机械制造行业其自身线上的发展。然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部分,它也将和其它的行业更广泛的结合。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

《机械制造基础》

第2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汽车发动机专业 发动机电控技术

1.前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迅速增加,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了1800万辆,汽车保有总量近亿辆。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本土汽车产量将达到20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增长到1.2亿辆。汽车车型、结构、性能在不断改变,汽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新结构与装置不断涌现,尤其是汽车电气与电子控制装置装车率迅速增长,要求汽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汽车专业的技术人员、汽车维修人员及时掌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熟悉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要求[1]。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做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半导体的发明与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处于开发研制阶段;七十年代,随着集成电路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全面进入到数字化控制和集中控制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实现了半导体技术大规模集成化,传感器向智能化发展,微机技术不断完善,同时引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最优控制等新的现代控制理论,以及利用全球定位(GPS)的导航系统,使得汽车动力传递及车辆驾驶安全等综合控制得到进一步完善[2]。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

2.电子控制技术对汽车的影响

应用电子控制技术以后,汽车的机械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汽车的各种操纵系统向电子化和电动化发展,实现了“线操控”。用导线代替原来的机械传动机构,例如“导线制动”、“导线转向”、“电子油门”等。

随着汽车电子装置越来越多,消耗的电能正在大幅度地增加,现有的12伏动力电源已满足不了汽车上所有电气系统的需要。今后将采用集成起动机-发电机42伏供电系统,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将会由目前的1千瓦提高到8千瓦左右,发电效率将会达到80%以上。42伏汽车电气系统新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汽车电器零部件的设计和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机械式的继电器、熔丝式保护电路将被淘汰[3,4]。

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将使汽车更加智能化。智能汽车装备有多种传感器,能够充分感知驾车者和乘客的状况,交通设施和周边环境的信息,判断乘务员是否处于最佳状态,车辆和人是否会发生危险,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社会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希望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希望在汽车是生活及工作范围的一种延伸,在汽车上就像待在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一样,可以收听广播,打电话,上互联网,处理工作。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汽车也将步入多媒体时代。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的车载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具有信息处理、通讯、导航、防盗、语言识别、图像显示和娱乐等功能。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汽车将安装自动导航和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可把行车的目的地输入汽车电脑中,汽车就会沿着最佳行车路线行驶到达目的地。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识别系统操纵着车内的各种设施,一边驾驶着汽车,一边欣赏着音乐电视,还可上网预定饭店、机票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汽车本身的质量。

3.电子控制技术的市场需求分析

全球每年7亿辆汽车的销售量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年销售量达1800万辆,其中包括微型卡车和微型汽车。由于中国每100人的汽车拥有量为10%,而美国和西欧每100人的汽车拥有量是80%,因此,中国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据研究公司AC Nielsen称,中国希望拥有一辆汽车的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据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 Markets称,到2012年,中国每辆汽车平均使用的电子元件价值将从2003年的300美元增长到500美元。汽车工业正处于科技创新时代,传统机电产品成为高新技术产品,汽车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装备起来的产业。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市场推动着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源、排放、噪声、安全法规日趋严格,客户对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需求推动着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将实施欧Ⅳ排放标准,欧洲将实施欧V排放标准,德国已开发出百千米油耗一升的汽车。提升汽车安全性的安全带、安全气囊、ABS、ASR等都已智能化。汽车和发动机系统微处理器的规模越来越大。汽车微处理器越来越多,有的车型达60个,并采用LIN、CAN网络控制,汽车电子产品已占汽车总成本的1/3,软件部分占4%,近年内预计将超过10%。IC也将不断趋于集成化,如今的一个IC可实现相当于以前多个IC的功能。为了将普及电控电喷系统,提高动力系统效率,可以看出所有发动机已采用了电子技术,厂商也正在普及和提高:电控高压共轭柴油机正大量研究,电力电子模块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成驱动主力,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商业化取得新进展,电控复合火花点火发动机迅速普及,高级电控均匀充气压燃发动机正加紧研究。技术的开发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校开设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4.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汽车市场正在高速发展,而中国汽车的电子控制技术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为了打破国外相关企业对电子控制市场的垄断,以及推进中国汽车电子控制的发展,高校汽车专业为企业培养具有汽车知识基础的电子控制技术人才是其本分。汽车专业所培养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人才是有别于单纯的电子控制技术人才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可以看成是汽车专业的一个分支,同时也可以看成是电子控制技术专业的一个分支,而拥有汽车知识这个重要的砝码的电子控制技术人才是两个分支的重要纽带。

高校汽车发动机专业是培养汽车相关人才的摇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影响行业人才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控制已经涉及发动机的各个领域,未能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发动机专业的主流有一定的脱节,无形之间把自己的专业面变窄,显然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开设本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掌握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超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http:/// auto/2011/01-10/2777965.shtml.

[2]马建辉,郭鹏.高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第3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实习目的:通过生产实习了解造纸工业和企业生产营销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把所学的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与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总结报告:

为期*个月的实习期结束了,我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实习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习知识,受益非浅。现在我就对这几个月的实习做一个总结。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实习公司:乐昌市造纸厂。该厂位于乐昌市河南镇武江河畔是一间地方国营企业,主要生产卫生纸、瓦楞纸等产品,产品主要销往粤北、湘、赣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年产量可达六、七千吨,产值一千多万元。该厂产品曾多次在省级、部级的评比中获奖,深受广大消费者和用户青睐。

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我参加了该厂的供销实习工作。实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该厂领导安排我在厂的供应室工作,主要是组织收购原材料。通过对这一阶段的工作使我知道了一般造纸的原理。造纸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我负责收购的原材料是纸皮。把从附近城乡收购到的纸皮再经过车间用机械打碎成浆,高温蒸煮等加工程序后制成卫生纸。不要小看这只是简简单单的购买纸皮,其中还真有学问。以前只是会卖纸皮,现在可要买纸皮了,而且还是大批大批的买入。这里就要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诸如商品学、经济数学、统计学和会计学等知识和实习结合起来用在里面。例如: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要以一个较低的价格买入原材料,那就要了解,分析市场上的收购价格,作好记录,而且要兼顾长期联系的老顾客、运费等因素,最后购买了还要作好验货、入仓等工作。其中更有些是课本学不到的经验,就像是买纸皮时要注意纸皮的湿度,湿度大的纸皮就越重,价钱就越高,有些纸皮商就是从中获利不少。虽然在供销室实习只有两周但相信这对我今后工作尤其在供销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被安排到销售室工作。为该厂联系销售业务,推销该厂的主要产品:卫生纸和瓦楞纸。虽然我学的专业更适合推销,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件好差事。对于我这个毫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没有业务联系初出茅庐的人来说推销一种商品确实很难的。所以刚开始那两天真的无从下手,只能跟着单位的同事跑那些有业务联系的老顾客去学学看看。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观察和老同事的分析我总结了一下:该厂瓦楞纸主要是销往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们粤北地区确实市场不大,而且自己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又没有很广的交际面,与其推销瓦楞纸和卫生纸两种产品而分散力量倒不如集中力量推销在粤北地区也很大市场的卫生纸。

“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我终于在最后一个星期里做成了两挡生意。虽然有一挡是推销到自己亲戚的门市部那里但生意成功总是值得高兴。另外一挡就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值得骄傲。这挡生意是一间零售商店。为了这挡生意我做了很多功夫:背熟资料,市场调查,打听该店实际情况,总结前几次失败原因等等。通过这两个星期的推销实习使我深深明白到推销的重要性和搞推销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根本不是读书时想象的那样简单。同样也使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习中去。

在为期个月的实习里,我象一个真正的员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工作卡,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学生了,每天点起床,然后象个真正的上班族一样上班。实习过程中遵守该厂的各项制度,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一个月的实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对乐昌市造纸厂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了解也发现了该厂存在一些问题:受市场影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努力不够,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使销售工作陷入被动,直接影响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转;销售业务工作管理还不够完善,资金回笼有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工厂的正常运转;销售信息反馈较慢,对发展新客户的工作作得不够细。

第4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毕业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无论其自身结构还是功能用途都体现出综合化、系统化特征,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始建于1977年,专业名初始设立为电信仪表,1978年更名为电子测量与仪器专业,1999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培养提出的要求,按照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将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一流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相互协调,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面广、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掌握检测与过程控制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从事仪器与测控系统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教育科研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具有合理健全的师资队伍,一直致力于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硬件,完善实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本专业立足于自身特点,依托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科平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通信与网络特点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特色学科专业,并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经过品牌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与“网络机器人”等专业特色。

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总结, 既是培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又是对培训体系效果的检验。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教育学生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设计研发新产品的能力。鉴于该专业的上述培养目标和任务,其本科毕业设计有如下主要特点: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同其它专业毕业设计一样,作为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局限于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它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涉及到的知识涵盖了本科阶段所学习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等。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好毕设课题,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灵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的能力[2][3]。

(2)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2]。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来讲,其毕业设计的课题大多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项目,同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在完成毕设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硬件制作、软件编程和软硬件联调,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和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能力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题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主要包括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4]。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灵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除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技能。特别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增强的形式下,非常有必要通过最后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剖析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际,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 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学校对教育部的文件和学校制定的管理文件进行宣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

②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课题资料分析不够仔细深入,其工科基础实践能力、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③ 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规模、毕业设计实验设备、经费和管理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毕业设计题目过于陈旧,重复率较高,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实践与探索

为提高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建设为契机,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1)在毕业设计选题和方案制定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本专业学生进入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之前,加强对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培养,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指派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和创新活动,对于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和学生给予资助;此外,经过创新实践项目锻炼和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对已经成功申请到国家或省级课外实践创新的项目,可考虑直接作为学生本科毕业设计项目,并进行滚动资助。

其次,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本科毕设课题进行查新,确保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具有一定创新型和实践性,对于那些陈旧、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不紧密的课题一律不予立项。初步筛选完指导教师给出的毕设课题之后,由系所相关部门对拟立项的本专业毕设课题及其任务书进行汇总并制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指南,应在指南中明确课题的软、硬件性质及对选题学生的基本软、硬件素质要求。学生应根据选题指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毕设题目,并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一定时间的前期准备;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前,应进行本专业学生的毕设开题答辩工作,对毕设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力争做到毕设立题科学新颖、避免重题、学生选题恰当,拟定方案切实可行,努力实现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双赢。

(2)在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和监督方面,首先,加强科研毕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兴能力,亦为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积极鼓励指导教师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同自己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自己毕设题目相关的课题团队的科研工作,使其接受创实践新意识的熏陶和激励,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必要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学思考问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毕设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对于毕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其次,鼓励团队毕业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增加硬件实验设备和经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鉴于该专业的专业实践特点,在毕设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团队成员至少3人以上,这样指导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要求将课题划分成不同的子课题,团队内不同学生根据子课题功能要求分别进行相应模块的软、硬件设计。这种团队毕业设计的做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内成员为完成总的毕设任务,按各自分工的不同,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商和帮助。此外,通过团队毕业设计,实验室设备、经费及其它的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

(3)在论文答辩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一步健全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监督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 论文) 组织管理和操作程序,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指导教师评阅和毕业答辩等组织程序和进度管理。建立以检查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 论文) 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实施质量控制;对于阶段性检查不合格的学生,给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 论文) 考核办法,制订毕业设计( 论文) 成绩评定标准,从论文质量、平时表现和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在论文答辩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具体分为:非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参与系所组织的论文答辩;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直接参与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对于参加系所和学院论文答辩且成绩为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推荐至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论文答辩。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论文根据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主要特点,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JG00511J80,JG00511J79,JG00511J78),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授课教学试点项目,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教改项目(TD00511JG11)

[参考文献]

[1] 南京邮电大学2010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2010:136-142

[2]冯旭哲, 陈建云, 明德祥.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3]牛金星,申杰,李恒灿.关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48-248

第5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显微镜;硬膜下积液;显微外科开颅;钻孔引流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32例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行显微外科开颅术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7例,女5例;年龄6~78岁,平均46.8岁。积液部位:单侧额颞顶枕部20例,双侧额颞部3例,双侧额颞顶枕部9例。颅脑外伤后2d~1年出现。原发昏迷26例,昏迷时间最短数分钟,最长45d;23例出现颅高压症状,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癫痫6例,偏瘫7例,失语2例,表现精神症状11例;继发昏迷2例。对照组31例选自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行钻孔引流术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6例,女5例;年龄3~80岁,平均47.6岁。积液部位:单侧额颞顶枕部19例,双侧额颞部2例,双侧额颞顶枕部 10 例。颅脑外伤后1d~2年出现。原发昏迷25例,22例出现颅高压症状,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伴癫痫4例,偏瘫5例,失语1例,表现精神症状9例;继发昏迷1例。两组病人均有头部外伤史,车祸伤41 例,跌落伤12例,打击伤10例;头部受伤部位:额部9例,额顶部12例,枕部10例,颞顶部11例,枕顶部21例。

1.2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表现单侧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双侧脑外呈现不对称的弧形低密度区或倒"山峰"状低密度影,CT值为7~28 Hu,与脑脊液相似。量约40~150ml,头颅MRI表现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

1.3病例选入标准 两组患者的诊断均通过头部外伤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确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头颅CT动态观察积液量增多,积液量>40ml,保守治疗无效。明显脑质受压或相应临床症状的进展型;②头颅CT动态观察积液量不增多但脑受压或临床症状明显的稳定型。两组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4方法 治疗组32例采用显微外科开颅术(显微镜下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对所有患者采用全麻,仰卧位,头偏向手术对侧肩膀旋转20°~30°(双侧者以积液量多者为手术侧)。于额颞发迹边缘做一长约6cm弧形切口,于蝶骨嵴上方用铣刀做直径约3cm的小骨窗,"十"字切开硬膜并悬吊,清除积液,于显微镜下清除包膜,用蛛网膜刀分离外侧裂主干和前部,切开外侧裂蛛网膜,向内侧敞开外侧裂,打通颈动脉池、视交叉池、环池等脑底池,打开侧裂池使其与积液腔相通,部分患者侧裂蛛网膜本身有裂口,可扩大裂口,不放置引流管,彻底止血冲洗干净后严密缝合硬膜。对照组31例采用钻孔引流术,与积液最厚处,局部浸润麻醉下作一头皮直切口,约4cm长,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硬膜,用14号硅胶引流管置入硬膜下引流,术后持续低位引流48~72h,复查头颅CT后拔引流管。

1.5疗效标准 显效:术后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术后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有改善;无效:术后头颅CT显示硬膜下积液无明显改变或病情加重。

1.6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n>40、1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20例积液消失,12 例明显减少,其中1w内消失12例,1个月内消失8例;1个月明显减少12 例,2个月吸收9例;对照组31例有10例积液消失,14例明显减少,5例积液减少转变慢性硬膜下血肿,2个月后自行吸收。7例积液无好转,2例并发硬膜下血肿,5例再次行显微镜下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后治愈。1w内消失7例,1个月内消失3例,1个月内明显减少14 例,2个月吸收5例,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将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人数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7.4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2.2随访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MRI,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后,选择术后3个月~2年随访。无出血、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发生。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脊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形成,占颅脑损伤中并发症3.7%~5.4%。积液多见于幕上,偶见于幕下;积液部位多见于额区、颞顶区,有部分病人为双侧性。刘玉光等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分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4种类型。Kyeong-Seok等依据动态头部CT观察及临床症状、体征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分为消失型、减少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5种类型。进展型、演变型和持续占位稳定型,是其手术适应证。亦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

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积液量少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自然转归,效果较好。非手术治疗通过改善脑微循环,加快积液的吸收。目前手术多采用:①积液腔钻孔(或穿刺)引流术;②积液腔-腹腔分流术;③广泛包膜切除术;④蛛网膜造漏颞肌填塞硬膜下腔术。积液腔-腹腔分流术清除积液最直接,但手术复杂,因多数积液蛋白含量高,易堵塞分流管,易感染,手术并发症较多。包膜切除术治疗最彻底,但创伤及手术难度较大,易造成脑组织损伤。蛛网膜造漏颞肌填塞硬膜下腔术改变正常解剖结构,可形成颞肌对脑组织的牵拉、压迫,诱发癫痫发作。目前应用最多的为积液腔钻孔引流术,不能解决脑脊液单向活瓣作用的问题,只是临时引流减少积液,不能解决病因问题,对于多数年龄偏大的、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存在、脑膨胀困难患者,疗效差。慢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该类患者一般有完整的包膜,往往单纯引流无效,需行开颅术。将囊壁切除,需与脑底池(侧裂池、环池、鞍上池、颈动脉池)打通1~2处,或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否则极易复发。

显微镜下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时可将积液排除,可将硬膜下积液腔与蛛网膜下腔充分沟通,与脑底池打通,使积液参与脑脊液循环,既去除了单向活瓣作用又切除了部分包膜,有效防止积液复发;②不需放置引流管及植入异物,减少感染机会;③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术野清晰,创伤小,术中出血机率减少。术中注意外侧裂打开要充分,脑脊液流动通畅,减少脑组织和血管损伤。要严密止血,反复冲洗至清亮。

应用显微镜下翼点开颅脑底池打通术治疗32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取得满意疗效,该手术方法更具有治疗彻底、实用性及科学性。减少积液复发、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的机会。效果较其他手术方式疗效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教育出版社,1998:343.

第6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调查研究;课程改革

随着数控技术应用的普及,企业需要更高技能、更加专业、更具职业化的数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为培养能够被行业企业接受的高质量技能人才,课程改革是该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题之一。

1现状调查

通过对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企业以及该院近几年数控技术专业从事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企业对数控技术毕业生主要需求在设备安装调试、零件生产与加工、数控编程和设备维修4个方面,企业较缺设备安装调试及设备维修方面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企业更看重的是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4个方面。企业需求和该院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存在差距,企业对该院毕业生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大部分被调查企业有与该院进行校企合作的意向,愿意采用订单式培养。企业希望做到厂中校,校中厂,及时与企业做好密切互动,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上岗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岗位、胜任工作。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应尽可能把理论学扎实,学好基本功,希望能尽早接触工厂实战。

2课程改革探索

为了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该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2.1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安排上,注重课程之间的链接和联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时间安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师资安排,消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层,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岗位工作的过程。

2.2课程内容与实施改革

2.2.1整合课程内容

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内容,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整合。一方面,将学生必需的知识综合到专业基础课中去,压缩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使整合后的基础理论知识目标性更强。另一方面,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选取企业真实任务(产品、项目等)为教学素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与未来的职业工作与职业情境密切相关[1]。

2.2.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除公共课外的所有课程全部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设计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将教学过程设计成若干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为主。数控技术专业建有“数控实训室”“多轴加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和“特种加工实训室”,配置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普通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建有高配置的“CAD/CAM机房”,并安装正版“德国KELLER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系统、“CAXA制造工程师”“西门子NXUG”等数控加工类软件,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另外,课程考核方式按照“过程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理念。过程考核贯穿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3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价。

2.2.3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课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能达到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该院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具体的合作细则,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湖北三环汉阳特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针对“订单班”有系列举措,如: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修订数控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订单班”课程教学及实训计划等。

2.3课程资源建设

2.3.1开发校本教材

以整合的专业课程内容,编写校本教材,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凝聚该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以企业真实案例或产品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2.3.2建设教学资源库

重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企业生产案例,将生产案例进一步开发,形成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教学库。二是引用企业生产图纸,形成图纸、工具、材料、行业标准等素材库。完善后的资源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等提供较好的平台。另外,建设“校中厂”,增加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械制造生产环境供学生实习、实训,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参观实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专业拓展等需要。

3结语

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从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中厂”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人员、物质和制度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推进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者:张涛 于来宝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胥秋,陈淑花,阳夏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设计、实施及其问题[J].职业技术,2015(3):20-22,25.

第7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数控机床,操作技能,训练模式

一、数控人才现状分析

(一)人才层次分析。目前,我国的数控人才极度短缺,但是这些技术人员之间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使用数控技术人才情况,对该类人才分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基础性人才。这类数控技能人员在整个技能人员队伍中占比较大,占到70%左右,他们主要从事机床的具体操作或日常维护。第二,提高性人才。这类人才约占技能人员总数的25%左右,他们主要是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及数控机床的维护或维修人员。第三,高级型人才。这类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的占比很小,大概在5%左右,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以及对数控机床的维护或维修,同时他们还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或电气设计业非常了解。

(二)人才来源渠道分析。根据相关研究,在制造业中的数控人才,有37%是企业通过自身设计的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48%是直接来自高等院校的的应届毕业生中;15%是从社会其他行业招聘过来的。这可以说明:第一,高等院校的数控人才规模培养不足,仅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很难满足社会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水平。第二,高等院校不能够一味的按照已有的裴炎模式培养数控人才,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创新培养体系,改善教学模式,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实习经验,以促使他们能够在走上社会后迅速成长起来,实现校企的有效衔接。

二、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模式分析

对于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模式存在的不足,更为了使高等院校的数控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尽管我们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这种教学的创新上来,以取得一定的有效的教学成果。那么我们如何来完善数控人才的培养模式呢?

数控技术方面的人员都知道普通机床在技工零件时,需要对机床的运动进行控制,主要包括对机床的先后顺序进行控制与对机床部件位移量的控制。普通机床的灵活性与适用性较差,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数控技术的要求。所以对于现代数控技术的引入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极为有利。我们如何进行系统的数控技术训练呢?本文认为可以分为手工编程、自动编程、实际操作三个阶段。

(一)手工编程训练。手工编程阶段是学习数控技术的初级阶段,在阶段我们主要完善我们的基础知识体系,那么我们可以那些方面入手进行训练呢?其训练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是什么呢?

(二)自动编程训练

自动编程训练是数控技术学习的提高阶段,那么我们在这阶段应该完成那些方面的工作呢?我们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目的呢(如表2)

(三)实际操作训练。实际操作训练就是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在理论学习中,我们基本掌握了相关零部件的运用及运用技巧;在实训阶段,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加以利用,并不断的获得操作经验,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们面对实际的数控机器,由于其功能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特点,我们必须全面逐项进行训练,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第一,通过对数控机床界面的基本操作训练熟悉主要设备;第二,通过对刀操作训练获得刀具选择及功能适用的经验;第三,通过程序实际操作,在强化理论的同时获得创新程序设计的基础经验;第四,通过对数控机床各个项目的训练,可以获得综合零部件的加工及质量分析的经验。

总之,数控加工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探索数控技术实训模式,紧密联系当前生产实际情况,结合各校具体情况,充分控掘潜力,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河源,提高学生数控车床实际操作能力的探索[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2]赵延安,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 (5)。

[3]邹威、刘建东、韩长军, 浅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技能训练[J]. 职业, 2005 (S1)。

第8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关键词 课程模式 应用型人才 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数控机床是综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精密机械等高精技术的产物。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中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涉及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技术手段等也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和数控设备的应用已呈现突飞猛进之势,随之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数控机床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能熟练掌握现代数控机床操作、工艺编程和机床设备维修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相关机电专业开设数控课程及增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适合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力举措。国家也加大了对数控专业教学资本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共同努力,大力开设数控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足数量上奇缺,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学校数控专业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数控操作及维护人员,首先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然后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规模和往年就业情况,适度加大师资和教学实践设备的投入,根据实际的教学中数控专业的自身特点,开发适合数控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当下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电气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却普遍存在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方面的缺陷,因此,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数控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符合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工艺及维护保养为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达到此要求,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的教学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保证。而课程体系与结构模式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首先确立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把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以及素质拓展课四类;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与定位。对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并充分考虑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进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具体而言,就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培养数控技术领域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从事一线数控工艺与编程技术、车间管理与经营管理、数控(机床与软件)操作与维修及机电、数控产品经营等岗位,以企业、创业者对上述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模式设计思索

(一)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融通。

突出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数控人才。那么基本的数控设备应该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及数控机床检测设备的拆装、数控系统的调试维修综合实验台。我们在审视旧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数控专业教学的教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结构模式改革时,既考虑到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又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课程学时,以迅速提高操作编程能力,突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做到实践课程突出,并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充分体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数控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坚持以达到专业学习基本目标为目的,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如实验、实训现场教学、工厂生产现场教学、产学研结合教学等,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根据每部分章节内容不同,安排在不同的场地进行教学,即“情景教学”。数控编程基础在教室内按部就班的学习,典型零件的程序编制安排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校验对错,零件的加工必须在数控实训车间按照程序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同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和软件,视频录像,网络等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资格的培训;模拟实战状态,开展各种数控技能竞赛活动,进行数控技术大比武;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接。对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关键实践技术,例如数控机床操作、CAD/CAM软件操作等。我们都要求学生达到规定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水平,以达到专业学习基本目标为目的的要求。

(三)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课程体系及其专业科目课程的改革坚持以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为原则,职业技能基础课按照专业学习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是其鲜明特点之一。在课程开发上,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为此,在构建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其科目课程时,我们力图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根据企业的需求,我们适时对课程体系及其专业科目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初步实现了“三化”:一是教学内容综合化,即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的模块进行调整、整合、优化.并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删减重复交叉的以及由于技术进步而不实用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即以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12个课程模块:三是教学内容实践化,即突出实践性课程尤其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从而使科目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更加符合高等技术应用型数控人才的职业特点。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坚持以满足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宗旨。目前,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在数控技术的应用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教学内容更是深而繁,专业知识落后与现实应用的技术,课程管理模式单一、呆板。这种以学科为本能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改革和发展现行的课程体系,按照“大机械背景、小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制定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的课程标准,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制定课程标准时,在充分考虑满足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加工技术及其设备的技术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增减、整合和优化,以确保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同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控加工制造、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亦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是适应“大机械背景、小数控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特征的,他们毕业后也能顺利就业并能够适应大机械行业的社会需求。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能够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等与产品研发、技术研究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为全面实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将校企合作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校企合作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是教学内容紧跟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满足企业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模块以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我们采取与有关企业人员互聘的方式,建设一支集教学、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的师资队伍。

坚持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性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必须有实际生产的环境,这样既可以缩短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又可以紧贴生产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方式,根据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以及技能实践等来设计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进行生产现场讲授,跟班顶岗实习,让学生接受企业“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营造职业氛围,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使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编程实训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且也为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积累创业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坚持校企合作与为企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表明,数控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不但能够为我院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为合作企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校企合作双方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置身其中的校企合作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能够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到拉动作用。

三、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了企业对机械制造技术特别是数控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创业、发展的需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充分抓住时机,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高职数控专业建设应有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前提;明确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是基本要求;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是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是教学组织实施的关键;教学实施中还应采用模块化分层次教学;此外,还应注重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的建设。总之,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概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2]董必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第9篇:数控技术毕业范文

陕西省目前拥有中等职业学校567所,有近一半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及其相近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但近年来随着本科、高职院校的扩招以及生源数量的下降,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严重减少,各专业新生入学及毕业生就业形势都不是很理想。这既从我们调研的省职业院校中能反映出来,也能从对外省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反映出来。在招生不理想情况下,特别是像数控技术这样投入资金大,师资培训周期长的专业在各中职学校得不到足够重视,实训设备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校企合作机会少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在课程开设上,基本都遵照《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设了相应课程,但教学过程、教材建设及课程开发方面差异较大,一些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中职学校教师已开始采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而未进行示范建设的学校教师基本停留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且参与教材编写较少。

在校企合作方面,陕西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已深刻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制造企业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最大的用户,所以都深化了校企合作。但大部分学校仍旧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基地和订单式培养这些合作模式上,而能采用产学研结合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仍然很少,但上升到专业建设模式和与区城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模式层次的极少。同时由于各学校体制、办学条件、办学思路等问题,校企合作的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师现状

1、数控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从大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和访谈调研的数据得到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大致现状是:

(1)教师来源。中职数控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一是大学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担任专业教师;二是企业技术人员转岗后担任专业教师;三是文化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转岗担任专业老师,以上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本科以上学历;四是实训指导教师大多来自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本校获得国家及省级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或企业技术工人,这些教师的学历基本为大专或中专。

(2)教师职称结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达19.51%,中级职称的达42.68%,初级职称的达26.83%,无职称的10.98%。

(3)教师专业技术等级。本专业教师技术等级为:具有高级技师技术等级的占3.66%,具有技师技术等级的达34.15%,高级工54.43%,中级工9.76%。需说明:此数据来源既包括本省,也包括外省中职学校,但本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等级低于外省(特别是南方发达省市)中职学校;另外此数据年年更新,其中高级工、技师近两年递增较快。

(4)教师的企业经历。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只有37.80%。通过我们的数据采集,反映出陕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和年龄比例比较合理,教师的专业技术等级达标且比例不低,但教师实际操作数控设备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是专业技术等级培训考试不太规范,证书与实际水平有差距;二是教师实际操作较少,实际水平与所持有的技术等级证书不能完全画等号,三是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是必需的,但从调研结果看,这方面不尽如人意。

2、数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情况

通过对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状况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对自己本身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满意度都不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读能力、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工艺编制能力、数控设备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方面。在本次调研过程大部分教师希望在这些能力方面得到一定培训。

此外,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比例高达95%以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式课堂讲授+集中实践(52.38%),传统式课堂讲授+项目式数控实践(23.81%),采用模块化课堂讲授+集中实践(14.29%),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9.52%),而参与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仅在75%左右,比例远低于课堂教学,以上数据说明当前陕西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三、中职学校教学条件现状

1、实验实训设备陈旧

受资金的制约,很多中职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不仅数量少,性能更是单一、落后,有些学校仅仅采用小型教学机进行数控实训,编程系统采用国产的CAXA软件或一些盗版编程软件进行教学,既跟不上数控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的先进数控设备也相差悬殊。

数控行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对于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要想跟上行业发展趋势,靠不断地购置先进设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方面是加强先进CAD/CAM软件的学习,运用仿真软件、体验中心等,建设虚拟工厂模式;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实验实训设备缺乏

据调查,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时,往往是数人或十几人,甚至更多的学生使用一台数控设备。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长的数控专业学生人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金、场所的制约,使得学校无力改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的不足,使得人均机床占有率低,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训时间来锻炼实践技能。

3、缺乏一体化教学环境

当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场所与普校一致,教室与实训室分离,如此布局制约了理实一体教学的实施。某些中职学校所谓的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讲”去教室,“练”则来厂房,这样的教学无法采用小组教学、循环工作,难以实现“讲、练、做、评”一体。

4、学习资源配备匮乏

据统计,虽然所有的中职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但对应的软件资源却少而零乱,大多由教师自行制作或收集,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未整理共享。而有些中职学校仍旧沿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具、挂图,如制图、公差的挂图早已不适应当前国家标准的规定了。匮乏的学习资源一方面限制了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无法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